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人物,悲观的理想主义者,如雪莲般绽放的叶文洁,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生逝如花雪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在头条看见彼此#
一直想写点什么,就趁着《三体》动画片的上映的热度,写一些自己看书的心得吧,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下仅代表我自己的观点。
三体动画片略过了叶文洁和三体游戏的戏份,直接从古筝行动开始讲起,之后便是罗辑出场,面壁者计划和黑暗森林法则即将登场,不过叶文洁这个名字却贯穿了整个三体小说的始终,动画版里之后还会对她有所刻画,因为这个名字是回避不掉的。
叶文洁,大学教授、天体物理学家、和伊文斯一起建立了地球三体组织(ETO),ETO的精神领袖,派别不明,不过从她的所作所为来看,叶文洁实质是拯救派,想要借助更高等级的文明来拯救人类。
可是命运就像是在和叶文洁开玩笑一般,事情败露后,白沐霖把一切推到了叶文洁的身上,叶文洁百口莫辩,经历了残酷的审讯后,雪莲的花瓣开始枯萎,叶文洁开始转向了悲观的理想主义者,她开始认为想要靠人类真正的道德自觉是不可能的,就像他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人类之外的力量。
所以当八年后,那段信号来临的时候,叶文洁兴奋到双手都在颤抖,那是科技水平远高于人类的外星文明,他们绝对有能力纠正这偏差,混乱的世界,她的理想终于要实现了,所以叶文洁无视三体人的警告,偷偷地回复了信息,随着三体舰队出发,人类对抗三体人的大戏也就此展开。
就如同叶文洁回复的信息“到这里来吧,我将帮助你们获得这个世界,我的文明已无力解决自己的问题,需要你们的力量来介入。”,作为理想主义的她天真地认为如果三体人能够跨越星际来到地球,他们的科学一定发展到相当高度,也必然拥有更高的道德水准。
这不过是所有理想主义者的黄粱一梦,当手持长枪的欧洲殖民者们踏上美洲大陆的那刻起,就只剩下了高等文明对低等文明的杀戮。
从后续的接触中,叶文洁也发现了自己的天真,三体人看中的是地球这个稳定的生态环境,准备移民地球,离开三体星这个不适合生物生存的星球,而随着三体舰队的降临,人类难逃被屠戮的命运,叶文洁知道自己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就如她说的那样,“我点燃了火,却控制不了它。”
直到罗辑的出现,叶文洁完成了救赎,或者说两人相互救赎,叶文洁把黑暗森林法则交于了罗辑,罗辑成为了执剑人,整整六十二年,他成为了人类冷峻的守护者,也让三体人不敢越雷池一步,也许没有程心的话,叶文洁和罗辑便是人类唯二的救世主。
叶文洁从始至终都是非常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只是她从最开始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道德自觉的乐观理想主义者,变成了必须依靠外力的悲剧理想主义者,但是一切的本质是不变的,叶文洁希望人类能够继续地走下去,所以当她回城见到杀害她父亲的凶手,当看到凶手的残臂时,她并没有仇恨,叶文洁觉得这三个人可怜,她们不过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而已。
雪莲即便枯萎,但它依旧圣洁无瑕。
叶文洁:不管怎样,我都尽到了责任。
唐朝有很多诗人,好任侠之气,钟情于宝剑利刃,他们因此也写出过许多激昂慷慨的诗篇。
贾岛曾经写道:“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说到底,他也只是磨了磨剑,最多是“把示君”,应该没有杀人之胆。
李白似乎更加钟爱暴力。“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他似乎毫不掩饰想杀人放火的“野心”;“托身白刃里,浪迹红尘中。”这个狂徒,似乎还有些潇洒、更有些许孤傲……
事实情况则是,李太白极有可能也没有杀过人。诗歌是诗歌,剑豪是剑豪,写的是写的,做的则是做的,大抵就是这样。
唐朝前后历经二百余载,最不缺的就是诗人,究竟有没有杀人的诗人,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1
这个敢于杀人放火的豪侠名叫苏涣。
说来可笑,说起苏涣,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大抵是苏东坡的伯父。宋朝的苏涣,显然更像是传统意义的“好学生”,人家打小就认真读书,从来没有让老师、家长操过心,因为苏涣的博学,侄子苏东坡还视其为偶像。
唐朝的苏涣,与宋朝的苏涣相比,两者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眉州眉山人。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但不可否认的是,巴蜀之地同样不缺豪侠。据历史记载,昔年周武王伐纣时,所依仗的就是此地的士兵,“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秦始皇一统华夏之后,有意无意间,将各类罪犯迁居于蜀汉,林林总总的罪犯包括但不限于,叛国者(嫪毐的家属)、政治犯(吕不韦的族人)、大商人(卓文君的先祖),以及五花八门的“不轨之民”。
各种类型的犯人、地方上的豪强、迁谪的贵族,渐渐使巴蜀成为“豪侠的乐园”。后世的巴蜀文人,也不由自主地将任侠之气,印刻进他们的基因。
就比如卓文君的丈夫司马相如,他来自于巴蜀,被后世誉为“赋圣”,但少年时的他,“好读书,学击剑”。
再比如唐初诗人陈子昂,生长在巨富之家,“任侠尚气,弋博”,据说,陈子昂还亲手砍伤过人。
与他们相比,苏涣则堪称“豪侠中的豪侠”。
首先,苏涣是一个实打实的强盗,他蛮横到让最蛮横的商贩都怕他。其次,苏涣使用的兵器,也颇为与众不同。
一般的文人钟情于剑,但在真正的战争中,短剑多用于近距离格斗,诚如李太白所言,“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但若是距离过大,侠客的剑术,往往不利于发挥。于文人而言,佩剑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彰显尚武的精神。
苏涣则是个“实干派”,他的武器乃是弓。关乎于剑的古诗,多体现在侠客身上,战场只是附属,但是说到了弓,其舞台大抵都是战场。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原因很简单,相比于剑的“形式主义”,弓的威力更强,在冷兵器时代,弓箭堪称杀伤力最强的武器。
苏涣善于使用一种白色的强弓,巴蜀的商人、豪侠都害怕他,暗地里称呼其为“白跖”。
在民间传说中,“盗跖”号称“古代第一大盗”,他率领盗匪数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所到之处,民不聊生。
民风彪悍的巴蜀商人,以“盗跖”形容苏涣,其威势可想而知。
2
任何朝代的人民都惧怕强盗,诗人也通过诗歌,表达对他们的痛恨,杜甫便曾经谴责强盗曰:
良会不复久,此生何太劳。
穷愁但有骨,群盗尚如毛。
苏涣的坏名声很响亮,其诗名却不大,他后来写的诗产量并不高,仅有约四首传世,在星光璀璨的唐朝诗坛,此等人物,着实算不上亮眼。
而苏涣之所以留名千古,首先还是要感谢杜甫的大力褒奖。不错,痛恨盗贼的诗人,却很欣赏这个盗贼中的翘楚。
杜甫欣赏他的原因,在史书上被精简为八个字,“后自知非,变节从学”。
苏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道做盗匪永远没有未来,他于是乎勤奋苦读,不久之后,还真就功名成就,有人说他进士及第——须知,不论李白还是杜甫,一辈子都没有考中进士。
后来,苏涣屡次升官,累迁至御史之职。
公元769年,杜甫行将去世的前一年,老人家身在长沙,居住在舟楫之内,孤苦伶仃。
突然之间,有个叫苏涣的人前往拜访杜甫,茶酒之间,苏涣还顺便吟唱了自己写的几首诗歌。
杜甫对他诗歌的评价是,“才力素壮,辞句动人”、“殷殷有留金之声”,更不得了的是,面对这个年轻人,杜甫竟然倾倒备至。
须知,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多首,而且,他的很多诗篇也的确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临去世的前一年,老人家竟然五体投地,敬佩起这个年轻人。
公元769年的秋末,杜甫仍旧在长沙,诗人与苏涣早已分别,却还是没来由地想念起他。
宴筵曾语苏季子,后来杰出云孙比。
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
市北肩舆每联袂,郭南抱瓮亦隐几。
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苏涣与自己曾经住在“定王城”(即长沙)之外,两人经常在药铺、鱼市那里相见,有时候也会一起坐轿子到城北玩耍,有时又会相约去往到城南,坐在低矮的椅子上看农夫种田,苏涣这位朋友啊,具有当状元的才能,不久的将来,希望他能结束隐居的生活,外出拯救苍生,成就一番事业。
写这首诗时,杜甫已然垂垂老矣,他在诗歌中表现得很悲观,“天下鼓角何时休,阵前部曲终日死。”,我已经老了,完全不中用了。在他看来,匡时济世的希望,就在像苏涣这样的人的身上。
人生中的末年,杜甫四处漂泊,除了呆在长沙,还曾两次入衡州。他专门写了一首《入衡州》,纪念人生中最后的漂泊。在诗中,杜甫再度提起了苏涣:
剧孟七国畏,马卿四赋良。
门阑苏生在,勇锐白起强。
这四句诗歌中,共提到了三名古人,即大文豪司马相如、名将白起,以及汉代的巨侠剧孟。杜甫拿他们与苏涣相比较,说苏涣不但文武全才,并且任侠好义。
看罢诗圣的褒扬,诸位或许好奇,苏涣未免太厉害了,想必也会吃惊,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凭啥要靠别人扬名。
3
所以后世人评价杜甫的这一行为时,常常有“逆旅相遇,一时意气所许”、“诗人之言,类多过实”之类的句子。
后代文人的意思是,杜甫当时身在逆境之中,人生不太顺遂,不免发表言过其实的观点。毕竟,无论数量或者质量,苏涣的作品都很难与司马相如并肩。
苏涣传世的诗篇不多,有一首颇值得说道,倒不是文采有多么飞扬,通过这首《变律》,诗人讲述了一个不畏毒蜂、舍身除祸的少年的故事,诚如诗歌所言:
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
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
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
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
然而,这个少年最终的命运却不好,落了个凄惨的下场。
身如万箭攒,宛转迷所之。
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
笔者选取这首诗的原因在于,苏涣刻画的这个少年形象,就像是他自己的人生一般。
年轻时候的苏涣,飞扬跋扈,如同那个“右手执金丸”的少年。后来,他发奋读书,变得平和而稳重。
考中进士后,苏涣做了御史之类的小官,佐湖南幕,他刚想在乱世中有一番作为,上司崔中丞就被下属杀害了。
无奈之下,苏涣只得选择逃亡,他先是逃至衡州,在那里见到前辈杜甫,杜甫于是将苏涣向衡州刺史推荐。
刺史反而不太欣赏之,没有办法,约公元770年之后——即杜甫去世的那一年,苏涣只能去往广州,投奔当地的官员。
在广州时,苏涣煽动一个叫歌舒晃的突厥将领,杀害当地最高长官岭南节度使,其后,苏涣据岭南作乱。
“安史之乱”虽然失败了,但是一时之间,有无数像安禄山一样具备狼子野心的将领冒头,他们也想通过武力占据天下。歌舒晃无疑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场叛乱中,苏涣充当军师的职位——他似乎早已忘记,杜甫对他的赞美以及期许。
史书中用“如蛟龙见血,本质彰矣”,形容苏涣的改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苏涣就像蛟龙见到鲜血,本性暴露无遗。
可惜,他空有安禄山之志,却无安禄山之能,安、史两人好歹蹦跶了八年有余,苏涣他们呢,“居无何,伏诛。”没能坚持多久,便伏法被杀。
诚然,郭沫若先生视苏涣为“人民英雄”,但大部分学者都不认同。苏涣以强盗起家,最终又以叛乱为结局,就像是自己诗歌中所描述的少年,他最终落了个悲惨的结局。
更令人唏嘘的是,苏涣辜负了杜甫的期望,那个老者爱国爱民一辈子,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将所有的希望寄托给这个年轻人,苏涣却走上了完全相反的人生。
这是多么悲伤的一个故事啊。
参考资料:
1,郭沫若:《杜甫与苏涣》
2,辛文房:《唐才子传》苏涣篇
3,秦川、贾红东编:《谈古说兵:中国古代兵器赏谈》
4,曾枣庄:《论苏涣》
5,戴予篁:《“人民诗人苏涣”之说质疑》
6,李雨桐:《论苏涣的诗歌》
7,严正道:《巴蜀地区古代侠义文化论》
-作者-
老谈,always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
每个成功者背后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他们的成功并不那么简单,我们熟知的他们励志故事中的努力、运气都只是冰山一角,大部分真相却是阴暗而痛苦的,让人撩拨一下就会撕心裂肺的痛的那种,感受痛苦,砥砺前行,励志故事要听,要读,要细品,但终究生活的一切辛酸苦辣都要自己熬。
在我们感叹马云、刘强东时势造英雄时,未曾体味过他们吃住睡在公司焦虑前行的无奈与抉择;在我们感叹任正非钢铁硬汉时,未曾体味过他44岁婚姻破裂、事业失败、上有老下有小想活不能想死也不能的痛苦。
1992年的时候,白岩松天天夜不能寐,睡不着觉,紧接着发现自己后脑勺有块斑秃,问家人,家人才告诉他其实他们早看见了,只是不敢告诉他,害怕他多想,而那时家人已经能够感受到他内心中的抑郁。
幸运的是,家人及时发现了他的一系列反常状况,深爱他的妻子陪他一起去看心理医生,陪他一起经过数次治疗,最终白岩松找到了开解自己的方法,也是帮助他走出抑郁症的最好的良药——读书。
他说:“读书就是在读自己,如果不去读很多书,读很多的人,我怎么能明白自己,自己又怎么去接受自己的缺陷?而接受缺陷之后,原本抑郁的我忽然觉得自己竟然完美多了!”
读得多了,读得深了,从一个个人物身上他发现了自己的影子,而自己的全部经历、想法在那些人的苦难、成功面前不值一提。
那个时候他喜欢阅读《曾国藩全集》,有一天他读到里面有一句话叫“花未全开月未圆”,突然茅塞顿开!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花没有全开的时候是最好的,月亮还没有全圆的时候是最好的,残缺也是一种美,因为当你到达了极致后,往往才是灾难的开始,就此一句话彻底点醒了他!
重要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面对人生的态度,乐观的人一定比悲观的人走的远,走的更好——后来白岩松在自己的著作《白说》中提到《曾国藩全集》给予他的启示如是说到,言语神情之间全是平和的放下。
他甚至开玩笑的说,曾国藩也自杀过三次,都是发生在镇压太平天国不利时,三次自杀无果,三次之后他领悟了“花未全开月未圆”,于是不再强求尽善尽美,心态乐观了,眼界放开了,只尽人事听天命。
没想到的是,想通了的曾国藩最后反而立下不朽之功,文成武就,位极人臣,可见黎明前最黑暗不是没有道理,最关键的仍是挺住最黑暗的那一刻。
话说回来,白岩松会把曾国藩当做是救命恩人不足为奇,正是曾国藩的智慧余光让白岩松在迷茫困惑抑郁的时候,懂得了人性社会的复杂,参透了人生功名的要义,找到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在他熬过了抑郁之后,很快整装前行,这二十年来一个个节目大受欢迎,成为了焦点访谈、新闻周刊、感动中国、新闻1+1、爱是桥梁的节目主持人,成为了央视最重要的主持人之一,恰恰应验了那句“风雨过后方显彩虹”,人生应如是。
作为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年轻的时候却是一个资质平平的普通人,考科举考了7次才顺利进入官场,年轻时读书别人读两三遍能背下来的书他背上10次20次都不一定能背下来!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进入清朝官场以后,却凭借他多年的沉淀和孜孜不倦的自我修炼,竟然做出了一番伟大的成就!
且不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对错,一个普通人没关系,没背景,硬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一路逆袭成晚清权倾朝野的重臣,可见曾国藩的成功并非是先天不可复制的,而是可以通过个人后天的努力来接近!
曾国藩晚年也将自己一生的过往和经验写成书籍,为的就是将他的经验和智慧传承下来,诸如《曾国藩家书》、《挺经》、《冰鉴》等等,早已都成为传世经典,是许多人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
曾国藩留给后人固然有许多智慧和方法,但是我想最可贵的还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精神力量,没了这股精神即使再多的方法最终也是会一事无成!
所以品鉴曾国藩的书,学习方法固然重要,曾国藩的书需要不断研读,才能深入理解他的精神所在,就像白岩松一样,或许就因为一句话,就打通了任督二脉!
这套全新修订版的《曾国藩全书》,涵盖了曾国藩的经典著作,以原文+译文+评价的方式,呈现曾国藩的智慧,助你更轻松读懂曾国藩!
集所有经典于一本,适合放在床头每天精进的枕边书!#文史好物大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