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平市地处福建中南,闽西东部,闽南金三角北端。属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过渡地带的山地气候,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分布着丰富的野生茶资源,是茶树生长的最适宜区之一。
在这片优秀的土地上为何偏偏只有水仙独占鳌头?它又是如何一步步突破传统禁锢,成为乌龙茶里唯一的紧压茶饼?
大家好,我是中国茶001号讲解员小夭,今天带大家走进漳平水仙前世今生的故事。
前世从客户痛点出发不断摸索逆风前行
元代,漳平就开始种植茶叶,到明朝时期已有相当规模,并有了专门的茶叶加工作坊。主要种植品种有水仙、毛蟹、黄旦、梅占等。
我们的故事,要从二十世纪初说起。
为了和当时市场上的其他茶叶区分开来,刘永发在茶叶加工方法上进行了创新,以武夷岩茶制法为主,同时吸收闽南乌龙茶特点,发酵介于轻重之间,这种不忘武夷山源产地传统,又注重闽南周边市场口味的做法,使漳平水仙茶在那个时代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产品远销周边省市。
漳平、宁洋两县生产的茶叶,以大宗茶为主,多不包装。为了便于销售,吸引回头客,刘永发把水仙茶产地的信息品种茶人商号等信息印在茶饼上:宁洋大会乡七星岩自采正岩水仙发售。这16字证明了漳平水仙茶从一开始就有非常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外商这一改进要求,引起了刘永发的极大兴趣,认为这样的包装法,与过去的包种茶完全不同,四方茶饼显得更小更紧了,可以大大节省占位空间,利于海外远洋运输。
福建水仙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栽培及加工历史。早在1984年就被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品种,种植区域分布较为广泛。品种特种如下
种性特征:
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三倍体
植物学特征:
树高90-100cm,叶长10.0-14.9cm,叶宽4.4-6.2cm,长椭圆状,叶色深绿,富有光泽。叶质厚、硬脆,茸毛多,较肥壮,1芽3叶百芽重可达112.0g
生物学特征:
育芽力较强,发芽稀疏。鲜叶内质丰富,以春芽1芽2叶为例,干茶中含氨基酸2.6%、茶多酚25.1%、咖啡碱4.1%、儿茶素总量16.6%。品质较优,抗旱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与成活率均较高
今生于传统中演绎创新不忘初心向阳而生
1915年漳平水仙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并列入中国名茶录。2009年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3年获中国驰名商标。
凭借漳平水仙的声名远扬,2010年以来,漳平市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等国家级茶叶名片。
而这一切殊荣的背后,是茶叶匠人从鲜叶采摘标准到加工工艺优化升级,再到严格的审评鉴定等一系列一系列辛劳的付出。
春、夏、暑、秋四季可采。采摘标准为小至中开面,驻芽二、三叶新稍。需保持鲜叶的完整性、新鲜度与均匀度。
晒青
使鲜叶失水,发生光化学反应,青气减退,清香物质显现;苦涩味物质减少
晾青
散热降温,避免新梢变化过快、红变;平衡水分,使叶梗、叶柄、叶脉中的水分及物质向叶面细胞渗透,使叶片“还阳”
是形成水仙茶饼“三红七绿”及特有香味的关键步骤,对于品质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注水仙茶饼存在明显的“后发酵”,故做青程度要比水仙散茶略轻些。
杀青
抑制酶活性,最大程度的保留做青时所形成的香气滋味等内含物质。
杀青需要适度,待叶转暗黄绿色,青气消失,气味香纯,嫩梗折弯不断,富有粘性,即可终止。
做形(初揉+包揉)
初步做形,使茶叶形状固定为卷曲状,为乌龙茶的耐泡性打下基础。且包揉期间,可使水仙茶本身的韵味更加明显。
造型
包茶造型,形成水仙茶饼外形特征。
用18cm*18cm、白色、洁净的毛边纸铺在桌上,然后将底4cm*4cm、高12cm的薄木板制成的木模放在纸上,取30g左右揉捻叶放入木模内,再用配套的木模槌套入木模内,把揉捻叶压实成快。而后用白纸把揉捻叶包紧,并封口,使之成为方形茶饼。
除了进一步降低茶叶水分,固定品质外,烘焙过程中,颗粒更加紧卷,颜色加深,香气与滋味物质也进一步转化,最终形成漳平水仙特有的色、香、味、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