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了10年时间,总结出了最快上手红酒的方法论,一次性给你

这十年期间,虽然走过很多弯路,但我始终没有放弃红酒启蒙这件事,从入门级别的《推开红酒的门》,到进阶全面的WinePro课程。但是我始终还是对自己不满意,因为我最想做的,是用一种更简洁的红酒语言体系,建立帮助大家认知红酒的“快速通道”。

直到刚刚过去的春节尾声那两天,终于,我“开窍”了。就像水一直在烧,但终于到了某一刻,水沸腾了。

1)葡萄酒的风格类型划分

2)葡萄酒的质量阶梯

3)红酒学习的一二三

另外,我把这部分内容重新打造成了「醉鹅娘红酒101」的课程,如果想要课件,可以私信我“101”领取(课件里会包含更全的品酒和买酒贴士)。

Part1葡萄酒的风格类型划分

一言以蔽之,我建立了三条轴来划分所有葡萄酒的风格类型:两条轴,帮你定位一款酒的「味型」;一条轴,帮你定位酒的「香型」。

味型:酸涩润甜&轻中重

第一条轴,你要知道你喜欢口感偏酸还是偏甜、偏涩还是偏润。

「甜型」的酒,就是最容易收到新手喜欢的。从低甜的莫斯卡托,到高甜的冰酒贵腐酒,都是甜型。

在所有不甜(也就是干型)的酒里面呢?

「酸型」的酒,最容易在起泡酒和白葡萄酒里找到,喝上去酸感最明显,像柠檬或者酸樱桃。

「涩型」的酒,有葡萄皮带来的明显涩感(也就是单宁),说白了就是吃水果带着厚果皮儿吃的口感,常见于传统派的红酒,比如大家熟知的拉菲。

「润型」的酒,没有明显的酸感或者涩感,口感更像剥了皮的水果,喝在嘴里比较圆润,比如大家熟知的奔富389,就是这种感觉,也是为什么它比较受欢迎。

TastingTip:

甜酒大家肯定一喝就知道是甜型,那酸、涩、润这三者之间怎么区分呢?其实有一个特别、特别简单的“秘笈”,就是感受你的“口腔湿润程度”。如果喝完哗啦啦流口水,那就是酸型,如果喝完整个嘴干干褶褶的,回味主要是单宁带来的涩感,那就是涩型。如果没有很多口水,也没有口干,那就是润型啦。

第二条轴,你要知道你喜欢口感是轻还是重的酒,轻重代表酒液在口中的整体存在感和刺激强烈度。

「轻型」的酒,口感像喝脱脂牛奶,或者清鸡汤。

「重型」的酒,口感像喝全脂牛奶,或者猪骨浓汤。

「中型」的酒,就是轻重之间,没有明显的侧重。其实相当一大部分的红酒都没那么极端,所以有了中型这个维度。

除了通过酒在嘴里的厚度和强度来判断轻重之外,你还可以留意另一个线索,就是酒液颜色的轻重。无论是红是白,清淡的酒往往颜色更浅,浓郁的酒往往颜色更深,虽然也有一些例外,但它可以在概率上帮你一下。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知道到底什么颜色算“浅”,什么颜色算“深”——不过,如果你平时对口红色号比较敏感的话,这点区分肯定就难不倒你啦!

香型:果桶咸

第三条轴,就是红酒的「香型」——虽然我称它为香型,但它除了闻到的香气,也包括我们在嘴中尝到的风味,因为后者其实是靠后鼻腔嗅觉感受到的,所以也算是“香”。

你要知道你喜欢果味满满的「果型」,橡木桶味明显的「桶型」,还是闻着不太甜、对于初学者来说风味可能说不清道不明的「咸型」,也被称之为咸鲜(savory)。

到底什么是葡萄酒里的咸型?让我把咸和果放到一起打个比喻:

在干红里,如果果型是八宝粽,那么咸型就是五香肉粽。

在干白或起泡酒里,如果果型是黄油饼干,那么咸型就是海盐迷迭香饼干。

在甜酒里,如果果型是莲蓉月饼,那么咸型就是蛋黄云腿月饼。

「果型」的酒,是市场上最主流的红酒香型,对于白葡萄酒来说主要分成清爽的柑橘系、清淡的苹果和梨,温润的核果系、和甜美的热带水果系;对红葡萄酒来说主要分成更清爽的红色水果系,更浓郁的黑色水果系,和蓝黑之间的蓝色水果系。

「咸型」的酒,更容易出现在经过了一些陈年的酒,一些有乡土味的传统产区,或者质量比较高的酒里,确实是需要一些味蕾门槛的,对新手不一定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所以你会经常听到红酒爱好者说,“我喜欢比较咸的酒”——其实他们的潜台词是,我的味蕾比较高贵喽。

「桶型」呢?就是那些经过橡木桶陈酿,所以会带着“橡木味”、烘烤味,和甜甜的香料味,比如肉桂香草丁香。

判断香型最核心的线索就是感受香气里的“甜感”——水果的香气通常都是甜甜的,而如果是一个很重咸鲜感的酒闻上去会完全不甜,甚至有点“酱味”。桶型就是就是在甜感的基础上还有明显的香草香料味和烘烤味。

香型维度的判断会比味型要困难一些,但是没关系,对于新手来说,这个维度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你习惯了最常见的果型,那你才能对桶型和咸型越来越有感觉。这个道理,就像你要学书法的话,一定要先学楷书,再上手草书是一样的。

所以,如果你面对一款未知的酒,想判断它的味蕾人格,办法竟然出奇地简单:

怎么判断果桶咸,好好闻闻甜不甜

怎么判断酸润涩,口腔干干,还是口水多多

怎么判断轻中重,口中强烈颜色深深,还是口中轻轻颜色浅浅;

如何在现实中找到对应酒款

把这三个维度分别定位,你就得到了一个葡萄酒的基本风格全貌。如果不考虑味型里“中”的情况,全部的排列组合,一共有24种可能性。

别担心,这里面的有些类型极为少见,真正在市场上非常常见的,是我标粗的这些:

干红的四大风格

干白的三大风格

甜酒的三大风格

干型起泡酒的两大风格

那来看看一些我们熟知的酒,在味蕾人格的系统里被放在了哪里?

新年份的拉菲?「涩重桶」

1982年的拉菲呢?「润重咸」

奔富389呢?「润重桶」

——比起拉菲,奔富的风格果香更浓郁、酸涩度更低。只是,虽然它果香很多,但它的桶味会同样明显,所以还是桶型。

我们的口粮招牌白鸟梅洛呢?「润轻果」

——“润轻果”可以说是干红里醉容易上手的味蕾人格了,因为不酸不涩入口柔,而且很亲民的价格就能做出好喝的润轻果。缺点嘛,自然是“杯格”天花板比较低啦!

在酒店和餐饮渠道经常看到的云雾之湾呢?「酸轻果」

——除了极少例外,只要是新西兰长相思,就是“酸轻果”没跑了,所以,想要体验云雾之湾的味道,平替非常多!

一个平均水平的传统派勃艮第大区酒?「酸轻咸」

——黑皮诺是一个经典的“酸轻”味型的品种。但当“酸轻”和泥土气息(earthy)的“咸”组合在一起做出一个入门级别的酒的时候,对初学者就不是很友好了,因为“咸”有的时候就像显眼的痣,得出现在美人的脸上才是点睛之笔啊!

人见人爱的莫斯卡托小甜水?「甜轻果」

——当“甜”和“轻”放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一个每升低于120克糖的口感更轻盈的甜酒,这样的轻甜酒,一般都是简单明媚的果型。

贵妇们和甜渣党们喜欢的老年份贵腐酒?「甜重咸」

——贵腐酒的甜度极高,经常达到每升200克以上,在这样的甜度下,成为咸型要有更多咸鲜味才能被感知到,但对于本来就非常适合陈年的贵腐来说就不是问题啦。

也许你要问,“那我怎么知道我味蕾人格的喜好是什么?”我们做了这么一个简单的问卷,你做完选择题后,我们的1V1客服会给你推送你的潜在味蕾人格类型,和相对应可以尝试的产区品种和类型。感兴趣了解自己属性的,可以私信我“味蕾人格”

要知道,人们对酒的偏好不一定和对食物的偏好是一样的,比如我作为一个川妹子,喜欢重口味菜肴,但我就喜欢口感轻盈的葡萄酒。所以能够判断自己更真实的红酒偏好的方法,还是同时喝几种不同味道的酒,在对比中了解自己的选择。或者留意每次自己喝的酒,到底是什么类型的,一定是有一些规律的。

这套味蕾人格的系统最早是五年前我们通过5年用户的购买和反馈数据,线下活动中与用户喝酒的经验,以及线下一场又一场的“味蕾测试”,不断地积累数据。又经过了经过5年的实战之后,我对它进行了迭代,让它更务实、更具指导性。

Part2葡萄酒的质量阶梯

作为价格差异极大的消费品,葡萄酒的质量到底怎么评判像一个巨大的迷思——甚至还有报导称,一旦在盲品环境下,人们也根本喝不出来30美元的红酒和700美元的红酒之间的差别。愤世嫉俗者认为昂贵的红酒在割韭菜,而傲慢的精英则会说便宜的红酒根本没法入口,那到底真相是什么呢?

首先,红酒质量是有绝对意义上的客观基础的。我们拿美食的好坏来打个比喻——虽然说到底什么算“好吃”经常众口难调,但是食材是否精挑细选、新不新鲜,厨师有没有经验和天赋,这些都会影响一个餐馆的价格和口碑上限。

人们很容易理解同样的价格下有的餐厅做得就是更好吃,也可以理解路边摊的“好吃”和米其林的“好吃”不同在哪里,但语境一旦切换到如何评判红酒上,仿佛就没那么直观了,甚至充满了迷惑性——并不是因为我们酒圈没有标准,而是因为我们的标准太多了——比如“平衡”,比如“复杂”,比如“集中度”,比如“风土”——可这些标准有两个问题,1)它们之间谁更重要、谁更高级,是没有共识的,2)它们的定义是模糊的,比如关于什么是红酒里的“平衡”,一千个人嘴中真的有一千个平衡。

所以希望我这一版关于红酒质量阶梯的理解,通过给出更明确的高下之分和更没有歧义的定义,能给你带来更清晰、直观的感受。

怎么判断一个酒的质量高低?先说味型再说香型。味型的质量阶梯

先上结论:在味型相同的情况下(比如都是“酸轻”,或者都是“涩重”的情况下),愉悦的回味越长越好。

之所以味型要相同,是因为重口味的酒天然回味就容易更长,所以我们要区分对待——就像举重选手也要分轻量级和重量级来比赛,是一个道理。

入门酒干净的回味依靠的是可口的果味;

精品酒悠长的回味依靠的是集中度和平衡度;

顶级酒不绝的回味依靠的是细腻的好质感。

入门酒(EverydayWine)的标准:

顺口、可口

对于入门级别的酒,我们对回味的要求就是“干净”。回味其实是最容易暴露一个酒的缺陷的,酒的干涩、苦、尖酸等等,都在回味时最明显,而缺陷对于入门酒来说,出现缺陷确实太正常了。如果没有缺陷,回味收口在干净的果味上,那我们的体验就是非常“顺口”。如果果味饱满纯正,那我们的体验就更上一层楼,可以用“可口”来形容了。

而能做到可口,已经不是普通的入门酒,而是入门酒里的佼佼者了,所以,它也绝不会是最便宜的入门酒。

精品酒(PremiumWine)的标准:

集中、平衡

对于精品级别的酒,我们就需要有更长的回味了,而这种更长的背后,首先需要酒体拥有足够的集中度——酒够不够有味儿,其次就要靠平衡度——味蕾人格的元素之间的互相配合从而得到的愉悦悠长回味。说白了,如果回味不悠长不愉悦,那元素之间就不叫互相配合了,就叫互相拆台了。举例:

甜型的酒,一定需要高酸来平衡。而且越甜度越高,酸度就要越高,否则回味会非常腻,就像你吃完一大口果酱后留在嘴里的感受。

润型的酒,喝着舒服是舒服,但问题就是很容易喝着平淡没“结构感”,所以虽然润型的酒酸度不会那么突出,但也要有足够的酸度作为“背景音”来支撑,并且润型的酒是最需要质感的。关于质感,我们会放到下面去说。

酸型的酒,很怕和重结合在一起。想想看吧,生活中什么食物是又酸和重的?醋!所以它在红酒里就很难讨喜,除非有极强的风味去平衡(比如陈年年份香槟),否则就是醋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喜欢很多自然酒,就是因为他们是酸重型,喝上去特别冲。

涩型的酒,很怕和轻结合在一起。想想看吧,一个酒如果涩感很重,质地还很轻盈,那不就是吃水果只吃皮不吃果肉的感觉吗?

顶级酒(FineWine)的标准:

细腻的好质感

先上结论:最好的酒一定是质感细腻的,没有例外。好质感会让一款酒的结构更加立体,让酒回味无穷,有能量、有延展、有层次、有画面感。

甜型酒的好质感不会糊嘴,而是像牛奶巧克力一样丝滑、或者像烤棉花糖一样柔和蓬松,又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嚼劲。

润型酒的好质感不会那么平淡,而是像杏仁豆腐一样入口即化、滑滑的,或者像玉一般圆融温润,或者像喝花胶汤一般的胶质感和油润感。

涩型酒的好质感不会是苦涩粗矿的,而是像粉笔灰一样粉粉的、或者像羊绒一样绒绒的、或者像芋泥一样面面的、或者像压缩饼干一般的紧致感。

酸型酒的好质感不会是那种很艰涩的,而是线性绵长的,或者是扎实而缓慢在嘴中行进的。

酸已经融入了酒的整体,完全抓不住它的痕迹了,然而在收尾的时候,后劲十足,像寺庙里的大铜钟,敲一下,又一下,玎玲荡漾,悠远弥足。然而最特别的是酒流过舌头的质感。比棉要滑,比丝要厚,是为绸缎,但比绸缎还要柔软暖和,仿佛手抓下去,就会陷进去一样。

入嘴后,是化掉的巧克力般稠滑的质感,但又没有巧克力的腻。单宁是如此的细致,让每口酒都像一副完全看不见笔触的油画。最妙的是酒在嘴中展开的方式——入口如潮涨,海面慢慢上升,满口黑果淹没你。咽下后如退潮,在舌苔的沙滩上留下丝丝香料和雪松贝壳。潮涨潮落,不急不躁,完美节奏感,完美意象。

上面这两段,是对我人生非常重要的两支酒:一支是Laroche酒庄的Blanchots特级田,一个是波尔多白马酒庄,都是名副其实的顶级酒。

所以,“好质感”配得上金字塔尖。当然,“有质感”和“有极其细腻特别的质感”还是有区别,也是“中上层”和“顶层”好酒的区别。香型的质量阶梯

先上结论:香气和风味越丰富、变化越多,质量就越好。

为什么是丰富?因为丰富意味着酒的风味浓郁,酒体集中度高。而且,哪怕一个酒的口感是轻型,质量更好的也一定是酒体更集中、风味更浓郁的——就如同质量好的冬季衣服,哪怕轻盈不笨重,也可以很保暖。

为什么是变化?再拿人生做个比喻——有些人有一旦过了每个人都拥有的年轻红利期,就再没什么可好期待的了。而另一些人,他们每个人生阶段都充满了故事与成长,从年少的朝气,到中年的担当,再到老年的智慧。同理,普通的酒,倒入酒杯后过一会儿就会走下坡路;而顶级的酒,倒入杯中后哪怕过去了一个小时,都会有不同的香气慢慢展开,并且每种香气都非常具体,而且就像香水一样,会有前、中、后调的变化。

越好的酒,香型越会超脱对“果桶咸”类型的描述,所以我整理了一个带有鄙视链意味的金字塔帮你理解。

果型是塔的基座,因为果味是基础,毕竟葡萄酒的本体就是果实,所以出现果味属性,是最正常的,所以它不是最高级的。

但!很多人就因此误以为果味low,却不知道,这是一个酒基础中的基础。就像我们在衡量一个“高质量人类”的时候,会经常忘了,人品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果味之于葡萄酒,就像人品之于人类一样,如果没有,那谈更多都是枉然。

然后就是桶和咸。桶和咸之所以会比果更上一层楼,是因为桶型的酒往往浓郁度不低,因为只有浓郁度足够的酒味道才能和桶味平衡;咸型通常代表着更好的复杂度,且品质足够高的酒才足以陈年从而产生咸香风味。

桶和咸给了酒更多的风味复杂度,但之所以他们也不是更高级的,是因为他们的出现是有迹可循,是规律的一部分——只要过桶足够多,就有桶味,只要陈年足够久,就有咸鲜味。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是味蕾人格的主流元素,因为他们是可以被“推测”的。

而越是不能被简单规律捕捉到的风味,就越高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金字塔顶端,出现的都是一些我们无法完全通过品种、产区、酿造方式完全断定的香型——“花”“矿”“香材”。他们是葡萄酒世界里的“奇才”,你不要妄想复制,或者轻松在另一款酒里找到非常相似的味道。就像一些主流人生范版,可以被普通人借鉴,但神仙型天才型选手,参考价值就不大了。

花香,虽然在葡萄酒世界里并不少见,但只要它出现在了它本不一定会出现的酒里,还是那么那么让所有人喜欢啊!不过,花香是高级的前提条件,一般是是叠加在咸型香气的基础之上。如果只是一个本来就容易出花香的芳香型品种所带来的简单果香+小白花组合,那就不是一个塔尖型选手,这对下面的矿物感和香材也是同理。

如果说花和矿都是酒圈中有共识的“高级香型”,香材可真算一个我自己提出来的新概念了。因为从我开始爱上品酒的最开始,每当我喝到非常高级的酒的时候,我总能闻到,但我没看到有人对这类迷人的香气做过共性的总结,所以我来斗胆定义一下——香材是制作香薰、精油的原材料,有树脂类、草叶类,根茎类,动物类,它在酒里是这些动植物原材料经过干化或加工后的香气,比如檀香、樟脑、羊脂膏、蜂蜡、麝香、花香类精油(而不是新鲜花香)。他们会升华酒的香气,甚至带来一种人文气息,是非常有故事感的香型。

红酒是“你觉得好才是好”还是“你需要喝懂它“?

在阐述完味型和香型之后,你就得到了质量阶梯的全貌:

我们把红酒世界的三个等级标注成三个序列:入门级别的B序列,精品级别的A序列,顶级级别的S序列。

一般来说,B序列的酒,不需要超过200,甚至几十的就可以达到基本标准,能做到B序列标准的酒,价格区间一般在200~800,能做到S序列标准的酒,大多都要大几百或者千元以上。能不能捡到漏?有可能,这也是红酒爱好者的乐趣——如果能在B的价位喝到A,或者能在低A的价位喝到高A,都会让人非常有成就感。

但是这里要有一个最最最重要的提醒!就是这三个等级,并不意味着等级越高,就越“好喝”!这里我们就来到了红酒世界最精彩的深水区了——一个酒的价值是口味驱动的,还是传统驱动的。

如果我们把红酒类比成中餐,那对于不懂中餐的老外来说,春卷就是中餐里的B序列,而开水白菜就是中餐里的S序列。春卷的好,是扑面而来的,而开水白菜的好,没有那么的显而易见,是需要你去懂甚至去活在它的“范式”里面的。从某个角度来说,S序列是PUA大师,告诉你,“你要懂我才能喝出我的好,喝不出来那是你不行”,B序列是反PUA斗士,告诉你,“什么懂不懂的,你觉得好喝的,才是好的!”

葡萄酒也有“现代性困惑”——关于什么是“好喝”,我们貌似拥有了一个更坚固的尺子——成熟浓缩会好喝。我们也因为这样的见解让葡萄酒行业突飞猛进,提高了整体质量。但经过了这么多年对好喝的追逐,竟然我们又不知道“好喝”究竟是什么了。

果味的确是好喝的,就像看短视频是享乐的,吃麻辣烫和麦当劳是爽的,可是为什么喝完吃完看完后会怅然若失?当我们过于追逐对口味的满足时,我们就发现,我们并没有那么满足于自己的口味。

曾经被“淘汰”的旧世界这时跑出来,我说我有一把比口味更好来衡量葡萄酒的尺子,这把尺子的名字叫“传统”,也就是塑造葡萄酒口味的河床。激进现代派认为,河床在限制葡萄酒的发展,他们想要突破传统的束缚建立自己的河道,做出服务于人而非服务于传统的酒,但没想到却走进了死胡同。曾经的旧世界用传统“仗势欺人”、限制人的创造力,但现在被新世界的势力给洗过一次牌之后,也学会了谦卑,宣称葡萄酒的口味不光要服务于生理享受,还应该传承人文精神。基于质量的三级打分制

除了务虚的探讨之外,这样一个阶梯有什么实际应用呢?未来,我会按照这三个级别来沟通选品标准,我也会给出一个参考分(因为我本来也卖酒,所以我不指望大家觉得我的分数是绝对公平客观的,但哪怕作为一个买酒参考,我也希望它有一些用。)

和普通百分制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把分数分成了BAS三个序列,每个序列的满分是10分。所以,一个最好的入门酒会打B-10,一个符合了S序列标准但没有同类型优秀的酒会打S序列的低分。

那什么时候打6分及格线,什么时候打满分呢?具体的标准如下:

B序列

B-6(及格):没有不愉悦的缺陷,比较顺口,有干净的果味

B-10(满分):虽然不复杂但特别可口,新鲜、纯正的果味

A序列

A-6(及格):符合平衡、集中、丰富的要求,但没那么愉悦或者没有辨识度

A-10(满分):个性非常鲜明独特,在一排酒里是最印象深刻的之一

S序列

S-6(及格):有好的质感和风味变化,但没那么愉悦,叫好不叫座S-10(满分):能够令人感动,如梦如幻有深邃意境感,叫好又叫座

这样就解决了一直以来我自己的一个痛点,那就是一个特别可口大家特别喜欢的入门酒,在百分制下,难道只能打个85分87分?还有一个质量很好但真的就是做得很无聊的酒,难道也只能打个高分?

红酒分数为什么这个94,那个95,不光是外行不明所以,其实对内行来说也不是总是解释得清楚的。我曾经在网上搜索“红酒打分”的时候,看到一个最常被人提的问题“一个打92分的酒是好酒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真的太难回答了——要看谁打的分,要看卖多少钱,要看是什么风格。毕竟,一个像下面这样关于标准的解释,并不是那么有用不是吗?

我希望通过三级分级制的“差序格局”让红酒标准更加清晰。

在你掌握了红酒的基本风格类型和质量划分之后,如果只是想找到自己喜欢的酒,以及在探索红酒的时候能在味道层面上喝明白,其实就够了。无非就是要积累一些品种和产区的概念,这个我会做索引帮你熟悉,这是一回生二回熟的过程。

但如果你想精进,那你学习红酒的步骤就变得很重要了,因为如果步骤不对,你会被红酒的碎如粉尘浩如烟海的知识宇宙所淹没。

所以在这里要格外强调一下红酒学习的步骤”一二三“。

一定要先去学习底层规律,然后再去学习品种和产区的具体知识!

那这规律是什么呢?我总结了影响葡萄酒风格差异的三大规律:

1、气候冷热造成口味变化

2、过桶和陈年程度的不同造成口味变化

3、以“新派和旧派”为代表的酿酒理念差异造成口味变化

规律一:气候冷热的不同给酒带来的影响

两株同样品种的葡萄藤,一株在冷凉的地方生长,一株在温暖的地方生长,结出的果实味道能一样吗?冷凉的地方生长的葡萄酸度高、糖分低,较热的地方生长的葡萄酸度低、糖分高,两者酿出来的酒风格自然不同。好比中国南北方饮食之所以存在差异,首先就是因为不同气候条件下产出的食材不同。

规律二:过桶和陈年与否给酒带来的影响

规律三:新旧派的不同给酒带来的影响

两款同样品种的酒,一款在精确操控、一尘不染的酿酒室里酿出来,另一款在自然“放养”的酒窖里酿出来,味道能一样吗?葡萄酒里的“新派”和“旧派”(也称“新世界”和“旧世界”)就像不同的烹饪理念,粤菜师傅重食材,川菜师傅重调味,不存在孰高孰低,但理念的不同,会导致同样的食材被烹饪出截然不同的味道。

当你对风格的“三大规律”熟稔于心之后,再去将它们“套”在品种和产区上,那时候你会发现,你对品种和产区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会豁然开朗,有知其所以然的感觉。

结语

如果你已经读到这里了,那恭喜你,你真的已经比99.9%的人要懂酒了,剩下你要做的,就是“行万里路”,喝千瓶酒了!

只不过,在喝酒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味蕾人格的地图,还有对于酒的味道背后规律的理解,会让你比懵懵懂懂喝酒的人要更快上道,不管你想不想成为一个红酒爱好者,我都保证你在红酒上能获得的乐趣比一个普通酒鬼要多得多得多!

接下来,我们会开发更多工具,让你哪怕不知道那么多红酒的知识,也能够去按图索骥找到合适自己的酒,不管是不是在我们平台下单(因为我们自己采的酒未来也绝对不会走大而全的路线,而是会缩减SKU,实现更高的选品标准)。一开始的版本会比较简易,我们会在地球号和我们的小cheng序去上传,未来希望体验感能越来越好。

兜兜转转,人还是会回归自己的命运。我想,我正在回到最初开始创业时曾经势在必得要做的、却在后来十年都一直没曾做到位的那件事——让醉鹅娘真的能成为红酒启蒙的窗口。

后记

红酒是我与世界和解的方式

一个偶然的契机,让我意识到了自己也许有品酒的天赋,于是我想要系统去学习红酒。正好那个时候我在美国大学快要毕业,对未来的职业选择仍然感到非常迷茫。索性就一不做二不休,“全职”去学习红酒吧!为了能和红酒更加亲密接触,我去了纽约一家米其林三星的餐厅打工,同时还兼职为一家有名的葡萄酒商店打工,同时还报名了英国最标准的红酒课程WSET,在不到半年后就开始了他们最高级别四级的学习。也许你会想,我这么努力,应该是想要“入行”吧?完全不是。那个时候的我压根子没有想过这辈子要做侍酒师或者卖酒,我真的只是想尽快把红酒学明白。

可我学得好不明白。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标准的好学生,凭自己的努力和聪明一直考取得都是一流的学校,所以记住红酒知识本身根本是小菜一碟。但我总是隐隐觉得,所有我接收的知识都流于表面,隔靴搔痒。在本科接受通识教育的时候,我最擅长做的就是对规律的总结,可到了红酒的世界,为什么所有知识都如此碎片化?真的是因为红酒比其他人文领域都更复杂吗?

如果说得更具体一点,我的困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为什么我在书本上学到的“产区特点”和“品种特点”,和我喝到的酒之间经常对不上号?真的只是因为我喝酒水平还不够吗?还是因为书本里讲品种和产区的逻辑存在缺陷?是否有更底层的逻辑去归纳红酒的味道?

2)用浮夸堆砌的品酒词来描述红酒,如果是为了市场营销当然无可厚非,但用这种方法来理解红酒,来进行红酒教育,真的对吗?是否有更容易取得共识的直观语言去描述红酒的味道?

其实那时的我,正值人生的低谷,对于太多事情都失去了自信——别忘了我是因为迷茫才借学红酒来逃避现实的……可也奇了怪了,红酒教育里不合理的存在强烈激发了我的战斗欲和使命感,让我无法漠视我的困惑,去遵循既有体系。当年还是无名小卒的我,莫名其妙就是知道,有一天,我可以改变红酒教育的方式。

终于,一个契机出现了。我后来的合伙人喃喃当时在巴黎蓝带学习烹饪。她和我说蓝带有一个为期一年的葡萄酒课程,让我去了解一下。

正是在蓝带学酒的一年,打开了我学酒的任督二脉。其实,与其说是蓝带的教育好,不如是老师Ramage太好了。他至今仍然是我碰到过的最优秀的葡萄酒老师。

Ramage教会了我葡萄酒世界里的第一个大规律或“底层逻辑”——葡萄成熟度。无论是学习产区、品种、级别、还是年份,“葡萄能多熟”都是第一个需要被回答的问题。在我曾接受的教育体系里,虽然成熟度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但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被放到一个战略层面被考虑。如果不明白成熟度的战略性意义,你绝不能说你懂红酒。

Ramage还会给我们讲产区里面不同的子产区是如何明争暗斗的故事,让我意识到,一个普通消费者根本不认识也不在乎的产区名,原来被当地人赋予了多么高的价值。有太多葡萄酒的术语不再是僵硬的概念,而变成了一个个政治斗争的产物,一个个鲜活故事的钥匙。

我这才意识到,法国人讲葡萄酒的方式和英国人是如此的不同。英式教学像一个自己并不拍片的资深影评人,侧重分析电影语言的使用;而法式教学像一个拍片无数的大导演,侧重分析这部电影生产过程中的门道。但只有通过“大导演”思路,你才能掌握葡萄酒的底层逻辑,也才能感受这个行业的喜怒哀乐。

在蓝带的一年是我最充实最如饥似渴的时光。我是班里的“问题大王”,每天都有至少几十个问题甩给Ramage,以至于他和我说他从未碰到过如此疯狂的学生。因为那时的我已经知道,将来有一天我也会教红酒,那个时候我不光要沿用这种“法式”风格,还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创新,发明出自己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要解决当年我学酒时走过的弯路,做到:

第一,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去描述红酒

第二,将葡萄酒的规律总结得更加彻底

第三,基于规律总结发展出一套实战打法,让刚开始学酒的小白也能直接上手

我曾经做过一次演讲,主题是“红酒成了我和世界和解的方式”。曾经的我是一个特别愤世嫉俗,向一切以品位为荣的观念宣战的唐吉坷德。然而命运弄人,我偏偏爱上了几乎象征着品位的葡萄酒。当我对红酒的钻研越陷越深之后,我尝出了年份与年份之间的微妙不同,尝出了地块与地块之间的天差地别,尝出了葡萄酒小世界里的语言、情感、和政治——这个小世界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的反射。我开始懂得了“格物致知”,感受到了物质里的乾坤。曾经假装悟透过的那些大道理开始通过液体真正向我展开。

在学酒的过程中,我的性格变得内向,但能感受到的精彩更多。而且我惊奇地发现,我不光能品出酒的品质,也比以前更能看出文字的品质,音乐的品质,甚至人的品质。我更敏感,但同时也变得更包容,能够超越自己的喜好而去欣赏其他存在的方式,朋友们也开始更尊重我的想法。等走过这一遭以后,我才发现“品位”的真谛,是一种判断美好的能力。当你拥有了这种能力,你本人也会变得更加美好优雅。

红酒创业让我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而红酒本身也滋养了我。希望你也能够感受到这种滋养的力量,变为一个更加美好的人。

THE END
1.红酒招牌抬头红酒门面抬头一个8字商标红酒结语无论你是红酒的爱好者,还是偶尔品尝一杯的人,这个“红酒招牌抬头,红酒门面抬头”的商标都在提醒着你:生活不必太复杂,优雅与品味,往往就在不经意间。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总是在追赶时间,偶尔放慢脚步,抬头看看那八字商标,感受红酒带来的愉悦与安宁,你会发现,生活的美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近。 http://www.kuaibaobei.com/hj/27511.html
2.全聚德(002186)个股概要股票价格最新资讯行情走势老字号光环、国宴“身段”、“旅游定点”招牌,让全聚德拿到了一手好牌。 如今的全聚德,接连亏损与当年高光的反差,让人唏嘘不已。 毋庸置疑,全聚德连亏三年跟疫情冲击不无关系,但疫情与其说是全聚德遭遇的“黑天鹅”,不如说是全聚德积弊的“放大镜”,将其“反脆弱”能力的短板暴露无遗。毕竟,同样受到冲击,全聚德跑https://www.laohu8.com/stock/002186/
3.卖酒和茶叶起什么名字百科知道2.你起的是店名 是我们挂在店门上的招牌 要完整 比如“香醇茶酒铺”而不是“香醇” 3.店名要体现卖的酒、茶,让人一看就知道店里卖什么。 4.给点思路——名字尽量体现出酒纯正好喝(这很重要),卖的酒很纯、质量非常好,价格又便宜(厂家供的)。 http://bk.9998.tv/zhidao/content.aspx?id=34835
4.保险增员拒绝话术6篇(全文)其实你我都一样,读书的时候,或参加活动的时候,我们第一次要上台自我介绍时,都会咿咿呀呀,紧张地不晓得说什么好,对不对!就像有很多新同事刚来公司,也不敢上台,讲话手足无措,但过一段时日之后,叫他上台只要话匣子一打开,就不想下来了。 所以就是因为口才不好,才要到保险公司练习,这是一个练你口才的千载难逢https://www.99xueshu.com/w/file0drbxu6b.html
5.一周食评:湘蜜乳业醉臣酒业打的宣传招牌都“黄了”—新京报过去一周,食品领域2起疑似虚假宣传都“黄了”:一是醉臣酒业虚构“替父代言卖酒”对外宣传被处罚4.5万元,二是湘蜜乳业疑打“国家学生奶”擦边球被调查。 过去一周,食品领域2起疑似虚假宣传事件让人唏嘘:一是醉臣酒业虚构“替父代言卖酒”,二是湘蜜乳业疑打“国家学生奶”擦边球。 https://www.bjnews.com.cn/finance/2018/12/24/533430.html
6.开卖酒的店要什么证(六)办理营业执照(工商证),在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是其他证件办理好后才能办理的。 (七)办理税务登记证(税务证),在税务局办理,拿到营业执照30天内去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证。 (八)办理以上所有证所需携带的证件包括:身份证原件身份证复印件房屋租赁证明原件复印件。 以上就是我针对开卖酒的店要什么证的介绍,通过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648551270321837700.html
7.好久不来长沙,茶颜悦色居然都卖酒了!!好久不来长沙,茶颜悦色居然都卖酒了!! 得有三年没来长沙了吧!这次来,茶颜悦色依旧很火 每家都排队,没有不排队的 喝个茶颜悦色都得等个十分钟以上。 晚上本来是要去一个bar的,但真的太火爆了,只能等到10点以后买站票进去玩,期间就在周边闲逛,就还挺想试下茶颜的酒。https://www.dianping.com/discovery/1185294858
8.网络营销小故事(精选10篇)有个自称专治驼背的医生,招牌上写着“无论驼得像弓一样,像虾一样,像饭锅一样,经我医治,着手便好”- 有个驼背信以为真,就请他医治。他拿了两块木板,不给驼背开药方,也不给他吃药,把一块木板放在身上,叫驼背趴在上面,用另一块木板压在驼背的身上,然后用绳子绑紧。接着,便自己跳上板去,拼命乱踩一番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7ae71qo.html
9.快来海边嗨吃嗨喝,你还等什么?!温馨提示,美酒虽好,但不要贪杯哦。 卖酒主人翁 酒香不怕巷子深,财神也闻酒而至,真可谓-人气旺旺,财气旺旺,叫座又叫好,金钱滚滚来。 碎碎平安,岁岁平安 坛装养生佳酿 粗陶盛酒碗 最后,恭祝大家岁岁平安,狗年旺旺旺。https://www.meipian.cn/14ua6sxm
10.闲鱼招嫖暗号是什么意思啊(闲鱼卖片暗号)第三步:闲鱼招嫖暗号是什么意思啊(闲鱼卖片暗号)【nn⒘Cc】品味真实乡村的诗意瞬间 闲鱼上卖酒会封号吗 在闲鱼上卖酒不会被封号,但会被报纸违规并且对商品强制下架。 闲鱼是不让卖酒水,因此是不能发布酒水的相关信息,如果发布酒水的相关信息,官方在1到2天就会警告甚至封号。 http://www.haiweiyi.com/wap/wap/22630.html
11.深圳两青年在伊拉克炮火中淘金400万2003年中国人在伊拉克做生意磊:这些都是小问题,我当时找以前的员工借了钱,然后去市场买了鸡肉、牛肉、蔬菜就开张了,招牌还是“中国龙”。 卖酒一日进账三四千美元 记:快餐好卖吗? 磊:进了绿区生意就很好做,兵吃得比较简单,他们吃快餐比较多。我当时一个快餐卖7个美金,到了后面主要是公司的人,比如说美国大使馆,还有很多很多公司,他们就https://blog.csdn.net/amonkun/article/details/94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