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明上河图》中最大的商业建筑,此店名为孙羊(估计是店主的名字),有「孙羊」、「正店」招牌,两层,内设包厢,门口有高大的彩楼欢门,门两侧设有杈子,后院有堆积如小山的酒缸。
(点击可放大)
>十千脚店<
作为河边最大的商业建筑,十千脚店坐落于虹桥西的十字路口西北处,门口是一个独立架构的彩楼欢门,体量巨大,上有一面大酒招,上写「新酒」二字,店门口两侧设有杈子,门两边柱子上悬挂有「天之美禄」字样,横头有「稚酒」字样。
从两图中的细节,我们发现,孙羊正店和十千脚店很有可能是卖酒的。而且,它们都有类似的装饰,比如,用竹竿子搭建起来的高大的彩楼欢门,还有像篱笆一样、用一些木板片做成的杈子。
那到底什么是正店、什么是脚店呢?
朝廷对酒业实行垄断、专卖制度,名为「榷酤(quègū)」。为了防止民间自制酒曲造成酒过多而降低酒价,朝廷专设曲院制作定额的酒曲,再卖给有资质酿酒的酒店。此外,各州郡设立官办卖酒机构「酒务」,以酒务为中心,形成了批发、零售酒的网络,经过酒务批准,有能力和规模可酿酒的酒店,称为「正店」,那些没有能力酿酒,只能从正店批发酒的小店就叫「脚店」。
来来来,听个曲儿,喝点酒
宋佚名《十八学士图》
我们看到十千脚店挂有「天之美禄」和「稚酒」的招牌,从文献中可知,十千脚店售卖的应是梁宅园子正店造的美禄酒。
扩展:
宋代张能臣《酒名记》中记载的名酒:
东京正店的名酒:
丰乐楼眉寿、和旨;忻乐楼仙醪;和乐楼琼浆;遇仙楼玉液;玉楼玉酝;铁薛楼瑶醽;仁和楼琼浆;高阳店流霞、清风、玉髓;会仙楼玉醑;八仙楼仙醪;时楼碧光;班楼琼波;潘楼琼液;千春楼仙醇;中山园子店千日春;银王店延寿;蛮王园子正店玉浆;朱宅园子正店瑶光;邵宅园子正店法清;大桶张宅园子正店仙睿;方宅园子正店琼酥;姜宅园子正店羊羔;梁宅园子正店美禄;郭子齐园子正店琼液;杨皇后园子正店法清。
后妃家:高太皇香泉。向太后天醇。张温成皇后醽醁。朱太妃琼酥。刘明达皇后瑶池。郑皇后坤仪。曹太皇瀛玉。
亲王家:郓王琼腴。肃王兰芷。五王位椿龄。嘉王琬醑。濮安懿王重酝。建安郡王玉沥。
……
另:宋代的酒以黄酒为主,有三类:黄酒、果酒、配制酒。
两个醉汉
宋佚名《柳荫醉归图》
宋代对酒业的管理十分严格,除了有监酒务、监酒税这样的官员监管外,对各州郡的酒务每年的营收都有规定,如果达不到就要受到惩罚,而对于那些有酿造资质的正店来说,如果每年没有交够一定的税额,或者亏本经营,那就会被收回酿造权。
凡卖酒的店都要交酒税。宋代,榷酒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仅次于两税、榷盐,居于第三位。北宋东京的酒课征收方式主要有立祖额、增曲价和添酒钱等。据悉,北宋时期酒课收入除了初期占了全国总收入的8%左右,之后一直占了30%左右,最多的时期,即宋仁宗庆历年间,酒税总额达到1700多万贯(一贯钱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是389至453.9元),占了全国总收入的38.9%。
>酒店的营销方法<
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酒店纷纷采取措施,比如东京的酒具一律用的是银器,让客人倍觉有面儿!
《东京梦华录》:「大抵都人风俗奢侈,度量稍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虽一人独饮,碗遂亦用银盂之类。」
出土于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的白柚台盏用来喝酒
此外,酒店还提供歌妓伴唱、美女陪酒、说书等娱乐活动(似乎有点像今天的酒吧呢)。
当然,在内部设施和外观装潢上,酒店们也不遗余力,除了设有「小阁子」(即包厢)外,规模大的正店还会在园中建造亭台、种植花木,打造清雅的园林景观,妥妥的花园型酒店啊!
彩楼:店铺门前的附属或延伸,根据经营特点和商家个人爱好进行装潢,一般用彩色绸帛和竹竿搭成棚架,每部顶层搭成花架状,还有流苏悬挂下来
欢门:多在节日或重要活动时临时搭建,常用彩色的纸、帛,以及鲜花来装饰,例如在重阳节,东京的酒店都会用菊花来装点,有的还会扎成一个拱门。
彩楼欢门的颜色主要以喜庆的红绿色为主。
《东京梦华录》:「街市酒店,彩楼相对,绣旆相招,掩翳天日。」
杈子有什么用?
酒店的高档服务不止体现在「表面」功夫上哦,看,不论是孙羊正店还是十千脚店,门口两侧都有用木板片做成的像篱笆一样的杈子,这些杈子有一个更直观的别称「拒马」,没错,是用来阻拦大街上的人马接近,设立边界,既保持了卫生,又利于酒店经营。
杈子的横条一般涂红漆,竖条涂绿漆,红绿杈子和彩楼欢门相呼应,共同形成壮观、喜庆的装饰风格。
其实,在宋代,杈子只有官府衙署或者寺院等建筑可以用,而酒店也能破格使用杈子,可见规格之高。《都城纪胜》载:「酒肆门首,排设杈子及栀子灯等,盖因五代时郭高祖游幸汴京,茶楼酒肆俱如此装饰,故至今店家仿效成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