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9.22广东
巴迪欧1937年出生法属摩洛哥,是今天依然在世的著名哲学家,现在已经快90岁高龄了,但思想依然非常活跃,近些年陆续还有著作面世。
巴迪欧是前法国巴黎高师的哲学系主任和教授,巴黎高师绝对是法国乃至世界的哲学家摇篮。
这里培养出了很多哲学家、文学奖、艺术家和政治家,比如罗曼·罗兰、狄德罗、柏格森、萨特、福柯、梅洛·庞蒂等等都是从这里毕业的。
巴迪欧的哲学思想涉猎非常广泛,他的思想受到了海德格尔、阿尔都塞、萨特、拉康等人思想的影响。
当然,他的思想也影响了很多人,比如齐泽克和韩炳哲等人,都是现在响当当的哲学明星。
另外对于爱情的看法,韩炳哲也写过一本畅销书《爱欲之死》,韩炳哲就邀请了巴迪欧,为这本书写的序言。
其中巴迪欧也谈到了对爱的一些理解,虽然和韩炳哲的观点有一些分歧,但是他们对爱的理解更多是相似的。
为什么爱欲消失了?
正如韩炳哲说:自我出现的地方,他者就消失了,而他者的消失也伴随着爱欲的消失。在今天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盛行的当下,很多人都不想结婚,不想恋爱了。
爱情好像是一种没有用处的冒险,或者说是一种奢望,可能这个观点,今天很多年轻人都深表认同。
在今天,爱情和婚姻变成彩礼、房子、车子,这些原本神圣的事物都变成了一种交易和合作。
正如巴迪欧说,今天的时代是个人主义的时代,一种将一切事物在市场上明码标价的必要性,一种可定义当今社会所有人自私行为的逻辑,事实上,纯粹的爱站到了当今资本全球化世界所有规则的对立面,把爱置于濒死的边缘。
今天爱情已经变成一种商业,爱情本身不目的,而通过爱情制造各种消费需求和消费场景才是真正的目的。
那种纯粹的爱,曾经被置于一个悠久的历史传统之中的爱,如今受到了威胁,甚至已经死亡,韩炳哲称之为:爱欲之死。
巴迪欧不仅反对被物化的爱情观,他还反对其他三种常见的爱情观。
第一种是浪漫主义的爱情观,他们认为爱情是两个个体的相遇和结合,我们也常常把相遇的爱情称之为“邂逅”。
在相遇中爱被点燃,被消耗,被耗尽,这是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在这种爱情观中,爱情和死亡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正如很多人幻想着一见钟情,以及至死不渝的爱情。
但巴迪欧说我们必须要抛弃这种爱情观,不能把爱情当成是一种艺术的、浪漫的神话。
其次,巴迪欧还批判了怀疑主义的爱情观,这种爱情观认为,爱情是欲望的外衣,他说,有的人怀有某种阴暗的爱情观,把爱情视为幻象的观念,爱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欲望,爱情只是性欲望的外衣。
但巴迪欧认为,其实恰恰相反,是在爱中产生了欲望,而不是因为欲望中产生了爱。
在爱情中,我们通过身体的仪式传递了爱的宣言和承诺。
因为,在巴迪欧看来,爱情不是瞬间的激情,而是持续的构建,这种持续不仅仅是爱的持续,或者两个人始终相爱,还应该理解为,爱在生命中发明了另外一种不同的持续方式。
换句话说,仅仅把爱情理解为欲望,是不可持续的。
最后,巴迪欧还批判了另外一种常见的爱情观,把爱视为一种自我牺牲,把爱情视为对某种神圣观念的追求。
他认为,这种爱情观中含混着一种宗教意识,也就是我们把“自我牺牲和爱上帝”视为同一个理念的两种表现,这是巴迪欧反对的,爱不是自我牺牲和奉献,巴迪欧举了一个歌德歌剧《浮士德》的例子,歌德最后说:永远的女性,把我们带向高处。
但是巴迪欧打趣地说,他认为这样的表述,让人感觉到略显淫秽。
爱并不把我们引向高处,也并不把我们带向低处。
它是一个生命命题,以一种非中心的观点来构建一个世界,而不是仅仅为了我的生命冲动或者我的利益。
好了,今天我们介绍了巴迪欧对四种常见的爱情观。
第一种,是功利主义或者实用主义的爱情观。
第二种,是浪漫主义的爱情观。
第三种,是怀疑主义的爱情观。
最后一种,是自我牺牲的爱情观。
那爱的本质到是什么呢?
巴迪欧认为,爱的本质是一种重新创造,爱情一个事件,是双人舞,是通向真理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