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道德经的感悟范文

自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以来,如何合理选择抗生素,制定安全、高效、广谱,经济合理和适当的治疗方案,以减少有限的资源浪费就成为医药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药物经济学的诞生为抗生素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的有氟喹诺酮、头孢菌素及氨基糖苷三类药物,但有关这三类药物治疗上述疾病的药物经济学评价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采用左氧氟沙星静脉-口服序贯法[1]和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治疗9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对比两种方案临床疗效,并运用药物经济学的原理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为临床经济合理、有效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案

1.1一般资料

9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均为住院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胸部X片均符合下呼吸道感染,体温≥38℃,且入院前48h未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排除喹诺酮类药物过敏和严重心、肝、肾等合并症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45例。A组:男20例,女25例,平均(42±13)岁;B组:男24例,女21例,平均(43±1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案

A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4g/d,分2次静脉滴注,连续使用5d,5d后改为左氧氟沙星片0.4g/d,分2次口服,连续5d;B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4g/d,分2次静脉滴注,连用10d。

1.3实验方法

1.3.1经济学分析方法成本-效用分析是在结合考虑用药者意愿、偏好、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经济合理性[2]。在医疗资源比较紧张的我国现阶段,成本-效用分析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1.3.2费用的确定本文只统计每组患者1个疗程的药品费用和给药费用。所有费用均按2007年招标采购药品价格及物价收费标准规定执行。左氧氟沙星针100ml:每支0.2g,零售价每支17元,左氧氟沙星片零售价每盒26.6元,每盒12片,每片0.1g,每片2.22元,静脉滴注费(包括一次性输液器),每次9元。

1.3.3疗效判断标准根据卫生部抗感染药物判定指标的内容分为4级: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痰细菌培养转阴,肺部X片病灶全部吸收;显效:病情明显好转,痰细菌培养转阴;有效:病情有所好转,但不明显;无效:用药72h后,病情无好转或有所加重。以痊愈和显效病例计算有效率。

2结果

A组痊愈19例(44.4%),显效21例(48.9%),总有效率(E)为88.9%;B组痊愈18例(40.0%),显效21例(46.7%),总有效率为86.7%。两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统计左氧氟沙星静脉-口服序贯法和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2种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方案的基本资料,以痊愈和显效为系数,药品费用即患者在住院期间使用的该方案抗生素的药品总费用。住院总费用即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与该方案有关的检查、治疗、护理、药品等的费用总和,但与本疾病无关的检查费用不包括在总费用中(表1)。

3讨论

用药物经济学原理对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2种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左氧氟沙星静脉-口服序贯法和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2组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费用差异显著。平均每治疗1例患者,A组比B组节约药品费用1023.6元,住院总费用1123.4元。

虽然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方法较多,但达到相同临床效果时所花费的成本往往不同[3,4]。序贯疗法实质可认为是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严重感染给药途径的一种变革,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与B组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成本小于B组,说明序贯疗法具有能降低医疗费用,患者易于接受的优点,同时也克服了连续静脉注射疗法的许多缺点,如避免了刺激性静脉炎的发生,以及输液中微粒对人体的危害等,说明左氧氟沙星静脉-口服序贯疗法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成本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燮渊.肿瘤综合治疗学: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40.

[2]吴卫锋.抗生素序贯疗法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经济学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0,16(1):55.

[3]廖林.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两种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1):60-61.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02.062

“无为”作为老子重要的哲学思想,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无为”的含义,不同学者也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本文尝试着从“无为”即“无违”这一观点出发,谈一下对“无为”的理解,指出其对教学工作的启发。

1无为,即无违

1.1“无为”强调的是“无违”

老子生活的时代,战火连天,苛政繁多,一派“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的衰败景象。在老子看来,这衰败之象是统治者肆意妄为造成的,他在《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就明确提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面对这种局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思想,希望统治者能效法“圣人之治”,能“治大国如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以维持社会的稳定。本文认为,当时社会衰败动乱的根源并不是统治者的“政事之多”,而在于其“政事之乱”;老子提出的“无为”,重点也不在于强调统治者要少管少做,而是在强调宇宙万物自有其“道”,治国也有“治国之道”,统治者不要违背这个“道”,不要乱管乱做、肆意妄为。因此,“无为”之意,更多的是在强调“无违”。

1.2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顺势而为

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对道的“无违”,它形容的是一种对“道”自觉遵循的状态,强调的是“顺势而为”。“道”被老子视为“天下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万事万物依道而生,依道而长,这就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人不去破坏这种“自然”的状态,对“道”顺应,就是“无违”,这种无违就是“无为”,也就是一种不去违背事物“自然”状态的做法。人如能做到对“道”自觉遵循,就能在做事时得心应手,就像船在江中顺流而下,表面看上去虽无刻意作为,但其实一举一动都合乎于道。

2无为的内涵

2.1无为,是源于心中“有道”

“无为”之“无”,“无”在自然而然,“无”在对“道”近于本能的应用,其背后,则是因为心中“有道”。“道”谙熟于心,才会对“道”有深刻认知和自觉应用,才能无声无息、自然而然有所作为。但“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所在,需要我们去观察、总结、感悟,需要我们去常想、常做,认真想,认真做。首先要认真想,要“致虚极,守静笃”,在心神安定,清明无杂念时才能“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看清事物的本真状态。此外,“道”需认真体悟,更需要认真践行。明白了道只是第一步,只有反复的实践将“遵道”内化成一种自觉行为,才能做到真正的自然无为。这个内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而是需要人在高度自律和反复练习之中才能习得。因此,老子说“上士闻道,而勤行之”。

2.2无私才能不逾矩,才能真正“无违”

老子曾感慨,“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说“柔弱胜刚强”这个道理天下都知晓,却无人能真正做到。本文认为,这其中原因就在于天下人的“私心”。大家即使都知道“柔弱”比“刚强”从长远来看要好,但由于人的私心,没有人愿意舍弃眼前的利益,去守住“柔弱”,而圣人刚好相反,圣人“无私”,因此才能不被私心杂念所困,才能对“柔弱”、“刚强”无分别心对待,安心守住“柔弱”。

其实,“柔弱”、“刚强”只是事物的两种状态,无所谓好坏,并不需要厚此薄彼,甚至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柔弱”更能代表事物成长的状态,充满希望和生机,“刚强”,则预示着事物成熟且趋于衰败,所谓“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世人自以为抓住了“刚强”就赢得了优势,其实是违背了“道”呈现出的规律,最后往往会事与愿违,空欢喜一场。而圣人则刚好相反,耐心静守“柔弱”,看似“处众人之所恶(《道德经》第八章)”,其实是遵从了“道”,反而最终能得到好的结果。这就“无为(违)而无不为”的道理,也是本文对“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事(《道德经》第七章)”的理解。

2.3无为,还体现在无违于“人性之道”

无为,不仅体现在人对自然规律的遵从上,还应体现在对人情、人心的了解和体谅上。“道”是宇宙之间的最高法则,他蕴含在万事万物之中,人类的情感、心理活动自然也在其中。真正的智者在为人处事时,是圆润豁达的,洞悉人情而不被人情所困,聪慧睿智却又不使人有压迫感,正如老子所言“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具有一种很积极稳健的特质。因此,当同时面对“善者”和“不善者”时,圣人就可做到一视同仁,无区别的对待,即“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这就是一种“无为”,在这种“无为”背后,是得道之人对“人性之道”的深刻认识和遵从。

3无为思想对课堂教学工作的启示

3.1教师应注重规律“惟道是从”

“无为”思想要求人们应认真悟“道”,行“道”,应和“道”所呈现的规律保持一致,也就是“惟道是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作为人类最具有特色的自觉活动,更是一门要求教师高度遵循规律、“惟道是从”的科学。教育之道,即教育规律,它内容极其丰富,蕴含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具体到教学工作,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存在,如评价导向规律,内因决定规律,成长差异规律①等等,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如不遵守这些规律,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对这些规律不断学习、反复实践,将其内化成自身的自觉行为,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做到不违背规律,不违背教育之“道”,从而做到“无违而无不为”。

3.2应重视教育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统一

老子一直重视“有”和“无”的关系,他认为“有”和“无”同出而异名,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既互根互用又相互转化。《道德经》第十一章指出“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由此想到的是教育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之间的关系。教育对社会乃至个人的功用,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两个方面,其功利的一面体现在学生通过教育学习实用知识和技能,获取就业的机会,进而为社会提供服务,创造价值。教育的非功利性则体现在对学生价值观、人文素养、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甚至是生活情趣的塑造上,通过教育每一个“个人”,对整个社会的伦理教化、风气引导、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等发挥作用。教育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是不可分割的。功利性是实现教育非功利性的工具和手段,非功利性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有形的、具体的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3教师要善于行“不言之教”

“圣人处无为(违)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身教重于言教,感悟强于说教。应用到教学工作中,一是体现为教师要重视学生自身对知识的学习能力,要善于用“不言之教”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内化。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而传统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可谓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教师之“言”越多,需要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就越少,因而教师“多言”未必有益于学生学习。根据“不言之教”思想,教师要把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其成为独立的学习者,②因此,教师要把功夫用在课下,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寻找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但在课堂上,却要学会少言,甚至不言,要懂得“留白”,留机会给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是教师要善于利用、创设看似“无言”的教育情景。自然环境、社会舆论、学校景观、校园文化,甚至是课堂氛围、教师个人的言行,都会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它淡化了学生“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避免了学生对说教的厌恶和应付,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对于这种的教育形式,教师不仅应该充分利用,而且应该去维护和创造,这是对教师“不言之教”的更高要求。

3.4授课过程要“图难于易”,顺势而为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指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说的就是解决难事,要从容易处开始,做大事,要从细节着手。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说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情、学情,熟悉对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以便选择合理的角度去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反复讲也听不懂,反复解释也不理解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以学生心为心”,对学生的“学情”有准确的把握,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观察,仔细体会,找准教学的难点,找准学生对某个知识点难以理解的症结所在,而后才能从容易、细微处着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顺利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3.5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

“无为”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还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上。一是教师应用一颗“无私之心”,对品性、资质乃至生活背景各有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无分别心”对待。二是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自律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位学生顺利学习,快乐成长。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

因为水很柔弱,它没有争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够滋润万物,使万物茁壮成长。它从不轻视低的地方,总是往低处流。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精神。

处于志愿者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如何调节内心的对现状的落差,如何对接手事宜忙而不乱,相信老子可以给我们浮躁不安的内心敷上一副镇静剂。品一下老子的《道德经》,收获会很多。

我们在不太了解服务地的情况下,来到了新疆新和,这里没有往日生活的繁华,人烟稀少,语言不通,工作陌生,每天过着周而复始的生活,想家、想朋友、想过去的拥有,慢慢的,抱怨多了,心态也变了,变得经常问自己为什么来这里。此时,朋友们,我们不妨来读一读《道德经》。《道德经》能够让我们平和心态。“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知足,不要憯于“欲”,要时刻提醒自己来这里是干什么的,知足常乐。

THE END
1.我读道德经的感悟心得体会老子的话语让我找到了生活的智慧记得那是一个春日,阳光透过树梢的缝隙,洒在我的书桌上。我拿起一本旧书,那是《道德经》。这是我第三次翻阅这本书,但这一次,我感觉到了不同的东西。 开始时,我只是想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著作。但当我一页页地翻着,不知不觉中,我发现自己被深深吸引了。这不是普通的哲学,它更像是生活的一种https://www.0enllpinf.cn/dao-jia-si-xiang/330896.html
2.道德经个人感悟200字顺应自然道德经的智慧与我其次,《道德经》提倡的是“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人际交往中,这一原则同样适用。我记得有一次,在团队合作项目中,与其他成员产生了分歧。我最初想通过坚持自己的意见去改变他们的看法,但后来意识到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冲突。所以,我选择了采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与团队成员进行深入交流,最终达成了一个大家都https://www.s1krlen88.cn/dao-jia-jing-dian/228060.html
3.老子道德经感悟老子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平衡与和谐在日常生活的喧嚣与忙碌中,我们有时会感到迷茫,甚至是焦虑。老子道德经就像一盏灯塔,引导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和谐。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老子道德经》的感悟,以及如何运用其中的智慧来调整我们的生活态度。 首先,《老子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哲学,这意味着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不要急于采取行动https://www.hwammys.com/dao-jia-gu-shi/536609.html
4.道德经读后感悟古圣智慧在当代道德经中最著名的观点之一是“道法自然”,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一个哲学原则:一切事物都应该按照其内在的规律发展,不要强行干预。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尤为重要。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人容易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现状的不满而盲目追求快速改变。但是,真正理解并实践“道法自然”的https://www.kkrtggh.cn/dao-jia-si-xiang/768433.html
5.道德经个人感悟200字顺应自然道德经中的智慧与我总之,《道德经》的个人感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它教会了我如何顺应自然,不强求也不争斗,这种内省与修养,使我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大时代背景下,以《道德经》为镜子,照亮前行的人生道路,是每个追求内心平静与外界协调的人共同探索的一段旅程。 https://www.nxvejqqfd.cn/dao-jia-ren-wu/206056.html
6.学习心得今天在《素书》中,学习了几句话,收获很大。 道者人所导,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道是人类需要遵循的自然规律,我们身在其中却不自知。天地有其运行的规律,人类社会也同样有一套规则,而我们则需要弄清道的运行规则,然后顺势而为。大多数人之所以稀里糊涂地活着,是因为不能顺势而为,既不清楚什么是道,也不愿顺应道https://www.jianshu.com/p/e5a0766357a8
7.道德经中的智慧感悟与实践的融合道德经中的智慧感悟与实践的融合 在众多哲学著作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极其深邃和富有启发性的作品。其中的一段话“知人之防,不自为也。”给了我最深刻的感触,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语,而是对人际交往、社会关系乃至整个世界观的一种深刻洞察。https://www.huoophd.cn/dao-jia-ren-wu/243537.html
8.道德经的感悟分享大全11篇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道德经的感悟分享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篇(1) 道德经心得1《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https://clgc.fabiao.com.cn/haowen/788.html
9.第869篇道德经29章感悟道德经第29章感悟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短短几十字,却蕴含了老子深刻的治理哲学与人生智慧。这一章不仅是对统治者治理天下的告诫,更是对每个人生活态度的指导。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https://www.meipian.cn/56w61rb8
10.道德经个人感悟200字顺应自然寻找内心的平和在处理棘手的问题时,如果能够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就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且避免因急躁而犯错。 总结来说,《道德经》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如何达到内心平和的指导。通过实践这些原则,我们可以在个人生活、工作以及人际交往中找到真正的满足感,从而走向一个更健康、更幸福的人生。https://www.uhdbncghw.cn/dao-jia-ren-wu/202031.html
11.学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8篇)《道德经》博大精深,涉猎了自然、社会、人的精神等各方面的内容,虽然短短5000余字,八十一章,但每一个字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读了《道德经》以后都能受到教益,感悟人生的真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读《道德经》同样有启迪和教益。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2a2xr9v.html
12.道德经读后感范文所以,《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种客关规律,对人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关于道德问题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道德问题的一点感悟。 道德与本性 https://www.gwyoo.com/haowen/125964.html
13.道德经的智慧——事业篇一个人获得了较强的社会知觉能力,就具备了处世的艺术,在人际交往中就能够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自己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盲从所谓的具理,反而会弄巧成拙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道德经》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39261253009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