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学#《道德经第六十三章(2)》——大、小、难、易的辩证关系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此文译成白话文,其大意是: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本章讨论了“无为”的问题后,又论述了事情难、易、大、小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得道者要从小事认认真真做起,才能做好大事、难事。
首先是关于大、小的问题。老子认为,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比如,世人都认为名声和地位是“大”,而对于利禄,世人也是认为越多越好。“道”是一种很微小淡泊的东西,看起来就像没有一样,世人们都认为“道”很小而且很少,因此丢弃“道”。得道的圣人既不追求名声与地位,也不追求利禄的多寡,他们只是以“道”为伴。
世人都羡慕那些做大事的人,希望能够一飞冲天,其实“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所有的大事都是从小事积累而来的。譬如现在奥运会,全红婵拿到金牌后,大家都夸全红婵是跳水天才,地方政府,各种企业媒体,各种平日里看不见的亲戚,都到她父母家来凑热闹。这些人只看到电视转播里她完美的一跳,为国家换来一块金牌,换来了运动场上奏国歌升国旗,也就是说只看见“大”。却何曾见得她自八岁起多少次的练习,多少次的跳水,吃了多少苦!只有教练知道全红婵的刻苦。没有这些“小”来打基础,何来最后赛场上的“大”!“大生于小,多起于少”是铁律啊!
再看春秋之时,秦穆公有一匹好马,这匹马不仅长得十分壮美,而且日行千里,鸣声慑人,秦穆公将其视为掌上明珠。一次,秦穆公忽然得到消息,这匹宝马找不到了。如此,一匹引人注目的良马怎么会找不到呢,秦穆公心中十分焦急,于是立刻下令要在全国范围内搜寻这匹马的下落。
经过严密搜查,追捕的官吏发现这匹马原来让歧山下的土著居民捕捉到了。于是连忙去索要,不幸的是,这些人将这匹宝马给宰了,并且已经吃掉了。官员们十分担心,就抓捕了所有吃了那匹马的肉的人,竟然有三百个。官员们战战兢兢地向秦穆公汇报,说他的爱马被这些土著居民当成了美餐。没想到秦穆公听了以后,说:“有道德的人是不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的,我听说吃马肉不喝酒会伤身体。”于是下令赦免所有的人,并给他们酒喝。
后来秦国和晋国爆发了韩原之战,秦穆公陷入晋军包围之中,危急时刻,忽然冲出一队人拼死作战,不仅救了秦穆公还帮助秦军将晋惠公俘虏。原来这就是曾经被秦穆公赦免的三百人,他们拼死来报答秦穆公当初让他们食马饮酒的恩德。
同样是春秋时代,晋灵公荒淫无道,执政赵盾屡次进谏而不听,劝多了晋灵公感觉赵盾总是对自己指指点点,颇为不快,于是决定除去这位碍事的执政大臣。一次,他在宫内伏下甲兵,邀请赵盾赴宴。赵盾到后,见到有埋伏,连忙在护卫的保卫下逃走,晋灵公放出恶犬,派出甲士追杀,情况万分危急。这时晋灵公追杀的队伍中,忽然有一个甲士倒戈相向,对抗其他追杀者,帮助赵盾成功逃亡。后来赵盾问他这是为何。甲士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
原来,鲁宣公二年(前607年),赵盾在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一人面黄肌瘦,就去询问他的病情。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赵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正是这个人临阵倒戈救了赵盾的性命,也正是赵盾的那一顿饭的恩赐救了自己的性命。
刘备去世前告诫自己的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人可能不经意间的一件善事就成就了自己,拯救了自己;也可能不经意的一件小事就葬送了自己,毁掉了自己。所以,老子告诫世人:大小多少。
世人无论高低贵贱,最难解决的事情应该要算是怨恨。怨恨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因为一时的言语失误或某件事情的处理不当而引发。但是在其后,这怨恨被不断的积累,以至于最后可能会引来杀身灭门和亡国败家的祸害。甚至积怨很深的可能在经过了子孙几代以后都无法化解。
刚开始的时候,事情很小,对于我来说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我不会放在心上,因而我不会为此而结怨树敌。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但是事情毕竟已经过去了,我也不应该有什么抱怨。因此,在我本来没有这个“报怨”的心理的时候,对方开始认为我是有“怨”的,但是在看到我根本没有什么“报怨”的意思的时候,这在对方看来就是我的“德”了。这里的“德”我侠义地理解为道德品质。
老子在这里要告诫我们的是:生活中可能要不可避免地和别人结怨。刚开始结怨的时候总是因为一些小事情,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如果结怨很久了,但那其实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其实我也不必太在意。在处理这些“怨”的时候,对方总会以为我们现在是有“怨”的,而同时对方也有“怨”。但如果我们完全把这“怨”给看开看淡以后,心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怨”了。这样一来,对方也会没“怨”了,而且会认为这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一种德行。
这与“报怨以德”有什么关系?
以怨报怨,是人际关系的常态。人有自尊,都不肯示弱,于是都下意识地朝加深怨恨的方向努力,怨恨自然越积越深。“冤冤相报何时了”?唯一的方法,就是一方“以德报怨”。鲁迅跟很多人对骂,怨越结越深,只有胡适“以德报怨”,没有回骂,所以鲁迅虽然看不惯胡适,却也没有继续骂他。以不记仇的态度来应对别人的不满,能化解不满,怨恨就难以形成。换句话说,任何大问题,都是小问题发展而来,如能前瞻性地认真对待小问题,就不会发生难以应对的大问题。请注意,不要认为老子主张“以德报怨”,老子只是指出“以德报怨能化解怨恨”这样一个事实,以佐证“大来自小”的道理。
无论怨是大还是小,无论怨是多还是少,一律“报怨以德”。世人对于小怨可以放过,不加计较,但对深仇大恨则必须报仇雪恨,所以说“和大怨,必有余怨”。佛教说“冤冤相报何时了?”世人应该惊醒,冤冤相报是无穷尽的,如果人人都冤冤相报,这个世界没有宁日了。原始部落时代盛行血亲复仇,一个的人被另个部落的杀害,另一个部落就要复仇,杀掉凶手。两个部落从此冤仇。
这句话具有世界文明的价值,站在人类心灵的最高处。世人知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甚至“以血还血”,这是现实地的真理。原宪问孔子:“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孔子回答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是主张是“以怨报怨,以德报德”的。
而老子是主张“以德报怨”,真是天壤之别。孔子是站在现实地回答,老子是站在究竟地回答。孔子站在泰山顶上,老子站在九重天顶上。但要知道,《论语》中的孔子是俗谛的孔子,《系辞传》的孔子才是真谛的孔子,真俗二谛不可混淆。
世人要放下大怨,“报怨以德”,这是对人性的考验。老子深知世人心灵的脆弱,报复心理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因此提出了修炼细行,从细微处开始积累功德,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习性。“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三无修法与“报怨以德”的教法有直接的关系,世人能够做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君子了,孔子希望弟子们能够“转凡成善”,老子则是希望“转凡成圣”,所以报怨的认知就有巨大差别。
孔子有真谛俗谛之分,“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俗谛的孔子。俗谛的孔子代表俗谛的儒家,真谛的孔子代表真谛的儒家。从华夏文化精髓来说,老子道家代表是出世间的修法,所以《道德经》的教法是清静的,无染的,能够让世人生起一颗祥和的心。
孔子儒家的认知依然分歧巨大,儒家在华夏文明未来的作用是华夏文明学的重大课题。孔子儒家有真俗二谛吗?这样的分法有否依据?孔子的俗谛已经广为人知,孔子的真谛在哪里?在《易经·系辞传》和《庄子》、《礼记》中似乎隐隐约约存在。但学术界肯定还远远没有结论,这是热爱传统文化精神应该严肃对待的命题。
不少注释家认为“报怨以德”很突然,与上下文不协。其实“报怨以德”不是凡夫的境界,而是圣人的境界。圣人能够做到“报怨以德”,正是圣人“味无味”的修行所致。爱恨情仇亲疏利害是世人的人生之味,天天品尝,俗谛与真谛不可相提并论。
世人无缘品尝静无为的真味,怨恨何时了?怨恨不是“人生之味”吗?修行到了味无味,怨恨的人生之味就消失于无形之中。后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正是同样的修法,可见前后章一直贯穿无为无事无味的修法。
世人到底是要修报怨心还是报德心?站在现实地上说,有怨必报。站在究竟地上说,以无我心应世,怨的本性是空,无怨可报。
《四十二章经》中说有人骂佛,佛默然承受。骂完以后,佛问:别人送礼给你,你不接受,礼物归谁呢?骂者回答:当然归送礼的人。佛问:你骂我,我不接受,骂归谁呢?骂者回答说:那肯定归骂者了。骂者不好意思再骂了。佛继续说,仰面唾沫,唾沫必还落在唾者面上;逆风扬尘,尘必还落在扬者身上。佛陀的三个比喻可以补充老子经文没有说完的奥义。
老子说“孰能浊以久,静之徐清。”(15章)圣人入浊世,不是来与世人对抗的,不是来以怨报怨,以德报德的,而是以清静心让世人躁动的心安静下来,从而使世人没有怨恨,这就是《金刚经》的“降伏其心”。
世人已经被怨恨缠结,无法摆脱,世人的心流已经被冤冤相报的咒语紧紧捆绑,依靠己力根本无法解脱。如果没有圣人入浊世拯救,人世间只有在冤冤相报的旋涡中归于灭亡。所以圣人“报怨以德”的伟大教理正是“天降甘露”,把世人救拔出来。这就是究竟地的伟大教理。
如果按照现实地的教理,以怨报怨,以德报德,那世人就永无解脱困苦之日了。老子重申古代圣人的伟大教理:“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78章),圣人是来替世人承受苦难的,“以德报怨”就是在承受苦难和冤屈。
唐朝寒山大士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回答: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拾得要修行人对造怨者怀有敬意,这是何等境界!寒山是代替世间人来问拾得,世间人天天陷入无尽怨恨中,想报怨也报不完,恩将仇报,爱尽生恨,比比皆是。寒山提出常见的八怨,世人听着听着气不打一处来,真有血海深仇。
但拾得轻轻的宣说修行人的八让,最后说“再待几年,你且看他。”造怨者对他人怨恨如此深重,看他的结果是什么?我们可想而知。世人想要造怨者的结果吗?不想要。这是圣人的胸怀。
寒山问:“还有什么秘诀可以躲过世人的怨恨呢?”拾得说:“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一遍。”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寒山拾得问答和弥勒菩萨偈是最好的“报怨以德”修法。其中开头几句最为关要。“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圣人无怨以应世,可以无敌矣。
河上公注:“修道行善,绝祸于未生也。”圣人修道行善,把祸患怨恨消灭于未生之前。所以后文说“和大怨,必有余怨。”(79章),这是世人无知,结下深仇再来弥补,必定留下心理深深的伤痕。如果碰到圣人,那是他运气好,圣人会“以德报怨”,反而因祸得福。但世间的圣人是多么稀缺,罪性不灭,自己必然承受。
此章经文最重要的是老子提出了“报怨以德”。人间怨恨是人生中一大考验,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血还血”的古代教法,这样就会“冤冤相报何时了”。孔子的教法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就是相当、对等。
人世间经常看到的却是“以怨报德,恩将仇报”,这使人间陷入绝望。孔子的教法是世间法,老子的教法是出世间法。老子的教法能够提升文明程度,孔子的教法只是勉强维持文明程度,而“以怨报德,恩将仇报”则会摧毁人类文明。
有修养的世人也会忘却小怨,但不能忘却大怨,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79章),告诫世人不要轻易与人结怨。老子的悲心极为广大,要世人对“大怨”也要放下。
今天文明人肯定赞同老子的教法,也在尝试着放下大怨,实现和解,促进人类文明的福祉。如何实现和解是人类文明的大课题,放下历史以来的恩怨,实现和解是文明的终极目标,不理解这个终极目标就不能自称为文明人。
但我们此时此地是站在脆弱的现实地上,心中虽已建立了究竟地的目标,但公平正义的路线图在哪里还是新的挑战。
今天人类部分的实现了和解,但离真正的和解还差的很远。我们站在人类文明学的角度还是应该对已经取得的和解表示敬意,老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以怨报德”的人类文明的伟大教法,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声惊雷。
其次,是关于难与易的关系问题。
所谓难与易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进一步阐明“要认真对待小事”的思想。因为大事、难事都是从易事、小事开始的。对小问题马马虎虎,发展成大问题,只能束手无策。比如,癌症是病之大者,不是凭空出现,而是不良习惯长期积累而成,是小问题没解决酿成的大问题。解决的办法没有别的,只能是回到好习惯。好习惯是什么?《黄帝内经》说,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有一句传播很广的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思想的经典表述。蚁穴显然是很小的问题,不可能立马导致长堤溃决,但不加处理,任其扩大,就难说了。
譬如画一幅图,最难的在于要不断地从容易的地方画起,要实现远大的目标也必须不断地从细微的小事情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不断地从容易的事情做起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不断地从细微的小事做起的。画一幅图,最难的在于要从许许多多容易的地方画起。画一出或几处容易的地方是容易的,但是要一直坚持不断地画下去最终要画完一整幅图确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天下的大事都是由许许多多微不足道的小事做成的。做一件或几见小事是容易的,但是不断地坚持做下去其实就是在做一件大事。
在这里,老子告诉我们:做事不仅仅要从小处和细微处做起,而且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下去才行,只有这样才能做成大事。
圣人见微知著,当事情在萌芽的时候就慧眼识出,认真对待。看起来似乎始终在处理小事,但这些小事是会发展成大事的,所以是在做大事。
圣人不认为自己在做大事、难事”,所以才能做成大事。什么意思呢?圣人见微知著,当事情在萌芽的时候就慧眼识出,认真对待。看起来似乎始终在处理小事,但这些小事是会发展成大事的,所以是在做大事。否则,任何小事一律认真对待,结果就成了没有方向的事务主义者,怎能成就大事?日常遇到的琐事纷繁复杂,有的有未来,有的没有未来,为了加以分别,就要“挫其锐,解其纷”,透过现象看本质,认真对待有未来的小事,忽略没有未来的小事。而“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说无论什么事都一律承诺,肯定会食言的;无论什么事都马虎对待,肯定会碰壁的。可见,对小事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都认真对待,或者都马马虎虎,就像是“轻诺必寡信”一样,不会有好结果的。
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解决困难的办法是分析困难,把困难分解若干问题,从简单的入手,个个击破,困难就战胜了。大事都是由很多细小的事情组成的,把大事分解开来,从细微小事入手,干大事就容易多了。遇到困难把容易解决的地方作为突破口,干大事从容易办成的小事开头。
其实这是告诉了我们一个成就大事业的思维方法:化整为零、化大为小、化繁为简,个个击破的方法。
比如西门豹,他是中国战国时期魏国人。魏文侯(公元前446~前396年在位)时任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令。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初到邺城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萧条,一片冷清。后来才知道百姓是为“河伯娶妇”所困扰。魏国邺郡屡遭水患。女巫勾结群丞等,假借河伯娶妇,榨取民财,百姓困苦不堪。他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绅、官吏、为河伯娶妻的机会,把他们统统都打发到“河伯”那里去报到了,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遂颁律令,禁止巫风。教育了广大的百姓。原先出走的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周围开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由于西门豹治邺有方,深受人民爱戴,后人修祠建庙,以为祭祀。
西门豹采用的就是老子指出的“化整为零、化大为小、化繁为简,个个击破”的方法,要治理民心,先打击迷信;要发展农业,先兴修水利;农业上去了国力大增,军队也就强大了。
老子说:“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凡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轻易许下承诺的人,在执行的过程中必然困难重重,很难遵守他的诺言。凡是没有经过认真谋划就轻易下结论的人,在实施的过程中就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和困难。
“轻诺”和“多易”都是“不预”的表现,这样即容易导致失信和失败,又容易在人群中留下轻浮和浅薄的坏印象。这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是非常忌讳的行为。
秦国横扫六国,势如破竹,灭三晋,数破楚军,燕王逃亡被灭。秦始皇欲灭楚,倾心于年少壮勇的秦将李信,认为他贤能果敢。李信曾领兵数千,追击燕太子丹至衍水,终破燕军虏获太子丹。秦始皇曾问李信欲破楚,须多少人马?李信表示二十万即可。秦始皇又问老将王翦,王翦道:“非六十万不可。”始皇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史记·王翦白起列传》)于是派李信及蒙恬将兵二十万南伐楚。
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话,就托病辞官,归频阳养老。这时的秦军在李信的率领下攻平与(今河南平与北),蒙恬攻寝丘(今河南临泉),大破楚军。李信又乘胜攻鄢、郢,均破之。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恬军会师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北)。项燕率领的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终于大破李信军队,攻下两个营垒,杀死七名都尉,秦兵败逃。后王翦率60万大兵破楚。
李信兵败正应了老子“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的论断,没有充分分析敌我双方的态势,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就轻易许下诺言,最终食下轻敌的苦果。
其实,还有一个我们中国都应该知道的例子,就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方针,这是很典型的“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毛泽东同志主张先从反动统治的薄弱地区开始,建立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力量,直到最后才夺取城市。以王明、博古为代表的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主张先夺取中心城市,最后造成中央红军剩了不到三万人,苏区地盘损失殆尽,白区党组织损失几乎是百分之百。
所以,难的事情都需要拆解成容易的小事一点一点做;大事也要拆分成细节,一个一个完成。所有难事,都只能从简单的事做起;所有大事,也都只能从细节入手。所以,没有哪个明白人上来就想一口吃个胖子的,都是通过日积月累,最终才能成就大事。随便承诺的,咱们听个乐就得了,他必然做不到。夸海口说易如反掌的,咱们也就当个笑话看吧,他很难做成事。
所以,圣人从来不敢轻视任何事,整日都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正是因为有了敬畏之心,所以他们最终才能克服困难,成就丰功伟业。这就是《周易》所说的,“敬慎不败!”
做不成事大体有两类人。一种是眼高手低,信心爆棚。觉得自己牛的不得了,做什么都是胸有成竹、手到擒来。这种人不但做不成事,反而把大家的预期吊得老高,最后事情做砸了,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另一种人则正好相反,遇到问题后还没怎么样,心里就打起退堂鼓了,这么难自己怎么做的来?这么大的事,自己怎么干的了?那些能做成的,一定都是天才,自己不是天才,所以肯定不行。
妄自菲薄的比盲目自大的一点都不少。为什么?因为这两种人归根到底其实是一种人,就是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掌握由少到多,由易到难这个做事的普遍规律。时而有了点进步,就开始骄傲自满,时而遇到点挫折,又开始灰心丧气,像不懂事的小孩一样情绪不稳定,所以才叫他们小人。
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由简单的小事发展而来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来的。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得从简单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
“细节决定成败”。现在的我们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想着挣大钱,做大事。可是我们就因为好高骛远,不能踏踏实实做事,使我们与成功老是失之交臂。我们好多朋友,一旦进入新的单位,老板往往不敢授以大任,可是我们自己就老感觉委屈、抱怨,认为自己是大材小用,不愿意做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
“平凡的事情往往能做出不平凡的效果”。我们日常生活最常见的吸管,大家都知道,这个东西很小,都认为这个行业利润很低,觉得不挣钱,盘子小,生意肯定做不大。然而就是这不起眼的行业,可就有人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吸管大王楼仲平,经过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建造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其生产的吸管也成为行业品牌的领头羊。
东汉时期,有一个自诩不凡的少年,一心想成就大业。一天,其好友来访,见他满院狼藉,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说:“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其友当即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其无言以对。心怀大志固然是对的,可是”不扫一屋“是断然实现不了”扫天下“的抱负。
老子的这句话,需要我们细细揣摩,慢慢理解。“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不管做什么,在哪做?都要踏踏实实,默默奉献。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做好自己身边的每件小事,这就是做事的关键。就是因为做好了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才促成了我们将来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