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北京VIP集训班天天心理网

学习有效期截止:2018-06-30(随到随学)

有意识和无意识

重点掌握的量表

常模: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

标准分常模:

标准差(SD)

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大小。

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离均差)的平均

不同的测验,平均数一般不同

平均数相同的,标准差未必相同。

标准分常模

标准分常模平均数标准差测验

T分数5010MMPI、EPQ

标准九分

离差智商:100、157085100115130

标准二十10、3

心理测验

智力测验:韦氏智力测验、联合瑞文测验

发展心理学

考试科目:基础理论知识

三级8题左右,4单选4多选。

二级同上

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动因及发展过程:班杜拉、维果斯基、皮亚杰、艾里克森

各个阶段心理发展

阶段划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每个阶段特点:认知、社会性等方面

发展心理学概述

心理发展广义和狭义之分:

种系发展(动物)、种族发展(人种)、个体心理发展(人体个体从出生到衰亡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性质:1.整体性、2.社会性、3.活动性、4.规律性、4.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4.2方向性和顺序性、4.3不平衡性(两个加速,幼儿期、青春期)

心理发展的动因

遗传决定论—高尔顿

环境决定论—华生

二因素论(孤立、单独)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

观察学习

替代性强化

社会文化因素论—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主客体相互作用—皮亚杰

适应理论和主动结构学说

智力的本质是适应,适应的实质是平衡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心理起源于动作

认识结构发展划分-皮亚杰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6、7岁

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4岁、15岁

人格特征划分—艾里克森

年龄阶段发展任务品质

0-2婴儿前期信任VS怀疑希望

2-4婴儿后期自主VS羞耻意志

4-7幼儿期自主VS内疚目标

7-12童年期勤奋VS自卑能力

12-18青少年期角色同一VS混乱诚实

18-25成年早期亲密VS孤独爱

25-50成年中期繁衍VS停滞关心

50—成年后期晚熟VS失望智慧贤明

第二部分:各个阶段心理发展

1.婴儿期0-3

2.幼儿期3-6、7

3.童年期6、7-12、13

4.青春期11、12-15.16

5.17-18-35

6.35-60

7.60-

婴儿期-新生儿发展

新生儿0-1月

主要动作发展

1.手的的抓握-五指分化、手眼协调

2.独立行走—被动转为主动

动作发展的原则和顺序

1.头尾原则

2.近远原则

3.大小原则

认知

感知觉最早发生、最先成熟

视觉偏爱程序

深度知觉—试崖实验6个月

婴儿期是感知觉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12个月前主要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12个月后

言语

四个方面;语言、语义、语法、语用

发音阶段:简单发音—连续音节—学话话萌芽

特点:3岁左右基本

个性和社会性

气质类型

按活动特征划分—巴斯

情绪性、活动性、冲动型、社交性

托马斯和切斯

容易型

情绪

社会性微笑

自发性—无选择—有选择

社会性哭泣

自发性—应答性—主动操作性

分离焦虑: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是婴儿在离开母亲

依赖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着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发展阶段

无差别—有差别—特殊情感联络—互惠

类型

自我意识

1.主体我

把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9-12个月)

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12-15个月)

2.客体我

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15-18月)

幼儿期—游戏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游戏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主导认知和

游戏的发展阶段

机能()-象征性()——规律性()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过程

非社会性——平行——社会性

独自/旁观协同/合作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记忆

1.发展特点

无意识VS有意识

形象VS词语

机械+意义

2.记忆策略

阶段:没有策略——经指导能运用

思维

处于前运算阶段-具体形象思维

特点:可塑性、动态性

自我中心

逻辑思维初步获得

词汇-数量增加、范围扩大、词义

句子

社会性

第一逆反期1.年龄:3-4岁、2.对象:父母、3.特点:能干、长大了、4.父母教育方式

童年期-学习

6、7岁—12、13岁

学习的一般特点

童年期—认知

策略:复读、组织、系统化、巧妙加工

特征:1.具体运算阶段—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3.转折年龄:9-10岁

形式的发展:概括能力|词语概念、推理能力

新思维结构

个性和社会化

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我控制能力

延迟满足(罗腾伯格)

道德认知的发展

前道德判断(4-5岁):快乐阶段

他律道德判断(4、5岁-8、9岁):没有自己的标准,只重结果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有自己的判断

同伴交往特点

青春期—生理发展加速

11、12-15、16岁

1、身体成长加速

2、生理机能发育加速

3、性的发育和成熟加速

性器官发育;男性比女性晚

第二特征出现

性功能成熟

青春发育期(少年期)—生理发育加速

心理发展矛盾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VS半成熟现状

2、心理断乳VS精神依托

3.

记忆的发展

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

记忆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

思维的发展

形式运算阶段的特点,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天的束缚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抽象逻辑

自我意识的发展

特点;

情绪的变化

烦恼增多

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自我中心性特点

独特自我

假想观众

青年期—思维

特征:

二元论—相对性—约定性

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发展趋势:初三转折期:高中占优势地位

影响发展的因素

个体和社会性

道德认知发展(科尔伯格—海因兹偷药)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

第二阶段:功立取向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

第四阶段:好公民

3、后习俗水平

中年期—更年期

更年期是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

思维发展特点:

现实性、灵活性、智慧性—相对性、变通性、实用性

辩证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智力发展

人格的成熟性

内省日趋明显

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女同化的完善人格

老年期—心理变化观

丧失期观点

丧失包括:身心健康、经济基础、

毕生发展观

感知觉:衰退最早,变化最明显

只要记忆障碍

信息提取困难

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

人格

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保守、回忆往事

社会心理学

1.概述

2.社会化与自我

3.社会知觉与归因

4.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5.态度

6.沟通与人际关系

7.社会影响

8.爱情、婚姻和家庭

第一节概述

社会心理学定义

F.H.奥尔波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G.W.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么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社会行为

人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勒温的公式:B=f(P、E)

社会心理学简史霍兰德

哲学思辨:1.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经验描述:1.在观察基础上,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实时分析:1.从面熟转向实证研究2.从定向研究转向定量研究3.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价值中立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联想强化模仿

社会交换论:人与人的物质精神的交换

符号互动论:

精神分析论:荣格集体无意识。等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

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终身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上学)、继续社会化(上班)

在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本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

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是全部社会化的前提

性别角色社会化:生物角度、心理角度、社会角色

道德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角色分类

角色获得方式:先赋角色、成就角色

角色的规范化程度:规定性角色、开放型角色

角色的功能: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

角色承担着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

角色扮演三要素

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四形式

角色冲动、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第三节自我、身份与自尊

自我

自我:自我或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与客我(詹姆斯):自我具有两重性,及自我是有主管的我(I)和客观的我(Me)两方面构成。

I:自我的动力部分,是认识的主体、主动行动者。

Me:自我认知的对象,是被观察者,他是通过接受别人(社会)对自己的有组织的态度系统形成的。是社会的我,通过角色获得。

镜我: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我们周围的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

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公开的我、秘密的我、盲目的我、未知的我

自我结构

物质自我:自我的载体

心理自我:态度、信念、价值观、人格

社会自我: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

理想自我:理想中我该是什么样的人

反思自我:自我概念的反馈

罗杰斯:

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更为重要中的作用,因为他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知自己的方式。

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

社会自我3、4岁-13、14岁

自尊

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

个体是否对自己有积极态度,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自尊的概念—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影响自尊的因素

1.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2.行为表现的反馈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4.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想的进行比较

第三节社会知觉和归因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此外,也包括对行为原因的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这的经验

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印象: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开头结尾)、刻板印象、光环效应

印象管理

管理策略:1.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其所好

归因

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分类

内因与外因

稳定性原因与异变性原因

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作出变化的预测

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作出准确的预测

归因原则

协变原则:行为主体、刺激客体及背景三方面因素

特异性—主体是否只针对客体做反应

共同性—不同主体是否对客体作反应

一致性——背景不同反应是否相同

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归因结论:主体

特异性:高共同性:低一致性:高归因结论:情境

考试规程和考核形式与内容。基础知识(60%)

二级考试需参加综合评审

如何学习能够通过考试呢?

(1)掌握知识

(2)掌握技能

(3)掌握考试

通过考试的学习步骤:

(1)理解心理咨询的本质,明确能做的和不能做的(第三章心理诊断)

(2)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什么是心理问题及普遍成因;(基础知识前三章正常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不正常心理现象

(3)将知识与技能联系起来,懂得原理也懂得操作步骤;(理论+技能操作教材)

心理咨询的本质: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三级教材81页解析这个过程)

咨询阶段过程:诊断过程(确认是否属于心理咨询范畴,变形心理冲突:与生活关系不大,正常人能放下的如不断洗手)、

咨询阶段:解决问题

目标(方案)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认识世界、体验世界、应对世界。在对世界做出反应时稳定的特征——人格

四类问题:认知问题(人格问题)意志行为问题情绪情感问题、三者相互影响关联(4、5、6章)

巩固阶段:

巩固改变

总结经验、促进适应

准备结束

(4)将所学内容转化能够用自己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就记住了

咨询连接过去和未来,让命运在来访者身上起到积极作用。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成长之路:

技术:心理咨询的进程、技术与方法

伦理问题(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

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

个人体验:把咨询师自己作为工具

业务督导:

基础心理学

课程结构

1.绪论(1)

2.生理基础(2)

3.认知过程(3、4、5)

3.1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

4.意识和注意(6)

5.需要和动机(7)

6.情绪情感和意识(8)

7.能力与人格(9)

7.1能力、气质、性格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基础心理学所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意义。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

1.1认知

1.11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

1.2情绪情感

1.21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1.3意志

1.31意志行动阶段、动机冲动(准备阶段,目标矛盾,一般分为常形冲突和变现冲突)

2人格

2.1倾向性

2.11需要、动机

2.2人格特征

2.21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

外界信息的输入-内部分析整合-改造客观世界

1.心理是脑的功能

1.1个别-整体-外部联系-本质与内部联系

1.2感觉-知觉-思维萌芽-思维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2.1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德国心理学冯特1879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二、学派的纷争

1.构造心理学派——冯特、铁钦纳

用内省的方法,找出构成人的心理(意识)的基本元素

2.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杜威、詹姆士

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

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3.行为主义学派——华生

抛开意识,直接研究行为,探索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

认为心理(行为)无外乎是肌肉的收缩或腺体的分泌

巴布洛夫的经典条件发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发射

班杜拉的社会观察学习理论

4.格式塔心理学派——韦特海默、克勒、科夫卡

反对把心理现象分析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精神分析学派——佛洛依德

心理结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心理动力——Libido(性本能)

心理发展——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意识、生殖期

适应问题——变相宣泄、自我防御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趋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

重视人自身的价值与尊严,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自我实现

认知心理学

把人看作是计算机,一信息加工的特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生理心理学

研究心理活动的心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神经元及其功能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2.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

3.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3.1感觉性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3.2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3.3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结构

1.神经系统

1.1外周神经系统

1.11自主神经系统

1.12躯体神经系统

1.121脑神经(12)

1.122脊神经(31)

1.2中枢神经系统

1.21脊髓

1.22脑

1.221脑干:延脑、脑桥、中脑

1.222间脑:丘脑、上、下、底

1.223小脑

1.224端脑:大脑皮层

第三节感觉、知觉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皮肤感觉:触觉、温度、冷觉、痛觉

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第二单元感受性及感觉阀限

一、定义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阀限来度量的。

感觉阀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二、种类

绝对感觉阀限:刚刚能引起感觉得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感觉阀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第四单元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定义: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适应:快1-2分钟

暗适应:慢30-40分钟

戴波长在620纳米以上的红色眼睛,视紫红质不会分解,可以保护暗适应。

二、感觉后像

定义: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正后象:和刺激物相同的

负后像:和刺激物不同的

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充,后像的持续的与刺激强度呈正比

三、感觉的对比: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

四、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单一反应,当把事物放到系统当中对于这个事物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第五单元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知觉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把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放映。

知觉的特性——选择性

人们需要通道的容量和自己的需要,把一部物体分当做对象,格外清晰,另一部分当做背景,比较模糊。

知觉的特性——恒常性

恒常性:又叫知觉的常性

大小的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知觉的特性——理解性

词比图更容易存储

第六单元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THE END
1.心理学的智慧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1.2人的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心理的本质 1、【单选题】“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这是()的观点。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荀子 2、【单选题】同样一张图片,有人觉得美,有人感觉一般,有人觉得恐怖,这是心理()的表现。 A、主观性 http://changchun.ehqc.cn/show/34_38.html
2.一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精选8篇)一、爱情的本质 爱情三要素:性爱、思想、责任 道德要求:尊敬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二、大学生的恋爱1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2不能措置爱情的地位3不能片面的对待爱情4不能只注重爱情不注重后果。处理好几种关系:恋爱与学习,与集体关系,与关爱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84yrxf9.html
3.爱情三元论的三种成分,激情,亲密,承诺组合在一起,构成了爱情的七爱情三元论的三种成分,激情,亲密,承诺组合在一起,构成了爱情的七种类型,七,完美爱情,同时具备三要素,包含激情,承诺和亲密,只有在这一类型中,我们才能看到爱情的庐山真面目,在斯滕伯格看来,前面列举的六种都只是类爱情或非爱情,本质上都不是爱情,只有第七种才是爱情,而我们现http://www.qingshuo.com/qa/99924
4.爱情三要素(摘)爱情三要素(摘) 公认的爱情三要素(即责任感、亲密感、激情)无疑是一块很见效的试金石,因为责任感、亲密感和激情无非是脑、心、腹这三个身体中心(分别专责思考、感觉和感官经验)的产物,只要分析一下其中责任感、亲密感和激情的比例就可以大致作出判断了。 https://www.douban.com/note/166595657/
5.以下属于爱情三要素的有:【单选题】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观点的是___。 A. 阶级性 B. 国家意志性 C. 物质制约性 D. 人民性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多选题】以下法律中,属于实体法的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D. 《https://www.shuashuati.com/ti/46857469d32d466aaaf980835557abcc.html?fm=bd92acfc949ff3bd88a800efe71461b18f
6.事业单位备考公基知识点——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及三种基本经济形式2.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三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3.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关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是决定性的环节,也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居于首要地位,起主导作用;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https://hi.huatu.com/2022/1215/1277922.html
7.殷都学刊杂志安阳师范学院主办2008年第03期昭王铜器至今仍是西周早期铜器断代问题争论的焦点之一,拟采取个案分析的方式籍以器形、纹饰等诸多要素,特别从金文字形书体的角度在已确定的标准器中选取富于变化的高频单字对年代争议颇大的铜器重新梳理并审视西周早期特别是昭王时期铜器的时代特征,并强调西周铜器断代中器形、纹饰、铭文三要素形态演变的价值和意义。 李https://www.youfabiao.com/ydxk/200803/
8.恢复爱的能力,为什么如此重要?本期Talk三联,我们从疫情下的爱情故事出发,谈论疫情对亲密关系的影响、爱情的本质及现代人对它的认知。心理学认为,爱情的内涵是多维的,包含激情、亲密与承诺三要素。三要素的消长会带来关系的变化,从中能诞生鲜活的故事,也能为人带来深刻的自我成长。 关于爱情的一点思考 https://www.lifeweek.com.cn/article/190492
9.《爱情社会学》电子书在线阅读孙中兴爱情的对象特质 爱情的社会学观点 爱的社会过程 第二讲爱情是什么颜色的? 爱的颜色论 爱的风格及其典型特点的描述 第三讲学会好好爱 肉体爱(eros) 游戏爱(ludus) 同伴爱(storge) 实用爱(pragma) 疯狂爱(mania) 利他爱(agape) 爱情理论三角论 八种延伸类型 爱情三要素的几何学 爱情是一个故事 爱情的依附https://www.dedao.cn/eBook/YlxaVvndNG6D4kgLJ2OKxqVMmE1zXPwVA63AdjyQeYR75vbaBnr9ol8pZERLg1my?source=dou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