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商业文化的理解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风行全球的企业跨国经营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一流的跨国公司已经构建并完成了高效的全球企业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体系,能够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统一的财务核算准则。比较流行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主要的控制点包括: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外汇管理、风险控制和公司战略、计划等。当跨国财务管理模式和制度性建设已经被大多数公司熟练的驾驭、掌控和操作时,影响和制约跨国财务管理的非制度性因素―跨国交流和沟通则越发突显了其重要性。
跨国财务管理如何应对不同国家的“跨文化”差异
跨国间交流的技巧
1.交流各种信息时要详实和准确―目的是让“对方”能明白
现实中人的基本思维还是以习惯性的意识为主,并以‘自处的商业语境’作为判断和分析事物的依据。因此,造成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太容易理解和快速地解读懂其他文化下的商业规则和人文特点。事实上中国境内的一些跨国子公司的中方管理层和本地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语言描述上的不足,尤其是使用书面语言介绍和把握事物时不能详细、清晰地向对方(跨国总部或其他关联公司)介绍和解释所涉及到的商业背景和政策信息。直接的后果是会丧失公司间交流过程中的“话语权”。而跨国间交流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文字信息,要把握并能熟练地运用“书面的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之一,为自己赢得对方的理解和认知。深层次的书面语言交流能在无形中积累现实中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磨和,能让身处不同文化背景和商业环境的人逐渐清楚并了解对方的商业文化和人文政策。
2.跨国交流是相互尊重和理解的过程
跨国公司的一大特点是融合了很多不同国籍、语言和种族的人。这些人尽管原来的教育背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乃至价值取向都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些都不是影响和制约那些跨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融合的决定性因素。跨国公司内部没有国籍之分,更没有中、外之分。在对待工作上一切要以公司利益和相互尊重为原则。尊重彼此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才是以共同的“目标”为前提指引,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融合在一起,为共同事业而协作的大方向。
3.把跨国交流当乐事,在相互交流和沟通中产生火花
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也会经常发生摩擦和出现暂时的不理解,甚至也有“误会”发生。这其实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所谓“关键时期”也是产生“火花”的前奏。这一时刻对双方来讲都是最关键的结点。因此,当出现对方不理解或误会的状况时,一定不要就此中断交流,在遇到的问题没有弄清之前,谁都不是赢家,要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主动与对方交流。跨国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应遵循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原则,凡有利于工作和有实现价值的商业解决方案就应鼓励和支持。尤其要积极倡导和给予“本地管理人员”提交商业方案建议书和各种可行性建议报告的机会。目的是让公司总部的决策层能客观、全面地了解投资所在地的商业、政策和市场等有价值的信息,降低企业决策成本和提高投资效率。
4.本土CFO不仅是母公司政策的守护者,更是交流和融合不同商业文化的沟通者和传导者
本土CFO要学会如何在跨国交流中积累自信心和提高交流质量,不只是充当母公司政策的守护者,更要有创新意识、提供更有商业价值的计划。从多方面入手,快速提升跨国交流的能力:
公司利益为主―跨国间争议和讨论所有问题时,初衷是以“公司总体利益”为准则。
交流的意识―积极的沟通能消除彼此之间文化、思维和价值理念上的差异,以积极和开放的心态主动同全球总部、区域总部的人员进行交流,为自己,更是为本地公司赢得机会和理解。
不要有胆怯的心理―探讨和辩论有关公司间业务,甚至是向更高一级的管理层讲述某些问题时,要进行有理由的陈述和提交逻辑性强的分析报告。对待业务问题,只考虑问题本身,而没有等级上的差异
诚实、坦诚的心态―跨国交流中也是积累和赢得彼此尊重与理解的合作机遇,但是要秉承诚实、坦诚的处事原则。提供的信息、递交的报告要符合客观事实和原则。
持续学习―跨国交流是一个挑战性的工作,要有持续学习的态度。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是最好的学习机遇,在交流中积累语言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吸收新的管理思维和理念,全面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案例一:一家著名的欧洲跨国装备制造企业(M公司)和中国全资子公司(N公司)之间发生的关于“公司间交易结算规则”的交流实例。
背景:每一财年,N公司与M公司总部和各下属企业之间会发生大量的公司间的贸易交易和非贸易服务易。随着N公司在中国业务的迅速发展,成交金额成倍上升。此时N公司新任的CFO发现在公司间交易的过程中,因所处的商业、政策环境不同,N公司与集团总部和关联企业在跨国结算上有很大区别。于是向集团总部起草了一份“有关N公司与集团间跨国结算的方式”。详细讲述了各种政策性、强制性法规对各种贸易、非贸易交易的界定,尤其是对每笔交易的收益、成本可能造成的影响。其目的是从政策角度全面量化每种交易的结算方式和原则,突破现有政策性的限制,降低交易成本。
现实中,本土CFO同各级管理层交流时要善于把握机遇,尤其是不要轻易放弃“有理由的观点和建议”,否则会造成在工作执行过程中出现被动局面,甚至影响实际的管理效果。只有本地企业真正实现商业利益才能体现集团公司的总体商业目标,因此一些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本土企业创造新价值、降低成本的可行性建议均不妨大胆地去交流和尝试。
CFO应对跨不同人文、商业文化的公司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文化导入
一、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文化与语言差异存在的客观性。中国人和英国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定义、比喻意义等语言观念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单体现在日常交际中,在商业文化中尤为突出。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语言教学既要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要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
2.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导入,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及商业文化适应能力。进行适时适度地文化导入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商业文化导入的原则与内容
1.商业文化导入的原则。
(1)相互尊重原则。中英两种商业文化都深深地带有各自民族的特点,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吸收另一个民族商业文化的精华。这种态度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比较客观地以无歧视、无偏见的态度来对待商业文化差异。相互尊重原则是文化导入的基础。
(3)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商业文化导入要注重与商业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交流中做到学以致用。
(4)循序渐进原则。语言学习是一种长期积累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商业导入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
2.商业文化导入的内容。
(1)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商业伦理、企业文化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等。
(2)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三、英语教学的文商业化导入策略
4.教师的素质和角色转换。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首先应丰富自己在商业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具备较高的商业意识和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不仅要刻苦钻研语言知识,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本国和英语国家的商业文化知识,扩大知识面,使商业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中得以真正实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跨国并购;跨文化分析;文化差异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不断地利用并购来实现企业规模经济,进而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一批知名的中国企业如海尔、TCL、联想等也开始走出国门,以收购兼并的形式到海外经营。但是这些并购却并非都实现了预期目的,很多企业如TCL并购汤姆逊就以失败告终。这些企业的失败主要在于其文化整合的不成功。根据麦肯锡对2000—2004年间并购失败的案例研究发现,所有失败的并购,有50%跟人有关,包括沟通不良和文化差异。由此可见,文化是实施企业管理模式变革的巨大障碍,也是企业并购失败的罪魁祸首,处理好文化整合是并购成功的关键[1]。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海外资产纷纷缩水。很多人呼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去海外抄底,特别是在美国汽车行业三大巨头陷入破产危机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汽车巨头出去抄底的好时机。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视角对上汽并购双龙进行分析,分析它并购失败的原因,并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从而为国内要“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上汽并购双龙失败的跨文化分析
2005年1月28日,上汽与双龙完成股权交割,上汽正式以每股10000韩元购得双龙48.92%的股份,总金额约5亿美元,韩国双龙汽车株式会社成为上汽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此后,上汽又先后十多次通过股市购买双龙股票,将持股比例提升至51.33%,实现对双龙的绝对控股。并购后双龙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双龙工会的强势举世闻名,多次举行罢工使得双龙的重组计划无法得到正常实施。2009年1月9日,双龙申请法院接管,上汽正式放弃对双龙的经营权。2009年2月6日,韩国法院批准双龙的破产保护申请,正式启动双龙“回生”程序。①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上汽对双龙的并购失败。
(一)上汽对中韩国家文化差异认识不够深
(二)上汽对中韩商业文化差异认识不够
搞市民联欢,在平泽市建立奖学金计划,但对本厂职工的亲近和关怀却有限。同样以外来者身份进入韩国的通用汽车却每年春节都要邀请韩国职工一起爬山,还会在传统节日穿上韩国传统服装,表示对本土文化的尊重。与通用相比,上汽显然对韩国的企业文化理解不够,还是按照中国文化的思路办事。
韩国商业文化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韩国企业雇员不善于在正式会议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反对意见。在韩国人看来,公开场合提出不同的看法可能会使其同事或领导感到尴尬甚至滋生抵抗情绪。韩国文化本质上不鼓励公开表达个人观点,除非双方有很密切的私人关系。然而韩国人喜欢在非正式场合各抒己见,有时是单独与领导在非正式场合交流。韩国经理与下属非正式交往的次数很多,非正式场合的接触被认为是上下级建立互信关系的重要手段。显然上汽的管理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学会了通过喝啤酒等非正式方式与员工进行沟通,但是这种认识还只是停留于表面,并没有深入其本质,至今中方管理者仍然不理解“为何在讨论会议上一声不吭甚至一团和气的职工,一旦以劳工代表的身份坐到罢工的谈判桌前,就换了一副强硬的面孔。”[3]这种对工会文化的不适应使得管理者一直把精力主要投放在与工会的斗争中,而无暇去进行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
(三)上汽对双龙本身特殊的企业文化不了解
二、借鉴与启示
跨文化整合的重点在于通过文化整合过程,建立能够为包括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员工在内的所有员工都能够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以帮助并购企业更好地实现企业其他方面的整合。实现跨文化整合的前提是对跨文化差异的清楚认知。在上汽并购双龙的案例中,上汽对中韩国家文化差异和双龙企业文化的不了解正是其失败的关键原因。对于有志于进行海外并购的国内企业来说,在对外进行并购时,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做好并购前的文化评估
1.做好对被并购企业所在国与中国的国家文化差异的评估。对国家文化差异的评估,要找出双方国家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并且要追寻被并购国形成这些特殊文化的原因,从而才能进一步理解认清双方国家文化差异。在这个基础上,衡量这种国家文化差异是否过大以及其融合的难度有多大,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不然就会像上汽并购双龙一样,由于没有做好文化评估,在并购后陷入被动的与工会的争斗中。
3.研究被并购企业的发展历程,从而了解企业的特殊文化。企业的特殊文化是企业的员工们亲身经历和培育形成的,不了解企业的特殊文化,在并购后的管理中就可能由于忽视这些特殊文化而使企业的员工产生不认同感,从而难于建立双方的互信,不利于企业的文化整合。每个企业都会形成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些企业文化是为被并购企业所有员工所认同和接受的。只有了解被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并且尊重它,才能最大限度的消解被并购企业员工的抵触心理,建立互信,共同创建新的企业文化。
(二)提高管理者的跨文化意识
1.提高管理者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意识。对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依赖于高素质的管理者。要培养管理者民族平等的意识,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理解文化差异,从而才可能赢得被并购企业员工的信任和尊重,顺利的开展文化整合工作。一个不尊重被并购企业各种文化的管理人员,只可能让被并购企业员工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并购整合行动的顺利进行。
2.提高管理者的跨文化沟通技能。只有与被并购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才能真正了解和体验文化差异,从而才能顺利地实施各种整合措施。通过双方的互相沟通,了解双方之间的差异,并就这些差异进行相互适应和协调,从而形成双方都能接受的新的企业文化。缺少良好的沟通,容易使双方互相猜疑,放大差异,给整合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阻碍。
(三)多学习借鉴其他先行者的经验
学习被并购国的其他外来并购者在被并购国的经验。这些先行者在之前的并购整合行动中,已经实践了消除他们之间文化差异的方法。不论这些并购整合行动成功与否,都应该了解他们就消除双方差异采取的行动。并且对他们采取的措施要了解其原因,分析这些措施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吸取有用经验,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和被并购企业的实际,采取措施进行并购整合。而不能仅凭自身企业的管理经验对被并购企业进行管理。
(四)把文化整合作为一项持续的工作来做文化整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文化整合的开展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不同层次的文化,要采取不同的态度。国家文化作为文化的核心层次,是不可能改变的,因此对它应该采取的基本态度是“了解差异,尊重差异,存而不论”。被并购国的商业文化处于文化的中间层,也是很难改变,对它应该“了解差异,适应对方与坚持自我相平衡”。被并购企业本身的特殊企业文化则处于文化的表层,应该“在了解、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共同的文化体系”[4]。要通过与并购企业所有员工一起不断的持续努力,形成新的能为大家所认同的企业文化,从而实现企业并购行为的成功。
小结
文化整合是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所要进行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只有通过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并采取措施消弭这些差异,才能成功地实现并购整合,从而推动企业并购行为的成功,使跨国并购行为真正推动本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绍婷.并购前后关键一百天[J].全球商业,2006,(10).
[2]李玉萍,粟慧.文化·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6.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商务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际交流,商务英语翻译就是服务于国际间商业交流的交际工具。对于商务英语来说,准确的理解和翻译对不同文化的商务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同的国度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的历史、风俗、传统、语言习惯等因素,避免造成交际的障碍,使商务活动顺利进行。
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化因素。译文读者常常在文化素养、理解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不同于原文读者。不少译者常常采用译者注的方式进行补救。对所译商务英语内容不熟悉导致商务英语翻译十分困难。商务英语涉足领域浩瀚,翻译时对原文表达的内容不一定熟悉,专业不一定内行,对原作者使用的词句、表达方式、写作风格不一定擅长。因此,商务英语翻译,要对有关时代背景、有关国家、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地理、历史、风俗、习惯、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理解原文,做好商务英语的翻译工作。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要重点解决这一思路问题。
二、中西商务文化的差异表现
中西商务文化差异的表现首先是商品文化。商品作为商业的载体,除具有物质的属性之外,还具有文化的属性。商品文化的形成还受许多人之因素的影响,比如民族习惯、、地域环境、伦理道德、社会习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语言文字等等。
还有商务行为文化。受民族文化制约,不同民族对于不同价值观念有不同取向,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礼仪习惯等。表现在商业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行为模式等。比如说商务接待,中国比较喜欢采用宴席的方式。餐桌上面中国的宴席菜品大家都是用筷子随意取用,觉得这样大家不生分。但是对于在餐桌上采用的分餐制西方国家来说,这样的用餐法不是很能接受。还有中国的劝酒文化。在饭桌上,主人会不停的敬客人酒,不管酒量如何,敬的越多越表示好客,客人喝得越多主人越高兴。这样的餐桌礼仪让西方人也没法习惯和接受。
三、商务英语翻译中如何注意文化差异
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翻译到目的语之后受众的理解和反应。因为翻译以读者为服务的中心对象,以读者的反应为衡量译作的一个标准。在进行国际商务交际中,对同一文本,不同文化下的读者反应不同。
(1)商品文化
以英语商标翻译为例,在某种程度上,商标英语是原语言文化的高度浓缩,译者不能不考虑目的语消费者在文化方面的视野期待和文化审美,既要做到译文中蕴涵的信息能被目的语消费者接受,又要使译文顺应目的语的文化语境。例如,有个牙膏品牌叫做黑人,如果翻译成negro就不是很恰当。因为在英语中negro是在美国奴隶时期对黑人的称呼,带有歧视的意味。如果把这个品牌这样翻译并投放到西方市场,可能不光影响其销售,还会背上种族歧视的帽子。
(2)商务制度文化
如前面提到的,中国是注重团体意识,西方是强调个人的意见,个人意识强烈。不同指称的影响和礼貌翻译策略英语和汉语作为商务语言使用时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形式。两种语言的第二人指称不同,直接影响着商务英语的翻译。比如在商务英语信函交际中,大量的含有第二人称you的语句。英语中第二人称无论单复数都为“you”,而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为“你”、复数为“您”。例如:例1:Willyousendmecopyofthedocument?例2:Wouldyoumindrepeatingit,please?例3:Wearepleasedtoinformyouthat…商务英语交际遵循礼貌原则(courtesy),是从一个“您为重”的角度考虑问题。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上的差异,商务英语翻译者需要在汉语中找到合适的词汇,通过使用礼貌策略,使译文体现商务交往礼节性。商务英语中的“You”不仅仅简单地被译为“你”,多可译为“您、贵方、你方”。即使译为“你”,也可适当添加“请”字以示对对方的尊敬。因此,上述例句可分别被译为:例1:请您给我方寄送一份文件?例2:请您再说一遍好吗?例3:兹欣告你方……
(3)商务文化
四、结束语
参考书目
[1]楚金金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64
[2]程金堂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科技向导,2010(32):40
[3]刘青,郜丽娜论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140
标题(Headline):
诺基亚――找到“威力”最简单的方法。(NOKIAtheEasiestWaytoFindWally.)
正文(Bodytext):
超大显示屏,单手操作。(Largest,easiesttoreaddisplaySimpleonehandoperation.)
简便易行、独一无二的操作系统。(Unique,easytousemenusystem)
时尚的欧式外形设计(StylishEuropeandesign)
营销口号(Slogan):
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NOKIAConnectingPeople.)
(一)词汇特征
1.单音节动词
例1.让我们做得更好。(Let’smakethingsbetter.)
2.新词的巧妙使用
例2.素斯苓减肥食品让你变瘦。(Superslimmakesyouslim.)
Superslim是一款减肥食品,超重者无疑会被这一品牌的内在含义所吸引,“超级苗条”是他们的终极梦想。
3.外来词语的保留
(二)句法特征
1.短小的简单句
例1.没有不可能。(Impossibleisnothing.)
2.祈使句
例2.Justdoit!(想做就做!)
(三)修辞特征
1.比喻
例1.InChinaAutoRentalrentingacarisaseasyassigningyourname.(在神州租车公司,租车像签名一样简单。)
2.双关
例2.Applethinksdifferent.(苹果电脑,不同凡“想”。)
成语“不同凡响”定义为“非比寻常,超尘脱俗”。译者别出心裁的设计,让苹果电脑的独有品质彰显无遗。
3.仿拟
例3.Wherethereisaway,thereisaToyota.(有路必有丰田车。)
“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有志者事竟成)是英语初学者耳熟能详的经典谚语,译者巧妙的替换,让丰田公司自信、领先世界的产品和公司形象跃然纸上。
(四)文化特征
1.本同末异
例1.杜康酒(草译版:DuKangWine;修订版:BacchusWine)
杜康,是华夏酿酒鼻祖,是中华美酒之源,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酒,是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地;杜康,是人名,是地名,是酒名,是酒文化。然而,西方人不可能知道杜康是谁,更不会明白他与美酒之间的关系。“Bacchus”则是罗马神话中的酒神,是美酒的象征。两个版本如何选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察言观“色”
颜色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活动之一,然而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往往对同一颜色有着不同的理解。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传统习惯是产生这些差异的基本元素。
“白”是中国著名的钢笔品牌,但当其产品出口至海外英语国家时,品牌译文的失误让产品销量陷入困境。“WhiteFeather”,在西方国家是胆小鬼的象征。
3.“音”“义”并茂
品牌名称的翻译中,经常将音译和义译相结合。此种方法使得译文神形兼备,造就出很多经典翻译。
聪明的译者巧妙地借鉴了辛弃疾词句“宝马雕车香满路”,将德国巴伐利亚汽车公司的产品“BMWAuto”译为“宝马”;中国消费者轻而易举地将声名显赫的“汗血宝马”同高品质的“宝马”汽车联系起来。画龙点睛般的翻译,使其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此类例子在品牌名称的翻译过程中比比皆是,如(1)Goldlion(金利来)、(2)LandRover(路虎汽车)、(3)Benz(奔驰汽车)、(4)Coca-Cola(可口可乐)、(5)MarriottHotel(万豪酒店)、(6)Johnson&Johnson(强生公司)等。
三、结论
参考文献:
[1]GentlzerE.AnInternationalandInterdisciplinaryView:TranslationStudiesinChina[J].JournalofForeignLanguage,2005,(6).
[2]ZakyMagdyMuhammad.?TranslationandLanguageVarieties[J].TranslationJournal,2006,(3).
[3]蔡平.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002,(5).
[4]车丽娟,贾秀海.商务英语翻译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5]陈宏薇.从“奈达现象”看中国翻译走向成熟[J].中国翻译,2001,(11).
[7]郭玉超.析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3).
[8]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关键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特殊性翻译原则
电影被喻为浓缩了的生活,更是透视一个国家文化的窗口。近几年,国外电影已成为中国观众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而要给西方影片冠以一个精彩贴切的中文片名,就一定要充分考虑电影片名这一翻译对象的特殊性,遵循相应的翻译原则,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
一、片名翻译的特殊性
首先,电影片名翻译具有一般文本翻译应有的忠实性、文化性和艺术性,要求尽量地实现原作的信息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达到功能上的对等。片名翻译既要忠实传达原片名所包含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又要符合语言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
同时,电影片名是一种专有名词,它是编剧精心构思的产物,既能高度概括影片的主题或内容,又能强烈激发读者的观看欲望。因此,它又具有自身的信息功能、祈使功能,以及美感功能。这些语用功能方面的要求,使其有自身独特的空间扩展性、艺术性、通俗性,片名既要言简意赅,空间有限但信息量大,总摄全片内容,适度的空间扩展可以尽可能多地提供自身信息;又要通过精心构思给观众以美好的享受,并能提示观众影片类型和题材。
因此,翻译片名时,不仅应忠实传达原片名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而且应考虑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译名应在片名语言、文化信息及其对观众产生的效应上尽可能地与原片名保持一致,准确转达其文化信息、文化背景,并应富于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总之,电影片名翻译应当凸显影片内容,传达主题信息,确立全片感情基调,提供审美愉悦,吸引观众。
二、片名翻译原则
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往往遵循以下四项翻译原则。
1、信息价值原则
2、文化价值原则
片名翻译受制于译人语的文化,译入文化必然对源文化进行选择、规范、强化、排斥、贬低,同时附加自身文化色彩。在片名翻译中应尽最大努力体现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充分理解、准确传递原片名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情感,避免出现误译。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形式类似的中英两个词汇可能会指代截然不同的内容;由于文化认同的差异,词汇所附带的联想意义也就会失之毫厘,缪以千里;片名中的习语、典故负载大量文化信息,常常不能从字面意义理解,马虎从事。如“OneFlewovertheCuckoo’sNest”,台湾译为“飞越杜鹃窝”,其实“Cuckoo’sNest”在英语里是“精神病院”的意思。大陆译为“飞越疯人院”,因而更为准确传神地体现了原片名和影片本身的真谛。
3、审美价值原则
片名的翻译讲求摆脱原文词语束缚,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美学内容,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传达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实现审美价值首先选词时应力求音意俱美,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语言要讲究雅俗共赏,忌媚俗从众与过分艺术化。《生死时速》里的speed,仅翻为“速度”就过于平淡,而故事里那辆永远停不下来的车,必须以高速驾驶才能避免炸弹爆炸的巧妙设计,只有在“生死时速”这四个字里才能表达完全。
4、商业价值原则
电影是一门文化性和商业性兼具的艺术,在片名翻译时需要考虑到商业因素。影片的经济效益常在于片名对观众的吸引程度,片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票房收入的高低。可读性强,简洁上口,吸引观众视线是取得票房利润的先决所在。它的主要模式是将影片内容归总出最精彩的情节。然后以洗练醒目的文字概括出来。这类译名往往有关键词。并在感官和听觉上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例如:Hamlet《王子复仇记》(关键词:复仇;原著译名为《哈姆雷特》)。
总之,片名翻译应当切实保留原作的信息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适当强调其商业价值,达到功能上的对等。具体而言,就是说电影片名既要忠实于原片内容,又要符合语言文化特征、审美情趣;达到文字优美、言简意赅,富于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人入胜,提高票房收益的目的。
三、片名翻译方法及技巧
1、直译
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直译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此类翻译方法浅显易懂,忠于原题,适用于本身已极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原片名的翻译。通过直译方法来达到先声夺人、引人人胜的例子数不胜数,如:DancesWithWolves《与狼共舞》,TheLordoftheRings:TheReturnoftheKing《指环王――王者归来》,ColdMountain《冷山》,等等。
2、音译
片名本身常为表示人名、地名的特殊名词,英语专有名词,以及汉语中无法对应的词汇在不致引起译入语文化的曲解时,可直接将其音译。有一些原文中的人名、地名等虽然不为观众熟知,但因其音节少、简短,采用音译也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例如:Mulan《花木兰》,Aladdin《阿拉丁》,HarryPotter《哈里伯特》等。
3、意译
很多片名本身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或有它自己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直译难以体现其中精髓。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译者在综合、分析、理解原片内容、风格、情节甚至于文体等的基础上,对片名进行创造性加工,采用意译法将它译成能反映原片特点的译名,以实现其文化、审美、经济等方面的对等。意译可以以原片名为基础,结合影片内容作适当的润饰,例如FindingNemo《海底总动员》,GoneWiththeWind《飘》,HomeAlone《小鬼当家》,等等。
4、直译、音译与意译的结合使用
不同翻译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忠实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和文体风格,互不排斥,译者应该把它们结合起来。较常见的结合翻译很多,如TheChroniclesofNarnia《纳尼亚传奇》,TheLeigendofZorro《佐罗传奇》;Shrek《怪物史莱克》,Garfield《加菲猫》等。直译与意译的结合,要在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等方面都达到对等,如Ghosi《人鬼情未了》,TheLivingDaylights《黎明生机》。
5、创意译法
关键词财务公司企业文化构建
从金融行业共性而言,企业文化的制定及落实能有效地使其在行业中树立自身形象、在客户中形成差异化优势,从而在同质竞争中脱颖而出。与此同时,金融行业人才流动较大,单靠薪酬留人将大大提高公司经营成本,“情感挽留”、“企业认同”这些根植于企业文化的.软性条件将成为金融企业实现人才优势的重要途径。
从财务公司个性而言,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最直接产物,财务公司的经营方向、风格必将受集团公司影响,如何在兼顾历史传统、股东诉求及经营管理中寻找适合的发展路径及经营定位,是影响各家财务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企业文化内涵及特点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总和,对企业最持久、最根本的内在活力。当前,企业竞争正从产品及服务的竞争转向人员及社会形象的竞争,企业文化的构建及传播一方面能通过内部多渠道宣传,强化公司观念,达到优化整体人文素质、提升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外部文化传播,有计划有步骤地凸现企业社会形象,使企业形象深入人心。从这一层次上看,企业文化并非影响企业生存的技术因素,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系统工程,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而非外在动因。
二、构建基于集团母文化的企业文化必要性
二是财务公司业务拓展需要。作为面向集团系统内单位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客户对象较为单一且共性较大,为提供更为合适的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发挥金融平台优势、做好客户关系维护,从而在与外部商业银行业务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地位,主动了解并融入客户企业文化,是开展营销活动、提升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渠道。
三是财务公司自身发展需要。“人才-价值-发展”的有机关系在近代管理学研究中已日渐得到重视,而企业文化作为提高员工忠诚度的重要措施,其作用更是得到各大型集团的认可。其中,只有被员工认知、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企业价值观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只有实现文化理念落地,才能真正的发挥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为此,开展母文化宣贯落地研究,切实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将成为财务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三、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比较
首先,企业文化构建考虑因素较多。财务公司多以“服务集团”为经营宗旨,为此在企业文化构建方面除了考虑金融行业“三性”原则外,还会加入对“服务性”的考虑;
其次,企业文化传播范围有限。受自身规模限制,大多财务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投放的人力、物力较商业银行少,尤其在社会舆论宣传等方面更是缺乏,财务公司文化建设的主要传播范围大多局限在公司内部、集团内部及同业之间;
最后,企业文化受外部影响较大。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公司发展壮大的产物,从筹建开始,已受集团或其他成员单位的文化影响。与此同时,各集团赋予财务公司的职能也各有差异,为其文化构建带来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财务公司企业文化发展呈现如下优劣性:共性较少、起步较晚、影响力有限等客观条件限制了其进一步深化的动力,但依托集团、扎根基层的先天条件使其企业文化能更好地为员工、客户所认同,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而言,较商业银行有优势。
四、母文化与子文化的融合模式
纵然各集团母文化各不相同,但从大方向来看,实现母、子文化有机结合的基本模式为“理解文化-自我剖析-寻找切入-落地推广”,具体地说可分为以下四步骤:
(一)深刻理解集团母文化。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通过了解母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框架、内涵,从而了解个中精髓并加以应用;二是理解推行母文化的意义,促使各员工自觉、主动地将其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并成为工作的原则及指导。
(二)明确自身经营特点及发展方向。推动母文化与子文化的有机结合明确了两者地位的同等重要,为此,需对自身需求进行探讨,明确公司的发展目标以及宗旨,并以此引申得到子文化。
(三)探索母文化与子文化的融合点。在严格服从、满足母文化总体要求的情况,可根据自身特点进一步对其进行补充以及完善。这里要强调的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必须辩证地看问题,既注意企业文化在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也重视创新及发展的需要,从而使两者的结合能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
(四)确保母文化与子文化宣贯落地。企业文化只有经过执行才能真正为人所用,也只有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不断地完善以及发展,为此应加强对两种文化落地情况的跟踪,把“应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五、财务公司企业文化构建路径
(一)自上而下,保证企业文化顺利构建及执行。企业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化的体系,涵盖了人员、战略、制度、执行等多个范畴,其顺利构建及切实落实离不开公司领导的重视及自上而下的努力。对财务公司而言,如何在立足金融行业特性、兼顾已有系统文化氛围的情况下,正确定位自身战略,挖掘企业文化建设核心及内涵,是开展文化建设的首要前提,而这将依赖于公司领导班子对“文化建设”的理解及支持,如果只是把企业文化理解为喊口号、搞宣传,而没有以身作则地贯彻或组织员工学习、落实,那么这一切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在公司内部引起重视,更谈不上宣贯落地。
(二)制度先行,营造自我监督内在动力。要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一靠文化,二靠制度,两者相互支持、相处辅助,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通过外力作用规范全体员工意识与行为。财务公司作为集团的“内部银行”,在归集集团内资金形成规模优势支持主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累积资金和信贷风险,这必然对各业务流程、各岗位员工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金融行业“以人为本”的特性决定了员工素质、员工价值观对一个公司发展的重要程度。为确保企业文化能真正的融入到员工的心里,体现在员工的行为上,无论是在文化建设的初期、中期或者后期,制度的保驾护航作用一直是无法替代。
(三)品牌宣传,以差异化形象提升整体竞争力。与商业银行相比,财务公司在市场认知度及宣传度等方面仍有一定进步空间,对各集团而言,更是主业以外的新兴业务。因而,如何深化社会、客户对这一行业的了解和认识,建立相互信任关系,营造良好的业务拓展环境,已成为各财务公司积极研讨并大力开展的工作。企业形象识别作为一种形象文化战略,建立在企业对自身发展态势、资源现状及竞争地位的理解上,通过独特、鲜明且具系统的方式,向外传送企业文化,体现公司企业精神理念,从而产生强大的品牌认知力和认同力。具体来说,企业一般通过内部人员行为规范、工作作风、团队精神,外部公共关系、形象宣传、公开活动等方式,营造差异化形象,从而在服务或产品较为同质的情况下,占据主动、赢得优势。
[1]郭玉琴,试论加强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时代金融.2009(12).
[2]刘向伟.论金融系统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