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和佛教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风水命理

易经是中国上古时期文明的缩影,佛教是佛陀对于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同的是,佛教内容有着更好的传承,那么在易经入门中易经和佛教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易经是广义的

易经包括天文、历法、星占、星命、河洛、八卦、连山、归藏、周易、五行、干支、奇门、太乙、玄空、六壬、堪舆、中医、相法、占卜等诸多法门,太虚法师认为周易是世间法之极至者,“周易者,孔宗之出世法也。”周易者,文王以64卦演人事也,八卦者,伏羲宗万物之原也,与佛家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相应。四象,金刚经四相也。太极阴阳,一念无明生对待也。故易经阐述的是宇宙人生的起源、生长、发展、变化、消亡的发展规律,并用数学方式做出准确的推算,此即“世间解”也。世间解,乃佛十号之一。世间人不能完全解世间,唯有佛能为之。所以易经是佛法。

二、源于古印度的佛法为什么会在中国兴盛

易经为群经之首,《周易》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论断,因为易经彻底明了万物之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实际就是觉。“策万行,惩恶劝善,同归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推万法,穷理尽性,至于本源,则佛教方为决了。”(宗密法师语)

易经属人天声闻缘觉乘佛法,正因为中国有易经的基础,源于古印度的佛法才会在中国兴盛起来,而印度佛法几近于消失。易经实为文殊菩萨所传,伏羲、黄帝、文王、孔子皆文殊化身也。

三、印证佛法的方法:三法印

三法印既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易经阐述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无穷无尽,变化无穷此乃无常;念念迁灭、无有主宰、皆有阴阳此为无我。太极乃是生灭法,无极则为不生不灭法,无极而太极,此是一而不是二也,故合涅盘寂静。

四、佛法不一定须由佛说

佛法的法性,本来如此,永远公开,不是由佛出世而重新创造。佛法是宇宙人生的原理,证此原理者,便能解脱。若能将其所证的宇宙人生原理说圆满,即是佛法。

若其所证的程度与释尊相同,此人便是佛。因此,凡是真修实学而有了心得的佛子,均可将自己的心得,提出向大众报告,即是讲佛法。佛在佛经中宣称,佛法系由五种人所说:佛陀、佛门弟子、天仙、神鬼、变化的人。

佛陀常劝弟子们代佛说法。佛也曾说;已说之法如爪上尘,未说之法如大地土。这是说明了佛陀不是思想的专断者,思想乃为众生的公器,岂能搞“一言堂”,只许自己发明而不准他人创造?

五、易经属佛法密教时之法

自公元1027年起,大部分藏区使用时轮历算法,以金、木、水、土、火五行与十二属相相配,十二年一小循环,六十年为一大循环,称为“饶迥”。这与中国古代的干支历法相同。干支是星命预测最重要的数学参量。

与其他密典相比,《时轮经》在印度出现得是比较晚的。在西藏,时轮经的译出也是比较晚的。到十一世纪(1027年)才译出。开始时藏族的学者们对其是真经还是伪经曾有过不小的争论,因为其器世间(宇宙结构)的说法和戒律等与以前译出的经论有相当大的不同。后来经过迦玛派第三代祖师让琼多吉(rangbyungrdorje1284-1339)于1332年给元宁宗帝后传了时轮大灌顶,又写了《算书综论》(rtsisgzhungkun-btus),布敦大师(1290-1364)写了《智者生悦》(mkhas-pavidgav-byed),以及宗喀巴(1357-1419)等权威学者的肯定,到十四世纪才得到广泛地承认。后来其地位越来越高,十七世纪的北京版藏文大藏经中被列为首函第二篇。这个崇高地位的获得,一方面是由于其天人相应,内外结合的特殊修证方法,一方面也是由于其完整的天文历算体系,包括日月食和五大行星运动方位的推算方法,超过了旧传藏历的水平。

《生乐经首品释》(bde-mchogstod-vgrel)是按时轮派的观点写的一部书,作者署名为金刚手,时代待考。其中有六十年周期的每一年的名称:第一年名为胜生年,第二年名为妙生年……第三十八年名为忿怒母年……第五十九年名为忿怒公年,第六十年为终尽年等等。这种六十年的周期就以其第一年的名称命名为“胜生周”,这和中国以六十年周期的第一年命名这个周期为“甲子”是同样的,六十年的周期循环复本来无所谓头尾。

不过按传统的说法,是因为远稽初极,曾有一年日、月、五星和罗、长尾等九曜都处于相同的方位(类似中国所说的五星联珠,可称之为“九曜联珠”)那一年是叫做“终尽”的年,相当于丙寅年,其次年就是胜生年,即丁卯年。进行天文运算时诸曜的一切数值都是零,全都从头开始之故。

这样一个一切从零开始的纪元年代,在不少的历法中都是历算家所录求的,中国古代的历算家把它叫做“上元初极”,并不是时轮历特有的。藏历的干支记年法,本是从阳木鼠年(甲子)开始,叫做“迥登”(即木鼠之意)纪年。

可是封建农奴主为便于宗教统治,从公元1027年起强行用喇嘛教的“饶迥”(即火兔之意)纪年法取代“迥登”纪年,以阴火兔年为首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中国天文学简史》197页上所载)。印度的胜生周与中国的六十年周期的雷同说明“佛佛道同”。

THE END
1.道德经与易经的关系(转发)道德经与易经的关系破译 上经: 乾第一坤第二 乾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一章 坤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五章 《道德经》总结两卦的章节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经》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释为“乾”、“坤”和“无”、“有”,但不能等同。 https://www.jianshu.com/p/ae4dac2d7dca
2.道德经和易经的关系道德经和易经的关系 《道德经》和《易经》的关系:二者都包含朴素而深邃的辩证法思想,统一于“道法自然”之下,表现着“相反相成”的真理,都属于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思想体系。 1、《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https://m.edu.iask.sina.com.cn/bdjx/6fs1L7NcPUS.html
3.道德经与易经关系之对应易的主要贡献是生根发芽,《道德经》主要贡献是成长。 阴阳是中国文化的种子,八卦是根,六十四卦为芽,老子将六十四卦命名为“道”。 乾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一章 坤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五章 《道德经》总结两卦的章节为第四十章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https://www.meipian.cn/2z9hdlwo
4.陈沛亮老师—易经和道德经玄妙关系的专家易道学体系创始人陈沛亮老师自幼道缘深厚,承蒙多位明师隐士指点修习奇门六壬等易术。后深感传统根文化普及之重要性,遂全力为道德经、易经的普及工作奔走呼号,并致力于教育公益慈善事业,多年来全国各地演讲超600场。 陈沛亮老师是首个在学术上深度破译易经和道德经玄妙关系的专家。把易经的64卦和道德经的81章进行了深入地解析配比https://www.58kaocha.com/h-nd-647.html
5.易经和道德经的区别与相同之处道德经和易经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强调了“仁”的概念,以及实现和谐社会的道德准则;而后者则是一部阴阳五行的哲学著作,强调“道”的概念,以及调和自然界的秩序。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又都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https://wenku.csdn.net/answer/53aefea95d9049a08bb6d3fc4eb8085c
6.[柚声]《易经》总体思想与先秦道家儒家的关系《易经》第一卦说 “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 ,只有这样大一统局面才会产生哭泣与唱歌并存的战争。《道德经》第 69 章说两军对垒时要“攘无臂,执无兵”,既不带兵器,也不挽起袖子,没用丝毫要打仗的意图。《易经》与《道德经》讲的是同一时代的战争,在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少见的。http://zhouyi.sdu.edu.cn/info/1070/1492.htm
7.《易经》和《道德经》的区别是什么(一个道士给我讲过)他说:这不是靠才华的,才华和这个没有半点关系,这是得道之人的智慧流露,从清静自性中流露出来的。 《易经》大家都认为不应该是我们这个文明所能有的东西,很可能是上一个文明留下的智慧宝典。用这样的浓缩方式延续下来。 《道德经》则是老子自性智慧的流露,不是他大脑里的东西,而是他清静本性中的东西。 https://www.ewtop.com/archives/31293
8.基于易经阴阳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叠加了人文价值的以人类为中心的战略性目标,因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是人地关系理论的现阶段形式或最高形式。在纠正可持续发展理论以"人"为中心的错误基础上,基于易经阴阳思想提出人地关系中"人"和"地"互为或互不为中心,并根据阴阳"一生二"的思想提出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人"系统和"地"系统的https://www.dlyj.ac.cn/CN/abstract/abstract14736.shtml
9.《易经》和《道德经》哪个出现的更早?二者又有怎么的关系呢?新浪视频秒拍 打开新浪新闻 发现更多精彩 打开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最新的video播放 00:00 03:16 03:16 《易经》和《道德经》哪个出现的更早?二者又有怎么的关系呢? onetart 说说你的看法 0 打开APP https://k.sina.cn/article_6586763998_m1889a0ade00100fy9v.html
10.浅谈《易经》与《道德经》的差异对传统文化稍微有些了解的朋友应该清楚,儒家和道家的学说,源头皆为《易经》。不管儒家和道家如何纷争,《易经》都是两家共同尊奉之书。 儒家称《易经》为六经之首。道家尊《易经》为三玄之首。古代文人常说:易老相通。易是指易经,老是指《老子》,也就是《道德经》。 https://m.douban.com/note/853542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