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使用罐具的数量的不同,可分为单罐法和多罐法;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火罐法、水罐法、药罐法、闪罐法、走罐法和留罐法等。不同的拔罐方法,侧重的功效不同,针对的病症也不同。在使用拔罐疗法时,应根据具体的病情选用适宜的拔罐法。
1、单罐法
3、火罐法利用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使罐内成负压,并吸在皮肤上的拔罐方法称为火罐法。火罐法是临床很常用的一种拔罐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操作方法。①闪火法一手持罐,另一只手握住闪火棒(用镊子夹住蘸有酒精的棉球),点燃闪火棒后,伸入罐内旋转1圈后马上抽出,然后迅速将罐子倒扣在穴位上。在操作时,要注意蘸取的酒精不要太多,避免火焰随酒精流溢而烫伤皮肤。闪火棒不要在罐内停留太久,也不能置于罐口处,以免罐具太热烫伤皮肤。本法适用于各种部位和体位的拔罐,特别适合在闪罐法和走罐法时使用。
②投火法投火法是将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在火旺时迅速将火罐倒扣在穴位上。此法适用于在身体侧面横向拔罐。操作时,不可移位,以免棉球或纸片掉在皮肤上造成烫伤。
4、水罐法水罐法是指拔罐时配合使用水的一种疗法。根据用水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水煮罐法、水蒸气罐法和温水罐法三种。①水煮罐法将竹罐放在水中煮沸,用镊子取出,控干水液并迅速用毛巾捂一下罐口,以吸去水液、降低罐口温度并保持罐内热气,然后趁热倒扣在拔罐部位上;扣住后,用手按住罐底约半分钟,使之吸牢。此法可适用于各种体位,有通经活血、散寒祛湿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风湿痹痛等症。
②水蒸气罐法先将水在壶内煮沸,当水蒸气从壶嘴或套在壶嘴上的皮管内大量喷出时,将罐子套在喷气口上23秒钟,然后迅速将罐子倒扣在拔罐部位上。扣住后,用手按住罐底约半分钟,使之吸牢。此法适用于各种体位。
5、闪罐法闪罐法是用闪火法将罐子吸附在拔罐部位后立即拔下,再用闪火法将罐子重新吸附在同一部位,如此反复操作多次,至皮肤潮红发紫时为止。这种反复的牵拉、松弛,可使皮肤血液反复灌注、输布,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对神经和血管也能起到刺激作用。本法适用于外感风寒、肌肉萎缩麻木、局部皮肤麻木、感觉迟钝、末梢神经炎及身体功能减退的虚证等病症。闪罐法操作时,应注意闪火入罐时要快,快速送入罐底。如果反复闪罐,罐子温度过热,应换另一个罐继续操作。
6、走罐法走罐法又称“推罐法”“行罐法”“移罐法”等,适用于经络气血不通、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邪侵袭、肌肤麻木酸痛等病症。应选用口径较大、罐口较厚且光滑无破损的玻璃罐或有机玻璃罐。操作前先在要走罐的部位或罐口涂一层润滑剂,如石蜡、凡士林或风油精、红花油、风湿油、消炎止痛膏、药酒等,以便滑动罐子。将罐具吸附在皮肤上后,手扶罐子,后罐口着力,前罐口略提起,根据病情的特点和走罐部位的解剖结构,进行上下左右或圆圈的往返推拉移动,至皮肤潮红或出现淤血为止。一般腰背、四肢部位适宜上下移动,胸部应按肋骨走行方向移动,腹部可旋转移动。走罐法适合在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腹部、腰臀、背部、大腿等处,不能在骨骼突出处或小关节处及皮肤有皱襞、细嫩之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使火罐漏气脱落。使用走罐法时,应根据病情和部位挑选口径适宜的罐子,并决定吸拔的力量和推移的速度。一般在腹、背、腰、臀处用大罐,四肢处用小罐。需要加大剌激时,可以在推拉、旋转的过程中对罐具进行提按,也可稍推拉或旋转后用力将罐具取下,如此反复多次。因取罐时常有响声,这种走罐法又称为“响罐法”。
8、药罐法药罐疗法可发挥药物和拔罐的双重作用。由于抜罐后局部皮肤充血,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因此能使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常用药罐法有以下两种。①煮药罐法
将配好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再将竹罐放入药液中煮1020分钟,然后用筷子将罐夹出,罐口须朝下,甩净药液,迅速用毛巾捂一下罐口,以便吸去水分、降低罐口温度并保持罐内热气,然后迅速倒扣在需拔罐部位上。扣住后,用手按压罐底约半分钟,使之吸牢。这种方法既发挥了拔罐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又有温热作用,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操作时要动作熟练、迅速,否则会出现吸拔力不足的状况。
②贮药罐法在抽气罐内装入1/2~2/3的根据不同疾病而专门配制的药液,如紫苏水、生姜汁、风湿酒等;然后将罐置于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或抽气枪抽取罐内空气,使罐吸附在皮肤上,留罐15~20分钟。也可在玻璃罐内装入1/2~2/3的药液,用闪火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
9、针罐法
针罐法就是留针拔罐法,是指拔罐前在选定的穴位用毫针计刺,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后,将针留在原处,再以针刺部位为中心,拔上火罐把针罩住,留罐10~15分钟,然后先起罐,再起针。针罐法一般采用玻璃罐,以便于观察罐内情况。在操作时,要注意选用合造规格的毫针,针刺后,留在皮肤表面上的针柄长度要小于罐腔的高度,否则会将针柄压弯引起疼痛。在胸背部使用针罐法时要特别注意,因为罐内的负压可使针刺的深度发生改变,可能引起气胸。
10、刺血拔罐法刺血拔罐法又叫“刺络拔罐法”或“血罐法”,是将刺络放血和拔罐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疗法。操作时,先对要刺络拔罐的部位进行消毒,然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梅花针叩打。刺激量分为轻刺、中刺和重刺三种。轻刺以皮肤潮红为度,中刺以微出血为度,重刺以点状出血为度。针刺后,在该部位进行拔罐,留罐10~15分钟,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干渗血。
刺血拔罐疗法适用于症状较重,具有红、热、痛、痒等症状的实证患者,如各种扭挫伤及疼痛固定的肌肉疾病、风湿痹痛、神经性皮炎、丹毒、皮肤瘙痒、感染性热病、高血压(实证)等病症。对于虚寒体质的患者,一般不用此法。有出血倾向者,如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白血病者,也不能使用这个疗法。
*此法具有一定危险性,最好由专业人员操作。
13、艾灸拔罐法艾灸拔罐法是指将艾灸与拔罐配合使用的一种手法。一般是先在选定部位进行灸法,然后再拔罐,以艾灸的药物和温热作用来加强疏经通络、温经散寒、祛除寒湿、行气活血等功效。常用的艾灸拔罐法有以下两种。①艾炷灸拔罐法分直接灸拔罐与间接灸拔罐两种。直接灸即是将艾绒搓捏成上尖底平的圆锥形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面施灸;间接灸是施灸时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隔一些东西,最常用的是姜、蒜、附子饼、盐等,分别叫做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饼灸和隔盐灸。直接灸和间接灸都是在患者感觉皮肤发烫时,换艾炷和间隔物,再继续灸,以皮肤潮红但无烫伤为度,灸后再进行拔罐。艾炷灸拔罐疗法适应证较多,对于外感表证、晐嗽痰喘、脾肾虚证、风寒湿痹、女性气虚血崩等均有较好疗效。隔姜灸拔罐法多用于腹痛、风寒腹泻等症。隔蒜灸拔罐法多用于痈疽、瘰疬、肺炎、支气管炎、肠炎等症。隔附子饼灸拔罐法可用于阳痿、早泄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