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食物加工制作动词语义价句法向形式手段
一、语义价、句法向的概念
汉语动词配价的性质和定价方式目前争议颇多。本文认为,价首先是语义的,一个动词的支配能力是由它在语义上所支配成分的数量和性质体现出来的,这种语义上的支配能力以动词的词汇意义为基础。但语义所支配的成分在句法结构的约束下不一定在句中得以显现。从动词配价角度看,语义是内在基础,是第一位的;句法是外在约束,是第二位的。对此,我们借鉴邵敬敏(1996)的观点,对价从语义和句法两个层面加以区分,称之为语义价和句法向[1]。
句法向包括向量和向质,向量即特有语义格在一句话中直接共现的最高数量[2],向质即所能共现的特有语义格的种类。
二、食物加工制作类动词的语义价与句法向
根据上述定义,可把食物加工制作类动词的语义价分为五种。语义一价到五价是对价量的区分,特有语义格“当事、施事、受事”等则是对价质的说明。兹列表如下:
动词价量特有语义格/价质
V1发、风干1当事
V2回锅、回笼2施事、受事
V3a砍、杀、洗3施事、受事、工具
V3b包施事、结果、材料
V4a温、暖、热、烫、烤、熥、汆、焯、
涮、熘、爆、卤、和面、咕嘟、红烧4施事、受事、工具、材料
V4b烙、打鸡蛋、炸、沏、煎、烹饪、烹调施事、结果、工具、材料
V4c剁施事、受事、工具、结果
V5炖、切、煨、熬、焖、腌、炒、煮、
泡、磨、揉5施事、受事、材料、工具、结果
一价、二价、三价动词的特有语义格均可共现,故其句法向等于其语义价。比如:面发了,包子我已经回笼了,羊肉我包包子。对V1、V2、V3而言:句法向=语义价。语义四价和五价词在句法实现时,最多直接共现三个特有语义格,如V4c中的“剁”:这把刀我剁猪肉(工具+施事+受事),这把刀我剁饺子馅(工具+施事+结果),猪肉我剁饺子馅(材料+施事+结果)。故对于V4、V5而言:句法向
三、语义价句法化的形式手段
(一)三种形式手段
特有语义格出现在句子中,要受到句法形式的诸多限制,如果要减少或者摆脱这种限制则又要从形式入手,通过某些形式化的手段促进语义价的句法化。此类手段主要有三种:介标化、述结化、方位化。
介标化即添加介词标记引导特有语义格,使之出现在句中。比如,五价三向动词“炖”,通过介词引导,可以说:a“我把这只母鸡在高压锅里用花椒炖汤”,这样,其语义价便可完全句法化。
述结化即把动词变成述结式短语,这样动词的结果语义格便可以显现在句中动词之后,从而在动词前面为其他语义格留下充足的空位。比如:b“我在大锅上用小火把排骨煮成汤”。这样动词“煮”的特有语义格便完全呈现在句中。不过,述结化要受到语义格的限制。使用述结式手段的前提是结果语义格是该动词的特有语义格,且因述结式强调某种因果关联,这种因果关联表现在食物加工制作过程中即为原料和食物的关联,述结式后为“结果”,其前面的语义格应为形成该“结果”的直接、主要原材料即核心层材料。如:
玉米面我烙成饼子。*豆油我烙成饼子。*小火我烙成饼子。
方位化是介标化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一种将工具格方位化的处理方式,即将工具格嵌套入框式介词“在……上/里”之中形成“在+工具+里/上”的结构。前文例句a、b中“在高压锅里”“在大锅上”均使用了方位化的手段。不过,方位化并不能改变工具格的语义本质。以前者为例,“高压锅”为工具格,但是套上“在……里”的形式标记,便可能把它理解为处所格。据前文思路,处所格不能看出特有语义格,但此时的“处所”只是相对于受事即正在被炖的“鸡”而言的,对于施事“我”而言其仍为工具,它和“我在厨房煮饭”的处所“厨房”有本质上的区别,故我们仍将其看成特有语义格。
为明确动词句法化时对各形式手段的使用情况,兹对三价及其以上动词句法化时可以使用的形式手段列表如下[3]:
动词例句形式化手段形式化
指数句法化
指数
介标化(介词)述结化方位化
V3a这把斧头我砍羊头。05
我用这把斧头砍羊头。+(用)1
V3b羊肉我包饺子。0
我用羊肉包饺子;+(用)1
我把羊肉包成饺子。+(把)+2
V4a我用煤气在炉灶上温汤。+(在)+(用)+34
V4b玉米面我用铁锅烙饼。+(用)1
我在铁锅里用玉米面烙饼;+(在)+(用)+3
我在铁锅里把玉米面烙成饼;+(在)+(把)++4
我用铁锅把玉米面烙成饼。+(用)+(把)+3
V4c猪肉我用钢刀剁饺子馅。+(用)1
我把猪肉用钢刀剁成饺子馅。+(用)+(把)+3
V5绿豆我在桶里用冷水泡豆芽。+(在)+(用)+32
我在桶里用冷水把绿豆泡
成豆芽。+(在)+(用)
+(把)++5
上表中,“形式化指数”指相应动词语义价句法化时形式手段使用的次数,即相应的“+”的数量,形式化指数越高,说明该类动词所受句法形限制越大;“句法化指数”指动词语义价句法化可采用的方式的数量,句法化指数越高,说明该类动词语义价的句法化方式越多、难度越小。
据上表可知,V3形式化指数区间为[0,2],V4为[1,4],V5为[3,5]。总体而言,形式化指数:V5>V4>V3。句法化指数则与之相反:V3>V4>V5。可见,语义价越高,所受句法形式的约束越大,句法化难度越大,特有语义格共现时所依赖的形式化手段越多。
就各形式化手段的相互关系而言,凡用介词“把”的句子均须述结化手段配合。参考刘培玉(2009)的分类,食物加工制作类动词构成的把字句式为:NP1把NP2+V+结果宾语。刘氏还指出一个语义构式只有具备“作用性”“完成性”“结果性”的特点方可使用把字句式表达[4]。而述结化手段正是为了凸显其“作用性”“完成性”“结果性”。
方位化手段只能用于四价、五价动词,且要与介词“在”配合使用。三价至五价动词均可用介标化手段,但介词“用”可单独使用,介词“在”要有方位化手段的配合,介词“把”则要述结化手段的配合。故三类形式化手段中,介标化最为普遍,介标化中介词“用”使用的自由度最高。
注释:
[1]本文虽借鉴了邵敬敏先生语义价和句法向的说法,但具体理论内容与之有别。
[2]“在一句话中直接共现”意为在无介词引导、述结式转化等形式手段的辅助情况下,动词的特有语义格能共同出现在一句话中,后文简称“共现”。
[3]因一价动词不必也不能使用形式化手段,二价动词特有语义格可不必使用形式化手段而直接共现,也可使用介词“把”,如:“我把包子回笼了”。这两类动词句法化情况较为简单,故不再单独列入表中。
[4]刘培玉(2009)所举例句为:我把面揉了个馒头。这里虽无述结式,但是助词“了”凸显了“完成性”等语义特点,因而句子成立。且刘指出,这句话可在动词“揉”后加“成”,也可不加,我们认为不加“成”即不使用述结化手段的前提就是句中有动态助词“了”来发挥与述结化相当的作用,否则句子仍不成立。
参考文献:
[1]董大年.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辞海版)[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林杏光等.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使用说明[Z].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4]刘培玉.现代汉语把字句的多角度探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邵敬敏.“语义价”、“句法向”及其相互关系[J].汉语学习,1996,(4).
[6]熙.“的”字结构和判断句[J].中国语文,1978,(1)(2).
(一)明确基于柔性管理的矩阵式扁平化组织定位
1.企业定位
企业定位,主要取决于企业本身的硬性条件(如产品质量)、企业与其他机构建立关系的能力。而企业组织架构的定位,主要取决于主营业务和发展战略的需要。
随着电力工程行业的发展,施工企业需要逐步转型为综合服务电力企业,除了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工程项目管理上的能力以外,还需要转变角色,实现为甲方提供工程项目管理咨询的服务。
2.基于柔性管理的矩阵式扁平化组织定位
不同于传统项目中项目总包的角色,施工企业在代甲方工程管理的角色中,一方面要承担代甲方项目管理的工作:作为甲方管理团队的延伸,代甲方行使管理职能,实施组织管理、监督落实设计单位及顾问单位的工作,推动设计有序开展;另一方面,施工企业原有的工程和设计部门,还要承担工程项目中的设计、施工等工作。
代甲方是通过为业主提供管理和服务,来实现价值体现的,因此,代甲方应是一个合格的技术和管理咨询者,需要具备足够的技术管理资质和丰富的专业项目经验。由于电力工程的独特性,代甲方需要扮演一个胜任的问题解决者和风险减低者,需要能够帮助业主解决独特工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降低可能产生的风险。与此同时,在工程管理咨询服务中,企业创造力日益重要,而员工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知识和智能技术在企业运行中发挥的作用。一方面,企业层次结构由纵向往横向转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冲击,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其层次减少,规模压缩。在这一变化和调整中,施工企业代甲方管理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和调整,如图1所示。
(二)确立基于柔性管理的矩阵式扁平化组织目标
综合权衡公司发展战略和企业市场角色之后,应明确组织结构的定位,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人力资源水平,确立基于柔性管理的矩阵式扁平化组织目标。以满足新型工程需要、提高公司管理水平、挖掘人力资源潜力,以及锻炼员工队伍的业务能力为目的,确立施工企业所需要提升的组织目标。
1.支撑服务专业
以具体项目目标为导向,充分集合、发挥工程前期、设计、施工等专业优势,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支撑服务。具体来讲,就是要以及时、保质完成项目为目标,量化项目各阶段的具体时限要求,通过计划管理、进度管控、协调控制,按时完成项目服务。其中,工程项目管理团队,需要以业务精湛、认真负责的态度,帮助甲方客户完成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另一方面,工程、设计单位,需要以专业的业务能力,保障具体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
2.沟通汇报畅通
3.客户服务满意
电力工程企业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优质可靠的工程实现客户满意,而工程管理咨询服务的本质,是为客户服务的工作,客户满意度是最重要的绩效考评指标之一。因此,项目团队甚至电力工程企业,需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用心服务、精益求精,及时协调处理工程项目中的种种问题,实现服务过硬、客户满意的目的。
(三)构建基于柔性管理的矩阵式扁平化组织框架
1.基于柔性管理的矩阵式组织职能
不同于在刚性管理中的岗位工作明确分工、直线式员工管理、职能化部门协作、集权式领导方式等组织结构为主的刚性组织形式,基于柔性管理的矩阵式组织职能,是在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基础上,缩减组织层级,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以完成项目为主要目标,以客户满意为最高追求,下放决策权,提高项目团队的业务能力和执行能力,从而增快信息传递速度,增加组织系统的应变能力和动态调控能力。
2.柔性管理的动态运用
柔性管理可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运用到企业经营中。
(1)在纵向上。电力工程企业根据项目的规模、要求以及进展情况,扩大或缩小投人资源的程度。同时,将原有的部门职能多层级管理模式,转变为指挥组、工作组和项目团队的三层级的扁平式管理,以提高整个企业的客户响应效率。
(2)在横向上。电力工程企业根据其战略目标、市场变化情况和内外部环境等因素,对相应的职能部门的人员、物资等资源进行协调管理,适当地缩减或者增加。
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动态管理,电力工程企业随时保持内部与外部环境动态的适应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达到灵活管理、及时响应的目的。
3.矩阵式组织结构
矩阵式组织结构,是将负责独立项目的管理人员按横向排列,同时将职能管理人员沿纵向排列,两者交叉形成矩阵架构。
矩阵式组织结构的优点是:把组织中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结合起来,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把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集中在一起,有利于知识互补;激发员工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种组织结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应变迅速。
4.矩阵式扁平化组织总体框架与应用
〔关键词〕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大数据;可视化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7.013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omputerhardware,softwareandnetworktechnology,thesizeoflargedatainlibraryisgrowingexponentially.Thispaperintroducedthedefinitionofbigdata,thesignificanceoflargedatavisualizationanalysisinlibrarypersonalizedservice.Inordertoanalyzethemassiveandcomplexlargedataeffectively,thispaperdesignedalargedatavisualizedanalysisframestructureforlibrary.Thesystemframestructurecaneffectivelyimprovetheefficiencyoflargedatamining,helpuserstobetterunderstanddata,andcontainperfectvisualizedanalysisfunction.
〔Keywords〕library;personalizedservice;bigdata;visualizationanalysis
目前,图书馆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数据和文献、设备、馆员一起成为图书馆服务生产资源和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图书馆的服务系统构建、服务模式变革和服务质量保证提供安全、可靠、经济、便捷的大数据决策支持。图书馆大数据环境呈现海量(Volume)激增、多类型(Variety)、快速处理(Velocity)和高价值(Value)的大数据4V特征[1]。随着云计算、传感器网络、高速数据传输网络和大数据技术在图书馆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图书馆在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读者阅读满意度的同时,其数据总量和数据类型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数据环境中有效发现和挖掘大数据价值,为图书馆提供全面、精确、可视和可靠的大数据决策支持,成为关系图书馆服务模式科学、服务方式有效和读者阅读满意的重要因素。
图书馆大数据环境具有信息分散、数据结构不统一的特点,传统的人工分析方式因其本身存在的分析过程非结构性、不确定性和分析流程不可控等问题,难以将大数据调入应用系统中进行数据价值的有效发现、挖掘和客观表现,不能为图书馆的系统管理、运营和读者服务提供可靠的大数据决策支持。数据可视化分析是有效适应图书馆大数据复杂环境和满足大数据分析需求行之有效的方法。维基百科对数据可视化的定义为“数据可视化是技术上较为高级的技术方法。这些技术方法允许利用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和用户界面,通过表达、建模方式实现对立体、表面、属性和变量的显示,并对数据加以可视化解释”[2]。因此,如何借助图形化的手段,清晰、准确和可视地表现出大数据之间的关系和从知识中获取的价值,是图书馆增强大数据价值发现有效性和将数据价值转换为服务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1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的需求与挑战
11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的应用现状
12可视化分析应以大数据价值发现为目的
13图书馆数据中心系统运营管理的可视化分析需求图书馆数据中心系统运营管理具有系统结构复杂、服务负载突发、故障定位困难和问题描述不准确的特点。如何通过可视化分析技术实现数据中心运营复杂数据的分析,并以可视化形式全面、完整、准确和清晰地展示出来,是图书馆有效发现数据中心运营数据中隐藏的价值、明确服务系统运营状况、准确定位系统故障和优化系统综合服务能力的关键。
15图书馆对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的功能需求
百度百科对数据可视化思想的定义是“将数据库中每一个数据项作为单个图元元素,通过抽取的数据集构成数据图像,同时将数据的各个属性值加以组合,并以多维数据的形式通过图表、三维等方式用以展现数据之间的关联信息,使用户能从不同的维度以及不同的组合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观察,从而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挖掘”。因此,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工具应以服务图书馆员的用户服务决策需求为核心,具有可视化分析过程数据实时更新、系统易于操作、数据知识多维度展示、支持多数据源和数据库的特点。其次,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结果展示应具有多视图整合、所有数据视图交互联动和强大的主屏显示功能,可根据数据价值展示需求,实现主从屏联动、多屏联动、自动翻屏,以及展现内容的快速查询、缩放、切换功能。第三,可视化分析系统应具备高性能内存分析架构,可根据图书馆员的工作特点、决策任务和分析需求定制系统工作界面,有效实现图书馆智能管理和分析能力的完美结合[7]。此外,还应支持图书馆员通过个人移动数据终端完成移动可视化分析,实现图书馆内不同部门间的可视化决策共享和联动。
2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的流程与应用策略
21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的流程
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流程如图1所示。
图书馆通过视频监控器、传感设备、服务器监控设备和阅读终端等大数据采集设备,完成对用户服务系统运营、读者阅读需求和行为、阅读终端运行状况、服务市场竞争环境大数据资源的采集。其次,可通过大数据处理系统实现图书馆结构化数据及非结构化数据的准备、噪声过滤和标准化模式转换,在有效提高大数据价值密度、数据可用性和可控性的前提下,传输至大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第三,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可通过身身的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与其他应用系统实现紧耦合或松耦合。依据分析对象的数据总量、类型和决策需求,通过关联分析、时序分析、列表分析、路径分析和群组分析等方法,科学、准确、快速和经济地挖掘图书馆大数据价值和发现大数据之间的关系[8]。可视化展示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交互性和表现多样性,能够辅助图书馆员完成各种图表的操作和静态、动态图形展示。此外,还应支持不同部门的图书馆员和第三方服务商在获得相应数据库访问权后,通过简单的网络参数配置完成数据库的连接、模型定义和分析结果的可视化共享展示。
22图书馆员可视化分析的知识发现与获取过程
图书馆员可视化分析知识的发现与获取过程,是由计算机可视化分析系统与图书馆员对大数据的共同作用、交互和分析而产生。计算机负责大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而图书馆员则负责大数据知识的获取、识别、修改和完善,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计算机可视化分析系统负责对所采集的大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系统建模和分析结果的可视化输出。知识通常隐匿在图书馆大数据库存储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中,图书馆员通过构建科学、高效和简单的分析系统模式,实现大数据的快速处理、分析和价值挖掘,并以人机交互可视化展现的方式传输给图书馆员,通过图书馆员对大数据可视化展示信息的识别而最终形成知识。由于图书馆员的认知能力具有主面性、片面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必须通过知识验证过程对所发现的知识进行证明、分析和总结。同时,依据知识验证的结果提出新的科学假设,经过若干次验证循环和后知识产生循环,进而获取科学、正确、可靠和易用的新知识[9]。随后,通过数据传输接口将获取的知识反馈给计算机可视化分析系统,最终提升可视化分析系统的数据处理、分析建模和可视化展示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23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的应用策略
231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平台的功能构建
232可视化分析系统平台应坚持技术开放的原则
233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功能构建应坚持高效、智能的原则
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应坚持高效、智能和自动化的构建原则,才能有效提高分析平台对数据价值的发现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图书馆数据分析员的工作量和大数据分析成本的投入,为图书馆管理和决策活动提供精确、实时、经济和便捷的可视化大数据决策支持。
234可视化分析应以图书馆读者个性化服务为中心
3结束语
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已成为图书馆生产资料组成和服务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安全、高效、经济和快速地挖掘大数据价值,并将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图书馆基础设施构建、读者个性化阅读保障、客户关系管理和服务模式变革中,成为关系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和读者QOS保障有效的关键。当前,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是图书馆精确发现数据价值,将所发现的数据价值转化为知识和决策依据,并以可视化形式直观展示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在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建设、应用中,应从自身大数据应用的实际状况、读者服务保障的内容和标准、IT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大数据分析需求出发,和第三方共同开发出符合自身环境特点和大数据应用模式的可视化分析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大数据与图书馆员、大数据与读者、大数据与图书馆之间的“零距离”,才能为读者服务全程提供安全、精确、经济和便捷的大数据可视化决策支持[4]。
参考文献
[1]代双凤,董继阳,薛健.科学计算中大数据可视化分析与应用[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4,6(3):275-281.
[2]王宇灿,李一飞,袁勤俭.国际大数据研究热点及前沿演化可视化分析[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4,6(3):282-293.
[3]游进国,杨卓荦,胡建华,等.一种支持大规模数据的多维可视化分析框架[J].计算机工程,2011,37(19):26-31.
[4]何非,何克清.大数据及其科学问题与方法的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4,60(1):1-12.
[5]牛春华,李慧佳.基于WOS数据的活动理论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4,(2):99-104.
[6]张志强,何文春,朱江,等.基于B/S架构的雾霾专题数据可视化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2014,32(s2):140-142.
[7]孙宁伟,赵瑜,刘勇,等.TVBRT:一种基于RadialTree的具有度量属性的多变元时态数据可视化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4,41(6):5-11,17.
[8]李久松,常晓峰,田丰林,等.海洋和大气数据多模式动态可视化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海洋科学,2014,38(1):10-14.
[9]李国杰.大数据研究的科学价值[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8(9):8-15.
[10]周晓分,黄国彬,白雅楠.科学计量可视化软件的对比与数据预处理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3,57(23):64-72.
[11]郑伟连,杨敏洁,刘睿,等.基于MBD的检测数据和三维模型关联与可视化技术[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14,50(6):11-14,35.
[12]刘金硕,程力,王丽娜,等.利用CUDA的剪切波数据三维可视化[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38(11):1271-1275.
关键词:民居建筑装饰自然和谐文化价值
当我们漫步在浙江各大乡镇,看着1幢幢略带欧式风格的民居时,深深地感受到浙江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高兴之余,却感到1丝不足与担心。不足的是走在这样的乡镇不会使人感觉是在浙江的农村,那种江南水乡的意境已不存在。担心的是当肯德基等洋文化在走进我们的生活时,农村的民居、农民的思想也正在被外国文化所影响,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淡泊。农村因民居的现代化而毁灭文脉,毁灭地域特色。崇尚历史、自然的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我们民居中传统符号的文化价值。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水网密布,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这里几千年来1直为全国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1。江南人凭借着灵山佳水,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和改造自然,发展了世代生活,营造出农耕、渔猎、商埠并存的村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江南水乡的意境,是多少人所梦中向往的。浙江民居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民居,也称民宅、住宅、家屋,是各类建筑中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品类也是最多的。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江南水乡古镇,像1本无言的古书,记录着历史与人们的生活,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韵味,吸引着成千上万生活在城市中渴望回归自然的人们到此观光游览,享受生活的宁静与回味古镇的沧桑。
在浙江众多的古村民居中,经常可以看到1些不起眼的小屋,虽然有些破旧,但依然在风雨中见证着人类的发展。小屋的小窗、门槛,院落的水井、石磨等建筑符号,极具传统文化价值。民居由白墙、灰瓦和栗色的门窗装修,构成素静的色调。白墙黑瓦在丛林溪流映照下,给人以明快的感觉,素雅清淡,韵味无穷。
浙江民居的装饰艺术,无论是木雕、砖雕、石雕,还是壁画、彩画,都各具特色,匠心独运,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其中以木雕工艺最为突出。我国4大着名木雕中的东阳木雕和黄杨木雕都在浙江。东阳木雕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从梁架、檩条到斗拱、驼峰等大木构件,从门窗、栏杆到牛腿、雀替等小木装修,随处可见构图饱满、层次丰富、繁而不乱、富有立体感的精美华丽的雕刻。雕刻的内容有花卉、飞禽、走兽、人物、山水、植物及几何图案等。
以东阳卢宅为例,无论是建筑上的斗、拱、昂、梁、牛腿或隔扇,还是家具的细部装饰中,都体现了木雕之乡的浓郁特色。在隔扇的裙板和绦环板上,有各种戏剧题材的雕刻,如“8仙过海”“姜子牙遇文王”等,雕刻手法有透雕、浮雕,内容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鱼虫,无不雕工精细,形态传神,令人叫绝。牛腿上的多层雕刻人物神态自然,花鸟活泼动人,祥兽栩栩如生,恍若神品。东阳木雕据传说起源于唐贞观元年间的立体圆雕木俑,现存实物最早的是北宋初的1尊童子像和1尊残损的佛像。有记载称,清代中期仅浙江东阳和嵊县就有400多名木雕艺人去北京紫禁城从事雕刻。卢宅各种雕刻艺术品见证了东阳木雕的兴衰与变迁。明代以前,由于工具的限制,雕刻作品的形象多严谨生动,线条粗犷、豪放。而清代以后,木雕工具迅猛发展,刀具就达300余种,木雕的彩绘技术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2者充分结合,使卢宅的木雕开始呈现出华丽、精致,更富艺术感染力。在宁海、宁波、诸暨、嵊州、兰溪、龙游、武义、衢州等地的民居中都保存了许多精美的木雕艺术珍品。
砖雕、石雕以浙东1带、浙北杭嘉湖、宁波、诸暨、龙游等地民居比较突出,雕刻细腻,造型生动,艺术价值较高。龙游石佛乡3门源村叶氏住宅的砖雕门楼,以戏剧故事为题材,有“过江杀相”“白猿教刀”“渭水访贤”“3气周瑜”“刘备招亲”“义释黄忠”“雪里访普”等,内容非常丰富,雕刻技法娴熟,是金、衢地区清代晚期民居建筑中的砖雕代表作。
除了建筑本身的装饰外,室内装修也是构成建筑空间的重要部分。1直以来,工匠们都把建筑装修与建筑整体的处理结合起来。栅棂搭接轻巧爽朗、柱枋构造素洁简练,体现了民居内敛、宁静、明快的生活氛围。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室内装修多采用灵活、通透的结构构件,装饰也多表现在出挑、窗户、檐部等经常使用、或视线比较集中的地方,以起到点睛的效果。木雕在民居建筑装饰上大量使用,丰富了建筑面貌的地方特色。此外,广泛采用楼房悬挑结构,使用桐油、清漆防腐,突出了浙江农居的地方特色。
江南民居体现出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10分淡雅。浙江民居建筑装饰造型的传统符号为(冒号):白墙、灰瓦和栗色的门窗装修。
浙江民居的白墙、灰瓦,以其简洁的外观和朴素的色调,将中国装饰元素、传统建筑风格观念与人文思想相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意境,营造出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风格。中国人对居住环境和居住建筑的选择,基本上是由两种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冒号):1是道教的“天人合1”思想,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中国传统建筑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表现出热love自然、尊重自然的气质,将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1个有机组成部分。2是儒教的礼制,粉墙黛瓦是中国传统民居的色彩选择,白黛两色的单1和协调,恰到好处地抒写了江南淡静的诗情画意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率真自然。浙江民居的境界反映了中国人那种淡泊、宁静、悠闲的人生态度,素面朝天,以其怡然淡定的建筑风格,引导人们以回归自然为本,以自我修养为悟,与自然进行着多层次的对话。
从人居环境的视角看传统民居,“天人合1,物我同1”的中国哲学思想反映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在民居的选址、布局,住宅的设计和营建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与物的同构,从物质的层面到精神的层面把“外适内合”当成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的最高境界。
浙江农村传统民居是传统建筑文化极富特色的历史遗存,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和保护。在传统文化遗产不断受到重视的当代,给广大设计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从国情出发,而不仅仅是从“构图”出发,要强调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提倡“整体思维”的思想方法,才会在面临社会的巨变和时代要求时不致困惑,才会在延续、创造、扬弃、发展中华民族新时期的农村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
[1]余英.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6.
张树林.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色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
朱淳.室内设计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9.
摘要:樱花以它虽然短暂但绚丽的生命,以及生命结束时的宁静和素洁,自古以来就被日本人所钟爱,日本的樱花文化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日文化虽同根同源,但却也有差异种种,但从“花”来看,就可见一斑。本文通过《唐诗鉴赏辞典》、《古今和歌集》和《万叶集》中出现频率很高花,从不同的时代侧面,探讨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樱花桃花梨花梅花花文化
东方文化具有一种独特的东方美感。中日两国对于风华雪月一类自然景色的描写具有东方所共有的美学观赏方法。正因如此,白居易的“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的诗句。即使是东邻国的日本也能获得内心的共鸣。雪月花一类唐诗中的语言在平安时代被日本人吸收,引进。到了室町和江户时代,已经完全渗入日本文化之中。中日文化的这种亲缘关系体现了两国文化之间有很多共通的根源。同时,这也是两国共同的珍贵文化遗产。
但是,就像中国南方的蜜桔生在北方则不叫蜜桔一样。中国古代诗人所赞美的“雪月花”到了日本,实际上有很多不同之处。理解这一点,可以说对研究中日两国文化是非常有益的。
无论是唐诗,还是和歌,在以“学”“月”“花”为主题的作品中,描写“花”的语言占大多数。为了比较,比较,笔者以上海图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词典》及日本小学馆出版的《古今和歌集》为参考,大略参阅了一下“花诗”和“花歌”。
根据查阅的结果,唐诗中使用最多的五种花是花(不指特定对象),桃花,落花,梅花(杨花,杏花,梅花并列第四),。作为日本国花的樱花在唐诗中是最少被歌咏的。
被当作特定对象的花中“桃花”居于首位,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映照在桃花下娴静少女的身姿,若隐若现,淡然之中而又细腻深厚的情感,风景依旧而佳人不再的寂寞,无法用笔端描绘的意境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与此相对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政治改革派的刘禹锡曾写过一首七言绝句,借“桃花”来批判京都的一些政治家: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玄都观桃花》——刘禹锡
但是,刘禹锡因为这首诗惊恐了皇帝而被降职。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得势返京,写下了豪壮气概的新七言绝句。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何处归,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唐诗中“桃花”的这种歌咏方式在和歌中大概是不存在的。因为“桃花”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独特的地位,所以,在汉语中有很多关于“桃”的词汇。比如“桃印,桃梗,桃唇,桃花酒,桃花运”等等。这些词汇从侧面反映了桃花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古今和歌集》中使用最多的五种花是:花(没有特定对象的花),樱花,梅花,女郎花,。唐诗中脍炙人口的桃花在和歌中时不存在的。特别要指明一点是和歌中没有特定对象的花多是指樱花。例如:
駒並めていざ見にゆかむふるさとは雪とにみこそ花はちるらめ。——(春歌下)
山たかみ常にあらしにふく里はにおひもあへず花ぞちりける。——(物名)
正因为樱花在各种花中艳压群芳,鹤立鸡群的地位。日本古人曾这样断言“在我国,不说樱花而叫花,就如洛阳的牡丹,蜀地的海棠,之所以成为花王,是因为它的独特与珍贵。”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像《樱花》这种歌中“樱花飘落”这样的歌咏方式占半数以上,但描写樱花盛开的和歌只占百分之十三。从这点可以了解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及审美观念的特点。
残りなくちるぞめでたき桜花有りて世の中はての憂ければ。——(春歌下)
这首和歌明确的把“繁华落尽而喜”的樱花作为世上最崇高的美德的象征。同桃花一样,在日本文化中有着特殊地位的樱花也有相当大规模的词汇群,如:桜雨、桜かい、桜狩、桜川、桜魚、桜餅、桜吹雪、桜山など。
作为一个词汇群,其发达程度可以与桃花媲美。“花”所体现的中日文化差异不只是桃花和樱花。在中国作为高雅清秀代表的梨花也一样。在唐诗中,梨花作为一种相当重要的素材,被很多诗人引用过,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等。
白居易形容绝世美女杨贵妃容态的诗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是中日两国人都熟悉的千古名句。早在平安时代,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就对这首诗做了相当透彻的评价,大致的意思是:在日本,梨花被看作是卑贱不详之物。因此,即使很简单形象也绝不会用在诗歌中。但是在中国它却是高雅清秀的象征。所以“梨花一枝春带雨”形象的描绘了杨贵妃见到皇帝派来的侍从后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而惹人怜爱的美。尽管如此,我却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日本人不喜欢梨花有一点是因为发音的缘故,因为“梨”和“无”的日语发音相同,罗马字表示也相同。
除此之外,虽然两国都有以雪喻花,以花喻雪的习惯,仔细比较的话,差别也很明显。唐诗中经常用雪来比喻梅花,杨絮,柳絮,,杏花和荞麦花,而和歌中常用来比喻白梅,樱花。以花喻雪时,唐诗中常用梨花,柳絮等,而和歌中无特指的花居多。
最后,虽然有点画蛇添足,但还是想强调一下,日本花王的宝座最终未必是属于樱花的。《大和本草》中指出“日本古时把梅花统称为花。中世以后才把樱花统称为花。在日本赏花首先要了解这一点。”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代在其著作《玉胜间》指出直到《古今和歌集》也没有把樱花统称为花的例子。
《万叶集》时代,日本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把梅花称为“花魁”“花中之王”,只要是庭院就一定要种梅花。1254年问世的《古今著文集》记载了当时的名人有关于花魁是梅花还是樱花的激烈争论。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梅花的地位为什么会被樱花所取代。樱花同梅花一样品种繁多,但大部分人是以采摘梅的果实为目的,以观赏为目的的人很少。而种樱花的人多是以赏花为目的。因此古人以梅花为花王,而近代人们则以樱花为花王。从《古今和歌集》中也能了解到,学者对此各持己见。而在植物书籍《草木六部耕植法》有这样一首和歌:
花の香を風のたよりにたくえてぞ鶯そふしるべにはやる。——紀友則(春上十三)
这里很明确的是在赞美梅花而不是樱花。花期随季节而变,花王随历史而变。从日本的花王从梅花变成樱花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中日文化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中所残留的足迹。它让我们感受到永远繁荣茂盛的文化之树,永不凋零的文化之花的继承和发展。这些作为文化宝藏的历史年轮给予正在研究中日文化的我们以启发和灵感。(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1]王铁桥《中日文化意识比较研究》p22-25
[2]金星《日本人的樱花文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文学,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