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文学批评》2024年第2期目录
关键词:《中国文学批评》;2024年第2期;目录
作家聚焦·魏微专辑
心灵向生活敞开——读魏微的《烟霞里》
摘要:魏微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烟霞里》,在时代大背景下叙述了人与社会、时代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作家的心灵向生活敞开时,我们在作品中看到了历史、现实、人性、人心相交织的善良与丑恶、温情与冷漠,以及历史进程中对生活无常的无奈与生命无常的忧戚。《烟霞里》这部小说的意义就在于,作家在生命和生活无常感的体悟中,写出了普通人坚韧、认真、诚实的生命力量和生活态度。
关键词:《烟霞里》心灵人与时代无常感
作者王光东,上海大学文学院研究员(上海200444)。
空间叙事法与1990年代精神——论魏微《烟霞里》
关键词:魏微《烟霞里》空间城乡交接1990年代
作者丛治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北京100871)。
烟火璀璨、霞雾氤氲——论《烟霞里》的精神图景
摘要:在《烟霞里》中,魏微对1970—2011年间的故乡风景与情感记忆、时代风潮与生命体验、日常生活与个体感受进行细绘与深描,打开了一幅“三千里山河故园,四十载人世编年”的图景。在这部“群像式”作品中,跳跃的叙事时空与潜伏的情感羁绊交融结合,独特的线性编年体结构与鲜活的个人生命史对撞冲击,平凡人生的浩荡日常与时代肌理交相辉映。从这个意义而言,可将《烟霞里》视为“烟”和“霞”两赋。烟,是实地,指“人间烟火”;霞,是虚感,指“历史霞雾”。由此为路径,以“逃、欲、熬”为观照点,可以深入阐释小说的三个核心所指——乡村记忆、个体与时代的相互映照、日常生活,同时可探究“70后”写作的现实意义和时代表征,以及“走向经典”的可能性。
关键词:《烟霞里》故乡风景时代风潮日常生活“70后”作家
作者白亮,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89)。
论田庄的性格
魏微
古代文论的当代阐释
古代文论观念的通变与当代性
摘要:中国古代文论观念既是一个集合性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形式之“变”与精神之“通”的扭结状态。正是精神之“通”的存在,使其具备了超越时空的有效性,也构成了讨论古代文论观念当代性的逻辑前提。古代文论观念的当代性得益于外部与内部两方面保障,就外部而言,社会意识的连贯使文论观念在常变常新中仍具有基本内核;就内部而言,复古与革新、高雅与通俗、自为与他为的辩证统一构成了文论演化发展的基本逻辑。在当代语境中,需要对古代文论观念的现代转换加以重新考量,在承认古代文论没有丧失“精神原型”的前提下,肯定其当代有效性。
关键词:古代文论观念通变社会意识当代性
作者韩伟,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哈尔滨150080)。
出经入文:古史辨派与中国诗经学的现代转型
摘要:古史辨派对传统诗经学进行了全面质疑,并直接推动了中国诗经学的现代转型。全面质疑并挑战传统学术话语的古史辨派试图祛除《诗经》的经学文本身份,消解其合法性与权威性,重新审查前代经说,尤其是在质疑孔子与六经关系的基础上,否定“孔子删诗”说。古史辨派试图弃经入文,重构具有现代色彩的诗经学,集中体现为以现代文学观念再造《诗经》,特别是以秉持民间立场的“歌谣说”最具代表性。古史辨派出经入文,对形塑中国现代诗经学有重要学术意义,但以今日眼光视之,亦自有其不足之处。
关键词:古史辨派诗经学经学解构文学再造现代转型
作者郭明浩,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湘潭411105)。
关键词:“象喻”“尚象”“以象释名”诗性智慧教化
作者夏静,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100048);赵忠富,唐山学院文法系副教授(唐山063000)。
批评之批评·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
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问题
摘要:在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潮流中,部分批评家为追求批评的科学性与实证性,不仅以史料崇拜遮蔽作品这一批评对象,而且还以朴学情结驱逐个人情感,由是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主观阐释的随意性,但文本缺位与情感退场,却让文学批评陷入了伪历史主义批评的泥淖。鉴于此,如何融会新旧历史主义批评与文本历史主义批评,以史料限定和限制阐释重立作品本位,在彰显批评家主体意识的过程中用情感力量推动心史互证,就成为当代文学批评在历史化转向中亟须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化伪历史主义批评文本缺位心史互证
作者叶立文,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文学批评的历史化与当代性
摘要: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当代文学批评出现了历史化的潮流。文学批评的历史化是追求知识化和科学化的表现,在其影响下,知识批评、“周边”批评和史料批评这三种批评形态引人注目。面对文学批评历史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批评主体需增强历史意识,凸显立足文本、面向未来的现实感,具备主动介入当下现实生活的能力和素质,目的在于提升文学批评的当代性。
关键词:文学批评历史化历史意识当代性
作者陈国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武汉430073)。
历史:文学批评通向公共阐释的桥梁
关键词:文学批评公共阐释历史事实文学理论史文学史
作者郄智毅,河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保定071002)。
中华美学精神·中西关键词比较
意象与拟像
摘要: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概念,现代意象美学占据着中国美学的理论前沿。“意象”本身具有一种普适性,在西方艺术哲学中可称为“拟像”,因为中国的意象论和西方(德勒兹)的拟像论在内涵上是相同的,皆为传达宇宙万象之源的“永恒的神秘”。这种“永恒的神秘”,在中国即“道”,在西方即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本体。借助拟像论的思想资源,我们可以更丰富圆满地阐发中国本有的意象论,从而使意象通过拟像转化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概念,焕发出现代光芒。
关键词:意象拟像万象之源永恒的神秘
作者徐辉,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北京100024)。
“造化”与“创作”:中西艺术的深层观念比较
摘要:在艺术活动中推崇“创作”是晚近才出现的现代观念。在西方,艺术作品被视为创作的成果,艺术观念的演变深受科学革命的影响,又因现代文化的内在矛盾而产生了“创新”的焦虑。中国古代艺术传统不标榜无中生有的“原创”,而将“造化”视作艺术的源头和范本,士人在艺术的“旧”与“新”、“常”与“变”、“师”与“我”的平衡中追求“道”。这种传统在现代化变革中遭遇到基础性的危机,对其重新认识和发扬则有助于突破艺术创作的当代困境。
关键词:创作造化现代艺术
作者孙焘,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副教授(北京100073)。
摘要:“含蓄”与“含混”是中西诗学视域下重要的概念范畴,二者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也存在着区别。英国文论家燕卜荪的《含混七型》一书将“含混”理论归结为七种类别。我国宋代诗论家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强调了“含蓄”诗学思想。无独有偶,钱锺书更是从“含蓄”诗学思想引申出“语义双关”“曲喻”“比喻之多边”等修辞技法,丰富和发展了燕卜荪的“含混”理论。二者的区别之处在于“含蓄”更强调用词方面的委婉曲折,“含混”则更着重语义上的朦胧性。在当代中西文论重要范畴的建构进程中,“含蓄”与“含混”的诗学思想均发挥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含蓄含混中西诗学比较研究
作者樊梦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41)。
新媒介文艺·网络文学的“类型”
作为当代文学的网络类型小说
摘要:中国网络类型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当代性。网络类型小说的兴起是新的文学机制的产物,在传统类型小说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对人的尊重和对个人的肯定方面,网络类型小说与中国现代文学一脉相承。网络类型小说书写了广阔的当代生活,作为面向大众读者的文学作品,具有积极情感引导价值。网络类型小说创造了一种读者阅读和作者写作融为一体的当代形式,更能呼应广大当代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
关键词:网络类型小说当代性积极情感
作者周志雄,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合肥230039)。
论网络文学类型研究的性别视角
摘要:性别在网络类型小说的类型化生产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网文类型研究的重要视角与维度。从文本形态来看,不同性别的主角、代入视角与时空体设置,都会直接影响类型书写的分化演变路径。从类型化的生产机制与读者期待来看,男女频不同的类型发展初始状态,使二者产生了不同的类型划分逻辑,最终发展出看似“同归”却是“殊途”的类型标识系统。从社会功能与经济模式上看,网络媒介、性别意识与经济自主权的多重加持,让网络时代女性的群体书写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发展得十分壮大,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大众经济模式。
关键词:网络文学类型小说女频男频
作者肖映萱,山东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济南250100)。
“爽”及其完成:网络类型小说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网络类型小说爽设定金手指
作者吉云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助理教授(珠海519000)。
当代文学观察·新世纪儿童文学研究
新世纪儿童小说的跨文化书写
关键词:儿童小说跨文化寻绎成长
作者谈凤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210097)。
新世纪中国儿童图画书的新观念
摘要:中国儿童图画书历经百年发展,新世纪以来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儿童图画书隐含的原创观、图文观和童年观,从根本上影响着图画书的思想意蕴和艺术表现,从而决定着图画书的美学价值。透视中国儿童图画书的观念形成与发展脉络,揭示其与图画书艺术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以新观念建构更为合理的图画书美学,对于探索原创儿童图画书的艺术边界与可能意义重大。
关键词:儿童图画书原创观图文观童年观
作者杜传坤,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济南250014)。
新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问题及反思
摘要: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创作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也显露出儿童本位虚弱、天真精神失落的症候,与之相伴随的是儿童文学中批判精神的失落。同时,由于创作者对该文类的一些误解,使得轻忽文内逻辑的问题存在于作品中。唯有克服这些弊病,儿童文学才能以更加成熟的姿态凸显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并真正为儿童读者直面现实人生提供精神力量。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本位批判性文内逻辑
作者王帅乃,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金华321004)。
新视界·人工智能文学的发展向度
人工智能写作的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写作的发展对传统写作带来了一定冲击。但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的人工智能难以实现对人类写作的根本性颠覆,它无法突破编码的困境、无法超越算法的局限、无法消除语言的障碍。人工智能写作虽然并不直接作为一个异己性的存在彻底取代人类传统意义上的写作,但存在一定诱导性,缺乏自我反思维度。应对这一状况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在人类写作实践的展开过程中,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相对优势,将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人类新的生命体验纳入文学创作,引导人工智能写作在未来走上适宜人类全面发展的良性轨道。
关键词:人工智能写作局限性发展方向人机交互
作者赵耀,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长春130012)。
强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意义生产
摘要:强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颠覆人类文学写作的潜能。这种文学“创作”的意义生产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对数据库的个性化处理和人类自然语言能力的获得,以及多模态信息处理能力的跃升,强人工智能具备了“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使作品获得了一定的“原创”属性;二是通过对文学语言的模仿、文学原型的捕捉以及与读者阐释的互动,强化生成作品的情感“表现”手段,赋予文学作品一定的情感。当然,强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学作品与人类文学作品有着本质差别:前者是后者的镜像模仿,展现了技术文明的最新成果;后者是前者的参考模板,也为前者提供了可供学习的数据材料。
关键词:数字化模仿情感赋能文学“创作”意义生产
作者孙晴,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副教授(济南250300)。
人工智能文艺生产方式新变与人机关系省思
摘要:生成式AI向人工智能写作领域拓展,为反思媒介技术革新与文艺生产的关系带来契机。生成式AI借助模型迭代持续进化,带来文艺生产方式的新变化,传统文艺生产方式向“人机生产”发展。在人与AI生产者、自动化生产工具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新的文艺生产方式得到快速发展,并向人机间性生产模式转型。文艺生产方式的更新产生了新型的人机关系,人机之间具有复杂的矛盾。为此,应探索一种人与AI和谐共存,在“共鸣”中充分发挥各自创造力的合作方式,充分释放人机生产活力,实现文艺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成式AI人工智能写作人机生产人机关系
作者别君华,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讲师(杭州311121)。
会议综述
“两个结合”引领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实践——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2023年年会暨“两个结合与文学批评的使命”学术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