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是创业中重要的事之一,同时对创始人来说也是最大的难点之一。
创业之初,人单力薄,一没有钱,二没有资源,也不能开出足够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吸引人才,于是经常用合伙人这样的title作为条件,希望找一个合适的、靠谱的人,如果对方自愿降低薪水和自己一起参与高风险的创业,那就更好了。
仅仅交换这些条件,就能找到想要的合伙人了吗?可想而知,合伙人在你心里的位置,只是找一个愿意少拿钱跟你一起干活的人吗?
如果不是,合伙人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你又为什么要找一位合伙人呢?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合伙人、股东、高管的区别。
股东是跟创始人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但他在事情之外,只是基于股东共同利益和自身利益,作为外部的参与者、观察者,告诉你一些来自外部不同视角的建议,或者对你董事会的决策行使一些必要的制衡。
高管则是在执行层面帮助CEO把事情往前推进的人。不同的管理风格会形成不同的高管团队关系模式,但不管什么模式,高管对‘事情的结果负责’,向CEO负责。一个创业者朋友说过的一句话:‘公司运营团队的负责人具体话语权是高于我的,因为他在这块肯定比我专业,不然我为什么找他?’所以,高管更多是从分工上来谈。
问题来了,既然上有股东有董事会,下有管理团队,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合伙人呢?
在我看来,合伙人跟股东、高管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也就是合伙人关系的本质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我在2018年的上一版《重新理解创业》中谈到合伙人的时候,认为互相喜欢比能力互补更重要。那时,我认为我上一段创业中的几个合伙人之间虽然能力互补,人品也都很好,之所以没有磨合的很好,是因为彼此之间不足够的认可和喜欢,所以在文化上不能形成强认同感,以至于在关键问题的决策上,我们是跟不上的。所以当时我反思后认为,合伙人之间,相比能力互补,相互喜欢比什么都重要。
回过头来看,这个要求还是太理想化了。能力互补还是创业合作必然的现实起点。在现实中,我们不大可能说不管专业和能力需要,单纯地找一个彼此喜欢欣赏的人一起创业,哪怕是发小、同学,也还是要先考虑他能为这个创业公司发挥什么作用的。
互相喜欢自然有好的结果,大家愿意一起相处,一起工作,一起长期支持,信任和沟通成本很低,抗压能力更强,但是这对于形成真正的合伙人关系还远远不够。在这两年的创业观察中,我发现有些公司的合伙人之间虽然互相喜欢,但是他们反而更容易出现认知的盲区。因为彼此的喜欢与志趣相投,他们在对方身上看到的总是和自身同样多的东西。他们互相点赞,毫无保留地接受对方的建议,而外面那些和他们不太一样的的知识、信息、建议,对他们而言,就像色、影之于盲人,是看不到的。这说明,仅仅是相互喜欢,相互打鸡血,共同憧憬美好前景,还不能建立起真正的关系。
现在我的思考是,合伙人之间只有达到可以交换痛苦、交换不堪、交换弱点的程度,才有可能形成真正的关系。
作为创始人,‘挣扎’的时刻太多了,讲出隐匿在内心深处的事,需要在一个安全的边界里。告诉高管或者员工,可能会影响团队的稳定;告诉家人,虽然没什么可顾虑的,但因为他们不跟你身处同一个环境,不做同一件事情,没办法理解你,跟你商榷。只有建立起情感关系的合伙人,才能毫无保留地交流,更好地面对弱点,面对真相。因为你们在一起是为了成就共同的事业,成就自己,其他的诱惑都让位于这个目标。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你会发现好的合伙人关系都有这种共性,因为彼此情感上的连接,能做到充分的信任和相互的依赖。
如巴菲特和芒格,他们都认可价值投资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情感上的连接让二人成为最佳拍档。巴菲特和芒格虽然都心高气傲,但互相认为对方是自己认识的人里面最聪明的,所以互相愿意认真聆听对方的想法,尊重对方的意见;巴菲特极力推崇芒格,而芒格心不狂傲,更愿意给巴菲特当‘副手’几十年,即便巴菲特的财富数倍于自己,芒格也不眼红,只是说:沃伦开始得比我早,比我更聪明,比我更勤奋,没有别的了。他们这种关系就是典型的情感上的连接,‘没有比查理更懂沃伦的了’。因此,二人的合伙人关系经历了半个世纪,一直走到现在。
再次重新理解合伙人后,我认识到合伙人的关系本质是情感的连接,是彼此情感上的需要。
如果你的心力、能力、精力足够强大到一个人也可以,不是说创业必然需要有合伙人。但是如果你坚定地认为,从能力互补出发,并且渴望找到真正的创业合伙人的话,可以继续读下面的内容,看看什么才是好的合伙人关系,以及如何能够建立这样的关系。
■什么才是好的‘合伙人’关系?
我创业的过程中,有两段比较典型的合伙人关系。第一段是跟我哥哥一起,天生的合伙人;第二段创业我上面也提及过,现在回想起跟合伙人有关的片段,也有一些处理不够好的经历。所以我并不是一个跟合伙人完全经历过成功的人,但是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处在各种合伙人关系中,包括现在在投资机构里。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要想有好的合伙人关系,建立起情感上的连接,做到这三点很重要。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政权,于是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第二,承认自己的弱点,更要包容他人的错误
人不是完美的,不管是创始人,还是合伙人,谁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每个人都是有弱点的。承认自己的弱点,只是承认了人的不完美,不不代表认为自己不行。当你把弱点告诉合伙人,你们不过是在交换看到的真相,然后共同面对、解决。
月怡之前用这句话来形容合伙人关系,‘找个君子来度’,我想延伸一下,允许彼此之间犯错。
有时候,我们对合伙人的要求真的好高,能力强,还要三观正,人品好,尤其是如果彼此之间之前的感性连接不够,马上就开始评判。什么叫人品好?难道我们自己就没有人品不好的时候吗?为什么反倒要求别人要全是人品好的时候呢?人性本身就是有弱点的。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在退离开原有的工作岗位或者退休以后,露出了不一样的一面,比如一个勤俭克制的人突然开始奢侈,或者去赌博,或者花天酒地....他们甚至做的事情经常超越我们曾经的认识,但这依然不妨碍他是个能干的、有创造力的人。
所以,为什么要要求一个人不仅三观要正,还要和你匹配?
与其站在道德的高地评判他人,评判你的合伙人,不如努力超越自己的本能,超越情绪对自我的控制,做更好的人。创业,本身就是见识修行的成长过程,就人的成长性而言,没有什么比创业是更好的训练方式了。你学会同理心,你学会包容他人,理解他人,别人反过来也自然会包容你,陪伴你,支持你。
首先,创始人的成长本身就应该比合伙人成长的快。
一个朋友用塔吊模型形容公司创始人的成长。一栋100米30层的大厦,需要100多米高的塔吊,但并不是一开始就是100米高的,而是一开始十几米高,随着所盖大楼的升高,塔吊靠液压装置升高,把支架推进去固定,塔吊随之一点一点升高,所以塔吊是长出来的。创始人创立公司,公司是创始人能力的培养皿,创始人能力的增加提升了公司的高度,公司培养皿的边界扩大,进一步培育了创始人能力的增加,形成‘创始人能力‘和‘公司成就’的正反馈飞轮。就像塔吊永远高于大厦,创始人的认知永远领先公司,也应该永远领先公司。因为如果你不变,就会成为公司发展的瓶颈。
除了这种应该,你也获得了比合伙人更多的机会。
■如何建立真正的合伙人关系?
如果你找到了合伙人,恭喜你,你很幸运,但仅仅‘找到’还不够。‘找到’相当于两个人的婚礼仪式,意味着这段关系才刚刚开始,更重要的是经营。合伙人关系也是公司经营的重要部分。
下一个问题是,当你有意愿跟他发展合伙人关系,如何建立跟他开启一段好的合伙人关系的旅程?我思考了这几点。
第一,做好大量心灵层面的连接和沟通。
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个破坏合伙人关系的现象是,大家总是希望对方认可自己的观点,却在面对对方不好的结果时,内心有很多的指责,本质上就是源于大家没有心灵层面的连接和沟通。
合伙人之间不是尽量展现自己的优秀,展现自己的智慧,展现自己的长处,而是要坦诚地表达,勇敢和努力地呈现自己内心真正的那份痛苦,说出自己的期待。这是合伙人层面的沟通和其他关系的沟通根本的不同。
《纸牌屋》中的弗兰克和克莱尔虽然是夫妻,但他们在一起就是为了成就自己,心里早已经没有了爱。当弗兰克夜不归宿的第二天早上,克莱尔对他说的是:‘那个女孩是否有利用价值’?
第二,选择做一些仪式感的事情。
合伙人关系跟亲密关系一样,也需要经营。刚开始一段关系,肯定很脆弱、很稚嫩,彼此之间也时不时会有矛盾、误解,甚至偶尔会因为一些不理解而伤害对方,但你们彼此是不是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和共识,好好经营这段关系。因为合伙人本身是动态的,随着组织的发展,肯定会有老的合伙人离开,又会有新的合伙人加入,新老的融合更需要加强交流和认识。这时,合伙人之间可以做保持做一些有仪式感的事情。
这个仪式坚持了二十多年,直到他现在离开万通,自己公司还在坚持这个日子反省。这个行动看起来很宗教式,却已经成为万通价值观的一部分,‘不仅拉进了人与人心理上的距离,也屡次救了万通。’
不可置否,合伙人的文化、合伙人的建设,可能是整个公司组织建设中一件长期持续需要运营的事情,也希望我的思考可以让你对合伙人有更深刻的洞察和重新理解,让自己在真正的创业过程中可以做得更好。祝愿大家可以找到让你骄傲、彼此依赖、甚至能成为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的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