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仅仅通过理解重点诗句,还不能真入进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学时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结合写作背景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孟郊一生颠沛流离,他每一次外出求学、应举和漫游时,母亲总是遵照当地的习俗细针密线地缝,盼望远行的儿子早早平安归来。这种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激荡着孟郊的心。正是在母亲的鼓励、劝慰之中,孟郊第三次应考,终于考中进士,并得到了一个县尉的官职,有了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诗人就任后,立即接来老母亲奉养。可是他觉得,母亲几十年的含辛茹苦,是无法报答的。因此,他深情地写出了《游子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密密缝”所蕴含的感情时,出示了《游子慈母长相忆》,向学生比较详细地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利用插图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的情境,教学时,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他们母子二人此时此刻的所言所思所为,有的教师还满含深情地在优美的音乐中交流了自己的想象,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用心体会,明白这件衣裳是用母爱编织的,这是一件爱的衣裳,她的每一针每一线,缝进了多少牵挂与嘱托,关心与担忧,它融入了母亲多少无言而深沉的爱呀。加深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中,每一位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鼓励与帮助,从内心深处呼唤学生对母爱的理解;有的教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情真意切;有的教师甚至把对母亲的感激也写成了诗,读给学生听……使学生与古诗产生共鸣,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体会到无论我们多大,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走不出母亲关怀的目光,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三.反复吟咏——体味情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
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注重了对古诗的诵读:初读时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细读时读出诗的停顿、读出诗的韵味;品读时读出诗的意境,读出诗的情感。个人读、师生合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诗我两忘,达到情景交融、完美统一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倾诉情
一、学会描写引用法,使“凤头秀美漂亮”
如《春》一文的开头就展开了景物描写:“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尽管是概括描写,但作者通过对初春的山、水、太阳等的描写已经把读者带入了一幅阳光照射下秀美的山水图之中,融入对春的“盼、来、近”等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中,给读者以美丽和愉悦的享受。
我在引导学生初步赏析这些课文开头的秀丽、高远之美后,让学生进行仿写。有学生在题为“秋天的美”的作文中是这样开篇的:多少文人雅士感叹过春之美。提起这些,便让人想起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多少人又因夏而欣喜若狂,让人想起诗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又有多少人想去那冰冻数尺的北极,每当此时,便让人有“独钓寒江雪”的梦想。而我一个15岁的青少年却更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天,并要大声赞美秋天的美。该学生巧妙地引用了古代诗人赞美四季之景的精湛诗句,并在对比中突出秋景之美,使人的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秋景图。
二、学会开门见山法,以“首句标其目”
如《背影》一课,开篇就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朴素的叙述之中蕴含着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浓厚的感情笼罩全文,同时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再如《白杨礼赞》开篇:“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白杨树是一种极其普通的树,可作者开篇就说“实在不平凡”,既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的感情,又吸引着读者:因何而赞?使读者带着赞美白杨树的感情急不可耐地往下读,从而了解全文要写的内容。这种开门见山之效真是妙不可言。
在学生初步赏析到这些课文“首句标其目”之效后,我就激发学生也来露一手。结果有学生在《欢乐的元宵节》中有这样的开头:哇噻!期盼已久的元宵节终于到了!我们全家人的心情都十分激动,个个主动请缨,参加家庭元宵庆贺活动。这样开门见山,既直接点题,又总领全文,还为欢乐的节日奠下祥和、快乐的基调。
三、学会排比反复法,使“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如《送你一束转基因花》一文的开头:“百合花代表纯洁,康乃馨代表温情,非洲菊代表支持,红玫瑰代表浓浓爱意……”既有力地说明了各种花草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又激起读者对花草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从而水到渠成地将读者带入到转基因花的世界。
四、学会设置悬念法,达“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之效
如《草》一文的开头:“二班长杨光从昏迷中醒过来的时候,天已经放亮了。他欠起身子,四下里打量着,回想着,好半天才弄明白:自己是躺在湿漉漉的草地上里。”读到这样的开头,读者必然要问:“二班长杨光是谁?”“怎么会昏迷的?”“又为什么会躺在湿漉漉的草地上呢?”这一系列疑问必然会促使读者一气呵成地读完整个故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反思。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1.巧用材料,高效导入
2.适当选用资料,丰富课堂内容
高中学生们接触过许多的文学艺术作品,如一些诗词、歌曲等很多学生都能朗诵或哼唱出来,所以教师有意识地引用一些诗词名句,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变枯燥抽象的历史为形象的历史,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比如在讲南朝时期佛教盛行时可引用杜牧《江南春》中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讲中国传统制瓷业时可引用歌曲《青花瓷》中的词句等。
3.讲求语言的艺术
讲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讲出新意,讲出特色,甚至不乏幽默感。如果能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语言和方式,贯通古今,把“死”去千年的历史,活灵活现地带到学生面前,那么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的袁腾飞老师的成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袁老师的过人之处在哪里?他的学生赞美道:“他是历史老师中相声说得最好的,是相声演员中历史讲得最好的。”可见,幽默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会学生巧用科学的记忆方法
许多历史知识枯燥乏味又很难记牢。教师不妨编些生动的口诀以帮助学生记忆,如此,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里准确掌握知识且经久不忘。如在讲授《》(必修一第10课)内容时,十处通商口岸记忆法为: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如此一个重要且难记的知识点就这样被学生牢记如心了。另外,《》内容可用谐音法记忆:“准许华工天天陪(赔)酒(九)”。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5.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图片、漫画、音乐、影片等。它不但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知识,也能使历史可看、可触、可感,从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比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必修二第5课)内容时,可利用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片段。
6.安排学习活动,调动并培养兴趣
总之,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要突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新课程实验的践行者,每一位教师都应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求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才能提高学生认识历史、理解历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贺启章.再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07).
一、学会审题,准确立意
审题即辨明写作方向,是写作的第一步,若第一步偏离了方向,那么跑题就很难避免了。因此,考前要加强审题立意的训练。审清题意,准确立意,是得到基础等级分值的前提。“题好一半文,题跑一半分。”而审题立意训练的最好材料就是最近几年的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仔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异同,在“同”的方面加以分析、归纳、总结,掌握普遍性的规律;在“异”的方面深入分析,摸准出题的特点和方向。随着更多的省市自主命题,作文题将会呈现出多样性、特色性。因此,训练时,要分类训练,掌握规律。
(一)话题作文
审题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从背景语入手,审清思维模式――解决好“怎么想”的问题。
3.从启发语入手,审清写作重点――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
4.从强调语入手,审清写作要求――解决好“怎么写”的问题。
(二)材料作文
审题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全面理解材料,挖掘材料内涵。材料作文的材料类型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事例型,即对材料本身所述事实阐明看法;一类是寓意型,即对材料(寓言、故事、诗句)所蕴涵的哲理展开议论。不同的类型,需要不同的立意方向。特别是一些寓意型的材料作文,一定要全面理解材料,挖掘其中的哲理,然后在此基础上立意。
2.推敲关键词句,找出立意窗口。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找出立意的突破口,从中确立中心。
3.多个角度立意,选出最佳一个。人们常说:一树梅花万首诗。同一个文题,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写作角度出发,我们就会从中提炼出不同的思想意义,然后从中选取最佳立意。
(三)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的审题,看似容易,其实要正确、准确、明确地弄清题意,并非易事。即使是由简短的几个字构成的作文题,里面也会蕴藏着丰富的含义,它同样需要我们仔细揣摩、认真分析、准确理解,从而为写作确定正确的方向。审题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抓住题眼,确定立意重点。命题作文审题时要善于抓住题眼,抓住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短语类命题大致有偏正、动宾、主谓、并列几种结构。如果是偏正结构,题眼一般是修饰语,即定语或状语;如果是并列结构,在多数情况下,关键是找出并列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审句子类命题作文时,我们主要是抓住主谓部分的中心词或字。
2.审清寓意,确定立意方向。独词类的命题作文,该词就是题眼。它除了具有表面意义之外,还具有某种象征义、比喻义,对于这类文题我们要仔细寻找其背后隐含的象征义或比喻义,可以采用“实题虚写法”“虚题实写法”“大题小写法”“小题大写法”。
二、眉目传情,巧拟标题
(一)引用化用法
(二)设置悬念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拟标题时设置一个悬念,设置一个异乎寻常的结局,从而紧紧抓住阅卷老师的心,激起阅卷老师急于探求内容的强烈愿望。
(三)诗情画意法
这种方法就是运用诗歌和散文的语言,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标题或景中藏情,或情中见景,或情景并茂,这样既有诗情,又有画意,韵味无穷。
(四)形象修辞法
这种方法是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反问等修辞手法拟标题,使标题生动,鲜明,贴切。
三、整体构思,立好框架
四、先声夺人,写好凤头
古人强调为文“起要美丽”,并把好的开头比做“凤头”。那么,如何才能写好凤头,让阅卷老师迅速发现我们的才情和个性呢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一)妙设题记
(二)开宗明义
(三)妙引材料
(四)设置悬念
(五)形象刻画
(六)阐释标题
(七)起兴拓展
先以简洁的语言从描绘其他事物或景物开始,然后再结合主旨阐述话题,这样由远及近,娓娓道来,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八)排比壮势
五、耐人寻味,彰显豹尾
(一)照应开头
即结尾与标题相呼应,或与开头相照应,以起到收拢全篇、突出主题的作用。
(二)画龙点睛
即对前面的观点、态度、主张、主旨,再一次重申,起到画龙点睛、总结概括的作用。
(三)赞美抒情
即结尾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从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
(四)提出希望
(五)精妙引用
(六)巧妙发问
(七)再现形象
即通过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描法把人物形象活现出来,发人深思。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重点词句所表达的感情。
3.了解环境描写、对比反衬、想象等表达方式,认识其表达效果。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充分地感受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2.在体验情感的同时,把衬托、对比、想象等写作方法教给学生。
设计理念:
文本的教学价值包含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两个维度。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运用仿英雄传记式的叙述结构,赞扬高原柳身处逆境不屈抗争的顽强生命力。教学中,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适度拓展;从“学语文”走向“用语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头脑风暴”,读写结合,说写结合;从“眼中柳”到“心中柳”,在和文本的对话中渗透学法指导、写法指导,让学生悟得表达的方法,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融合。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株柳树的外形有了初步的印象,谁来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2.看(出示图片)――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我们来读出这株柳树的巍巍然。(生齐读)
二、感受高原环境
1.过渡:这不是生长在水边,生长在平原的一株柳,而是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那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读课文3、4自然段,圈出描写青海高原的词语。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巡视指导:会读书的同学,就会透过一个词、一句话,读出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2.你找到了哪些描写青海高原的词语?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一下。
老师把它整理出来。谁来读读第一行?
3.出示词串: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铁铸一样的青山、赭红色的原地
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这样就能读出意境。
4.拓展:这样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难怪会让作者想起这样的诗句。(出示古典边塞诗词,指名诵)
5.写法:同学们,在青海高原上,令作者眼前一亮的是这株柳,作者明明要写的也是这株柳树,这样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这千年的荒芜和独立的壮观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不能不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6.怪不得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作者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板:哦)你觉得这个“哦”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兴奋小组开火车读:哦,青海高原一株柳!(加在课题前)
(2)惊讶初见柳树,更多的是一种惊讶。
三、聚焦“精神”
1.过渡:如此恶劣的环境,这株柳树生长、壮大起来容易吗?(不容易)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他的猜测和想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6、7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株柳树在生长、壮大的过程中的不容易?圈划出重点词句,在旁边写写体会。
2.交流:
文中有一个字高度概括了这株柳树生长的不容易。
(1)文中有一个字一直回旋在我的脑海中――出示“熬”的象形字,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用火烤)猜到是哪个字了吗?你们有一双慧眼。
(2)我们来看看这株柳树要经受怎样的煎熬。
①指名回答:它在青海高原上生长有两个最大的困难――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②这是怎样的干旱和寒冷,我们来听一段资料介绍。(播放录音)
③引读:这样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学生接读)“绝不宽容任何……”
这株柳树它熬过了这持久的干旱,熬过了更为严酷的寒冷,在这片贫瘠的、没有树族的土地上活过了一岁,它活了很多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同学们,在它的生长和壮大过程中,所要经受的煎熬远远不止这些,它还要经受怎样的煎熬?(“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看到画面吗)
那是怎样的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啊!你们听――(播放风雪雷击的画面)
(4)选择其中的一种情景写一两句话。
1.寒风刺骨,大雪纷飞,这株柳它……
2.雷声轰隆,闪电霹雳,这株柳它……
3.烈日炙烤,大地干裂,这株柳它……
①学生写话。(巡视指导:这株柳树会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做呢)
②交流,随机读:“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它越受挫越勇敢。
“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越压抑越蓬勃。
“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它越磨炼越坚强。
同学们,老师都被你们丰富的想象,浓浓的情感打动了。
你会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株柳?
③我们再来读读,赞美一下这株柳树,齐读第7自然段。
④作者久久地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此时此刻,他的内心会升腾起一种怎样的情感?(敬畏、感动、震撼……)
再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四、家乡柳
2.对比回读:家乡柳――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高原柳――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3.此时此刻,站在你面前的仅仅是一棵柳树吗?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物、名言警句)
五、回归全文,内化主题:
让我们在心中种下这株神奇的柳树,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
5.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敬佩地呼唤――青海高原一株柳!(齐读课题)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小练第五题。
2.用对比、衬托、想象、借物喻人的方法描写你喜爱的一种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