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名言精选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名言吧,名言主要是指人们普遍熟悉的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词等。什么样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的名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道德经》第一十七章:“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6)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7)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9)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0)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1)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14)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5)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2、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3、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6、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9、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10、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11、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12、豫呵其若冬涉水。

1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5、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1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7、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8、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9、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20、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1、做人的道理:心思要细,志气要大,心智要圆,行动要方,才能要多,事情要少!

22、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5、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26、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7、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2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29、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30、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3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3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3、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34、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37、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39、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40、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1、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42、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4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44、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45、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6、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7、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48、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49、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1、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52、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53、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54、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55、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5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8、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5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6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6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6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63、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4、子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恒古多变,谁生吾哉!

65、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66、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67、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68、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69、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70、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71、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7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73、知足者富。

7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75、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77、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78、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名句

7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80、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81、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82、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83、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84、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85、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87、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88、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89、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90、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91、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92、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9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9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9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9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9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98、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9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100、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01、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0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0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0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05、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0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0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08、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09、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110、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1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112、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113、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4、将欲取之,必先之。

115、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11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17、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18、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11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0、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12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2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23、小国寡民。

12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12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26、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127、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128、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129、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130、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缤纷的彩色,使人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使人沉溺迷惑;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厌食;驰骋打猎,使人心发狂;稀缺的财货,使人行为不轨)

3、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国小人希,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轻易冒险,不向远方迁移)

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6、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我不愿采取攻势而情愿采取守势,我不愿前进一寸而情愿后退一尺)

7、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

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12、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15、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两军对垒时,悲愤的一方获胜)

1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8、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各小国之间踮脚可望,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人民直到老死,也互不往来)

1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20、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于走路,不留痕迹;善于言谈,无可指谪)

2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最圆满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会败坏;最充实的好似空虚,但它的用处不会穷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辩的好似口齿木讷)

2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24、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表现出单纯,执着于朴素,减少私心,去除欲望)

2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做易事开始;做天下的大事,一定要从做小事开始)

2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恰恰是没有什么声音;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

27、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要统治人民,就先用言辞表达对人民的谦虚;要领导人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

28、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所以明察秋毫;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所以功勋不没;不自高自大,所以成为民众之长)

29、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则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遇到危险)

30、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3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

3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3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分裂成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新生的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事物)

34、为无为,则无不治。(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

35、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3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3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从事学问,知识要天天增加;致力于提高境界,知识要天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达到无为,虽然无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

39、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0、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41、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2、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45、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6、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4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是坏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为善,这是恶事)

4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9、柔弱胜刚强(柔弱能战胜刚强)

5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51、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2、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5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54、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规律,叫作明智。不知道规律,轻取妄动,其结果必凶)

55、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56、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5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懂的人不乱说,乱说的人不是真懂)

1、圣人退起身而使其身先,外起身而使其身存。

2、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损不足以奉有余。

4、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7、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9、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10、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1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12、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3、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14、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1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6、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17、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18、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19、子曰郁郁乎文哉,诚不我欺。

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5、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6、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7、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9、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1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13、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4、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5、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6、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17、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8、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9、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0、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能够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3、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24、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25、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2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27、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28、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9、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3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33、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5、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36、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能够示人。

37、子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恒古多变,谁生吾哉!

38、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39、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1、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4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4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44、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45、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4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47、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48、知足者富。

49、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50、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51、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53、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

54、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55、豫呵其若冬涉水。

5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57、小国寡民。

58、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59、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60、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6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6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63、将欲取之,必先之。

64、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65、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6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6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68、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69、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70、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71、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名句

72、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73、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74、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7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76、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77、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78、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79、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8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81、做人的道理:心思要细,志气要大,心智要圆,行动要方,才能要多,事情要少!

82、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83、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

84、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85、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86、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87、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88、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89、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9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1、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9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能够不殆。

9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94、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9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96、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97、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9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99、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00、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0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0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103、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104、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10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106、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0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08、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109、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能够为善?

110、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11、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1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13、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11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11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16、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11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18、和大怨必有馀怨,安能够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1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20、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2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122、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2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2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25、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2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27、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2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129、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30、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1、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7、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9、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0、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6、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2、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1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6、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17、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19、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21、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2、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4、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25、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26、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7、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2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9、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3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1、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3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3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3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6、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3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8、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9、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4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4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赛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老子《道德经》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3、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道德经》

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道德经》

5、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老子《老子》

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道德经》

7、慎始如终,则无败事。——老子《道德经》

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老子《老子》

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

10、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道德经》

11、“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老子

12、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道德经》

13、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老子《道德经》

1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道德经》

15、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老子·俭欲第四十六》

16、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道德经》

1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道德经》

18、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道德经》

19、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老聃

20、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译文:一切要顺应自然。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情形呢?是天地。天地造成的情形都不能长久,何况人的那点力量。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得到道;从事于德的人得到德;从事不道不德的人,得到不道不德。得到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得到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得到非道非德的'人,非道非德也乐于得到他。为人诚信不足,自然就不被人信任。——老子《道德经》

21、"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老子》"

22、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道德经》

2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解读: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有了慈爱所以能勇武;有了节俭,所以能大方;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反而能得到天下人的爱戴。——老子

24、大道至简——老子《道德经》

25、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老子

26、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老子《道德经》

27、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道德经》

28、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经》

29、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李耳《道德经》

30、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注:原文老子第五十八章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老子第五十八章》

31、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道德经》

32、征服别人的人是强人,征服自己的人是伟人。——老子

3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

3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道德经》

3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老子《道德经》

36、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道德经》

37、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聃

38、出生入死。——老子《道德经》

39、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

40、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老子》

41、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老子《老子第八章》

4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老子》

4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44、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道德经》

45、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道德经》

1.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53.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啬。

69.治大国,若烹小鲜。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7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72.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7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5.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8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1.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8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87.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8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4.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6.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9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3、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5、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6、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8、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9、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0、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1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1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5、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1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1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1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19、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20、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2、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2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2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5、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2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0、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3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3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6、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9、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1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2、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4、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7、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8、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9、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0、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2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22、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2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4、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25、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6、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能够不殆。

27、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9、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30、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3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3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33、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能够为善?

34、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35、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7、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39、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40、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4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44、治人事天,莫若啬。

4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4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4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8、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9、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50、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52、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53、治大国,若烹小鲜。

54、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5、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56、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57、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58、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59、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60、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1、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6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6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64、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65、将欲翕(合上)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66、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67、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6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69、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7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71、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72、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7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74、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75、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7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7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79、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80、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8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2、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83、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可是欲兼畜人,小邦可是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84、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8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8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8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88、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8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90、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91、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9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93、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

9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95、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9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97、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98、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9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00、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6、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9、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1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6、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1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9、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2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1、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22、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2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5、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2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3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1、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3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3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3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35、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一、“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中国历来兵权最重要,“枪杆子里出政权”,而不是“选票箱里出政权”。有了枪杆子,统治者则应自觉克制不滥杀,恬淡为上,因为没有法制约束。

二、“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有人说,“无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潜在的物质,“有名”是原始的物质,大爆炸后形成万物。中国人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论。不过,中国的学问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状的,几千年都没有发展。

三、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会,人权、个人财产权皆不受保护,灾祸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四、“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一方面表现了国人的不竞争心理,另一方面不争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现了国人的狡猾谋略。

五、“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的学问多是“玄学”,不是科学。

六、“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此话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谨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于暗昧的一面;知道荣耀的一面,但自己宁守卑辱的一面。中国人以柔克刚,太富有计谋了。

七、“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人治社会,注定了人际关系复杂,注定了修身处世学问深厚。

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治社会一切无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不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国人就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九、“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此话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到。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有货不能为人所识。的确,老子提出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无为而治思想仅为统治者暴政过后的与民休息政策的依据。

一十、“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即挫掉锐气,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昏昏噩噩的中国社会把人的生气、个性、菱角和创造性全要磨灭、消解。

十一、“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中国人有点小聪明,于是统治者竭尽心智折腾老百姓,何知摒弃个人智能,发挥法治、市场的作用

十二、“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要统治人民,就先用言辞表达对人民的谦虚;要领导人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可见,封建统治者总是在利用人民、欺骗人民。

十三、“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中国乃战争之国,伏尸千里,流血成河,成为每一朝代兴起、每一次接班人之争的必然。中国人几千年悟不出如何使政权平稳过渡的办法,这是我们的智力的缺陷。

十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中国人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种态度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十五、“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类似于市场经济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历代统治者只知扰民,只知私欲膨胀,老百姓怎么能富裕、朴素呢

1.书就像雨后的彩虹,阴天的太阳,黑夜的灯光。

2.汲取知识力量,建设美好家园。

3.我读书,我快乐;我读书,我飞翔;我读书,我陶醉。

4.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5.书,读起来!

6.享受阅读,品味人生。

7.踏着进步的阶梯,迈向心灵的彼岸。

8.与书香为伴,与智慧同行。

9.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10.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

11.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

12.品读人文社会,开启书香生活。

13.我读书,我进步;我读书,我快乐。

14.索取,只有在一个场合才能越多越好,那就是读书。

15.我读书,我优秀;我读书,我快乐。

16.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17.读书点燃智慧,知识照耀人生。

18.书是生命之源,可让你少一些粗俗,多一些高雅。

19.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0.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21.书需要你慢慢去煮,才能挥发它那诱人的.香味。

22.书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桥梁,而学习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选择。

23.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

24.书是唯一不老的东西。

25.读书使人快乐,使人高尚,使人优雅。

26.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27.书如海,平静中积淀,澎湃中升华,品读中成长。

28.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29.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31.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

32.读书放飞梦想,拼搏成就未来。

33.绝无三聚氢胺,不含防腐剂,绝对健康。

34.书是智慧的翅膀,让我们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

35.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

36.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37.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38.读书吧,它会使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

39.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40.不经过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

41.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42.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43.学问须有自己意思;专法他人,而自己无独立之精神,大为不可。

45.多读书多学习多求经验,就是前途的保障。

46.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47.努力不懈的人,会在人们失败的地方获得成功。

48.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

50.失败是常有的,如果你能站起来,成功就在眼前。

51.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

52.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博览群书拓宽视野。

53.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54.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55.书是指引我们走上成功之路的明灯。

56.好书如同好友,一生相伴,可鉴,可勉。

57.沐浴书香,与书为友,快乐成长。

58.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59.书香伴我成长,阅读圆我梦想。

60.矢志向学,敢于胜利。

61.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

62.品一杯好茶,读一本好书,愿能与书一生为伴。

6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64.读书勤乃有,不勤腹中虚。

65.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66.读书是学习。

67.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68.要痊愈的病人不辞热痛的针灸,要上进的读者也决不怕恶辣的书。

69.学会读书就是点燃火炬。

70.运动的能量来自食物,思想的光辉来自书本。

71.选书应和交友一样谨慎。因为你的习性受书籍的影响不亚于朋友。

72.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73.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74.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

75.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心灵徜徉书海。

76.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7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8.读书是至乐的事。

79.循序而渐近,熟读而精思。

80.行万里路,究不若读万卷书之重要。

81.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2.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积累成就辉煌。

83.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

84.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

8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8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87.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

89.书香萦绕,情满外校。

90.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THE END
1.《老子》五千言,浓缩为五句话,读懂一句,受益一生新浪佛学一部《老子》五千余言,从修身养性到治国理论,从自然规律到人生哲理,内容广阔,无所不包。 直到现在,它仍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无数人前行。 书中这5句绝妙之言,更是高度浓缩了老子的哲学智慧。 读懂了它们,相信你也就能拨开生活的重重迷雾,参透人生的真谛。 https://fo.sina.com.cn/2024-12-02/doc-incxzkuw5752635.shtml
2.老子的名言集锦15篇老子的名言集锦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名言吧,多看多背一些名言可以丰富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子的名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https://www.ruiwen.com/zuowen/mingyanjingju/6297226.html
3.古代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大全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名言吧,多看多背一些名言可以丰富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名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代诚信的名言警句 篇1 http://mip.mingyan.yjbys.com/jingju/1285753.html
4.有关为人处事名言警句(通用9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留传。下面是关于为人处事的名言警句。 1、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豁达乐观的生活襟怀,反身求己的思过习惯。人格有品,生活才会有质! https://www.xfanwen.cn/art/60c94920748b7.html
5.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名人诚信的简短小故事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_名人诚信的简短小故事_诚信的句子经典语录_关于诚信的名言及解释关于诚信的名言1、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鲁迅2、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马克·吐温3、一丝一毫关乎节操,一件小事、一次不经意的失信,可能会毁了我们一生的名誉。--林达生4、一http://yw.ychedu.com/QTZY/597229.html
6.让人大彻大悟的老子经典格言五十句老子名言网络文章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人,他们的精神和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老子的名言https://bbs.openke.cn/thread-514295-1-1.html
7.有关老子的名言有关老子的名言-有关老子的名言警句 作文一:《有关老子的名言》1500字 佳构文档有关老子的名言“满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满足,咎莫大于欲得”–––––––当代迷信技能的生长泉源于人的永不满意的探究与发明精力,假使象小农社会“小富即安”,满意于“三分地,一头牛,妻子孩子热炕头”,进取精力没https://www.xdyy8.com/wenxue/zuowen/32282.html
8.凡事从小事做起的谚语高中知识1.关于“从小事做起”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春秋·楚·李耳《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白话译文: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 方一步步形成的。 2、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春秋·楚·李耳《老子》 白话译文: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 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1857770.html
9.解读《老子》中的名言6篇(全文)《老子》一书的智慧是大家公认的。《老子》书中的名言警句也是大家所熟知的。下面我们选了一些,引用名家的翻译,主要是陈鼓应和傅佩荣两先生的,然后作了一点感悟式的引申发挥。既然是引申发挥,必然不能向翻译那样只能局限在原文的意思中,但即使是这样也不意味着我们就没有整体的取向。我们整体的取向是在当下人们的经历https://www.99xueshu.com/w/filenmasyyt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