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河南诗歌走廊》第八站走进郑州瞻园艺术馆,图为何广才(中)、王守国(左)与栏目主播畅谈诗酒精神。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霍坤峰文洪波郭双景摄影
有人说,诗是酒的知己,酒是诗的恋人。由大河报·豫视频与河南诗词学会联合主办的《厚重河南诗歌走廊》大型文化视频栏目第八站,我们走进郑州十大诗歌打卡地之一、嵩阳诗社创作基地郑州瞻园艺术馆,与河南诗词学会荣誉会长何广才,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大河报原总编辑王守国一起,就诗词与酒进行了专题交流,开启了一道别样的诗歌走廊。《厚重河南诗歌走廊》视频栏目由“仰韶彩陶坊”独家冠名。
“酒文化不是给酒贴的标签,而是从酒自身流淌出来的”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意思是说,国家主要有两件大事,一个是祭祀,一个是打仗,打仗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祭祀关系到政权的稳定。而祭祀要用酒,打仗出征时要喝壮行酒,打了胜仗还要喝庆功酒。
因此,王守国认为,“酒一诞生就带着文化的基因,文化不是给酒贴的标签,而是从酒自身流淌出来的”。他说,《诗经》里面有许多关于酒的诗句,主要体现在祭祀方面。真正把诗和酒联系在一起的,是魏晋时期的陶渊明。
“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期,也是酒文化自觉的时期。”王守国表示,魏晋时的曹操、竹林七贤在诗里都写到酒,但那时候的酒还属于借酒抒怀。只有到了陶渊明,酒与诗才真正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
王守国说,陶渊明的贡献,是把田园风光及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诗与酒联系在一起,经常与左邻右舍的老朋友一起喝酒。陶渊明有诗《连雨独饮》为证:“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陶渊明作有《饮酒》二十首,有的诗里面尽管没有出现“酒”字,但写的是酒的意境和饮酒体会,更得酒文化真髓。比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已经摆脱了现实中一切的烦恼、一切的功利计较,得到了精神的自由、情感的放松、自我的升华。这是陶渊明对田园诗、咏酒诗的最大贡献。”王守国介绍,陶渊明流传下来130多首诗,有的学者统计,与酒有关的超过一半,难怪后来有人评价陶渊明几乎篇篇有酒。
“诗酒结合最好的时代是唐代,展现了盛唐精神和诗酒精神”
在王守国看来,诗和酒内在的关联,主要是精神层面的关联。而诗与酒结合最好的时代是唐代。唐诗既是中国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也是诗酒精神贯穿得最密切、发扬最光大的时期,特别是盛唐精神。
他认为,有两首唐诗很好地展现了盛唐精神和诗酒精神,一个是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一个人喝酒,本来是很孤独的事情,但是在李白的笔下,把酒、月、影、花结合在一起,将一个人喝酒写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
另一首是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本来写的是战争,进入战场可能就意味着牺牲,是一种很悲哀的事情,但是在盛唐诗人的笔下,却表达了豪放、壮阔、昂扬的精神状态。
“上面这两首诗都体现出了诗与酒的高度融合。”王守国介绍说,盛唐是大度的盛唐,包容的盛唐,雍容华贵的盛唐,个性奔放、激情四射的盛唐。
当然,最具气势也最有代表性的还是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创作于河南,当时李白到河南拜访他的老朋友——著名的道士元丹丘。整首诗写得情志激昂、气势磅礴,将诗酒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也很生动传神。
何广才说:“唐代的诗酒文化,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昂扬、振奋、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无论是在庙堂还是在江湖,都有昂扬向上奋发的精神,这就是盛唐精神。”
“李白《行路难》中有两句也非常振奋人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给人以启迪,给人以鼓舞。一个时代的诗酒文化,反映了时代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体现。”何广才表示,面对困难,李白并没有“凄凄惨惨戚戚”,反而依然相信明天会更好。这就是盛唐精神,或者叫盛唐气象,也体现了积极向上的诗酒精神。
“诗词创作需要灵感和场景,日月星辰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古代诗人好像一喝酒就文思泉涌,诗兴大发。当代喝酒的人那么多,为何很少能见到写出来诗作名篇
“诗与酒之间的关系确实很有意思,也是非常复杂的文艺创作现象。当精神和灵魂相对比较自由的情况下,诗和酒才会产生共振和共鸣。”王守国说。
他认为,酒文化和诗词创作的关系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其一,诗词和酒都是感性的,追求精神自由,这是诗词和酒的自然契合。如杜甫《不见》:“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其二,诗词创作很多都是在征途、驿舍、酒会等场地,具备思乡、怀古、告别、酬唱的场景。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其三,诗词与中秋、重阳、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联系紧密。
“这并不意味着喝了酒就能写诗,不是天生的诗人、没有诗情诗才,喝多少酒也写不出一首好诗来。”王守国说,诗词创作需要灵感和场景,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说到这里,何、王二人不由得谈到了诗、酒、月这一浪漫话题。尤其是王守国,他曾把李白《把酒问月》和苏轼《水调歌头》称作是咏酒诗词中的“双子星”,是把诗、酒、月结合得最好的佳作。
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王守国解释说,这首诗很自然,很亲切,把人生的短暂与月亮的永恒、酒的美好和人生的感悟升华。而且,这首诗来自于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而李白把诗、酒、月进一步融合在一起,美轮美奂。
苏轼《水调歌头》前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很显然是脱胎于李白的《把酒问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困难悲欢离合面前,苏轼做到了“虽经千难而百折不挠,虽历万险而矢志不渝”,通达圆融,旷达乐观,勇毅向前。
“这一诗一词有传承关系,由此也可以看出诗词的发展脉络。是将诗、酒、月三个元素密切联系在一起,体现得最生动,形成了经典之作。”何广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