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院对“国家安全”概念的论述:
在国家安全研究中,学者们经常会为如何理解和定义某个概念争论不休。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一些比较生疏的边缘概念上,而且也发生在众多经常要用到的基本概念甚至核心概念上,例如"安全"这个概念上。在这种争论中,甚至在各不理睬的自顾自的陈述中,人们对许多概念下的许多定义其实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要使"国家安全学"真正成为科学,一个最起码的前提就是要对这一学科中涉及的概念进行严格的逻辑分析,按照逻辑方法的要求给出每一个概念以准确而无歧义的严格定义。这个任务需要经过我们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来逐渐完成。
这里所谓的"名",即"概念"。任何学科,都是由一系列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概念是科学的基础。一个学科中的概念存在问题,学科的基础就不牢靠,整个学科就有问题。概念的问题越大,其所在学科的问题就越大。因此,概念及其定义问题,对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概念问题,说到底是一个逻辑问题。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之所以能够成其为科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都解决了概念方面的逻辑问题,使学科中的概念取得了学科领域普遍认可的准确含义。与此相反,社会科学迄今之所以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科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没有真正从逻辑上解决概念问题。这些年在探讨国家安全理论问题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要使"国家安全学"真正成为科学,一个最起码的前提就是要对这一学科中涉及的概念进行严格的逻辑分析,按照逻辑方法的要求给出每一个概念以准确而无歧义的严格定义。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其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本文并不是要对国家安全理论中的每一个概念都给出恰当的逻辑定义,而是要指出这样一种定义的缺失给我们的国家安全研究制造了怎样的困难,解决这样一个基础性问题对于整个国家安全研究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以及我们应当如何从逻辑上来解决这样一个难解决的困难问题。
国家安全的研究
就像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只有深入到该领域的人才能真正了解一样,国家安全实践和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也只有进入这一领域深处的人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在局外人或初涉者觉得什么问题都一清二楚的许多领域,局内人特别是对某些问题做过深入思考的局内人,却清醒地知道事实并非如此,而是有太多太多的问题还不那么清楚,甚至还是一团团解不开的烂线团、一笔笔算不清的糊涂账。国家安全研究在当前的状况可以说正是这样。
国家安全研究在当前有太多太多的困局需要解开,但许多人却不清楚解开这些困局的关键环节在什么地方,更没有掌握突破这一关键环节所需要运用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当然,目前也有人已经找到了解开国家安全研究诸多困局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等三家单位于2007年联合发出的召开"非传统安全--世界与中国"首届论坛的通知中,我们就发现了这一点,因为在通知附件为会议设定的"主要论题"中,第一方面就是"通过对国内外非传统安全基本概念的研究现状分析,提出我国的非传统安全基本概念表述,内涵和外延界定",其下所列第一条便是"对安全、国家安全、传统安全的定义"。这说明,起草和审定这一通知的专家已经意识到,明确概念已成为国家安全研究甚至是国家安全实践遇到并且无法绕开的关键环节,不解决这一问题其他问题就无法得到真正的特别是科学的解决。
就本来意义说,国家安全战略就是"关于国家安全的战略",但是人们在给这一概念下定义时,却给它加上了许许多多不同的限定。例如:"国家安全战略是指综合运用和发展一个国家的各方面力量,为实现国家安全目标而进行的全局性筹划和指导。"[1](P.3)这一定义给国家安全战略加上了"综合运用和发展一个国家的各方面力量"这一限定词,但是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国家、任何组织的国家安全战略都是"综合运用和发展一个国家的各方面力量"呢显然,在有的时候(例如古代)、有的国家(例如先秦时期的诸侯国),其国家安全战略便难以说是"综合运用各方面力量",而可能是仅仅或主要是运用了军事力量。其实,所谓"综合运用各种力量"的国家安全战略,只是国家安全战略的现代表现形态,而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表现形态,而不是国家安全战略的一切形态,因此这样定义就把许多不完善、不完美的国家安全战略排斥在国家安全战略之外了。这显然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根据如上分析,这样一个定义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所谓国家安全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资源,应对核心挑战与威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与价值观的总体构想。"
[2]
从上述两个例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使用的都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但是我们发现,不仅它们对于"种差"陈述有所差别(一个非常简洁地把"综合运用和发展一个国家的各方面力量,为实现国家安全目标而进行的"作为种差,另一个则比较复杂,种差陈述比较长:"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资源,应对核心挑战与威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与价值观的"),而且它们所找的属概念也不相同,一个是"全局性筹划和指导",另一个是"总体构想"。这说明,人们对"国家安全战略"的种差和属的认识都是有差别的。如果说对"种差"认识的差别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国家安全"概念认识的差别,那么对"属"概念认识的差别则反映了人们在认识"战略"概念上也没有取得一致。为此,我们不妨再举一个更早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国家安全战略"概念定义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仅影响着国家安全战略理论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而且还必然影响到国家安全战略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探讨"国家安全战略"已有定义中存在的种种逻辑问题,为准确定义这一概念作逻辑上的铺垫和准备,就成为一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一定实践意义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如上的分析,虽然还仅仅局限于否定性的批判,而不是肯定性的建设,但这对得出合乎逻辑的"国家安全战略"定义,则是必要的程序。
当然,在国家安全理论与实践领域,还有许多其他的概念甚至是最基本的概念,也存在着认识和定义方面的各种问题。这一点,可以说是与当前我国整个社会科学的现状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就对这样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说是宽容甚至放任这样的问题的存在。在此,我们没责任对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中存在的概念问题进行全面的逻辑批判和清理,但是我们有责任也有可能对国家安全理论中存在的概念问题提出逻辑批判和清理的要求,甚至可以从几个基本概念开始来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从点滴做起。
内涵和外延
在任何一门科学中,都有一些基本概念。这些概念都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为了使学习和研究的人们对这些概念有准确的理解,为了不致由于自然语言的多义性造成概念的混乱,人们就要对这些概念进行规范。规范概念的最普遍有效的方法,就是给概念下定义。所谓定义,就是通过揭示概念内涵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定义一般要用准确简练语言来表述。例如,"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就是一个简明扼要而有合乎逻辑的定义。再如,"直角三角形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也是一个简明扼要而在逻辑上有效的定义。
为了使定义合乎逻辑,人们总结出了一些定义的规则,只有遵循这些规则,才能给一个概念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否则,给概念下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就会犯各种各样的逻辑错误。总的来说,这些规则有四条,但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第一条。第一条规则的内容是:定义必须相称,即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在外延上必须全同。否则,就要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所谓定义过宽,就是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例如,"安全是免于外部威胁的状态",就是一个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的定义。这是因为,仅仅免于外部威胁还不等于安全,内部问题同样可以使任何主体处于不安全状态中。所以,如果把安全定义为"免于外部威胁的状态",那么就可能把那种没有外部威胁却存在着内部安全隐患的状态也放在"安全"概念或安全范围中,这就扩大了安全的范围,因为这种状态原本不是安全,而是不安全,因而不在"安全"概念的外延之中,但按照如上定义它却属于安全,处于"安全"概念的外延之中了。对此,我们可以用如下图示加以说明:
A.免除外部威胁而没有B.免除内部威胁而没有C.既免除外部威胁又免除内部威胁的状态免除外部威胁的状态免除外部威胁的状态
在这三个图示中,本来只有"C"才是"安全"的外延,但把"安全"定义为"免于外部威胁的状态"时,就不仅"C"是"安全"的外延,而且"A"也成了"安全"的外延。这就明显扩大了"安全"的外延。
事实上,类似问题还普遍存在于国家安全理论中的许多概念的定义之中。但是,在国家安全理论的概念定义中,违背这条规则而犯"定义过宽"逻辑错误的,还是少数,更多的情况则是因为在定义中加了过量的限制词而增加了概念的内涵,从而减少了概念的外延,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所谓"定义过窄",就是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的外延。例如,当我们说"商品是通过货币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时,就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因为那些不通过货币而进行交换的劳动新产品,也是商品。我们在前面所举国家安全理论研究中的一些例子,多数是这种情况。
A.仅免除"文化因素"B.仅免除"非文化因素"C.既免除"文化因素"又
的侵蚀的侵蚀免除"非文化因素"侵蚀
本来,只有既免除"文化因素"又免除"非文化因素"侵蚀的"C"才是"文化安全"的外延,但按照上述定义,必然使仅免除"文化因素"侵蚀的"A"也处于"文化安全"的外延之中,从而"文化安全"既包括了"C"又包括了"A",从而扩大了"文化安全"的外延。
国家安全的三个层次
国家安全研究甚至实际工作领域还有更多的概念需要从逻辑上进行批判性清理。例如,我们现在经常说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就是两个难成立的概念。再比如,人们在定义"安全"概念时,多数认为它既是一种客观状态,又是一种主观感觉,这不但在哲学上有问题,而且在逻辑上也站不住脚。如果从国家安全理论研究的角度对需要认真清理的概念列一个表,我们可以把其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国家安全基本理论中的概念。这些概念包括"国家"、"利益"、"安全"、"安全度"、"安全感"、"安全化"、"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国家安全感"、"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安全保障机制"、"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等等。
虽然对国家安全基本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探讨才刚刚开始,但却意义重大,而且必须不断深入下去,因为这是国家安全研究走向科学的基本要求和条件。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国家安全研究就只能永远停留在"经验"的层次上,而不可能成为科学。
第二个层次,是国家安全分支理论中的概念。所谓国家安全的分支理论,主要是指现在经常说到的国家经济安全学、国家军事安全学、国家文化安全学、国家科技安全学、国家信息安全学等等研究领域,也包括从其他角度进行划分形成的国家安全研究的不同领域,如国家安全法学、国家安全保卫学、国际安全学、国内安全学、国家安全情报学、国家安全反间谍学等等。这些不同分支学科或不同专业领域,除了要运用上述提到的国家安全普遍理论中的一些普遍概念外,还有自身的一些具有分支特点的学科或专业概念。例如,在国家军事安全学中,必然要涉及"军事"、"国防"、"军事安全"、"国防安全"、"军事情报"、"军事工作"、"军事安全保障"等等一系列具有其专业特色的概念。再比如,在国家安全情报学中,就必然涉及"情报"、"公开情报"、"秘密情报"、"情报搜集"、"情报传递"、"情报编写"、"情报人员"、"特工"、"间谍"、"密写"、"密点"、"密取"、"打入"、"策反"、"绑架"等等概念。这些概念,都是国家安全研究领域会涉及到的,更是国家安全学或国家安全理论相应分支学科或专业中必然要进行严格定义和论述的。
[参考文献]
[1]高争气.邓小平国家安全战略观[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4).
[2]潘忠岐.利益与价值观的权衡--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延续与调整[J].社会科学,2005(3).
[3]金钿.国家安全论[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4).
[4]严兴文.试论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特点和作用[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0]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1]刘跃进.认识"国家利益"需要理清的几个界线[J].社会科学战线,2005(1).
[12]刘跃进.国内关于安全是否具有主观性的分歧与争论[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2).
[13]刘跃进.攀登理性的高峰--逻辑方法谈[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6).
[14]刘跃进.国家安全法的名与实--关于修订我国《国家安全法》的一点建议[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3).
《国家安全学》对“国家安全”概念的解释如下:
国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
这是国家安全的基本含义。
首先,国家安全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与侵害的客观状态。
所谓外部的威胁与侵害,大致可分为外部自然界的威胁和侵害与外部社会的威胁和侵害两大类,但由于国家安全是一种社会现象,国家的外部威胁和侵害也就主要是指处于一国之外的其他社会存在对本国造成的威胁和侵害。从威胁和侵害者看,这种外部威胁和侵害包括:(1)其他国家的威胁;(2)非国家的其他外部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威胁,如某些国际组织或地区组织对某国的威胁和侵害;(3)国内力量在外部所形成的威胁和侵害,如国内反叛组织在国外从事的威胁和侵害本国的活动。
其次,国家安全是国家没有内部的混乱与疾患的客观状态
第三,只有在同时没有内外两方面的危害的条件下,国家才安全,因此,只有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才是国家安全的特有属性。
无论是“没有外部威胁”,还是“没有内部混乱”,都不是国家安全的特有属性,由此并不能把国家安全与国家不安全完全区别开来,单独从这两方面的任何一方面来来定义国家安全,都是片面的、无效的。但是,如果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表述为“既没有外部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混乱与疾患”,那么这就把国家安全与国家不安全区别开了,因而也就抓住了国家安全的特有属性,从而就形成了一个真实有效的定义:“国家安全是国家既没有外部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混乱与疾患的客观状态”。
国家安全的基本原则
第一,确立国家与民族崛起的基本目标。
第二,采取综合一体化的手段。
第三,新安全观包括主权安全,综合安全和合作安全。国家享有主权,包括独立权,管辖权,平等权,自卫权。国家综合安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信息安全等。经济安全是国家综合安全的核心。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
第四,解决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脱节的问题。
第五,树立独立发展理念,为“全球化”条件下的民族国家定位。
国家安全在中国的意义
国家安全的概念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意思是保证一个国家的安全不仅是不受外国侵略,而且在国内也要稳定,要反对颠覆。并且随着国家安全的提出,我国有了一个概念性的转折,由毛泽东时代的“战争与革命”发展成为了“和平与发展”。这样使得中国在国际地位上更加发达,强调了经济战略。2001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讲话中提出: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新形势,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确保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和粮食、石油等战略物资安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的形式发展,沿着上述国家安全发展的思想道路,明确提出了要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国防安全的要求。这说明我国国家领导人对国家安全所包括的方面逐步的扩大。更加确保了我国在不受外国侵略的同时,防止内部矛盾,发展经济的目标。
2010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美国白宫2010年5月27日发布了奥巴马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奥巴马在该报告中将军事作为外交努力无效情况下的最后手段,这与布什政府时期的“先发制人”战略相比是个重大转变。
这是奥巴马上台16个月后首次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根据这份报告,奥巴马的新国家安全战略认为世界充满了多种威胁,放弃了布什政府“反恐战争”的说法。这一新“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还对朝鲜和伊朗对美国带来的威胁提出警告。
奥巴马政府的新国家安全战略试图摆脱布什政府时期不受欢迎的单边主义政策,奥巴马呼吁将美国的合作对象从传统盟友扩展到中国、印度等正在崛起的大国。该报告说,美国将和中国在共同关切的问题上进行合作。
奥巴马还将美国经济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他认为,美国在经济上的成功对于美国保持其在海外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奥巴马的前任布什在2002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首次阐明美国在“9·11”事件后将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战略。布什在2006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重申美国奉行“先发制人”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