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增长率的计算
(1)题型特征
...与上年相比上升/下降...%
(2)基本公式
x%=(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增长量/基期量=增长量/(现期量-增长量)
(3)速算技巧:直除/百化分
2.增长率的比较
下列选项中增长最快/最慢,增长率最大/最小的是......
(2)比较方法
直接读数比较;比较现期量/基期量
3.混合增速
多个部分混合为一个整体,如:房产和地产混合为房地产;上半年与下半年混合为全年
(2)判别方法
混合增速居中间,更加靠近于基数较大的所对应的增长率
4.间隔增长率
间隔一个统计周期求值,如:求2018年相较于2016年同比增速
r=a%+b%+a%×b%
(3)考查形式
①求间隔增长率:求2018年相较于2016年的同比增速
②求间隔基期量:已知2018年值,2018、2017年同比增速,求2016年值
③求间隔倍数:求2018年是2016年的多少倍
5.年均增长率
××年--××年间,某某的年均增长率为......
末期量=初期量×(1+x%)^n
1.增长量的计算
......与上年相比上升/下降了......具体值
增长量=现期量-基期量=现期量*x%/(1+x%)
(3)速算技巧
n+1法则
2.增长量的比较
下列选项中,增长最多/最少、增长量最大/最小的是......
大大则大,一大一小看相对变化倍数
3.年均增长量
××年--××年间,某某的年均增长量为......
年均增长量=(末期量-初期量)/n
三、现期量与基期量
1.现期量的计算
预测年份日期更靠后的数据
现期量=基期量+增长量=基期量×(1+x%)
2.基期量的计算
求年份日期更靠前的数据,如已知2018年数据,要求2017年的值
基期量=现期量-增长量=现期量/(1+x%)
(3)速算技巧:
|x%|﹤5%时,基期量≈现期量-现期量×x%
|x%|﹥5%时,用直除、百化分
3.基期量的比较
比较年份日期更靠前的数据,如已知2018年数据,比较2017年的数据大小关系
当1+x%相差不大时,着重比较现期量即可
1.现期比重
求年份日期与材料相同的比重
比重=部分/整体;整体=部分/比重;部分=整体×比重
直除百化分
2.基期比重
求年份日期与材料相比更靠前的比重
B/A×(1+a%)/(1+b%)
a%与b%相差不大时,着重计算B/A即可
a%与b%相差较大时,左右两边均需要计算,可用直除、百化分
3.两期比重变化
...占...的比重与上年相比上升/下降...百分点
(2)判定依据
b%-a%的正负决定升降,数值上一般选最小
五、倍数与平均数
1.倍数
(1)现期倍数:B/A
(2)基期倍数:B/A×(1+a%)/(1+b%)
2.平均数
(1)现期平均数:总数/总个数=B/A
(2)基期平均数:B/A×(1+a%)/(1+b%)
(3)平均数的增长率:(b%-a%)/(1+a%)
六、速算技巧
1.计算类
(1)直除法
选项首位不同,分子不变,分母保留前两位除一位即可
选项首位相同,分子不变,分母保留前三位除到答案出现为止
(2)百化分
将百分数转化为分数进行计算,常见特殊分数:
1/3≈33.3%,1/4≈25%,1/5≈20%,1/6≈16.7%,1/7≈14.3%,1/8≈12.5%,1/9≈11.1%,1/11≈9.1%,1/12≈8.3%,1/13≈7.7%,1/14≈7.1%,1/15≈6.7%
2.比较类
(1)分数特性比较:两个分数,若其中一个分子大,分母反而小,则其更大
(2)直除法比较
(3)差分法比较:大分数与小分数“做差”得到差分数,比较差分数与小分数的大小关系,差分数大于小分数,则大分数大于小分数,差分数小于小分数,则大分数小于小分数
(4)化同法比较
一、组成相同看位置
1.动态位置变化
(1)特点:元素本身大小形状不变,变的是方向距离等
(2)移动
原则:就近平均原则
移动方向:上下左右折返循环顺逆时针
(3)旋转翻转
判别方法:
①时针法(方向一致为旋转,否则是翻转)
②箭头法:(判断旋转方向,角度)
(4)注意:旋转和翻转后的图形一致,是有可能的
2.静态位置变化
(1)特征:元素位置不变,图中元素的相对位置呈现某种规律
(2)图形相对位置
相离:上下左右相邻相隔
相交:相交关系相交形状相交面积
相切:外切外接内切内接
包含:内外位置(尤其注意内外为直曲图形的情况)
(3)点、线的位置
点的遍历、点的位置不重合
点、线的相对位置关系
点与点的相对位置
线与线的关系:平行、相交、垂直等
点或线与其他图形的相对位置,如点接、线接、点在锐角旁
二、组成相似看样式
1.叠加
(1)常规考法:去异存同去同存异
(2)特别考法:黑白叠加米字型
2.遍历
(1)单元素遍历:不同图中都出现某元素(乱中求同)
(2)整体遍历:以行/列为单位,元素整体相同(缺啥补啥)
(3)局部遍历:相邻图形中有某个元素相同(相邻求同)
三、组成凌乱看属性
1.曲直性
(1)图形主要由线构成
(2)常见考法:
①都是直线/曲线
②直线曲线交替,或内外交替
2.封闭性
(1)图形有明显的封闭空间,即面
①都是封闭/开放/半开放图形
②封闭开放半开放图形交替出现
3.对称性
(1)出现明显的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如五角星
①都是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或同时两者兼具
②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非对称图形等交替出现
4.角
5.重心
6.凹凸性
注意:是图形的任一条边都符合(曲线图形需做切线)
四、属性不行看数量
1.常规考点
(1)属性:点线面
(2)数量规律:相同自然数列递增递减递推等
2.特殊考点
(1)角:相同递增递减等
(2)元素:种类数相同递增递减等
五、一笔画
1.定义
一笔画图形:一笔画成,路径不重复,不中断的线条图形
奇点:连接奇数条线(直线或曲线)的点
2.方法
笔画数=奇点数/2
奇点:端点、T字交点;
偶点:角十字交叉点
六、空间重构有妙招
六面体:时针法公共边法橡皮法
四面体:左右面公共边公共点法
七、其他考点
1.汉字字母数字类
面对称
2.三视图
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3.截面图
做题时注意积累各种截面
4.实物重组
5.拆/拼纸板
题干入手:优先拼接相同的边
选项入手:特殊的角,在题干中是否有对应图形等
一、主旨概括题
1.题型判断
主要(旨在意在)讲述(强调说明阐明阐述等),主旨/主题/观点/关键词/中心议题,概括/复述/归纳/总结最恰当/准确
2.做题步骤
(1)看问题确定题型
(2)阅读文段找中心
(3)对比选项优选答案
3.解题思路
(1)找中心句
行文脉络:观点类/对策类
重点词:主题词程度词观点引导词关联词
(2)对比选项进行转换
同义替换
精简压缩
(3)优选更好的选项
绝对选项和相对选项
表述的明确性
4.常见错误选项(对比思想)
(1)关联词中的非重点部分
(2)行文脉络中的功能句(背景例子等)
(4)偷换主题词(范围扩大缩小偷换)
(5)不明确的表述一般不选,优选明确表述
二、语句排序题
(1)题干:4-7个带有序号的句子
(2)问法:将以上N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2.题型剖析
将一段话的顺序打乱,要求考生选择排序正确的一项
查考生连贯表达和逻辑分析能力
(1)第一步:看选项
(2)第二步:确定首尾句
4.解题顺序
(1)选项有特征
确定首尾句
确定前后句、紧邻句
通读文段确定答案
(2)选项无特征
按顺序读
寻找首尾句紧邻句
三、标题添加题
做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为这段新闻拟写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2.答题原则
(1)突出主旨意图,表明作者的态度观点,引发思考
(2)不同体裁,标题特点不同
(3)最优原则:醒目,精炼,有趣
3.体裁
新闻报道、散文、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
四、语句理解题
对“......”理解正确的是;“......”指代的是;文中划线句子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考查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句子在特定语境中含义的能力
3.解题原则
不脱离文段营造的语境
4.解题思路
(1)指代词
(2)主题词
(3)喻体词借体词
(4)句子
五、下文推断题
(2)先介绍背景现状,段尾引出观点提出问题,要求推断下文
3.解题技巧-突破口在尾句
(1)主题一致
(2)行文思路一致
(3)感情倾向一致
(4)文段已经论述的,下文不再论述
六、细节理解题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不符的是,下列表述(理解)正确/不正确的是
(1)阅读提问,判断题型
(2)阅读选项,固定关键词
(3)阅读材料,锁定细节,排除干扰项
3.常见错误
(1)无中生有:强加关系
(2)不符原文:偷换概念、偷换时态、偷换范围、偷换程度、意思相反
4.细节理解主旨化
正确答案是对整个文段的概括,或者是作者要表达的主旨意图
七、语句衔接题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文段中有一条下划线,需填入的句子是
(1)选填句子,这个句子可能出现在段首,段尾,中间
(2)考查语句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连贯是指语义和逻辑,得体是指形式
(1)形式:句法结构完整/一个主语/成对关联词
(2)语义和逻辑:话题照应/逻辑照应/行文思路照应/指代照应
一、词语辨析
1.词语搭配
不同词语有不同的搭配对象和适用范围
2.词义轻重
选项中的词语意思相近,但有程度轻重的区别,解题的时候根据文段语境的轻重判断
3.词义侧重
意义相近但语义上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组词法区分侧重点
4.感情色彩
(1)文段感情倾向积极选褒义词
(2)文段感情倾向消极选贬义词
(3)文段并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选中性词
(4)在积极或消极的语境中,选项没有与之对应的褒义词或贬义词,也可以用中性词
5.语体风格
优先排除口头语
二、语境分析
1.特殊标点
(1)顿号分号:表正向并列
要点:感情倾向以及语义均保持一致
(2)冒号破折号:表解释说明
2.提示词句
(1)对应关系:对比/对偶/排比
(2)解释说明:隐含的提示信息/本身具有特定含义
3.关联词语
(1)并列
①正向
标志:A或者B
要点:AB语义和感情倾向一致
②反向
标志:不是A而是B/不是A就是B/是A不是B/要么A要么B
要点:AB语义和感情倾向相反
(2)递进
格式:不但...而且.../不仅...还.../不止...也.../非但...连.../甚至/尚且/何况
要点:前后感情倾向和语义一致,但递进后程度更重
(3)转折
格式:虽然...但是.../尽管...然而.../固然...却.../不过/只是/倒
要点:前后语义和感情倾向相反
一、必然性推理
1.关于“有些”
逻辑中的"有些"和生活中的"有些"有区别,逻辑中的"有些"强调"有",表示至少有一个,有多少不确定,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部分",还有可能是“所有”
2.直言命题
(1)定义:断定事物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2)矛盾关系
①找矛盾:在命题前加否定词,对整个命题进行否定
②特征:互为矛盾的两个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③3组矛盾:
所有是与有些非
所有非与有些是
某个是与某个非
(3)反对关系
①上反对
所有是与所有非
特征:可以同假,但不可以同真,即至少一假
②下反对
有些是与有些非
特征:可以同真,但不可以同假,即至少一真
(4)推出关系
①一个命题为真,则可推出另一个命题也为真
②2组推出
所有是→某个是→有些是
所有非→某个非→有些非
3.联言命题
(1)定义:表示若干个判断都存在的命题
(2)关联词:...和...;...并且...;既...又...;不仅...而且...;虽然...但是...
(3)翻译:A且B(AB是分别为联言命题的支命题)
(4)推理:
若(A且B)为真,则A真、B真;
当(A且B)为假时,若A真,可推知B假;若B真,可推知A假。
(5)矛盾:“A且B”的矛盾是“非A或非B”
4.相容选言命题
(1)定义:表示若干个判断至少有一个存在的命题
(2)关键词:或;或者...或者...;AB中至少有一个
(3)翻译:A或B(A且B,A且非B;B且非A)
(4)推理规则:
若A或B为假,则A、B都为假
当A或B为真时,若A假,可推知B真;若B假,可推知A真
(5)矛盾:非A且非B
5.不相容选言命题
(1)定义:表示若干个判断有且仅有一个存在的命题
(2)关键词:要么...要么...;A、B有且仅有一个
(3)翻译:A要么B(要么A要么B)
(4)2种可能:A且非B,B且非A
(5)推理
“A要么B”为假时,则A、B同时为真或A、B同时为假
当“A要么B”为真时,则A、B必一真一假
若A真,可推知B假;若B假,可推知A假;
若A假,可推知B真;若B假,可推知A真
(6)矛盾
“A要么B”的矛盾是(非A且非B)或(A且B)
6.条件命题
(1)定义:陈述某一事物存在与发生是另一事物存在与发生的条件的命题
(2)充分条件命题(前推后)
如果...那么(就)..;只要...就...;若...则...;所有/凡是;...都...;
...是...的充分条件;...就/则/都/一定...
(3)必要条件命题(后推前)
只有...才...;不...不...;...是...的必要条件/前提/先决条件
(4)除非...否则...
否一推一;否前→后;否后→前
(5)矛盾命题
“A→B”的矛盾命题是“A且-B”
(6)等价命题
逆否等价“A→B”等价于“非B→非A”
矛盾的矛盾是原命题”A→B”等价于“-A或B”
(7)推理规则
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确定结论
连锁推理:A→B、B→C成立,则可知A→C也成立
7.朴素逻辑
(1)突破口
①已知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信息
②条件中的确定信息
(2)代入排除法
①题干已知条件多且看起来复杂难易梳理
②选项信息充分
③问法中问“最”的题,如“最多”“最高”“最大”等
(3)假设法
题干所给的信息有限,或者根据题干信息进行推导可以得出很多可能性,无法得出确定的答案
①当出现前后矛盾,则该假设不成立,应换一种假设
②当没有出现矛盾,则该假设成立,符合题干要求
二、可能性推理
1.一般论证
(1)削弱型
题型特征:问法中出现了”削弱、反驳、质疑”等关键词
削弱结论:直接否定结论
削弱论证:割裂前提和结论的关系
削弱前提:质疑前提的真实性
否定隐含假设:说明题干默认的前提是不成立的
(2)加强型
题型特征:问法中出现了“加强、支持”等关键词
加强结论:直接肯定结论
加强论证:建立前提和结论的关系
补充前提:补充其他有利结论的前提
肯定隐含假设:说明题干结论默认的前提是成立的
(3)前提假设型
题型特征:问法中出现了“前提、假设”等关键词
搭桥:当题干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出现了明显概念上的跳跃,就可以用搭桥法,在两个跳跃概念之间搭桥,让题干的论证过程更加完整
否定代入:将选项否定再代入题干论证,如果否定之后的选项代入之后题干论证不成立,那么该选项的正面必须存在,则为题干的必要前提
2.因果论证
(1)知果求因
定义:如果求因是指题干的前提是一个已知的结果,结论是推测导致该结果的原因
削弱:①否定此因,②另有他因,③切断因果联系
加强:①肯定此因,②排除他因,③建立因果联系
(2)知因求果
定义:知因求果是指题干前提为一个事实原因,结论是推测该事实可能导致的结果
削弱:①否定此果,②切断因果联系
加强:①肯定此果,②建立因果联系
(3)因果共存
定义:因果共存是指题干给出两个同时存在的事实AB,结论推测A是B的原因
削弱:①因果倒置,②颠倒时序,③另有他因,④切断因果联系
加强:①排除他因,②建立因果联系,③解释因果关系
大家可以参考以上知识点梳理,捋出自己的行测提分突破口,能不能拿到高分并不在于是否熟记知识点,而是在于知识点的灵活运用。
网站开发维护:学宝科技有限公司网络发行许可证号:新出发苏A零字第高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