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望岳》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

幻灯片,有关泰山的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诗,背诗

作为一首古诗,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规律,在朗读方面,要在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情感来进行朗读,读时注意诗的节奏的变化,要读出诗的韵味。

参考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四、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注释的内容,从整体上感悟诗句的意思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资料,来感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横亘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遣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板书设计:

远望

近望

望岳凝望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教学目标:

a、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关知识;

c、字音、字形;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是因为。”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教学内容:

《望岳》。

介绍泰山:

1、展示泰山图片。

“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岳,被尊为五岳之首。自古有许多吟诵泰山的诗作,而以杜甫的这首《望岳》最为著名,因此被刻于碑碣,立于山麓。

教师可补充;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市。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说法。

2、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二、介绍杜甫

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人称为杜少陵。开元后期,举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后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杜甫诗歌创作历程:

1、读书和壮游时期《望岳》。

2、长安十年时期《哀王孙》、《春望》。

3、战乱流离时期“三吏”:《石豪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漂泊西南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内容

提问: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参考: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五、诗句赏析

1、文题是《望岳》,在诗中哪些诗句写了诗人望到的景色?

明确:前三联。

2、最后一联和前三联有什么区别?

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前三联是实写。

3、提问:分组研讨,理解诗句内容及情感,分析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

首联:泰山的雄伟壮阔——远望。

颔联:泰山的高大秀美——近望。

颈联:诗人的胸怀浩荡、眼界开阔。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细望。

尾联:想像之景,也是作者的愿望,表现了诗人想要实现人生远大抱负,登临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六、交流启示

自学交流学习本诗得到的启示。

明确:胸怀雄心壮志。不怕困难,勇于攀登。

七、拓展

诵读并积累杜甫的诗《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作业

1、积累杜甫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重点、难点】

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史诗”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东岳泰山(xxxx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xxxx米),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岳衡山(xxxx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xxxx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xxxx米),位于河南登封县。(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四、感知探究

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

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

五、背景介绍

六、品情感,赏名句

1、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温馨提示:赏析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1、分析内容2、抒发情感3、蕴含哲理4、运用修辞5、炼字角度)

1)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举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表达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2)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七、拓展延伸

1、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5、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附:板书设计

望岳

写景:巍峨高大神奇秀丽

抒情:凌云壮志远大抱负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程序】:

(幻灯1)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表达情感与美感。诗歌是观照诗人情感的一面镜子。诗配上音乐则称为歌。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领域的一颗璀璨的名珠,好多诗人的形象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看下面这句话是对哪个诗人的评价?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说说你印象中的杜甫

师补充要点(幻灯3)

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板书课题,并释题)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

2.《望岳》写于唐开元盛世时期,诗人二十四五岁,正值青年时期。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句式特点为“二二一”或“二一二”)

2、自由读、指名读、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分组讨论)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3、释句。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幻灯7想一想)

2、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3、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导概括并板书:首联: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颈联: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尾联:不畏艰难俯视一切

六、名句赏析

有人说诗歌是要“品”的,就跟茶一样。你不细细的品,是品不出它的味道的,你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慢慢的品,才能品出他的味道。

例如这两个字:(幻灯8品一品)

1、“阴阳割昏晓”中的“割”一直被后人推崇,为什么?

2、赏析“造化钟神秀”中“钟”字的妙用。

七、中考链接

我们学生学习古诗除了可以陶冶情操外,还要能直面最后的中考,下面看看有关这首诗的中考赏析题。

八、背诵竞赛。

九、教师小结。

十、作业:

我们伟大的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数不胜数。要说山,最有名的当然是“五岳”了。那么,请问大家“五岳”分别指的是哪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学生回答)

从古到今,为赞美、歌颂泰山,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一位唐代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历来被人们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呢?作者是如何描绘、赞美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是作者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二、作家作品简介及背景介绍

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1、教师配乐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学生齐读。

四、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归纳。

五、再次诗朗诵,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透过第一联,你可以知道泰山的怎样的形象?

2、第二联,哪两个词用得最好?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3、第三联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组研讨展示,教师总结)

六、拓展延伸

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此神奇秀丽,严峻挺拔,那么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南龙山下,那么大家用你们手中的笔来描绘一下你心中的南龙山吧!

学生作品展示。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预习本课其余两首诗歌。

写景:一、二句:远望之景:夫如何、青未了(绵延深远、青翠苍郁)

三、四句:近望之景:钟神秀、割昏晓(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五、六句:细望之景:生层云、入归鸟(云雾缭绕、飞鸟盘旋)

七、八句:极望之情:凌绝顶、众山小(勇于攀登、俯视一切)

抒发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反思】

1、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能够熟练地驾驭教材,深入浅出,匠心独运,别具特色。教学环节的设置井然有序,环环相扣。既体现出学习知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又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每一处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既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又很好地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板书设计一板多能,既彰显了诗歌的知识结构和写作特色,又有助于诵读诗歌任务的顺利完成。总之,其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层次性和整体性的高度融合。

教学构想:

一、激趣

以“走近五岳”“走近泰山”“走近杜甫”为题,在介绍某作家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本诗的含义,从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

二、品读

按照“听——读——品——评”的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把握感情,激发想象。

三、领悟

这里的领悟是带领学生悟读诗质。着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诱导”的作用。

四、立志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作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本首诗,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河山,了解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树立“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

教学模式:

查——释——品——探——悟五步教学法

教学流程:

导入设计:

走进五岳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河秀丽、美不胜收,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单就名山大川来说,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之说。大家都喜欢旅游登山吗?到过泰山吗?那么我们就通过视频来神游一下泰山

视频文件欣赏

大家看了之后,对泰山有什么感觉?

想象一下,你如果站在泰山脚下,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一、查——资料查询识诗人

(课前布置学生从图书馆、网络、资料查询所要学习的古诗的作者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写作背景、社会环境、文化常识,然后整理到自己的资料本上)

教学目的

1.学习《望岳》这首诗,朗读、背诵这首诗词。

2.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说你对杜甫的了解。

三、学习《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2.分组学习,学生合作探究。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有什么值得探究的问题

3.全班进行交流,学生评析诗句。

4.背诵指导。

四、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

知识与能力:

自学生字词,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理解诗意,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体会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体会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由诗句感悟作者情感。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祖国的“五岳”名山吗五岳之首是那座名山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杜甫一起去领略泰山的风姿。

(一)朗读诗歌。

1、观看多媒体课件,边听边在文中划出节奏,不认识的字要标音。

2、自由读文,读出古诗的韵律。

3、点名读文,师生点评。(教师适机指导朗读,大体上每句诗的前两个字读缓,第三个字重读,后两个字上扬。)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小组研读,理解诗意。

1、重点理解“夫”的作用,夫在这里是虚词,表示感情强烈。并让学生对比朗读,“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2、自由汇报对诗的理解,师生共同参与。

3、整理诗意。(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样的景象呢她的峰峦在齐鲁大地绵延,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望不到边际。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汇聚在这里,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刻,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似黄昏。看着山间升腾的层层云雾,真是令人胸怀荡然。极力张大眼睛把飞鸟归山的景象映入眼帘。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

(三)深入品读。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诗的第一句什么意思(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样的景象呢)作者又是怎样回答这一疑问的呢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泰山有何特点

2、诗虽以《望岳》为题,但文中却无一个望字,但又处处不离望,请同学们再读此诗,感受作者都是从哪些角度去望泰山的(前两句远看,三四句近看,五六句细看。)

3、正因为作者看到了如此美景,才有了怎样的愿望呢(引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这一句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胸怀

(四)再读悟情。

这首诗是诗人科举落榜后游历齐、赵时,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落榜的消极情绪吗整首诗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知识延伸。

泰山自古一来就被文人墨客所青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赞泰山。(课件出示泰山图片)学生结合课下收集的内容汇报描写泰山的语句。其他人可以有选择的记录。

(六)小结作业。

杜甫虽一生坎坷,但却能忧国忧民。这首诗就抒发了他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课下请同学继续收集杜甫的诗句,感受“诗圣”的情怀。

1、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诗歌赏析四步法,学会通过此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介绍基本常识。多媒体展示诗歌赏析四步法:明背景、抓意象、析意境、赏手法。介绍杜甫基本情况,并引述诗的四时期,讲解本诗写作背景。做好笔记,课堂上应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让学生对如何赏析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作者的生平等基本情况进行掌握。

二、明词义。讲解重点字词及诗歌的结构。对通假字、“阴、阳”二字等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夫”的读音。同时通过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四部分分析诗歌结构,从中体会诗歌艺术特色。对重点字词做好笔记,按照老师的教授步骤,对每一句诗的艺术特色进行赏析。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涵,同时对每一句诗进行深刻的分析。

三、抓意象。通过字词的含义教学生如何领会诗歌的意象。如:“青未了”、“钟”、“割”、“生”等字,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用字。欣赏多媒体泰山的画面,在结合字词的讲解,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解答学生的疑问。字画结合,有助于学生形象的理解这些字词用的精妙之处。

四、析意境多媒体继续播放泰山的画面,并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进入画面中,老师结合第三部分的讲解,深刻分析诗歌的意境,点明本诗歌的思想感情。学生会感觉到热血沸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怀揣远大抱负,这时可以运用“随机点拨,因文入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赏析诗歌。通过运用“随机点拨,因文入理”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远大抱负的愿想。

板书设计

远望设问由远衬高雄伟高大

(虚)

近望拟人险峻神秀

(实)

细望对偶反衬神奇力量

愿望想象抒发抱负

评价原则:

1、及时性,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于及时鼓励;

2、以鼓励为主,多给于正面鼓励;

3、评价要公平、公正。

通过上述两张评价方案,学生可以从老师、小组长等处得到外界的评价,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自我评价,这样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THE END
1.一种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怎么区别?一种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怎么区别? 文/心似海蓝蓝 2023.2.12 大概可以这样来区别,人是价值生产者,可以生产各种社会价值,而人能、所生产的一切价值有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必须透过社会关系来生产。人的所有价值都是在社会关系中生产出来的。 而意义,其实是超越了人的能生产和所生产的全部价值的总和,超越了能与所。我https://zhuanlan.zhihu.com/p/605652076
2.意义和价值的区别在语言中,经常把意义来自冯涛数学意义和价值的区别。在语言中,经常把意义和价值混淆使用,这两者有明确的区别。很多人说:实现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什么?让生命有意义,生命意义是什么?意义是私有的,只和自己能感知;感知什么,感知自己,感知自己的生命状态。价值是公共的,只有他人能给予;给予什么,给予利益,有利于生存和有益于生活。https://weibo.com/5694113488/JEpdRi2GP
3.大数据面试题集数据治理面试题183.讲一下数据对你们业务产生的价值点 184..你们dqc设置了哪些? 185.从定义的角度看,维度的定义和事实的定义有什么区别 186.你们维度表设计的 187.事实表怎么设计的 188.分桶表和分区表有什么区别 189.分桶要注意哪些规范,怎么分桶,分桶的个数怎么定 https://blog.csdn.net/hzp666/article/details/121602332
4.意义和价值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意义和价值是相互关联的。某事物的意义通常会影响人们对其价值的评判。例如,一个人可能会认为某本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探讨了深刻的人生问题,从而增加了它的价值。然而,有时意义和价值也可以相互独立存在。人们可能认为某件物品或行为没有实际的经济价值,但它对于个人情感或文化意义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757022776633885052.html
5.社会引领王振耀:共同富裕中家慈善的独特价值和重大意义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请教,这确实是一个很有长远意义的题目。这个题目我思考了好几天,最终我把题目定为家国兴善,华夏固本。我想来破一破“家慈善”这样一个概念,到底它的独特价值和重大意义在哪里呢? 前言:两个发人深省的提问 我想先来讲两个问题,这是我亲身经历的。第一个我想来讲讲全球对家的看法。我领着http://www.bnu1.org/show_2685.html
6.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高中知识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1、生命的意义就是在于思考! 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强大的思考能力! 它可以使你变的富有,变得博学,变的使你拥有一切你想要的,就看你怎么思考!2、生命是一次实验,是一次更高级智慧能量形式对我们地球人类的一次有意义有目地的实验. 象蚂蚁一样,你不知道高级的人类从哪里来,要干什么.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1938945.html
7.《原则》の书评及书摘(原则)书评逐渐养成一种健康的害怕犯错的习惯,并思考出一种能将犯错可能性最小化的决策方式很有必要。3.达里奥使用原则的方式(1)以可信度加权的方式做决定:对不同人的观点进行加权,从而选择最好的观点。(2)遵照原则做事:以非常清晰的方式与逻辑列明的原则做事,知行合一。在做任何决定时,仔细思考并写下决策标准,是价值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156674/
8.教学能力比赛现场提问备赛题库及答题要点七、教学设计和教案有什么区别? 1. 概念不同: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http://jsfz.hbgyzy.edu.cn/info/1070/1407.htm
9.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83.衡量学生追问质量的标准是什么? 84.审辩式教学视野下的追问如何推进? 85.审辩式教学下应该选择哪些内容进行追问? 86.课堂教学教师“追问的适切度”怎么理解? 87.在教学中,怎样去寻找这样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呢? 88.追问有好与不好的区别吗?怎样追问得更好呢? http://www.xaeduyun.cn/s2hat/acommonapp/csite/ablog/cblog/mblogBrowse.do?blogid=2c90815e74d4472301751a104ddd0d3d
10.关于ChatGPT的五个最重要问题这里也牵涉到了一个重要的题外话,我们在讨论中发现,很多资深AI从业者,如果不去深究LLM的细节,而是用过往经验猜想ChatGPT的能力来源时,会产生严重的错误理解。我们总结了一下,发现这误解大概是发生在in-context learning和instruct这一模式,和过往模型调教有什么区别上,尤其是对“fine-tuning”这个词的理解上。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319/05/1072622770_10726227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