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赠杖”文化及其诗歌书写

杖,这个似乎不太适合入诗的意象,其实很早就进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而且占有重要地位。以杖为题的诗词以及杖赋、杖铭等文学作品举不胜举。《古今图书集成·杖部》收录有关杖的诗赋、记事、杂录将近二万字,也仅是择其要而已,远非全部。根据“搜韵网”检索,中国古代以“杖”为主题的诗歌(包含诗、词、曲、偈、颂等)有757首。若统计诗句中有“杖”字的诗歌,则有16706首,足见以杖为题的文学作品数量之多。

中国历史与文学作品中拄杖的人物形象,可以排成浩浩荡荡的队列,这其中有我们熟悉的《论语》中的荷蓧丈人、负手曳杖的孔子、杖头挂钱的阮修、负杖肆游的陶渊明、竹杖芒鞋的苏轼,等等。排在这个队列最前面的,大概要数传说中的夸父。《山海经》:“夸父与日竞走,渴饮,河渭不足,北走大泽。未至,道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这个打头的人不是垂垂老者,而是顶天立地、与日逐走的伟丈夫,他手中的杖也不寻常,随手一掷就幻化成了无边的桃林。可是夸父之杖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并没有太多回响,引起更多回响的是文人之杖、贤者之杖,比如原宪的藜杖。原宪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一生安贫乐道。《庄子》说原宪身居陋室,子贡肥马轻裘来见他,而原宪穿得破破烂烂,“杖藜而应门”。拄着藜杖的贤者形象深深打动了后世文人的心灵,“藜杖”也成为常见的诗歌意象,《全唐诗》中出现“杖藜”或“藜杖”有近百处,仅杜甫就有二十首诗写到“藜杖”。

唐代之前已有多首咏杖的诗歌。现存最早以“杖”为题的诗歌是传为孔子所作的《曳杖歌》:“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2]119据《礼记·檀弓上》,此诗作于孔子去世之前七日。夜里孔子做了一个不祥的梦,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梦醒后的清晨,孔子“负手曳杖,消摇于门”,唱了这样一首《曳杖歌》,以泰山的倾颓和梁木的毁坏比喻哲人之将死。此处值得注意的是“负手曳杖”一词,“曳杖”即拖着拐杖。有杖却未扶拄,而是背着手拖在身后,再加上“消摇于门”一词,似乎身体还康健。孔子此时作歌预言自己的将死,并于七日后应验,无怪乎东汉郑玄对《曳杖歌》的注解是“明圣人知命”[3]。

三国魏晋时期的曹操、阮籍、嵇康、郭璞等人都在诗中写到过“杖”,而这一时期与“杖”最有缘的诗人是东晋陶渊明。陶渊明的诗中屡现“杖”字。如《和刘柴桑》“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4]67;《与殷晋安别》“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4]74;《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4]90;《归去来兮辞》曰“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4]197;等等。另外,陶诗中还有与“杖”同义的“策”与“扶老”,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一首》中的“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4]83,《归去来兮辞》中的“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4]197。有学者专门研究历代陶渊明的画像,发现现存宋元以后的陶渊明画像都是“持杖行走”的形象,无一例外都手持拄杖[5]。可见,在后世文人心目中,陶渊明的形象是与“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除诗歌外,唐前还有多篇杖铭、杖颂和杖赋。如刘向《杖铭》曰:“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彊,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都蔗虽甘,殆不可杖,佞人悦己,亦不可相,杖必取便,不必用味,士必任贤,何必取贵。”[6]说杖有扶人之德,并进一步以杖比喻贤人,以杖的选择比喻人才的选择。除此之外,西晋张华、傅咸、张翰等也都作有杖铭。

值得一提的是,南朝出现了两首“赠杖诗”,分别是到溉的《饷任新安班竹杖因赠诗》和任昉的《答到建安饷杖诗》。二诗为一赠一答,到溉赠任昉一枝斑竹杖并赋诗一首,任昉收到斑竹杖后作诗以答谢,开启了唐代赠杖诗之先河。

杖有扶老之义,《礼记·王制》载:“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2]208周代还有向长者赠送拐杖以示尊老的制度,《礼记·曲礼》曰:“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赐之几杖。”[2]100可见“杖”意象始终与衰老分不开,因此对衰老的吟味是唐代赠杖诗最常见的主题。例如,齐己的《谢人惠拄杖》曰:“何处云根采得来,黑龙狂欲作风雷。知师念我形骸老,教把经行拄绿苔。”其《谢道友拄杖》也提道:“持来未入尘埃路,乞与应怜老病年。”张籍的《酬藤杖》曰:“病里出门行步迟,喜君相赠古藤枝。倚来自觉身生力,每向傍人说得时。”[7]

再以杜甫的《桃竹杖引赠章留后》为例,其诗曰:

江心蟠石生桃竹,

苍波喷浸尺度足。

斩根削皮如紫玉,

江妃水仙惜不得。

梓潼使君开一束,

满堂宾客皆叹息。

怜我老病赠两茎,

出入爪甲铿有声。

老夫复欲东南征,

乘涛鼓枼白帝城。

路幽必为鬼神夺,

拔剑或与蛟龙争。

重为告曰:杖兮杖兮,

尔之生也甚正直,

慎勿见水踊跃学变化为龙。

使我不得尔之扶持,

灭迹于君山湖上之青峰。

噫!风尘澒洞兮豺虎咬人,

忽失双杖兮吾将曷从?[7]

对衰老的咀嚼和吟味,也是大历诗歌的特色。蒋寅的《大历诗风》说“战乱的流离之苦过早地消磨了诗人的青春朝气”,三十多岁的卢纶就自称“衰鬓”,“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长安春望》),戴叔伦才三十二三岁就觉得自己开始衰老,对一切都感到空虚无聊,“流年不尽人自老,外事无端心已空”[10]。对衰老的吟味也表现在大历诗人的赠杖诗中。卢纶的《和徐法曹赠崔洛阳斑竹杖以诗见答》写道:“玉幹一寻馀,苔花锦不如。劲堪和醉倚,轻好向空书。采拂稽山曲,因依释氏居。方辰将独步,岂与此君疏!”[7]作者与竹杖可谓形影不离,独步时扶拄,酒醉时倚靠,诗兴大发时以杖为笔向空而书。

“杖”又往往与“游”相联系。诗人携一根拄杖,可步月,可寻春,可“探龙穴”,可“入白云”,闲踏黄叶,留痕青苔,徘徊泽畔,踟蹰泉边。唐代赠杖诗也往往写到或现实或想象的携杖漫游。如齐己的《谢道友拄杖》曰:“攲影夜归青石涧,卓痕秋过绿苔钱。他时携上嵩峰顶,把倚长松看洛川。”[7]“夜归青石涧”和“秋过绿苔钱”是诗人的日常生活,而“携上嵩峰顶”和“把倚长松看洛川”则是来日的计划。谢邈的《谢僧寄拄杖》写道:“窗外冷敲檐冻折,溪边闲点戏鱼沉。他年必藉相携力,蹇步犹能返故林。”[7]此诗写得生动活泼,敲打屋檐下的冰凌和点击溪水中的游鱼,是作者给杖增添的两个有趣的功用。而“他年必藉相携力,蹇步犹能返故林”则是因别人赠杖而生发的归隐故园的愿望。又如白居易的《红藤杖》曰:“南诏红藤杖,西江白首人。时时携步月,处处把寻春。”[7]高骈的《筇竹杖寄僧》曰:“坚轻筇竹杖,一枝有九节。寄与沃洲人,闲步青山月。”齐己的《谢人惠梓栗拄杖》曰:“仙掌峰前得,何当此见遗?百年衰朽骨,六尺岁寒姿。雪外兼松凭,泉边待月攲。他时出山去,犹谢见相随。”[7]在上述诗句中都有诗人们携杖漫游的身影,寄托了他们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仙佛释道是杖文化的另一个侧面。沈金浩认为,老年人拄的拐杖经由长寿的含义而与神仙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就发生了许多仙人与杖之间的故事[12]。比如费长房拐杖化龙的故事。据《后汉书·方士列传》载,费长房学道既成,师傅给他一根拐杖,骑上拐杖须臾就回到家中,将拐杖投入葛陂中就化为一条龙。“掷杖成龙”也成为诗歌中经常用到的典故。前引杜甫《桃竹杖引赠章留后》曰:“杖兮杖兮,尔之生也甚正直,慎勿见水踊跃学变化为龙,使我不得尔之扶持,灭迹于君山湖上之青峰。”正是用了这一典故。

杖作为实用工具,本身并非贵重之物,但是作为馈赠的礼物,却成为文人品鉴和赏玩的对象。

赠杖诗往往用夸张的手法描述杖的神奇产地,或是高山之巅,或是峭壁深处,或是江心石上,或是瀑布泉边。如前引杜甫的《桃竹杖引赠章留后》描述桃竹的生长地:“江心蟠石生桃竹,苍波喷浸尺度足。斩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8]桃竹生在江心的磐石上,每日被江水的波浪冲刷浸润,生得如紫玉一般,一朝被砍伐作竹杖,江妃水仙都舍不得。又如李频的《赋得长城斑竹杖》写道:“秦兴版筑时,剪伐不知谁。异代余根在,幽人得手持。细看生古意,闲倚动边思。莫作鸠形并,空将鹤发期。”[7]此杖产地更为神奇,竟然是秦始皇修建长城时留下的余根。陆龟蒙的《华顶杖》曰:“万古阴崖雪,灵根不为枯。”[7]说竹杖产自高山顶万年不化的雪中。曹松的《答匡山僧赠楖栗杖》曰:“栗杖出匡顶,百中无一枝。虽因野僧得,犹畏岳神知。”[7]此诗“犹畏岳神知”与杜甫“江妃水仙惜不得”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山神水仙的不舍,衬托拄杖材质的珍贵。再如齐己的《谢人惠拄杖》写道:“何处云根采得来,黑龙狂欲作风雷。”[7]其《题旧拄杖》又曰:“亲采匡庐瀑布西,层崖悬壁更安梯。”[7]谢邈的《谢僧寄拄杖》曰:“峭壁猿啼采处深,一枝奇异出孤岑。”[7]这些诗歌都重点描写了杖的神奇产地。

唐代的杖有几个著名的产地,一是南诏,一是邛州,一是灵寿。南诏产红藤杖。白居易有两首《红藤杖》诗,其一曰:“南诏红藤杖,西江白首人。时时携步月,处处把寻春。劲健孤茎直,疏圆六节匀。火山生处远,泸水洗来新。粗细才盈手,高低仅过身。天边望乡客,何日拄归秦?”[7]裴夷直的《南诏朱藤杖》曰:“六节南藤色似朱,拄行阶砌胜人扶。会须将入深山去,倚看云泉作老夫。”[7]韩愈也作有《赤藤杖歌》,都点明了杖的产地及材质。

邛州位于成都,产邛竹杖,也可写作“筇竹杖”。筇竹质地坚硬却很轻便,有九节,外形美观,很适合做拄杖。齐己的《谢人寄拄杖》曰:“邛州灵境产修篁,九节材应表九阳。”[7]高骈的《筇竹杖寄僧》曰:“坚轻筇竹杖,一枝有九节。寄与沃洲人,闲步青山月。”[7]《史记》对筇竹杖却有不同的记载,其记载筇竹杖原产自西域的大夏国。《史记·大宛传》载,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14],是否为同一种已无法考证。李商隐的《赠宗鲁筇竹杖》写道:“大夏资轻策,全溪赠所思。”[7]即用《史记》大夏国产筇竹杖的典故。

灵寿县在河北省太行山以东,以产灵寿木而得名。又一说灵寿木产自西域[15]。《汉书·孔光传》载曰:“赐太师灵寿杖。”颜师古注:“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16]可见,灵寿木虽是木质却类似竹子,细而直,且有节,适合做拄杖。汉末王粲作有《灵寿杖颂》,其文曰:“兹杖灵木,以介眉寿。奇干贞正,不待矫輮。据贞斯直,植之爰茂。”[17]王维的《慕容承携素馔见过》写道:“灵寿君王赐,彫胡弟子炊。”[7]即用《汉书·孔光传》的典故。柳宗元作《植灵寿木》以形容灵寿木曰:“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7]

除红藤杖、筇竹杖、灵寿杖外,斑竹也是制作杖的常见材质。斑竹又称湘妃竹,晋张华的《博物志》卷八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18]湘妃的凄美故事使斑竹杖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如贾岛的《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曰:“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莫嫌滴沥红斑少,恰似湘妃泪尽时。”[7]又如李嘉祐的《裴侍御见赠斑竹杖》曰:“骚人夸竹杖,赠我意何深!万点湘妃泪,三年贾谊心。愿持终白首,谁道贵黄金?他日归愚谷,偏宜绿绮琴。”[7]将“湘妃泪”与“贾谊心”对举,赋予斑竹杖更丰富的意涵。

杖虽非贵重之物,但赠杖诗却往往以金、玉、琅玕、玳瑁等珍宝比喻其珍贵价值。贯休的《寄拄杖上王使君》写道:“一条黳玉重,百两紫金轻。”[7]“黳玉”意为黑色的玉,将杖比喻为“黳玉”,又说其价值重过百两紫金。刘禹锡的《吴兴敬郎中见惠斑竹杖兼示一绝聊以谢之》曰:“一茎炯炯琅玕色,数节重重玳瑁文。”[7]则以珠玉珍宝比喻杖的珍贵材质。

唐代赠杖诗常夸赞杖的神奇产地和珍贵材质,却很少写到杖上的装饰,这与魏晋南朝的杖颂、杖赋形成鲜明的对比。先唐杖颂杖赋对杖上的装饰有很多描绘,如张翰的《杖赋》曰:“假饰存乎首尾,莹牙为其眉额,朗金为其觜距。”[19]又如崔骃的《杖颂》所颂之杖“饰以犀角”。庾信的《竹杖赋》假设桓温与楚丘先生的问答,提到杖有“铜环灵寿,银角桃枝”的点缀,还有“杖端刻鸟,角首图麟”的装饰。而唐代三十余首赠杖诗,没有一首描绘杖上的装饰。白居易的《红藤杖》描写其外形只说:“劲健孤茎直,疏圆六节匀。”[7]皎然的《采实心竹杖寄赠李萼侍御》更直言:“实心去内矫,全节无外饰。”[7]这大概是因为唐代文人作为礼物的竹杖或藤杖,本身就是比较朴素的,没有铜环、犀角、刻鸟、图麟的装饰。虽然赠杖诗对杖的产地可以想象虚构,对杖的材质可以极口夸赞,但是对其装饰却只能实写,毕竟不能给毫无装饰的竹杖藤杖虚构出一个雕刻精美的龙头。

以杖作为礼物赠送给别人,在当代文化中是难以想象的。杖隐喻着年老、衰弱、行动不便,这是当代文化无法坦然接受的。而在唐代,根据唐诗中反映的情况来看,杖是唐代文人之间最常见的馈赠礼物。赠杖诗的主题不仅是叹老嗟病,而且还可以抒发闲适之情。携一根竹杖徜徉在山野林泉,悠哉游哉,表达的是一种与庙堂相对的姿态,更寄托了作者对美好闲适的生活向往以及对高洁志趣的追求。

THE END
1.一壶老酒新茶暖玉怀,古往今来明月笑颜开一壶老酒新茶暖玉怀,古往今来明月笑颜开 #百家说史# 一壶老酒新茶暖玉怀,古往今来明月笑颜开。多少年,几人怜,新茶一盏诗千首,老酒三杯泪万篇。高山一曲寄情深,流水行云之音何处觅,清风明月抚瑶琴。行云意,莫负高山明月心,欲把瑶琴何处觅知音。天籁音,瑶琴雅韵仰止知何处,入梦深。对月吟,婉转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6773919892427769&wfr=spider&for=pc
2.李白《将进酒》历史版本概述唐人宋本乐府诗集文苑英华李翰林《文苑英华》虽然成书于宋初,但流传下来的宋本残缺不全,残本中没有《将进酒》。现存最早含有《将进酒》的《文苑英华》只是明刻本。《文苑英华》中的《将进酒》是个杂糅的版本,此中的“青云”和“死尽”与敦煌写本同,却又与《李太白文集》和《乐府诗集》一样加入了“(将)进酒杯莫停”。四库本与明刻本无异。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BI6RV20553V3ZM.html
3.茶酒的诗句最经典语录形容喝酒开心的诗句这里罗列一些形貌酒的诗词,供您参考。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出 处]:出切身唐代书生李白《月下独酌》。[释 义]: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琼浆,我切身斟切身饮,身边没有一个亲朋。 兰陵琼浆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出 处]:出切身唐代书生李白《客中行》。[释 义]:兰陵消费的琼浆,透着醇浓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https://www.xdyy8.com/weimei/20078.html
4.会庆节大慈寺茶酒古诗赏析范成大的诗元宵节古诗 清明节古诗 端午节古诗 七夕古诗 中秋节古诗 重阳节古诗 古代抒情诗 伤怀的古诗 咏史怀古诗 爱国古诗 送别诗 离别诗 思乡诗 思念的诗 爱情古诗 励志古诗 哲理诗 闺怨诗 赞美老师的古诗 赞美母亲的古诗 关于友情的古诗 关于战争的古诗 忧国忧民的古诗 婉约诗词 豪放诗词 人生必背古诗 展开更多↓山水https://mipsc.chazidian.com/shi115835/
5.关于茶酒的诗句,包含茶酒的诗句诗词分类茶酒共16句 关于茶酒的诗句 121浏览 0喜欢 茶酒,是中国古代用茶酿造出来的一种高度酒,酒与其茶的淡香混合之物。主要原料为茶和粮食和水。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到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使得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从而酒文化渗透于整个https://www.gushiciqu.com/zhuti/ju-chajiu.html
6.诗词蒋德均‖茶酒(组歌)文学作品文化纵横【诗词】蒋德均 ‖ 茶酒(组歌) 茶酒(组歌) 蒋德均 喝茶 是谁在竹篱下沏茶? 温暖我前世今生的牵挂 所有的悲欢与离合 所有的情仇与爱恨 和着苦涩和伤痛 全都喝下 是谁在岁月的路口守候? 任风沙和尘埃怒吼 敲打岩石和情感的伤口 我的悲伤 我的忧愁 在你苦苦的守望中溜走http://scdfz.sc.gov.cn/whzh/wxzp/content_36719
7.《一些闲时:诗词里的茶酒音画》2024pdfepubmobi电子书《一些闲时:诗词里的茶酒音画》 2024 pdf epub mobi 用户评价 评分☆☆☆ 写文章有情容易,有情操则难;华丽温馨容易,格调韵味却难。作者说了很多茶,酒,画,每个都很美,但是都是一般面目,没有区别。 评分☆☆☆ 因为喜欢书名与封面买的。而且一个没注意,买了两本。看了前面几篇,这作者有些矫情过头了。 评分https://onlinetoolsland.com/books/25982647
8.飞花令含有“酒”的古诗词有哪些?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13777295/answer/40358652301
9.写茶的诗(写茶的诗句四言绝句)写词咏诗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 睡前梦醒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 查看全文>02李白:那些写茶写水的诗 导读: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叶自古就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饮品。有些老人甚至说:茶酒不分家。https://www.ksrmyy.com/special/248377.html
10.苏轼笔下的茶诗词,最后一首抚慰世人900年茶酒饮食国藏天下苏轼笔下的茶诗词,最后一首抚慰世人900年 茶到宋代,成了全民饮品,爱茶人众多,苏轼也在其中。茶之于苏轼,正如酒之于李白,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少不了。送茶堵朋友的嘴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纔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http://www.guocangtianxia.com/news/2057.html
11.《暮秋有寄.格律诗词曲賦》(第六十二期)都市头条长廊?——颐和园长廊。长达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廊子之一,廊上的彩绘精美绝伦,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古代。 《竹赋》 张利春 骚客常吟,画家难写。子?院庭,渭川山野。君子虚心,英豪劲节。一任风欺,不嫌土薄。宜子宜孙,无花无果。多难多灾,凭刀凭火。色侵书帙,凉蔽酒樽。岁寒三友,植族四君。新篁压水https://www.zdushi.com/news/show_3833192.html
12.浅谈法治诗词创作三、怎样写好法治诗词,使之具有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1、充分运用形象思维。 法治诗也是诗,诗要形象思维。要采摘鲜活形象的典型材料(人物、事件、景观等)入诗,才能营造出优美的意境,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比如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https://www.zgshige.com/c/2017-06-25/3669220.shtml
13.古诗词鉴赏·宋代诗词(精选十篇)与现在快节奏的生活相比, 这些古诗词歌曲尤为显得清新脱俗, 在某种意义上讲当人烦躁不安的时候, 听现代歌曲不如听古代诗词歌曲来的清净。有些人对古代文化缺少了解, 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想法或是一些误区。再看看以往种种的记载, 不难发现宋代古诗词歌曲的艺术表现无处不在。在这个机械化的时代, 像喜爱古音乐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c7n7k8g.html
14.关于烹茶的古诗有哪些写烹茶的诗句诗词 诗人 小学古诗 名著 文言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写烹茶的古诗大全 《投谒齐己》修睦 《游虎跑·神虎避人去》陈独秀 《寄题内弟周思敬野人居》高启 《答山西杨宪副故旧见寄》张羽 《题唐伯虎烹茶图为喻正之太守·伏龙十里尽香风》王穉登 《题唐伯虎烹茶图为喻正之太守》王穉登 https://www.hao86.com/shici_tag_list/8975/
15.茶酒烟诗词(十五首)(网络图片)?三、劝戒烟诗词(五首)作者:李青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吞云吐雾浓,皆物渐熏黑。为了体健康,请与香烟别。嗜烟者俗称烟民、烟枪,贬称烟鬼,没有尊称和雅称。 (网络图片)五绝·抽烟玲珑三寸许,点着便成灰。几缕青烟散,缠绵又复回。 2019.4.18 https://www.meipian.cn/2u3m65tg
16.程颢诗词程颢诗词最佳十首简介程颢诗词_程颢诗词最佳十首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程颢诗词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宋朝诗人程颢简介2.诗人程颢简介什么意思?近义词 程颢诗词_程颢诗词最佳十首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程颢诗词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个问题,我将https://www.pwklmqj.com/mrmy/1329.html
17.“茶酒犹粲然”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侄子的思念和对茶文化的关注。下面是对诗词的逐句赏析: 汝已去闽岭,茶酒犹粲然。 "汝已去闽岭"意指侄子已经离开了闽江的茶乡。"茶酒犹粲然"表达了茶酒仍然香浓的意思,暗示着茶的美好和价值。 买应从聚处,寄不下常年。 "买应从聚处"表示购买茶叶应该从集市或聚集地购http://m.ouf.cn/ju/1647562
18.诗词范成大会庆节大慈寺茶酒会庆节大慈寺茶酒 霜晖催晓五云鲜,万国欢呼共一天。 澹澹煖红旗转日,浮浮寒碧瓦收烟。 衔杯乐圣千秋节,击鼓迎冬大有年。 忽忆捧觞供玉座,不知身在雪山边。https://sou-yun.cn/Query.aspx?type=poem&id=172883
19.《会庆节大慈寺茶酒》翻译和诗意《会庆节大慈寺茶酒》是一首宋代范成大所作的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霜晖催晓五云鲜, 万国欢呼共一天。 澹澹暖红旗转日, 浮浮寒碧瓦收烟。 衔杯乐圣千秋节, 击鼓迎冬大有年。 忽忆捧觞供玉座, 不知身在雪山边。 https://wpr1.com/shici/124295.html
20.情系茶酒古诗词中华诗赋网情系茶酒 女47岁 广东省广州市 注册日期:2014-08-13 最近登录:2014-12-09 作品数量:2 空间人气:17149 粉丝人数:7 关注的人:10 >>给他留言 最近访客 园林居士 曾经橄榄绿 燕梭庚云路 空无俗士 善儿 闫卫国 兰蔻侬心 新安人 智癫 夫子 关注的人 山水存真(曾) 闫卫国 开心 草上飞 https://www.poemshenzhen.com/index.php/Profile/Ancient/mem_id/108
21.古韵的古诗【26】一朝网络偶相逢,缕缕清音韵伴行,茶酒诗词非一物,香飘万里亦想通。 【27】不见伊人笑语轩,但闻鸿信寄西山。殷勤花下轻移步,可有征雁飞忘还? 【28】绿绕人家花几树,同依万里风光住。何以得此醉中换?共享人间春好处! 【29】写尽风流写尽诗,等闲书字自成痴。长愁若作千秋去,可有来人月下思? https://www.xiaomeiwen.com/suibi/gushi/52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