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交际礼仪的文化差异

在称呼上,汉语中一般只有彼此很熟悉甚至亲密的人才可以直呼其名。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则在很大范围内都可以“直呼其名”。在英语中,“先生”和“夫人”是用来称呼不知名的陌生人的。对于女性来讲,十几或二十几岁称呼为“小姐”,之间不分长幼尊卑,已婚的可称其“女士”或者“夫人”。家人之间可以互称姓名或者昵称,可以叫父母的名字。所有男性长辈均称之为“叔叔”,所有女性长辈均称之为“阿姨”。而在汉语文化中,一定要严格分清老幼辈分等关系,否则就是及其不礼貌的。

在告别语方面,中英两种语言差距也较大。如医生和病人告别的时候,汉语中多数会说“多喝温开水”“注意加减衣服”“好好休息”之类的话,以此表示对病人的关切。但英语中这样的表达往往会被认为是唐突和冒犯,西方本文由收集整理人一般只是简单地用“请多保重”或者“祝您早日康复”等来表达。

2.餐饮文化的差异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可见中国人是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的。中国菜肴素来讲究色香味形意俱全,营养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西方国家则是讲究科学的饮食,注重营养的搭配以及吸收。西方人的饮食多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健康状态,似乎不太讲究色香味形意的搭配。

对于餐饮氛围,中国人很享受喜庆热闹的氛围,喜欢大家围在一起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国人在餐桌上没有很特别的礼仪,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而西方人则享受幽雅娴静的用餐环境,他们很重视自己的用餐礼仪,强调文明用餐,如在进餐时绝对不能发出不雅的声音。在宴请礼仪方面,中西方也是各具特色的。在中国,向来都是以左为尊,地位最尊贵的客人要被安排在最左边的上座位置。而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女宾的席位要比男宾的席位稍高些,男士要给自己右边的女宾拉椅子,以示其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在用餐时要端正而坐,他们认为低头,弯腰或者用嘴凑上去用餐,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用餐时,西方国家的主人不提倡大肆饮酒,而在中国的餐桌上酒却是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二、中西方教育背景的文化差异

教育是所有国家振国固邦的重要因素,中西方国家都着力发展现代化教育,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包括与教育有关的一系列环节的改革与创新。这其中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尤为重要。

就教育模式来看,考试是当前世界各国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手段。然而,考试在各国考试又存在很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就体现在各国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

深受几千年来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中国历来重视考试成绩。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我国的教育事业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张提供了了大量的人才。但由于受种种的社会因素及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教育事业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就美国而言,美国的基础教育及其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的基础教育相对漠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尤其是不够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的培养。中国的家长和学校都将“应试”作为学习的目标。

就国际数、理、化“奥赛”而言,我国对其重视程度无疑超过了任何国家。某位参赛选手在“奥赛”中获得了金牌,其省教育部门的领导及学校地领导和教师们为其组织了隆重的仪式并全程拍摄,此段拍摄在其省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相比之下,美国教育对此事要很漠然得多,有甚至连相应的正规辅导也不进行,这仅仅被看做是对学生某种能力的日常测试。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及其成功经验,对中美教育的差异发表了自身的见解: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杨教授还通过他所指导过的中国研究生总结了中国学生的某些共性:在考场上游刃有余,一到实验室却不知所措。他曾在一次演讲中用一个生动事例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对一个将上海交通地图背熟了的外地学生和一个完全没有背上海交通地图的上海本地学生进行有关上海交通知识和能力的测试。在考场上,外地学生的分数遥遥领先,当两人进入上海市内交通中进行实地比赛时,外地学生不知费了多少周折才能成功,而上海学生却能轻车熟路地达到目的。

就具体的教育实践而言,中国的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分数的提高而轻视人格的塑造培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不可能有真正的培养出学生和人格本位,培养出的只能是分数本位。

基于以上差异,经过反思,我们得到如下几点认识:

其一,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强弱不等的现象。强是指我们过多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全面传授和牢固,过多强调对学生考试能力的训练扎实而有效。弱则是是指我们对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薄弱,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交际能力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里有这样的描述: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事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我就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分类,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lesson14themanupstairs中,出现过“i’msorrytotroubleyou,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上课时的问候语往往是“goodmorning,teacher!”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li。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李老师=teacherli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现在这种习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接受。)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youlikesomethingto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不同风格。

3.赞美及回答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you.”。如,a:yourskirtlooksnice.b:thankyou.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book1lesson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oldareyou,mrsread?”“ah,it’sasecret!”为什么mrs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areyou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areyoudoing?)在英语国家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youhadyour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

人教社jefcbook1中“what’syour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name,please?”或“mayiknowyourname?”如果使用“what’syourname?”,他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year’s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spring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和christmas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book2unit3mid-autumnday和book3unit13merry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除了课堂上进行比较教学外,我还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设英语讲座,给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的补充。通过对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和比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了解世界的热情,增强了学英语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电影;中外文化交流;翻译;文化差异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审视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加强,许多研究学者都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国家相处原则,也就是说不同地区的民族可以坚持着自己民族的特征与习惯,但是又不能相互独立存在。曾经以色列学者提出的社会多元化理论诠释了这种民族文化共存的局面,认为全球的文化能够相互交叉与部分重合,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不管是各民族之间的边缘文化抑或是中心文化,在如今的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各民族都存在着互相交流与沟通的需求,这是发展民族文化的惟一途径。新时期许多西方国家将自己的文化侵入中国,这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撞击。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局面下,翻译工作也成为两种文化交换的重要途径,例如汉语中出现的许多外来词汇,可口可乐(Cocacola)、猫(modem)、模特(model)等,涉及各种领域。

美国文化学家Gutt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能够依靠“不同语言的相似性”,然而我们在翻译中的许多语言并没有太多的相似性,差异的地方偏多,所以研究学者认为,如果直接翻译来保存源语言中的全部语言特征的结果就是“保存源语言特征来让翻译者为读者引导原来交际者想表达的交流线索”。

二、电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特征

(一)电影中的审美价值及特征

人们的审美活动包括思维、情感等多种活动,而电影翻译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与审美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翻译工作就是审美活动,包含了一定的审美价值。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两地区的受众也存在着一定的审美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无为本,认为一切美感都是与生活相联系的,美学理念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人们在生活中就能提炼出美感。而西方国家是以有为本的,认为审美是要在生活之上,与社会生活具有明确的界限,而这种审美理念是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的核心之处,我们应当去把握住这种精髓来研究电影翻译工作。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映的英国电影RedShoes被翻译成《红舞鞋》,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英国的一个跳芭蕾的女孩难以对事业与爱情做出正确的选择,只得选择结束生命的悲剧。虽然我国翻译工作者翻译成《红舞鞋》,能够准确地翻译出电影名称,但是却难以看出深刻的寓意。到了80年代后期,人们将RedShoes翻译成《红菱艳》,翻译者将英国女演员的红色的舞鞋比喻成为我国受众都知道的红菱,因为红菱虽然生活在污浊的泥塘中,但是却冰清玉洁,娇艳动人,尤其是红菱弯弯的角,就像是我国古代女性悲惨的三寸金莲,而这与电影主题不谋而合,可以说《红菱艳》比《红舞鞋》更加能够体现出这部电影的内涵与意境美。风靡一时的美国电影HomeAlone被我国翻译者翻译成为《小鬼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鬼是大人对孩子的昵称,表现出大人们对聪明伶俐、智勇双全的小孩发自内心的喜爱,而电影中敢与歹徒斗智斗勇的小欧文正是符合小鬼的形象。“当家”指的是一个人能够领导全局,而电影中的小欧文一个人在空荡的房间中与两个歹徒斗智斗勇,就像是一个勇敢的大当家的形象。所以电影《小鬼当家》将名称与内容统一起来,并且蕴含了我国丰富的文化内涵。

电影艺术是生活的再现,因此电影名称也包含了许多民族文化元素,我们需要遵循审美原则与文化原则,在翻译工作中尽可能地还原原国家的文化信息,并且用最为贴切的形式来对受众传递。如今电影翻译工作作为新的文学艺术形式,用自身独特的审美理念让更多的优秀的电影跨出国家的界限,让全世界的观众享受了视觉的盛宴,推动了全球的电影艺术发展。

(二)翻译工作的表达差异性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人们的表达与思维方式方面,中国人注重句子之间的意合,靠词语的顺序来表现内容;而西方国家的人们注重句子的形合,语句的结构严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曾经著名的翻译学家傅雷说过,“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形式具有基本的分歧,中国人习惯综合考虑问题,重视语句的暗示、归纳与含蓄,而西方人注重分析,唯恐语句中缺少逻辑性”。虽然中西方的语句中都是基本的主谓宾结构,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思维差异性,所以在基本的句子结构形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英文语句的结构紧凑,词语之间的关系都会明确地表达出来,会使用较多的衔接词语。而汉语的句子多数简单明了,句子松散。动画电影《花木兰》词就具有这些特征:

1.Guard:Wereunderattack!Lightthesignal!有人偷袭,快点烽火。

2.Guard:NowallofChinaknowsyourehere.全中国马上传遍了警报。

电影中的台词十分简单,表现出故事情节的紧迫感,句子中“我们遭到了袭击,马上点信号!”被翻译成“有人偷袭,快点烽火。”翻译成这种四字的短语,并且加上了“快”字,突出了现在情况的紧急,并且让词句节奏对称,而且将信号翻译成烽火,让我国观众迅速理解。在句子2中,如果我们按照英文直译成“现在全中国都知道你来了”就显得力度欠缺,并且难以符合士兵坚毅勇敢的特点与形象,所以翻译成“全中国马上传遍了警报”就显示出果断的语气,并且符合电影表现的内容,还符合汉语的特征。

(三)电影翻译中不同文化的差异性

不同的语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与背景,承载了这个国家地区的民族文化,许多地区的语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信息,而不同地区的人们很难去理解其他地区的语言,所以我们正确翻译带有地区文化的语言信息就成为电影翻译工作的核心任务。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习惯,而这些不同的习惯都直接影响到语言的使用方式,中西方观众存在着文化方面的差异,所以我们翻译工作者要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电影中蕴涵的文化元素。英国电影《魂断蓝桥》在片头出现这样的配音:

AnnouncersVoice:At11:15thismorning,thePrimeMinister,speakingtothenationfromNumberTenDowningStreet,announcedthatGreatBritainisatwarwithGermany.

翻译1:广播员声音:在今天上午十一点一刻,首相在唐宁街十号对全国群众发表了讲话,宣布了英国与德国正处于交战的状态。

翻译2:广播员声音:在今天上午十一点一刻,首相在英国首相府邸唐宁街十号对全国群众发表了讲话,宣布了英国与德国正处于交战的状态。

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翻译能够翻译出原来电影画外音的表面意思,但是对于唐宁街十号并没有进行背景性的补充说明,许多中国观众不了解英国文化就会莫名其妙。而翻译者在第二个翻译中对唐宁街十号进行了地理文化的补充,让观众们了解到唐宁街十号指的是首相府邸,就能够更方便地理解电影内容。

三、结语

由于不同国家社会文化的差异,所以在电影翻译中必定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因此在电影翻译中会深深印上社会文化的烙印,凸显出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在这种激烈的文化碰撞中,记录了社会的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当前我国电影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西方诸多优秀电影也不断引入我国,因此会带来更为激烈的文化差异的撞击。我们翻译工作者要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立足于我国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在理解外国电影中的文化后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够做好具有艺术性的电影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颖,刘军艳.浅谈电影字幕翻译策略——以电影《卧虎藏龙》为例[J].电影文学,2010(20).

[2]苏玉霞.分析《红楼梦》回目中两个译本的归化与异化[J].文教资料,2010(02).

[3]王登文.改写·批判·重构——从“硬译”看转型期鲁迅对中国新文化建构的探索[J].作家,2010(06).

[4]杨苗苗,赵玉闪.电影字幕中文化因素的翻译[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

[5]汪莹.试从“归化”和“异化”论《必须重视城市街道商店和单位名称的翻译》和《再谈城市街道商店和单位名称的翻译》的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

[6]杨惠莹,刘蔚馨.从翻译的审美体验角度谈诗歌翻译中文化形象的转换——兼评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2).

[7]秦楠.浅析《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4).

[8]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中国翻译,2002(05).

[9]刘辉修,王卫利.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过滤现象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07).

1.2多向时制与单向时制

1.3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

2.1“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与“物我二分”的二元对立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命题。中国哲学坚持有机联系的整一宇宙观,努力将人投入到自然中,以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合一为认识的基本前提;而西方哲学则专注于对事物作本质区别,细心地分解万事万物,以独立主体的确立作为认识的基本前提。

2.2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

3.结论

参考文献: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差异;比较;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禁忌(taboo),有人将其音译为“塔布”,也被称作忌讳,意思是人们对自己某些言行的强行约束以至禁绝。这一词源于太平洋加群岛的tongan(汤加语),意为“神圣的”或“不可碰触的”。1771年英国航海家jamescook到汤加参观时,首先发现了当地的这种禁忌习俗,并将其引入到英语中。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出现在很多国家的文化当中。由禁忌所形成的语言特殊形态——言语禁忌,是多种禁忌现象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使用语言传达各种思想时极力避免的某些词语或话语,就是言语禁忌;被禁止或忌讳说或写的话就是禁忌语。

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既然禁忌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禁忌和禁忌语存在。中西方社会生活中由于存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制度和价值系统取向,言语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禁忌的差异就成为人们交际与交流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乃至一个大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的差异,对于消除交流障碍,能够入乡随俗,达到顺利地跨文化交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中英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两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价值观等,因此使得两者在禁忌语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英汉禁忌语中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neanman指出“thesubjectofearliesttaboowordswasundoubtedlyreligious"。但因为中西方各自信仰的宗教不同,禁忌语也就有所差异。

西方国家的人们信奉基督天主教,上帝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神。上帝的名称jehoa(耶和华)便是最大的禁忌语。英语当中很多宗教词语,像god(上帝),heaven(天堂),christ(基督),hell(地狱),jesus(耶稣)等很少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只有在较严肃的讲话当中使用。人们若平时使用这些词语,会遭到别人的责备或回避。在日常英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用类似gosh来代替god的词语以避免使用上述禁忌词语。

相比较,中国信封的神不止一个,宗教信仰范围比西方国家广泛的多,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同时存在。同时中国受传统孔子儒家影响深远,因此中国对于宗教信仰方面的禁忌语就显得很复杂。孔孟中庸之道教育人们在交流中不可口出狂言,要言语适度。信奉道教和佛教的人都忌“妄语”。另外,某些地方把某些动物看作人们的保护神,对其极其尊重,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这些动物身上,希望来年能够实现愿望并得到他们的保佑。这些动物的名字就尤其受到人们的禁忌,例如在东北某些地区,人们十分尊崇老虎,因此对虎名很避讳,称老虎为“山神爷”。在很多人的家里,经常可以看到买的灶神、财神等贴在门上,保佑一家人来年幸福安康,但一般会说“请”神,不会说“买”字。

2、姓名与称谓方面

“称谓是人类社会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焦色的称呼”。中西方在姓名与称谓的习俗与禁忌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西方英语国家,由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大力提倡平等自由,“allmenarecreatedequal.”,因此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可以不考虑等级、职位、年龄、地位、辈分等方面的因素,以姓名相称,以示平等和亲切。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小孩称呼一位老者tom,jack,或allan等。有时子女对父母或者老师也是直呼其名,他们不会认为这是不敬,反而认为是平等和友好的表示,会欣然接受。

相反,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姓名称谓的禁忌就有着独特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在外国人看来可司空见惯的事,中国人则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对于人们的称谓有明确的规定。而且人们对于名字的种种禁忌还带有迷信以及政治色彩,对于帝王、圣人、师长等做出避讳的规定。如宋太祖的祖父名赵敬,于是宋代仁的书中就把所有该用“敬”字的地方改用“严”或“恭”。另外中国还有着尊老爱幼的传统,在中国如果一个孩子直呼父辈的名字,肯定会受到责备甚至是皮肉之苦。晚辈是绝对不能对长辈直呼其名或与长辈使用相同的名字,会被认为是粗鲁、不敬、叛逆的表现。

3、个人隐私与话题方面

howoldareyou?

what’syourage?

howmuchdoyoumake?

what’syourincome?

what’syourreligion?

在中国,隐私几乎不存在,因而也就不理解西方人对隐私的看法,也就不能像西方人那样有诸多隐私上的忌讳。许多涉及个人情况的话题,比如年龄、收入、家庭状况、婚姻状况等。经常会听到别人问到“今年多大了”,“有没有结婚”,“今年收入如何”类似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千百年来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农村,分布密集。中国是以群体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人与人之间接触机会较多,自然而然对他人的事情也就比较关心,互相帮助,互敬互爱。“四海之内皆兄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反映了这种群体观念。有时,个人的事情就是集体的事情,诸如“在哪里工作”或者“结婚了吗”的问题,潜台词就是“如果工作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有什么问题,我可以帮助你”,“如果还没有,我可以帮你介绍一个对象”。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不仅是一种聊天的方式,也是一种友好的表示。西方人通常独居一院,对他人的事情不太关心。如果西方人被问到上述类似问题,就是一种隐私被侵犯的表现了。他们以个体主义文化为基础,一个人更多地是被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对待赞扬和恭维方面,中西方人的反应也是截然不同的。西方人如果受到赞扬,通常会说“thankyou”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中国人则反应很不一样。笔者曾见过一个例子:一位美国人赞美一位中国人的作家母亲厨艺高超,中国母亲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做的不好,讲究着吃吧”。作家翻译的是“no,no,i'mnotgoodatcooking,butperhapsyoucouldmakedowithit.”。这位美国朋友非常不熟悉中国文化,感到困惑。直到后来作家解释给他,他才可以理解。在中国,人们听到赞美,不能马上欣然接受,而要表现地很谦虚地态度,否则就被认为自负和骄傲。

4、数字方面

在英语国家中,人们非常忌讳数字13和星期五。在“最后的晚餐”中,犹大是第13个人,耶稣也是于13日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因此西方人的房间号、门牌号、房间号等都没有13号,出门的人忌讳13日启程,考试的人忌讳座号为13号,请客的时候也不会请13个人。

通过上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中西方在语言禁忌这一方面还是有着很大差异的,诚然这是由于两者间不同的文化基础造成的。换言之,禁忌语的差异很好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两者禁忌语的差异对于了解文化差异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应对这一现象多加注意,彼此尊重和包容对方的文化,,才可以进一步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缩小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80.

[2]wardhaughr.anintroductiontosocio-linguistics[m].basilblackwell,inc,1989.

[3]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4]neanman,g.pragmatics,thethirdedition.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83.

[5]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文化差异;英语学习;跨文化交流

文化是丰富多彩的,语言是多种多样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受到文化的影响。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可以说,中西方之间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我们在与西方人交谈时,常常会因为双方存在的文化差异发生一些情况,也会产生一定的误会。比如说,双方在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可能会因为一句话说得不恰当,从而使听者产生误解,导致语言交流不通。

因此,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等,而且要知道西方人对不同事物的看法,还要了解他们是怎样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习惯,更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体现

1.交际语言的差异

在称谓方面,我们在生活中一般只对彼此熟悉的或者同辈之间直呼其名。如果对长辈直呼其名,这会让对方觉得没有受到尊敬。古往今来,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一向提倡尊老爱幼,尊敬长辈。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我们必须要尊敬长辈,分清楚辈分和长幼尊卑,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相比之下,西方人在生活中对亲密的朋友或者是长辈都可以直呼其名。西方人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常见的都是直接称呼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儿女可以直接称呼父母的名字,而父母也不会认为这是一件不礼貌的事。其实,大多数西方人不愿意因为自己因年龄或者社会地位的关系而要他人特别尊敬他。这样会让他们觉得很不自在,觉得互相的距离过于分开拉大。中国人在称呼具有某种特定身份的人时,一般会加上其相应的职称,比如说王叔叔、张经理、李部长、吴阿姨等。而西方人一般会用”Uncle”、”Aunt”来指代叔叔和阿姨,客气地称呼对方时,一般用”Mr.”、”Mrs.”或”Miss.”等。

2.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民族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价值观存在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之中,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准,因此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性。反映在语言上,某些词的词义在一种民族中是褒义,而在另一种却是贬义;在一种文化环境中是可以接受的,而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却使人难以接受。就价值观而言,西方人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追求。而中国人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率和群体利益的维护。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民族价值观,尤其以儒家文化为典型,强调的是“利他”精神。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都是集体主义,始终坚持集体主义,大公无私,毫不利己。我们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社会主义价值观首先要求应该牺牲的是个人利益,否则会被认为是自私自利。在汉语中,“个人主义者”是只顾自己,不管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自私自利者。

而在西方,人们普遍重视个性的发展,把“个人主义”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西方人在价值观方面强调以个人为中心,注重个人主义和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追求。这种思维方式以实现个人利益、维护个人尊严等作为出发点,是西方文化最深层次的体现,并且具有最高的价值。因此,在西方国家,个人主义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之间的价值观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语言表达的差异

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英语学习者产生的影响

1.中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难免会给英语学习者带来很多障碍和挑战,但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所在,从而激发了英语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Interestisthebestteacher.”(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推动我们学习英语的直接动力。因此,英语学习者只有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才会有愉悦的心情,会渴望学习新的知识,会产生主动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英语是一门外语,我们大多数人学习英语基本上都是停留在背单词、学语法的基础上。也有人认为学习英语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入地了解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如果我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对英语学习者而言,可以产生一种新奇感,从而促进英语学习。

在中国,我们视谦虚为美德,但是在跨文化交流中,过分的谦虚反而会闹出一些笑话。例如,当中国人得到西方人的夸奖时,为了显示自己的谦虚,通常会说“还行,马马虎虎吧。”对中国人来说这种谦虚的回答在日常的交流中是很常见的,但西方人会把这句话理解成动物园里的马和老虎,因此会觉得莫名奇妙,百思不得其解,这是因为不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背景。事实上,对于他人的赞美我们只要一句“Thankyou”就可以了。总之,在英语学习中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结论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想要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必须先深入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如果我们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就好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文化的了解。我们学习英语,事实上就是在学习西方的文化。如果不了解西方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正因为如此,任何跨文化的研究都不能只从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考察语言差异,还需要兼顾文化差异。从文化差异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只有较好地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掌握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提高对西方文化的感受能力,这样才能增强英语学习者运用英语的能力,提高对学习英语的兴趣,真正准确无误地实行跨国际交流。

[1]王小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J].价值工程,2010,(29)

[2]周蕾.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科技资讯,2007(16):163-164

[3]汤先觉.英语学习与中西方文化差异[N].巢湖学院学报,2003,5(1):120-121

[4]沈少剑.关于英语专业文化专题毕业论文的研究视角[J].教育教学刊2009(08)[5]明虹.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和比较[J].中美英语教学,2007(03)[6]孙萍等.文化领域下英汉语言文学比较研究与翻译[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7

[7]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关键词]贸易谈判中西文化差异谈判风格

全球经济一体化给加入WTO后的中国带来无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商务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增多。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商务谈判越来越多。如何实现成功谈判,影响因素众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贸易国对彼此文化习俗的了解和认同。文化作为一种民族与国家的代代沿袭所积淀的特殊事物,其多样性与复杂性日益被各国贸易人士所认同,研究一国或一民族的文化习惯与文化背景往往决定了一项贸易的成败,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交往时获得成功的机会就会多一些。

二、贸易谈判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称呼上的差异

中国人极少把姓作为对人的称呼,这与英美人的习惯也不一致。美国儿童天天真呼父母的姓名:中国人则认为直称人的姓氏对人不尊重。对日本人要注意各种级别的称谓不同。英汉语言中称呼差异反映出文化的差异。在商务谈判中,了解、理解并尊重对方的称呼习惯才能消除称呼差异所造成的障碍和误会

3.贸易谈判中的禁忌语

在贸易交往时,与英国人打交道有三条禁忌:(1)忌系有纹的领带(因为带纹的领带可能被认为是军队或学校校服领带的仿制品);(2)忌以皇室的家事为谈话的笑料;(3)不要直呼其为英国人(英国由英格兰、爱尔兰、北爱尔兰组成)。与美国客人洽谈交易时,不必过多的握手与客套,贸易谈判可直截了当地进入正题,甚至从吃早点时开始。

4.语言上的差异

语言不仅受到社会习惯,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且语言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忽视语言差异,商务谈判就会产生阻碍。“authority”一词在英语中不含任何贬义,指政府官员或学校领导。而相应的汉语为“当局”通常含有贬义。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背景为“authority”语言符号提供了不同的内涵。也就是说,一个单词的内涵如果不具备对使用该语言国的文化的合谐理解是不能完全被欣赏的。不同的文化特征产生不同的语言特征。不同的国家进行贸易谈判时,涉及不同国家的语言。消除语言上的障碍可以保证谈判顺利进行。不同的文化因素,如阶级、家庭结构、职业、信仰、价值观、宗教等,均会影响语言的使用习惯。例如“,在汉译英中有人把“马戏扑克”译成(maxipuke:在英语中表示“严重的呕吐”),其根本原因在于谈判人员忽视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以致出现失误。文化差异易造成谈判障碍,应将汉语思维转换成英语思维。因而,商贸谈判工作者要充分认识不同语言的不同的文化因素,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使谈判顺利进行。

5.面对不同对象时谈判方式、谈判风格的差异

6.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

注重民族差异,尊重对方文化,是谈判顺利进行的前提,谈判双方应相互体谅和宽容因不同文化而各自独立存在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更要使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与双方文化相冲突,在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民族形象的同时,尊重谈判双方文化风貌,应了解熟悉不同国家和地区商人之间谈判风格的差异,在实际的谈判中随机应变,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谈判方式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使谈判在友好、和睦、平等、尊重的基础上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WangZhengyuan:InternationalBusinessCulture[M].Shenyang:liaoningEducationPress,2001

[2]ZhangXuemei:TheDifferencesofSino-AmericanBusinessNegotiationStyles[J].JournalofHenanBusinessCollege,2006,(05)

[3]王洪阳:浅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07)

1.1思维模式差异。

1.2社会价值观差异。

1.3民族心理差异。

民族心理从民族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演变而来,影响它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生态环境、历史和宗教的进步等。不同国家民族心理的差异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消费心理。在中国,祈求幸运和幸福降临的心理千百年来根深蒂固,做什么事情都要图个吉利。因此,在中国人们在命名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吉利的话语或者发音、意义能与美好的事物有关联的名字,因而与“魔鬼”、“危险”等词语相比,中国人更喜欢“幸福”、“快乐”等词。由于民族心理在商标翻译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商标翻译的过程也可以被看做是重新命名的过程。比如,有一种名为“Poisno,’(英文意思为“毒药”)的香水,用了很夸张的名字来显示它非凡的特征,但是在中国人们把“Poiosn”音译成了“百爱神”,意为“拥有很多爱伟大的神”。还有一个著名的自行车品牌“Ginat’’,意为“巨大的、强壮的”,在汉语里被译作“捷安特”,意为“能够带来便利和安全的独特产品”。

1.4词汇文化内涵差异。

每种语言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特征和特有的意义,商标语也不例外。商标语在一种文化中也许具有极好的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意义却恰恰相反。所以当我们把商标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译者应该把民族心理的因素考虑进去也要注意措词是否符合这种文化。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和“凤凰”被看做是“高雅”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帝王”,都是正面积极的意义。中国的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有意美好的未来时有这样的说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许多中国的品牌都会在商标语中加人“龙”、“凤凰”的意象。例如:著名的自行车品牌“凤凰”,虽然“凤凰牌”自行车在样式和质量上都很出色,但是在西方的市场上却不是很受欢迎。因为在西方“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动物,“凤凰”则代表了重生,因为中西方对“龙”、“凤凰”这两个意象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喜好,这种理解和喜好会影响到消费观念。

二、结语

一.电影简介

《刮痧》无疑是中国史上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最成功的电影之一,此电影主要围绕是否对儿童有虐待行为这一中心思想展开,本文讲述了的是由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的北京夫妇许大同和简宁及儿子丹尼斯在美国追梦的生活状况,他们一家很幸福,过得也很体面,许大同开发了一款游戏同时也获得了奖项,在颁奖时,许大同说道:“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来到美国经过八年的努力,拼搏,终于实现了美国梦”。

但是幸福随之被打破了,丹尼斯闹肚子,爷爷因为看不懂英文说明书,就采用中国传统的中医治疗刮痧,在一次事故中丹尼斯受伤了,随之送到医院,医生看见丹尼斯背后的伤痕,认为丹尼斯长期受到家人的虐待,随之告知儿童福利局对丹尼斯进行监护,最后在深刻的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刮痧,中西方文化得到融合。本片围绕是否对儿童虐待而展开一系列的分析,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本文从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法律,亲情,友情方面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家庭教育观念

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尊崇传统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标准,中国人笃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的观点,直到现在还有一直被热议的棍棒底下的北大生,清华生,我们中国人认为严厉是成功的途径。其中“父为子纲”就是儿子必须听取父亲的话,同时父亲也为孩子起到榜样作用。记得电影中的一个片段,当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许大同让丹尼斯道歉,丹尼斯不肯,他就打了丹尼斯一巴掌。当时约翰,作为一个美国人根本不能理解为什么许大同要打孩子,这在美国是一种虐待儿童的行为,而许大同的解释到是为了给约翰面子,中国人认为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是尊重别人的一种方式,而美国人则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因此约翰当时说道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

西方教育子女时注重他们个人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的培养,美国小孩子如果在画板上胡乱涂鸦家长肯定不会训斥小孩子,因为那是他们培养思维方式,发散思维的一种表现,而如果放在中国,中国家长肯定会手把手教,让孩子画一些已经有的成型的,具体的东西。美国文化崇尚自由和独立,认为孩子是社会的财富,人人是平等的,西方人认为孩子有自己的隐私,有他们自己的圈子,而这种隐私神圣不可侵犯。

2.法律观念

法律是保障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任何国家都有自己明确的法律,中西方文化在法律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往往面对法律时掺杂了许多了个人情感,而与东方法律观念不同,美国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基础,柏拉图,西方文化一直坚持理性的正义,坚持对权力的保证和对自由的追求,西方古希腊文化的理性对西方法律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理性,公平,正义是西方法律的代名词,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力,而且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西方人重视客观事实,喜欢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事情。电影中许大同的父亲因为在美国的中国好友老霍的死亡而停留在警察局,许大同着急去接父亲而没有在晚上陪丹尼斯,这种现象在中国是很普遍的一个现象,而在美国则认为这种现象违返法律,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还有就是许大同为了他的父亲能顺利拿到美国绿卡,而撒谎说是他给丹尼斯刮痧的,在西方国家,如果一个人不诚实,说明他失去了诚信,他在社会上是不被认可的,当约翰发现许大同为其父亲“顶罪时”,他不能理解的看着简宁,简宁说道“因为他是中国人”,当然在我们中国顶罪也是一种不理智,违法的行为,但是我们会说这是一种亲情,而且说许大同是孝顺的。

3.亲情观念

中西方文化在亲情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人重视个人,个人的发展,老人一般与年轻人分开住,而且老年人也不太愿意打扰年轻人,而中国“百善孝为先”不孝顺的骂名一般人是承担不起的。在电影中许大同为了不让父亲单独一个人留在北京,而将父亲接到美国和他们住在一起,而父亲在中国住惯了,在美国不适应,文化,语言,礼仪,习俗各方面的不同导致父亲最后的归国。在西方人看来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融到一块,住在一起不一定就意味着孝顺。在西方,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个人主义,在美国人看来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

4.友情观念

中西方文化中,友情呈现的含义是不同的,中国人重视友情,而将友情与其他许多感情,人情混在一起,与工作之类的相联系;而在美国,他们的友情建立在一种顺其自然的基础上,同时他们也将友情和其他事情分开,特别理性。在电影中,约翰指正许大同打过儿子,许大同认为约翰背叛了他,他们那么好的关系,约翰怎么能那么说,而约翰认为事实就是事实,而不能因为朋友而去作伪证,友情的破裂最终导致许大同的辞职,他们一般将“人”“事”分开,而我们中国则是人事永远在一起,倾向于把友情和权益合二为一。

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不同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我们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会产生碰撞,甚至会产生冲突,但是只要我们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不断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礼仪风俗,这样才能很好的融入到对方的文化中,这样才会减少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才能避免因风俗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兼容并蓄、尊重、理解接纳,海纳百川才能更好的进行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饮食文化文化差异发展趋势

一、介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和标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物质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而且在衣食住行四个元素中,食是排在第二位的,可见其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重要位置。事实上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包括饮食文化。饮食文化非常的丰富精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换句话说,饮食文化的发展在人类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中西方饮食理念上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都源于东方营养这个教义。这个丰富浪漫的哲学影响中国人的生活至今。中国人所追求的是享受好味道,获得健康的身体。因此,中国饮食文化的观念就是美。而且这个美讲究的是一个意境,很难用言语去形容。这种意境源自于菜肴中产生的混合味道,事实上,它所体现出的最本质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尽管我们用“色,香,味,形”来表达意境,但仅这几项很难概括意境的所有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菜的名字也能体现出意境。比如说:“芙蓉鸡片”,其实“芙蓉”就是鸡蛋白,但是中国人把鸡蛋白比喻成芙蓉也就是荷花。因为在烹调后鸡蛋白就跟一个盛开的花朵一样。由此可见中国人即使是在菜名上也在追求着美。但是如果我们把这道菜翻译成英文,不能只是单纯的把“芙蓉”和“鸡”两个单词放一起,而是翻译成“slicechickenwitheggwhite”。在让我们看看“霸王别姬”这个菜,翻译成英文就是“steamedturtleandchickeninwhitesauce”。很难去想象这个“霸王”是龟,“姬”是鸡。中国人在给菜起名字的时候经常会引用历史典故,这样菜名就达到了艺术的目的。还有一个例子,一个非常简单的菜“糖拌西红柿”,但是我们给它起了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大雪封山”。

中国的饮食理念和我们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相符合的。中国哲学的显著特点是宏观的、直觉的、无形的和不明确的。中国菜的烹调方式更多的注重整体的协调性,也很好的体现出中国哲学的丰富辩证法。

同样的西方的饮食理念也符合整个西方的哲学体系。形而上学是最重要的特点。这个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力,但是相对的,也变成一个巨大的障碍物。比如说,饮食文化不可避免的被放到后面,到处都是形而上学的标记。西方饮食大部分都比较注重食物的原味,烹饪的主要方法也是炖和油炸。并不像中国菜肴一样把所有的调味品放在一起烹饪,而是把调味品铺放在菜上面。在节日当中,西方人比较重视餐具,原料的选择以及原料搭配出的形状和颜色。但是这些原料放在一起味道可能并不搭配,也不协调。

从另一方面来看,味道和营养都能体现出中西方饮食理念的不同。

1.中西方饮食营养均衡概念的不同

西方人的饮食是非常理性的,西方人把饮食作为一门科学。他们把更多的重点放在食物里营养所起的作用。所以在西方饮食中营养被作为最高的指导方针,特别是追求营养成份,比如说要合理的搭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其他无机物。每个食物中所摄入的卡路里的量也被考虑到。甚至是所有的营养成为能否被吸收,是不是有副作用也在考量范围之内。所有这些构成了西方饮食学问,而色香味就被放在之后考虑。比起中国的美味佳肴,很多西方美食都是尝上去都一个味道,但是饮食科学告诉他们为了营养也要去吃。在“美食王国”法国,在饮食方面很多时候跟我们的文化很接近。但是一旦跟营养挂上钩,中法两国的饮食理念就又拉开了距离。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现代饮食理念出现,人们更多的侧重于健康和减肥。开始追求少盐、少油,使用新鲜的原材料。在烹饪中保持内在固有的营养和味道,所以开始食用新鲜的蔬菜。也就是说,侧重于营养可谓在西方无孔不入。

事实上在中国饮食中营养是最大的问题。尽管我们已经很重视食材的处理,但是为了遵循口味的第一原则,导致很多的营养在烹饪过程中流逝了。现在我们的厨师加入世界饮食业的竞争,如果不考虑到在好味道的同时能够保有食物的营养价值,很难在竞争中取得先机。

2.中西方饮食味道概念的不同

为什么中国菜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呢?答案就是味道。我们总是把好味道作为首先考虑的要素。人们经常说:“人们以食物为生,但是味道凌驾于食物之上。”如何烹调出好味道取决于调味,那就是说原味的食物放在一起加热,加入各种调味品,各种事物和调味品相渗透结合,最后产生非常和谐的味道。一个菜的颜色和样式并非固有的,但是味道是固有的。在注重固有的味道同时,也会调整菜肴的形状和颜色来达到意境美的境界。这个是中国饮食的最具代表性的饮食理念。在中国,吃不仅仅是为了饱和获取营养,有些时候我们饱了,但是还是想要去吃更多的东西。为什么呢?是因为对美食艺术的赞赏和享受美食好味道的诱惑。

但是在西方饮食中,味觉仍然不是第一要素,还是注重营养。西方饮食经常会启用冷的食物,喝加冰的饮料。但是过冷的东西会使得舌头的味觉神经失去品味的感觉。带着血丝的牛排、新鲜的蔬菜、水煮西红柿,尽管很有营养,但是却缺少了美味。并且在烹饪西方厨师很少加入味精,由此可见西方人忽略味觉而注重营养。

三、菜肴的标准和随意性

为什么中国食物有这么多种口味,而西方的食物永远吃上去都一种味道呢?那是因为中国菜肴的随意性和西方菜肴的标准规范。

1.西方食物的标准化

2.中国菜肴的随意性

中国菜肴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是因为每个菜系都有着自己的口味和特点,就算是同一个菜,不同的厨师和配菜也会烹调出不同的味道。即使是同一个厨师烹饪同一道菜,他也会根据食用者的不同身份去调整口味。

四、中西方节日食物

在现在,很多的西方节日被中国人所接受,同时很多西方人也逐渐开始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却不见得了解中国的节日食物,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各有特色的食物。

1.传统的中国食物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前辈留给我们很多的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比较有特色的食物。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一般来说春节里的食物都有着非常好的寓意。比如说北方人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就是饺子,因为饺子的外形看上去像元宝。人家通过吃饺子来象征来年可以赚更多的钱。还有就是饺子里面会有馅儿,人们把馅儿比喻成自己美好的愿望放进饺子皮里。过年的时候人们会在饺子馅里放硬币。如果有人吃到这个硬币,就寓意着来年会发财。在南方,人们会吃米糕,米糕寓意着节节高升。

春节中的重头戏就是吃团圆饭。家庭中每个成员无论身在何方,都会在春节前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在团圆饭中,有一道菜是必须的。那就是鱼,在中文里“鱼”和“余”的读音是相同的,意思就是一年到头家里还有剩余的钱去花。还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是中国的端午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吃两样东西――粽子和咸鸭蛋。吃这两样食物的传统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特别是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传统的西方食物

众所周知,西方节日中,圣诞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家庭中的所有人都会聚集在一起吃圣诞食物:烤鸡、烤火鸡、烤土豆、培根、香肠、洋葱汁、肉汁等作为头盘。一般甜点都是布丁,这个是混合了牛脂,干果和白兰地一起煮的。通常在11月份就会在家里准备,做的时候家里所有的成员都会轮流搅拌这个混合物,然后许下美好的愿望。还有肉馅派也是都会准备的,把面粉皮混合苹果、葡萄干、樱桃和牛脂一起放入烤箱烤出来的。这些都是传统的节日食物。西方的每个人都喜欢圣诞节,因为这是个充满聚会和礼物的节日。

感恩节是为了表达感谢的节日,家族里所有的成员都会聚集一堂一起享用美食。在这个节日里大家都会准备烤火鸡、南瓜派、玉米等。

五、餐桌文化

中国受到儒家思想数千年的影响,而西方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在餐桌文化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比如用餐时的举止、餐具、用餐惯例和位置的安排。

1.用餐礼仪

中西方不同的用餐礼仪主要是受到不同的民族特点所决定的。

在中国,无论是什么节日,无论庆祝的目的是什么,但只有一种形式的庆祝方式。那就是大家围坐成一桌。圆桌代表着相互依存和谦恭。菜肴被摆放在桌子的中间,不仅仅是为了品尝食物,而是作为一个交流的媒介。人们会不断的敬对方的酒,相互夹菜,互相邀请对方多吃点。人们在餐桌上体现出尊重和礼让的优点。尽管从健康卫生的角度出发,这样的餐桌礼仪有明显的缺点。但是这个更为符合我们民族普遍认同的大团圆的结局。

在西方的宴会中,尽管食物和酒都很重要,但这都是陪衬。宴会的核心是为了友谊。人们会为新来的邻居准备各种特色的美食,以此来增进大家的感情。西方人很盛行的宴会形式是自助餐,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在自助餐会中,所有的食物、饮料和甜点都被展示出来。人们选择他们喜欢的,最重要的是不需要一直坐那享用美食,更利于相互交际。这样的方式也体现了西方人更尊重个性和自我。

2.餐具

中西方饮食中的餐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同。众所周知,中国人乃至于很多亚洲人都会在用餐中使用筷子、汤勺和碗。但是西方人大多使用碟子、刀和叉。筷子和刀叉是东西方餐具的代表,分别影响着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智慧。

3.用餐惯例

在中国的正式宴会中,上菜的顺序是非常重要的,按照冷菜、热菜,最后是主食和水果。在正式场合使用筷子也很讲究,在宴会开始前,每个人的一套筷子和汤勺等要事先准备好。除此之外,不要用筷子敲击器物,不要把筷子叉在菜或饭里,不要挥舞筷子,也不要去舔筷子。这些都是不礼貌的行为。汤勺是用来喝汤的,当不用的时候应该放在碟子里,而不是直接放在桌子上。在用餐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用到牙签,用牙签的时候应该用手或者餐巾遮盖一下。

在西式餐饮中,刀和叉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也免不了有一些礼节。比如说,不要太粗鲁的去切食物,特别是不要在高雅的西餐厅发出很大的声音。当叉不小心掉到地上的时候,让招待帮你换一个而不是去捡起来重新使用。刀基本都是放在右手边,叉都是放在左手边。当我们停下来的时候,应该把刀叉八字形的放在碟子上,而不是一边放一个。这样就意味着吃完了,招待就会来收走你的碟子。还有一点要很注意的是,刀叉不要直接放在桌子上,特别是不要交叉的放在桌子上。

在西方的宴会中,主人只会把菜放在客人的面前,接下来客人就自便。但是在中国很不同,主人会不断的邀请客人多吃点,但是不要去夹离你较远的菜。在饭桌上聊天,最好跟临近的人聊,不断越过临近的人去和距离远的人聊天是不礼貌的行为。

4.用餐位置

在中国,用餐的时候会花很多心思去安排位置,因为座位代表着很多难以言语的意思。西方人也很重视用餐位置的安排,但是和中国有着不同的习俗。

在中国的宴席中,古老的中国道德标准决定了地位比较高的或者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应该坐在主位。大致来说,最尊贵的客人应该坐向朝南的位置,或者是朝向大厅里门的位置,我们把这个位置成为主位。中国经历了很长的封建社会,在宴席中或多或少的缺少对女性的尊重,甚至有的地方都不允许女性出现在宴席中。

在西方,人们通常把女士优先作为他们的座位安排标准。大多是会安排主人和女主人面对面,尊贵的女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左右两边,其他的按照时针的位置一个挨一个的坐着。还有两点是要注意到的:第一夫妻的位置应该安排在同一边,第二男性的位置是按照地位来坐而不是年龄。

六、结论

传统的中国饮食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中国人,我们很热爱我们的传统美食,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但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可避免的很多西式美食在中国蓬勃发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家都感到非常的新奇,另一个原因则是用餐环境非常的安静和浪漫。很多的情侣,朋友或者是生意人很喜欢这样的就餐环境去吃饭聊天。即便如此,传统的中国饮食仍然不容易改变。

社会在发展,饮食文化业也在发展。发展的趋势就是越来越融合和协调,无论是东方美食还是西方美食都有美好的未来。而且在中国发展的西方美食必将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饮食。

[1]APAPublications.欧洲大陆(第二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THE END
1.挚友相聚,细品茶香,畅享美味,举杯共饮,让生活的滋味更加丰富茶叶冲挚友相聚,细品茶香,畅享美味,举杯共饮,让生活的滋味更加丰富2024-12-01 15:10:19 阿莱美食汇 河北 举报 0 分享至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阿莱美食汇 7300粉丝 给大家带来脑洞大开的精彩内容 01:02 大型船舶的系泊绳有多危险 04:01 如果你有女儿,高低得给她安排这顿粉色晚餐! 02:38 第https://www.163.com/v/video/VRHDBJEEP.html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番禺区委员会三、为亲情、友情的自主华侨 番禺人自古以来就有以姓氏聚族而居倾向,同乡同姓同族观念很浓,家族意识、乡土观念、亲情氛围都相当强烈。早年移居他乡的侨民在回乡探亲、经商的过程中,往往会介绍或亲自携带乡亲好友出洋,他们以亲情友情为目的而外迁他国成为自主侨民。这批侨民多是由于外国优越的生存条件和良好的经商环境http://zx.panyu.gd.cn/pyzx/wszld_d25q/201501/5DMDG2OUHDG3XJ9CH4BMYZMS4RTDNMM7.shtml
3.人生哲理当我们仇恨他人时就等于给了自由以粗茶淡饭养养胃, 用清新空气洗洗肺, 让灿烂阳光晒晒背, 找群朋友喝个小醉, 像猫咪那样睡一睡, 忘却辗转尘世的累。 “情”字真了得 最难断的是感情, 最难求的是爱情, 最难还的是人情, 最难得的是友情, 最难分的是亲情, 最难找的是真情, https://blog.csdn.net/lzq_csdn_th/article/details/52002366
4.茶与友情的经典诗句茶与友情的经典诗句东京心跳 精选回答 1、年年岁岁品茶新,岁岁年年会故人。好友好茶相悦处,好诗好意独自珍。 2、景致融怡露添寒,薄茶佳客随情翫。 3、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4、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5、书如香色倦犹爱,茶似苦言终有情。 6、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7、https://edu.iask.sina.com.cn/jy/fBzRw7xPbR.html
5.碧潭飘雪:探索一款茶如何在喧嚣中带来宁静具体而言,碧潭飘雪的三情文化包含亲情、友情、茶情。“亲情”的核心是亲仁睦里,由家及邻,推己及人,博爱为尚,和谐为亲。“友情”的核心是“友于琴瑟”,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情浓于茶。“茶情”的核心是贵自然,祛豪华,尚俭朴,茶尚自然,上善若水。有了三情作为茶之“底味”,品茗的人们很容易找到对应的https://www.lanrenzhoumo.com/?p=68247
6.形容友情坚固的词语3、袍泽之谊释义:袍泽:长袍与内衣,泛指军队中的同事。指军队中同事的交情、友谊。 4、轻风高谊释义:高尚的风格,深厚的友谊。 5、刎颈之交释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6、深情厚谊释义: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七彩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八http://m.qicaisi.com/bk-2117862.shtml
7.人走茶凉是什么意思,人走茶凉的真正意义人走茶凉,意思是倒了一杯茶,客人走了,这杯没喝的茶自然而然就凉了;现在常用来比喻事态炎凉、人情淡漠;更多寓意当权的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对别人没有利用价值,别人就忽视了他的存在,有一种世态炎凉的感觉。出自京剧《沙家浜》,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自创的语言。 其https://www.huanghehao.cn/h/213646.html
8.茶香中藏言解读茶语茶心的文化内涵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茶语 茶心》中的美句,并通过对这些美句的分析,来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深层含义。 一、引言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茗”字与“卿”字常常被用来比喻高雅的情感和深厚的友谊。在《茶语 茶心》这部作品中,这两个词汇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反映了他对于人与自然、人与https://www.gztep.com/cha-ye-gong-xiao-zuo-yong/417892.html
9.?友谊的句子短句唯美汇合56句16、岁月如海,友情如歌。 17、友情需要,一点互助,一点真诚,一点信任。 18、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 19、爱情是零度的冰,友情是零度的水,我们是最好的冰水混合物。 20、哈哈,四年的老同桌,你身上一定有门捷列夫没有发现的元素!否则,语言怎么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无影无踪了呢? https://www.cihong.net/juzi/34551.html
10.《岁月悠悠》一韦云球《诗书文集》第六本一、清中:是广东省清远市的清远中学的略称。二、占鳌头:指在清远市的学校中,清远中学称得上是一流学校。用占鳌头比喻在当地最https://www.meipian.cn/1pm241ht
11.从一壶一茶到人生智慧洞察生活中的误区在人际交往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陷阱。一杯热腾腾的茶水,在人群中流转,它代表了友情与交流。但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对方,那这份友情或许只是一场虚幻游戏,即便是亲密无间也可能是个伪装下的敌意。 四、知识与经验的积累 当然,对于那些渴望快速成长的人来说,“一壶一茶就是个坑”也是一个提醒。急功近利,不愿意花时间https://www.1mbms2v0.cn/tao-ci-bai-ke/506350.html
12.品茗千年诗韵:探寻茶道之美,十首最经典的茶诗悠悠之境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茶与友情的联想,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诗人在夏日的南亭中品茗,感受到了茶所带来的心灵慰藉,体验到了友情的温暖与珍贵。 山水茶韵:解读《在庐山谢安早发白帝城》 这首诗中,诗人将茶与山水巧妙结合,表达了对山水茶文化的诗意之美。诗人在庐山谢安寺品茗,感受到了山水与茶的奇妙融合,体味到https://www.coffee.cn/tea/post/283867.html
13.茶与友情的经典语录1. 真正的朋友就像茶一样,越泡越香浓。 2. 茶是友谊的象征,同样的,友情也是彼此温暖的象征。 3. 人生苦短,一杯茶一段友情。 4. 无论喜悲,茶与友情都能给我们平静的心情。 5. 当你孤独时,茶便成为了你最好的朋友。 6. 好的友谊就像好的茶,越品越觉得味道不凡。 https://m.yxlady.com/jingyan/24561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