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直析,恋爱中从相遇到爱再从爱到不爱8个阶段的全过程

爱是人们在心理上表达最强烈的情感!每个人从内心深处都无疑向往着爱情。古往今来发生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有牛郎织女七夕一年见一次的爱,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爱情等等被人们经常提及的故事,也有生活中各种爱情小故事。

本文从心理学层面为你揭示一个人从相遇的喜欢到爱,在从爱到不爱的全过程,当然不是说一个人爱你就一定会走向不爱。只是为了方便分析,所以我就从爱的起点直接分析到终点。

人们的爱情大致可以分为8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心理活动。我把每个阶段用通俗的话语表达出来,如下:

所有的恋爱一开始都是从相遇开始的,这种相遇并不是一定要见面,而是指一个人以某种形式出现并开始对其心理产生影响,心理学术语:“心理第一感应。”

这种微妙的感觉分为很多类型,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会决定你们是否能够走到第二步。

比如:

(1)潜意识心理行为

如果那个人在你心理的第一个潜意识为乐意接近,那么你不会产生刻意的排斥性行为,这是成为朋友的第一步,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不排斥情绪的概率超过了百分之九十。产生这种影响的第一因素是一个人的外表与气质,简单说就是看脸。

你肯定有这样的感觉,看见一个人,但看起来你就觉得他十分的亲切或者有吸引你的地方,你就不会去排斥他,相反的,如果一个人的外表和举止在一开始就给你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那么你会本能的排斥他。

(2)下意识积极面回想

下意识回想是喜欢一个人的第一步如果你第一次见到了一个人以后,哪怕是擦肩而过,他在你的脑子里正面回想出了三次以上,那么没错,这就是喜欢,回想次数越多,他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也就越强。如果这个人来追你,那么他成功的概率会非常高,首先是因为你不会去刻意排斥,其次是你对他有下意识的接近意向。

(3)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是一方产生强烈的积极潜意识心理行为而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在生理上的体现。简而言之就是同时分泌出大量荷尔蒙激素产生的一种生理行为举止。

有的人在第一眼看见这种让自己产生一见钟情的人之后可能会表现出许多非理性的行为。

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说话吞吞吐吐,逻辑不清、心跳加快,心里面想着不能这样,但就是做不到呢?是不是觉得这样的自己傻的可爱?但也别太过担心,你的这种行为不但不会让对方讨厌,而且也会让对方下意识的在心里面产生你是喜欢他的假象。因为对于多数人而言的心理认知就是你喜欢他才会在他面前警长。

一个人看见一个人产生一见钟情的概率大概是0.3%,两个人同时一见钟情的概率是0.3%*0.3*。所以不要去奢求那种双方一见钟情,由一个人产生一见钟情概率走向最后的爱情故事也是非常美好的。

你喜欢的一个人突然出现在你身边,难道你会无动于衷的继续以前的生活节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没错,下意识和潜意识都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她的生活,这就是因为喜欢而故意接近。有些人觉得自己是直接从这一步开始的恋爱,其实你仔细想想,如果他在你的潜意识中没有足够的东西吸引你,你会去接近她吗?所有的喜欢都是早有好感而产生的接近,这就是心理意向行为——人们会对喜欢的事物或人产生刻意接近的意向选择行为。

恋爱中常见的问题:

(1)一个异性每天都来主动找你聊天是喜欢你吗?每天给你发晚安是喜欢你吗?

(2)一个异性朋友他总是不怕麻烦的帮助我是喜欢我吗?

(3)一个异性总是不知不觉出现在你面前,时刻都想引起你的注意是为什么?

……

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我就不一一例举了,但答案就一个:没有人会平白无故的接近你,所有刻意的正向接近都是喜欢,为下一步是否继续做准备。

当然不要天真的以为接近你的人就一定会表白,一开始的一见钟情也有可能因为你后来没有足够吸引他的地方而让他转身离去,因为没有表白,所以他也不会尴尬。

这其实也是人的一种心理反应,拿苏格拉底的麦穗爱情理论解释,假设你是一株很显眼的麦穗,引起了他的注意,但麦田那么大,肯定会有比你更好的麦穗,只要他不傻,在不承担任何风险下肯定会选择最好的。这也可以看做欲望。

接近只是相爱的前奏,只有在良好的接触之后,才能产生爱情,而也只有这样的爱情,走向长远的可能性才会更大,那些闪婚的、网恋的无疑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更可能会从爱走向不爱。原因很简单,爱情是因为吸引而在一起,但婚姻是接受对方的缺点而生活。

这一步从心理学上来看,就是在接近之后的相处之中,他发现你有更多吸引他的地方就会在心理上更加坚定的认可你,而相反当你有的缺点过大让他无法接受的时候他就会排斥,当这种排斥的量达到一定程度他就会离开,也就是觉得你没有什么值得他喜欢的了。

这就是恋爱前的最后一步,对你的心理认同能力。没错,认可之后就是表白了。但这种认可也是双向的,他在刻意接近你的同时他自己的优缺点也会暴露在你的眼中,你对他的认可程度也决定了他表白成功和你最后接受他的概率。

所以心理认同能力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个好的接受认可是婚姻长久和爱情圆满最重要的,不然很有可能最终的结局是因爱生恨。

讲个故事,男生被女孩吸引,但女生并没有产生太高的对男孩的心理认同能力,男生最后因为各种锲而不舍的感动追到了女生,但并不是因为认可而相爱的,这种不必要的感动往往是婚姻的坟墓。最有可能的结局是男生自卑,女生觉得理所当然,不平等的爱情没有终点。

不是相互认可,只靠感动换来的爱情并不是真的爱情,往往只会让人遍体鳞伤。记住,吸引是相互的。

这段期间的心理变化:

(1)逐渐的依赖心理

(2)理想化思维减弱

恋爱真的会让一个人失去理性,学会保护自己,在没有结婚前就算再信任另一半,也不要把自己的所有交给他。

(3)过度的相信爱情

爱之后的进一步相处,这时候的你们可能还没有结婚,但是你们也许已经同居了,因为你们都相信对方能够陪你走到最后。恋爱中过分相信爱情,以至于完全没有想过自己会分手,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心理。

爱意渐浓出现在婚后,结婚前的那些爱统称为喜欢,不能算作真正的爱。从广义上讲,爱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敢于对对方负责任的表现,具体表现在行动上,而不是口上。

而这一步被称为感知行为化。(把自己心理对对方爱的感受转变为具体行为)

(1)细微之处流露的才是真爱

看你爱的人是不是真的关心你,就用细微之处说话。比如东西从桌角掉在地上,你弯下腰,他会用手护住你的头;比如你给他做了面让他吃,他对你说的不是“真香”而是“你吃了吗?”。当然这只是举例,毕竟很多人没有太高的情商,但就算他是直男,细微之处也有爱你的痕迹,这就是他对你的爱意渐浓。

(2)更加进取才是爱的负责任

如果一个男人整天口上说着爱你,却无所事事,甚至还要靠你养活,从不思考你们的未来,这就是最不负责任的爱,这样的人陪你走不到最后,他给你的不是真爱,更不可能爱意渐浓。

相对的一个人爱你他就会尽力的让你过上好日子,这才是真正的把爱表现在了行为上,他会对你越来越爱,而你们也会越来越幸福,哪怕最后他没有成功,你也会把你对他的爱意渐浓表现在对他的不离不弃。你可以和他君临天下,更有和他东山再起的勇气,这才能从心理上说是真的爱他。

爱的热情减弱是爱情里都会出现的状况,毕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活力就会下降,不仅表现在生理需求,更表现在心理上。

如下:

(1)不再口上说爱

目前普遍的社会现象就是年龄越大,爱越难以说出口,有时候不是感情淡了,而是真的说不出口,我想30几岁之后的你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吧!有时候骨气勇气,对你爱的另一半说一句“我爱你”其实也是十分浪漫的。

(2)说不出口爱,但不要不爱,热情减弱,并非爱意减弱

如果让爱意减弱,那么你们感情出现裂痕的可能会非常大。人们常说七年之痒,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因素,新鲜感减弱,把爱的热情投入在生活之中,也许很多会转化为小细节,注意观察,爱也许就在细微之中。

(3)矛盾增加,成为让爱持续减弱的罪魁祸首

夫妻间有矛盾很正常,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久了,要是一点争吵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有效的化解矛盾,让自己的心理学会接受让步,而不是一味的杠到底。如果持续发生争吵,你的心就会下意识的认为这个人不适合你,从而走向婚姻的破灭。别让一次次矛盾在你心里种下苦果,日积月累,质变后可不能挽回。

到了这一步就会开始往爱情的不好方向发展了,没结婚经历到这一步的恋爱远比结婚之后走到这一步的人多,为什么呢?因为结婚之后都会选择接受,就算厌倦也不可能不爱,离开的代价太大,而恋爱不同,离开顶多伤心,不会有过多的牵连。(希望大家都不会走到这一步)

走不过七年之痒的人;在矛盾争吵中一次次失去对另一半信任的人;在重大选择面前意见不合的人。都可能产生对对方的厌倦而走向爱的终点。

前面说了,婚姻是要接受对方最大的缺点去过日子,而不是只凭对方的缺点,你厌倦了对方,他的缺点就会无限放大。心理学上为缺点放大效应,即自己对一个人下意识的否定性选择判断。

你爱一个人他满身就是优点,你会非理性的看不见对方的缺点。你狠一个人的话他也就满身是缺点,相反他的优点你一个也看不见。(你有过这样的心理活动吗?)

(1)厌倦来自哪里

(2)换位思考

两种换位方法,一是思考假设你是他,你会厌倦自己那些?二是从自身出发,思考他有那些缺点你厌倦了,反推你对待他缺点的方法是否合理。其实大多数矛盾都是来自于你对他缺点的态度和处理方法。

这一步,就是一段爱情的结尾。当矛盾解决不了,分开成为一种最小代价的逃避时,内心也就会默许这种选择,称为心理适度性逃避。相对而言,代价越小,选择离去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每一个离去都会有许多的心理活动,权衡利弊,假设他选择离婚,那么他就会思考我为什么会离婚?离婚后我去干嘛?有没有挽回的可能?挽回和离去哪一个选择更好?当他的所有心理疑问大部分朝着离婚方面发展的话,结局就是离去。

当然如果你觉得离去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也不要太过于纠结,毕竟没有了爱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你高质量的单身好过低质量的婚姻千万倍。心理适度性逃避没有错,不过一切还是要遵循你自己的内心。

好了,以上就是爱情的8大阶段,从相遇一步步走向相爱,经过属于你自己的爱情故事,最终的结局也将由你自己谱写,是白头偕老的幸福,还是离去后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一切都由你自己决定。

(1)给爱情的8个阶段清楚定位。当然这种定位并非是唯一标准,也不是一种普遍都认可的定位标准,但可以明确的划分出阶段性,方便分析心理活动。

(3)以心理学视角出发探索人在各个恋爱阶段的所作所为。这样能够更好的解释人在恋爱活动中各种行为的依据。对你而言可以让自己的爱情更小的走进死胡同。

THE END
1.[渝粤教育]中国矿业大学恋爱心理学参考资料-恋爱心理学-章节资料考试资料-中国矿业大学【】 随堂测试 1、【单选题】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爱情提出了哪种观点? A、男女之间是自然的关系 B、爱情是不可以强求的 C、爱的势力难以阻挡 D、爱情绝不是禁欲主义 参考资料【 】 2、【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爱情观提出,爱与性的关系是什么? https://blog.csdn.net/szbnjyedu/article/details/123008736
2.恋爱心理学浅析(精选6篇)篇3:恋爱心理学浅析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培养 一.当代大学生的恋爱特点 首先, 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特点来看, 可以分为恋爱过程简单化、恋爱中片面化、恋爱中浪漫化、恋爱中理想化四点。 1. 爱情过程简单化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我们的一切社会活动变得快捷化, 有人戏称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餐社会”https://www.360wenmi.com/f/filemwm4tc1q.html
3.恋爱人必读的心理学:爱情发展的四个阶段冷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都会以谈心的方式解决一切问题。咸,是百味之首,是一切调味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为有结果的爱情做好了铺垫。但是,太咸会很伤人,这个适度很难控制,这个时期依然残存着女孩的过度敏感和怀疑,男生的无奈。 这个时期的主宰:女主男从。 第四个阶段:共生。 味道:没有味道胜似味道!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994937.html
4.完整的恋爱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谈恋爱的四个阶段接亲网在心理上能接受平淡,才能长久地共生。发布于 2014-12-08赞同 98165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知乎用户392 人赞同了该回答某位心理学家(不详)说爱情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共存(codependent) 反依赖(counterdependent) 独立(independent) 共生(interdependent)虽说目前我还未曾在某部文献中看过这一段,但是依然觉得甚是有理。https://www.jieqinwang.com/baike/27039.html
5.心理学分析爱情的三个阶段有人用美妙的诗句歌颂爱情。有人却在爱情了伤痕累累。发誓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爱情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为什么有时候美妙有时候伤人呢? 其实,爱情并不神秘,只要你用第三只眼看见其中的奥秘,你也就不会在一段关系中患得患失了。 心理学分析 一段完整的感情会有三个阶段: https://www.jianshu.com/p/a8a54c74e818
6.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从性意识的萌芽到爱情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分为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从性意识的萌芽到爱情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疏远异性的性否定期、向往年长异性的牛犊恋期、积极接近异性的额狂热期和浪漫的恋爱期。 A、斯腾伯格 B、赫洛克 C、霍尔 D、霍妮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686009.html
7.爱情心理学(精选5篇)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爱情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爱情心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爱情理论; 评述; 意义 1 情感两因素理论 情感两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 of emotion)由美国心理学家Stanley Schachter & Jeromehttps://www.1mishu.com/haowen/152477.html
8.爱情发展的3个阶段爱情心理心理保健“相爱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逐渐演变的过程。”意大利社会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科.阿尔托尼(Francesco Alberoni)在他的著作《爱的撞击》中这样说。事实上,无论各种研究如何规划爱情发展,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恋爱关系的发展归纳为3个基础阶段:一见钟情--发现差异--重新结合。这些阶段是爱情关系持久的关键,他们共同组成了https://xlzx.nchu.edu.cn/xlbj/aqxl/content_15181
9.爱情三元理论:什么才是完美的爱情?心理词条心理学文章·这三个部分如何爱情阶段中呈现?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默斯坦(Bernard Murstein)在197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里提出了著名的爱情阶段理论(Stimulus-Value-Role,即SVR理论),认为爱情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刺激阶段(Stimulus)、价值阶段(Value)、角色阶段(Role)。 https://m.xinli001.com/index.php/info/100480518
10.恋爱的四个阶段都是什么恋爱心理婚恋心理大心理网心理学家呼吁恋人们,只要熟悉恋爱的四个阶段,能够在不同阶段掌握不同的应对办法,那么你们恋情的成功率将会变得极高,很有可能终生都在一起。 恋爱的四个阶段都是什么 心理学家指出,一份成熟的爱情必须经过恋爱的四个阶段,分别是: 共存(codependent)、http://daxinli.com/hunlian/lianai/xinli-86312.shtml
11.爱分化与成长——从心理学视角理解《饮食男女》中的家庭故事李安的《饮食男女》是一部有着细腻心理逻辑的出色电影,以父亲与三个女儿各自的感情为四条线索,构成了整个故事。本文尝试从心理学中系统论的视角理解《饮食男女》中的家庭故事,对《饮食男女》中家庭关系、互动模式和主要人物心理,以及故事中家庭的成长作出分析和解读。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497933/
12.两性心理学——爱情背后,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在1988年提出理论,认为爱情不过是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边(不等长)分别是:激情、亲密和忠诚,所有爱情不同的面目不过是这三个边的长度来回变化而已。 早在斯滕伯格之前,加拿大学者约翰·李在收集了从古希腊时代到上世纪70年代的数百篇文献之后,通过4000余种对爱情的描述将爱情分成了https://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