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火柴收藏家大有人在,原苏联、英国、日本、瑞典等国都设有专门的火花组织或协会。
火花是火柴商标的雅称,也称为火柴盒贴画,它原本是贴在火柴盒上仅起标识作用的商标用纸。可是,近年在收藏品市场上,火花成为一种价格坚挺的艺术收藏品,售价扶摇直上。
火花早在19世纪传入中国,是由瑞典等发明火柴的欧洲国家传入中国的,直到1897年,中国才开始出现民族火柴工业。现在,这种早期的火花已存世不多,价值上万元。改革开放以前,国内生产火花的厂家有400多家,现在只剩下了50多家,随着存世量的锐减,火花的价值也逐渐凸显。
火花的出现最早始于1827年英国的约翰·华克牌火柴。华克牌火柴比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的诞生还早13年。
(2)1923年至1949年中国火柴工业得到发展,1950年至1958年火柴厂的火花沿用传统牌号,冠以“国营”、“公私合营”等字样。1923年至1958年的火花被称为“中期火花”。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一次性打火机以及电子炉的普及,火柴行业走向滑坡,一些厂家纷纷倒闭,火花少有新品、精品问世了。而火花收藏活动则更加空前活跃。
世界上收藏火花最多的人:吉泽贞一(日本);
中国收藏火花最多的人:季之光(扬州),有“中国火花大王”的美称,被相声大师侯宝林称为“季公火佛”。据说,他收藏各类火花达四十多万种,150多万枚,他收藏的我国一些早期火花,现已成了研究我国火柴工业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枚数最多的套花:三毛流浪记(中国,共640枚)。
火花品种繁多,为收藏、保管、交换上的方便,通常分成以下几种类别:
一般分为贴标:贴在火柴盒上的商标;中标:贴在每包火柴上的商标;箱标:贴在每箱火柴上的商标;卷标:卷贴在木质火柴盒上的商标;卡标:实际上就是一个纸质的火柴盒。
老花,1965年以前的;文革花,1966年至1979年的;中期套花,1990年以后的年以前的。
①商标火花,指单纯起商标作用的火花,是火柴厂自身宣传。
②艺术火花,这种火花题材广泛,设计精美,一套少则两枚,多则数百。
④专用火花,也称公关火花,是专门为某些特定单位生产的火柴贴画。这些火柴不在市场上销售,制成的火柴以赠送为主,一般用于宾馆、民航汐卜贸、机关、学校、医院等。
⑤宣传火花,特定时期出现的特种火花。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火柴商标上印有“中国人用中国货”,用以提醒、鼓励民众实施爱国行动;解放后火花上出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人民公社好”“学习雷锋”“样板戏”、“语录”等等,另外在火柴画面上还可以看到安全用电、交通安全、储蓄、保险、税收、“五讲四美”等等方面的口号,均属“宣传火花”的范畴。
⑥旅游火花,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国内外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的需求而开发的新品种。大多在各旅游景点进行销售。
一般来说,保护火花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防霉。霉雨时节,空气中水分子异常活跃,致使藏品容易发霉。这种季节应尽量少翻阅、整理火花藏品。
②防潮。夏天不能用手拿藏品,以免汗液沾在藏品上。平时把火花放在一个个小纸袋里再用大塑料袋包装,使藏品与水分隔绝。
③防尘。将藏品用箱子盛放,不让灰尘沾污。
④防虫、防鼠。藏品存放的箱子里应经常放些樟脑丸、蜃香草酚等药品。
⑤防火。藏品应远离火源,在整理火花时不要吸烟,以防着火或损坏火花画面。
很多火花都是著名画家设计的,因此火花设计朴素中透出典雅,自然中富有情趣,虽然印制没有邮票精致,但有一种淡淡妆、天然样的质朴,一种绚丽归于平淡的境界,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市场上升值空间最大的为1877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出品的火花。图案多为舞龙、舞凤、麒麟、龙舟,文字多为“振兴国货”、“救国火柴”。解放初期到“文革”前的火花,其主要特点是主题鲜明,紧跟时代步伐,如印有“中苏友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人民公社”、“社会主义总路线”等等。这类火花由于时代背景与其丰富的内涵,或者出自名家之手,相较于普通火花来说,也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一张解放初期印有迎泽大桥图案的“平遥”火柴皮标价高达3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