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职业道德讲义
第一章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节道德与职业道德
一、道德
(一)道德的定义:道德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特殊行为规范的综合。
三层含义:1、一个社会的道德的性质、内容,是由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决定的。
2、道德是以善与恶、好与坏、偏私与公正等作为标准来调整人民之间的行为的。
3、道德不是由专门的机构制定和强制实施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信念、传
统、习惯和教育的力量来调节的。
(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联系(1)道德和法律都是国家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道德和法律在内容上存在部分重叠。
2、道德能够弥补法律调节的不足
(1)在调节范围上,道德适用范围广,法律的适用范围相对窄。
(2)在调节主体上,法律代表国家意志,通过司法部门强制执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风俗和人们的良心来指导。
(3)在调节方式上,法律具有强制性、滞后性,道德则具有自觉性、事前性
(三)道德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是非、善恶判断,表明自己态度和价值倾向的活动。(如善恶、是非、荣辱、正义与邪恶、诚实与虚假评价)道德评价的特点:扩散性和持久性。如“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建立良好声誉要持久,而毁掉它却在一瞬间。
二、职业道德
(一)职业: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产、生活需要,所从事的承担特定社会责任,具有某种专门业务活动、相对稳定的工作。是责任、权利和利益的有机统一。
三层含义:1、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和方式。
2、通过职业劳动是自己的体力、智力和技能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3、通过自己的职业劳动,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
(二)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它调节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从业人员之间、从业人员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2、它存在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共性和个性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共性: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
个性: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教师必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医生必须救死扶伤,军人必须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等。
(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
1、职业理想:即人们对职业活动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是形成职业态度的基础,是实现职业目标的精神动力
2、职业态度: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动态度和心理倾向。
3、职业义务:在职业活动中自觉履行对他人、社会应尽的职业责任。
4、职业纪律:在岗位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条例等职业行为规范。
5、职业良心:在职业义务中所形成的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和自我评价活动。
6、职业荣誉:社会对从业者职业道德活动的价值所作出的褒奖和肯定,及从业者在主观认识上对自己职业道德活动的一种自尊、自爱的荣辱意向。
7、职业作风: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风范。
(四)职业道德的特征
1、鲜明的行业性
2、适用范围上的有限性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4、一定的强制性
5、相对稳定性
第二节职业道德的社会功用
一、职业道德的具体功能
(一)导向功能:指职业道德具有引导职业活动方向的作用
(二)规范功能:指职业道德具有促进职业活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效用
(三)整合功能:指企业通过职业道德核心理念对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调节,起到凝聚人心、协调统一的效用。
(四)激励功能:指职业道德能够激发从业人员产生内在动力的效用。
二、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一)有利于调整职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
(二)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社会道德水平,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三)有利于完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
一、我国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及主要内容
(一)我国职业道德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包含了职业道德的萌芽
2、奴隶社会,是职业道德的形成时期
3、封建社会,产生许多新职业,职业道德有了新的行业要求
4、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开始建立
(二)我国传统职业道德的精华
1、公忠为国的社会责任感
2、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
3、自强不息、勇于革新的拼搏精神
4、以礼待人的和谐精神:“仁”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
5、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
6、见利思义、以义取利的价值取向
二、国外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及主要内容
(一)国外职业道德历史发展
(二)西方发达国家职业道德精华
1、社会责任之上
2、敬业
3、诚信
4、创新
(三)当代西方发达国家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1、加强道德立法工作
2、注重信用档案体系的建立
3、严格的岗前和岗位培训
第四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及其特点
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性质和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确立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规范和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行为准则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征
1、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2、阶级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3、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统一
第二章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职业道德建设
1、引领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方向
2、确立职业道德建设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保持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特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体现了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原则指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二)职业道德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员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职业道德的“五个要求”
1、爱岗敬业:是从业人员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
2、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品质,是一项根本的职业道德
3、办事公道:指从业人员在办事时公正、客观、不徇私情,按照同一标准和同一原
则处理问题
4、服务群众:为满足群众需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群众排忧解难
5、奉献社会:不以获得报酬为最终目的,自愿为他人、为社会付出劳动的行为
三、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职业道德: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务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等关系
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1、它们适用的范围不同
2、它们反映的利益不同
3、它们存在着相通性:如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爱国为民、崇尚科学
第二节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一、集体主义的内涵
集体主义:指一起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在二者发生冲突时,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一)坚持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
(二)坚持维护集体利益的原则
(三)集体利益要通过个人利益的满足来实现
二、集体主义的要求
(一)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小集体”与“大集体”的关系
(三)反对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
1、极端个人主义:以个人为中心,一自我为中心的处世哲学。
2、享乐主义:是一种庸俗腐朽的价值观,它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
3、拜金主义:以金钱为中心,以获取金钱为人生最终目的。
第三节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忠诚、审慎、勤勉
一、三个准则的描述
1、忠诚:指从业人员忠实于服务对象并对自己的委托人认真担负职责、以寻求实现职责的最优效果的强烈态度和意向。
2、审慎:指选择最佳的手段以实现职责最优的结果,并努力规避风险,
二、面对应用环境和条件的具体分析
1、关于“忠诚”:存在着职责、对最高经营责任人和企业“忠诚”的问题。怎么体现忠诚?忠诚是听话,还是把活干好?还是既听话又把活干好?
正确做法:一个人的忠诚应该是中处于他的职责,通过圆满完成自己的职责,来体现对最高经营责任人和企业(委托人)的忠诚。
2、关于监督、举报、“打小报告”:发现其他员工又不道德的行为,比如偷窃、撒谎等,该如何做?(举报,维护了企业整体利益,但影响同伴的关系)
正确做法:说服并敦促当事人主动找管理者坦白
3、关于审慎:审慎会引起过于保守或优柔寡断吗?如何评判决策者的魄力或鲁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