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大器晚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有一段名言:“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中“大器晚成”常用来形容年岁较大而终获成功、取得成就的人士,表扬其艰苦卓绝、坚持不懈,终有所成的精神和业绩。既有赞誉他们的意思,又含对年轻上进的年轻人的鼓励之意,故成为厚重的对年长而取得大成就者的赞颂语,与对年轻求进步的后学的激励之意。它激励了无数有志者,坚持不懈、刻苦努力、不计年岁,而终有所成。
十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被视为对文学艺术美学规律的概括,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启迪与指导,作家艺术家每以此为创作的圭臬,掌握其精神实质,以求高水平的作品,达到创作的成功。
十三、不言之教。《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有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此章对不言之教予以崇高的评价,称之为“天下希及之”,成为后人“以实际行动的施教”的重视和力行。后世流传的“身教重于言教”即秉此而成,表示对“不言之教”的重视,成为师长和家长教育学生和子弟的重要教育思想和规范。
十五、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四十六章》:“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被浓缩为“知足常乐”的成语,成为人们安贫乐道的生存意念,进而为一种存在哲学。表现了一种生活态度、生存原则。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意识,艰苦朴素是民族美德。
十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往往被用来劝慰遭遇不幸者,或警醒获得幸运者,要同时考虑到祸或福的另一面,体察到在“祸”中潜存着“福”的因子,而在“福”中,却又隐蔽着“祸”之隐患。这已经成为中国人对待祸福的辩证态度,是一种具有哲理性的生活智慧,它使人能够处祸不乱、获福不骄;也使人能够任何情况下,都镇静自若,心怀不乱。
十七、深根固柢。《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有句:“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深根固柢”已演变为更通俗的“根深蒂固”而广为应用。形容事情、事物、事业发展的稳定、坚固,如大树之根基很深,用以形容人们的事务、事业之巩固的成就,或叮嘱人们使事物、事业达到如此状态。
十八、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句,已被广泛应用,成为治国之道,被广为接受。作为通用语流行,还延伸其意为做大事情,也就像煎小鱼一样,不可不停地煎炒翻动。既是政治哲学,也是办事的指导原则,还被应用于一种广泛使用的思想行为的指导原则。它形象而深刻,易明其意,细加品察,意蕴颇深。
十九、报怨以德和轻诺寡信。《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指出:“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又谓“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报怨以德”传播中演变为“以德报怨”,更通俗易懂,意为以好心回报曾经以坏意恶行对待自己的人和行为,成为具有道德修养、绅士风度的思想行为的表现。“夫轻诺必寡信”一句,也缩减为“轻诺寡信”四字成语,常被用来批评有这种行为的人,或者劝勉人们注意避免这种行为。
二十、被褐怀玉。《道德经·第七十章》首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表现一种良言美语不为人接受,更不去执行的遗憾。次表感叹:“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了解我的人稀少,效法我的更难能可贵,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向世人敬献好心美意。然后说“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所以圣人外在虽然粗布烂衫,但胸中却怀抱美玉。起句感叹无限,而以“被褐怀玉”作结,表示了一种坚持不懈,以良言美意益人救世的决心与意志。“被褐怀玉”成为赞誉那种衣着朴素、行为温婉,而待人处世、处理事务却高尚优雅,好似身披粗布衣裳,而胸揣美玉。并且扩大增义而为象征地表达,对那种为人处世、说话、办事、行文,均简洁、朴素、自然而不事雕饰的表现,予以称赞和表敬意。词语形象优雅,突出地表现了其深沉内蕴,是一句词美意深的成语。
二十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中有句:“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有时略易一字,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用以形容法律对犯罪行为,绝不会宽恕,更不至于疏漏放过。也常常被用来预言、预测,罪大恶极或多重犯罪的人及其行为,绝对会遭到人们的谴责、法律的惩罚。这是中国特有的对于正义必胜、罪恶定遭惩信念的表达,也是一种信心和人生态度。
二十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孰敢?”长时期以来,是对勇于反抗反动统治者的革命者、正义人士,勇于斗争,不畏强权、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勇毅形象的赞颂词,以及形容淡定面对敌人屠杀的英勇坚毅形象,也是鼓舞革命者、正义人士投身革命洪流,视死如归的自许壮词。
以上成语,涉及人生哲学、生活圭臬、志向追求、存在意欲等等方面,其深沉意涵,广涉宇宙、社会、人生以及人们面对的事业、学问、日常事务、人际关系等等。这些名言警句,在《道德经》中,都是被纳入宇宙、社会、人生、世事与时势的大语境中来陈述和论证的,其思想道德的背景,可谓“天地境界”,其蕴含的意义层次,博大精慎、意义深邃,所言者浅近,所示者深厚渺远,若深思细究,足可提高思想修养、道德品位、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