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起源

古来品茶也有个习俗,叫“茶三酒四”。以茶待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那么最早茶是怎么被发现的呢从何时开始,荼形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呢“茶道”本是中国的产物。为何时下的年轻人会认为那是东洋之趣呢

最早的茶

茶,最初可不是像今天这样放在杯里来泡饮的。最初人们饮茶,是把茶叶放在锅里来煮饮的。而且,茶的功能与价值,最早也不是用作饮品,而是药用。那最早人们是怎样发现茶不仅能喝还能当药用呢这里还有一个好玩的故事。

但是这里有点小问题,平时我们看到的茶树,都是长成一棵棵低矮的灌木,这神农氏发现的却是一棵大树,这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的茶树,都是古人后来插活繁殖而成的。为了采摘方便,就不让它们长高了,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样的树状。但神农氏那时的野生大茶树,现在我国的云南地区还保留有许多。从出土于贵州的茶籽化石表明:早在6000至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这里已有了茶树的生长。从这棵需要登着梯子才能采摘的野生大茶树来看,起码也已生长有2700百多年。事实证明,我国确实是茶的发源地。

以茶为菜

在我国云南地区,有一个叫“基诺族”的少数民族,常常在招待客人时,将刚采摘来的新鲜茶叶放在锅里煮,然后捞起来,拌上香油、盐和其他作料用来蔬食。基诺族还把这种凉拌茶的吃法称作“那坡批批”。

基诺族的凉拌茶,就是保留了自药用之后,古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将茶当作一种苦菜来食用的证明。直到在《诗经》的《邶风·谷风》里,还有记载一首关于苦菜的歌谣:“谁谓荼苦,甘之如荠(ji)”“荠”是荠菜,意思是说:谁说荼苦呵,吃起来还是像荠菜那样苦中有甜的呢!歌里表达了一种原配夫妻共同生活“夫妻恩爱苦作甜”的感觉。后来,人们又将它作为羹饮,就是在锅里煮成羹汤来饮用。

茶道老家在中国

现在,有许多对中国茶文化不了解的人,都以为中国的茶艺是向日本学的。事实恰恰相反,今天的日本茶道,在点茶的方法上,正是学的我国宋代的点茶方法。日本在古代,不仅没有茶,更谈不上茶道。茶,是在我国的唐代,日本派了许多的“遣唐史”,也就是到大唐来学习的代表团,其中,有一个僧人叫荣西的将中国的茶带到日本进行繁殖,后来又从宋代东渡到日本的禅僧那里学会了我国宋代僧人的点茶法,再从我国唐代的茶文中看到“茶道”一词,于是,才有了今天的日本茶道。

“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僧皎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的诗句,意思是说:怎样才能全面地掌握茶道的真正含义,只有丹丘(一个仙道)才知道。前面提到的《封氏闻见录》也有“茶道大行”之句。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茶文中提到“茶道”,只是,在唐代,集中国茶文化之大全者陆羽的《茶经》没有提“茶道”一词,中国文人用词,喜好引经据典,之后的茶文就不常用“茶道”了。

茶叶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又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到了清代,茶叶的国际贸易也进一步扩大。茶叶远销欧美,青花茶具整船整船地运往世界各地,使世界越来越了解中国的茶,喜爱中国的茶,迷恋中国的茶文化。

“茶”字的演变

“茶”字在唐代之前,还有槚(jia)、荈(chuan)、茗(ming)、荼(tu)字作分别表示,直到唐代编撰《开元文字音义》,才统一改成今天的“茶”字。所以“茶”字是从唐代统一的。

史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它不仅反映了在唐代,茶叶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人们饮茶逐成风俗,而且,“雅化”后的饮茶形式,也使茶的文化基本形成。特别是被后人称作“茶圣”的陆羽写的《茶经》出现后,据当时封演的《封氏闻见录》记载:“……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鸿渐”是陆羽的字,“鸿渐之论”是指陆羽写的《茶经》,意思是说:由于陆羽写了《茶经》之后,饮茶就更加讲究了,从而也使茶道推广于天下。

“茶”怎么就成了文化

一般来说,一种由物质生活方式而派生的文化现象,或叫文化形态,首先必须有文化人以文化的形式加入其中,使这种物质生活融入了文化的形式与内涵,才能形成其独有的文化形态。茶之所以有别于其他饮、食品而形成其独特的茶文化,就是由于古代大批文人的加入,以大量的诗、文、书、画及其他艺术形式,表现了因茶性电所具有的苦、甘、俭、淡、静、和等内涵生发的中国文人情愫与人格追求,比方茶的平和,不像酒那样张扬;又比方茶的质朴与单纯,不像其他饮、食品那样雍繁而雕饰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人所崇尚的人格精神与需求。直至发展到唐代,茶的文化便逐步形成。

茶文化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潮州工夫茶,在当地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在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作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喝工夫茶是广东潮汕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相伴。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茶叶,为中国茶坛大放异彩。

形成与发展

1、综述

绿茶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中国茶树、利用中国茶叶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任何国家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都不能否认中国是茶道宗主国的地位,否则违背了茶道的基本文明。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名字“茶”。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但“茶”字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化的规律。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2、三国以前茶文化

晋代茶文化

红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谈。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谈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于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3、隋唐茶文化

根据茶在先前都是药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饮茶,也多是认为对身体有益。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国茶文化,公元780年,陆羽据此著《茶经》,是隋、唐茶文化形成的专有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创新了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绿茶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也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举亡,本趄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5、明清茶文化

乌龙茶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6、现代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THE END
1.喝茶的艺术与哲学探索中药材的独特魅力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喝tea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个社交活动的一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宋代,禅宗僧侣将喝tea视为一种修行方式;明清时期,则成为文人的聚会场所。而现在,它仍然是家庭聚餐或商务交流中的必备元素。 https://www.cjan6a6c.cn/ke-yan-xiang-mu/427768.html
2.探寻茶文化的起源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茶百科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的饮料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类的影响也非常深远。本文将。 一、茶文化的起源 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早的茶树生长在中国云南省的西南部。古代人们发现,茶叶可以泡水喝,不仅可以解渴,还可以提神醒脑,缓解疲劳。因此,茶叶很快就成为了古代中国人们生活https://www.shufazhiyou.com/baike/245512.html
3.茶香满园探索中国饮茶文化的深层meaning茶香满园探索中国饮茶文化的深层meaning 中国饮茶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让它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诗文中可以看到,喝茶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需要,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 茶叶品种多样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之一,拥有众多独特的茶叶品种,如绿茶、红茶、https://www.aceye.cn/wu-long-cha/833715.html
4.“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1.唐代陆羽《茶经》中有多处关于茶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记述。饮茶具有止渴、提神、解腻等功效,也有舒缓压力、调理身心的作用,已经成为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2.传承人和实践者在制茶、泡茶、品茶的过程中,增加了生活情趣,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提升了精https://www.ihchina.cn/news_1_details/28509.html
5.茶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茶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 茶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对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民族https://www.coffee.cn/tea/post/138422.html
6.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和精神,包括了茶艺、礼法、环境和修行四大要素,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中国的茶道精神表现为四个方面: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以及明伦之礼。 中和之道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中庸之道”,“中和”就是诠释此道的一个词。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这种相对和谐的状态作为理想的http://wglj.changchun.gov.cn/zjwgl_44812/hyfc/202308/t20230809_3215845.html
7.培训讲师曾诗斯TPM咨询公司TPM管理6S管理5S培训公司四、送客礼仪两大原则 第七讲:温文尔雅彰显风范——茶桌礼仪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 1. 自然的茶 2. 文化的茶 二、饮茶的基本礼仪 1. 识器备茶 2. 茶类特性 3. 冲泡要点 4. 茶席礼仪 演练:场景模拟及实操练习 升华与总结:礼仪的五层境界 http://wap.szzttpm.com/a/zixuntuandui/20200921/713.html
8.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探索中国传统美德的哲学根源茶,作为一种饮品,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必需品,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精神意义。从古至今,茶在中国社会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饮用之物,更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心灵寄托的一种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哲学意义。 https://www.1lhyh3ij.cn/ke-pu-dong-tai/400158.html
9.茶文化探究深入剖析中国悠久的茶艺传统在构建一个关于茶文化的PPT课件时,首先需要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这样才能将复杂而丰富的内容简化为易于理解和吸引人的视觉展示。通过精心挑选图片和文字,我们可以让观众在一目了然的情况下就能了解到中国古代与现代相结合的一系列茶艺活动。 二、中国古代与现代之交汇 https://www.n77174orey.cn/pu-er-cha/771380.html
10.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中国茶叶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https://www.meipian.cn/2um71kw3
11.茶艺与礼仪探索中国传统茶文化茶艺与礼仪探索中国传统茶文化 一、引言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茶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融合了哲学、艺术和生活于一体。从唐代诗人李白“清风明月本无价”的诗句,到宋代书法家米芷《静观》中的“静坐以待天下之变”,茶香与墨香交织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https://www.lya72p0gb.cn/chuan-tong-wen-hua/235443.html
12.探究中国茶叶及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流传世界,芳名永存。中国是一个种茶大国,产出优质茶叶的主要省份有福建、广东、台湾、湖南等。而这些产茶大省之所以以茶闻名,有一个共同因素,那就是优质的地理条件。以下研究以湖南省、广东省、台湾省、福建省为例子。 http://www.jsxzyz.cn/content.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1356&wbnewsid=8294&wbpagenum=5&wbnewspageid=4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