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意象性表征
2.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选编的古诗词之中有很多写到月亮的诗,比如《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峨眉山月歌》《水调歌头中秋》等,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每一轮月亮背后都凝结着一段思念之情。《古朗月行》是思念童年生活的月亮,《静夜思》是留恋故乡的月亮,《枫桥夜泊》是孤寂旅途的月亮,《峨眉山月歌》是思友心切的月亮,《水调歌头中秋》是佳节思亲的月亮。这些情感都附着在月亮之上,月亮自此具有了意象性、文化性,在中国人的思维里流淌。传统意象,月亮是个典型,其他诸如梅兰竹菊、荷柳茶酒等自然及人文意象也同样成为文化基因,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精神追求。
3.隐喻明理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还选编了一些隐喻明理的诗。所谓隐喻明理,也就是通过隐喻、象征的方式来说明一个道理,而这被隐喻、象征的对象便成了意象。比如“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中的“一枝红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中的“活水”。这里的“一枝红杏”“活水”具有的象征意义已经完全超越了这两个事物本身,其所象征的意义又被新的形象所获得,“一枝红杏”指的是新生的事物,“活水”指的是新的知识。从中可见,意象在古诗中的运用分别指向不同的表达意图。托物言志在于表达自我,文化传承在于表达共识,而隐喻明理在于表达法则。
三、小学古诗词中意象存在的基本形态
小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力突出,对于反映童年生活的古诗词尤其感兴趣,比如“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首诗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小娃”“小艇”,“小”中见可爱;“白莲”“浮萍”,颜色中见生活。这些都是直观可见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小。但是“意象”不仅作为一种“物”,还作为艺术化、文学化的一种方式,在理解的过程中要做到形神兼得,这无疑会给生活经验、文学素养相对缺乏的小学生带来思维挑战。为此,我们要弄清楚选编的古诗词中意象存在的基本形态,在厘清这些基本形态之后,将会产生积极的教学意义。
1.单一意象
在选编的古诗词之中,通篇围绕着一个事物来写的占有相当的比例,比如上文中我们列举的《梅花》《墨梅》《石灰吟》《马诗》等,所表现的意象分别为梅、石灰和马,是单一的存在。这单一的意象具有明确的所指,诗人的笔墨就集中在对其的描写之上,写其形,抒其神,方向集中,语言精练,这是相对简单的意象存在。
2.叠加意象
与单一意象相对的则是叠加意象,也就是说诗中所呈现的意象是多样化的,每一个意象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指向诗人所欲表达的情思。比如说“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中的松柏、书童、山峦、云雾这些意象依次出现,不仅勾勒出了清幽旷远的画面,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象的汇聚、叠加共同指向一个深层意象——隐者。这个隐者虽然最终也是“不知处”,无觅其踪迹,但是这也恰恰暗合了“隐者”的内涵,既然是隐者又如何可见呢,更增添了其神秘感、飘逸感。所以像这类叠加意象作品,我们一定不能满足于其表面,而要在“松、童、山、云”中感受其“隐”的深意,形成隐者的形象。
3.特指意象
所谓特指意象,就是从诗歌的叙述情景中荡出一笔,以突兀的、险拔的、出乎意料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意象。在《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是乘兴而来的欣喜,“小扣柴扉久不开”是心愿难酬的失落,“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又是豁然开朗的激动。四行小诗细腻地传达出诗人心情的波澜起伏,如果没有这“一枝红杏出墙来”,那诗也便成了一首普通的感怀诗了,正是这“一枝红杏”使得诗歌有了酣畅淋漓的痛快,其所表达的意蕴已经不再局限于“红杏”本身,而具有了更为广泛、深刻的哲学意义。很显然,这里的“一枝红杏”是一个特指,是表达哲思的一个意象。从这三种意象的基本形态中,我们可以发现,意象既有显性的一面,又有隐性的一面,还有特指的一面。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意象的这三种形态分别对应着意象的具象功能、叙事功能与思辨功能。无论如何,其都是文学化、艺术化的方法,有了意象的存在,诗歌才会形象鲜明、意味无穷。
四、小学古诗词意象的教学实施策略
1.对形象的还原
2.对背景的求证
3.对诵读的落实
江西省丰城三中
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识宝库.高考试卷离不开古典诗歌鉴赏题。如何鉴赏古诗词、答好高考鉴赏题,这里从五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二、要了解诗词的文体特点和文化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由词到曲,有它自身的特点。像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分为古诗和乐府,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绝句有五绝和七绝;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曲分为小令和套数;诗的对仗与押韵、律诗的四联名称、词的标题与词牌、曲的宫调与曲牌等知识都应了解。如2003年全国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诗歌的体裁知识,两卷分别考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一常识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诗四联中的“颈联”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因为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意象的蕴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别离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双鲤”“鸿雁”代书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等等。2002年全国高考卷考查了“折柳”这一文化常识、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这一文化常识,因此了解流派、风格、意象等文化常识很有必要。
三、要懂得按内容划分诗歌种类
掌握诗歌题材,及时分辨“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送赠思乡诗”的类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古典诗歌。
写景抒情诗。古人作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庆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梅尧臣的《东溪》,就是从这个方面来考查的。
咏物言志诗。诗人的志向和品质要表达出来,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为咏吟的对象。当然,所咏之物要和所表达的志向品质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诗人所咏之物有比较固定的象征义和比喻义。2004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题选了苏轼的《红梅》。作这道题就应掌握托物言志诗的特点。
边塞征战诗。古诗人有军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们往往把征战生活、征战的感慨融入诗中,我们也就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也是高考题入选的范围。2004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选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的“马”、“刀”与军旅有关。“关”、“黑山”与边塞有关。掌握了这些知识,做这道题也就不难了。
怀古咏史诗。许多古诗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迁,多有凭吊,凭吊之时往往对古代的人或事,有缅怀,有感叹。古赤壁、石头城、故国等地,是无数风流人物叱咤风云之地,所以诗人往往把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触,融入在他的诗歌之中。赏析这类诗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对诗人本身及所处时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杜痒的《赤壁》,鉴赏这首怀古咏史诗应该不成问题,因为“赤壁”这个题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送赠思乡诗。诗人送别亲朋好友不免要赠送诗歌,以表情意。诗人远在他乡,也难免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也就用诗来表达,高考考这类题也是常见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赏析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两首思乡诗。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萨蛮》思乡词。
四、要掌握一些鉴赏用语
近年来的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逐步转向主观题。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诗歌鉴赏题,除北京卷用了客观题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观题。要答好主观题,不掌握一些鉴赏用语,答案就难以做到简明扼要,用语贴切,恰到好处。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要答好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诗歌体裁方面的术语,如:诗、词、曲、律诗、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小令、套数等;其次要掌握好表达诗歌思想内容及感情方面的术语,如: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羁旅生活、爱国思乡、伤春闺怨、孤独伤感、惆怅寂寞、恬淡闲适、昂扬激愤、忧国忧民、迷恋思念等。
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也是词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语言鉴赏术语如:平淡、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诗歌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术语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联想、以动衬静、以乐写哀、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青天,作用是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烘托”等术语。2003年北京卷的诗歌鉴赏题(指出赵嘏《江楼感旧》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在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要用到“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术语。
五、要掌握常见的鉴赏方法
诗的语言是经过诗人锤炼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因此,鉴赏诗歌就得感知妙语,从关键词入手。高考题也多从关键词设题。有一类题叫你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如2003年全国卷设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2004年高考福建卷设题:请从三、四句(“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另有一类是叫你赏析关键词,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设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李白《菩萨蛮》)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年高考湖北卷设题: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王湾《次北固山下》),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从以上设题看来,平时读诗应对诗人锤炼的词语多多品味。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0059-0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古诗文教学方面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从古诗文中汲取营养,通过古诗文学习提高欣赏品味呢?笔者认为,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应突出“读”“诵”“品”,让学生读懂文义,诵出真情,品出滋味,领会其韵味意境。下面,笔者以《爱莲说》一文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一、读
教学《爱莲说》时,在简单导入、解说标题后,笔者立刻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并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是“读”,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这个阶段,至少要读三遍课文。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本文中易读错的字有:
fánzhuóxièxiǎnyī
蕃濯亵鲜噫
然后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如:
1.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花之/富贵者也()
花/之富贵者也()
4.陶后鲜/有闻()
陶后/鲜有闻()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读课文,要求辨析词义,揣摩词句。告诉学生进行“词义辨析”最好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如比较文中“之”的用法,通过分组朗读,让学生体会,然后再理解其意义。
第一组:水陆草木之花;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第二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三组: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上面句子中的“之”,有的可以理解为“的”;有的用在主谓之间,有舒缓语气的作用;有的将动词的对象提前,有强调作用。与此同时,要注意“蕃、独、予、淤泥、濯、涟、妖、亵玩、鲜、噫、宜”的词义解释。
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污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莲,花之君子者也:莲是花中的君子。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5.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
二、诵
“诵”与“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诵”是抑扬顿挫地念,是一种能表现语气、语调、韵律的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它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体验和欣赏。读强调的是声音的洪亮、清朗,诵更注重理解意蕴,重在揣摩体味。读是基础,诵是在读的基础上的提升,即“熟读成诵”。在这个阶段,教师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节奏和语调,把握朗读的速度,还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融入感情,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通过训练,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达到规范语言、陶冶性情、培养情趣的目的。
三、品
“品”即品味,意为仔细体会、玩味。“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反复的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文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刻画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品味古诗文可以从用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等方面进行。教学《爱莲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品味其用词、手法的精妙:
一品关键词。在完成“读”“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思话题,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
1.你认为课文中哪个关键的字是全文的“文眼”?
2.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复杂的心情,反映了“爱莲”的主旨?
学生通过学习,很容易找到“噫”这个字,但只知道“噫”字表示叹息,并不太了解作者为何而叹息。教师可以及时点拨文中这一叹词的妙处:全篇以“噫”字收篇,一“噫”三叹,一叹爱菊者少,难得;二叹爱莲者同道难觅,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暗讽庸俗世态。
3.文中有两处“独”字,用法有什么不同?
除此之外,作者时而用对句,时而用排比,时而用长句,时而用短句,时而用整句,时而用独词句,句式变化多姿。句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细微中发生着强烈的变化。如文中最后三句都为短句,三个短句的语气也迥然不同:一句直陈,一句反诘,一句感叹。既叹古人消极避世,也叹世人庸俗势利,更叹自己知音难觅。
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角度品味,学生能品味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美德,能品味出周敦颐的君子之志,同时还会从作者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的高妙运用上得到启迪。
目前,很多的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一首掌握一首,根本不能举一反三在考试时,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而且有扩大的趋势。下面本人就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略提几个见解。
一、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3、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抓住古诗词中的景色描写。古诗词的写作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可写景,可抒情,可议论,可叙事。可以肯定的是,每一首诗词中都有景色的描写。通过对特定景色的描写,反映作者的心情,抒发表达的感情。如《西江月》一次中,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就把夏夜也有的几个具体景物有序的排列,写出了特有的夏夜美景。那种大雨将至,突见茅店的欣喜之情通过景物表现的淋漓尽致。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如《赤壁》一诗中,作者通过对一件古物,折戟,回想起三国时那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
二、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苏轼《水调歌头古》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直接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接表达了希望人人年年平安的美好愿望。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如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诗人通过多北国的雪景的描写,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赞美之情。
4.用典: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三、归纳古诗词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古诗词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题材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有:
1.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特别注意的是,李白的送别诗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没有送别诗所惯有的感伤与悲凉。
2.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大多是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3.爱国诗: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如陆游、杜甫(沉郁顿挫)、文天祥(慷慨激昂视死如归)
4.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5.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常用的手法有托物言志,象征,比拟。如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目标层次
一、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干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了解诗歌大意,感悟诗人顽强不屈、清白做人的高尚情怀。
3.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二)课堂观察记录表1课堂观察记录表
〖XB,HT10.H,WT,ST,J*2;Y0〗序号1教师的问题1学生的行为1教师对学生
行为的反馈1教学行为的
有效性分析11“吟”是什么意思?1吟诵。1朗诵、吟诵、抒情、言志。1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运用。21还知道哪些题目中有“吟”字的诗歌?1《游子吟》《暮江吟》。1131对作者有哪些了解?1为官清正;军事家、诗人。1真好!还有吗?1除了对作者的了解,还应首先掌握学生对石灰的了解程度。4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通、读顺。1自读。1指导读“粉身碎骨”,并范读。1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情况。51同学们互相说说对诗句的理解好吗?1学生互相讨论,书写“焚”字。1“若等闲”说得很准确。161对这首诗你还想了解什么?1为什么写?代表了于谦的什么品质?在什么情况下写的?1不仅要知道诗句意思,还要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品质。1质疑。71你们见过石灰吗?有什么印象?1看图片、视频。1品读诗句。1顺学而导。81作者为什么写石灰?1诞生过程和于谦的经历相似;正直磊落、坚强不屈。1对哪句话最有感受?带着你的想象再读。1解疑。91用什么形容石灰?1不屈不挠,历经磨难。11生成的资源,可引导学生理解石灰经过锤炼达到清白的过程。101清白指的是什么?1做人要清廉。1要清清白白做人。1111当时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1内忧外患,瓦剌入侵。看关于于谦的资料,听教师解说。1内忧是什么?
看完后有什么想说的?1121于谦是怎样的人?1大爱。1他的精神就是石灰的精神。1结论不应出自教师之口,教师可以回应学生的答案。131有一个词最能体现于谦的品质,是哪一个?1清白。
当官员们……时,他的清白是……;当强敌入侵时……,他的清白是……;当枉遭诬陷时……,他的清白是……1这个清白指的是什么呢?
你能不能体会得更深?这是中华民族的气节。
小结学法。可回应学生的质疑,让学生自主判断。141借助石灰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叫做什么?1托物言志1“志”,就是远大志向。读一读《满江红》《过零丁洋》《出塞》,这些诗歌分别托什么物?言什么志?1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更好。
教师指导学生迁移学习,可以促进学习深入。(三)课堂现象分析
教师的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破题引入――初读质疑――内容理解――表达迁移。这一教学流程基本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读、质疑、交流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注重了理解、迁移,是大多数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流程,我们平时看到和网上查询到的教学案例大多没有能够超过这个设计思路。
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思考:学生理解了“吟”,是否能真正感悟“吟”?是否能够尝试“吟诵”诗歌呢?学生理解了作者的“不屈”“清白”,是否内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行为参照呢?学生理解了“托物言志”,是否能够运用在自己的表达上呢?要探讨这些问题,就需要思考课堂教学的层次。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层次
学习本身是有层次的。由于受到课堂教学诸多变量的影响,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不同的内容,均会对教学效果的实现产生影响。其中,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影响以外,最重要的变量就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知识结构、生活经验、思想方法以及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的差异,使每个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实现程度(这里所说的“理解和实现程度”,是指学生学习达到的层次)都是不同步、不均衡的。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现状把学生引导向“最近发展区”。
因此,课堂教学的层次,指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实现程度。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类:认知领域――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动作技能领域――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情感领域――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1]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活动首先是认知活动,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之中。区培民基于认知发展的层次性,将阅读教学水平划分为四个层级,即认知性阅读技能、理解性阅读技能、评价性阅读技能、创造性阅读技能。[2]因此,从认知的角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识记(认识、记忆)――了解(理解、概括、分析)――掌握(综合运用、创造性运用)――鉴赏(欣赏、鉴别、评价)”四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层次。表2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层级表
图1语文能力目标层次图示因此,教学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现有的学习层次,而尽可能地指导学生往更高的层次发展。在上述案例,如果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托什么物、言什么志,那么就可以进一步迁移到其他托物言志的文本学习;如果大多数学生也能顺利完成迁移,那么可以尝试练笔、写作。
三、教学层次设计的策略与建议
(一)以课标的层次来把握教学的层次
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重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还是比较到位的,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作者以石灰自许、坚强不屈、清白做人的志向和品格。但是,这都是学生接受了作者或者是教师的思想,他们是否将之真正内化了呢?是否真正认同这一思想呢?这一点难以在课堂上观察到,但是从教师授课的方式可以看出来,课标要求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通过学习“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目标恐怕还没有落实。
关于“领悟”表达方法,“悟”,除了“理解,明白”外,还有“觉醒、领悟、觉悟”等意思。《说文》曰:“悟,觉也。”本案例中学生基本理解和接受了教师的传授,知道了什么是托物言志,还迁移到其他诗词,理解“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对“托物言志”基本上有了了解。但是,还缺乏高层次的引领,对于坚强不屈、大义凛然、清白做人的品格和气节,是否还需要在学生生活中进一步体会、领悟呢?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层次
关于石灰的比喻意义,教师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了,就是清清白白做人,坚强不屈做事。作者以石灰自许,体现出来的精神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大爱”。但是仅理解到这个程度,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因为,现在的学生往往不知道石灰具有驱虫、防潮的作用,还是重要的土木工程建筑材料,甚至可以入药。如果仅仅是样子洁白,寄托作者的志向,这是“虚”的层次;那么石灰具有的重要的作用,是否意味着作者希望自己不仅清白做人,还能够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做点事,成为有用的人呢?这就是“实”的理解层次了!因此,从生活经验出发,就能够进一步深化、丰富对语言和情感的理解。
(三)在运用实践中深化教学层次
案例1:《小花》
是的,小花在人们的视野中确实小得可怜,以至有人压根儿没有注意到她。她既不能和色彩艳丽的牡丹、娉婷窈窕的荷花、红似彩霞的杜鹃花相比,也不能与洁白如雪的茶花、冰肌玉骨的水仙花媲美,但她却有自己独特的风姿。你看,那红的、白的、蓝的、黄的,共同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点缀着苍茫的大地。无论是人迹罕至的偏僻荒野,还是无人企及的悬崖峭壁,到处都有她的影子;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烈日曝晒,都无法使她屈服。小花,她使自然界更加美丽,她给世界的各个角落带了生机。
案例2:《仙人球》
小花、仙人球,都寄托了作者平凡、瘦小而顽强、向上的思想情感,这不正是众多普通孩子、普通人的真实写照吗?可见,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运用“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手法。因此,在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情感之后,教师可以把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作为下一阶段目标,进入深层学习。
总之,有层次的学习是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和需要,设计逐渐深入的多个层次的教学,只要学生能够达到本层次,即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顺学而导、因材施教,才是高效的课堂,也是学生学喜欢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布卢姆BS,等.教育目标分类学[M].施良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灿若群星,穿越历史的时空仍然熠熠生辉,光芒万丈,在时光流逝中定格成永恒。古典诗歌是一种精粹的文化产物,是一种纯美的意象构成。它闪耀着人类的文化与精神智慧,跳动着民族艺术的神韵。那些灵动的画面、幽深的意境、绵长的意味,陶冶读者的性情、净化读者的灵魂、升华读者的人格。那么,要达到真正的阅读、鉴赏诗歌,体会其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我认为可以从遵循以下方法。
一、审标题,审作者。先要仔细阅读作品。从标题、作者、都要反复咀嚼,力求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倾向。审标题就是要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审作者就是分清各种风格流派。“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二、悟意象,悟意境。诗歌形象指诗中所描写的意象、意境,也包括人物形象。感受形象的方法是抓住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景的交融,从而理解其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古诗中的意象,往往有相对固定的寓意,例如“月亮”常用于烘托情思乡愁,“梅”是寂寞、孤芳自赏、高洁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感身世的同义语等。诗人用它们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1)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如: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既兴》)诗人通过宜阳城今日的破败与往日的繁华相对比,不着一字情感,却满篇在表达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感慨。情景交融。情与景相互渗透。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写西湖美景,表真情实感。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助所描写的景、物,表达个人的志向、抱负或品格、思想。如: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头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菊》)虽然菊的地位低下,但九月九来临时,人们会十分喜爱,所以菊从不羡慕瓦松高大。诗人借助对的描写,表达出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借古讽今等。
总之,古典诗歌的鉴赏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鉴赏,我们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它诱发着我们心灵的体验,召唤着我们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