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上市,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海光信息这家公司。
直至8月12日。
随着上证交易所的大厅里锣鼓敲动——这家名叫海光信息的公司正式登陆科创板。在当日下午收盘时,涨幅高达66.94%,总市值1396.93亿元,不仅一跃成为天津当地市值龙头企业之一,跻身科创板股票总市值前五,还是今年以来半导体范畴市值最高的IPO。
中国科学院的院士级专家、科学家组团发来贺词,当天晚上,天津、上海、成都等地都为这家公司亮起了祝贺的灯光秀。
海光信息低调又强大的面目,也在聚光灯下逐步揭开。
技术实力上,海光信息是少数几家同时具备CPU和DCU研发能力的企业之一。据招股说明书,公司研发出的第一代、第二代CPU和第一代DCU产品的性能均达到了国际上同类型主流高端处理器的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市场应用上,据IDC数据显示,2020年海光信息CPU销售量市场份额约为3.75%,占据了国产x86服务器处理器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产品应用覆盖包括联想、曙光、浪潮等多家国内服务器厂商,以及中国移动、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石油等大央企。
股东背景上,海光信息脱胎于中科院,其第一大股东为中科曙光,持股比例为32.10%,第二大股东为成都国资,合计持股比例近20%,可视为芯片产业中的“国家队”。
当然还有正在高速增长的业绩。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9至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79亿元、10.22亿元和23.1亿元,增长快速。2022年1-9月,公司营业收入预计约为36.70亿元至40.80亿元,同比增长170%至200%;归母净利润预计为6.10亿元至7.00亿元,同比增长392%至465%。
显然作为国产CPU龙头的海光信息,已然站上了CPU赛道国产替代的风口之上。
截止发稿时,海光信息股价整体走势平稳,市值从上市当日小幅回落至1300亿。
在业内人士看来,海光信息在资本市场上打了响亮的一枪,它的过往展现了国内芯片业发展中的运气与使命,也展现了实力与创新力。
当然,对于天津这座拥有中电科、中芯国际、中环电子、美新等半导体行业龙头的集成电路“老城”来说,同样也是深厚底蕴的体现。
回到海光信息本身,时下站在聚光灯下的它,今后也可能无法隐形了。
中科院背景
海光信息诞生在国产芯片业乏善可陈,又蠢蠢欲动的年代。
2013年,国产芯片制造业的分水岭悄然而至。
9月5日,国务院领导分别在深圳、杭州、上海调研集成电路产业,12日在北京调研。
这之后的,还分别在杭州和北京两次召开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座谈会。
密集的调研和会议松动芯片业的土壤,并在一年之后焕发生机。2014年9月,工信部办公厅正式设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下称投资基金)。
那时候,资本也闻风而动,数十家AI、芯片企业在投资基金成立后注册。包括“AI四小龙”也都在2013年至2015年之间成立,随后,寒武纪在2016年成立。
不同于这些一直身处主流视野的明星芯片公司,2014诞生的海光信息几乎不为外界所知,即便海光信息与另一家国产CPU龙头龙芯中科同属中科系公司。
据了解,海光信息刚成立不久,就获得了中科曙光、国科控股等参投的天使轮融资。其中,中科曙光正是中科院旗下的上市公司。
2015年7月,一个叫唐志敏的人走马上任当了海光信息的负责人。唐志敏正是2001年中科院成立的龙芯课题组的牵头人。在加入海光信息之前,唐志敏还是彼时中科曙光的首席技术官。
唐志敏的到来,为海光信息做了两件事,对后来的影响极其深远。
一是和成都高投合作,引入4亿元资金,使其成为战略股东,让海光信息成为成都高新区的重要组成;二是在任期间引入了AMD核心技术。
当年海光信息和AMD合作这件事,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
如同今天拥有联想、浪潮、同方、华硕等多家大厂客户一样——这么一家“不起眼”的公司,一出手就撼动半个武林。
能与AMD合作,自然要归功于中科曙光。
2003时,AMD就与中科曙光展开过合作。一位AMD中国区OEM客户销售总监曾说:从2003年AMD出品第一款高性能处理器的时候,我们就一直亲密地在跟中科曙光合作。
同样,2016年时,当AMD拿着x86技术急着换钱时,中科曙光成了不二之选。曾驾驭过龙芯的唐志敏,携着背靠中科曙光的海光信息顺理成章的接手了工作。
一路发展过程中,海光信息的人事也历经变动。唐志敏逐步退出公司,负责人这个职位几经变更,不过依旧是与中科曙光牢牢绑定。
公开资料显示,海光信息上市时的法人、总经理叫沙超群,曾任中科曙光技术副总裁、高级副总裁。
制裁与机遇
与AMD的蜜月期,很快就结束了。
同时,海光信息的大股东中科曙光也陷入泥沼。
一扇门关上,另一扇窗打开。
不止如此,在CPU赛道国产替代的大潮中,海光信息的CPU产品能够兼容当前主流生态。
同样,在开拓市场上也少不了中科曙光的背书。
对于海光信息来说,产品应用到中科曙光的服务器上,无异于一块金字招牌,这为日后联想、华硕、浪潮采用其芯片打下了基础。
到了2021年,它已经悄然销售了56.5万片CPU产品。
海光信息的招股说明书中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其手中握有21.07亿元的订单,直接客户为同方、浪潮、新华三等服务器厂商,实际运用项目涵盖公共运输、移动通信、银行机构等多个行业。
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在今年的服务器公开招标中,海光信息一口气拿下了过半订单,总价值接近40亿元。
这些都不断推高海光信息的业绩增长,也让国产CPU的发展进一步加速。
现在来看,海光信息的成功聚集了天时、地利、人和——在国家重点支持集成电路发展的大环境下启航,立足于天津这座海纳百川的科技之城完成前期发展,并在多位技术专家、市场精英的带领下,在由国外巨头把持的x86架构CPU、GPU市场上开疆破土,走的是一条低调发展之路。
无论是多轮融资中引入名声赫赫的股东,还是完成技术突破、产品应用在大型知名公司等这些行业都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中,海光信息都没有借势炒作,对外发声。这也使得过去的海光信息,显得神秘且又隐形。
不过在上市之后,一切自将不同。
就看海光信息,如何在未来写下属于国产芯片的新冠军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