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道德经柔弱如水谦下不争

水的特性是柔,水看似柔弱,实则拥有强大的能量,正如第78章中所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什么意思呢?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讲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柔弱之性有这么厉害吗?柔弱的物体能够把刚强的物体打败了吗?那么拿鸡蛋去碰石头结果怎么样呢?老子是在讲这些吗?不是的,柔弱胜刚强不是两个主体之间柔弱与刚强的较量,而是一个主体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老子借这些东西打比方,讲做人的。老子一直在讲柔弱胜刚强,做人柔弱为什么胜刚强呢?老子所讲的柔弱并不是我们想的软弱,唯唯诺诺,他的柔弱是一种生活态度。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之水,厚德载物,养育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最为低下、甚至包容污水的地方。老子用水喻柔的目的在于,他看到水有不争的特性,告诉我们人也应该如水一样谦虚、处下,以不争的姿态与人相处。

在人际交往中,持守柔弱不是软弱,不是虚弱,更不是懦弱,而是主动放弃无谓的争斗,避免两败俱伤,以宽容、慈爱的胸怀去包容对方,化解戾气,这也正是“柔弱胜刚强”的道德价值所在。

《伊索寓言》中有个《北风与太阳》的故事。有一天,北风轻轻地吹着,太阳暖暖地照着。北风与太阳在争吵,北风说:“我的能量比你大,你看我吹一口气所有的东西都要摇晃。”太阳说:”我的能量比你大,你看我给他们光亮给他们温暖。”于是他们决定,谁能使行人脱下衣服,谁就胜利。

于是,北风猛烈地刮,想要把行人的衣服刮掉,结果,路上的行人紧紧裹住自己的衣服。风刮得更厉害了,行人冷得发抖,便添加更多衣服。风不管怎么使劲地刮,行人就是不脱衣服,风刮得很累,就对太阳说:”你来试试吧,我想看看你有多厉害。”太阳开始把温和的阳光洒向行人,行人觉得好暖和,就脱掉了添加的衣服,太阳接着把强烈一点的阳光射向大地,行人们开始流汗了,觉得越来越热,又脱了一件衣服。北风看见了,就对太阳说:”你真厉害,这么容易就让行人把衣服脱了!”这个故事说明温和胜过强迫,用温和的方式更容易达到目的,使用暴力是无法令人心服口服的。

晚清名臣张之洞说:“平生有三不争: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谓人争闲气。”张之洞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经常有人奚落他。他在任湖广总督期间,有位当地的画家画了一幅“三矮奇闻”图嘲笑张之洞。这幅画流出后,张之洞的属下气愤难当。张之洞得知后,反而呵呵一笑,然后吩咐幕僚把这幅画买下来,挂在家中时时激励自己。

杨绛说: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大卫·波莱写过一本书,叫《垃圾车法则》。他说,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的人就像垃圾车,他们装满了垃圾四处奔走,充满懊悔、愤怒、失望的情绪。随着垃圾越堆越高,他们就需要找地方倾倒,释放出来。如果你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把垃圾一股脑儿倾倒在你身上。所以,有人想要这么做的时候,千万不要与他纠缠,否则会惹一身垃圾。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说过:“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莫名其妙的人,他们逮着机会就到处碰瓷、找茬。比如之前,只因一点口角就捅死女孩的醉汉;地铁上没被让座就将一个处于例假期的女孩扒光羞辱的大妈;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时刻脏话连篇、骂骂咧咧的键盘侠……遇到这种“垃圾人”,远远地躲开,千万不要纠缠。就如金庸在《倚天屠龙记》里说的“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狗咬了我们一口,难道我们还要再去咬狗一口不成?我们无法改变这类人的品性和素质,但我们可以选择不纠缠。不纠缠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

守柔不争是解决人际争端和矛盾的有效而简单省力的途径,不仅显示出人的文明程度和气度修养,更是不可或缺的药方和营养,它能消弥纷争,和合人际,去除心火,宁神静气,健心养生。守住这份宽容与厚道,也就夯实了宽阔厚重的成功之道,才会拥有康乐和美的人生。

THE END
1.我读道德经的感悟心得体会老子的话语让我找到了生活的智慧记得那是一个春日,阳光透过树梢的缝隙,洒在我的书桌上。我拿起一本旧书,那是《道德经》。这是我第三次翻阅这本书,但这一次,我感觉到了不同的东西。 开始时,我只是想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著作。但当我一页页地翻着,不知不觉中,我发现自己被深深吸引了。这不是普通的哲学,它更像是生活的一种https://www.0enllpinf.cn/dao-jia-si-xiang/330896.html
2.道德经个人感悟200字顺应自然道德经的智慧与我其次,《道德经》提倡的是“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人际交往中,这一原则同样适用。我记得有一次,在团队合作项目中,与其他成员产生了分歧。我最初想通过坚持自己的意见去改变他们的看法,但后来意识到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冲突。所以,我选择了采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与团队成员进行深入交流,最终达成了一个大家都https://www.s1krlen88.cn/dao-jia-jing-dian/228060.html
3.老子道德经感悟老子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平衡与和谐在日常生活的喧嚣与忙碌中,我们有时会感到迷茫,甚至是焦虑。老子道德经就像一盏灯塔,引导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和谐。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老子道德经》的感悟,以及如何运用其中的智慧来调整我们的生活态度。 首先,《老子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哲学,这意味着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不要急于采取行动https://www.hwammys.com/dao-jia-gu-shi/536609.html
4.道德经读后感悟古圣智慧在当代道德经中最著名的观点之一是“道法自然”,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一个哲学原则:一切事物都应该按照其内在的规律发展,不要强行干预。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尤为重要。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人容易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现状的不满而盲目追求快速改变。但是,真正理解并实践“道法自然”的https://www.kkrtggh.cn/dao-jia-si-xiang/768433.html
5.道德经个人感悟200字顺应自然道德经中的智慧与我总之,《道德经》的个人感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它教会了我如何顺应自然,不强求也不争斗,这种内省与修养,使我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大时代背景下,以《道德经》为镜子,照亮前行的人生道路,是每个追求内心平静与外界协调的人共同探索的一段旅程。 https://www.nxvejqqfd.cn/dao-jia-ren-wu/206056.html
6.学习心得今天在《素书》中,学习了几句话,收获很大。 道者人所导,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道是人类需要遵循的自然规律,我们身在其中却不自知。天地有其运行的规律,人类社会也同样有一套规则,而我们则需要弄清道的运行规则,然后顺势而为。大多数人之所以稀里糊涂地活着,是因为不能顺势而为,既不清楚什么是道,也不愿顺应道https://www.jianshu.com/p/e5a0766357a8
7.道德经中的智慧感悟与实践的融合道德经中的智慧感悟与实践的融合 在众多哲学著作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极其深邃和富有启发性的作品。其中的一段话“知人之防,不自为也。”给了我最深刻的感触,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语,而是对人际交往、社会关系乃至整个世界观的一种深刻洞察。https://www.huoophd.cn/dao-jia-ren-wu/243537.html
8.道德经的感悟分享大全11篇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道德经的感悟分享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篇(1) 道德经心得1《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https://clgc.fabiao.com.cn/haowen/788.html
9.第869篇道德经29章感悟道德经第29章感悟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短短几十字,却蕴含了老子深刻的治理哲学与人生智慧。这一章不仅是对统治者治理天下的告诫,更是对每个人生活态度的指导。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https://www.meipian.cn/56w61rb8
10.道德经个人感悟200字顺应自然寻找内心的平和在处理棘手的问题时,如果能够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就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且避免因急躁而犯错。 总结来说,《道德经》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如何达到内心平和的指导。通过实践这些原则,我们可以在个人生活、工作以及人际交往中找到真正的满足感,从而走向一个更健康、更幸福的人生。https://www.uhdbncghw.cn/dao-jia-ren-wu/202031.html
11.学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8篇)《道德经》博大精深,涉猎了自然、社会、人的精神等各方面的内容,虽然短短5000余字,八十一章,但每一个字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读了《道德经》以后都能受到教益,感悟人生的真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读《道德经》同样有启迪和教益。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2a2xr9v.html
12.道德经读后感范文所以,《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种客关规律,对人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关于道德问题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道德问题的一点感悟。 道德与本性 https://www.gwyoo.com/haowen/125964.html
13.道德经的智慧——事业篇一个人获得了较强的社会知觉能力,就具备了处世的艺术,在人际交往中就能够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自己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盲从所谓的具理,反而会弄巧成拙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道德经》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39261253009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