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二战时期的旧日本,就不得不提他们对民众几十年如一日的军国主义洗脑。从小孩子开始,天天念叨着什么忠君爱国,战死光荣。每日如此熏陶下,不仅让普通的日本民众为战争摇旗呐喊,陷入疯狂,也让很多日本年轻人成了军国主义侵略的炮灰。
当然,俗话说千人千面,就算是这样的洗脑教育无孔不入,也总有一些人对军国主义,侵略战争和效忠天皇表示怀疑。在当时的日本,这样的人被称为“非国民”,媒体和民间对他们是大加批判,而在批判“非国民”的过程之中,普通民众热爱天皇拥护战争的热情就显得更加牢固,如此一来,日本岂不是双赢赢两次,那“非国民”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马关条约》签订时的情形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成效斐然,接连战胜了大清和俄国。一直在赢的日本,也让民众的爱国意识逐渐高涨,认为大家万众一心忠于国家才是日本一直赢的原因。而日本高层也注意到这一点,开始利用这种大赢特赢的氛围对民众洗脑。
1890年,日本颁布以天皇口吻书写的《教育敕语》,把“忠君爱国”当作教育的灵魂,而《教育敕语》是要求小学毕业生人人会背的,如此从小洗脑的后果,就是民众一根筋地爱国,同时排斥欧美文明。
◇明治天皇的《教育敕语》及翻译
◇高山樗牛(1871年2月28日-1902年12月28日),日本近代作家。明治军国主义的先驱人物之一。高山提倡日本主义,极力排斥非国家的基督教思想和保守消极的儒教思想;主张吸收德国国权主义和英国功利主义、实验主义思想,发扬明治建国思想,推进富国强兵政策。他也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团体,右翼浪人组织,少壮军人集团的精神支柱和理论基础。
再往后的日俄战争中,有些日本文学家写诗反战,甚至质疑在旅顺死了这么多人,天皇为什么不御驾亲征,于是这些反战的日本知识分子被口诛笔伐,戴上了“非国民”的帽子。
一时之间,“日本优越论”甚嚣尘上,这些人认为日本这么优秀的一个民族,为什么在国际上四处受气,自己的老百姓为什么困苦不堪,这都是因为政府高官当中混进了太多的非国民,他们吃着国民的血肉,却反过来谄媚地讨好英美,无论如何都不予许。而当时日本的一些民间团体和“很有精神”的军队下层说干就干,他们打着“忠君爱国”的口号,对这些“非国民”的高官实行“天诛”。
◇滨口雄幸(1870年4月1日—1931年8月26日)高知县人,东京帝国大学法科毕业。日本第27任首相(内阁总理大臣),酒豪,雄狮宰相
1930年11月,时任首相滨口雄幸在东京车站被刺杀,而审讯凶手的法官收到了七万多份请愿书,要求赦免凶手死罪,理由是他的发心是爱国,最终法官不得不屈服。此后,这样出自爱国的“天诛”行动愈演愈烈,而这一系列刺杀的高潮就是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
◇电影《二二六》剧照
此后,但凡是坐上日本高官位置的,都必须坚持极端军国主义民粹主义,不然随时就等着被“天诛”,日本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开始了侵华战争。
侵华战争打了几年之后,日本深陷战争泥潭,而日本高层的反思是民众需要心往一起想,劲儿往一起使,团结一致争取最后的胜利,由此开始了“国民精神总动员”。
于是,日本政府颁布法令,其中规定:只要是国家总动员的需要,可以不经过帝国议会批准,而以天皇敕令的形式垄断、统制和调用物资和人力,至于报纸杂志电影之类,所有信息都要经过政治审查,只允许刊载歌颂和肯定战争的作品,至于任何反战的声音,或者说反映战争时期普通人悲惨遭遇的声音,都会被彻底禁止。如果有谁胆敢怀疑战争的前途,上来就是一个“非国民”的帽子扣过来,轻的会让人怀疑人生,严重的就直接被特高课带去喝茶了。
◇当时,一个人在送亲人去前线的过程中表现出悲伤情绪,也会被认为是“非国民”
这“国民精神总动员”也被后世的史学家认为是日本全面法西斯的开始。到了1940年,日本在中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自己的轴心国小伙伴纳粹德国却在一路高奏凯歌,这让日本高层羡慕不已,他们认为,纳粹德国之所以能够战争取胜,乃是因为采取了“一国一党”的体制,日本必须效仿,于是就更进了一步,成立“大政翼赞会”,取消了多党制议会,并全面禁止罢工等活动。
◇1942年,最资深的国会议员尾崎行雄公开反对东条内阁的翼赞选举,直接批评东条此举是对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立宪政治的践踏。对于尾崎行雄这种冥顽不化的反战派人士,必须给他扣上一个“非国民”的帽子
到了这个时候,全日本的国民可以说在精神上完成了总动员,少数一些不被动员的“非国民”也就掀不起来什么大浪。可是1941年之后,日本还必须要跟强大的英美西方国家作战,此战事关日本的兴亡,任何思想上不能和总体战一致的非国民,都必须被严厉批评。
当时日本实行战时经济,一切为军工生产服务,追求个人享乐理所当然地被当作非国民行为,比如烫头发,喝洋酒,等等等等,当时有个口号叫“奢侈是大敌”,甚至在工作中不能全力以赴都不行,否则就会招致“非国民”的问候,“八嘎!你是日本人吗”。
据说当时首相东条英机经常跑到居民区翻居民垃圾桶,看看谁家吃鱼骨头没啃干净,没啃干净的一定就是隐藏在日本国民中的“非国民”。堂堂首相去亲自检视垃圾桶,面子上实在是挂不住,这事儿当时传的沸沸扬扬。1943年,陆军大将西尾寿造被问到对战局的看法,此君说自己不知道,让记者去问那个“成天翻垃圾桶的人”,虽然没点名是谁,但东条怀恨在心,没过多久就把西尾寿造打发到前线去了。
◇在电影《硫磺岛的来信》中,西乡和战友一边挖沟一边聊天:“妈的,这种烂岛让美军炸飞算了!”,长官听到,一顿暴打,边打边说:“我打死你们这两个非国民!”
就这样,日本的“非国民”怎么抓都抓不完,而战局对日本也越来越恶化了。到了1945年,美军B-29轰炸机开始一个个定点清除日本的大中城市,日本内阁向民众发布了空袭时的逃生自救规范,这当中还不忘专门规定什么样的行为是“非国民”,比如说一旦发生空袭,不协助邻居灭火的,再比如说实现囤积物资,什么白糖盐之类,都算“非国民”。再比如说,在空袭时优先照顾自己家人的,那更是妥妥的“非国民”,等美国飞机一走,大家一定要群起而攻之。
◇二战末期,被轰炸后的日本工厂
◇二战末期,遭遇大轰炸后的东京街区
只不过,无论日本政府多么努力地揪出潜在的“非国民”,整个战争日本还是以无条件投降告终。日本投降之后,随着日本的民主化,“非国民”一词被视为禁忌,此前说人“非国民”,会被当成很有精神的昭和男儿,民主化之后再这么说别人,可是要被告污蔑诽谤,被绳之以法的。
如今,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非国民”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昭和笑话,现在也有人用这个词,只不过用来形容的对象变成了那些偷税漏税的富人们,批评政府的声音也逐渐接受,再也不会有人因为反战和批评政府而被扣上“非国民”的帽子,在精神上忍受极大痛苦了。
◇太平洋战争70周年之际,日本NHK电视台向民众征集战争证言,当问及是否愿意为国参战献身时,一位日本年轻人的回答
前几年,一个日本青年在街头接受NHK电视台采访,说出一句振聋发聩的名言,“让民众为国而死的国家,自己先去死好了”,这句话搁二战那会儿,是妥妥的非国民言论,但现在,却是日本普遍国民的心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