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如何说明肯定命题的假和否定命题的真?——兼答李主斌并与张继成商榷

【摘要】真之符合论有两种形态,即基于对象的符合论和基于事实的符合论。李主斌对“事实”概念的辩护以及对笔者质疑事实概念的反驳,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基于事实的符合论框架下,为了说明肯定命题的假和否定命题的真,通常引入“否定事实”,但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后者是以下三个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事物的正面状态、认知主体的预期、推论,故其至多是一种推论性“存在”,没有独立的本体论地位。设定“否定事实”已经面临很多诘难,如本体论膨胀、随附性、不可感知性、缺乏因果力。对这些诘难已经提出了很多反驳,如二难论证,自我挫败论证,“否定事实”的四个作用——构成作用、因果作用、制造机遇的作用和使真作用,但这些反驳完全可以被再次合理地反驳掉。

【关健词】真之符合论;对象;事实;肯定命题;否定命题;否定事实

考虑如下几个命题,按目前通行做法,把它们置于一对尖括号内,记为P1—P9:

P1<独角兽不存在>

P2<这个房间里有河马>

P3<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家>

P4<冯友兰不是中国哲学家>

P5<冯友兰与维特根斯坦交谈过>

P6<并非冯友兰不是中国哲学家>

P7<并非冯友兰与尼采交谈过>

P8<并非所有中国人都是哲学家>

P9<并非冯友兰既是中国哲学家又是日本哲学家>

在上面九个命题中,前两个命题是存在性命题,断定某物存在或不存在;后面几个命题或者断定某物具有某种性质,或者断定几个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关系。根据常识或文献记载,我们可以断定:P1、P3和P5—P9是真的,而P2和P4是假的。由此产生一些哲学问题:如何说明这些命题的真或假,更具体地说,如何说明肯定命题的假和否定命题的真?这牵涉到世界中是否有“否定事实”或“否定性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很棘手的哲学问题,被称为“否定之谜”(维特根斯坦说:“它是否定之谜,事情不是这样的,然而我们却能说出事情不是什么样的。”,近百年来特别是当代哲学中围绕它产生了激烈争论,新近还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其核心观点是:为了说明上面这些命题的真或假,我们不需要承认世界中有所谓的“事实”,更别提所谓的“否定事实”了。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回应李主斌对我的观点及论证提出的质疑,包含前两节:一、真理符合论的两种形态;二、答复李主斌的质疑。第二部分讨论本文主题:如何说明肯定命题的假和否定命题的真?包含后两节:三、“否定事实”的生成之道;四、关于“否定事实”的诘难、反驳与再反驳。这两部分是相互关联的,因为第二部分也依赖于第一部分的讨论,并且第一部分也涉及有关“否定事实”的争论。

一、真理符合论的两种形态

“事实”“否定事实”的设定都与真理符合论有关。对符合论最古老的表述来自亚里士多德:“说是者为非,非者为是,是假的;说是者为是,非者为非,是真的。”为了避免中文翻译所带来的意义损耗和扭曲,把罗斯(DavidRoss)的经典英文译文抄录如下:“Tosayofwhatisthatitisnot,orofwhatisnotthatitis,isfalse;whiletosayofwhatisthatitis,orofwhatisnotthatitisnot,istrue.”这被叫作“亚里士多德的真定义”。

请注意,在亚里士多德的真定义中,涉及两种东西:一是所说的对象“是者”(whatis)和“非者”(whatisnot)。按我的理解,它们是现实世界中的个体对象,借用阿姆斯特朗的术语,是具有许多性质和相互之间发生许多关系的“厚对象”(thickobjects),相当于我们日常直观中的物理对象;而不是抽象掉一切性质和关系、仅仅作为这些性质和关系的基底和依托的“薄对象”(thinobjects),相当于亚里士多德十范畴中的“实体”。二是关于那些对象所说的东西:“它是怎样的”(itis)和“它不是怎样的”(itisnot)。“真”“假”就在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因而是关系性概念。后来把这种关系叫作“符合”或“对应”(correspondence)。被如此解读的亚里士多德真定义是真理符合论的古典形式。

用现代术语来说,真理符合论必定是某种形式的表征论(representationalism):真预设了表征,表征预设了语言、世界和心灵。

说得再详细一点儿,心灵(即认知主体)使用语言(主要是语句即命题,下文不再区分这两者)去表征(描述、刻画)世界中的“某物”(something),如果该命题所说的正是“某物”如其所是或如其所不是,则它是真的,否则是假的。对这里提到的“某物”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一是前面所说到的“厚对象”,首先是处于物理时空的物理个体,当然还可以有其他对象,由此产生基于对象的符合论;二是所谓的“事实”,即某个个体具有某种性质,或多个个体处于某种关系之中,由此产生基于事实的符合论。

(一)基于对象的符合论

在亚里士多德的真定义中,“所说的对象”是事物及其属性和关系,或事物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中,用英语表示,howthingsare(事物是怎样的),thewaythingsare(事物所是的方式),thingareinthecertainway(事物处于某种情形中)。请注意,这里的重点是“事物”——关于这些事物(concerningthesethings),我们说它们是怎样的:具有某种性质,或相互之间有某种关系。一个语句的真就在于该语句所说到的事物确如该语句所说的那样:thing(s)whichasentencetalksaboutis/areasthesentencesays。

(二)基于事实的符合论

大概在20世纪早期,由摩尔、罗素引入“事实”概念去说明语句或命题的真假,再加上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加持,这种做法开始在哲学中流行开来,并占据主导地位。这相当于引入“事实”(fact)这个名词来称呼“howthingsare”“thewaythingsare”和“thingsareinthecertainway”。罗素指出:“当我谈到一个‘事实’时,我不是指世界上的一个简单事物,而是指某个事物有某种性质或某些事物有某种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事实决不是简单的,而总是有两个或更多的成分。”有了“事实”概念之后,真理符合论就变成:一个语句或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它符合一个事实。罗素早期所持的关于判断的二元关系理论和中期所持的逻辑原子主义都是基于事实的符合论。近些年来,有人开始为某些形式理论构造基于事实的语义学。

近二三十年来勃兴的使真者理论有一个核心论题,即“使真者最大主义”:每一个真理都有一个使真者;对于每一个真理而言,在外部世界中都存在某些东西使得它为真。

该原则中的“使真关系”是单向的,不对称:命题的真值依赖于世界(中的某物),是世界(中的某物)使得命题为真或为假,而不是命题的真或假使得世界(中的某物)是或不是如此这般。这体现了使真者理论的实在论立场。使真者理论仍然是符合论的:一个命题为真,是因为(invirtueof)外部世界中“某物”使得它为真。关于这个“某物”,不同的使真论者有不同的解释:事实(fact)、事态(stateofaffair)、情形(situation)、状态(state)、特普(trope),等等。它们大都是事实或事实的类似物。至少主流的使真者理论,例如阿姆斯特朗的,是基于事实的符合论。

我在近几年发表了多篇论文,对基于事实概念的符合论提出了系统性批评,并阐发了“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它也是一种基于对象的符合论。我的偏好当然基于严肃认真的思考和仔细的论证,同时也基于如下考虑:为了核实关于CB的某些说法的真实性,我们是直接去搜寻CB,还是去搜寻那些所谓的“事实”?我们的搜寻策略是对象优先还是“事实”优先?我的回答是:对象优先。

二、答复李主斌的异议

作为使真者理论的信奉者,李主斌主要从使真者理论的角度提出对我的观点及论证的质疑。我的回应按以下三个问题来进行:首先从与命题的关系方面严格澄清使真者理论的“事实”概念;然后看设定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看如何给出“事实”的同一性条件。

(一)命题与事实的关系问题

根据主流的使真者理论,如阿姆斯特朗的理论,事实是世界中存在的实体(entity),是使得命题为真或为假的东西,命题的真奠基于(groundin)事实,但事实的存在并不依赖于相应命题的真。使真者理论明确主张,使真关系是单向的,不对称。这就要求对“事实”给出独立于“命题”的刻画和说明,而目前的情况是:对“事实”概念的通行说明大都依赖或借助于“命题”概念。李主斌写道:

根据法恩(KitFine),事实可以分为命题性的和世间的(worldly)。在命题性事实概念下,事实在某种意义上是导源于真命题的,是通过在真命题前添加事实构造算子而得到的。持有此事实概念的,有摩尔(G.E.Moore)和塞尔(J.Searle)等。如摩尔认为,事实就是命题对真性质的拥有,事实即是命题的真理。依据世间性的事实概念,事实是世界的构成部分,由个体、属性作为组成部分组合而成。罗素、阿姆斯特朗都持有这种事实概念。

我对“事实”概念的质疑,首先针对命题性事实概念,认为它不能在刻画命题的真假时起实质性作用。先按照“命题”的模样量身定制出相应的“事实”,即通过给命题thatsnowiswhite加一前缀,得到thefactthatsnowiswhite,然后说,前者符合或对应于后者,前者为真是因为后者:Itistruethatsnowiswhiteifandonlyifitisafactthatsnowiswhite(“雪是白的”是真的当且仅当雪是白的是一个事实)。这种说法有意思吗?其中没有循环说明的嫌疑吗?正是因为“事实”概念与“命题”概念的紧密关联,强调某个说法是事实,与强调该说法是真的,几乎就是一回事,也正因如此,才导致有人提出“真理同一论”:真命题的内容等同于事实;真命题为真不是因为某个另外存在的事实,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事实。我曾对这种同一论提出简短的批评:

我们通常认为,真是一种关系属性,涉及词语与世界之间的关联和对照。如果把真命题看作语言项,既然事实等于真命题,两者一起都变成了语言项,“真”于是成为两个语言项之间的关系。如果把真命题也解释成世界中的东西,如所谓的“罗素式命题”(Russellianpropositions),既然事实等于真命题,两者一起变成了世界项,“真”于是成为两个世界项之间的关系。这都使得“真”不再成为一个涉及词语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概念,严重背离了我们关于“真”的符合论直观。

李主斌也曾撰文论证,真理同一论不可接受。我还要加一句:参照命题概念制作出来的事实概念也不可接受。但他本人所使用的“事实”概念基本上导源于命题概念:“所谓原子事实,就是由不包含逻辑联结词、量词的表达式所描述的事实。就此而言,‘CB正在写作’就是原子事实。”

我先前一再重申,命题性事实概念难以说明如下问题:究竟是先有事实、用命题去描述事实,还是先有命题、根据命题去寻找事实?命题和事实两者之中,谁先谁后?谁依赖谁?谁说明谁?谁定义谁?我还引用蒯因的说法:在定义命题的真假时,事实概念是多余的,我们其实不必说:“雪是白的”为真当且仅当雪是白的是一个事实,或“雪是白的”为假当且仅当雪是白的不是一个事实,而可以直接说:“雪是白的”为真当且仅当雪是白的,或“雪是白的”为假当且仅当雪不是白的,即现实世界的雪确实具有或不具有白性。

李主斌谈到,在阐释“事实”和“真假”概念时,避免任何形式的循环是一个过分的要求,即使在塔斯基语义学中也存在某种形式的循环,如根据“满足”去定义“真”,而开语句的“满足”就是开语句的“真”。我承认,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实际上,塔斯基的真概念基于另外三个语义概念之上:指称、谓述和满足,而塔斯基语义学并没有对后三者给出适当的说明。当代的逻辑语义学采取了如下改进措施:抛弃塔斯基语义学的“满足”概念,而求助于“指派”概念(模型M+指派ρ=赋值σ)直接定义原子开语句的真:形如F(t1,…,tn)的公式在赋值σ下为真,当且仅当,t1,…,tn表示的个体域中那n个个体确实有F表示的那种n元关系,即<σ(t1),…,σ(tn)>Pσ(F)。法恩曾与人合作,于1984年发表《没有满足的真》一文。

(二)“事实”概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

李主斌谈到,“事实”概念在西方哲学中直到20世纪初才出场,此后在真理符合论中扮演主要角色。这是由于如下三个原因:(1)独立的关系概念突破了亚里士多德主谓式逻辑的框架,这是引入作为实体的“事实”概念的逻辑和形而上学的基础;(2)事实概念作为布拉德雷倒退的终结者;(3)事实作为命题的使真者。这也是他本人对在真理符合论中引入事实概念的证成。我将论证,这三种说法都不成立。

一般认为,为了说明命题的真,我们需要设定作为本体论存在物的“事实”概念。所谓“事实”,是指一个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或多个对象具有某种关系;这就是说,事实里面包含不同的构成成分,而事实又被认为是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事项(entity或chunk)。如此构成的事实显然是一个复合体。以最简单的事实thefactthatAlovesB为例,至少有三个成分:A,loving,B。那么,这三者如何形成复合体<A,loving,B>?如果“love”是一种独立的关系,由此也会开始无穷倒退。如果命题和判断作为复合体说不通,那么,事实作为复合体也说不通。因此,我们应该抛弃“事实”概念,它不过是为了说明命题之真而弄出的一个特设性实体,在世界中并不存在。

再考虑第三点:事实作为命题的使真者。李主斌转述了阿姆斯特朗关于需要设定事实作为命题的使真者的论证:

(T1)所有的偶然真理都有使真者。考虑偶然真理<雪是白的>。

(T2)雪本身显然不足以使得<雪是白的>为真,因为即使雪存在,它可能不是白的。

(T3)雪和属性“是白的”两者一起也不是<雪是白的>的使真者,因为即使两者都存在,雪可能并不例示属性“是白的”,后者由其他对象,如白云所例示。

(T4)因此,<雪是白的>要是真的,就必须在雪和是白的之外还存在进一步的东西,即雪和是白的实际地关联起来,这即是事实“雪是白的”。

……考虑“这个苹果是红的”的使真者。这个苹果(作为一个对象)能否作为它的使真者?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这个苹果存在,但它不是红的而是青的。这个苹果与红色一起能否作为它的使真者?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即使这个苹果和红色都存在,这个苹果可能不例示红色,后者为(比如说)那面红旗所例示。因此,“这个苹果是红的”要为真,除了这个苹果和红色存在以外,还需要这两者实际地关联起来,而这即是事实“这个苹果是红色的”。

我的回应是:我们研究“这个苹果是红的”在现实世界中是否为真,与该苹果在其他可能世界中可能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关系?!显然,我在用李主斌自己的话去回答他对我的质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当然,我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不需要用“事实”作为命题的使真者,只要使用有诸多性质和关系的“厚对象”即可。在本文后面,在回答“如何说明肯定命题的假和否定命题的真”这一问题时,我将具体展示如何做到这一点。

再次强调指出:设定“事实”作为世界中实体的根源就是语言与世界的同构说,在我看来,后者是一种虚构。并非每个语言单位都对应于世界中的事项,例如语言单位有音素、音节、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理论,其中很多成分如音素、音节、语素、句群和理论,在世界中都找不到对应项,为什么一定要为句子或命题在世界中找到它们专有的对应项?为了说明句子或命题的真而设定“事实”概念是一种特设性做法,也是一种方便、取巧和偷懒的办法。如我一再论证过的,由此将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产生很多难以接受的后果。当代主流的形式语义学理论,如一阶逻辑语义学、可能世界语义学,完全不提事实概念,却工作良好,为什么要在哲学中多此一举地引入一个在形式语义学中完全无用的“事实”概念?!

(三)事实的同一性条件问题

我先前曾论证过:至少在原则上,给出物理个体及其性质和关系的同一性条件是可能的,我还尝试性地给出了这样的同一性条件;但对于如何给出“事实”的同一性条件,我连可能的办法都构想不出来。但李主斌回答说,可以给出,他还真的给出了:

无论在何种事实概念下,事实的同一性条件都是清楚的:在命题性概念下,事实f1和f2是同一个事实,当且仅当它们所导源的命题是同一个命题。因此,CB正在写作与CB坐在电脑前是不同的事实,因为它们所导源的命题是不同的命题。在世间的事实概念下,事实f1和f2是同一的,当且仅当它们的构成部分相同,并且构成部分组合在一起的方式相同。因此,CB正在写作与CB坐在电脑前是不同的事实,因为前者由CB和属性正在写作作为组成部分构成,后者则由<CB,电脑>和关系“坐在……前”作为组成部分构成。就此而言,无论在何种事实概念下,“CB正在写作”与“CB坐在电脑前”所描述的事实都不是一个事实。

李主斌马上补充说,当然,这两种事实概念都有很多问题和麻烦。我上面已经对它们提出严重质疑,特别是不能接受命题性事实概念,当然也就不能接受依附于此概念的同一性条件。对于上面给出的世间性事实概念的同一性条件,我只问一个问题:“事实”作为世界中的构成项,作为摆放在我们面前的存在物,“A在B的左边”和“B在A的右边”应该无法区分,是同一个事实;但按照上述同一性条件,尽管它们有完全相同的构成要素即A和B,却有不同的配置方式,因而应该算作不同的事实。但问题是:这种配置方式的区别究竟是来自于世界,还是来自于我们的语言表述?能够脱离语言表述讲清楚这种区别吗?!

对于李主斌的其他质疑,我不再一一答辩。我认为,他对我的观点和论证的质疑没有很强的说服力,我没有感觉到他已经把我逼入死胡同,迫使我不得不修正或改变自己的观点。

三、“否定事实”的生成之道

由此节开始,专门讨论“否定事实”问题。为什么在真理论中引入“否定事实”?大致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很多哲学家实际采取的;另一条来自于我本人的分析。

(一)为了说明肯定命题的假和否定命题的真而引入“否定事实”

在这方面,罗素是典型代表。他先后提出两个理论,即早期的判断二元关系理论和中后期的逻辑原子主义,其中都设定了“否定事实”。

(二)“否定事实”的生成要素:肯定状态+认知预期+推论

张继成论证说,必须承认有否定事实,其本体论依据是事物的虚无和缺乏状态,其认识论依据是我们能够感知到这种虚无和缺乏。

我们把个体事物与其从产生到消灭这个时空区域内的关系叫作该个体事物的存在(实存、存有);而将个体事物与其自身产生之前和消灭之后这两个时空区域的关系叫作该个体事物的虚无(非存在)。

……

处于实存状态下的个体事物与时空区域之间具有以下两种关系:在场与缺失。

我们将个体事物占据(出现、显现)特定时空区域叫作该个体事物的在场。我们将处于(实存)持存状态下的个体事物与它所不占据的空间区域的关系叫作该个体事物在该空间区域的缺失(不在场)。

缺失是可以被感知的,感知到了缺失也就感知到了否定性事实。

我不同意上述说法,而大致同意莫尔纳(GeorgeMolnar)的如下断言:“(i)世界就是所存在的一切;(ii)所存在的一切都是肯定的;(iii)某些关于这个世界的否定性断言是真的;(iv)每一个关于这个世界的真实断言都有所存在的东西使之为真。(i)—(iv)共同蕴涵着:否定真理必定有肯定的使真者。”不过,莫纳通过仔细考察,最后得出如下结论:“我们还没有关于否定真理的使真者的令人满意的理论,(i)—(iv)单独来看都是合情理的,但其四重组合可能很难同时成立。”

我严重怀疑,事物的虚无和缺失状态能够被我们感知到。实际上,我们只能感知到事物的正面的或肯定的状态,再加上我们的认知预期,经过一些推论步骤,才得到所谓的“否定事实”。在我看来,“否定事实”是被建构出来的,是一种推论性“存在”,因而没有独立的本体论地位。当我在不同场合讲述这一观点时,听众提出了下面的前四个例子表示质疑,我自己再加上第五个例子。通过对这些例子的分析,我将进一步阐述和论证我的观点。

例1:那个人缺一只胳膊。

一位同事说,这似乎是“明显”看到的东西。我的回答:否!我们看到的只是他的肢体状况。在先前的经验观察中,我们看到绝大多数人都有两只胳膊,于是得出一个归纳概括:正常人都有两只胳膊,而他只有一只胳膊,故他与正常人相比“缺”一只胳膊。假如你看到一只你先前一无所知的动物,那么,你看到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你绝不会产生它“缺”什么或“多”什么的判断。“缺”和“多”是由比较与预期而产生的推断。

例2:我的手里没有200美元。

一位学生摇着他空空如也的手说。我的回答:你没有感知你手里没有200美元。你手里没有的东西多着呢:笔,书本,西瓜,饭碗,地球,南极、北极,太阳,月亮,银河系……难以计数。你之所以说出那句话,与你的心理预期有关,你认为手里有一些美元比较好,由此导致你说出那个表面上的“知觉判断”。没有先前的心理预期,就不会有那样的“观察”和“知觉判断”。

例3:通过点名确证否定事实的存在。

这是张继成在我的一次讲演中提出来的,点名未得到应答就证明被点名者不在场,这就是一个否定事实。我的回答:之所以要点名,一是人数多,二是不怎么认识。能够通过点名确证被点名者在场或不在场吗?情况有点儿复杂:被点名者当时走神了,心不在焉,没有听到,因而没有应答;他的同伴帮他作弊,代为回答,如此等等。

例4:我不喜欢哲学。

这是一位在校女大学生提出来的,是第一人称的心智状态报道。这属于通常所说的“事实”范畴吗?一般认为,事实存在于外部世界中,可以依据它们去确定相应命题的真假。但在哲学上,“他心”是否存在?我们如何觉知他人的心智状态?这是非常大的难题。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观察他人的外在行为,然后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依靠类比推理去猜测他人所说的话是否为真。因此,其中有观察、预期、共情、类比、猜测等因素在起作用。

例5:我的汽车油箱里没有汽油。

我的回答:其中有认知预期,你没有直接看到它没有油。对于气体学家来说,油箱“不空”,有很多空气成分;你看到“没有汽油”,是基于很多先前的预设和预期:它是用来装汽油的,而它目前是空的;假如你是一个贪官,为了掩人耳目和让人意想不到,你用它来装贪污受贿得来的黄金,你可能看到里面没有黄金,而不是没有汽油。因此,“否定事实”是由事物的肯定状态加认知预期再加推断得到的,例5不构成反例。

(三)对肯定命题的假和否定命题的真的正面说明

如前所述,“独角兽不存在”和“这个房间里有河马”这样的命题是“存在命题”。要确定一个存在命题的真假,我们得先有一个论域(个体域)。“独角兽不存在”是相对于这个世界而言的,故相应的论域就是“全域”,即这个世界实际存在的所有事物的集合,然后在这个集合中找有没有独角兽,若找到了,该命题为假;若没有找到甚至是不可能找到,则该命题为真。要确定“这个房间里有河马”的真假,由于河马是一种大型动物,我们只需要搜寻这个房间里的大型事物,看在其中能否找到河马。

主流的逻辑语义学都是这样做的,且行之有效。可能有人会反诘:在你上面的说明中,实际上都利用了这样的推断:现实所有的东西都不是独角兽,都不是河马,都不是尼采……而这些就是“否定事实”。所以,你还是没有摆脱掉“否定事实”。下一节回答这一质疑。

四、关于“否定事实”的诘难、反驳和再反驳

(一)对“否定事实”的主要诘难

1.设定“否定事实”会导致本体论膨胀

如前所述,为了确保真理的客观性,使得命题为真为假的“事实”及其构成成分都必须来自于世界,否定事实也是由世界中的对象及其性质和关系构成的。如果再假定任一否定命题都对应于世界中的否定事实,就会导致我们在本体论上要承诺许多奇怪的对象,从而让这个世界成为“本体论的贫民窟”(蒯因用语)。看两个例子:

例1:CB不是一匹飞马。

例2:CB不是长着八个脑袋的天才。

假如承认这两例都对应于世界中的否定事实,我们在本体论上就必须承认有“飞马”和“长着八个脑袋的天才”。即使曾经接纳否定事实的罗素,也绝不接受这样的本体论后果。他坚持认为,即使在抽象的理论研究中,也要保持“健全的实在感”,物理学、动物学和历史学等等不能承认的东西,逻辑学和哲学也不能承认。正是这样的哲学动机,驱使他创立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

再者,一个事物除了是它自身之外,它不是世界上其他的任何事物;除了它所具有的那些性质之外,它不具有其他的任何性质,也与无穷多的其他事物没有任何关联。假如承认有“否定事实”的话,这样的事实就是无穷多的,如金岳霖所言,“滔滔者天下皆是”。假如再承认否定事实处在世界中的话,也会导致本体论膨胀。

这里面临一个方法论选择:我们是用较少的比较说得通的本体论设定去解释越来越复杂的对象或现象,还是用许多说不清楚的本体论设定去解释同样的对象或现象?秉持逻辑简单性原则的哲学家通常选择前者,追求直观合理性的哲学家通常选择后者。

2.“否定事实”随附于“肯定事实”之上

前文已经对这一点作出相当充分的论证。这里只补充一点,这也可以从否定命题的真值条件看出来:

~A=1当且仅当A=0,~A=0当且仅当A=1。

通常先定义出原子公式的真值,复合公式(包括~A)的真值由原子公式的真值递归定义出来。也就是说,~A的真值是从A的真值派生出来的。或许正因如此,维特根斯坦才说:“命题‘p’和‘~p’具有相反的意义,但是和它们相对应的是同一个实在。”

3.“否定事实”很难甚至不能被直接或间接感知到

4.“否定事实”没有因果效力

(二)对诘难“否定事实”的反驳和再反驳

1.二难反驳及其回应

我先前曾对张继成关于“否定事实”的观点及其论证提出质疑,据转告,他在与人私下交流时谈到,我始终没有回答他的以下论证(扼要转述):

拒斥否定事实的客观存在必将陷入自相矛盾的二难境地。例如,“我们生活的这个物理世界不存在否定性事实”是一个标准的否定性存在命题,这个命题的真假取决于该命题是否与事实相符合。若该命题为真,它的真只能归因于这个世界中不存在否定事实,而这本身就是一个否定事实;若该命题为假,也只能归因于这个世界中存在着相应的否定事实。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中存在否定事实。

我用如下两点来反驳这个“二难”论证:

其一,该论证奠基于一个虚假的预设,即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所主张的语言与世界同构说,特别是命题的真假必定对应于世界中相应的事实:真命题对应于肯定事实,假命题对应于否定事实。但我先前一再论证过,这个预设是假的,至少可以被挑战。在此不赘。

其二,“事实性断言”分为不同的层级:关于这个世界内部的事实性断言,以及关于这个世界整体的事实性断言。用现代逻辑的术语,这两种断言属于不同层次:“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内定理”和“元定理”。如所周知,元定理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不能靠内定理来证明,就像二值逻辑所基于的矛盾律的正确性不能靠命题逻辑的定理“~(p∧~p)”或谓词逻辑的定理“~x(Fx∧~Fx)”来证明一样。矛盾律是二值逻辑的假设,命题对应于事实是某些哲学理论的假设,后面这个假设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理论困难,根据溯因推理,由其后果不可接受可以推知该假设不可接受。

2.自我挫败反驳及其回应

这个反驳的要义是,拒斥否定事实的论证是自我挫败的,因为它们大都采取这样的形式:考虑“CB正在北京大学”和“CB不在哈佛大学”这两个命题,如果它们都对应于相应的事实,权且把第一个所对应的叫作“肯定事实”p,把第二个所对应的叫作“否定事实”q,我们可以从p推出q,因为p与~q不相容,或者p与~q不相同(“不相同”最终还得依据“不相容”来解释)。因此,否定事实至多是一种推论性存在,没有独立的本体论地位(参看本文第三节的第(二)(三)两小节)。但反驳者说,“p与~q不相容”或“p与~q不相同”本身就是否定事实,因此,那些论证最终都依据否定事实去拒斥否定事实,否定事实并没有被消解,这样的论证是自我挫败的。

3.构成作用反驳及其回应

加戈(MarkJago)和巴克尔(StephenBarker)谈到了承认否定事实的四个理由:它们具有构成作用、因果作用、制造机遇的作用和使真作用。我在前面已经反驳了否定事实的使真作用,这里再把“制造机遇的作用”归于“因果作用”中一并加以回应。

加戈和巴克尔区分了“否定事实”和“被否定的事实”,认为前者不等于后者,否定事实和肯定事实都是这个世界中真实的且并列的存在,还给出了如下理由:(1)否定事实和肯定事实有相同的构成成分,例如“这个湖里有河马”和“这个湖里没有河马”,其构成成分都是:这个湖,河马。(2)区分了“例示”(instantiation)和“反例示”(anti-instantiation)关系。在“这个湖结冰了”(thelake’sbeingfrozen)中,那个湖“例示”了结冰(frozenness)这个性质,而在“这个湖没有结冰”(thelake’snotbeingfrozen)中,那个湖“反例示”结冰。“例示”和“反例示”不能相互化归,故否定事实和肯定事实并不相互依赖。(3)空洞(holes)、边缘(edges)、空隙(gaps)、凹痕(dents)等等,由处于时空中的物体围绕而成,或由后者所造就,如果后者是物质对象,则前者也是。否定事实非常类似于空洞、边缘、空隙、凹痕等,故它们也是这个世界中真实的存在。

我的回应:关于理由(1),加戈和巴克尔只举出成对的肯定事实和否定事实的例证,而大部分“否定事实”没有与之对应的“肯定事实”,例如“孙悟空不是长着八个脑袋的人”,“独角兽不是有十颗大绿牙的大白象”,如何说明肯定事实和否定事实有相同的构成成分?关于理由(2),“反例示”关系与我们的认知预期有关,是我们挑选和推论出来的,而不是摆放在我们眼前的,例如,那个湖不仅反例示了河马,还反例示了鳄鱼、食人鲨、毒蛇、老虎、狮子、太阳、月亮、伦敦城……关于理由(3),由物质性对象造就、影响而成的东西都是物质性的吗?例如,人的死亡主要是由生理性(物质性)因素所造成的,但人的死亡也是物质性的吗?!

(4)因果作用反驳及其回应

综上所述,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真之符合论有两种形态,即基于对象的符合论和基于事实的符合论。李主斌对“事实”概念的辩护以及对笔者质疑事实概念的反驳,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基于事实的符合论框架下,为了说明肯定命题的假和否定命题的真,通常引入“否定事实”,但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后者是如下三个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事物的正面状态、认知主体的预期、推论,故其至多是一种推论性“存在”,没有独立的本体论地位。设定“否定事实”已经面临很多诘难,如本体论膨胀、随附性、不可感知性、缺乏因果力。对这些诘难已经提出了很多反驳,如二难论证,自我挫败论证,“否定事实”的四个作用——构成作用、因果作用、制造机遇的作用和使真作用,但这些反驳完全可以再次被合理地反驳掉。

作者简介:陈波,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主要从事逻辑哲学、逻辑史和分析哲学研究。

THE END
1.(完整版)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总结经管文库(原现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945398-1-1.html
2.命题就是通过语句来反映事物情况的思维形式,被人们所断定的命题就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命题就是通过语句来反映事物情况的思维形式,被人们所断定的命题就是判断。命题有真假之别。凡是___反映事物情况的就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https://www.shuashuati.com/ti/44f6e6e6cba943c3a4a49e62356e9278.html?fm=bd81284ea43117a79edddab11845ad0ccf
3.你构造的是哪几个命题?(2)你构造的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请所以由①③得到②为真命题; ∵∠E=∠F, ∴CE∥BF, ∴∠C=∠CDF, ∵∠B=∠C, ∴∠B=∠CDF, ∴AB∥CD, 所以由②③得到①为真命题. 点评: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判断事物的语句叫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经过推理论证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http://www.1010jiajiao.com/czsx/shiti_id_bd690c61ba8cc80702402ce2ad1e42f6
4.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假言命题若表达,表达哪种假言命题请写出它们的是否表达命题?如表达命题,试写出其命题形式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假言命题,又称(),它是形式逻辑中最常见的一种命题形式。 A.选言命题 B.联言命题 C.复合命题 D.条件命题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命题?为什么?祝你一路平安!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为假命题,仅当构成这个https://m.shangxueba.com/ask/17213970.html
5.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教案16篇(全文)16. 真、假命题P24 11题;P37 12题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教案 第6篇 青岛第四十四中学 姜蓉 2015.5.28 学习目标: 1.掌握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相关知识,梳理本章内容,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并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2.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9098g82.html
6.假言命题是什么意思例如一个“if或else”语句在程序设计中就是一个典型的条件结构,使用假言命题的形式来构建。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https://m.51dongshi.com/eedfrvahgaass.html
7.2015年武汉商学院单独招生文化综合模拟试题湖北高职单招三峡工程完工以后,___可以使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提高到5000万吨,___可以使万吨的船队溯流而上直达重庆,___为西南腹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A. 因为 所以 而且 B. 既又 从而 C. 既 所以 从而 D. 因为 又 而且 9.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选项https://m.027art.com/gaokao/HTML/2187097.html
8.下列语句,是真命题的是()A.对顶角相等B.同位角相等C.内错角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所以B选项为假命题;C、两直线平行,同错角相等,所以C选项为假命题;D、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所以D选项为假命题.故选A. 根据对顶角的性质对A进行判断;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对B、C、D进行判断. 本题考点:命题与定理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a65753b3104d6c70bdb6a3dd73d09ee2.html
9.形式逻辑(8)逻辑命题与语逻辑命题与语句的联系和概念与语词的联系相同,命题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命题的物质载体或语言载体,一切逻辑命题的含义都是以语言中各种语句的表述方式来完成的,但并不是一切语句都表达逻辑命题。 语句根据其自身的内容、表述的语气、以及所产生的作用,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701/13/32712951_984645554.shtml
10.5.3.2《命题定理证明》知识和方法归纳2.命题的结构: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3.命题的形式:数学中的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时“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4.?命题的分类: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 https://www.meipian.cn/2qwr6d01
11.《逻辑要义》试读:1.2命题和语句上述三个语句在结构上互不相同,然而,它们有相同的意义,它们在同样的条件下都是真的。它们断定了同一个命题。要注意的是,同一个语句也可以被用在不同的语境中来断定不同的命题。一个语句被说出的时间和地点,就可能影响它所断定的命题。 人类已经在月球上行走。如果该语句在1969年以前被说出,那么它将是假的。https://book.douban.com/reading/25262946/
12.第12章命题逻辑计算机科学的基椽发文档12.1 本章主要内容 12.2节从直观上说明了命题逻辑是什么,以及它为何实用。12.3节介绍了用于逻辑表达式的代数,它使用布尔值操作数,并且用到对布尔(真/假)值进行运算的AND、OR和NOT这样的逻辑运算符。这种代数通常称为布尔代数,是以首先将逻辑表达为代数的逻辑学家乔治·布尔的名字命名的。然后我们还会了解以下内容。https://www.wenjiangs.com/doc/fu1bebkj
13.离散数学期复习系列一命题逻辑成真赋值1、何为命题 判断结果唯一的陈述句 (1)真命题:判断结果为真的命题 (2)假命题:判断结果为假的命题 (3)悖论:自相矛盾的语句 例如: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言 那么如何判断命题呢? (1)首先看是否是陈述句。祈使句,反问句,感叹句…都不是命题 (2)看真值是否唯一 https://blog.csdn.net/hjy6666hjy/article/details/12511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