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4个金句,深刻揭示了人生及其幸福的本质,可以看看
一、引言。
德国伟大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叔本华,他是现代悲观主义哲学和唯意志论的开创者、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看起来悲观,实则能够让人更好地在孤独中强大起来。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的部分思想精华,被叔本华拿过来为自己所用,而康德哲学之中的更多成分则在叔本华哲学中产生了“化学反应”,所以,说康德是叔本华的老师,是可以勉强接受的。
叔本华哲学对尼采、萨特、维特根斯坦等人的哲学有着深远影响,特别是尼采,直接写了一本叫《我的哲学老师叔本华》的书,叔本华就是尼采的老师,这是完全正确的。
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和学生,不一定是有着师徒关系的,更不一定必须坐在课堂上有着讲授者和接受者的关系,即便同处一室之中,如果老师所讲的东西,接受培训的人根本不认可,那么这个老师始终不是对面学生的老师。相反地,师生关系可以跨越时代、国界,一个人受到某个外国的先贤思想的巨大影响,那么这个人就是这位先贤的学生。
叔本华以其“幸福哲学”而风靡全球,被世人所知。
二、叔本华关于人生的4个“金句”,透彻说明了人生及其幸福的本质。
1.人生无论以何种面目出现,构成人生的仍然是同一样的要素。所以,无论这一人生是在茅棚、在王宫,抑或在军营、修道院里度过,人生归根到底还是同一样的人生。
我的感想: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所处的位置,一个庸常之人即便身居高位,他对人类的贡献也是很小的,而那些天才人物,或者有着智慧的人物,即便他是一个作家、文艺家或者从事其他的适合他从事的职业,那么他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按照自己的本性行事,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同样,人生是否幸福也不在于他所处的位置,叔本华的一句经典名言就很能说明问题,他说:“一个健康的乞丐,比一个病危的国王更幸福”。因此,幸福与否,不在外在,而在内在。
2.我们生活中的事件,犹如万花筒里的画面,每次转筒万花筒都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画面。其实,我们的眼前只是那同一个万花筒而已。
我的感想:如万花筒一样绚丽多彩的世界,其实只是我们的意志,只是我们的表象。
3.参与修建一座建筑物的工人,并不会知道这座建筑物的总体规划;或者他们不会在心里时刻记住这一规划。同样,一个人在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小时的时候,对于自己的总体生命进程及其特征也不甚了解。
我的感想:还是回到那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正如尼采所说的:“每一个人的路都是唯一的路,这条路除了他以外无人能走,这条路通往何方?不要问,走就是了。”试想,如果有高人向你提前泄露“天机”,将你一生一世的所有遭遇提前告诉你,你的生活就不会再有乐趣了。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人生活的乐趣就在那未知当中,未来是未知的,但是我们不怕他,随它来吧,该来的总会来,不该来的你再强求也无用,记住尼采这句话:“凡不能是我毁灭的,必使我强大。”
4.我们的行事自始至终都有其必然性,我们在每一刻都做着我们在那一刻认为合理和适当的事情。只有事后的结果才让我们看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对事情整体的回顾才使我们明白事情的究竟和为什么。
我的感想:任何发生的事情都必然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不能计较过多。至于现在我们应该做什么,遵循你内心的指引即可。
三、结语:
叔本华的4个“金句”,其内涵实在太多。尼采作为叔本华的“学生”,本来是很承认叔本华的现代悲观主义哲学的,但是尼采的后期逐步否定了叔本华的一些合理的东西,尼采所构建的“超人哲学”自然有着超越叔本华的地方,但是作为哲学家的尼采,他不听叔本华关于“凡是已经发生的事情都是必然发生”的教导,试图参透“更高层次”的东西而未果,最终导致了精神失常。
这就是说,我们在遇到什么想不开的东西的时候,要听从叔本华的上述4个金句的教导,做好该做的事情就行,深思是必要的,但过分的深思、过分的想不开,实属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