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辞:路上行人色匆匆,过河无桥遇薄冰。小心谨慎过得去,一步错了落水中。
推断:薄冰甚险,行人难禁,若占此卦,凡事小心。
大象:离火向上,兑泽则向下,一上一下,两相乖违,又二女同居,不得正之象。
运势:气运欠佳,诸事难成,有水火不容之象,宜处变不惊。
爱情:互相皆无意,不宜寄望。
疾病:轻症宜速就医,重症则危,更防断症错误,注意心脏,寒热失调之症。
失物:不能找回。有失窃的可能。
诉讼:宜速求和解,迟则理屈辞穷。
周易卦爻辞原文
睽:小事吉。
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见恶人无咎。
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
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
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周易卦爻辞解文
睽卦象征对立;小心谨慎地去行动做事,就能获得吉祥。
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象辞说:睽卦的卦象是兑(泽)下离(火)上,为水火相遇之表象,象征对立。所以君子应该在求大同的前提下,保留小的差别和不同。
初九,悔恨消失;跑掉的马不要去撵它,它自己就会回来。接近同自己对立敌视的人,不会有什么祸患。
象曰:“见恶人”,以辟咎也。
象辞说:“接近同自己相对立敌视的人”,通过这种方法彼此沟通,以避免因更加对立而带来的危害。
九二,在小巷中碰到了居于高位者,虽然不合常规,但是却没有什么危险和灾难。
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象辞说:“在小巷中碰到了居高位者”,虽然这不合常规,但是却并不违背原则。
六三,就像后边的车被托住,前面的牛又被限制,处境极为困难;又像是受了除掉头发和割掉鼻子的刑罚;虽然开始时是这样的困难和难以相合,但最终还是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象曰:“见舆曳”,位不当也;“无初有终”,遇刚也。
象辞说:“像车子被拖住”的情形是因为六三爻所处的位置不恰当。“开始时极为困难,但最终还是可以达到目的”的原因,在于能和阳刚相应合。
九四,到处都是对立,孤独无援,但正好遇到了一位充满阳刚的大丈夫,彼此信任,相互理解,虽有危险,但却能免去灾祸。
象曰:“交孚无咎”,志行也。
象辞说:“相互理解,虽有危险,但却能免去灾祸”,就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志向和行动。
六五,悔恨消失,像柔软的皮肤那样一咬就入,放开前进,能有什么危害呢?
象曰:“厥宗噬肤”,往有庆也。
象辞说:“像柔软的皮肤那样一咬就入”,表明前进必然会有值得庆贺的事情。
上九,对立已达到了顶点,似乎看到一只沾满污泥的猪和装满了鬼的车子,于是就拉开了弓准备对付它,但是后来又放下了弓。因为冷静下来一看,发现并不是强盗,而是要和自己结婚的伴侣。所以这时如果能前往,就会像遇到阴阳相配形成润泽的雨一样,顺乎自然,合乎天意,将一定会获得吉祥。
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象辞说:“像遇到阴阳相配形成润泽的雨一样,会获吉祥”,是说原来的种种怀疑都已经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
卦爻辞注解
睽卦:做小事吉。
倒数第一阳爻:悔恨没有了。马跑掉了不用追寻,它自己会回来。遇见丑人,无害。
倒数第二阳爻:在小巷里碰见接待客人的主人,无害。
倒数第三阳爻:看见大车在拉东西,驾车的牛角一高一低。(拉得很累)。驾车的人黯额割鼻,开始困难,结果顺利,(得到别人帮助)。
倒数第四阳爻:旅人孤单,碰见一个跛子,都被俘虏,(因跛子是逃走的奴隶)。处境危险,(经过解释),无害。
倒数第五阳爻:悔恨消除了。他的同宗族的人在吃肉,前去又何害?
最上阳爻:旅人孤单地(走路),看见猪背上都是泥,一车上载著鬼,他先拉开弓,后放下弓,原来不是强盗,是来迎娶的。前去遇雨就吉。
卦爻卦辞诗
火泽睽
火升水降两相违
离背只能小事为
异可求同同存异
顺应时势莫狐疑
睽卦的互卦是水火既济
互卦是本卦的2、3、4爻与3、4、5爻组成的卦
第38卦睽卦的变卦有六个,分别是:
火水未济(动初爻)
火雷噬嗑(动二爻)
火天大有(动三爻)
山泽损(动四爻)
天泽履(动五爻)
雷泽归妹(动上爻)
睽卦的错卦是水山蹇
错卦是本卦的所有爻由阳变阴或者由阴变阳而形成的卦
睽卦的综卦是风火家人
综卦是将本卦颠倒后而得到的卦
【易经】第38卦【睽】火泽睽离上兑下
第三十八卦睽(音葵)卦
睽(音葵)卦,由下兑上离组成,卦形作“”,象征“乖背睽违”。卦名“睽”字的意思是“乖异”。上卦“离”为火,下卦“兑”为泽:火炎上,泽润下,两者违行,喻示事物相互睽背的情状。全卦重在阐明如何化“睽”为“合”的道理。强调事物之间虽“异”,但也必存“同”存“合”。只要因势利导,讲究方式,求同存异,矛盾终归会得以化解。睽:小事吉。译文睽卦象征背离分散:小心行事,吉祥。解读睽的上卦为离,离为火,下卦为兑,兑为泽,可见睽卦的卦象是火焰腾冲于上,泽水流动于下。离又为中女,兑又为少女,二女同居共事一夫,其势必妒,志不相投。离为日,兑性悦,象征着臣下以和悦的态度,附丽于君上的光明。睽的六三阴爻,为柔,升进至第五位,可见睽的爻位基本结构是“柔进而上升”,像臣下守中正之道,拥戴君王,附骥腾达。所以筮遇此卦,“做小事吉利”。
《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译文《象传》说:本卦上卦为离,离为火;下卦为兑,兑为泽。上火下泽,两相乖离,是睽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从而综合万物之所同,分析万物之所异。解读明哲君子观察到泽与火虽然都能利人,却由于润下和炎上的不同性质而分散背离,因而领悟到应该求大同、存小异的道理。没有异的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同正是以异为前提的。这就启示我们,在人际合作中,不仅要异中求同,和衷共济;还要同中求异,保持自己的主见。
初九:悔亡,丧马,勿遂,自复。见恶人,无咎。
《象》曰:见恶人,以辟咎也。
译文初九:不必悔恨,丢失了马匹,不必寻找,它自会回来。途中碰见坏人,也不会有灾祸。
《象传》说:遇见坏人之所以无灾祸,意在消除恶人的恶意。解读睽卦讲的是在人际关系中发生背离时的对策。初九是背离之始,矛盾刚刚发生。这时还有不少回旋的余地,只要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化解矛盾,改善关系,导致悔恨之事可以消亡。此处指出初九处“暌”的原则,即“和同”和“守静”。处在初九的地位,应该学习牧马人的这点小聪明,一方面要静心等待事态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即使是与你撕破脸的恶人要求见你,也要接见,万不可因为厌恶此人而拒之门外,以免激化矛盾,造成无穷后患。须知,愈是恶人,愈不可刺激他,让他吃闭门羹怎么成!这就是“见恶人无咎”的道理。
《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译文九二:遇着了热情好客的主人,没有灾难。
《象传》说:遇着了热情好客的主人,这说明没有迷失道路。
解读九二是阳爻,处于二爻这个阴位,阳居阴位,刚而能柔。九二又处于下卦之中位,能守中道。这些都是九二的优点。与九二对应的是六五,这两爻正好是一阴一阳相应,又都处于中位,这形势也是很有利的。六五处于上卦之中的尊位,当然是“主”,九二与六五相应,是“遇主”,必然“无咎”。九二以阳爻处居阴位,虽然有守谦顺时的优点,但这毕竟是“失位”(不当位),是不利的处境。加之与它相应的六五是阴居阳位,也不当位,有职无权。它们虽然组成相应关系,也只能是暗中相应,实际上处于背离分散的“睽”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之下,九二不可能升堂入室,在朝堂上公开地朝见天子,只有委曲求全,经历若干曲折,在小巷中私下与主人遇合。在古代史书《春秋》的术语中,礼仪齐备的会见叫做“会”,礼仪简省的会见只能叫做“遇”。
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
《象》曰:见舆曳,位不当也。无初有终,遇刚也。
译文六三:看见一辆拉货的车,拉车的牛一俯一仰拉得很费劲,赶车的人是—个烙了额、割了鼻的奴隶。起初车子陷着不动,后来终于拉动了。
《象传》说:看见一个烙额割鼻的奴隶在拉车,爻象表明:六三阴爻而居于阳位,所处不当,像人落入了悲苦的境地。起初不顺,结局倒好,因为六三阴爻上进遇到九四阳爻,像人得到强者的帮助。解读六三与上九是阴阳相应的,但它却不能与上九遇合,由于它所处的位置不当,处于两刚之间,九二在后面拖住车子使之不能向前,九四则在前面控制住牛头使之走不动。在这种情况下,六三硬要前进,不免车毁人伤了。六三虽然处于阳刚之位,一意要强力前进,但终究是阴柔之质,力量薄弱,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时无法与九二、九四的阻力抗衡,不免于“其人天且劓”,焦头烂额,狼狈万分。在这艰难的时刻,最可贵的是坚持到底的精神。六三必须看到,自己到底与上九是正应(处于对应之位,又是阴阳相应),而九二、九四无正应关系,虽一时逞强,横加障碍,终究难以阻止六三与上九的遇合。六三要坚持下去,要看到必然遇合的趋势,洞悉这种乖离的局面终究是暂时的。睽到了极点,必然是合。六三终将与相应的阳刚(上九)遇合。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
《象》曰:交孚无咎,志行也。
译文九四:在背离、孤独之时与元夫初九相遇,以诚信相交,虽有危险但无灾祸。
《象传》说:以诚相交,可免灾祸,说明摆脱孤独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
解读九四正好与六三相反,以一阳处于两阴之间,两阴又各有专主(六三与上九相应,六五与九二相应),这大概是九四倍感孤立的原因。再加上与九四对应的初九也是阳爻,其间并无阴阳相应关系,九四似乎陷入绝境了。据孔颖达解释,元夫就是本卦中的第一个阳爻初九,初九正处在与九四对应的位置。当此之时,初九和九四都孤独无应,处境危厉,两个孤刚之卦终于在危境中相逢。二者皆是阳刚,其本性原是互不相容、互相排斥的;但由于二者处境相似,都需摆脱困境,于是九四毅然地与初九合作,真诚地与之交往,终于在危境中避免了灾祸。
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
《象》曰:厥宗噬肤,往有庆也。
译文六五:悔恨消除。同宗族的人期待遇合,这像咬嫩肉一样容易,前往有何灾祸?
《象传》说:同宗族的人期待遇合,像咬嫩肉一样容易,说明此时前往会有喜庆之事。
解读六五以阴爻处于阳位,本来就不当位,又处于睽离之时,这些都是六五的不利因素,这样看来六五原来是应该有悔的。但是六五也有明显的优越之处,即《彖传》中所说的:“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于刚。”就是说,六五为阴性,故处事柔顺;居于中位,故能掌握中道;与九二阴阳相应,可得刚中之臣相助。只要充分发挥积极因素的作用,一定能够排除逆境,化凶为吉,使睽离转化为和合,“悔亡”是必然的。“噬肤”是《周易》时代惯用的比方,形容一件事很容易办到,像咬嫩肉一样容易。“厥宗”,是指九二而言。九二与六五处相对位置,正是同宗之亲,不但阴阳正应,而且同以中道相交。我们从九二的爻辞已经得知,九二委曲宛转地通过小巷以求与六五相遇,而六五则居尊而柔顺,下应九二,它们的遇合岂不像咬嫩肉一样容易,一咬就能合牙,合则不再睽离,这还有什么“悔”和“咎”可言!岂止无悔无咎,六五能屈尊前往迎合九二,必有喜庆之事,所以《象传》说“往有庆也”。
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冠,婚媾。往,遇雨,则吉。
《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译文上九:处在极端的违背分离状态,深感孤独。恍如看见一头猪,背上涂满污泥;又看见一辆车,满载着像鬼一样的人。起先张弓欲射,后来放下了弓箭。原来不是强盗打劫,而是迎亲队伍。应该前往,遇雨可获吉祥。
《象传》说:遇雨可获吉祥,因为种种猜疑都消除了。
解读上九位居睽卦之末,意味着睽违之极,与相应之爻六三分离至久,产生深深的孤独感,人在孤独的境地是容易生疑的。再分析上九的个性特征,它以阳刚之爻处于最上位,刚极则暴躁,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它所处的位置又是“离”的最上位,离为明,在离之上位意味着过分光明、察察为明,这样的人很容易神经过敏,妄生猜疑。以上九这样一种粗鲁暴躁而又神经过敏的性格类型,处于长期分离、自感孤独的境地中,难免要“疑心生暗鬼”了,甚至对自己的亲党六三妄滋疑端,产生许多误会,几乎闹出乱子。本爻提醒我们要清醒地分析情势,既不可轻信,也不可轻疑。
第10章明白四达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
①营魄;即魂魄。魂属灵,魄属血,在此连用,指灵肉相连。抱一:合抱为一。
②专气:志气专一。致柔:调合到柔和的境地。
③涤除:清除。玄鉴:形容心地如宽广的明镜。玄,形容人心的深邃灵妙。鉴,镜子。
④天门:这里指耳目口鼻等感官。阖(hé):关闭。
⑤无知:即不用智谋。知,作“智”讲。
⑥生之畜之:使它生,使它繁殖。
⑦玄德:极大极深远的“德”。
【译文】
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能永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达到柔和,能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吗?洗尽思想上的尘垢.能让心地宽广得如一尘不染的明镜吗?热爱百姓,按照道的法则来治国,能保持“无为”的境地吗?口鼻自然地开闭,呼吸吐纳,能绵绵细静地雌守吗?通达四方,能不玩弄权术和心智吗?生养抚育了万物却并不据为已有,为世间立下了卓越功勋但并不自恃有功,滋养了万物但并不居于主宰地位,这就是最高深的“德”。
【解析】
本章是讲修道育朴的方法和过程,从“载营魄抱一”到“明白四达”,境界是逐步提高的。“道”的境界和自我之德是同步的,“玄德”表明自我之德与道合一,是德的最高境界,并透过六个问句,把道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作了几条总结,对一般人和统治者提出了要求。从字面上看,每句的后半句,似乎都是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认为,人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将精神和形体合一而不偏离,即使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保持和谐,这样就必须做到心境淡定,洗清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提高自身修养,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爱民治国”。
人类之所以被称为“大自然的精品”、“造物主的杰作”、“万物之灵长”,主要就是因为人类拥有精神和意志,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这样一来,人类对周围的事物便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人的主观意识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能动作用,并通过这种主观对客观的思索,以自己的喜好标注,来改造周围的世界。然而,人的灵魂和意识所能发挥的作用,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难免会犯错,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人们也常常因此而懊悔和痛苦。
应当说,拥有情感体验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显著标志之一。人和其他生物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原因在哪里?其他生物为什么没有痛苦和烦恼呢?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人类的灵魂和肉体经常处于分离的状态,无法从根本上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灵魂是长翅膀的,它总能飞跃到梦想中的高度,与之相比,人们的肉体则显得比较笨重,它无法和灵魂一起飞翔,于是出现了灵魂在一处、肉体在一处的情况;人们也可以把灵魂比喻成理想,将肉体比喻成现实,事实上,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很远的距离,而且美丽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往往会变得不堪一击。理想和现实常常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因而会令人们痛苦、无奈和彷徨。
其实,人之所以有痛苦、懊悔的情感体验,是因为人类有七情六欲,当我们的情感需求和自身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感到迷茫和失落、困惑和伤怀,这种情感获得的根源还在于人的肉和灵魂的不统一。而其他生物则不同,它们的身体和心理是合一的,它们不具备完整的心理精神体系,也不会独立思考,也无法进行意识判断,它们对任何事物都不会敏感,因而也不会感到失落和痛苦。
可我们人类,经常用“庸人自扰”来形容无端的痛苦和烦恼。因为平庸,所以会无端地感到痛苦,无端其实是有端,只是这个端微乎其微、不值得去计较罢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不被琐事所困扰呢?说白了,能不被平凡琐事所困扰者,世上只有两种人,一是圣人,一是婴孩。婴孩不谙世事,万事皆清,头脑混沌,不知何物为何物,也不知何事为何事,只知饿了吃,困就睡,不去思考,一切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当然不会有烦恼和痛苦,因为他的灵魂和肉体是合二为一的。而圣人也不是天生的,他也必然经过了庸人的阶段,也感受过痛苦和烦恼的滋味,但他不想让自己再受煎熬,就明智地选择了和“大道”同步:做到了灵魂和肉体的高度和谐统一,做到了“专气致柔”如婴孩,做到了心境明净无瑕疵,做到了不受知识的局限而透悟真理的品性。
“专气致柔”就是把自己的精神和元气凝聚起来‘如果我们能够聚集自己体内精气而长久保持婴儿般的柔软体态,就能长盛不衰。我们必须经过心灵的活动才能达到精神和元气相合,心灵就像一面镜子,宇宙万象通过镜面尽览无余,镜面必须经常擦洗,去其污垢才能明察世间百态。作为统治者,治理国家也是如此,要像婴儿一样无欲无为,顺应自然本性,而不加任何人为的因素,只有无为而治,才是真治。采取强硬措施不但不利于安定民心,反而会导致天下大乱。所以,要顺应百姓自身的自然规律,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当一个人心性豁达、彻底觉悟的时候,一切顺应自然、顺应规律,这就是“玄德”。就像宇宙一样有深邃的内涵,包容一切,而且自己不去主宰别人,这才是老子专气致柔的精髓所在。
王弼《道德经注》
载,犹处也。营魄,人之常居处也。一,人之真也。人能处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无离乎?则万物自宾也。专,任也。致,极也。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玄,物之极也。能涤除邪饰,至于极览,能不以物介其明,疵其神乎?则终与玄同也。
载,是居处的意思。魂魄,是人的精神居处之处。一,是人的本真。人的心思能够安稳地呆在它常居处的魄里,抱持唯一的大道不离开,万物就会自然来归顺。专,是使用的意思。致,是极致。使用自然的精气,达到最柔弱的和谐状态,能像婴儿那样什么欲望都没有吗?这样的话事物就能完满而得到本性了。玄,是事物的极致。洗去不正当、奇诡的外表,达到让感官排除一切障碍,能够不以外物来阻碍人的明觉,玷污人的精神吗?这样的话就能够与深黑色具备相同的品质。
任术以求成,运数以求匿者,智也。玄览无疵,犹绝圣也。治国无以智,犹弃智也。能无以智乎?则民不辟而国治之也。天门,谓天下之所由从也。开阖,治乱之际也。或开或阖,经通于天下,故曰“天门开阖”也。雌应而不倡,因而不为。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则物自宾而处自安矣。
用智谋去求得成功,以占卜数理来探查隐匿之事的,都是智识。让百姓的感官混沌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就是杜绝贤者圣人的出现。不用智谋来治理国家,就是抛弃智识。能做到完全不依靠智识,百姓就不会邪僻、诡诈,国家就能治理安定了。天门,天下万物都从这来。开阖,是指安定与祸乱的交替。安定和祸乱都与天下万物相通,所以说“天门开阖”。雌柔、卑下的事物只回应,不主动发端、倡导,因而无所作为。如果天门的开阖都能像雌性一样柔和无争,万物就会自然宾服,而处境也会自然地安定。
至明四达,无迷无惑,能无以为乎?则物化矣。所谓道常无为,侯王若能守,则万物自化。生长,不塞其原也。繁育,不禁其性也。不塞其原,则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则物自济,何为之恃?物自长足,不吾宰成,有德无主,非玄而何?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
苏辙《老子解》
魄之所以异于魂者,魄为物,魂为神也。《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魄为物,故杂而止;魂为神,故一而变。谓之营魄,言其止也。盖道无所不在,其于人为性,而性之妙为神,言其纯而未杂,则谓之一;言其聚而未散,则谓之朴。其归皆道,各从其实言之耳。
魄之所以不同于魂,魄是物质的,魂是精神的。《易经》说:“精气聚集形成物质,游魂分散参与变化,由此能够了解鬼和神的一些情况。”魄是物质的,所以繁杂而趋于静止;魂是精神的,所以单纯而灵动。说营魄,是说让它静息、安宁。道是无所不在的,在人身上体现为每个人的本性,本性的奥妙是神,形容它纯净而毫无杂质的时候,就叫一;形容它聚集而毫无离散的状态的时候,就叫朴。它们最终都要归结为道,只是侧重于不同的角度而已。
圣人性定而神凝,不为物迁,虽以魄为舍,而神所欲行,魄无不从,则神常载魄矣。众人以物役性,神昏而不治,则神听于魄耳。目困以声色,鼻口劳于臭味,魄所欲行而神从之,则魄常载神矣。故教之以抱神载魄,使两者不相离。此固圣人所以修身之要。至于古之真人,深根固蒂,长生久视,其道亦由是也。
圣人本性安定而精神集中,不为外物所吸引,虽然以魄为它的居所,而神所要执行的,魄都会跟从,神常常引领着魄。众人将本性使用在处理外物上,神智混乱而没有条理,神就会屈从于魄。眼目局限于观看颜色,口鼻局限于嗅闻气味,神就只好跟从着魄了。所以教导人们要抱持神,引导、支配魄,使两者不相分离。这固然是圣人修养自身的关键。古代的得道的人,根本深厚、牢固,生存长久,历经沧桑,也是由此而得道的。
神不治则气乱,强者好斗,弱者喜畏,不自知也。神治则气不妄作,喜怒各以其类,是之谓专气。神虚之至也,气实之始也,虚之极为柔,实之极为刚。纯性而亡气,是之谓致柔。婴儿不知好恶,是以性全。性全而气微,气微而体柔,专气致柔如婴儿,极矣。圣人外不为魄所载,内不为气所使,则其涤除尘垢尽矣。于是其神廓然玄览,万物知其皆出于性,等观净秽而无所瑕疵矣。
神思不条理,气机就会混乱,强横的人喜欢争斗,柔弱的人容易恐惧,他们自己都感觉不到。神思调和,气就不会妄自作用,喜怒在适当的场合才表现出来,这就叫做固守精气。神是最虚无缥缈的,气是实在的、物质性的开始,虚的极致是柔,实的极致是刚。只有纯净的本性而没有气,叫做至柔。婴儿不知道辨别好的坏的,所以本性能够完全。本性完全,气就微弱,气微弱,身体就柔嫩。集中精气像婴儿一样,就完满了。圣人在外不被魄引导,在内不被气驱使,他已经把污垢洗净了。于是他的精神能够感受广阔的时空,知道万物都来自于它们的本性,并将干净和污秽的一样看待,他的精神也就没有瑕疵了。
既以治身,又推其余以及人,虽至于治国爱民,一以无心遇之。苟其有心,则爱民者适以害之,治国者适以乱之也。天门者,治乱废兴所从出也。既以身任天下,方其开阖变会之间,众人贵得而患失,则先是以邀福。圣人循理而知天命,则待唱而后和。《易》曰“先天而天弗违”,非先天也,“后天而奉天时”,非后天也。言其先后常与天命会耳。不然,先者必蚤,后者必莫,皆失之矣。故所谓能为雌者,亦不失时而已。
已经使自身调和,然后自身余下的推广给别人,虽然能够治理国家、善待百姓,却一概不动心思。如果动了心思,有了欲念,那么善待百姓的就是害了百姓,治理国家的就将使国家混乱。天门,是安定、祸乱、衰落、勃兴的根源。人处于天地之间,生存在变化发展环境之中,众人追求得益而害怕失去,所以争先来谋求福利。圣人遵循道的原理而且知道上天的意志,所以等别人先发出声音然后去回应。《周易》所说的“超前于天而天不与之违逆”,不是真正的超前于天;“落后于天而尊奉天的时节”,也不是真正的落后于天。说的是不论先后都要与天的意志相符。如果不这样,超前的就太早了,落后的就太晚了,都是错误的。所以能雌柔的人,也不会失去时机。
内以治身,外以治国,至于临变,莫不有道也。非明白四达而能之乎?明白四达,心也,是心无所不知,然而未尝有能知之心也。夫心一而已,苟又有知之者,则是二也。自一而二,蔽之所自生,而愚之所自始也。今夫镜之于物,来而应之则已,又安得知应物者乎?本则无有而以意加之,此妄之源也。其道既足以生畜万物,又能不有不恃不宰,虽有大德,而物莫之知也,故曰玄德。
在内调节自身,在外治理国家,到面临变化的时刻,都是要遵循道的规律的。不达到明白通达的状态能做到吗?明白通达,是人精神的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没有不知道的东西,但是却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知晓的能力。人的精神是一,加上人获知的东西就是二了。从一到二,障碍由此出现,愚钝从此开始。我们对待外物就应当像镜子里的形象一样,东西过来,我们自然迎上去就可以了,哪里需要知道如何应付呢?本来没有事物,而意念里认为有物存在,这就是虚妄的根源。道能够繁育万物,又能做到创造而不占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有功、生长而不随意支配,虽然有伟大的德行,而其他事物都不觉得,所以称为玄德。
【经典解读】
本章开头六句,提出了老子在修身、养性、治国、为学等多方面的思考。对于这些句子,历来都存在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这疑问,“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鉴”等是老子认可的修行方式,而“无离”、“无疵”、“如婴儿”则是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最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修道者所应具有的“玄德”。也有人认为,这是种反问,老子所想说明的是人们平时采取那种刻意的修为不能达到“无离”、“无疵”等目的,而想要实现幽深玄妙的德行,只能采用“无为”的方式,遵守大道,任性发展就可以了。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身体和灵魂应该合二为一,不相分离。灵魂是精神上的,是无形的;而肉体是现实的,是真实存在的。没有灵魂,人只能被称为行尸走肉;同样,肉体也是灵魂的载体,如果完全脱离现实,人就成了空想家。“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虽然后世有性善、性恶之争,但在老子看来,显然婴儿的心灵是最无暇、最宁静的。修道者正应如此,保持心灵的洁净,从喧器烦杂之中重归朴质自然。“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只有除却心头偏见,才能洞悉事物的本源,在现代社会中,外部的世界越来越纷呈多彩,人要受到的诱惑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抗拒,如何在此时保持心灵的明净,如何不被世俗所淹没,值得所有人深深思索。“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只有采取无为之治,不胡乱妄为干扰百姓,才能称得上是爱国治民。“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即人在感官行动之时,能否保持柔和低调谦虚不争一直是老子主张的处世之道。“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聪明通达而没有特别的心机,所谓大智若愚者是也。
在本章,人们可以看到修身养心之道,可以看到治国治民之道,可以看到为人处世之道,一些道教人士还能得出养生练气之术,在老子的观点中道本来就是无所不在,支配万物的。
【哲理引申】
丙吉,字少卿,西汉大臣。他虽然为法吏出身,但为政宽大,与当时那些酷吏极为不同。他保护汉宣帝,为后来的汉室中兴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为人低调,从不以功劳自居,福荫子孙,后代数世封候。丙吉年轻时研究律令,担任鲁国狱史,后来逐渐升迁为廷尉右监。因牵连罪案免职,回到州里做了从事。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案发生,丙吉被征召到朝廷,受命治理巫蛊于郡邸狱。当时酷吏横行,尤其是江充等人严刑酷法,将污诟、陷害他人作为自己向上爬的本钱。但丙吉对那些因为巫蛊案被牵连入狱的无辜罪犯十分同情,经常照顾他们,尤其是卫太子才出生几个月的孙子刘病已。他对这个皇曾孙关照无微不至,谨慎挑选厚道善良的女囚犯养护他,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刘询。刘询多病,丙吉经常嘱咐养护他的乳母小心看护,还用私人财物供给他衣食。
汉武帝晚年相信术士,他病重时听望气的人称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便下令要使者分别登记监狱中关押的犯人,无论罪行轻重一律杀掉。内谒者令夜晚到郡邸狱,丙吉听到了这一消息闭门拒绝使者进入,说:“皇曾孙在,别的人无辜杀死都不可,何况皇上的亲曾孙”双方相持到天明,使者都不能进去,于是回去报告武帝,并弹劾丙吉。此时,汉武帝已经醒悟了,说:“这是天的保佑。”于是大赦天下。
后来,丙吉升任大将军长史,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调到丙吉至朝中担任光禄大夫、给事中,汉昭帝驾崩后,没有继承人,大将军霍光派丙吉迎昌邑王刘贺即位,但因为其行为不守法度不久又将其废除。于是,丙吉向霍光陈述说,武帝的曾孙刘病已在掖庭外百姓家,精通经术,很有才能,办事稳重又有礼节。霍光听后,便派宗正刘德与丙吉到掖庭迎接刘询。刘询即位后,赐丙吉爵关内侯。丙吉为人极为低调,他绝口不谈以前对刘询的恩德,所以朝廷上几乎没有人能知道他的功劳,就连汉宣帝自己也是在亲政以后才知道丙吉对自己幼时的巨大恩惠的。那时,掖庭宫婢女中有个名则的让她丈夫上书,陈述曾经有护养刘询的功劳。奏章下给掖庭令考问,则的供辞说当时丙吉知道情况。掖廷令把则带到御史府给丙吉看。丙吉认识,对则说:“你曾经犯过养皇曾孙不谨慎的过错,挨过板子,你哪里有功独有渭城的胡组、淮阳的郭征卿有恩罢了。”丙吉分别上奏胡组、郭征卿供养曾孙的劳苦情况。宣帝诏令丙吉寻找这两个人,她们已经死了,其子孙都受到厚赏。汉宣帝下诏免去则的奴婢身份为庶人,赏钱十万,这才知丙吉对自己有旧恩。
汉宣帝认为丙吉很厚道,便下诏说:“朕低微时,御史大夫丙吉对朕有旧恩,他的德行很美。《诗经》说过,无德不报。封丙吉为博阳侯,食邑一千三百户。”丙吉上书坚决谢绝封候,陈述不应凭空名受赏。刘询回答说:“朕封您,不是空名,而您上书归还侯印,是显示朕不知报德啊。当今天下太平,您还是集中精神,少思虑,延医吃药,自己保重。”丞相魏相去世后,丙吉接替魏相担任丞相。他虽然是从狱法小吏兴起的,但却崇尚宽厚,喜欢礼让,身边的人有了过错从不深究。
当时很多功臣如霍光,自己死后子孙后代大多骄奢淫逸,随之家破人亡。但两吉的后代因为他的恩泽余荫爵位失而复得,长久传递,直到王莽之时,才断绝。
《论语》乡党篇1002句
【本篇引语】
本篇共27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面见国君时、面见大夫时的态度;他出入于公门和出使别国时的表现,都显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本篇中还记载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1)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2)如也。君在,踧踖(3)如也,与与(4)如也。
(1)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不卑不亢,温和快乐的样子。
(2)訚訚:音yín,正直,和颜悦色而又能直言诤辩。
(3)踧踖:音cú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4)与与:小心谨慎、威仪适中的样子。
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世界新闻自由日
每年的公历5月3日由联合国创建,旨在提高新闻自由的意识,并提醒政府尊重和提升言论自由的权利。这一行动源于教科文组织大会。其1991年题为"促进世界新闻自由的决议",承认自由、多元化和独立的新闻是任何民主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该大会向联合国大会转达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关于宣布5月3日为"世界新闻自由日"的愿望。这一天是为了纪念《关于促进非洲新闻界的独立和多元化的温得和克宣言》,该宣言是1991年5月3日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在纳米比亚温得和克举办发展非洲独立和多元化新闻研讨会上通过的。
文名称:世界新闻自由日,
外文名称:WorldPressFreedomDay,
创建者:联合国
新闻自由日有什么起源?
5月3日是世界新闻自由日(WorldPressFreedomDay)。世界新闻自由日是由联合国创建,旨在提高新闻自由的意识,并提醒政府尊重和提升言论自由的权利,该权利铭记在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中。2013年5月3日是"世界新闻自由日"设立20周年。联合国5月2日举行特别活动纪念。
何时何地设立该节日
联合国大会于1993年12月20日作出决定,宣布5月3日为世界新闻自由日。这一行动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
典型纪念活动
华盛顿~为纪念5月3日世界新闻自由日(WorldPressFreedomDay),联合国将向在2005年恐怖袭击中受伤致残的一位黎巴嫩广播工作者颁发年度新闻自由奖。
2023年05月02日
农历兔年三月十三
周二
第3271天
睿见、前瞻、实用
仙言潮声
最近网上又热炒二万清华的留学生不愿回国效力……第一,你们又没请人家回来,人家回来去哪儿?第二,工资低、房价高、养娃难,怎么办?第三、第四,等等一道道坎高高立在年轻人的面前。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无私奉献!
美好的一天从筑巢引凤富民强国开始!
经典诵读
古来交道愧难终,此会今时岂易逢
——(宋)欧阳修《会老堂》
注解:
自古以来交友之道要有始有终,有始无终是令人惭愧的;如今的相逢哪有那么容易。
善言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进善言,则善无由入矣
——(汉)刘向《说苑·政理》
好的言论能够进献,那么坏话就无处可入;如果好的言论不能进献,那么好话也无处可入。
早安人民
不要总说着以后,不要总拖到明天,人生中的每一寸光阴都不应该被虚度。与其纠结于无法掌握的过去和未来,不如认真把握当下。新的一天,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