▲清明到谷雨,春茶采摘忙。龚普康摄
岁月生金:博兴的中国茶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关于中国茶的起源说法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唐代陆羽在《茶经》中的阐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到“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北宋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有“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一说等等,这些记载从茶源、茶饮等方面反映了中国茶的悠久历史。
茶与人共存于自然之中,中华先民对茶的认知与使用,反映出对人与自然、茶与身心关系的深刻认识。《神农本草经》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唐末五代毛文锡的《茶谱》记载了四川蒙顶茶具有返老还童的功效,清代陈元龙编纂的《格致镜源》中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茶为万病之药”“茶能养生”“茶可解毒”等文化性表述,强调了茶在现实生活中的功效,也体现出茶与人的身心健康紧密的关联性。
两晋时期,茶文化得以孕育和萌发。最初在我国南方地区,茶作为饮品在上层社会较为流行。随着南北官员流动,饮茶习俗逐渐北传。彼时,茶还被赋予廉洁、朴素、淡泊等人格理念,文学作品开始以茶为重要意象,佛、道、儒三家文化中也逐步融入了茶元素。
唐代是茶文化的兴盛阶段,社会上制茶、饮茶普及程度日甚。人们对茶叶的开发程度加强,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粗茶、散茶、末茶、饼茶等多种茶叶制作保存形态相应出现,《茶经》中就记载有“粗、散、末、饼者”。这一时期,茶的蒸焙、煎煮等技术愈发成熟,主要程序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等。饮茶配套器具日臻完备,审美形态逐步形成。
与此同时,茶学著作不断涌现,比如皎然的《茶诀》、斐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温庭筠的《采茶录》等,陆羽的《茶经》便是这一时期划时代的茶学专著,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茶谱小序》记载,茶“兴于唐,盛于宋,始为世重矣”。宋代是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在社会各个阶层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茶叶种植、采制、加工各环节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精细化和技术化程度大为提高。
宋代,“点茶”(古代沏茶方法之一)盛行,从器、水、火的选择到茶汤效果的呈现,以及煎茶人、饮茶人身心的投入与对艺术审美的凸显,都体现出当时茶文化的特色。有着深重釉色碗壁的建窑盏等茶具,以色泽对比突显茶汤之白,深受大众喜爱,极大推进了宋代陶瓷业发展。精美奢华的贡茶也是宋代茶文化盛行的一个标志。宋代北苑官焙贡茶负有盛名,从采摘鲜叶、拣择茶叶、洗涤茶叶、蒸茶、榨茶、研茶、制饼到焙茶等各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元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对饮茶艺术性的追求和进一步大众化上,特别是明代贡茶方式的变革极大促进了饮茶文化的普及,冲泡法的流行大大强化了茶文化的群众属性,大众化成为主流,绵延传承。
同构共享:以茶为媒的互动交融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茶史悠悠,作为特殊的经济、文化载体,茶见证和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具象表达。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村民准备好“黄金茶”,迎接四方游客。孙文振摄
▲油茶。中国民族报社图片库
在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制茶和饮茶历程中,我国各民族还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
湖南千两茶“花卷踩制技艺”历史悠久,制花卷时工人齐喊着号子,场面壮观,堪比风景;广西瑶族油茶是居住在南岭走廊山区的瑶族的饮茶习俗,是瑶族群众待客、人生礼仪的重要部分;德昂族酸茶取材于古老的大叶种茶树,茶汤嗅之微酸,品之柔涩,回味甘美,被称作“凝固的山泉”……
这些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赓续绵延,创新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遗产。
钩深极奥:茶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一家茶叶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在摊青。龚普康摄
以茶助文思、蕴诗兴,茶被认为具有清幽儒雅的品格,自古为文人雅士所喜闻乐道。从茶文化的载体来说,茶学专著、茶诗、茶词、茶曲、茶赋、茶书法、茶画、茶传说、茶谚、茶歌、茶舞、茶戏剧等,展示了茶文化的丰富形式和内容。“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茶的产地、生长、采摘、择水、择器、煎煮等场景,以及作者在品饮时的审美感悟,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饮茶之道与饮茶境界。怀素的书法作品《苦笋帖》是可考的最早的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也是禅茶一味的产物,虽仅2行、14字,却成为书法传世佳作。
交流互鉴: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中国茶
茶诞生于中国,广泛传播于世界。古往今来,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中国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种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喝茶习惯。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茶种、茶文化大量向世界各地传播。
据现有资料来看,中国茶种自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便传到朝鲜半岛。在新罗王朝时期,朝鲜从唐朝引入茶树并植于本土,逐渐形成与当地风俗文化相交融的茶文化。朝鲜茶学著作《东茶颂》论述了关于茶的哲学思想,尤其强调了“中和”思想,这与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密不可分。
在日本,平安时代,日本遣唐使从唐朝引入煎茶法;镰仓时代,宋朝的点茶法被日本的僧人们传到日本;江户时代,明代的泡茶法又流传至日本。日本名僧荣西于宋代两度来到中国,不仅把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播种于平户岛的苇浦,还写成日本茶学名著《吃茶养生记》,对日本茶道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茶还直接拉开了当今产茶大国英国和斯里兰卡茶叶种植和生产的帷幕。1780年,少量茶种已从中国运抵英国东印度公司,而向斯里兰卡的传播则可以追溯至1600年。
在传播过程中,中国茶融入各国各地风俗,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茶饮文化,“英式下午茶”便是突出代表。18世纪初,在英国王室的带动下,饮茶成为贵族追求的时尚。到18世纪中期,茶成为“全英国最流行的饮料,其销售情况超过了啤酒”。“下午茶”是英国民众的重要饮食文化,也是一种休闲文化。清代刘锡鸿在《英轺私记》中记录了18世纪英国的“茶会”,凡有要事,必有茶会。英国茶文化专家简·佩蒂格鲁在《茶设计》一书中专门介绍了英国老式茶具,展现了这些英式茶具与中国传统茶具之间的渊源关系。此外,印度拉茶、泰国冰茶、日本茶道、韩国茶礼等等,无一不是中国茶与当地文化结合的产物。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是中国智慧“大道至简”的体现,也展现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精神。茶的广袤、丰盈、包容,让它自古以来就成为与世界沟通联结的方式。当代,以“茶”为桥,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依旧意义非凡。
(作者系西藏民族大学副教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
原标题:《中国茶: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