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酒行业中共有16家企业的营收超过百亿,其中白酒行业占了11家,啤酒行业占了4家(雪花、青岛、燕京、重庆),保健酒行业有1家(劲牌)。
2023年,全国白酒行业产量629万千升,同比下降5.1%;完成销售收入7563亿元,同比增长9.7%,实现利润总额2328亿元,同比增长7.5%。白酒行业“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越发明显,11家百亿白酒企业的营收总额占了行业的60%左右,利润总额占了行业的80%左右。
2022年,郎酒宣布营收突破200亿。但是在2023年,郎酒并未披露具体的销售额,仅仅只是对外公布公司回款、市场出货两项关键数据双创历史新高,据推测营收必定也是在200亿以上,业绩比去年略有增长。
四川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数据显示,剑南春2022年营收157.5亿。2023年,剑南春并未披露具体销售额,不过由于头部白酒企业营收均保持增长,行业预估2023年剑南春的销售额应该在200亿以上。
在白酒行业,百亿是企业梯队的分水岭,也是进入一线名酒的资格,突破百亿不仅仅是销售额的增长,更是对品牌的一种肯定。中国白酒品牌上千种,为什么只有这11家名酒营收超过了百亿?这11家名酒的背后隐藏着什么规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名酒背景:
在上世纪,国家共举办了五届评酒会,在历届评酒会中共评出了17款国家级名酒(金奖),以及60款左右的国优酒(银奖)。国家级名优酒不仅是对品质的肯定,这更是一块金字招牌。要知道这11家百亿名酒,没有一个是小白,全部都有这方面的背景。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白酒行业在某方面跟现实社会相似,没有显赫的背景,想要爬到社会的上层谈何容易。
国有控股:
在1988年之前,由于对白酒行业实行比较严格的计划经济,国内所有的地方酒厂均为国营。1988年7月,政府放开了13款名酒的定价权,到了九十年代陆续放开了白酒市场的定价权。这就意味着白酒行业进入了市场经济,所有的白酒企业需要自负盈亏,进行市场竞争。
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大批的酒厂走向破产和停产,从而改制为私有企业。当然由于纯国有企业缺乏动力,所以政策也支持国企混改,引入私人资本。但是也有的酒厂主动进行股份制改革,由国企改制为私企。
到目前为止,市面上绝大多数酒厂都是私有控股企业,真正的国有控股的酒企,可能也就不到30家。我举个例子,第五届评酒会评出了17大名酒和53优,当年均为地方的国有酒厂。到了2012年,17大名酒中的国有控股企业还剩下8款,国有控股的53优也只剩下寥寥几款。
在这11款百亿酒企中,除了剑南春和郎酒,其余9款均为独立的国有控股企业,他们的第一大股东的实控人几乎都是地方的国资委。2022年之前,习酒归属茅台集团;2022年7月份,茅台集团将习酒82%的股权划归贵州省国资委,习酒脱离茅台集团独立。
郎酒是实打实的私有企业,实际控股人为董事长汪俊林,在郎酒当年陷入低谷时期汪俊林出手收购了郎酒。而剑南春原董事长乔天明在2003年的改制中,涉嫌私分国有资产和向公职人员行贿,目前已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4亿。
2023年,乔天明及其公司被强制执行18.64亿元,涉及乔天明私分的国有资产及相应收益予以追缴。被私分的国有资产应返还四川绵竹市政府,目前剑南春的实际掌控人仍然是乔天明、乔愚父子,不过据说剑南春可能有回归国有的希望。
上市企业:
由于资本炒作严重、价格猛增等方面原因,2023年证监会对白酒行业亮红灯,几乎是叫停了白酒行业的上市。不过这仅仅是针对A股的上市,在H股(港股)和海外仍然是可以上市的。
2019年之前,习酒曾多次积极准备上市。由于当时隶属茅台集团,后被告知因涉嫌同业竞争问题,一家集团不能上市两家同类公司,所以未能上市。2022年习酒从茅台集团独立后,据说又要开始重启上市计划。
自2007年开始,郎酒便三次申请在A股上市,结果均为成功。2022年4月郎酒主动终止审查,不过后来有传言郎酒将借壳上市,不过被郎酒公司予以否认。
2009年—2018年,西凤酒四次准备上市计划,但是因为各种丑闻,四次上市均戛然而止。最近两年西凤酒没有传出要上市的消息,同时也否认了借壳上市的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