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细读《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5.28江苏

【原文】

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②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译】

①(人们往往以自己认定的道理和概念,来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我这里所讲的道理,是真正可以奉行的,但不是那些人们认定为恒常不变的道理。我这里所讲的概念,是真正可以用来认知事物及指导作为的,但不是那些人们认定为恒常不变的概念。

②(就像“无”和“有”,是我用以认知万物的两个“非常名”。)无,可以用来描述天地开始的状态;有,可以用来描述万物实有的共性。所以,认知万物时,一直保持“无”的概念,是想用以观察万物的奥妙(和发挥万物的作用);也一直保持“有”的概念,是想用以观察万物的界限(和完善万物自身的条件)。

(对于一个具体之物来说,)这“无、有”两者,其实是同出于一处而名称不同,并一同处在一种深奥无比的互动关系之中,我称之为“玄”。“无、有”的这种深奥无比的互动关系和作用,一再叠加,是生发众多奥妙的源头。

【细读前言】

1、本章的中心思想是,老子指明自己所讲的“非常道”和“非常名”,是真正可以据以奉行的道理和用以认知事物的概念,不是那些人们认定为恒常不变的“常道”和“常名”。

文中,老子以“有、无”两个“非常名”为例,说明持有此两者的用意,还指出运用其“玄之又玄”一再叠加的互动作用,能取得“众妙”的结果。

2、如何解读《道德经》,历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可以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老子”。其实,这种情形是不正常的,根本来说,是不允许的。因为,老子只能有一个。但要回到原始作者老子那里,已经不可能了。对一般读者来说,退而求其次,专注于某个流行的经典版本就可以了,秉持“以老解老”的原则,做严谨踏实、逻辑自洽的解读,也可以靠近该版本的“老子们”了。本“细读系列”,依据的是“王弼的《老子注》”,俗称“《道德经》通行本”。注意,不是王弼之后有所改动的各种“通行本”。

都说《道德经》第一章是最难懂的。我认为,全书定位准了,也明白老子开篇讲“道”和“名”的原因,加上联系全书,就不难懂了。

3、《道德经》的定位是什么?我把《道德经》定位为:以“道”为依据,谈侯王的治国守则。

①春秋末期,社会严重失序,战争频仍。老子究其根源在于统治者膨胀的欲望和错误认知所致,因而提出了以“道”为终极依据的对治统治者欲望和认知的道家学说,以图改变国家昏乱的状态。本书是老子提供的一套至治方案,具体落实为统治者的一些言行规范和守则。

②全书的主题明显是治国理政,主轴是无为而治,核心要义是对治导致妄作有为的膨胀欲望和错误认知,论述和宣扬的对象是诸侯级别的侯王。书中出现的“圣人”是得道者,是侯王学习的榜样,而人民或百姓是治国理政的互动者,其状态是侯王治理结果的呈现。

③明确本书的定位,其作用除了能保证解读不偏离其主题、主轴和主旨外,还在于:

第一,防止论述逻辑被替换。书中确实有相当篇幅在论述哲学范畴的“道”,与之相应的是“以哲解老”非常流行,什么本体论、辩证法、永恒的道、永恒的名,等等,充斥解读者的字里行间,说的都是与老子学说无关的东西。其实,“道”只是“无为而治”的原理依据而已,不能视为本书的主体内容。所以,《道德经》不能定位为哲学论著。另外,历来以佛解老、以儒解老、以庄解老、以俗解老,也很厉害。紧紧抓住本书的定位,就不会给自己添乱了。

第二,防止虚高或拉低老子思想的境界。作为目标读者的侯王是统治者,有其实际的欲望需求和保全关切,过于抽象和玄乎的话是听不进去的;作为现实问题的治国理政,也是实实在在的事,只能落实到“不自生、无私、慈、信”等等“合道的德”上,才能做好。老子思想作为古代中国文化的翘楚,是经世致用的,特别讲究现实针对性,具足积极的正能量。但是,一旦定位不准,就可能虚高,就会飘到天上去谈什么“宇宙能量场”和“宇宙大爆炸”等等,使之变为谈玄说妙的玄学;也有可能拉低,就会与世俗的知见相应,使之变成“术”或心灵鸡汤!

4、为什么开篇第一章要讲“道”和“名”?

①我们知道,人的行为举止都是以自己认知的道理作为依据和出发点的。而问题的关键是,所依据的“道理”,是否能给自己带来预想的正向结果?现实里,人们依据自以为恒定不变的道理来为人处事,往往导致适得其反的后果。所以,依据什么道理以指导自己的行为,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老子还在两个层面强调“名”的重要性,一是在现实层面,侧重强调“名”是一种“维持正常秩序的社会规范”。老子经常说“知止不殆”,其中之“止”,就是“止于名”。二是在认知层面,“名”对应于“认知的整体性一”,是已然具足整体性的概念。就侯王来说,在“德”上是“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同时在“认知”上是确保“侯王”这个“名的完整性”,如“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贵守其贱”,“知其高守其下”等等,然后化为“抱一为天下式”的实际运用。这样,侯王的德行与认知是契合的。

如果不明白开篇即谈“道、名”是作为行为依据来论述的,解读时就会错乱百出,甚至翻译得不知所云。

5、开始学习《道德经》,还要知道:但凡中国古代成熟的社会学说,一般都是以四大层面的论述来构建其思想体系的。四大层面是,第一层面是人,即主体;第二层面是事,即行为;第三层面是德,即理;第四层面是道,即理的理。在《道德经》里,“人”是统治者侯王。“事”是治国理政。“德”是合道的不自生、无私、慈、信、无为、不争,等等。“道”是“道法自然”,能带来正向的效应,如不自生故能长生;无私故能成其私;无为而无不为,等等。看一下我们熟悉的儒家学说,其四大层面的具体内容依次是,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①前面说本书的定位是,“以'道’为依据,谈侯王的治国守则。”与学说论述的这四大层面是相应的。

②老子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话一出,是有一个情境的,就是说给面前的充满世俗欲望和认知的统治者侯王听的。老子直接了当地点明了自己要讲的是“非常道”和“非常名”,与人们平常固有的“常道”道理和“常名”观念不同。这样,前三个论述层面“人、事、德”就有了。

③我认为,全章虽然有三个“道”字,加上好几个“名”,说的都是俗称的“道理”,即第三层面的德,并没有涉及第四层面的“道”。大家看,如果译出“永恒的道、永恒的名”,那就涉及第四层面的范畴了。一些不同的解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道可道,非常(恒)道。】

我的翻译是:(人们往往以自己认定的道理和概念,来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我这里所讲的道理,是真正可以奉行的,但不是那些人们认定为恒常不变的道理。

1、众所周知,通行本因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把“恒”字全部置换为“常”字。“恒”说的是恒定不变、百分之百的事;而“常”说的是经常、大概率的事而已,两者还是不同的。我的做法是,在翻译中用“恒”的字意,涉及名称概念时还是沿用“常”字,如“非常道”、“非常名”。

2、“道”,本义是供行走的道路;注意,这涉及两个意思,一是性质“路”,二是功用“供行走”。所以,说“道可道”,就相当于从本义上来使用“道”字;因而“可道”不是“可言说”的意思。我们知道,老子是用“道”(路,具体的事物)来比拟“道”(抽象的哲学范畴)和“道理”(道的应用,德)的。先看第五十三章说的,“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它的意思是,要到某个地方,人们放着平坦宽敞的大道不走,却喜欢走恒常认定的小路。

于是,我们可以从具体事物的层面来理解“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路(道)是可以行走的(可道),但我说的大路,并不是那些人们认定为恒常不变的、却到不了目的地的小路(非常道)。”把比拟例子的含义弄清楚了,其确切的象征意义也就不难把握了。

3、很明显,老子的意思是:“我所讲的道理(道),是可以奉行的(可道),但不是那些人们认定为恒常不变的道理(非常道)。”从中可以提取出两个概念,一是世俗的“常道”,二是老子所讲的“非常道”。

什么是“常道”?就是人们认定为恒常不变的道理。注意,说“人们认定为恒常不变的道理”,侧重点不是说“人们死脑筋、不懂得变通”,而是说“人们把它认定为死理,坚信其中的因果是必然的,而不管合不合道。”比如,一般统治者都认为,治国就得争、有为、以智治国、敢为天下先而争利、求生之厚而贵生,等等,这些都是世俗响当当的、几乎是认定为天经地义的恒定道理,可谓是“常道”。

什么是“非常道”?老子给修道的统治者宣导的是不争、无为、七善治国、不敢为天下先、后其身、外其身、不自生,等等,这些就是老子提出的与世俗绝然相反的、合于道的道理,可谓是“非常道”!以“非常道”颠覆“常道”是《道德经》的主打内容。

4、当进一步问及诸如为什么“不争、无为、不自生”时,老子的回答是:“道”就是这样做的,而且“不争而莫能与之争、无为而无不为、不自生故能长生”,正向效应极好。这就是“理的理”,即终极依归的“道”。当然,本章暂时不谈及这个层面的问题。

6、历来对这句话的理解,争议很大。不过有一种翻译,得到不少人的认同,即“道,如果是可以言说的,就不是永恒的道。”这显然是走向哲学定位的路子了,就会以抽象的、形而上的东西为主,是不能适应侯王治国理政的现实需求和保全关切的。

我想,“道不可言说论者”是被老子对道的神奇描述给唬住了,然后以“不可言说”了事。要知道,说“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等等,其重点是强调:道虽然不被我们直观感觉得到,但它是确实存在的!我们不能忽略它的作用!要“惟道是从”!通观全书,“道”是实实在在的,是可以准确定义和真实把握的。这个后续再说。

【名可名,非常(恒)名。】

我的翻译是:我这里所讲的概念,是真正可以用来认知事物及指导作为的,但不是那些人们认定为恒常不变的概念

1、跟前一句的思路一样,很多人把它理解为,“名如果可以称呼,就不是永恒的名了。”我总觉得这里面的逻辑是有问题的,“名”本来就是用来称呼的,但一说出来就不是“永恒的名”,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而频繁以“名”互动交流的现实生活哪里受得了啊?

2、“名”。一般而言,一个“名”,就是关于一个具体事物的概念。作为概念的“名”,它有若干种作用。

其二,包含了某种社会公德规范、身份职责在里面,比如律法、契约、凳子(用来坐,不能踩)、大臣、父亲、师傅,等等。

3、老子所谓的“非常名”是什么呢?

4、看回“常名”。老子把人们认定为恒常不变的概念,视为“常名”;而且指出,人们根据此“常名”采取不合道的行动之后,往往会得到与此概念目的相反的结果。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第二章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其中,“美”是赞美,“恶”是厌恶。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天下人都赞美同一种东西并都去追求和获得时,就会出现令人讨厌的结果。”说“天下皆知”,意味着统治者是作了导向的。大家想象一下,如果全国人民都被导向去“东施效颦”的话,是一种怎样令人厌恶的景象?这显然与“不言之教”是相悖的,因而是不合道的。

老子的意思很明白,在治国理政层面不合道的举措,导致“据'常名’而为”会适得其反。类似的情形还有:“善”转为不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自遗其咎、“福”转为祸、“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等等。

综上,“名”就是用来称呼识别的名称,就是用以认知事物的概念,更是用作行为依据的规范和道理。老子强调的是,现实生活离不开“名”,关键是“用名要合道”!而不是要我们脱离实际去辩什么形而上的“有名、无名”,更不要为了一个莫名的“永恒的名”而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不去称呼它。

接着,老子就以“有、无”为例,用本章近八成的篇幅说明如何运用这对“非常名”去认知事物和指导自己的行为,与第二章提到的“有无相生”相应。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我的翻译是:(就像“无”和“有”,是我用以认知万物的两个“非常名”。)无,可以用来描述天地开始的状态;有,可以用来描述万物实有的共性。

①人认知世界,天生地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即总是以一分为二的模式去认知事物,称之为二元认知模式。这“二元”就是一对对各种各样的事物的相对属性,如有与无、阴与阳、黑与白、贵与贱,等等。

其中,老子的“有无相生的二元认知模式”的含义是,从“生(生成)”的角度看,认定有具体之物出现,此物中有“有、无”之相对属性。比如,我们看到面前有一个“杯子”,这意味着我们主观地从“生”的角度,看到了有个“有(实有)”和相应的有个“无(该实有之外)”,这时一个具体的“杯子”就“生”出来了!进一步的表述是,人以“生”的角度去看“自然”,从中认知到了具足整体性的“具体之物”,同时以“有、无”的二元属性去界定它。人就是以这样的模式,从自然中“生(区分、认知)”出了万物。

②那这个“有无相生的认知模式”是怎么来的呢?是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的认知链条上出现的。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然是“自然”的,称之为“道”;当人不起心动念即没有主观认知时,世界即处于混沌的状态之中。那万物是怎么有的呢?在这个人的认知链条上,老子不涉及生物、物理、化学等各种因素,也不谈进化论,只从“人的认知角度”来说万物的起源。

“道生一”。天生具有认知能力的人,在自然之道中认知到“有某个具体之物”;这时这个“物”一定是具足整体性的,否则人就认知不出来。这是“道生一”。老子是在强调人的认知前提:必然具足该物的整体性,称之为“一”。这个要点大家要特别注意:只要人认知到有具体之物,这个“整体性一”是跑不掉的,不管自己有没有意识到!所以,才要“抱一”!否则,就会出现认知悖论和知行悖论,实践就会有问题。这是《道德经》最最精华的东西!

“一生二”。人认知到“有一个具体的物”之后,总是以相对的“有、无”二元属性去界定它,这就是“一生二”。如果在认知中,只看到一元或重一元而轻另一元,该物的“整体性一”就被割裂了。

“二生三”。相对的“有、无”二元属性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无限多样的。直观比拟来看,太极图里阴阳鱼的分际线有无限的变化情形,意味着有、无二元之间互动关系的变化也是无限多样的,这就是“二生三”。其中,“三”是“多”的意思,这里表示“无限多样”。

“三生万物”。人以“生”的角度认知事物时,从“无限多样的有、无二元属性的互动关系”中,对应地“生”出一个个具体之物。一种情形对应一种具体的“物”,情形无限,物也无限,合称“万物”。这就是“三生万物”。

2、回到这句话。从“一生二”可知,“有”和“无”,是“同一个具体之物”同时生、同时在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该物的整体性,不可或缺。而这里却以“无”对应“天地”,以“有”对应“万物”,二元表述不同的主体,是不是错了?

我的理解是,没错。因为,“万物”不是具体之物,是所有物的总称。说可以用“有”来表达“万物之母”,相当于说,“'有’作为直观的实有性是万物的共性”,是形而上的抽象说法。形而下的类似情形是,现在我面前有一些不同形状的器皿,辨认后发现它们都是陶土做的,于是,我就说“陶土是众器皿之母”。

另外,“天地”可以视为一个整体,是具体之物,有其相应的“有、无”,这里单说“无”。古人有一句话,叫“形生之始为胎”,而老子说可以用“无”来描述“天地的开始状态”,相当于说“天地是从'无’中孕育出来的”。

这里先理解为老子是以“有、无”为例,就着世俗关心的话题,通俗地说明“非常名”的应用,以作为学说入门的引领。等到细读第十一章对“无”作拓展理解之后,再回看这句话。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我的翻译是:所以,认知万物时,一直保持“无”的概念,是想用以观察万物的奥妙(和发挥万物的作用);也一直保持“有”的概念,是想用以观察万物的界限(和完善万物自身的条件)。

这是回到了“有无相生”的概念范畴。在“三生万物”中,具体之物的“有”,在实际中,人们一般是知道的,甚至以为这个“有”就是该物的全部,因而缺失了相应的“无”。这样,与来自“道生一”的认知前提即“该物的整体性”相矛盾了,这是实践出问题的根源。

第十一章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分别对应这里的“以有观其徼、以无观其妙”。老子的意思是,要用好“有无相生的二元认知模式”,一直持有“有、无”的概念,除确保认知的“整体性一”之外,于物还要完善其“有之利”和发挥其“无之用”。而这个做法,最终是要运用到人的身上的。老子要让修道的统治者据以治国理政并取得长生久视的结果,这才是圣人讲“有无相生”的深远目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的翻译是:(对于一个具体之物来说,)这“无、有”两者,其实是同出于一处而名称不同,并一同处在一种深奥无比的互动关系之中,我称之为“玄”。“无、有”的这种深奥无比的互动关系和作用,一再叠加,是生发众多奥妙的源头。

1、所谓“两者、同出”,就是“有、无”两者一同出于认知的整体性“一”,再往前就是同出于“道”。其实就是“道生一,一生二”的倒序。

2、“玄”,意思是“深奥不容易理解的”。老子把“有、无”当作“玄”的意思是:以不可或缺的“有、无”二元去确保“认知的整体性”,那么,“有、无”就具有了常人不容易理解的含义和意义。而且,以静态观之,“有、无”二元的互动关系是无限多样的,同样难以理解。这里说“玄”,相当于说“二生三”。

先看“无”。在很多人原有的认知里,根本就没有“无”;现在,有了不可或缺的“无”,是“物之作用”的体现,而且对“无”的体认越深广,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再说“有”。一方面明确“有”是“徼”即界限,是“知止”的要义之一,因为“知止所以不殆”。另一方面,明确“有”是“利”即条件,要成长就要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利”,与“无”相应。通俗地说自己的硬件要硬,自己的“革命本钱”要好。否则,说什么都白搭。

还有,就是“有、无”有无限组合的可能性。就人来说,老子说要“常无、常有”,以重建起合道的认知,就是获得人生无限正向效应的储备。

3、“玄之又玄”,这里是说动态的“有无互动”,相当于说“三生万物”。与“众妙之门”联系起来看,“玄之又玄”是“因”,“众妙”为“果”。老子想表达的是:“有、无”的互动关系本就深奥无比,而作用起来更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即其互动一再叠加,效应也一再叠加,生发出众多超出想象的奥妙来。回看这个过程,“玄之又玄”就是源头。

①什么是“众妙”?老子是明确说了的,但几乎没人意识到。大家看,“无为”却“无不为”,妙不妙?“不争”却“天下莫能与之争”,妙不妙?“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妙不妙?“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妙不妙?等等,这就是“众妙”啊!不就在书里明写着吗?

②再看,“玄之又玄”。即“有、无”的二元互动作用一再叠加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历来没人知道,老子学说之所以被视为玄学,是因人们对此不得甚解而来的。

我们要知道,老子讲“有无相生”的认知模式,重点是要以全新的“有、无”来认知“人”的,特别是“统治者”。人为什么有问题?重要根源就是“对自己的认知”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以为可感知的、实“有”的自身,是自己的全部,而忽略了自身之外的“无”也是自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算认知到了自己的“无”,而“无”到什么程度?也是随着认知的不同而不同的,“无之用”也是随之变化的。

就以古代的读书人为例。有一个人说:“我要为光耀我的家庭而读书”并付诸行动。从“有无相生的认知模式”来看,他对自己的认知是:“自身的有+及于家庭的无。”他的理想实现后,他又相继真心诚意地说:“我要为乡里、邦国、天下百姓谋福祉而读书”并付诸实际行动。这意味着,他对自己的认知渐次提升了:“自身的有+依次及于乡里、邦国、天下的无。”他也渐次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通过读书不断精进,知止于自身(徼),提升自身(利),为更广大的集体积极付出(用),扩大自己的贡献(妙)。在他身上表现出的不断升华的境界,也可以说是他不断地叠加、升华自己的“有无互动关系”,凡事依道而行,从而使自己实现了巨大的、神奇的人生价值。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等“众妙”的结果!(与第五十四章相应)

从这个事例,大家就可以理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具体意涵,一点也不玄乎虚幻,是极具正能量的。

当然,老子说“有无相生”,是为了修道的侯王准备的。侯王有认知上的全新领悟之后,从“执天下为己有”转为真切体认到“天下”就是自己的“无”,体认到爱人民就是爱自己,害人民就是害自己,由之开始升华自己的“私”,切实地“爱以身为天下”,泯灭公私之别,凡事依道而行,实行“无为而治”。然后得到“无不治”的至治结果,当然是原先无法想象的“众妙”啊!

【细读后语】

1、这里再强调一下,老子开篇就谈“道”和“名”,是把它们作为“人的行为依据”来谈的。那么,“道、名”不仅是可以言说的,而且是应该正确把握和应用的。

2、本章是以“有、无”为例谈“非常名”的。要理解“有、无”,一定要把它们放在“有无相生的二元认知模式”里来理解。否则,解读的时候,很可能会译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句子来。

3、向来,总有一种论调说,老子是在谈玄说妙。其实,老子是点明了“玄”、“玄之又玄”和“众妙”的,没有丝毫故弄玄虚的意思!没有什么秘而不宣的秘意!“玄”,是重塑后的合道认知“非常名”,同时以之强调囿于“常名”者是难于理解的;“玄之又玄”,在本章是指一种关于“有、无”的良性互动作用的一再叠加的效应。“妙”,是基于“非常道”而为所得到的美妙结果,同时以之强调基于“常道”而为者是难于想象的,如“无为而无不为”等。可见,老子本章对侯王说的是,“非常道、非常名”是对自己的世俗认知和作为的颠覆,“众妙”的结果值得追求。

THE END
1.用唯物辩证法解析《道德经》第一章用唯物辩证法解析《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注释】:①第一个和第三个“道”是名词,是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1129/10/85226673_1140705353.shtml
2.道德经第一章解读深度道德经的智慧开篇《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原理和人生的真谛。这部作品至今仍然广受读者喜爱,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道德经》的第一章,它如何开启了一整部作品对于“道”的探索。 https://www.kkrtggh.cn/dao-jia-ren-wu/782808.html
3.道法自然的智慧揭秘道德经第一章在中国哲学史上,诸多著作都有其深远影响,但没有哪一部能与《道德经》相提并论。《道德经》,又称《老子》,是由老子的思想为主体,经过后人的整理和编纂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道”这一概念,是整个书中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哲学观点之一。这篇文章将从《道德经》的第一章开始探讨“道”的本质,以及它如https://www.lbizomgyw.cn/dao-jia-si-xiang/242324.html
4.不必读《道德经》(老子)书评常被朋友圈或公众号发布的鸡汤文轰炸,其中就有不少论及《道德经》(《老子》)的文字。这些鸡汤文作者们讲谈《道德经》,仿佛道行高深、莫名玄妙之境,样子十分令人生厌。 有一本《不必读书目》,里面列入了《老子》,我觉得新奇翻阅了一下,甚是失望。全篇不见作者如何觉得不必读的见解,反倒是作者大谈自己的读书心得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984956/
5.道德经最霸气的一句话,道德经最霸气的一句话天地不仁四、道德经最核心的一句话 核心的句子关于 五、《道德经》经典的句子有哪些? 《道德经》的一句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 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余下全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https://www.syscus.com/tgfx/210847.html
6.道德经经典名句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道德经中最励志的句子道德经经典名句大全,下面这些句子是道德经中最理智的10大名句,喜欢的赶紧收藏哦。 一、道德经经典名句 1.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3.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https://www.wed114.cn/wiki/article_13037.html
7.七年级语文创新型作业(精选8篇)(二)老子《道德经·道经》(1-5章)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https://www.360wenmi.com/f/filef1cgwc62.html
8.赵襄子攻翟文言文赵襄子攻翟而胜之翻译《道德经》经典的句子有哪些? 《道德经》全文——数数看看,有多少耳熟的句子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https://www.xdyy8.com/juzi/90787.html
9.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的句子)百科新知,搜一下! 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的句子 无为而无不为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1],说的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运行,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须去做“作为自然与社会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无不为)。 10:33 王德峰讲解道家智慧:无为而无http://baike.soso.com/v7412728.htm?ch=ch.bk.innerlink
10.道德经全文道德经中最唯美的句子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道德经全文_道德经中最唯美的句子_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道德经》被误传两千年,今天终于被揭露出来!道德经·第一章【作者】老子【朝代】春秋时期译文对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http://ls.ychedu.com/QTZY/595236.html
11.道德经中最励志的句子(精选18句),句句值得收藏17. 「道法自然。」——这句话启发我们,自然的法则就是最高的法则,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 18.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句话提醒我们,战争的形式和水流的形态都是多变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灵活应对。 这些句子不仅在古代具有深刻的哲理,在现代生活中也同样能够给我们启发和指导。https://www.xx5515.com/juzi/660378c73884b34e7a250101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道德经》有“故有之以为利,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道德经》有“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句,提醒我们要重视“无”的作用。在白居易《琵琶行》,作者直接点出“无”胜于“有”的句子是“___,___”。 (2)《过秦论》一文中,“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了得力的将领和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https://zujuan.xkw.com/10q18976611.html
13.bbs.openke.cnINSERT INTO k_spider SET `spider`='Baidu' , `spider_time`='1733260900' , `spider_url`='https://bbs.openke.cn/thread-534237-1-1.html' , `url_title`='道德经里的有哲理的句子摘录61句_道德经哲理句子_网络文章_公开课' , `spider_ip`='220.181.108.93' , `agent`='mozilla/5.0 (compatiblehttps://bbs.openke.cn/thread-53423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