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精选5篇)

关键词:动物词语;语义表达;英汉对比

一、动物词语的语义基础

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

(一)根据形体、生活习性特征表达的语义

英汉语言都有根据动物的形体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所形成的词语。它们形象逼真地反映了这些动物的生活规律,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而引申出一定的语言意义,例如,蛇(snake)是一种爬行动物,体形柔软易弯曲,在行走时,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汉语言中都有“蛇行(snakeitsway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隐匿于草丛中,因而有“阴险、狠毒”的联想意义,英语中有“asnakeinthegrass”,比喻伪装成朋友的阴险之人。又如,鸡(cock)的生活习性之一是清早鸣叫,因而汉语中有“闻鸡起舞、雄鸡一唱天下白”等词语,英语中有“cock-crow(黎明)”等词语。[1]260根据“蜜蜂(bee)”、“猪(pig)”、“猴(monkey)”等的生活规律和生理特点,英汉语言中都有“忙碌”、“懒惰”、“精明、淘气”等语义。

(二)根据人们对待动物的情感态度所表达的语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和各种动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们对动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到这些动物词语的褒贬意义,赋予语言以丰富的感彩。

对待某些动物,由于各民族呈现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态度,体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表达相同的语言意义。例如,英汉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种善良、温顺、柔弱的动物,因而在其意义表达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态度。汉语中有“像小绵羊一样温和、乖巧”,英语中有“asgentleasalamb/asmeekasasheep”。“猪(pig)”的生活习性、环境决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认为猪是懒惰、肮脏的动物,因而有关猪的词语都含有贬义的感彩。

二、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

对等性是指英汉语言在表达某一语义时,词语中所涉及动物名称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名称所代表和体现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联想意义和文化特征。

(一)英汉语言中有关动物词语的语义完全对等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英汉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

1.利用动物形体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蛇行”和“snakeitswaythrough/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又如“asslipperyasaneel(像泥鳅一样圆滑)”。[5]293-295

2.由于语言翻译、词语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例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有“apapertiger”。英语中有“abird’sview”,汉语中就出现了“鸟瞰”一词。又例如:“adarkhorse(黑马)”,“anuglyduck(丑小鸭)”,“bullmarket(牛市)”等。[1]107

3.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猴、蛇、狐狸、狼”等动物都有相同的态度,因而他们在两种语言中表达着大致相同的意义。例如,英语中可以用“horse”指各类人,“adarkhorse(黑马)”,“awillinghorse(积极工作的人)”,“aTrojan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汉语中有“犬马、驽马、响马、马贼、探马、马前卒、老马识途”等。汉语中有狡猾的狐狸,英语里有“asly/craftyfox”,“ascunningasafox”等。又例如:“afishintroubledwater(浑水摸鱼)”,“astimidasamouse(胆小如鼠)”,“asbusyasabee(像蜜蜂一样忙碌)”[6]161-162,“asstrongasahorse(人强马壮)”,“wolfdown(狼吞虎咽)”,“acaseofdogeatdog(狗咬狗)”等。此类例子都体现了两种语言在借用动物名称表达语义的完全对等性。

(二)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部分对等性

英语中“owl”是智慧、庄严的象征,例“aswiseasanowl”(猴精)。而汉语里它是不祥之鸟,倒霉、厄运的象征,汉语用“猴”象征聪明、机灵。“bat”在英语里具有消极否定意义,象征盲目,丑陋、罪恶和吸血鬼,例“asblindasabat”。[1]207-217而汉语里“蝙蝠”具有褒义色彩,象征幸福、好运、富裕,因为它和“福”谐音。又例如下列词语里,表达同一意义英汉语言里分别使用不同的动物名称。

Leadadog’slife——过着牛马般的生活

have/holdawolfbytheears——骑虎难下

aflyintheointment——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

ikeacatonhot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likeadrownedrat——落汤鸡

beatthedogbeforethelion——杀鸡儆猴

donkey’syears——猴年马月[8](57-59)

牛饮——drinklikeafish

吹牛——talkhorse

害群之马——blacksheep

对牛弹琴——cast/throwpearlbeforeswine

一丘之貉——birdsofthesamefeather

(三)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

一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某一语义时,在另一种语言里这些动物名称则完全消失,不借助任何动物名称。反映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时,选择词语的不同,即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动物词语在另一种语言里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动物名称去表达,这些词语不能盲目的直译和套用。例如,汉语里“白象”是一种电子产品,由于“whiteelephant”在英语里意为“累赘,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所以不可译为“whiteelephant”。汉语里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英语里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拍马屁——licksb’sboots

蜻蜓点水——scratchthesurface

黔驴技穷——atone’swit’s/attheendofone’srope

马到成功——immediatesuccessuponarrival

英语里也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在汉语中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putthecartbeforethehorse——本末倒置

adoginthe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

acat-and-doglife——经常吵架的生活

raincatsanddogs——倾盆大雨

moneywillmakethemaretogo——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动物词语体现的文化特征

本研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动物鼠、牛、虎、兔、蛇、龙、马、羊、猴、鸡、狗、猪以及猫、狼、狮子、鱼、蜜蜂、鸟、蝙蝠等31种动物形成的各种词语,包括成语、习俗语、俚语、格言。就英汉语言中这些动物所代表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比喻、联想、象征意义的探讨,挖掘了它们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这些有关动物的词语中,中国文化侧重品德和人格意义,注重他们的内在特征,而西方文化侧重外在形象和体征意义,注重他们的外在特征,因而产生了这些词语文化方面的差别。通过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这些动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义的差异,找到产生这些语言差异的文化根源,避免语言交流的障碍和误解。

参考文献:

[1]HORNBYAS.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

[2]陈美芳.英汉词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Us-ChinaForeignLanguage,2005(1):33-37.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张廷芳.狗年话狗[M]//教育与文化发展新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GUYUEGUO.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关键词:动物习语文化内涵文化差异

一、动物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了解和弄清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分析和探讨英汉习语中蕴含着的丰富文化知识。而学习英语习语中的动物词汇,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1.英语中的“马”和汉语中的“牛”

在西方,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马载人运货,功不可没。直到19世纪瓦特发明了蒸汽机,马的一些“苦力”才有所减少,蒸汽机最初叫作“铁马”(ironhorse),功率称为“马力”(horsepower),即一匹马的拉力,这种叫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在英语中“马”的习语的数量在所有动物习语中占第二位仅次于“狗”。中国人早期用牛耕地,因此对牛的习性了如指掌,于是就出现了“像老黄牛一样吃苦耐劳”、“牛脾气”、“吹牛皮”等成语,而英国人早期用马耕地,开展赛马等活动,所以在英语中更多的用马来比喻,如“worklikeahorse”(勤奋工作)、“beonthehighhorse”(盛气凌人)。

2.英语中的“狮子”和汉语中的“虎”

中国成语中的虎。在古代虎被认为是所有动物之王,而且也是勇敢和凶猛的象征。基于这个方面,虎常常是勇敢的士兵的象征。汉语成语中有“猛虎下山”、“如虎添翼”、“虎踞龙盘”等。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老虎是长寿、尊贵和勇猛的象征。老虎的形象随处可见,小孩子的鞋上、画在盾牌上、绣在衣服上等。西方人很少有机会看到老虎,因为老虎生存的地方和少,大多在亚洲,特别我国边远地区,所以老虎对西方人来说除了是凶残的动物以外,联想很少,两个很著名的词是“FlyingTiger”、“papertiger”。在他们眼里,狮子是万兽之王,在寓言故事里,狮子出尽了风头,只要狮子出现,老虎豺狼也要找个地方躲躲,所以就有了“anassinalion’sskin”之说。英国人特别崇拜狮子,在国徽上的徽章是狮子,传令官的盾牌上也有狮子的图案,英国被称为不列颠之狮。

3.英语中的“狗”和汉语中的“狗”

二、形成动物习语的文化因素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每种文化都因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英国是一个岛国,四周被海洋环绕,水产品丰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孕育的捕鱼业和畜牧业也对习语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说汉语成语“守口如瓶”相对应的英语习语却是“asdumbasanoyster”。因为英国肯特郡产的“oyster”(牡蛎)最好,而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得紧紧的。英语中与鱼有关的习语随处可见,英国人常用“fish”来表示各色各样的人:“coldfish”(无感情的人);“dullfish”(枯燥无味的人);“poorfish”(愚蠢的人);“shyfish”(羞怯的人)。相比之下,“鱼”在汉语中却显得平淡无奇。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讲究精耕细作。

2.文化背景

语言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习语的产生和形成也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汉文化中象征不吉祥的“owl”(猫头鹰)在西方文化中是智慧的象征。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Owl”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情人,常栖息于她的身旁,因而有“aswiseasanowl”之说。“owlish”、“owlishly”则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owl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常充当裁判。然而,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就不同了。很多人怕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认为碰上它是倒霉的前兆。

三、结语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识字教学智趣课堂的构建可以“情境教学法”为理论支撑,智解文本,慧识学生,巧设情境,寓教于乐,从而智趣共生。下面结合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6》的教学课例加以论述。

一、情景再现

(一)我会认。

师:森林王国里住着许多珍稀动物,它们都是大家的好朋友。让我们一起走进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动物王国吧!(滚动出现动物图片及名称)

师:回忆一下,你脑海里留下了哪些动物形象,说一说:在绿树成荫的动物王国,我看到了……和……。

师: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我们赶紧走进《识字6》,和它们交朋友吧!

(二)我会读。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识字,争当“小老师”。

2.“你点我播”认读动物名称:

(1)同桌合作:一人随机指出一个词语,另一人快速反应,准确读出。又准又快的奖励一颗小星星。

(2)师生合作,你点我播(去掉拼音)。

3.课件出示第一组词串“狮子、大象、老虎”及相应的图片,学生轻声读,思考这三种动物有什么共同点?(凶猛、威武……)读好词串。

4.看图区分猴子、猩猩的区别。

5.教师借助图讲述:麋鹿,角像鹿角,头似马,身似驴,蹄似牛,俗称“四不像”,斑马身上的斑纹起保护作用,袋鼠因胸前有一个育儿袋而得名,棕熊身体大,能爬树,会游泳。

6.范读引路,读好韵文。

7.赛读巩固。

(三)我会写。

1.学生自己观察“狮、猴、猩”,找出相同之处。

3.教师点评,示范书写。

结束语:今天我们走进动物王国认识了那么多的动物朋友,还学习了6个生字。生活就是一本大大的语文书,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一定能学到更多有趣的汉字。

(四)课外拓展

1.熟读识字6。

2.收集喜欢的动物卡片,认一认名称,再与同学交流交流。

3.积累三个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如:虎背熊腰,盲人摸象等)

二、理性思考

李吉林老师所倡导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低年级智趣课堂的构建受学生心理年龄发展的限制,需要借助特定的情境,以情感为纽带,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开启智慧的大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架构知识体系。

(一)智析文本,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智趣课堂的构建,作为主导的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以足够的智慧创设生动而有效的学习情境,使其学有兴趣。翻阅低段识字教材不难发现:低年级的识字大多放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材中均配有相应的插图,目的是提供与生活相近的场景,激发学习的兴趣。《识字6》的课堂教学充分运用教材插图,挖掘词串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森林王国动物汇聚的情境,上课伊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

对于一些特例,如一年级上册《识字5》,16个汉字,16幅图,图文对应,但相对独立。我们要深入挖掘,洞悉看似毫无联系的个体之间的共性特征,大胆重组,创设有趣的情境。笔者将“牛、马、卖、果、角”等8个生字组合成一幅夏收图,让学生在感受田间夏收的喜悦中,按顺序观察图,认识事物,在找一找、说一说、记一记的过程中识字,以帮忙“摘果子”的游戏加以巩固,学生学得不亦乐乎。

(二)慧识学生,搭建平台,激活思维火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智趣课堂的构建需要搭建趣味而富有挑战的自主学习平台,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学有所思,思而有乐。《识字6》课堂中的朗读指导与思维训练可谓相得益彰:图文并茂出示每组词串,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自主发现排列规律,而后根据动物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这样的设计基于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想象丰富、思维发散等特点,调动各类感官,保持学习兴趣的同时激活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思考并快乐,学有所思,学有所乐,并乐此不疲。

(三)巧拨智评,情理相融,倾注启智活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许多名师,以他们深厚的文化功底,巧妙地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使学生在课堂上心游万仞、精彩言说,让课堂真正成了情趣的栖所、发展的平台。教师睿智灵动的课堂用语一方面取决于课前对教材、学生的深入解读而进行的充分预设,另一方面是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积累。教师颇具匠心的导语设计,闪烁智慧的巧妙点拨和饱含真情,恰如其分的有效评价,如涓涓溪流,为智趣课堂的构建注入源头活水。

(四)匠心独运,创新设计,促进自主构建。

关键词:惯用语特点结构类型语义分析

一、惯用语在汉语词汇中的位置

现代汉语惯用语用词少而含义丰富收效大。它不但能使语言变得生动、活泼、形象,而且能使表达含蓄丰富、语义幽默。它结构简短精炼,运用灵活,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表达方式。惯用语不但在日常口语中被频繁使用,而且在小说、戏剧、曲艺里,甚至在官方政论、新闻报道中也都被普遍地应用着。

在日常生活交际中,一些惯用语日益地固定化。于是人们就把这些惯用语当做现成的语言材料加以运用,不必临时组织语言就能脱口而出。它多以比喻的方式获得修辞上的意义转移,具有形象生动的特有表现力。惯用语不论在结构上还是意义上都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凝固性,在稳定性和凝固性的基础上同时具有灵活性的特点,精炼简短的形式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汉语惯用语广泛存在并运用于中国文化语言中。在其他普通语言中,为了追求语言的形象生动性都要借助惯用语来表达,这种现象同样广泛存在于其他常用语言中。

惯用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是极为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惯用语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棱镜,它可以从多角度折射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对现代汉语惯用语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

二、惯用语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二百五”“白眼狼”“墙头草”等之类的词语。这些词语的格式大都较固定,具有意义特定、形式短小、口语性强等特点,这就是现代汉语中的“惯用语”。惯用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既有以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灵活多样的结构特点和强烈的修辞色彩。惯用语生动活泼,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其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如“狗腿子”不能单从字面理解为“狗的腿”,它实际上是指坏人的帮凶。

三、惯用语的特点

从惯用语的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其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义特点

1.惯用语的语义具有双层性,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通常是由一定的修辞手段形成惯用语的实际意义,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表义精炼准确,如“吹鼓手”并不是指吹鼓的人,而是比喻鼓吹某事或吹捧别人的人。

2.惯用语绝大多数都是贬义的,使用时必须注意其褒贬色彩,如“小爬虫”比喻爱投机钻营品质很坏的人。

3.部分惯用语时代色彩很浓,生命力比成语较短,有些惯用语会逐渐被时代淘汰,如“黑五类”“”“洋插队”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惯用语,在今天已基本淘汰而被新的惯用语所代替。

(二)结构特点

1.惯用语是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的固定短语,结构相对固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形式上为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以动宾结构的三音节为主,如“变色龙”“软骨头”等,三字以上的如“打抱不平”“桃李满天下”等。

2.惯用语与成语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成语书面色彩浓;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其间可以依据表达的需要插入定语和补语。

有的惯用语既不能改变它的构成成分,也不能加进别的成分,这种惯用语更像一个词,如“巴不得”。

(三)语体特征

1.惯用语比较短小,自然简明。三音节惯用语只需要三个字就能组合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意思,如“糊涂虫”比喻不明事理的人。

2.在语体上,惯用语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感彩,感彩以贬义居多,如“妻管严”“夹生饭”等。

总而言之,含义简明、形象生动、通俗有趣,是惯用语的主要特点。

四、惯用语的结构类型

惯用语和熟语中的成语、歇后语、谚语等语言单位一样,都是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律用词组织起来的,只是它的用词较少,语法结构比较简单。惯用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它格式的,其构成成分和内部关系都相对较固定。结构类型主要有七类:联合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连谓结构。偏正结构分为“定中式”和“状中式”。

(一)联合式

联合式惯用语基本由形容词构成,组成“形容词+形容词+形容词”的三字结构,三个形容词独立开来联系并不大,组合起来却意义独特。例如:

老大难马大哈大老粗短平快

(二)主谓式

主谓式惯用语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被陈述的对象,后部分是用来陈述前部分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主谓式结构有三种:

1.“主语+谓语+宾语”格式,第二个动词后面必须带宾语。例如:

鬼打墙狗吃屎驴打滚火上房

2.“主语+谓语”形式,这类惯用语的谓语大部分是由形容词充当的。例如:

耳朵软眼窝浅脸皮厚嘴巴硬

3.“主语+谓语”形式,动词单独充当谓语成分,这类惯用语较少。例如:

龙虎斗胡弥散

(三)述宾式

汉语惯用语的结构多为述宾式。述宾式惯用语也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表示动作、行为,后部分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和关联的对象。前后两部分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类惯用语的谓语大多由动词充当,宾语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主要有三种:

1.“谓语+宾语”形式,大多表现为“A+BC”式。例如:

抬轿子打埋伏穿小鞋出洋相

2.“述补+宾语”形式,这类比较少见。例如:

撕破脸抓破脸

3.“状语+谓语+宾语”形式,谓语前面有修饰或限制的成分。例如:

乱弹琴活见鬼白磨牙

另外,惯用语的固定性是相对的,其结构形式在使用上具有一定自由度和`活度。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组合方式为动宾关系的惯用语上,其结构可以扩展,如:

碰钉子――碰了个钉子抓辫子――抓了你的辫子

开倒车――开历史的倒车打交道――打了几次交道

(四)述补式

述补式惯用语也分两部分,前部分表示事物性质、状态或动作,后部分是补充说明前部分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是补充说明和被补充说明的关系。述补类惯用语的结构主要有两种:

1.前部分中心词为动词,后部分补充说明前部分的动作。例如:

吃不饱笑掉牙拉下水挂起来

2.前部分中心词为形容词,后部分补充说明前部分的性质状态。例如:

矮半截冷半截

(五)定中式

定中式属于偏正类惯用语。偏正类惯用语的数量仅次于述宾式惯用语。定中式惯用语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修饰后部分,后部分被修饰。前后两部分之间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定中式惯用语的结构是“定语+中心语”,主要有两种类型:

1.后两个为双音节词(A+BC),是惯用语的中心词,前一音节修饰后两个音节。例如:

母老虎老狐狸丑小鸭

2.前两个为双音节词(AB+C),后一个音节为中心词,受前两音节的修饰。例如:

定心丸半边天墙头草

(六)状中式

状中式同样属于偏正类。和定中式惯用语一样,状中式也分两部分,前部分限制后部分,后部分被限制。前后两部分之间是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定中式惯用语的结构是“状语+中心语”,主要有两种类型:

1.中心词为动词,受前面状语的限制。例如:

连锅端对着干靠边站

2.中心语为形容词,受前面状语的修饰。例如:

满堂红一场空两面光

(七)连谓式

连谓式是由两个谓词性成分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前后两个谓语围绕同一个名词。连谓式惯用语的数量寥寥无几。例如:

没咒念没牙啃有戏看

综上可以看出,七种惯用语的结构分类很不均匀。

五、表示人的惯用语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惯用语中有很多以人为表达和影射的对象,这些惯用语形式多样,有的以动物喻人,有的以植物喻人;有的贬义,有的褒义。用语生动有趣,十分传神。

(一)感彩

惯用语来自民间,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意准确精炼,感彩浓厚。惯用语的生活气息浓厚,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普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怨,其中包含着人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情感。情感具有主观性,是抽象的。而惯用语的运用使人们很好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我们在使用惯用语时,首先应该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所表达的感彩。

1.褒义色彩

因惯用语多是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情绪,所以现代汉语中表示褒义的惯用语并不多,但是生活中那些美好的、受人们推崇和赞美的事物在其中还是有所体现。例如:

(1)孺子牛――比喻鞠躬尽瘁、为人民造福的人。

(2)智多星――比喻足智多谋的人。

(3)活菩萨――比喻救苦救难的善人。

(4)半边天――比喻新社会妇女的巨大力量能顶半边天,也用来指新社会的妇女。

(5)千里眼――比喻眼光敏锐的人。

(6)活字典――比喻字词等知识丰富的人。

(7)顶梁柱――比喻起主要作用的骨干力量。

(8)主心骨――指可依靠的人或事物。

(9)千里马――比喻德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

(10)急先锋――比喻在行动上积极带头的人。

2.贬义色彩

惯用语中对现实的讥讽和批判要远远多于讴歌和赞美,其中反映的多是带有负面色彩的内容,特别是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负面现象和人性的弱点或恶习进行了描述和讽刺。惯用词带有贬义的比较多,讽刺意味比较浓。例如:

(11)绊脚石――比喻阻碍前进的人。

(12)耍贫嘴――比喻不顾对方态度唠叨不休的人。

(13)装洋葱――比喻对事情故作不知的人。

(14)长舌妇――比喻喜好搬弄是非的人。

(15)睁眼瞎――比喻没有一点儿学识的人。

(16)伪君子――比喻表面上正经,实际上卑鄙的人。

(17)小皇帝――比喻被娇惯坏了的独生子。

(18)马蜂窝――比喻难于对付的人或能引起麻烦或纠纷的事。

(19)和事佬――比喻无原则进行调解的人。

(20)半吊子――比喻不明事理、言行冒失或办事有始无终的人。

(二)含有动物名称的惯用语语义分析

惯用词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添加动物名称为词,或赞扬,或讽喻,妙趣横生。惯用语中的动物有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现代汉语惯用语中出现的动物,家禽以“鸡”为主,家畜以“牛”“狗”“驴”为主,这些动物是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家庭饲养的动物。这些动物在动物惯用语中的高频出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画面,体现了农业社会小农经济的特点。另外,虎、狼、狐狸等动物也曾经常出现在农耕社会中,所以在惯用语中也较为常见。在人们长期与这些动物交往的过程中,便形成了对各种动物的不同态度,使动物本身也具有了象征意义。例如:

(21)狗腿子――比喻坏人的帮凶。

(22)中山狼――比喻恩将仇报的人。

(23)笑面虎――比喻外表和善而内心凶狠的人。

(24)黑心狼――比喻心狠手辣六亲不认的人。

(25)地头蛇――比喻在某一地方仗势欺人的人。

(26)铁公鸡――比喻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

(27)老黄牛――比喻默不作声、踏实工作的人。

(28)老狐狸――比喻非常狡猾的人。

(29)井底蛙――比喻孤陋寡闻、见识不广的人。

(30)哈巴狗――比喻趋炎附势、媚态十足的人。

(三)含有数词的惯用语语义分析

惯用语中含有数词的词语并不多,所表达的对象大多数以人为主,描摹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幽默生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作为文化符号是始终和阴阳联系在一起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对偶、对称的审美趣味,所以包括“二”的惯用语数量不少。此外,中国的文化习惯里不爱单数,再加上“三”的谐音是“散”,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并不吉利,故包含“三”的惯用语数量较之其他数字较多并且多为贬义。例如:

(31)二流子――比喻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32)万金油――比喻什么都做,但什么都不擅长的人。

(33)二杆子――比喻不务正业、好吹嘘的人。

(34)三只手――比喻好偷窃的人。

(35)丑八怪――比喻相貌丑陋的人。

(36)二把刀――比喻对某项工作知识不足、技术不高的人。

(37)二百五――比喻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38)三寸舌――比喻能言善辩的人,

(39)三脚猫――比喻徒有其表实不中用的人。

(40)百灵鸟――比喻歌喉甜润、清脆的歌手。

[1]史海菊.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陈华琴.现代汉语惯用语及其文化内涵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沈孟璎.现代汉语惯用语初探[J].文史哲,1982,(02).

关键词:翻译批评动物习语英汉翻译误译问题

要研究翻译过程中的误译问题,我们先回顾下翻译的一些理论性问题。譬如怎样界定翻译作品或结果的好坏优劣,这其实离不开我们的翻译批评。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的重要分支,也是翻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虽然在翻译批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对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翻译批评的基本范畴界定不严格和基本理论研究不够。究其根本原因,是对翻译批评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研究。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笔者所要讨论的是动物习语,包括动物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动物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然而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往往对同一动物习语产生不同的联想,使得各种动物类习语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但我们在平时的翻译或者欣赏过程中常常是凭借经验和直觉就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不同的译文作出孰优孰劣的评判,我们忽略了这些表达所赖以存在的语境。本文将从文本文化(语言语境)及社会文化的角度讨论英汉动物习语翻译过程中误译产生的原因、结果并对其进行纠正。

1.语言语境层面上的误译

误译的产生有时是在语言语境层面上的,包括我们说的错译、用词不当、未注意美学原则、译语与源语风格南辕北辙等。

例如,cannotmakeasilkpurseoutofasow’sear乍一看我们很容易将其翻译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这就犯了未理解原语句要表达的意思的错,是明显的错译。我们仔细推敲下不难知道,将该句翻译成“朽木不可雕也”要贴切得多。相似的例子有:fishbeginstostinkatthehead(鱼臭先臭头),应改为“上梁不正下梁歪”;而将“Eventhedogswaggerswhenitsmasterwinsfavor.”翻译为“狗仗人势”,显然说不过去,这里我们最好将其译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人将thecatamongthepigeons翻译成“猫在鸽群中”,这里没有注意一个美学对称原则,或是翻译为“鹤立鸡群”,这和原习语的风格即褒贬义完全相反,根据语言语境,我们应翻译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同样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我们翻译成:Hethathasbeenbittenbyaserpentisafraidofrope.译文读者也能明白其中意思,可是我们如果运用美学原则,改译为“Aburntchilddreadsthefire.”或者“Oncebitten,twiceshy.”,不仅看上去简单许多,意思也更贴切,而且采用了对称美,很是令人赏心悦目。

英语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的现象非常普遍。译者在翻译中往往对某些多义词,某些句子的意义理解把握不定。如何选择和处理一词多义、一句多义,笔者认为,根据原文的语境来分析、理解词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例如:

(1)Montcaughtalittlecrab,andanswered,“Thatwasanastyone!”

“Pleaserow.”

“Iam.”Andhedidforseveralstrokes.lookingatherwithruefuleagerness.

A.孟特捉到一只小螃蟹,回答说:“真讨厌!”

“快划吧。”

“我划着呢”,他荡了几桨,满眼的忧郁和焦切。

B.孟特划桨时用力不当,回答说:“真讨厌!”

“我划着呢”,他荡了几桨,满眼的忧郁和焦切,

从“pleaserow”,“hedidforseveralstrokes”可以看出,这是两人在划船时的对话。若把“caughtalittlecrab”译为“捉到一只小螃蟹”与下文有点儿风马牛不相及。另外,tocatchacrab是一条习语,意思是“划船时用力不当”。因而,根据上下文,译文B是正确的。

(2)Itseemstomewhatissauceforthegooseissauceforthegander.

A.我觉得煮鹅用什么酱油,煮公鹅也要用什么酱油。

B.我认为应该一视同仁。

例(2)中,译者若不懂得其内在含义,很可能译成A。这样,读者就会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译者若能透过表层理解其深层意义,就可能译成B,从而把原意清楚准确地表达出来。

2.因为译者对社会――文化语境的理解有误而产生的误译

例如:(1)abullinachinashop

“abullinachinashop”源自1816年,英国外交官阿默斯特(WilliamPittAmherst,1773-1857)代表英国前来中国商谈贸易工作,因不遵守中国宫廷的礼节,没有完成任务。当时英国报纸发表了一幅漫画,将他画成一只闯进瓷器店的公牛,讽刺他在中国鲁莽行事,有辱使命。所以用abullinachinashop(瓷器店里的公牛)一语双关:“bull”既指“公牛”又指“英国人”,因为JohnBull是英国人的绰号;china既指“瓷器”又指“中国”,所以以后这个短语就被用以比喻“(行动或说话)鲁莽的人”。

(2)Gotolawforasheep,youloseacow.

译者很容易联想到汉语中与之颇为相似的成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的翻译家也十分赞同这种译法,并将之归为归化译法的典型例子,然而读者在译文中看到这类十分熟悉的中国谚语,也就像在译文中遇到诸如“说曹操,曹操到”之类的中国传统谚语一样,不免产生怀疑,至少有几分滑稽的感觉。而且,两者的意思实际上并不完全对等。英语中的这个习语除了表示“得不偿失”的意思外,还附带了表示律师打官司,向原告和被告收取尽可能多的钱财的意思,反映了西方民族习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文化,这些意思是中文谚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不包含的。

(3)“现在是满街都在议论上海的战事了。小伙计们夹在闹市里骂‘东洋乌龟’!竟也有人当街大呼:‘再买东洋货就是忘八!’”(茅盾:《林家铺子》)

译文:NowthewholetownwastalkingaboutthecatastropheinShanghai.YoungclerkswerecursingtheJapaneseaggressors.Peoplewereevenshouting,“AnyonewhobuysJapanesegoodsisasonofabitch!”

句中“乌龟”和“忘八”都是骂人的脏话。在古代,乌龟本是神灵动物之一。可是至元末明初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中有两句嘲弄一破落大家贵姓的诗:“宅眷皆为撑目兔,舍人总作缩头龟。”“撑目兔”指不夫而孕的,“缩头龟”喻纵妻乱的男人;从此乌龟从圣灵之宠一落千丈,沦降为卑贱之物。至于“忘八”的来历,明代赵翼《除余丛考》中谓“王八”即“忘八”,即“忘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八字”道德标准的人。“乌龟”、“忘八”是对人最刻毒、最卑贱的咒语。在西方,龟无此文化附加义,通常只把它看作一种行动迟缓的甲壳类水生动物而已,因此译者要把例句中的“乌龟”、“王八”准确形象地译为英语,需要跨越汉英文化差异的鸿沟,非得详加注释或说明,舍此别无他法。本例译者为简洁起见,仅译出其语境含义而舍弃其形象,把“东洋乌龟”译为“theJapaneseaggressors”,而把“忘八”译为“asonofabitch”。

(4)“为头一人,头带武巾,身穿团花线袍,白净面皮,三绺须,真有龙凤之表。”(吴敬梓:《儒林外史》)

“龙凤之表”:haveanappearanceofdragonandphoenix

地球上本无这种动物,汉、英民族却都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汉民族视龙为一种神异的动物,封建时代则用以专指天子帝王,现在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气势磅礴的民族精神;而西方《圣经》中dragon代表邪恶和恐怖,致使在英美人心目中常有“凶神恶煞”的联想。句中“龙凤之表”实指“帝王之相”,由于汉英民族对龙的喻义大相径庭,因此译语应舍弃龙的形象而直译其喻义,翻译为:looklikeaking/lookeveryinchaking,以免英美读者曲解。

汉语中有些成语样的习语,本身带有典故或者强烈的文化色彩,例如,“缘木求鱼”,我们就不能按照字面翻译为:climbatreetocatchfish,目的语读者会困惑不解,因为他们没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所以译者应该相应地找到目的语文化中的动物形象或者直接根据意思进行释义。例如这里就可翻译成为:seekahareinahen’snest/tomilkthebull/afruitlessapproach。相似的,“画蛇添足”不应翻为:drawasnakeandaddfeettoit,而应翻译为:gildingthelily(锦上添花)/overdoit。

3.语言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综合作用的产生的误译

例如:

(1)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

译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从语言语境推断,第一个语句与第二个语句的意义不连贯,约翰值得信任和他“不吃鱼,玩游戏”并没有必然联系,译文让人觉得文不对题,不合逻辑。其实英文的“eatsnofish”是有言外之意的:英国的天主教规定教徒斋日那天只能吃鱼。后来清教在政治舞台上取代了天主教的位置,清教徒为表忠诚,在斋日那天是不吃鱼的。于是,“不吃鱼”就逐渐被引申为“可以信赖的(beingreliable)”。

再如,某些含有动物形象的英语谚语和成语,无法在汉语中找到恰如其分的对应表达方式,还有一些谚语虽然字面意义相互对应,但其附加意义、感彩、评价目的不同,翻译时。如果译者不考虑语言语境和文化的综合因素,往往使人不知所云,很难把握其真谛。例如:

(2)“Youoldbuffalo!”shethought.Herfacecrimsonwithsuppressedfins.

小说“GonewiththeWind”《乱世佳人》,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全译本)将它直接译为:

“‘你这条老肥牛!’她心里直骂,由于压着一腔怒火,所以涨得满脸通红。”牛在汉语里面代表勤劳、吃苦、任劳任怨,而在英语中则带有恐吓、愚弄别人、令人厌恶的人的意思。从语言语境上分析,“老肥牛”和骂人的话逻辑上不连贯,严格意义上讲,它不能算作一种骂人的词语;而从文化层面考虑的话,我们显然发现这个形象在汉语里面并不能让人产生什么相似的联想或者共鸣。这样,译语中保留的动物形象就会被读者误解,而汉语中也没有相似的动物比喻,因此要舍去原文的动物形象,直接采用解释的语句,试译作:“‘你这令人厌恶的老东西!’她压着一腔怒火。满脸憋得通红。”这样,不仅语句地道通顺多了,我们从情感上也能接受并且想象出小说中主人公当时那种愤怒的状态。

(3)raincatsanddogs

如果我们直接翻译成“下得和猫狗一样”,从语言语境上分析,整个句子让人看了不明就里。

它其实出自希腊或者罗马神话故事,据说巫婆骑着猫从雨中经过,而神仙Odin,他掌管智慧、诗文、战争和农业,常把dog带在身边,把它作为刮风的信号。这样dog也就被看作是强风的象征了。还有一个说法:古代街道排水设施太差,一下大雨,许多猫和狗都被淹死,雨水流走后,街上满是猫和狗的尸体。第三个说法是该成语来自希腊文的catadupe,意为“瀑布”,下瓢泼大雨时犹如瀑布,后来慢慢演变成了raincatsanddogs。所以应把它翻译为“倾盆大雨”。

另外,在习语的翻译技巧与手段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总结起来不过是直译、意译、增译与注释这几种。笔者认为,翻译习语最重要的并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而在于文化背景知识和习语知识的积累与广泛了解,以及对翻译的根本理念的认识,即翻译的本质与目的是什么。可以说,不同的翻译方法体现着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理念会造就不同的翻译风格,很难说孰对孰错,但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对应不同的时代,也应该在翻译手法上有所偏重。而且翻译理论不应也不会停滞不行,或是有一套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法则,我们必须不断摸索,不停推敲,善于观察,才能找出最适合、最可行的翻译法。

综上所述,英汉语言中有着丰富的动物名称的习语或比喻。动物习语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即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不同的民族由于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对动物的认识和情感也不尽相同,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动物的文化内涵是准确把握翻译的关键。所以我们应首先对动物习语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作深入比较,熟知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内涵的异同。

参考文献:

[1]孟广龄.翻译理论与技巧新编者[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覃先美.英语动物文化考释[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3]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Z].牛津大学出版社,商务印务馆.

[4]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6]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7]潘翠琼,肖依虎.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2):29-31.

[8]李君文,杨晓军.东西方动物文化内涵的差异与翻译.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37.

[9]郑海凌.论翻译批评的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翻译,2000,(2):19-22.

[10]范东升.翻译的本质与翻译批评的根本性任务[J].中国翻译,2000,(4):31-34

[11]唐述宗.英语词组大典[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

THE END
1.(完整版)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总结经管文库(原现2、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1)、四种命题 (2)、四种命题间的逆否关系 (3)、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两个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945398-1-1.html
2.2025年国考行测备考技巧:如何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对当关系对当关系 , 指的是具有相同素材的命题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 在我们做题的过程中常常表现为以下这几个命题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反对关系,而通过题目中给出的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我们就可以进行“真假定位”,从而确定真命题或者假命题的一个范围被限定在了题目中所给的哪几句话当中。比如下面这题: https://m.sd.huatu.com/2024/1122/1565929.html
3.四种命题和充要条件的具体概念否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全否定的新命题,但不改变条件和结论的顺序。https://edu.iask.sina.com.cn/jy/2RCejKOytez.html
4.定义和命题教案7篇(全文)2.用比较数学化的观点来审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遇到的语句 特征. 3.通过对某些语句特征的判断学会严谨的思考习惯.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为:情景引入——命题含义(情景引入)——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练习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由学生表演)活动内容: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grmbwjki.html
5.批创思维导论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3、【判断题】批判性思维不很有用,因为对成功而言人际关系与人脉更重要。 4、【判断题】我们常常必须快速做出决定,没有许多时间来思考,因此,批判性思维并非真有用武之地。 1.3改善我们的思维 1、【单选题】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技能 A、知识 B、生活 http://xuzhou.ehqc.cn/html/98_14.html
6.登高凭栏斜晖脉脉水悠悠江陵县实验高级中学对于关系型命题作文,要确定好标题词语的内涵与外延,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 例如2007年四川高考作文以“一步与一生”为题: “一步与一生”是一个关系型题目。曾经的面孔如2006年重庆卷“走与停”,江苏卷“人与路”,浙江卷“生有所息/生无所息”等。此前http://www.jlsygz.cn/article-25-342-1.html
7.赣州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单招考试大纲及样卷5、辨析语句的含义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累赘、结构混乱、表达不明、不合逻辑等)。 6、辨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排比、夸张、对比、对偶、比拟、设问、反问等)。 7、识记基本篇目涉及到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识,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http://www.gzpt.edu.cn/info/1005/3459.htm
8.语言学概论考试题库(通用6篇)《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英语语言学的基本知识,掌握语言系统内部语言学各分支之间的关系和各分支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语言学在其它学科领域的应用,熟悉现代语言学重要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考生可以从不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g49b3ok.html
9.现代汉语预设的意义类型触发语及其关系研究.pd2.2.2 预设的特征 根据上文对预设的定义,本文认为预设具有以下特征: 1.一般是暗含在话语中,是话语的附加信息,听话人可以根据一定的逻辑、语义和 语境知识推导出来; 2.是说话人单方面作出的主观态度、看法或信念,其本身并不具备必然的真实性和 8 现代汉语预设的意义类型、触发语及其关系研究 正确性; 3.与话语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4/0303/6269253.shtm
10.第12章命题逻辑计算机科学的基椽发文档命题逻辑不能做什么 命题逻辑是一种实用的推理工具,但它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它不能洞悉命题内部并利用命题间的关系。比如,莎莉写出了if语句 if (a 然后山姆指出只要写成 if (a 就足够了。如果设p、q和r分别代表命题(a<b)、(a<c)和(b<c),这样看起来山姆所说的就是 https://www.wenjiangs.com/doc/fu1bebkj
11.2011年4月普通逻辑自考试题16.“男人”、“学生”和“女青年”这几个概念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有( ) A.交叉关系 B.同一关系 C.真包含关系 D.全异关系 E.真包含于关系 17.具有等价关系的语句对有( ) A.“并非失败都是成功之母”与“并非失败都不是成功之母” B.“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都要反对”与“并非有的恐怖主义行为不要反对”https://www.hbzkw.com/exam/20120303102926.html
12.高中数学教案大全(精选13篇)1.1 集合含义及其表示 教学目标: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理解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及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掌握有关符号及术语。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下列语句: 1) 全体自然数0,1,2,3,4,5, 2) 代数式 . 3) 抛物线 上所有的点 4) 今年本校高一(1)(或(2))班的全体学生 http://www.jiaoyubaba.com/banianji/81967.html
13.人工智能概览解:谓词是用于刻画个体的性质、状态或个体间关系语句片断。谓词个体是可以独立存在的物体。个体域是谓词个体的集合。 区别:谓词具有逻辑值“真”或“假”,而函数是自变量到因变量之间的一个映射。 3.谓词逻辑和命题逻辑的关系如何?有何异同? 解:谓词逻辑是命题逻辑的扩充与发展,它将一个原子命题分解成谓词与个体两https://blog.csdn.net/qq_40757240/article/details/10840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