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吉庆街的汪玉霞专营店,橱窗里一块写着“清乾隆肆年陆月”的老招牌,代表着汪玉霞的历史。创办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汪玉霞,至今已有280多年。
“汪玉霞的碱酥饼——绝酥(劫数)”,这是老武汉人耳熟能详的歇后语。武汉市政协出品的《品读武汉老字号》,详细讲述了“绝酥”的由来。当初在汉正街灯笼巷开张时,汪玉霞还是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店。店主人叫蔡玉霞,她本是安徽休宁布商汪士良家的丫头,后被汪收为妾室,故从夫姓。她以名字为招牌,创办汪玉霞食品杂货店。发展到第六代启蒙、启漾兄弟的时候,汪玉霞已具相当规模,大树开始分枝。
1911年辛亥革命阳夏战争期间,汉口大火,汪玉霞的老店被毁。汪启蒙变卖安徽老家田宅,募集同乡股份,在汉口的上花楼街重新开店,取名“汪玉霞雨记”。1920年,汪启漾之子汪子泉通过向族人募股、银行贷款等方式筹得资金,在下花楼街(原花楼街218号)开办食品店,取名“汪玉霞为记”。共用“汪玉霞”品牌的两家兄弟店,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逐渐成为三镇食品生产与销售的龙头。
汪玉霞专营店负责人介绍,其实不仅是卖酒,早期的汪玉霞,还卖过包括茶叶在内的多种商品。不过今天的汪玉霞,已经以汉派糕点为主要经营方向。随着时代变迁,顾客对汪玉霞的喜好也在悄悄变化。以前武汉人过年最爱的,是汪玉霞的“老三样”:酥糖、京果和杂糖。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吃一口平时难得吃到的带着油香、甜滋滋的“绝酥”,是老武汉人难以忘怀的过年味道。而现在,不再为吃饱肚子而奔波的武汉人,更重视营养均衡、健康饮食,少糖少油成了年轻人的饮食习惯,樱花饼、酥饼等“颜值”更高的糕点,成了他们的新宠。
欧化糖果、五彩软糖、广东腊货、西法火腿、广西沙田柚……在1933年,这些是过年的“硬通货”,不管是拿回自家的餐桌,还是作为走亲访友时的礼品,都足以让人喜笑颜开。物以稀为贵,在当时经济落后的中国,市场上的商品远不像如今多彩多样,这些商品也只有过年时才能买来尝尝鲜,算是独特的节令味道。而如今,物质极大丰富,多到顾客挑花眼,这些东西就显得平平无奇了。
那么今天的冠生园,畅销的都是什么呢?售货员介绍,店里现在主营糕点,而且和汪玉霞的变化类似,口味也在“年轻化”。几十年前要过年才能尝鲜的糕点,现在更偏向于休闲食品,天天都能买到。当然,现在的糕点中,还能找到不少武汉人的儿时回忆,比如用纸包装的香草蛋糕、裹着糖粒的山楂球等。这些“老味道”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后,又以回归传统的形式,重新成为市场上的畅销品。
德华楼年糕味道百年不变
武汉的老字号,有没有一直不变的味道?在吉庆街的德华楼,面对这个问题,店长略一沉吟,指向海报上的一款产品——年糕。
创立于1924年的德华楼,今年整整100岁了。而在这一个世纪里,德华楼年糕一直保持着当初的味道。
当然,变化还是有的。比如制作工艺,以前是完全用手工做的,随着时代发展,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现在已经换成了机器加工,但是配方还跟当年一样。
变与不变都是武汉的年俗
老字号变与不变,反映了武汉年俗的变迁。
谈到武汉年俗源起,首推《荆楚岁时记》。这是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著作,详述了腊月初八到正月末的荆楚地区年俗。其中不少年俗活动沿袭至今,为追溯武汉春节风俗起源提供了详实史料。例如,“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岁暮家家具肴蔌,谓宿岁储。以入新年也,相聚酣歌,请为送岁”,与后来武汉人过春节放爆竹、拜长辈及除夕团年守岁如出一辙,堪称武汉地区传统年俗历千年而不改的见证。不过,像“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等,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清道光年间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又为世人留下一部“汉口岁时记”。诸如“元旦开门向喜神,皮衣皮帽簇然新”“泛友浮交讲应酬,淡红名片教人丢”“送灶一盘鸡骨糖,谁家舍得用黄羊”“封门钱纸彩缤纷,门上春联吉语分”“四官殿与存仁巷,灯挂长竿样样全”等,涉及拜喜神、投名帖、喝春酒、祭灶神、贴春联、玩花灯等众多年俗活动,勾画出一幅多彩多姿的武汉春节风俗图。
1926年《武汉快览》展示了当时如何款待来拜年的亲朋好友的礼仪:“拜年客来,多留下吃元宝茶,或摆果盒以待。大户人家有用九子春盘、一暖锅,或用四小碗,以筵宾客,有用盐茶蛋、米泡者……”武汉春节特色习俗的传承可见一斑。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春节习俗焕然一新,集体团拜、文艺汇演、各城区街乡组织龙灯队和腰鼓队等,都曾是不少武汉人的过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