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医患情处处暖人心

温暖就医路,浓浓医患情。对于就医,每个人的感受可能都不一样,笔者接触到的几位就医患者,也以自己的经历,为你讲述一段温情的医患故事。

1.州医院越变越好

患者一,女,61岁,退休职工。

这几年,湘西州人民医院给我的感觉是变化真大。我身体不是很好,经常到州医院看病、住院,目睹了州人民医院十几年的变化,给我的感觉是比以前变得更大、更美了。

以前,湘西州人民医院还在吉首老城区,住院部就一栋高楼,每次去都很拥挤。现在医院搬到了乾州新区,简直焕然一新。

走进医院,映入眼帘的是草坪,亭子,小山,郁郁葱葱,一片祥和之象。走入病区,门诊楼、内科楼、外科楼等各类医疗楼房,让人眼花缭乱。最近这几年,州医院购置新设备,引进新人才,各个方面都大有起色。

今年3月份,我牙痛得很厉害,到州医院看牙科。牙科诊室里面整洁明亮,牙科设备很先进。以前,我看牙科都特别的怕,而我那天去,医生、护士服务态度很好,极大地缓解我紧张的情绪。我交费时发现,州医院的收费比外面牙科诊所还要低。

如今,州医院不仅设备先进,医生的服务质量也很优良,费用也不贵。可以说,现在看病不难也不贵。这就是我个人的体会。

笔者评:

湘西州人民医院始建于1952年,得到了高质量的快速发展,目前是州内唯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湘西州人民医院的发展到今天倾注了几代人,无数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如今,州医院建筑与环境、硬件设施、医疗设备、服务水平、员工素质等等,都在不断提升,我有理由相信,湘西州人民医院会越办越好。

2.做有温度的医院

患者二,男,56岁,吉首市太平镇人。

我是一名肿瘤患者,常到医院做检查、治疗、缴费,来回的跑。我身体本来就有病,被折腾地苦不堪言。这两年,我发现湘西州人民医院做有温度的医院,越变越好了,服务更具人性化,更贴心、更加到位。

过去常去长沙湘雅附一医院去做检查,现在检查我到湘西州人民医院就可以了。以前我在医院来回跑,现在是信息服务跟着我跑。我就以2021年7月13日做检查为例。

我到诊疗室见到向主任,她了解我的病情后开了检查单。以前我要去收费室,现在缴费到手机上就可以操作了,之后我来到了一站式服务中心。当时我做的是核磁共振加强型,我预约到第二天来检查。

当我做完检查,取了检查单,再找向主任看检查结果,咨询疾病具体情况。向主任耐心地给我讲解病情的发展状况,然后给我开药。我交费,去药房拿药。如果我在就诊过程中有不明白的,医院还有志愿者服务,非常便利。

感谢向主任,以及很多医务工作者,她们的专业态度和温情服务让我感动。

医患沟通多了,路少跑了,看病方便了,让患者感觉到有温暖与被尊重,这样的医院才是有温度的医院。

3.优质服务暖人心书写浓浓医患情

患者家属,本院职工,男,48岁,药剂师。

我是湘西州人民医院的一名普通职工,由于自己生病,或父母、妻儿生病,也要到医院就诊、购药、做检查。

有些人可能认为,既然你是本院职工,是不是看病、购药、做检查,一切繁琐的程序就不要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我和其他患者一样,也需要挂号、排队、就诊、交费、做检查。如果说,跟其他患者或家属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本院职工对医院环境更熟悉一些,里面的医务人员也认识的多一些。

如今,医院管理步入正轨化。患者来医院就诊,门诊大厅里时常看到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在患者或家属的队伍中排队看病或取药。

2019年5月10日中午,我带母亲去看病。当时,来看眼科挂号的病人很多,候诊室里有许多人在等候,我排到最后一号。

护士对排队的患者及家属说:“你们下午来看吧,陈医生还在坐诊。”可是有的患者说:“陈医生帮我看看吧,下午好赶回去。”也有的患者说:“我都等了一个小时,来一趟十分地不容易。”

人心都是肉长的,医生也是。

患者选择了信任,医生选择了担当,那个中午,医生和患者都在坚持。

眼科检查很慢,陈医生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患者诊治。我本想下午再来找陈医生看,但我母亲不愿意,只好在门口等着。

到了12点25分,有患者满意地离开了;但还有患者在陈医生的诊室外等待。现在职工食堂怕是没有什么饭菜了,中午她可能也没法再休息了。

医学虽然不能治愈所有疾病,但可以为患者抚平伤痛,治愈心灵。医学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充满温馨真情。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生与患者共同营造,用真心交换,以信任相持。在湘西州人民医院,像陈医生这样为患者看病的还有很多。他们平凡、普通,工作十分辛苦,为患者默默地付出。他们的耐心、细心、热心和责任心感动着我,虽然我无法一一道出每位医护人员的姓名,但他们就是我心目中白衣天使的模样。

THE END
1.医患沟通:构筑和谐医疗环境的关键桥梁在医疗服务中,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提升医疗质量与效率的关键因素,更是保障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有效的医患沟通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优化医疗服务体验的核心要素。 首先,良好的医患沟通是确保医疗信息准确传递的关键。医生通过深入、细致的沟通,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及需求,进而制定出更加https://www.ahssxxyy.com/detail/index/id/8947
2.医患报道范文4篇(全文)医患报道范文(精选4篇) 医患报道 第1篇 我国的医疗报道随着医疗卫生体制变革而发展变化, 因而我国医疗报道的发展特点带有深刻的医疗卫生体制发展的烙印。 根据崔静、陶晶的观点, 我国医疗危机的媒体报道可以分成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7年之前, 这一阶段的医疗报道处于理想化时期。因为1987年之前我国实行的医改措施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8s109x4.html
3.浓浓中秋意,深深医患情浓浓中秋意,深深医患情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2015年9月27日一大早,我院心血管内科吴炎贤主任和霍燕嫦护士长率领科室多名医护人员到科室各病房慰问病人,并在科室最大的病房邀请病人及家属一起共度中秋佳节。秋风吹拂,彩灯闪耀,尽管节日不能回家,但大家在这里感受着不https://www.sdrmyy.com/v-9-9175.aspx
4.一个小手指,点亮医患情一个小手指,点亮医患情 作者:宁波市浙江大学明州医院 韩加送再普通的医生,都有自己的舞台。“寻找温暖医生”活动就是这样的舞台。今天来稿的是宁波市浙江大学明州医院的韩加送医生。他为人谦逊,有着温柔的情怀,是个地道的“暖医”。今天,他和我们分享了一个与断指再植患者间的故事。这个小指被电锯锯成了三节,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889745e95bb
5.打造更有温度的医院小故事,大情怀,道不尽的浓浓医患情在医疗领域,有一种医患情叫不了情,他是医护人员所追求的,最理想、最原始的医患关系。医生和患者是被生命串联起来的朋友,也是共同战胜病魔的战友,他们互相支持,互相感恩。 01心怀感恩 宣之于众 近日,一封红艳艳的感谢信张贴在随州市曾都医院1号楼的大门玻璃上。原来是泌尿外科前不久出院的患者张女士的家属张贴的。http://m.yunsuizhou.com/p/247891.html
6.大爱无疆医患情浓最新动态大爱无疆 医患情浓最新动态 | 作者:宣传科 来源:庄文斌 时间:2023/9/27客服热线: 020-61339399 预约挂号电话: 020-61326127 急救电话: 020-61321923体检中心: 020-61326827 医院地址: 广州市越秀区农林下路19号 来院路线 在线预约 返回首页 在线预约 就医指南 电话咨询 https://www.gy120.net/m/newsshow.asp?articleid=7396
7.方舱里的“医患情”“邻里情”随着一批批治愈的新冠肺炎病毒阳性感染者陆续出院,仍在治疗中的感染者们大多没有了初入医院时的焦虑,而是渐渐融入这个临时组建起来的大家庭。感染者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发挥所能所学协助医护人员,帮助病友。“医患情”“邻里情”正在隔离病房、方舱里悄悄蔓延着…… https://m.qzwb.com/gb/content/2022-03/28/content_7133824.htm
8.一封感谢信浓浓医患情正逢医师节,一大早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就收到了一份情暖人心的礼物。一封来自88岁患者的手写感谢信,信纸虽轻,却饱含了患者家属对我院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的衷心谢意和赞美之情。 马奶奶因年迈体弱,曾多次来我科住院,一来二往之间与我科的医务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次入院我科医务人员饱满的热情、https://www.lyhospital.com/m/tpcon.html?id=2087
9.小小打油诗,浓浓医患情这是一首质朴而真诚的打油诗,字里行间透露出患者求医问药时的坎坷历程,也折射出病遇良医,重获健康的喜悦心情,还将医患之间的信任与感激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心生温暖! 这首诗出自一名吴姓患者,是为了感激李绪娴主任的精湛技术和高尚医德而倾心之作。李绪娴是惠州三院门诊部的主任,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糖尿病专科门诊的https://www.hzdsrmyy.com/index.asp?a=4673
10.暖心感谢信,浓浓医患情暖心感谢信,浓浓医患情 本站讯(脑病科 姚娟慧)2018年3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脑病科收到一封患者家属亲自送来的感谢信和锦旗。“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药到病除、服务热情、管理有序……”,暖心的文字背后,记录下病患和医护人员一段难忘的故事,叙述着医患情谊。http://hzb.nmgzyyy.com/yydt/info_5550.html
11.病人买饭家属真心拿干粮与护士共享——这就是以心换心的医患情——这就是以心换心的医患情 5月7日,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一个多星期的农民王某(化名)终于出院了。提起这段住院经历,他感激中带着感动,感动中夹杂着感恩:“我是幸运的,这里的医护人员帮我捡回了一条命。” 王某今年45岁,是叶县邓李乡人。至今未婚的他和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经济条件很差。加上患有肝硬化https://www.pdsey.com/article/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