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成语

道德经衍生的成语有:玄之又玄、功成不居、和光同尘、天长地久、功成身退。

1、玄之又玄:

《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妙无形。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2、功成不居:

《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3、和光同尘:

《道德经》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4、天长地久:

5、功成身退:

《道德经》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身:自身,自己。指成功之后就抽身回来。指功业建立起来就辞去官职大功告成之后,就辞去官职。

《道德经》主要思想:

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

相传老子修道德,著书上下篇。春秋末期已有老子其人。据**典籍记载,老子曾任周守藏史,后来迁为柱下史。周朝衰落之际,老子辞官离去,经函谷关时,县令尹喜恳请他著书传世,于是老子写下五千余言,即传诵千古的《道德经》。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有:根深蒂固、功成身退、上善若水、天长地久、目迷五色等。

一、根深蒂固[gēnshēndìgù]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也说根深柢固。

出处:先秦·李耳《老子》:“有***,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柢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二、功成身退[gōngchéngshēntuì]

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人一旦有所成功,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法则。

三、上善若水[shàngshànruòshuǐ]

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四、天长地久[tiānchángdìjiǔ]

出处:《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译文: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

五、目迷五色[mùmíwǔsè]

形容颜色又杂又多,使人看得眼花。也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令人分辨不清。

出处:《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使人心情**发狂。

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

1、玄之又玄

幽昧深远,不可测知。后泛指事理非常奥妙难懂。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功成不处

成功以后而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功成不居

任其自然存在,不占为己有。后用来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4、和光同尘

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随俗而处,不露形迹,不显锋芒。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比喻话说多了就会影响、限制和羁绊自己的行动。政令繁多反而更加让人困惑,难以施行。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天长地久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7、功成身退(功遂身退)

大功告成以后,自身引退,不再做官。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上出现的成语,包括出现章节,古今异义..急急急!!!!!

1、功成不居: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居:占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无为而治。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3、和光同尘。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道能)“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4、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天长地久。

出处:《道德经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上善若水。

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金玉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8、功成身退。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9、功成名遂。

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10、目迷五色。

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1、宠辱若惊。

无论受宠、**,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在名利方面非常计较得失。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绝圣弃智。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13、绝仁弃义。

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14、见素抱朴。

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对应于“绝圣弃智”。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15、少私寡欲。

指**很小。

16、余食赘行。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17、知雄守雌。

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18、佳兵不祥。

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

出处:《道德经》:“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之恶也。”

19、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20、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既:尽,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入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21、大器晚成。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出处:《道德经》四十二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22、大音希声。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处:《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23、多藏厚亡。

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24、知足不辱。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5、知止不殆(知足不殆)。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26、大直若屈。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拙”。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7、大巧若拙。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道德经的四字成语

1.老子道德经的四字成语玄之又玄

原文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功成不居

《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和光同尘

《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天长地久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功成身退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满堂

《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道三不着两

dàosānbùzháoliǎng

解释道:说话;着:接触到。说话三句有两句说不到地方。形容说话不着边际。

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苏王文》:“道三不着两,四下乱倡扬,取得经来唐三藏,再莫管他人瓦上霜。”

结构紧缩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

近义词无的放矢

反义词切中要害

例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文杏又小,道三不着两的。莺儿一个人,不够服侍的,还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

1、自知之明成语出处《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语含义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多用于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智慧精髓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

一个严于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要求别人易,要求自己难。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时,也正是进步的开始。

2、慎终如始成语出处《道德经》第**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成语含义谨慎地做到最终,就像开始时一样,就不会有失败和差错。

指始终要谨慎从事。智慧精髓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为人处事不能善始善终,原因一般可以归结于两个方面。

首先,虎头蛇尾,开端和过程都很重视、谨慎,而到结尾处却放松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于求成,开头和过程都很认真,眼看将要大功告成,杂念、**、贪念便起来了,患得患失,最终前功尽弃。“慎终如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严于律己,老老实实地将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后,又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始终保持平和、“虚静”的心态。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成功三要素:勤奋、坚持加心态。3、和光同尘成语出处《道德经》第56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成语含义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智慧精髓和光同尘,就是要含敛光耀,混同尘世,不要标新立异,不要过分张扬自己的特殊之处,融入**,融入周围的环境。

要不在前也不在后,这样就能远离纷争和耻辱。“和光同尘”既是对外的处世,也是对内的修身。

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洁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气,不愿与人和同,于是流于狂狷。狂者过之,狷者有所不及。

道家圣人处世,要的则是虽然怀和氏之璧,但是外面看过去却十分朴实,穿着普通的衣服。以及“光而不耀”,虽然有光芒,但是却不会那么耀眼,不会过于招摇。

这既是处世远祸的智慧,其实又何尝不是修行的一种境界呢?4、知雄守雌成语出处《道德经》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成语含义知刚守柔,比喻胸有主见而与人无争。

智慧精髓知雄守雌,是最为恰切、稳妥地对全面情况进行把握。老子不仅提倡“守雌”,关键更在于“知雄”。

“知雄”不是仗势欺人或“得理不让人”,而是知己知彼,对症下药;“守雌”不是被动地“任人欺凌”,而是处后、守柔、含藏、内敛。假装不知,实际上清楚;假装不行动,实际上是因还不能行动,或需要待机而动。

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5、多藏厚亡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4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成语含义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智慧精髓在老子看来,寻求声誉、财物与顾全性命是相对不相容的。

过于爱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积藏必遭受越大的损失。多藏,就是指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

一个片面追求物质好处的人,一定会采用各种手腕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因不义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将招致反噬。“多藏必厚亡”,并不仅仅指物资方面的损失,也指人的精力、人格、品德方面的损失。

贪求私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权欲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6、祸福相依成语出处《道德经》第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成语含义祸能够生福,而福也能够生祸。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智慧精髓祸能生福的原因,是当一个人处在危险或灾难的时刻,很认真地想求平安,并且能够深入地体会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够心存畏惧恭敬,谨慎自己的言行。而福能生祸的原因,就是当人在居安的时候,不能够思危,而且还放纵自己奢侈逸乐的念头,言行举止骄傲懈怠,尤其多有处事轻率、态度傲慢,甚至欺侮别人的情形发生。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祸福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减变化,没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觉察到的。

7、天道好还成语出处《道德经》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成语含义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智慧精髓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语: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这就是天道好还。事物发展到非常强力的状态之后,势必逆反,因为物极必反,所以不管不顾地将强力推行到底,一定是“不道”的行为,这种“不道”的行为就一定会很快衰亡、灭亡。

**必然引来**,只有用柔性的策略才能化解**。不要用**去解决问题,对人要做到仁至义尽,不要逞强好胜,取得了成功不要居功自傲。

不要做过头之事,要有一份仁慈的心,以人为本,以和为贵。8、知足不辱成语出处《道德经》第。

老子中的成语

老子中的成语如下:

1、知足常乐。

这句话出自是《道德经》第46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大器晚成。

这句话出自是《道德经》第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见素抱朴。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19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4、自知之明。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5、祸福相依。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6、知足不辱。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THE END
1.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及解析来听我一一道来8."滋水流长,不见其源;日月光明,不见其末." 9."知足常乐,是谓存养;不知足,反受其害,是谓多欲." 10."以身任运,以心随命。" 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可以让我们的思考更加深刻,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或观念得到了启发。这就是《道德经》——一个既古朴又现代化的人生指南。 https://www.kkrtggh.cn/dao-jia-gu-shi/779348.html
2.《道德经》:三观不合,永远不会是一路人!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https://www.360doc.cn/mip/1065121313.html
3.出自老子《道德经》中“道可道”的下一句是什么?出自老子《道德经》中“道可道”的下一句是什么? 参考答案: 非常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http://www.ppkao.com/tiku/shiti/7981824.html
4.“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解释: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 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2a8ea5d32cccb2208478a7e0c7d44113.html
5.初中语文综合复习资料(曹操:《观沧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5.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赞颂大海的一、二个句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6.请你写出一句与长江有关的语句。https://yuwen.chazidian.com/xiangxi-197501/
6.下面那一句话不是出自《庄子》()这一观点出自()。 A.《墨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古人认为,修身离不开自我反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之语出自() A.韩非子 B.孔子 C.墨子 D.老子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此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点击https://www.shangxueba.cn/daxue/E6A2D6EB.html
7.人无信不立是什么意思无信不立下一句人无信不立谁说的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人无信不立是什么意思_无信不立下一句_人无信不立谁说的_人无信则不立出自哪里老子和孔子为什么都很重视诚信,"人无信不立"记得从某一本书里看到,老子云:"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翻遍典籍也没找到老子在哪里说过这句话。人,一定要说话算数,答应别人的事,就http://ls.ychedu.com/QTZY/601665.html
8.读书4不读《论语》枉此生《诗经》里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道德经》里提到"慎重如始,则无败事。”译成现在非常励志的一句话就是: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坚持的人少。所以,坚持是胜利。哪怕一段时间工作学业繁重,生活琐事累人,那么过了这段时间后,一定记得继续读《论语》,总有一天,你会到达胜利的彼岸。https://www.jianshu.com/p/3f543b593e28
9.曾国藩三部曲《野焚》休闲娱乐故太史公论六家之要旨,历数其他五家之长短,独对道家褒而不贬。此非太史公一人之私好,实为天下之公论也。《道德经》虽只五千言,却揭出人事中极奥极秘之要点,一句'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便揭橥世上竞争者取胜的诀窍。可惜世人读《道德经》者多,懂《道德经》者少,以《道德经》处世立身者更http://bbs.canet.com.cn/thread-295439-1-1.html
10.《荀子·劝学》中有这样一句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摘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材料2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摘自《苟子.劝学》 材料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摘自《孟子.尽心下》 请回答: https://www.xuesai.cn/souti/MTCYPI8X.html
11.《正宫成长录》安景初晋江文学城眼见四爷脸色青,却不知是为卿故 3276 489 2016-07-13 20:43:17 14 第十四章 适/龄女子/入/宫去,御/前/仪/态/丰/姿/现 16205 5204 2016-07-13 21:57:28 15 第十五章 宫中秀女相倾轧,以攻为守可保身 13482 2145 2016-07-13 21:30:00 16 第十六章 贼喊捉贼没脸面,断案何必非https://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2360080
12.诗集《惊天一悟》诗集《惊天一悟》 本集子共有四部分组成,现代诗《惊天一悟》,圆圈诗《禅悟》,纵横诗《小巧天地》,《绝唱》包括魔幻诗和玄机诗。 祝大家阅读愉快,批评指导。谢谢!!! 《惊天一悟》 (一)有一种 有一种祝福 叫做默默无言 有一种问候 叫做表达不够 https://www.zgshige.com/c/2018-09-22/72136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