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说课稿(精选5篇)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单元教学重点以及学生对杂文学习的实际情景,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领悟鲁迅先生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2.理清本文论证的思路;

3.赏析本文写作的艺术特点;

4.揣摩本文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熟悉文体。

1.导入新课。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忙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联系现实生活,我将新课导语设计为:同学们,应对此刻开放的社会,应对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流行风尚和生活作风,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呢鲁迅先生早在30年代,就写了一篇《拿来主义》的杂文,专门论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相信必须会对我们有所启示和帮忙的。

2.介绍背景。给学生简介本文写作的背景,有利于学生对文意的把握。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维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写了《拿来主义》这篇著名的杂文。

3.了解杂文文体。介绍杂文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根据文体特点去探究和赏析。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资料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能够归入这一类。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明确要点:论点是“拿来主义”。先针对“送去”,提出“拿来”;再辩明“跑来”与“抛给”的不一样,提出“拿来主义”。

2.全文破中有立、立中有破,说说全文是如何又破又立的

明确要点:前半部分重在“破”,着重揭露“送去主义”的种种丑恶行径,同时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后半部分重在“立”,着重指出“拿来主义”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同时也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三)深入研读,领悟资料。

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经过下面几个问题的讨论、探究,正确领悟课文的深刻资料。

1.“拿来主义”的要旨是什么

明确要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对待文化遗产三种错误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要点:害怕,不敢继承,“是孱头”;全部毁坏,“是昏蛋”;全部继承,“是废物”。

3.文化遗产有哪几种类型“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明确要点:以下三种。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对有益无害的(鱼翅),拿来使用;对既有害处又有益处的(鸦片),清除有害的方面,使用有益的地方;对于人民根本不需要的东西(烟枪、烟灯及姨太太),原则上“毁掉”(只给博物馆留少许)。

4.对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要点:批判地继承,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新文艺。

(四)学习写法,揣摩语言。

在理清思路、领悟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特点和深刻、犀利的语言。

1.本文如何使说理形象化的

明确要点:运用很多的比喻(“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复杂的说理变得形象具体。

2.结合实例,说说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要点:语言深刻、犀利、讽刺、幽默。

(五)总结全文,拓展训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所要说课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它具体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9课,也是第三单元议论文的第一篇。

而《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它具有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能及时反映社会现实,有很强针对性和战斗性等特点。有人将杂文比作是鲁迅先生的匕首和投枪。

一、说教材

分析探究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技巧。

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并应用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而课上的难点则肯定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如何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课文分析,掌握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二、说学法

2班的学生特点是表现活跃,思维敏捷,出口很快,但总是会偏移主题。在课堂上表达的一些观点往往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我认为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看问题的方式,并学着象鲁迅先生一样用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现场片段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类型的作文,对于作文本来就不好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即能锻炼学生们临场应变和即时写作的能力,又能让同学们学会分工合作,发扬团队的精神,用集体的力量完成较难的任务、目标。也就是说,让他们合作起来摘桃子。

三、说教法

要理解内容不难,但要理解鲁迅丰富而深刻的语言很难。首先,鲁迅距今天的学生相隔年代较远,文白夹杂的语言让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其二,杂文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如果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事件不大了解的话,就较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了;第三,鲁迅的语言运用十分纯熟老练,技法又灵活多变,学生较难把握。那么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语言的技巧呢?

四、说教学程序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成两个部分:

一、从《拿来主义》中拿来

“拿来主义”就是要善于从别人的文化中汲取精华。而《拿来主义》本身就有许多可汲取之处,可供学生们在今后的作文当中应用。因此,让学生从《拿来主义》中拿鲁迅杂文语言的几个技巧:

1、貌似废话连篇却辛辣犀利。

2、貌似表扬赞赏却针针见血。

3、貌似无心之笔却一招致命。

教师对上述三个语言技巧进行精析,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的丰富和深刻,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魅力。

二、学鲁迅,做一名能战的士兵

语言除了用来抒情叙事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用来战斗。杂文是鲁迅的匕首、投枪,同学们在理解了其杂文语言的特点之外,还应该学会如何像鲁迅一样利用这些语言技巧去“战斗”。

希望通过及时的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刚才所学到的内容。

最后教师通过及时的点评让学生明晓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结束此课。

各位评委教师,大家好。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拿来主义》。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拿来主义》是鲁迅杂文在新课程中仅存的一条命。所以提到他的地位,我觉得它是此刻高中生窥见鲁迅杂文的最终一眼。从另一方面讲,《拿来主义》是新课程中唯一的典型的议论文,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论证结构在文中都有体现。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根据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3、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

4、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5、理解主题,探讨"拿来主义"在当代的文化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2、学习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比较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一)分析学情

(二)学法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景以及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法、学法:

(1)教法:提问式教法、小组讨论法、诱导研读法

(2)学法:课前预习法、课堂探讨法、课后练习法此外,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很多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那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

1.文题"拿来主义"的资料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必须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

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能够算显得的一点提高了。

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

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

2.作者对"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那里不赘述)第二课时教学资料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

3.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

4."鱼翅""烟灯和烟枪""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构成能力,并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比较喻论证的理解。

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确定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日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比较中加深比较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构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一样层次的训练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此刻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构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微机图片(二)〕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经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资料;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经过训练1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训练2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能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必须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经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景,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此刻招收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今日我们一方面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贴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以"思想上应当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

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2)铁杵磨成针

观点:

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教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1.教材简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拿来主义》,它是职高语文一年级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

2.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

B.揣摩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C.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B.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训练学生概括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A.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B.揣摩犀利幽默的语言,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

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4.教具准备: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

采用“疑问教学法”,即激疑──质疑──析疑──释疑,以培养学生进取质疑问题、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与教师“疑问教学法”相适应,学生采用“疑问学习法”(即生疑──质疑──析疑──释疑)进行学习。

本课文教学分两课时进行。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疑──简介写作背景导入新课,让学生想问能问。

当时,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针对这种情景,鲁迅写了《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二、质疑──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会问。

三、析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善思会议。

(一)筛选重排疑难问题。

(二)采用探究式析疑。

(1)经过背景介绍,结合课文阅读,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这能够从文中哪些语句反映出来

(2)根据文题,你明白本文会写些什么

(4)作者写作的思路是什么本文的论证方式是怎样的

2.采用群体探究式析疑,主要经过例证法、类比法等论证方法的分析突破“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个难点。

(1)第一段主要论述的是什么这段是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2)在第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的可分为哪几层每层各写了些什么

(3)在论证“什么是送去主义”时,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送去主义的表现和实质是什么

(4)在论证“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

(5)在论证“送来的危害”时,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

3.经过揣摩犀利幽默的语言,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1)本文语言犀利,幽默讽刺,请找出第一段中的语句加以体会,理解其真正含义。

(2)“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释疑──导解导结导练,让学生善解会练。

(一)导解释疑,探求问题的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略)。

(二)导结激活,梳理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导练激励,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

选择确定正确的一项:

1.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

A.残羹冷灸(gēng)冠冕堂皇(miǎn)

B.x片(yā)脑髓(suǐ)

C.自栩(xǔ)玄虚(xúan)

D.吝啬(sè)蹩进(piē)

2.《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

A.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

B.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比较烘托的手法。

3."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正确理解是()。

A.反映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

B.中国人信奉"小国寡民"的思想,习惯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

D.反映有些中国人对外国人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排外思想。

4.第3段的中心是()。

A.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危害及实质。

B.讽刺尼采自诩太阳,反对"送去主义"。

C.反对"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

D.主张"拿来主义",反对不给子孙留点礼品。

5.下面一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A.比喻论证B.比较论证C.类比论证

6.第3自然段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A.比喻论证B.类比论证

C.比较论证D.因果论证

7.第4自然段“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8.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处表示否定,第2处表示强调,第4处表示特指

B.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强调

C.第1、2处表示否定,第3、4处表示特指

D.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特指

9.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由是:。

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10.3~7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比较论证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D.举例论证

第二课时

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分析“怎样实行‘拿来主义’”,总结全文。

教学设想:

采用“疑问教学法”,以学习和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为突破口,分析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突出教学重点。

一、激疑──经过复习导入新课,让学生想问能问。

二、质疑──根据质疑提示,让学生善问会问。

请同学们阅读第7-10自然段,围绕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和“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充分质疑问难。

三、析疑──个体探究式和群体探究式相结合,让学生善思会议。

(一)筛选重排质疑问题。

1.学生析疑主要采用群体探究法进行析疑,突出教学重点一:比喻论证。

为此,我根据学生的质疑,重新设计了两个问题来突出此重点。

(1)对待外国文化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拿来主义者对待不一样性质的外国文化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呢“大宅子”、“鱼翅”、“x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运用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

2.主要采用个体探究法进行析疑,突出教学重点二: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思考我们应当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即拿来主义的基本原则、正确态度和方法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的

课文最终一个自然段有五句话,这五句话分别回答了什么问题本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是什么

4.采用群体探究式析疑,应用扩展。

1.归纳中心。

2.归纳写作特点。

一、指出课文中下列词语的含义。

1.拿来

2.使用

3.毁灭

二、指出下列比喻的喻体。

1.主人

2.宅子

3.新人

4.新宅子

三、选择题:

如果以“思想上应当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

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

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论据——(1)滴水穿石(2)铁杵磨成针

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2、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了解杂文的问题特征。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流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经过理解文中的重要喻体,来明确比喻论证的特点,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1、问题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

2、概念比较法。可与问题式教学法结合起来,经过概念间的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养成能学习,会思考的好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教给学生“圈点勾画法”“旁批法”。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有意无意地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学习当中。比如,有同学遇到生字时,会把它圈画出来;有同学会在有疑问出写下自己的问题,以待解决等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授课。第一课时教学安排如下:

环节1: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拒绝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很多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环节2: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1、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5—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10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意义。

THE END
1.香烟文化:独特价值与魅力!烟草文化香烟文化与地域、民族、宗教等文化元素相互交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例如,中国的“烟文化”与茶文化、酒文化并称三大传统社交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印度的“嚼烟文化”与宗教仪式紧密相连,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经济价值 香烟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庞大的市场规模,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烟草制品的生产https://www.tobaccochina.com/html/news/ycwh/676425.shtml
2.烟草行业文化(精选6篇)《烟草行业文化架构体系》的提出,其根本意义就在于为烟草行业广大干部职工提供了一个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观察思考行业前途命运的全新的角度和认识工具。烟草行业的共同价值观是:“ 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 烟草行业使命是:报效国家、回报社会、成就员工。行业精神是:宽容开放、改革创新、敬业奉献、自律自强。https://www.360wenmi.com/f/fileh20u2u31.html
3.晋鲁地区民居烟囱的建构技术与文化意义研究第三方面:我国北方传统民居烟囱所承载的文化意义,通过探究烟囱文化的发展由来、烟囱的文化特性以及烟囱的文化特征在建筑中的应用,来强调在新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下,烟囱依然具有强大的文化价值。同时,说明了烟囱传达的不仅仅是传统的文化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对现代设计也有着不同凡响的启发意义。第四方面:该部分主要对烟囱https://wap.cnki.net/lunwen-1016053865.html
4.晋鲁地区民居烟囱的建构技术与文化意义研究烟囱作为北方民居建筑不可缺少构建,对研究我国北方传统民居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城市地区多采用集中供暖的方式以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然而占绝大部分的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依然采用最传统的取暖方式——火炕。这种传统的取暖方式决定了烟囱存在的必要性。烟囱的存在不仅https://d.wanfangdata.com.cn/thesis/Y2982086
5.《寻路中国》书摘长城的意义也有变色龙的性质,对它的阐释曾随着时间和观念的不同而不断改变。20世纪初期,革命家和民族主义者孙中山先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成就。毛泽东把它描绘成近代史上全民抵御外辱的先驱。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伟大的作家鲁迅而言,那段城墙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所有的糟粕。鲁迅把长城说成是“奇迹和诅咒”。 https://www.douban.com/note/794487726/
6.烟管吹奏民族乐器:探索传统音乐的魅力为了更好地发展烟管吹奏民族乐器的行业,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烟管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种乐器。建立更多的培训机构和专业课程,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鼓励青年音乐家进行创新和实践,为烟管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烟管吹奏民族乐器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当http://www.adelmall.com/news/643064.html
7.烟斗收藏:探索烟草历史与文化的独特视角[烟悦网]在烟草历史长河中,烟斗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吸烟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品和收藏品。通过了解烟斗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发展历程,以及掌握烟斗的鉴别方法和收藏注意事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收藏这一独特的烟草文化符号。 一、烟斗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https://www.yanyue.cn/news/bnews/nid/4440
8.长城民族融合 军事意义 文化意义 象征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 9词条图册 1历史沿革编辑综述 长城景色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https://baike.sogou.com/v51867.htm
9.每日热点1016本次开班仪式的举办,有助于提高学员们对公卫规培的认识,使学员们正确认识到公卫规培的意义和重要性,更有利于学员们端正学习态度,为日后开展各项培训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引网址:http://www.hncdc.com/html/web//news/zhongxindongtai/ 返回目录>> https://sccdc.cn/Article/View?id=32242
10.关于《永州市中心城区地名规划(20132020》的公告规划计划第八章 ?地名文化保护规划. - 31 - 第一节? 地名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 - 31 - 第二节? 地名文化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 32 - 第三节? 地名文化保护的对象和范围. - 33 - 第四节? 地名文化保护的基本措施. - 34 - 第九章 ?地名调整优化规划. - 36 - http://www.yzcity.gov.cn/cnyz/ghjh/201502/9fc78a04ff9541bc905bb7bb7e38b881.shtml
11.“天然文化”讲道堂:关于天然与“天然文化”的理论体系从2020年6月1日起,我们就要用一段较长的时间来共同系统地讲解、学习和探索“天然文化”的理论体系了。很感谢大家多年来对我的厚爱、关心、支持和鼓励! 请我亲爱的弟子们,每天务必花四、五分钟的时间来认真地学习和理解“天然文化”,让我们共同创建的“天然文化”体系日瑧完善、更为丰满一一为推动人类精神文明和https://www.jianshu.com/p/218473ecbbdd
12.刘丹青:数字的数学意义和文化意义语文漫谈数字文化意义的形成,跟数字的数学性质有一定关系,但其文化意义并非完全由其数学性质决定;假如完全由数学性质决定,那么,各民族的数字文化意义就该相同了。所以,确切地说,数字文化意义,是由不同文化对其数学性质的认识、引申、解释造成的。 汉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文化,汉语也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汉语数字的文化意义异常丰富http://ling.cass.cn/ziyuan/ywtd/ywmt/202111/t20211129_5377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