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民族文明的开始有着密切的关联。有据可考的是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文物。根据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出土的彩陶上的文字符号,大约在6000多年前,当世界还处于蒙昧时期时,中国的古人们便学会了用符号记事和表达具体事物或场景,创造和发明了早期的文字。这些文字都是一些简单的图画,古人们通过对世间万物的观察,探索和总结出事物的演变和发展规律,并把这种规律用符号(文字)的方式表达和记录了下来。比如仰观天象,看到月亮,他们会依据“月亮”的形状划出一弯月亮,俯察地理,看到水流,古人也会依据水流的形状划出图画表示“水”的含义,具有很强的象征性,这也是文字的始祖——象形文字产生的过程。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信息源,是古人们在应对自然、适应自然、求得生存的过程中经验和知识积累转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仅按有据可考的概念,现有出土文物上有文字符号的依据,中国传统文化早在6000——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经伴随着人类文明诞生了。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以人为本,仁者爱人。“以人为本”思想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出现最早的依据是已出土的西周时期的三龙拥抱环绕着一个人的文物。直接记载“以人为本”的则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体现这一文化精神特质的还有《尚书?五子之歌》中出现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及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等思想。而要做到以人为本,主要方法是“仁者爱人说”,这在反映孔子主张的儒学思想《论语》中有很高体现。
第二,以仁为上,崇德重义。在农耕经济和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影响之下,特别受儒家在治国治家中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之后,以伦理道德为典型特点的伦理型文化成为了思想的主流。伦理精神的核心是“仁义”,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为此,孔子在道德准则方面提出了“知、仁、勇”三达德,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上著名的儒学家董仲舒对其加以发展,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和礼教核心,极大程度地维护了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社会秩序。
第三,天人合一,尚中贵和。崇尚“中庸之道”,注重“以和为贵”,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一切哲学思想的出发点。中国现代思想家、哲学家唐君毅说:“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吾人即可为精神思想,真为本质上之天人合一之思想。”道家的“正、反、和”,儒家“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佛家的“中观之道”,都提倡不偏不倚,折中处理事情的态度。这在道家、儒家和佛家等走在时代前列的主流思想中均有所体现。其追求的目标就是“以和为贵”,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四,理性应用,批判继承。道家倡导人们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同样辩证的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其积极性和消极性在不同的时代均有不同表现。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和发展,儒显道隐,其余哲学思想潜移默化的特点非常明显。其主要因素在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达到了经世致用和求是学风相结合要求的,积极性占主导地位的,能够加以应用的则会被推广流传,反之则不。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理性传承的过程,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留存至今,并包含了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当今极富生命力的中国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中国人品质
(一)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早期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就明确了物质是运动的观念,人要适应事物的变化,就必须不断提高、完善和强化自身适应世界发展的本领。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中华民族儿女奋发图强致力于民族进步的事例数不胜数。荀子说:“君子敬其在已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从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再到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从精忠报国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心怀天下再到舍生取义,处处都有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故事。特别对于近现代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来说,自强不息的主旋律则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将帝国主义列强赶出国门,使中国站了起来。在当代中国,同样也是靠着自强不息的精气神,在摸索中前进,革故鼎新,用“改革开放”使中国富起来。而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广泛共识,正在让中国一步一步强起来。
(二)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崇德重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要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被朱熹称为“初学入德之门”四书中的儒家学说《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随后又提出以德“修身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由此可以看出“德”在家国同构文化氛围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关于中国人厚德载物的事例也比比皆是,有忧国忧民的范仲淹,有民族英雄戚继光和林则徐等。在近现代中国,孙中山、毛泽东等都是厚德载物的杰出代表。在当今中国,对于治理国家,坚持“以德治国”,对于选拔人才,重视“德才兼备”。在外交策略上,也还仍然沿袭着“中庸之道”“以和为贵”之中国传统文化和平友好的外交思想,以“礼仪之邦”展示了崛起中国追求天下和平,致力于人类共同发展的进步理念。
(三)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道德经》第八章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道的最高境界,也是儒家、佛家等主流思想所倡导的“仁”和“善”的至高境界。的确,在纷繁复杂的世间,没有什么比水的品质更为高尚了。它既泽被万物,又能高能低,与世无争,包罗万象。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倍受推崇,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中华民族都深受其影响。古有“杨翥卖驴”的历史故事表现中国人上善若水的处世方法。在今天,中国社会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思想根源与“上善若水”的传统思想有着内在结构的紧密联系。
三、中国人品质与大熊猫
(一)大熊猫
对于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迁,大熊猫远比人类更有发言权。在900多万年前的中新世,大熊猫就已经在地球上生存繁衍了。到更新世时经历了从小种大熊猫到大熊猫巴氏亚种的演化,到全新世时演变成小型大熊猫,即今天的大熊猫。大熊猫家族在更新世时最为繁荣昌盛,体型最为庞大,分布范围广及中国长江、珠江和黄河三大流域,还曾遍及东南亚的泰国、缅甸和老挝等地。现在,仅在我国的化石出土地点已达数百个之多,是我国更新世中晚期华南地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典型代表。但随着地质地壳和气候环境的变迁,人类的兴起,天敌和疾病等,大熊猫的栖息地逐渐被缩减、分割和破碎化。截至目前,大熊猫仅分布在青藏高原向东过渡的高山峡谷中,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数量稀少,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全球野生大熊猫数量仅1864只,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是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它被誉为“活化石”,是中国的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为了保护大熊猫,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政府就启动了大熊猫保护工作。保护形式分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就地保护以颁布法令,建立保护区的方式使大熊猫的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到70年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政府启动了致力于大熊猫科学研究,逐步开展迁地保护工作。就是在这样全面推进的大熊猫保护工作中,使我们有机会得以接近和观察大熊猫,以窥其奥秘,解读其独有的文化特质。
(二)大熊猫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暗合
自人类有文明可考的历史开始,中国的文献多有关于大熊猫的记载,仅古籍名即达几十个,诸如“貔”“貘”“驺虞”“食铁兽”等。而文字描述亦不罕见,如“十万貔貅十万兵”(《三国演义》)、“寝之可避瘟疫”(《本草纲目》),由此可见,大熊猫及其独特的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中的一部分。而通过人类对大熊猫这一物种的进一步熟悉和研究,不仅揭开了蒙在大熊猫身上的神秘面纱,还发现了不少大熊猫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紧密联系的独特的文化特质。
3.大熊猫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以和为贵”的理念相切合。憨态可掬,中庸平和,是大熊猫展示给世人的外貌和秉性。对于大熊猫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为它打上了“和平使者”的烙印。据记载,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西晋时期,两军交战,一方举起了“驺虞旗”(大熊猫旗),战斗则戛然而止。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早有大熊猫作为“和平”象征的记录。因大熊猫代表“和平”文化而沿袭和传承下来的,还有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的事例。唐朝时期,中国把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在当代,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政府赠送美国两只大熊猫,成功为中美关系破冰,成就了“熊猫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自此以后,以“熊猫外交”展示中国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外交态度,一直沿袭至今。随着赠送大熊猫的外交形式改为开展大熊猫合作研究以来,我国大熊猫保护最大的机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大熊猫目前已经与全球10多个国家开展了友好合作关系,为中国倡导和平、和谐理念,促进国际环境的融洽展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大熊猫是中国人品质的具象形态
在古代的典籍上,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图腾,甚至信仰。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实现统一后,“龙”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统一的象征。我们常说,我们是龙的传人。在人类文明发展迅速的今天,对于中国人的品质,我们是否能找到一种具有高度一致性又有广泛代表性的具体物象呢?笔者认为,借鉴“龙”的启示,用一种更为具体的物象来代替并进行推广扩散中国人的品质,没有比大熊猫更为合适的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的中国人的品质与赋予大熊猫的品质,实际上是一体的。大熊猫自身的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大熊猫的品质就是中国人的品质。
2.隐居山野林间,用“和而不争”的德行,固守和谐安宁。“竹林隐士”是人们赋予大熊猫的雅号。正如其名,在大熊猫分布较为密集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当地老百姓很少能看到大熊猫。据他们介绍,大熊猫往往是闻其声,嗅其味,只要察觉有陌生物种接近,就会很快走开。大熊猫也是独居物种,成年的大熊猫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只要划定了领地范围,就在自己领地里生活,不会侵犯其它大熊猫的领地。作为依然保留着食肉目动物消化道很短,没有盲肠,爪子和獠牙依旧锋利特点的大熊猫,其身体强壮力气很大,咬合力很强,奔跑和爬树速度堪称一流,成年以后没有天敌,可以说如果想要独霸天下,几乎没有困难。但大熊猫仍然秉承温厚的性情,良好的品德,在自然界固守自己的生态位,与诸多物种和谐相处,不争不抢,颇有大家风范。这和中国人“以和为贵”“和而不争”的“厚德载物”的品质是一致的。
3.保护生态系统,用“利万物”的包容,实现天人合一。一般来说,有大熊猫分布的地方都有较为完整的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这样的生态系统无论是于大熊猫的伴生动植物,还是对于人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1861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将其作为会徽开始,今天的大熊猫已经成为了生物保护上的“旗舰种”和“伞种”,即保护它就是保护全球的野生动物,保护它,就是保护它的生存环境,从而保护全球的生态环境,达到天人合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大熊猫的品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与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和品质不也是一致的吗?
四、以凝聚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品质的大熊猫为载体,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力量
(一)建立大熊猫文化核心价值研究体系,深入挖掘大熊猫文化内涵,形成大熊猫品质就是中国人品质的广泛共识。针对当下大熊猫文化呈现出的无章可循、无序可遵的现状,组建中国大熊猫文化研究院,建立大熊猫文化核心价值研究体系,侧重从大熊猫与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化以大熊猫的优秀品质就是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思想和认识,汇聚起弘扬中国文化、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中国力量。
(二)以大熊猫作为全球性重大活动的文化符号,展示中华民族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的中国人品质。利用大熊猫自身具有的“和平”特质,在大的层面,可将其融入诸如外交、奥运会、金砖国家峰会、APEC峰会、“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活动,并作为鲜活的文化元素;在小的层面,可充分利用国际熊猫节、大熊猫夏(冬)令营、全球熊猫网络直播、大熊猫科研合作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动,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并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向世界传递中国人“厚德载物”的宝贵品质,展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的处世方略,从而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
(三)发扬中国人品质,以大熊猫是全球野生动物保护旗舰物种的品牌理念,为解决“地球村”面临问题提出中国方案。基于全球190多个国家已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地球村”,针对“地球村”出现的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层出不穷的问题,习近平提出“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人天下为公、追求和谐的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以此为遵循,我们要立足于大熊猫具有的“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界限”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大熊猫全球野生动物保护旗舰物种的品牌效应,让中国人品质也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的同时,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慧。如对于国际环境,则大力倡导“厚德载物”,构建世界和平;对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则可以提出生态文明全球共建的解决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