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中心中华家教社会学视域下的家庭教育:结构关系与功能

摘要:家庭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依据家庭系统理论,正常的家庭结构就像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存在着三条边对应三种主要关系:夫妻关系,它是平等互动的关系,是家庭结构的主轴;亲子关系,它是上下互动的关系;同胞关系,它是平行互动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三种关系,构成一个具有结构功能和独特情感的沟通模式。从社会学视域出发,当代家庭教育已经不单是家长对子女的单向输出,而是包含着父亲、母亲与儿童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之过程。从上述家庭内部三种关系可以导出三种教育类型,可称之为“亲职教育”“子职教育”和“配偶教育”,这应成为当前改善家庭关系、实施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家庭三角形理论亲职教育子职教育配偶教育

作者简介:杨雄/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推动我国家庭教育学科发展,2022年12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全国高校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在线举行。在此次研讨会上,笔者基于十多年来关于家庭教育的学习、思考,从社会学视域下家庭结构、关系与功能出发,对家庭教育内涵及操作定义作了诠释,以供探讨。

一、家庭三角形理论:丈夫、妻子与子女是家庭结构的基本单元

《颜氏家训·兄弟篇》明确指出,夫妻、父子、兄弟三种基础关系是维持家庭和睦最为重要的伦理关系,所谓“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1]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家庭三角形理论”,该理论认为,丈夫、妻子、子女构成了一个家庭的三大要素,把这三个要素用线连接起来,就构成一个家庭三角形。其每一边代表一种家庭角色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在于以婚姻为基础构建起的这一家庭三角结构是否稳定。[2]家庭结构与家庭成员相互沟通的模式健康与否,会对家庭功能的发挥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既可以是正向增力的作用,也可以是反向减力的作用。那么是“增力”还是“减力”则是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教育质量来决定的。这对于我们理解广义或狭义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狭义的家庭教育”与“广义的家庭教育”

基于家庭教育学科的交叉性、复杂性与跨学科性,不同的专业研究者从各自学科领域出发,对于“什么是家庭教育”给出各自的定义。下面,笔者仅从三个研究领域加以举例说明。

教育学视域内的家庭教育:一般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品德教育,即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

终身教育视域中的家庭教育: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吸收了终身学习的思想,提出家庭教育是所有家庭成员适应社会的学习与成长活动。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和整个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而是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既有密切联系、又各有独立体系的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

社会学视域下的家庭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的家庭教育已突破“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与教育”的传统界定,将研究视角延伸到对整个家庭系统的观察。从家庭系统视角观察,一般意义上的家庭结构就像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三种主要关系:(1)夫妻关系,它应是平等互动的关系,是家庭结构的主轴;(2)亲子关系,它应是上下互动的关系;(3)同胞关系,它应是平行互动的关系(独生子女家庭模式缺失这一关系)。[4]家庭成员之间的三对关系,既逐对互动,又复杂交织,从而构成一种具有结构功能和独特情感的沟通模式。

图1中家庭三角形的每一个角分别代表儿童、父亲、母亲。在不同年龄阶段,由于每一个家庭的实际状况不同,上述三个角色之间的“距离”并不是相等的。

三、成员互动、功能关系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质量

如果把家庭看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父亲、母亲与子女则是三角形的三个角,每条边代表着家庭成员间的一种关系。在现实中,往往我们会见到如下几种常见的家庭成员的互动类型。

第一种:夫妻关系较近,能给予孩子均等的爱(即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在这种模式下,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距离比较均等,和谐的夫妻关系可以给孩子带来稳定、安全的家庭环境。孩子对未来家庭生活产生美好的向往,会感受到自己的婚姻能像父母那样和谐;由于父母双方都能给予儿童均衡的爱,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成长的儿童,可以从父母那里同时习得男性性格和女性形象,这对儿童的社会化是很有益的。另外,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异性相吸”的情形,家庭中也不例外。在夫妻关系较近、关系较好的家庭结构中,“异性相吸”能使家庭成员关系更好发挥正向功能:男孩喜欢母亲,就会在潜意识中想“为什么母亲会喜欢父亲?”他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观察,以父亲为榜样,模仿学习父亲的优点、长处。反之同样如此。所以,家庭成员平等,夫妻关系融洽,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是有益的。

第二种:夫妻关系较远,却各自离孩子较近(即形成夫妻之间距离较远、各自与孩子之间距离较近的等腰三角形)。这种家庭关系常出现在夫妻之间感情冷漠的家庭中。由于夫妻关系淡薄,常常会到孩子那里寻求补偿,由此导致孩子被溺爱、过度保护、过度干涉。这种模式会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冷漠自私,不利于孩子各方面健康发展。这类家庭看似平稳,却潜藏风险。

第三种:夫妻关系不太好,依靠孩子维系(即形成三条边不均衡的锐角三角形)。这种家庭模式中夫妻间距离更远、问题更多,两人关系主要依靠孩子维系,但各自对孩子的关爱或多或少、与孩子的距离长短不一。这类家庭,夫妻之间几乎没什么感情,经常处于“冷战”状态,由于孩子尚未长大,夫妻只好维持家庭表面完整。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经常无端生气或行为失控。

四、“亲职教育”——今天如何为人父母?

“亲职教育”的内涵包括:第一,指导现代父母扮演称职的父母角色,为父母提供调整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改善父母教育过程中不当态度与行为;唤醒或指导未婚男女,提早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内容涉及优生学、营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与法学等。第二,“亲职教育”是“终身制”的,在家庭的不同阶段,亲子关系面临的挑战不同,对“亲职教育”水平的要求亦不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应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第三,父母应重视孩子的生活教育、养成教育与人格教育,在亲子互动中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认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第四,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儿童,家庭教育的重心在“改变父母”,尤其是改变焦虑心态。因为父母是儿童家庭关系中的重要“他人”。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他的相貌、学习习惯、思想性格、为人处世都像家长。拥有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儿童,通常会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技能和较少的问题行为。简而言之,当前“亲职教育”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教育训练家长成为“合格”的父母。

那么如何开展“亲职教育”?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须改变“补齐短板式”育儿理念。中国的代际关系多是“反哺模式”,西方多是“接力模式”。前者对子女几乎是负无限责任,所以才会出现“啃老族”现象,而在西方个体主义文化下,成年子女与父母同住往往表明子女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有些中国家长受“木桶理论”影响太深,总喜欢催逼孩子必须去补最短的一块“知识”,在这过程中父母内心也备受煎熬。2017年由UC大数据发布的首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列出了国内各城市妈妈的焦虑心理。结果显示,“焦虑指数”最高的十大城市全部是一二线城市,从侧面反映了如今教育“内卷”激烈导致的父母育儿焦虑加剧。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诀窍之一就是父母放平心态,让孩子感受到爱而非压力,协力帮助孩子挖掘潜力、经营长处,通过“扬长避短”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学习的自信。

其次,须改变“娇贵化式”育儿方式。“娇贵化式”育儿是指把孩子看得过重,过度保护和爱护孩子,进而导致孩子娇气任性、养尊处优,经不起磨炼和挫折。这是少子化、城市化带来的后果,是时下年轻父母须特别改进的一种教养方式。

最后,须改变“亲职替代式”育儿行为。[7]亲职替代是指父母没有尽到自己该尽的责任,把养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了祖辈,甚至保姆等人。这种育儿方式极易导致孩子产生“依恋缺失”心理。如隔代教育、保姆代替母亲角色,尤其是与母亲的分离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会使他们丧失安全感和归属感。与祖辈相比,父母养育有更多益处,特别是亲子教育,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五、“子职教育”——今天如何为人子女?

家庭结构三角关系对应的第二条边是“子职教育”(KidEducation)。通俗地讲,“子职教育”就是通过角色扮演与行为践行,教育孩子如何尽到与他们年纪相符的生活职责。每个人一出生,就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人,成为有别于父母的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并指出家庭教育要从小处着眼。为我们实施“子职教育”作了非常准确、形象的解释。“子职教育”重在实践,贵在坚持。衣服的扣子扣错了可以重来,而人生第一粒扣子如果扣错了,要想纠正相当困难。古人讲:“入门须正,立志须高”,意即要帮助孩子走好人生开始的关键几步。由此看,“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广大家长、教师开展德育,实施“子职教育”指明了方向。在我看来,当前“子职教育”的重要任务包括以下几项。

一是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婴幼儿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如果一切都顺应他的本性,会导致他为所欲为,养成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自由过度”实际上就是放任纵容,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责任心是不利的。反过来,“规则过度”又可能导致孩子缺乏个性。有的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很少惹出麻烦事儿来,更让人省心,这种观念多表现在控制欲比较强的父母身上。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做事和思维的依赖性比较强,害怕尝试新事物,而且调整情绪变化的灵活性比较弱,创新意识与个性成长将受到影响。“子职教育”在教育引导策略上需把握好“紧”与“松”的度,只有把握好规则与自由的张力,才能使孩子既有自律性,又有创新性。

二是消除“熊孩子”现象,从小抓规矩教育。父母一旦与孩子立下规矩,就不能轻易放弃或退步。规矩一旦被改变,儿童就会认为规矩是可以不遵守的。当规矩不断被破坏、被更改,最后就会失去效用。今后,无论父母定下多么严厉的规矩,孩子都不一定会遵守。只有把规矩贯彻始终,儿童才会认认真真地遵守。对孩子的教育应先紧后松。[8]如同漏斗的两个口,平时我们使用漏斗时一般是从大口入、小口出。“漏斗效应”提示我们,教育孩子也应先紧后松。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比较宠溺、放任,孩子长大后的“出口”就犹如漏斗小的那一端,能走的路只会越来越狭窄。若父母平时从小处严格要求,让孩子懂得自我约束,孩子未来的路“出口”就会越走越宽广。因此,所谓“先紧后松”,是指必须从早期教育抓起,特别是5岁之前的孩子,通常将父母视为权威,更易于服从养育,遵守规矩。

三是允许孩子“试错”,不替孩子承担责任。儿童时期本就应该是不断探索、试错、改错的时期。因为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儿童犯一些小错也是正常的,类似“试错”,是儿童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若父母因为心疼孩子而庇护或纵容,会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恃无恐。只有让他尝到苦头,明白一旦犯错就将承担后果,他才能在试错的过程中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帮助孩子在挫折中吸取教训并得到成长,父母要做的是:接受孩子受挫后的负面情绪;与孩子一起分析犯错原因;让孩子明白犯错、失败是由于经验不足或方法不对导致的,让孩子学会面对错误;耐心指导孩子获得成功的方法,体验经过努力获取成功的自信。

四是培育积极心理,不断提升孩子的“乐商”。我们经常告诫孩子,人生不得意之事十之八九,但一个人的生活不会总是不快乐的。在传统守成的教育观念支配下,家长总是跟孩子强调要会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实,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坚韧,让他们能吃苦,同时也要教他们如何习得积极心理。引导儿童提升“乐商”,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引导他们不断“体验快乐”,培养乐观心态。

六、“配偶教育”——今天如何为人夫妻?

要想通过“配偶教育”处理、解决上述夫妻配合问题,可以坚持以下几条基本的家庭教育原则。

其一,家庭中教育孩子应遵循教育统一性原则,夫妻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章“家庭责任”第17条明确指出,实施家庭教育应“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再次强调夫妻双方须共同关心孩子的教育,努力做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只有夫妻双方做到理念、态度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都是围着孩子转,当父母对孩子教育意见不统一,将不同的情绪、态度或做法暴露在孩子面前,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任性、听不进批评、无理取闹等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夫妻一定要保持步调一致。

其二,丈夫应主动参与家庭事务,避免“丧偶式育儿”。这是对当前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缺位现象的通俗描述。时下在不少家庭中,父亲与孩子和家人的情感互动很少。有的父亲不是不管孩子,而是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也不懂尊重孩子的人格。为此,有人将之比喻为“丧偶式育儿”。研究发现,父亲具有教育和社会化功能,能给予孩子一种更为宽广的社会竞争意识。从孩子四五岁形成性别意识开始,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变得高大、富有力量。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也有利于孩子性别意识养成。因此,父亲应主动承担养育孩子的家庭责任,避免不积极、不配合、不参与或“隐性失陪”等毛病。

其三,育儿过程中夫妻应各司其职,做到既不“越位”也不“错位”。在一个正常的家庭中,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夫妻关系和睦,双方给孩子均衡的爱,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才会感到安全与爱,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当夫妻关系延伸为父亲、母亲与子女之三者的关系时,夫妻需扮演好各自在家庭中的角色。传统的家庭分工是“严父慈母”“男主外、女主内”。而现代家庭主张男女平等,家庭事务由夫妻共同商讨、共同参与。但大多数情况下,依然需各负其责,既不“越位”,也不“错位”。因此夫妻回归各自本位,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艺术。

总之,幸福的家庭是需要经营的,需要夫妻双方互相扶持、精心维护。健康的家庭结构关系应该是理想的“等边三角形”,夫妻恩爱,同胞友善,父母对孩子既民主与恩慈,又保持适当的界限和权威。若能做到上述几点,伴随孩子成长而来的许多家庭矛盾就能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篇[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

[2]杨雄.还在为家庭教育焦虑?你可能缺了这样一个“等边三角形”[N].解放日报,2017-5-21.

[3]杨雄.家庭三角关系对儿童发展政策的影响及政策实施[J].当代青年研究,2017(7):7.

[4]孙兴春.现代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1999(6):32-37.

[5]杨雄.当前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J].探索与争鸣,2007(2):68-71.

[6]边玉芳,鞠佳雯.越养育越焦虑——走出“母职内卷”[J].少年儿童研究,2021(12):8.

[7]杨雄.家庭教育指导新编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

[8]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9]陈富美,利翠珊.夫妻的育儿经验:亲职分工与共亲职的探讨[J].中华心理卫生学刊,2004(4):1-28.

(责任编辑:李一)

*本文系“第三届全国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大会交流论文,作者后续略有调整。

THE END
1.夫妻关系的形象解释夫妻能过一辈子都有这10个特征 尔蓉情感馆 老夫妻吵架后小细节,夫妻关系相处之道就在这,看完瞬间恍然大悟 搞笑的葫芦 人算不如天算,夫妻能干出这事,服!! 椰椰奶糖 老公把小姑子撵出家门,回娘家只知道吵架,还说房子有她一份! 捷克语生活 丈夫聚会夜不归宿,妻子质问不踩不理,十年婚姻走到尽头! 筱梦爱https://m.163.com/v/video/VNH63UB3T.html
2.五行正解:八字如何确定夫妻关系?济缘命理讲堂 原创文章: 在命理学当中,分两部分理论。第一部分是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也就是说方程式,包括地支,大运,流年等之间的互 济缘命理讲堂 原创文章:在命理学当中,分两部分理论。第一部分是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也就是说方程式,包括地支,大运,流年等之间的互相影响。第二部分,是依据五行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13501000014476181578645758
3.夫妻关系再好,睡觉前也别说这些话管仲说:“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夫妻因为三观相合、彼此爱慕而结合,但对方不可能事事完美。 有时候,夫妻犹如上唇下齿,总会有些小摩擦、小打闹。 夫妻平时关系再好,有些话一定不能说,否则伤感情。 嫌弃对方的话 古人说:“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http://m.shangli.yun.jxntv.cn/p/53222.html
4.家里风水不好权威文章卧室风水与夫妻关系的致命要点 (1)床头放花,易犯桃花:夫妻两人都会有外遇,久而久之,会分道扬镳,家庭破碎。 (2)床离玻璃窗太近:空透无依,不能脚踏实地,影响事业的发展。现代大都市往往楼前有楼、楼后有楼、楼边有楼,卧床过份地靠近窗户,使得卧室不能很好地保持其私密性;另外,由于城市变得日益繁杂,恼人的https://www.cndzys.com/shenghuoyangsheng/jujia/921780.html
5.《黄帝内经》说尽了人所有疾病的来源来源:身心灵课虫表“夫百病之夫妻关系和谐很重要 生于什么阴阳?大家现在最能看到的阴阳就是男女了,男的为阳,女的为阴,阴阳是个大问题。为什么《内经》讲生于阴阳?最大的阴阳是男女。男女最大的关系是什么?夫妇。很多疾病怎么来?是从夫妇那里来的。“阴阳之道,发端乎夫妇”,孔子讲的。道医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https://xueqiu.com/6410129477/153903035
6.婚姻法释义第三章:家庭关系男女结婚,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也产生了新的家庭关系。夫妻生儿育女,使家庭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延续、发展。夫妻离婚,则夫妻关系消灭,以夫妻为中心的家庭关系随之消灭。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承上启下,夫妻赡养老人、为老人送终;生育、抚养、教育子女,使其成家立业,代代相传。可以说,夫妻关系在家庭中举足轻重,对整个家庭https://www.lawpa.cn/fagui/59028.html
7.阿苏:关系中没有无辜者,每个人都需要对关系中自己的那部分责任负责五、如何处理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六个原则 1、自我觉知,自我成长 这是一个大前提,没有这个大前提,后面的都没有谈的必要了,因为后续的东西都是建立在自我觉知和自我成长之后的基础上。 如何才能自我成长,这是一个大问题。懂道明理,切身体会。用儒家的话来说: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https://www.douban.com/note/820342111/
8.育儿知识:《做个好妈妈,是你一生最大的成就》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努力营造良好的夫妻关系及家庭氛围 这四层“土壤”,是教育孩子的基础与根本,它们不仅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也可以让妈妈自我转变、自我成长。本书内容及其丰富,涉及妈妈如何共情孩子,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如何塑造完美的家庭环境,如何处理和家人的育儿矛盾,如何培养孩子的品德与责任感……! https://www.icswb.com/h/100499/20161025/442959.html
9.说说古代男主人妻与妾的关系王淼评《非主流清穿》时间:2012所以,就是夫妻关系和谐,且老公脑子比较清楚的老婆,她也就能把握一下,纳什么人为妾,让哪个妾在什么时候生孩子……真是杯具!最后,再来说说这个妾有人说到妾,就提到小三——这个理论真不正确。咱们对小三的理解,应该是在夫妻/情侣两人关系中,第三者自主的插足行为,不管是包养式的还是倒贴式的,总之,这个第三者的https://www.jjwxc.net/comment.php?novelid=1221003&commentid=106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