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名校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5.07福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当代技术史而言,不涉及科学史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今天的技术本质上是科学的技术,是科学的某种应用。但在古代,甚至直到19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不大密切的。科学由一些有知识、有学问、有身份的人所掌握,而技术则由一些无名的工匠传授。科学没有为技术革新做什么贡献,也很难做什么。

人们也常说技术是改造世界的学问,可是改造世界的学问并不都是技术。古代世界谈得上学问的改造世界的工作,可能要数炼金术了。炼金术士们的目标是变贱金属为贵重金属,最终炼出黄金来。今天我们知道,他们的目标在根本上是达不到的,因为通过化学方法绝不可能把一种金属转变为另一种金属。但是,他们用烧杯和蒸馏器的确完成了物质的化合和变化,他们使自然界发生了改变。炼金术当然不能算技术科学的代表,但它里面包含了化学和化工的因素,即使它不完全是科学的,也不完全是技术的。从现代的眼光看,我们可以认为炼金术是伪科学,是骗人的把戏,但它在科学技术史上必须占有一席之地。

今日所谓的科学在人类历史上是非常晚近的东西。许多读者也许不信,“科学家”(Scientist)一词直到19世纪才出现。1833年,在剑桥召开的英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会议上,著名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威廉·休厄尔建议仿照“艺术家”(Artist)一词创造一个新词“科学家”,用来称呼像法拉第那样在实验室中探索自然奥秘、丰富人类自然知识的人。读者也许要问,在“科学家”一词出现之前,像牛顿那样的大科学家被称作什么呢要知道,到了1833年,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大科学家已经不计其数了,他们的名分是什么原来,他们自称也被称为自然哲学家,他们自以为从事的是自然哲学研究。这一点,我们从许多科学著作的名字中亦能看出。牛顿创立牛顿力学体系的著作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进化论最伟大的先驱拉马克的代表作是《动物哲学》(1809)。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独立的科学传统的形成是非常晚近的事情,在此之前,科学寄附在其他传统之上。“在近代历史之前,很少有什么不同于哲学家传统,又不同于工匠传统的科学传统可言。但是,科学是源远流长的,可以追溯到文明出现以前。不管我们把历史追溯多远,总可以从工匠或学者的知识中发现某些带有科学性的技术、事实和见解;不过,在近代以前,这些知识或服从于哲学传统,或服从于工艺传统要求。”因此,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一直存在着两个传统,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学的历史渊源。

有很长一段时期,人们对工匠传统是不重视的,一提到科学史,往往会想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想到科学理论如何在卓越天才的头脑中被创造出来。这当然是科学史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科学的进步在某些时候完全是被科学仪器的发明所推动的,而科学仪器往往一开始是由工匠造出来的。近代天文学的进步肯定应该归功于望远镜的发明,而望远镜是由工匠而不是科学家发明的。

望远镜大概最早出现在1608年的荷兰,据说是眼镜制造商汉斯·利珀希发明的。有一次,他的徒弟偶然拿着两块眼镜片一前一后地观看教堂的尖顶,结果看到了放大的景象,年轻人吓了一跳,把这一奇怪的现象告诉了利珀希。望远镜就这样发明了。这一消息一传到意大利,伽利略就立即动手制作了他自己的望远镜。通过望远镜,他发现了全新的宇宙景象:木星有卫星,月球上有山脉,太阳上有黑子,金星有位相的周期变化。这些新现象大大不利于传统的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而强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理论。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史与技术史:哲学家传统与工匠传统》)

A.在古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并不密切,但今天在论及技术史时,必然要涉及科学史。

B.神话、宗教、艺术尽管不是科学,但它们与科学一样,都是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

C.古代炼金术是骗人的把戏,但它里面包含了化学和化工的因素,有一定的科学成分。

D.天文望远镜为人类展示的那个全新的宇宙景象,强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理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科学与学问的关系上,人们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学问,又认为并非所有认识世界的学问都是科学。

B.独立的科学传统直到近代才得以形成,在此之前,科学其实是寄附在哲学传统或工艺传统上而存在的。

C.很长一段时期,一提到科学史,人们往往想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这是因为他们对工匠传统并不重视。

D.天文望远镜的发明,改变了人们对浩瀚的宇宙世界的传统认知,并推翻了传统的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标点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以词语“谈得上”“可能要数”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在古代,作为一种改造世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种技术这种情况很稀少。

B.“这一点”指他们自称自然哲学家,认为自己从事的是自然哲学研究;将“这一点”用逗号与后文隔开,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C.文中以词语“不管”,表达了科学是源远流长的,强调了当时这些知识要么服从于哲学传统,要么服从于工艺传统要求的观点。

D.文中以词语“据说”,表明望远镜是眼镜制造商汉斯·利珀希发明的这一说法的不确定性,体现了作者用语的科学性、严谨性。

4.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苹果落地触发了牛顿的灵感,使他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发现改变了人类的认知。

B.1887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用迈克尔逊干涉仪对两垂直光的光速差值进行了测量。

C.从甲骨卜辞中可考证出殷商时代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月分大小,大月30日,小月29日。

D.借助显微镜,人类观测到了肉眼难以观测到的微观世界,为近代生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漆香中慢慢安静

林那北

上中学后,恰巧我们这个年段的美术老师是我母亲。看她在讲台上说着画着,①煞有介事得与平日灶台锅碗边那个浑身烟火气的中年妇女判若两人,觉得相当滑稽,不免一阵阵想笑。那时课堂已丧失基本尊严,所谓的课外兴趣小组倒是格外红火,学校美术小组由母亲负责,每周有两个下午活动,她于是想当然地也要把我拉进去。百折不挠这个品质,在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上,一次次得以明证。小时候我想必病得不轻,病名叫多动症。上树、下河、奔跑、跳跃才是强项,终日混迹宣传队运动队,身上潜藏的万千野性必须在挥汗如雨的动态中挥霍掉,让我拿笔安安静静画线条,真是对双方的折磨。②但母亲屡屡受挫还是屡屡幻想,甚至威逼我拜到另一位美术老师门下,练了一阵素描色彩,做起考美院的小梦,最终实在被我各种偷懒懈怠气得七窍生烟,才让绝望款款而至。若干年后,当我女儿也学绘画,整天趴在画板上涂涂抹抹时,我对家中上下两个美术人才熟视无睹,依然觉得自己是跑在另一条道上的马,井水不犯河水,永远不会有与她们重合的可能。

但是意外还是出现了,有一天我竟然也玩起了画——漆画。起步确实只是图个好玩。最初是正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女儿假期闲在家里,为杜绝她懒觉睡得太多,而把她带到做漆画的朋友那儿学。她试了一阵,痛惜手变得粗糙而放弃。看着作画的木板与各种漆材丢在那里刺眼,我索性就试着往下弄了。先用腰果漆做了几幅,然后迅速转向大漆。

太漆来自植物。是漆树被割开后。从韧皮里流出的白色黏性乳液,再加工成各种色泽的涂料,既防腐防潮,又耐酸耐碱耐高温。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那只7000多年前的朱漆碗,上面色泽犹存,就是太漆秀给世人的肌肉。我显然很快被这种奇特的液体迷住了,它可以那么柔软地流淌,又可以如此坚硬地凝固,对环境气温以及湿度不近人情地苛求,但只要你稍加用心,它又往往有超乎想象的完美呈现,剔透得宛若珠宝。

福州气候潮湿温润,与漆性相符,虽不产漆树,漆艺却一直遥遥领先,抬头低头间就会蓦然与一场漆画漆艺展或者一位漆艺漆画家相逢。“开了”,这是漆画界的一个术语。一幅画完成了,漆性却仍是活的,它还会按着自身的惯性缓缓成长,像一位含苞的女孩,在无人觉察间,自顾自地一步一步迈向最欲滴的饱满。贵如珊瑚、珍珠、宝石,贱似蛋壳、螺钿、炭粉、瓦灰、木屑、锡片、铝板、铁丝、麻绳、夏布……天底下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先一点点埋下,然后以漆一遍遍聚过,用砂纸一层层研磨,再不厌其烦地推光、揩清。整个过程像铿锵的奔腾,又像静穆的修行;是任性的挥洒,又是精致的磨砺。③斗转星移,肢体已在疲倦中一年年慵懒懈怠下来,欲望与杂念却与日生长。世事纷乱,心浮气躁,但漆味一起,刹时竟一切屏蔽,整个世界仅剩手中那块方形木板,凝神静气,弯腰俯背,眨眼间大半天就一晃而过。待直身长吁,顿觉天宽地阔,岁月无尘。

这把年纪了,完全没有想到还能这样,我自己也不免屡屡暗惊,然后暗喜。

大漆过敏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红疹一片,痒至骨头。不时听到某某某某,已经与漆打了一辈子交道,仍一辈子被咬不放,碰一次倒霉一次,脸刹时可能红肿如烂南瓜。所以总有人问我:你过敏吗我摇头,不会,我皮厚。问的人一定会啧声连连,他们赞的是我天生拒“痒”。我却暗想,其实,这大概是大漆诱我深入而耍的小计谋,让我能走多远是多远。

确实,我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不谋划,不眺望,也不问结果;敞开自己,不为世俗名利驱使,剩下的便只是生命的自觉,天人合一的放纵了。看着它们一件件胡乱挂起,任性摆放,花花绿绿地热闹,我的目光里想必已经泛起浓浓的母爱了。

事实上,我尚不敢把它们领出家门,我清楚它们还不够好。目力所及,边界越辽阔高远,就越会明白自己站立处的低洼潦草。但我也从不自惭形秽,起跑线不同,目的地也迥异,那些制作精良的专业画作不过是一个标杆,它们可以在前方隐约地召唤,让我致以无限敬意,却未必能真正将我收归门下。

其实,当初将那些被女儿废弃的材料重新收拢利用时,我是暗揣“深入生活”的老套理念,为写一部与漆有关的小说做准备的。那些命运多舛的漆匠,一生短促黯淡匆匆而逝,可倾其心力创造的漆器却历久弥新,至今仍然光彩熠熠地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并且还会继续呈现下去,与更多的晨光暮色相见甚欢。这里头肯定横溢着几分难以言说的苍凉,它完全可以成为一部小说潜在的质地,把悲欢、恩怨以及万千无奈逐一承载。只是几年过去,小说尚未到来,随着一幅幅画制作完成,它们反而渐行渐远渐模糊,仿佛被大漆光芒一映衬,不免自卑了,胆怯了,退却了,萎缩了,一去千里。

我并不着急,在漆香中慢慢安静,慢慢神闲气定地等待。无论如何,总会等到它“开了”的一天吧即使等不到,那也没关系,凡事皆是命。

(有删改)

A.母亲是当时学校美术小组负责人,因而她觉得有责任把我拉进小组学美术。

B.“我”生性好动,不爱绘画,多年后“我”仍觉得自己与母亲不是一路人。

C.“我”先前学漆画,并没有其他的目的,只是图个好玩,但后来却迷上了它。

D.制作漆画的原料简单而普遍,诸如蛋壳、木屑、铁丝、夏布等均可做原材料。

A.句子①中运用“煞有介事”一词,真实地反映了“我”与母亲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母子关系的特定心理。

C.句子③中运用“慵懒懈怠”“与日生长”等词,表现了“我”制作漆画时因其程序复杂而倦怠的心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秦之为国,一而已矣,而关东之国六焉。使六国之君,知夫社稷之实祸在秦,而相与致诚缔交,戮力以摈秦,即秦诚巧于攻斗,则亦何能鞭笞六国,使之骈首西向而事秦哉又况得以一一而夷灭之也盖其不知虑此。凡所以早朝而晏罢者,皆其自相屠毙之谋。此秦所以得收其敝,而终为所擒也。

盖六国之势,莫利于为从,莫害于为衡。从合则安,衡成则危,必然之势也。方其为从于苏秦也,秦人不敢窥兵函谷关者十五年。已而为衡于张仪,而山东诸侯岁被秦祸,日割地以求事秦之欢,卒至于地尽而国为墟。六国固尝收合从之利矣,然而终败于为衡之害者,其祸在乎自战其所可亲,而忘其所可仇故也!齐、楚自恃其强,有并吞燕、赵、韩、魏之志而缓秦之祸;燕、赵、韩、魏自惩其弱,有疑恶齐、楚之心而胁秦之威。是以衡人得而因之,散败从约。秦以气恐而势喝之故人人震追争入购秦唯恐甚独后之也。曾不知齐、楚虽强,不足以致秦之畏,而其所甚忌者,独在乎韩、魏也。韩、魏者,实诸侯之西蔽也,势能限秦而使之无东。秦苟有以越之,我得以制其后,此秦之所忌。使齐、楚、燕、赵审夫社稷之实祸在秦,而知韩、魏之为蔽于我,固守从约,并力一志,则秦甲不敢轻越函谷,而山东安矣!

(节选自何去非《六国论》)

材料二: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秦以气A恐B而势喝之C故D人人震迫E争入购F秦G唯恐H其独后之也

A.被,文中指遭遇,与《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思不同。

B.“卒至于地尽”与“怀王卒行”(《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卒”字意思相同。

C.“自惩其弱”中的“惩”,与汉语成语“惩前毖后”中的“惩”字意思相同。

D.视,文中表示比较,与《六国论》中“子孙视之不甚惜”的“视”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去非认为,倘若六国能采取正确的策略,即使秦国擅长作战,也难以使六国臣服,更不用说将六国一一消灭。

B.何去非认为,齐国、楚国仗着自己国力强大,有吞并燕、赵、韩、魏四国的野心,导致四国下定决心投靠秦国。

C.韩魏两国靠近秦国,从地理上看,是齐、楚、燕、赵四国对抗秦国的天然屏障,具有牵制秦军向东进攻的作用。

D.李桢认为,崤山以东的六个诸侯国中,没有一国的实力超过秦国,他们拥有的地理形势也不像秦国那样有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所以早朝而晏罢者,皆其自相屠毙之谋。

(2)固守从约,并力一志,则秦甲不敢轻越函谷,而山东安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注】①颜钱塘,姓颜的钱塘县令,名不详。②鸣弦,即鸣弦而治。《吕氏春秋·察贤》:孔子弟子宓子贱,曾为单父令,“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后人用鸣琴而治称颂地方官善理政务,诗中指代政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里”句,从钱塘江潮之声威写起,突兀、劲峭,具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鸣弦”句运用典故,并通过“暂辍弹”这一行为,旨在赞美颜某等人善理政务。

C.“照日”两句,既突出了季节特征,又写出了水天一色、江水浩淼,格调雄浑。

D.诗歌围绕“望潮”展开,前四句侧重闻声而出,后四句侧重观潮所见,脉络分明。

16.该诗是如何表现钱塘江潮的气势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通过对泰山高大与河海浩瀚原因的分析,引出“,”,劝谏秦王应心胸宽广,彰显恩德。

(2)陆游在《书愤》中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来颂扬诸葛亮,而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则以“,”两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3)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以“东风”代替“春风”,如“”,而以“金风”或“西风”代替“秋风,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中国北方的农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后农作物收割后才算有了经济收入,此前欠下的债务可以在秋后结清了。这就是“A”的本义。

当然,除此之外该词还有其他含义。中国古代死刑在秋后执行,这里既有人道、示警的考虑,也有天道、天意的考虑。①,因为农民在秋冬二季较为空闲,方便地方官动员民众观看,所以会有“秋后问斩”一词。秋天是一个B的季节,②,但又是一个萧瑟零落的季节,③,冬季则是一个万物萧条的季节,④。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周礼》中把掌管刑法的司寇称为“秋官”也反映了这一现象。

中国古代战争由于缺乏足够的补给,直到春秋时期仍只能实行“春耕秋战”,在不违农时的前提下来获取军事上的利益,没有结果的也只能“来年秋天再战”。中国的《易经》记有“至于八月有凶”的判断,即是说一个地区的发展,春生夏长之后,到了秋天会有争夺、争战的凶危之事发生。秋天多事,是谓“C”。直到民国,大军阀孙传芳还留下如此名言:“秋高马肥,正好作战消遣。”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是”与文中加点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说得极是,我们应当早做准备,否则真的来不及了。

B.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已无法退让,只有针锋相对。

C.这件事发生在昨天上午8点,办公室许多人是不知道。

D.他是个北方人,生活习惯与我们南方人当然很不相同。

20.“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1796年,科学家爱德华·詹纳把牛痘病毒注射到一个8岁男孩的体内,让他免受天花的侵害,世界上第一支疫苗就这样诞生了。

A

要理解疫苗的起效原理,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人体的免疫过程。当人的身体出现以下症状:咳嗽、打喷嚏、炎症、发烧,B_。我们所经历的这些反应能够帮助身体消灭病菌,同时,这些反应也触发了体内的第二道防线,叫作获得性免疫。有一些功用特殊的细胞,比如B细胞和T细胞,负责对付病原体,记录它们的信息,记忆入侵者长什么样,以及如何消灭它们。

在我们染病之前,我们可以让身体提前做好准备,这就是疫苗出场的时候了。科学家通过疫苗激发身体中的获得性免疫,通过把灭活的病原体暴露给身体,C。疫苗就是这样工作的。当然,每一种疫苗都有单独功效。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参考答案】

1.A【解析】扩大范围,“但今天在论及技术史时”应为“但今天在论及当代技术史时”

2.B【解析】A项张冠李戴,“并非所有认识世界的学问都是科学”是作者的观点,不是人们的观点:C项“这是因为他们对工匠传统并不重视”应为“说明他们对工匠传统不重视”,因为“很长一段时期,一提到科学史,人们往往想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是“人们对工匠传统并不重视”的表现而非结果:D项“并推翻了传统的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言过其实,原文为“这些新现象大大不利于传统的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

3.C【解析】并没有“强调当时这些知识要么服从于哲学传统,要么服从于工艺传统要求”,强调的是“科学是源远流长的”这一观点。

4.D【解析】A、C两项均未涉及科学仪器:B项未提及科学的进步,尽管事实上迈克尔逊和莫雷的实验有重大发现。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但题目中未提及,故不能作为最适合的论据来支撑画线句观点。

6.B【解析】A项强加因果。母亲将“我”拉进美术小组学美术,可能有多种原因,如:当时课堂已丧失基本尊严:“我”生性好动,母亲希望通过学美术让“我”能稍稍安静下来:母亲是美术小组负责人,“我”学美术有着便利条件。而不是“因母亲是负责人,她就有责任把我拉进来”。C项“并没有其他的目的”错。“我”还暗揣“深入生活”的老套理念,为写一部与漆有关的小说做准备。D项“制作漆画的原料简单而普遍”错。制作漆画的原料不仅仅只有蛋壳、木屑、铁丝、夏布等,还有腰果漆或大漆等,文中并没有说这些漆简单而普遍,同时有时还要用贵重的珊瑚、珍珠、宝石等。

9.①要相信自己,敢于尝试未知的领域,成功也具有偶然性;②应活出自我,享受过程,少问结果,不被功名利禄所羁绊,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安宁:③人生起跑线不同,目的地也迥异,无需强求自己。(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同,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0.CEG

11.C【解析】A项“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通“披”,穿着:B项两句中的“卒”均为“最终”之义:C项中的“惩”,苦于/因受打击面引起警戒或不再干;D项“子孙视之不甚惜”中的“视”字为“看待”“对待”之义。

12.B【解析】导致四国下定决心投靠秦国的原因不仅仅是齐国、楚国仗着自己国力强大,有吞并燕、赵、韩、魏四国的野心,还有强秦的胁迫。

13.(1)大凡他们很早上朝,很晚退朝的原因,都是在谋划着在自己人中间如何互相倾轧。(所以,表原因;晏,晚:屠毙,残杀、倾轧,各1分,句意1分。共4分。)(2)假如他们能坚守合纵的盟约,齐心协力、统一思想,那么秦国军队就不敢轻易越过函谷关,崤山以东的名国就安全了!(从,合纵:轻,轻易:山东,崤山以东,各1分,意1分。共4分。)

14.①何去非:六国战略判断上出现了失误,忽视了真正的敌人秦国,而将可亲近的国家当作敌人;②李桢:不随自身国力,六国都想称霸,导致自我削弱走向灭亡:③苏洵:楚、韩、魏三国均以制让土地自保,致使六用全部覆灭。(或:敝在赂秦)(每点1分,共3分。意思相同,其他合理案均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作为一个国家,仅仅是众多诸侯国中的一个而己,而函谷关以东的诸侯国有六个。假使六国的君主,懂得国家实际上的祸患在于秦国,而能够相互间开诚布公地结交,齐心协力地来对抗秦国,即使泰国确实长于攻击战斗,那又怎么能像用鞭子抽打那样蹂躏六国,迫使他们一道俯首向西侍奉秦国呢又怎么能将他们一个一个消灭呢大概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该考虑的是这一点。大凡他们很早上朝,很晚退朝的原因,都是在谋划着在自己人中间如何互相倾轧。这就是秦国能够从他们的弊政中渔利,而他们最终被国征服的原因啊。

材料二:

后代人们厌恶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那个时候,崤山以东的六个诸侯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泰国:但他们沉于相互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假使有诸侯国拥有像秦国一样有利的地理形势,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未必不能像秦国一统天下。因此六国最终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竟然想要求他们长保合纵如亲,相互帮助,怎么可能啊!

15.B【解析】以偏概全。其目的不仅在于赞美颜某等人善理政务,更在于通过颜某等人暂时放下公务出门看潮来表现钱塘江潮的强大吸引力。

16.①通过涨潮时人们闻声而出的行为,观潮时满座生寒的感觉来侧面表现钱塘江潮的气势:②以“雷震”“澥宽”“似雪”等词,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从视听结合的角度,正面表现钱塘江潮的气势。(每点3分,共6分。意思相同,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7.(1)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3)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金风玉露一相逢(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昨夜西风凋碧树(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每空1分,共6分。错字、漏字不得分。其中,第(3)小题,符合要求即得分。)

18.A.秋后算账B.天高气爽/秋高气爽/硕果累累C.多事之秋(每处1分,共3分。意思相同,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9.D【解析】文中加点的“是”表判断,做谓语。A.是,对、正确,做谓语;B.是,这,做主语;C是,表强调,有“确实”之义:D.表判断,做谓语。

20.C【解析】C项“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放在③处,与上文衔接紧密:A项放在①处,将“这里既有人道、示警的考虑,也有天道、天意的考虑”与后文“因为……”隔开,使得文意不贯通:B项放②)处,将“秋天是……季节”与“但又是……季节”隔开,使得文意不贯通,同时,“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句与后文“但又是一个萧瑟零落的季节”不构成转折关系;D项放在④处,语意不当,因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是描写秋景而不是描写冬景的。

21.A.但它是如何起效的/但它的起效原理是怎样的的免疫系统(每处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B.那么说明免疫系统开始工作了,从而激发身体中

23.(60分)

参考立意:

①保有一颗好奇之心,生活才能丰富多彩;②)让好奇时时相伴,让天性归去来兮:③让好奇常伴左右,让求索永驻人间:④多一份“好奇”,就多一份创造的可能。⑤有了好奇,人类才能推开未知世界的一扇扇门窗。

THE END
1.师生情的句子天气预报> 师生情的句子 师生情的句子更新时间: 2024-12-03 18:36:51 1、三年忆,留笔端,不过小文一则矣;?忆三年,于眼前,怎能忘却师生情! 2、无论我成为挺拔的白杨,还是低矮的小草,老师,我都将以生命的翠绿向您致敬。 3、世界上有一种情,超越了亲情、友情。那就是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对我们http://m.15tqc.com/show1529741/
2.师生相聚一句话感言(精选21句)师生相聚一句话感言(精选21句) 1、老师,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 2、是谁把雨撒遍大地?是谁勤勤恳恳哺育幼苗?是您,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看那遍地开花的花,哪一朵没了你的努力,哪一朵没了你的微笑。 3、无论我成为挺拔的白杨,还是低矮的小草,老师,我都将以生命的翠绿向https://m.meiwenjuzi.com/aiqing/549474.html
3.师生沟通名人名言(师生交流的名言)有多少学生,刚开始对学习失去兴趣,直到遇到一位耐心的老师,用心去倾听,用温暖的言语去激励。这就是师生沟通的价值所在。它不只是在知识的传递中,更在于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触动。 不同观点分析:沟通的方式与效果“教师要严厉一点,让学生有压力。”这是很多人对传统教育的看法。过去的师生关系,大多是单向的,老师讲http://www.yaolizhi.net/mrmy/32734.html
4.教学相长注重身教,以身作则,可以用垂范引领学生。例如,要求学生大扫除,自己带头清理高处的灰尘;要求学生做事大大方方,自己便也表现大方得体;要求学生做人诚实友爱,自己便也要有爱心;要求学生善于欣赏他人,发现别人的优点,自己便也懂得宽容。教学相长,学生的思想行为在进步,老师的思想行为也在进步。https://www.jianshu.com/p/0144ff868fe0
5.当代师生生活风貌句子经典语录形容师生关系融洽的句子有哪些 表达深厚师生情的句子,关于师生情的句子有哪些 [One]、描写师生情的优美句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吧,句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情,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表示对一段话的延续或省略。那什么样的句子才算得https://www.41639.com/CAPE3pnSfg.html
6.关于师生情的句子关于师生情的句子-师生关系像朋友的句子 作文一:《关于师生情的句子》5600字 关于师生情的句子关于师生情的句子关于师生情的句子1、教师的爱,像一条长河。它舒适,泛着轻轻的荡漾;它清亮,看得见河底的块块卵石;它轻柔,如东风徐徐送我前行。工夫如长河的浪花,带着悠悠笑声流去。头脑与情感像潺潺流水,又一次淌过https://www.xdyy8.com/wenxue/zuowen/48088.html
7.《师生关系》的句子经典语录名言句集句集《 师生关系》的句子: 1.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首先应该是平等的关系。为什么老师错怪了学生,就不能给学生道歉呢?https://www.mingyantong.com/album/5846991
8.论语中表现师生关系的句子有哪些熟悉只是表面上的认识、熟知。如这个人我们原来是同学,我比较熟悉。而洞悉不仅熟知,还能从熟知的表面现象敏感觉察到人和事物内部的本质,并能预知事物发展的方向。如他常常能从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敏锐洞悉事情的走向,作出 展开详情 葬尊是什么 清风煮酒 葬尊是智者,是英雄。大巫贤的故事里,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在https://edu.iask.sina.com.cn/jy/3hvnZn70EiN.html
9.师生感情论文范文5篇(全文)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 也是社会对教师人格的特殊要求。教师的职业就在于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对学生的行动加以示范和引导, 用自己的道德行为来调节师生关系, 以完善的人格培育人格, 以纯净的灵魂塑造灵魂, 只有这样, 才能浇灌出永不凋谢的师生感情之花。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08px2uax.html
10.3)韩愈《师说》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来说明学识有早晚(2)韩愈《师说》中“___,___”两句,表明学者不管师者年龄大小,而向其专心学道的立场。 (3)韩愈《师说》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___,___”来说明学识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题目来源:课下能力提升(十一) 师说http://www.1010jiajiao.com/paper/timu/3707386.html
11.形容师生情的唯美句子汇总56句师生情唯美句子网络文章36、以下是一些关于师生情谊的说说,供您参考:37、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让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和https://bbs.openke.cn/thread-152195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