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11.10山东
接上期:
四、举例说明《周易》与《道德经》的对应:
千百年来,对《周易》和《道德经》的解读不计其数,三观不同,解释迥异,皆是借周易的平台,讲自己的八卦。
老子生活的年代,距离周文王大约有五百年,比我们更接近理解周文王和周公作《周易》的本意。如果将《道德经》与《周易》一一对应,互衬互映,通过老子的视角理解《周易》,和通过《周易》的角度解释《道德经》,对理解这两部经典的真义就更近了一步。
刘宝义先生对此做了深入的考证,发现二者对应完美,严丝合缝,这可是两千多年来的重大发现。
例如:就拿前面提到的《道德经》第五章,对应的是《周易》的”蒙“卦的前四爻。详细如下:
爻辞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道德经》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释义:
山水蒙,上为山,下为水。居高临下的样子,相当于老师对学生。
周文王说(卦辞或是文王作)
蒙卦是好事。小孩子主动来向我请教,不用我主动教导。第一遍占卜,我告诉其结果,如果三番五次地占卜,就是对神灵的亵渎,我就不告诉其结果。少动为好。(渎,即亵渎,当儿戏)
老子说,
天地教化万物,在大自然面前,世间一切都象是懵懂的小狗;同样,在圣人眼里,老百姓也是如此。
初六爻变:山泽损
初六
·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道德经》第5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山泽损,上为山,下为大泽。现代人认为是贬义词,其实古人说的损,是相得益章的意思,山有多高,水有多深。没有大山,就没有大泽。互相映衬,相互依存。水变成泽,大大增多了。
周公讲(爻辞据说是周公作)
发蒙,加强教育的力度。通过犯人进行教育,制订规矩,可以摆脱日后牢狱之灾(说,同“脱”),(是杀鸡儆猴的意思),以往,吝:别做过了头。
老子说:
天地之间,也是这样有来有去,互相映衬的过程。(橐龠,一说是风箱,来去拉动形成风力。一说是吹满气的大皮囊)
九二爻变:山地剥,
九二
·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道德经》第5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山地剥,下面的水变成了地,消失了。光剩下山了。象的隐喻是忙活半天,没有收获;或者娶了个媳妇,却不生育。
周公的意思是,
娶个媳妇不生育,也认了,那就再娶一个吧,或许会生个好孩子,把家业继承下来。(克,即勇挑重担)。
虚空的时候,不见得是坏事,会有许多选择的余地,一旦有变动,就会有收获。(空着肚子好生娃,白色布上好做画)
六三爻变:山风蛊
六三
·六三。勿用娶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道德经》第5章:多闻数穷。
山风蛊,下面的水变成了风。风言风语,蛊惑人心。象风一样,说没就没了。
周公说
不要娶太多的女人,见到有钱人,就变心,跟着跑了,身子也不在乎了(不有躬)。不会有好处。
多闻数穷,听多了,就会迷失自己,象风一样摇摆不定。
有的版本是“多言数穷”,“闻”是听外人说,“言”则是自己说,不一样。自己讲多了怎么会迷失呢?据刘宝义推测,古人写“闻”的草书,类似于“言”,在传抄的过程中,就成了“多言数穷”,
在草书中,“门”字边常常这样写:
于是,“闻”也可以写成这样,不小心抄成右边的“言”,也就不奇怪了。
六四爻变:火水未济
六四
·困蒙,吝。
《道德经》第5章:不如守中。
上面的山变成了火,火向上,水向下,互不交集。互相帮不上忙。
困蒙,学生问老师,也得不到答案。仍然困惑。
既然不知道,不如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总比说错了好)
六五爻变:风水涣
六五
·童蒙,吉。
《道德经》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风水涣,上面的山变成了风,把下面的水吹干了,涣散了。(但最后还会有剩下的)
有一群小孩子,即使不懂事,也是好事。(这么多孩子,最后总有几个有出息的)
谷,虚空。也可认为同“欲”,有传播后代的欲望,有生育能力,就有希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上九爻变:地水师
上九
·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道德经》第6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地水师,山变成了地,不再招摇,保持低调。水在地上流动,遇到凸起,就绕着走。(别逞能)
不去招惹敌人,不让敌人抓住机会,保存实力,这是最好的防御。
或者是:不做对敌人有益的事情,就相当于防御敌人了。这爻在《论语》中,对应的是“攻乎异端,斯害已矣”,把一个人的帮手打掉,他就没有危害了。
女性的生育能力,是天地的根本。要保持低调,不要太放荡,不要频繁使用。(保存实力,是最好的保存天地之本)
总结:
上面“蒙卦”的第5爻,第6爻,对应的是《道德经》的第六章的内容。《周易》只有64卦,而《道德经》有81章,二者当然不是一一对应的。如果按照64卦的内容排列,《道德经》应该分成64章可能更合适。
蒙卦与《道德经》的对应,还不算是精妙的,有几卦与《道德经》对应得真是天衣无缝,让人叹为观止,真心佩服老子的文学功底与智慧。
老子出现的年代很奇怪,东西方同时出现的一批通神的圣贤,如老子,孔子,庄子,孟子,惠施,还有荀子、墨子、鬼谷子。这些璀璨的大咖们仿佛约好了一样,同时冒了出来,谈天说地,PARTY过后,旋即消失,创造了灿烂的先秦文明,此后再无人超越。
同时代的西方,诞生了释迦牟尼、柏拉图、苏格拉底等哲学家,也是辉煌一时,群星灿烂。
人类的认知中有五运六气,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六十年一轮回。再从更大的空间来看,几千年是不是也会有一个轮回?应该从天文学上研究一下,那个辉煌的先秦时期,是不是有什么慧星光临过地球,或者有另一恒星接近过太阳系?
我们现在读《周易》,《道德经》,觉得很生涩难懂,但在先秦那个年代,这就是人们平时的大白话。应该说,那时的“刍狗”比现在的“刍狗”们要聪明。
虽说人类的进化史是一部退化史,但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能领会文王与老子的真实想法吗?
刘宝义先生把《周易》与《道德经》对应起来,工工整整,并有合理地解释,这在两千多年来尚属首次,历朝历代未之闻也。通过两部经典的对比,发现许多目前流行的解释并不正确,越研究越觉得《周易》的奥妙,仿佛逐渐与古代的圣贤搭上了弦,叙上了旧。当看到孔子的赞叹“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时,深有同感。
或有一天,我们会把刘宝义先生的研究成果整理付梓,也在浩瀚的国学研究文献中凑凑热闹。希望通过这种开创性的探索,会让我们距离周文王和老子的思想真义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