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语短篇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资本结构;股权融资偏好;短视行为
企业资本结构安排影响融资决策,一个公司选择的融资方法直接影响到公司价值。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拥有着股权融资的便利渠道,但是只有合理地加以利用,才能在有利于公司的可持续成长的同时有利于我国资本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股权融资偏好。从资本结构啄食顺序理论来看,如果企业需要外部融资,应当首选债务融资。但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者的共同约束下,使得我国上市公司普遍热衷于公开发行股票(IPO)、增发股票等股权融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规模,但是在资金使用效率、管理层道德、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现状
从股权融资方式本身来看,发行费用高、易分散股权,理论上成本应当比债权融资成本高。但是在我国政府给予上市公司大量的政策照顾,大大降低了股权资本成本,加之股权融资的无偿性,无法对公司管理者形成有效的约束,使得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股权融资。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上,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公司的管理层应当本着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去市场上融资,而不是为了融资而去融资。但是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由于融资门槛较低,制度不健全等原因,经常看到许多上市公司的恶意融资行为,甚至到了非理性的程度。本着“不融白不融”的观念,在投资项目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巨额的再融资。恶意融资无异于“杀鸡取卵”,大量的资金需求对市场造成冲击,可以说是对资本市场资金供给能力的一种透支,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从行为角度关于改善股权融资偏好的几点建议
上市公司过度依赖股权融资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包括上市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投资者投资积极性下降以及公司的治理水平降低等等。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从行为角度提出有利于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针对性措施有:
第一,尽快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形成自由竞争成熟的市场文化,利用市场机制促使投资者投资意识的真正觉醒,以公司内在价值作为投资出发点,着重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第二,建立企业内部有效的管理层激励机制,将管理层自身的利益同企业本身的利益紧密联系,促使管理层更加注重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做出有利于提升公司内在价值的融资、投资决策。同时建立强有力的上市公司退市或破产机制,形成资本成本的硬约束机制,使得股权融资成本回归正常渠道。
参考文献:
1、曲立峰.企业筹资策略与筹资方式的选择研究[J].中国矿业,2010(11).
2、刘晋科.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0(9).
关键词:语音象征;复仇与死亡;恐怖;统一效果
一、引言
爱伦·坡是十九世纪美国的著名小说作家之一,为短篇小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说理论——“统一效果论”,成为“英美提出自成体系的较为完整的短篇小说理论的第一人”。(王齐建,1982:336-338)。效果论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先确立某种效果,再为追求这种效果而思考创作,最大限度上达到定的效果,开篇奠定基调和主题,有完整的结局,而《阿蒙提拉多的酒桶》则是其短篇小说中的一部精彩的作品。
小说以第一人称——蒙特里梭的语气讲述了他将一个侮辱自己的“朋友”——福吐纳托在狂欢节之夜引诱到自己公馆的墓窖深处活埋而复仇的恐怖故事。蒙特利瑟来自没落的贵族家庭,聪慧过人,心思缜密,心胸狭隘,善于伪装,阴险残忍。弗图纳多来自地位显赫的贵族家庭,擅长品酒,声名显赫,乐于炫耀,迟钝愚笨。蒙特里梭声称自己购得一大桶产自西班牙的优质白葡萄酒Amontillado,但却不知道是真是假,便用激将法将以美酒鉴定家自居的福吐纳托引到自己家祖传的地窖。他早已在地窖里布好机关,将福吐纳托牢牢地束缚在石龛里,一边往上砌墙一边嘲弄死者,尽情品尝复仇的快乐。小说篇幅虽然短小,但人物刻画却极为细致,不使用任何多余字词,但每一个字句都为整体的效果服务,随着情节的推进,人物逐渐立体丰满起来。
有学者从“言语行为理论”、词汇、句法、叙述角度,文学手法、心理学角度评析了该小说。本文欲从语音象征角度,说明该短篇小说使用的字词的语音象征在渲染恐怖的气氛上的效果。恐怖的故事场景暗示人性的残缺、阴暗,揭示了复仇与死亡的主题,揭示人内心的恐怖,人是“恐怖”的制造者,恐怖之源在心灵,在自身。(蔡玉辉,1996)
二、语音象征
主流语言学(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音意之间不存在自然的联系。(贺川生,2002,(1):22-25)享有“现代语言学之父”的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学说指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乔姆斯基所代表的形式语言学流派也认为语言是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之外的一种任意的、自治的形式系统,语言能指和所指之间毫无联系可言。(贺川生,2002,(1):23)
但与索绪尔同时代的叶斯柏森,他在其名著“Language:ItsNature,DevelopmentandOrigin”中详细讨论了语音象征,认为语音象征是语言使用和发展中的客观存在。(Jespersen,1933:16)他还拿出了具有语音象征的详细材料,认为最简单的就是声音的直接模仿,如clink,splash,bleat,snort,grunt等。
Firth虽然不相信音义之间有必然联系,但收集了大量的具有语音象征的词汇(slack,slouch,slush,sludge,etc),首创了术语Phonaestheme(联觉音组)用来指/sl-/音组。
西方符号学奠基人的美国语言学家、美国哲学家皮尔斯(C.S.Pierce)用拟象性(iconicity)这一术语来表示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的自然联系,认为在语音层上,除了拟声词这种典型的图像符号外,某些语音常常与特定类型的事物联系。(文旭,1999:20)语言学家们的观察和研究证明:语言符号在音、形和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确实有很多的必然的联系。语言既有非象似性(non-iconicity)的一面,又有象似性的一面。(Bolinger,Dwight&Sears,DonaldA.,1981:9)由于受不同民族认知能力、语言发展、文化环境等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世界上的众多语言中,有的象似成分多一些,有的任意成分多一些。
语音象征即属于语言拟象性的一面,指的是拟声词和一些按词源来说没有拟声根据,由于它们本身中的某些字母的发音,甚至包括发音时口腔内发音器官的动作,字母的形状能象征某种概念、意境或气氛,使人引起联想的词。根据语音象征的特性和应用范围,语言学家将其细分为直接语音象征和联觉语音象征:直接语音象征指的是词的语音直接模拟自然的声音,即拟声词;联觉语音象征指一些词,其音不能直接表明词义,但可从语音的音响或发音特征联想到某种意义。语音表意是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也是行文写作的重要手段,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语音既可以带来某种效果,有助于作者更深刻更有效率的表达主题思想。
三、《阿蒙提拉多的酒桶》中的语音象征
开篇叙事者的独白给故事的发展进行了简洁而有效的铺垫,同时也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恐怖的气息。在开篇短短的107个词里,injury、venture、insult、wow、revenge、threat、avenge、risk、punish、impunity、wrong、retribution、borne、definitely、definitiveness、resolved等词连续出现,读者一看便知,主人公复仇的愿望在心头酝酿已久,报复的行动也经过了深思熟虑。英语中,不同的发音位置和发音方法会产生不同的音效,不同的音效也会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和不同的含义。在这些词中,绝大部分都是由短元音构成,如/i/、/e/、/Λ/等出现频率最高,而英语中的短元音可以加快节奏,表达风驰电掣的速度和雷厉风行,暗示坚定跟执着,即蒙特利瑟报仇的坚定跟速度。辅音可以划分成柔软和刚硬,G.N.Leech(1980)认为以下4组辅音按序码由柔而刚,逐渐增加硬度:
柔a)流音和鼻音:/l/,/r/,/n/,//,/m/
b)摩擦音和送气音:/v/,//,/f/,/s/
刚c)塞擦音:/t/,/d/
d)爆破音:/b/,/d/,/g/,/p/,/t/,/k/(张治国,2001)
在以上这些词中,刚硬的爆破音/d/,/t/,/k/的反复出现又一次表明了复仇者蒙特利瑟的极度怨很和报仇决心的坚定。根据语音象征学,/s/音象征了蛇爬行时的声音、风声或其它的嘶嘶声,这里形象的描写了蒙特利瑟内心复仇暗暗在有呐喊,故事的复仇的主题在这里就被明确地提了出来,仇是要报的,但报仇的人自己因此得到报应,这仇就等于没报;仇的人不让冤家知道是谁报的仇,这仇也等于没报,他逃之夭夭的笑声,也使得这个声音,及蒙特利瑟的疯狂与故事的压抑与恐怖在读者脑子里不停地回荡。英语的每个音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所以这些音不可避免的会受周围音的影响,音的相互影响充分体现在音的重复出现,音的重复出现对彼此的相互影响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就是一些包含否定含义的音,如果它们大量的重复出现,就会带来丑陋的含义,尤其是辅音。
文中的两个主人公在阴冷潮湿的地窖中前行,周围除了尸骨就是墙壁,自然凸出恐怖阴森的背景,一种死亡的气息让人不寒而栗。文中quiet、dark、damp、cold、twisting,bone、wall、tombs、death、dead这些词不断出现。双元音和长元音可以传达一种沉重忧伤之感,其中的长后元音/a:/、/u:/、/:/在发音时要拖长,与人呜咽或悲伤时说话的声音相似,这使气氛变得很低沉。/ai/、/u/、/ε/、/ei/、/au/等双元音也具有音长的特点,这种拖长给人一种神秘恐怖的感觉。低元音/e/、//等更加重了深沉的气氛,对于恐怖气氛的渲染起了重要的作用。地窖是罪恶的隐喻,象征着死亡和地狱凶手由清醒变成了疯狂,理智执行的有悖于人常理的心态和杀人步骤让人不寒而栗。爱伦.坡认为“小说应当着力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人格中以往被忽视的病态或者阴暗的方面,而且叙事要简洁明了,力争使故事以较快的节奏发展到,以便产生某种单一的预期效果。”(陶洁,2000)随着两个人在地窖里越走越深,气氛也越来越恐怖,“我”一步步走向人格没落,福吐纳托则一步步走向死亡。恐怖的故事场景暗示人性的残缺、阴暗。
当蒙特里梭开始在壁龛的入口处砌墙时,壁龛内不时传来福吐纳托的声音:“alowmoaningcry”、“furiousvibrationsofthechain”、“loudandshrillscreams”、“yell”、“clamor”、“alowlaugh”和“asadvoice”,这些和地窖里可怕的寂静(“alongandobstinatesilence”)相对比,叫人毛骨悚然。“low”、“moaning”、“furious”、“loud”,“screams”等的双元音和长元音,/u/、/u/、/ei/、/au/、/i/、/i:/等,传达一种沉重忧伤之感。从语音象征上来看,鼻音/m/常使人联想到低沉、含浑。“拖慢的节奏”体现了被困锁的福图纳托的恐惧和他无望地挣扎的情景。这里“拖慢的节奏”拖长了读者的阅读,增加了恐怖的效果及蒙特里索歹毒的心理,两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对比,都给读者的心灵注入了一种严峻、深沉的气息,紧紧地揪着读者的好奇心。
除此之外,爱伦·坡还用了很多的拟声词——直接语音象征,如:“Ugh!ugh!.”、“Ha!Ha!.”、“He!He!.”等等。吐气声/h/能使人想起人用力时的气喘嘘嘘,他在词首出现时象征人们做工或行动时“努力”或“费劲”的情形。这些词的语音以声音直接表示或反映了垂死或歇斯底里的人,其恐怖的氛围不言而喻。在搀扶福吐纳托走下地窖时,蒙特里梭取了两只火把(flambeaux),火把由flame(熊熊燃烧的火焰),变成glow,而随着他们逐渐深入地窖,及至福吐纳托葬身之时火把变成了feeblerays(微弱的火点),这显然象征着福吐纳托正在走向死亡。
四、结语
爱伦·坡通过对每个词精心选择,深人到了主人公内心最隐秘的角落,把人格中的缺陷全面地展露出来,使作品从场景到氛围都笼罩在疯狂和恐怖之中。音的象征意义是离不开语篇,因为每个音都是为语篇的整体意义服务的,只有从全篇的角度去理解才能更深刻体会作者选择一些音的意义。语音是语言的外壳,语言的音感离不开语音,其声音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助于传达意境、表达思想。爱伦·坡在《阿蒙提拉多的酒桶》中充分体现了语音象征的艺术魅力,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小说的恐怖氛围。
[1]蔡玉辉.多义·独特·自觉—爱伦·坡短篇小说浅论[J].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3).
[2]贺川生.音义学:研究音义关系的一门学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22-25.
关键词:《二十年后》;人际功能;人物关系
语言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现象,是人类交际过程中的桥梁与纽带,承载着协助人类完成不同交际目的的功能。根据交际目的的不同,语言的功能也多种多样,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看,在这众多的功能中,最为抽象、最具概括性的那些功能是语言所固有的,具有语言的普遍特征。这些语言所固有的最普遍的功能特征大体可3类: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些功能都是语言的元功能。其中本文主要使用的是语言元功能的第二类人际功能。人际功能主要描述的是人类为了达到保持人际关系的交际目的,使用语言来协助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用语言来描述世界,影响世界及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在人类交际的过程中,使用语言的最基本的目的是给予和索取某种商品。在这里,商品具体为“货物和劳务”(goods-and-services)和“信息”(information)。概括而言,语言担任的言语角色具有4种基本功能,即给予信息、索取信息、基于货物和劳务及索取货物和劳务,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它们功能标签是:陈述、提问、提供和命令。作为语言元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其中“语气”又由“主语”(subject)和“限定成分”(finite)构成。小句中,语气以外的部分包括谓语、补语和状语,合称为“剩余部分”(residue)。
《二十年后》描述的两位在纽约一起长大的主人公鲍勃和吉米,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变化过程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阶段一,巡逻警察与路人;阶段二,交谈甚欢的两个陌生人;阶段三,两位挚友;阶段四,警察与通缉犯。这样的发展转变过程不仅使小说的情节曲折多变,更促使了欧亨利式结尾的形成。在故事情节中,转变是这样完成的:
一、巡逻警察与路人
夜晚10点钟,天空下着小雨,阵阵吹过的寒风几乎清空了所有的街道,于是,巡逻警察的身影变得格外醒目。在一家漆黑的五金商店的门口,他遇到了一个人,此人开口说道:
"①Well,I’llexplainifyou’dliketomakecertainit'sallstraight.②Aboutthatlongagothereusedtobearestaurantwherethisstorestands---'BigJoe’Brady'srestaurant.”
"③Untilfiveyearsago,”saidthepoliceman.“④Itwastorndownthen.”(:Subject;:Finite/Predicator)
二、交谈甚欢的两个陌生人
两个在街道上偶然相遇的陌生人继续他们的谈话。
Bob:①Twentyyearsagotonight,Idinedhereat'BigJoe'Brady'swithJimmyWells;…②weagreedthatnightthatwewouldmeethereagainexactlytwentyyearsfromthatdateandtime,….
Policeman:③Itsoundsprettyinteresting.…④Haven'tyouheardfromyourfriendsinceyouleft?
Bob:⑤Well,yes,foratimewewrote.…
Policeman:⑥DidprettywelloutWest,didn'tyou?
Bob:You'reright!…
Policeman:⑦I’llbeonmyway.⑧Hopeyourfriendcomesaroundallright.⑨Areyougoingtoleaveimmediately?
Bob:⑩Ishouldsaynot!…Solong,officer.
Policeman:Goodnight,sir.
三、两位挚友
20分钟后,五金店门口来了一个高个子,穿着长大衣,衣领竖着,径直朝鲍勃走来。
TallMan:①Isthatyou,Bob?
Bob:②IsthatyouJimmyWells?
TallMan:③Blessmyheart!…④Twentyyearsisalonetime.⑤HowhastheWesttreatedyouoldman?
两人相遇后,分别用疑问句完成双方的问候,即句①和句②,原因是双方都需要索取信息来证明来者就是自己要等的人。小句③④是两位重逢的挚友发出的感慨。值得一提的是小句⑤是一个特殊疑问句的形式,其主要作用是需要听话人或回答问题的人将疑问词代替的部分补充完整。两位20年后重逢的朋友充满了对过去时光的感慨和对重逢的期待,他们之间的亲密交谈将彼此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仿佛又回到了20年前。
四、警察与通缉犯
但很快鲍勃就发现来见自己的高个子并不是自己等待的吉米,而是一个便衣警察。鲍勃被捕了,便衣递给了他一张纸条:
Bob:①Iwasattheappointedplaceontime.②IsawitwasthefaceofthemanwantedinChicago.③soIwentaroundandgotaplain-clothesmantodothejob.
纸条上写的内容包含3个小句。句①和②是陈述句的形式,紧随其后的句③中包含的somehow是一个连接状语,表达的是语篇功能,并不具备人际功能,所以既不属于情态部分,也不属于剩余部分。但句中的couldn’t表达了吉米对抓捕工作的担忧,作为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下定将鲍勃抓捕归案的决心是不容易的。
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观为出发点,从人际功能的角度对短篇小说《二十年后》故事表述所使用的语言及主要人物关系变化的过程进行分析,首先验证了功能语法理论,特别是人际功能理论可运用于语篇分析。其次,通过对小说包含的小句进行的人际功能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小说作者安排情节的别具匠心,这些看似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安排最终完成了欧亨利式结尾的呈现,惊叹之余,细细想来这样的结尾又在情理之中。
〔1〕Thompson,G..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M].Co-publishedby: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Beijing,China)&HodderArnold,2008.
〔2〕李美霞.功能语法教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
其次,我们上课会做一些互动,先让我们看一些小视频、短篇,譬如TED,然后让我们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不但增大了我的胆量,还让我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让我获得了参与感与荣誉感。
[关键词]视觉法情节提纲法篇章与语境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修订本精读第三册{CollegeEnglish*IntensiveReading}选了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等了一整天》。讲的是一个九岁小孩,患了流感,发烧高达102度(华氏),由于混淆了摄氏与华氏度,误认为自己马上将要死去。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就故事中的一个部分提出了两个问题。
(1)故事中间的打猎情景,似乎与整个篇章衔接不紧密,是过渡还是离题?
(2)假如两者都不是,那怎样解释?它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将以全新视觉即结合语言学的方法,解读《等了一整天》打猎一场在整篇结构中的功能与作用。
二、视觉一——应用认知语义学进行分析
认知语义学家Langacker提出“建构场景”的方法来确定结构和语义的关系。其中包括视觉法,提纲法。任何故事都应该是一个整体,所有成分应该相互联系,对主题做出贡献。所以我们用以上方法对本篇故事组成进行描述。
(1)视觉法
把事件分为中心物和目的物,《等了一整天》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我”时而作为一个观察者,时而作为参与者。孩子在此作为活动中的一个目的物,“我”同时又是事件中的中心物,因为我是随目的物而动作的。故事中的孩子是作者选择的焦点,这是故事内部语义的结构。
问题是当我们随着中心物移动时发现,在中心物本应围绕目的物运动时,中心物自己却游离于目的物之外——即打猎,此场景与整篇故事的语义发生了偏离。
通过上述结构和语义之间关系的分析,“打猎”一场似乎是多生的枝节,根据塔尔美的焦点选择的不同暗示作者对意义的选择不同理论及视觉法分析的结果,打猎一节暂时成为焦点,如此详细地描写打猎的过程,如寒冷的天气,溜滑的地面,多次的摔倒,作者并未因此放弃打猎,并且对来日的打猎抱有希望。这一节中心物的转移,正暗示了本故事的主题意义忍受与勇敢。所以打猎一节并未与目标物偏离。相反它对主题却具有加强作用。
(2)提纲法
这是一种“把在一个场景中观察到的相互关联的动作做以明晰的分析的方法”。目的也是区分场景与其发生事件之间的联系,确认那些成分可以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建立视点,识别动作的模式。本故事的动作模式为(如下图):
显然,“读者”看到的情景是一个动作的典型的模式,由施事(agent)生发能量向工具(instrument)转移,此后再向目标(patient)集中。“我”是故事的能量的发出者,因孩子生病而邀请大夫,此时我和大夫作为工具,目标是孩子。《等了一整天》的打猎一节,表面在结构上不能作为动作模式里的一个成分,语义也有很大的牴牾。可是作者不但在故事中添加了这一场,而且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怎样解释?
Saeed:(2005:191)在论语境与推断时介绍了由Clark提出的“搭桥推断法”,指的是读者根据上下文创造连贯,推断其中的意义。从故事的结局,结合前边情景,得到一定的背景知识,依此可做出推断:打猎定与故事篇章和主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结构上,它作为行动链中的一环,是篇章结构不可或缺的组织。
三、视觉二——应用功能语言学来分析
Halliday(2003:60)认为,篇章是语言意义的一个基本单位它是一个情景语义组织单位,是一个在语境中产生的围绕衔接的语义关系构造的连续体。篇章离不开情景语境。
胡壮麟先生(2003:1)认为,篇章指的是一段有意义,能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它依赖于情景,在此可以说“不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Brown&Yule(2005:37)在话语分析时介绍了Firth总结的一个模式,称它为情景语境,包含以下几部分。
参与者的言语行为
参与者的非言语行为
转贴于C:言语行为效果
Firth认为这个情景语境作为系统化构件模式最适用于语言事件。我们将《等了一整天》的情景划分为四个部分(利用视觉一的标记)。“生病——请大夫——打猎——结局”。
参与者的言语行为:发现生病
参与者的非言语行为:询问孩子
2.有关事体:illness=headache=fever
3.言语行为效果即故事的下文:butwhenIcamedownstairs——
Halliday(2003:22-23)吸收了前者的思想,提出了情景语境的三个成分和语域概念。
(1)话语范围。指整个事件,在此篇章与作者或者讲话者的意图共同发生作用,主题是其中的一个成分。
(2)话语方式。指的是在此事件中,语言通过什么渠道-书面或者口头来表达-即兴还是已经准备的,它的样式修辞方式如叙述,说教,劝说,寒暄等等。
(3)话语基调指话语角色互动的类型,他们相互间的社会关系,是永久性的还是暂时的。
这三个组成篇章的情景语境,语言特点与这三个成分就构成语域。
用Halliday的情景语境来分析《等了一整天》:
1.话语范围:生病—发烧,作为语篇产生的中心议题
2.话语方式:叙述体——本篇是一个故事文本。
3.话语基调:孩子、父亲、大夫
张德禄、刘汝山先生(2003:195)认为,无论Firth还是Halliday的语境论,表明篇章是由语境决定的。篇内的衔接服从于语篇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篇内衔接方式取决于情景语境类型,语境实现的意义优先于语篇实现的意义。《等了一整天》的顺序属于自然顺序,其中,打猎一节与Firth的情景语境和Halliday情景语境无论是语义还是结构的衔接表面存在明显的断裂。打猎一节可以说是Martin所称的“行动语言”即作者未曾用任何与主题(疾病)有关的语言来说明自己的心理,而是直接呈现打猎的情景,这时,语篇和情景语境就结合了起来,从而使语篇在语境中发挥作用,让读者从现场的情景语境来读取打猎一场的含义。这样语篇成为情景的一部分,使意义成为一个整体。
[1]Saeed,JohnL,Semantic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ingPress&BlackwellPublishersLtd,2005.191,328.
[2]Halliday&Hasan,CohesioninEnglish[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3,23-25.
[3]Brown&Yule,DiscourseAnalysi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5.37.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
关键词:哈金;《孩童如敌》;《两面夹攻》;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一个抽象概念,从广义上来说,它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它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由人们一代一代地往下传承并积淀下来的历史现象,它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由于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对于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来说势必存在很多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会反过来对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理解产生很大影响。
《孩童如敌》和《两面夹攻》均选自哈金的短篇小说集《落地》,以纽约法拉盛为背景,写大陆新移民的生活故事。这两个短篇讲述的是隔代人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主要是根深蒂固于中国传统思想的父母或祖父母和他们决定想要更美国化的孩子或孙子孙女们之间的冲突。
一
《孩童如敌》是从一个祖父的角度讲述了主人公和老伴儿卖掉中国大连老家的一切来到美国投奔儿子一家的故事。可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的事却让老两口非常沮丧。这种紧张关系起因于这对老夫妇的两个孙子孙女想要改名,以使他们现有的中国名字听起来更美国化一些,因为他们的同学老是发不好他们名字的音而常常取笑他们。而他们的儿媳也说若继续这样下去将会有很多麻烦的。在这对老夫妇看来,他们孙子孙女的名字都是经过算命先生算过,具有一定深刻含义的,因此不应该再随意改动。尽管如此,但是他们也并没有极力去阻止。随后,他们的儿媳便去图书馆查阅词典,他们的孙子孙由此获得了他们的新名字。接着,矛盾进一步深化,他们的孙子孙女想要改掉他们的姓。这一次,这对老夫妇再也不能压制住他们的愤怒,他们指责这一切都是由于他们的儿媳一味娇惯造成的。由此,家庭矛盾爆发了。孩子们为了保护妈妈,对祖父母们很是无礼甚至挖苦他们只是他们家的客人而已,这些话深深地刺痛了这对老夫妇的心,而他们的儿子也始终并没有站出来替他们说话,最终,这对老夫妇失望而又伤心地搬离了儿子的家。
中美不同的姓名文化是造成本篇小说中家庭冲突的主要原因。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姓名反应了不同国家在历史、宗教和文化上的差异。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姓氏文化无论是从政治,还是文化,还是社会活动层面上来说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姓的国家。据记载,中国的姓氏在原始部落早期就出现了,它源于母系社会时期的图腾崇拜,既是作为血缘关系的基础也是作为识别并维持血缘关系的标志。自从秦朝以来,姓氏体系的基本模式就已经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在中国,任何一个姓,都是从我们祖先那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它代表着有着共同信仰和血缘关系的同属于同一部落的群体。姓是这个群体中所有成员共同享有的特征,而名则是每个个体所独有的。换句话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的思想里,家族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任何个体都从属于他的家族。所以,在中国人的名字里,总是姓在前而名在后,这在某一方面也说明了姓的主导作用,而这和那些说英语的国家是完全相反的,他们更强调个性,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他们的名字是名在前姓在后。而且,在说英语的国家里,姓氏的起源远远晚于中国,而名的出现也比姓早。
作为常伴一生的个人信息载体,在中国,人们对名字的重视从一个人刚出生时就开始了。起名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蕴含着很多学问。通常,一个新生儿在取名字时,他的祖父母或父母会先找一个算命先生算过后再作决定,这听起来似乎很迷信,但它通常代表了长辈们的一种美好的希望和祝愿。因此,中国人的名字大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另外,作为一种血亲关系的象征,中国人认为改名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改姓更是背叛祖宗,不可原谅的忤逆之行。在老一辈们看来,一旦一个人改了姓,那也就意味着他将彻底使他自己与他的祖先、他的亲人脱离血缘关系。因此,这就是为什么文中的老夫妇在得知他们的孙子孙女要改姓时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而勃然大怒的原因。而在说英语的国家,人们往往更强调独立,追求自由,他们并没有赋予姓氏如此重要的意义,而只是把姓氏当做名的附属物而已。为了表现他们的不同寻常或凸显个性,他们宁愿改名而不是改姓。
二
《两面夹攻》中的主人公正面临着公司裁员的压力,他的母亲从东北老家来到美国打算和他们一起生活半年,但还不到三个星期,他母亲和他妻子之间就一直矛盾不断,婆媳关系很是紧张。一方面,刚来到美国时,婆婆由于语言不通,在当地也没有其他认识的朋友而觉得很是孤独,心想若是有个孙子或孙女照顾着也不至于这样,而儿媳在上护校,她想在获得学位后再考虑生孩子;另一方面,儿媳为了躲避婆婆的说教,故意下班后晚些回家,主人公担心他母亲做不好饭,同时又担心她会做一些他妻子过敏不喜欢吃的饭菜,于是他不得不下班后还要匆匆赶回家做饭。为此,婆婆便指责儿媳不做饭不做家务,没有尽到一个做妻子应当尽的责任和义务。就这样,婆婆总是抓住任何一个机会说教儿媳。在儿媳看来,不论她做什么都不能让她婆婆满意。这让主人公夹在他母亲和他妻子之间处境艰难,他不想和她们中的任何一个弄僵关系,尽力去维持母亲和妻子之间的和平相处,因此很是疲惫。最终,尽管他的老板并没有把他列在裁员名单之内,但无奈之下,他还是不得不主动辞职,放弃他作为家里顶梁柱的身份,而他的妻子也故意推迟去上班以配合他演了一出家庭快要破产的戏,终于,他们把他的母亲送上了飞往中国的飞机。
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尤其在老一辈们的观念里,男人和女人在一个家庭里面所扮演的角色是早已被界定好了的。男人主要负责在外赚钱养家,同时,他们也是家庭的主要决策者。而女人则被认为理应具备为人妻为人母所应该具有的美德,需要负责家里的家务,照顾丈夫乃至全家人的饮食,并主动承担起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任务等。因此,在中国一直都有“男主外、女主内”这一说法。尽管现在很多中国女性也走出家门,有了她们自己的工作,但是洗衣做饭,生儿育女,照顾好孩子、丈夫和老人仍然会被认为是她们首先最应该做好的工作。
三
这两个短篇中,除了上述各自体现的文化差异外,还有一个差异同时存在于这两个短篇之中,那就是美国人强调的是个人主义而中国人强调的是集体主义。美国人提倡个人奋斗,其浓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在他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在美国,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培养独立的习惯。孩子们会通过早上送报纸,帮邻居修草坪,或帮助父母做家务等方式来获取零花钱;当年满十八岁时,他们通常会被鼓励离开家庭独立生活;一旦结婚,他们更是单独居住,靠自己的打拼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生存,即使有了孩子后,也完全靠自己抚育,不指望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而当他们老了,他们也不和他们的孩子或亲人一起居住,而是选择住在专为老人提供的社区里。就算是身体不太好了,不能独自料理自己的生活了,他们也会住到专门为老人提供的医护中心,而不会搬回到儿女的家。
在中国就不一样,大多数中国人更愿意一个大家庭生活在一起。在中国人的思想里,当孩子们小时,父母们哺育照顾他们,因而,当他们长大成人时,父母们也不再年轻了,他们也应该主动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年轻人成家了,若夫妇两人都上班,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会帮忙照看他们的孙子孙女以减轻负担,因此,在中国,有句俗语叫“养儿防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人,虽已年事已高,但这也正说明了他们有着年轻人所没有的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广阔的人生阅历,因而通常被尊称为‘智者’或‘长者’。像在美国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之间那种可以彼此直呼其名,甚至孩子可以当面指责反对长辈的做法在中国人看来是非常不礼貌,而且是绝对不允许的。
四
总而言之,正是由于这么多的文化差异才造成了这两篇短篇中的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误解、冲突以及伤害。认识到这些差异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理解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尽可能的避免由于文化不同所带来的矛盾和伤害。首先,我们应该放弃偏见,要抱着正确的、包容的态度来看待不同的文化;其次,努力适应新的环境氛围,入乡随俗应该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再次,对于那些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来说,彼此之间及时沟通,相互理解也很重要。只有这样,我们彼此才能更好的交流,才能够拥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生活。
[1]何新主编.中外文化知识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HaJin.AGoodFall.Pantheon,FirstEditionedition,2009.
在课堂上,利用本单元前面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对两个小喜剧进行了理解和分析,为学生课后的表演和制作做好充分的铺垫。
一、了解剧本,理解剧情
带领学生阅读戏剧并主要了解剧本的基本结构及人物和场景,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的词、句及人物说话的语气。然后,进行进一步的戏剧学习。
二、听剧本
听剧本,让学生模仿其语音语调,并想象对话发生时的情景及剧中人物的表情与动作,为表演做准备。
三、分角色读
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上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听、边欣赏、边分析、边遐想,受到美感教育。
四、分组讨论,说剧本
在课前预习和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提问题,然后从中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讨论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并根据教学目的做归纳总结。
通过对戏剧的学习,可以要学生将剧本用Rewrite或者Retell的形式改成小故事等。如果难度较大,可以提供关键词。还可以在学完后,指导学生写review。
经过课堂上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并熟悉了剧本,所以课后留给学生们一个任务:选一个戏剧在第二天表演出来。结果,学生们给了我极大的惊喜。一是本来很少回答问题的同学都踊跃参与了表演;二是部分学生进行了创造,加了一些更赋予戏剧性的台词及表演;如有一组学生在表演Theinvisiblebench时,加入了一个Reading部分所学的一种戏剧形式——physical,故意绊倒在地,让观众发笑。还在中间加入台词如“Herecomesabeautifulgirl”等等。而且,学生的表演都是不带稿子,表演得惟妙惟肖。这样一来,使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基本上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个性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张扬。看到学生们的优秀表现,我鼓励学生课余把寓言、一些小故事及电视电影的经典片段改写成小喜剧,并给一节课由学生呈现他们的成果。学生们的创意不断,而且他们的剧本贴近生活,很有表演性。课后学生们感到学好英语的信心倍增,我也很有成就感,有这么出色的学生。这种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潜在能力。
阅读能力也是阅读方法,阅读目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阅读材料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不同种类的书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一个聪明勤奋的学生,再加上他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有灵活多样的解题技巧,就会在中学阶段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不同的阅读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是不要出声读或指读,要默读。默读可以集中大脑边读边想,可设问、可推测。要调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智慧,一口气看到底;不要一看见生词就查字典,要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要舍得放过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阅读兴趣。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工具性;人文性
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教学中,泛读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用途上看,泛读的实用性最广,生活中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阅读是泛读。通过泛读教学,可以使学生频繁地接触语言材料,认知大量常用的词汇和语汇,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虽然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逐渐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转变,但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基础还是阅读能力。
泛读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理解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文字的快速感知能力,同时巩固和扩大词汇及语法知识,培养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和习惯,扩大知识面。传统的外语教学一贯注重精读,认为泛读是辅助与配合精读的手段。这种重精读、轻泛读的做法将学生束缚在狭小的语言范围内,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当代外语教学理论主张精读与泛读并重,甚至提倡大力加强泛读教学。
泛读课是大学英语众多基础课程之一,泛读课程的教学方法一般有两种,其一泛读和精读课教学方法大致相同,把课文讲得很细致,这样就造成了精读泛读不分的局面;其二是简单地让学生记忆单词,做阅读理解试题,这样的结果是不能全方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笔者本人正在从事泛读教学,近年来不断与同行探讨,查阅资料,在讲授泛读课程时试图走出一条新路,即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分三个环节培养学生。
第一个环节,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
第二个环节,练习快速阅读和短篇阅读,培养学生的中层能力。
第三个环节,扩大知识面,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高层能力。
“我是陈凌真,来自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七(8)班。我喜欢读书,尤其是英文原版书籍。一本本有趣的英文书让我沉醉,也让我了解了很多的课外知识。”优雅大方的谈吐,恬淡温和的笑容,这是陈凌真给初初的第一印象。交谈下来,初初觉得陈凌真最大的闪光点莫过于对英语学习的执着与热爱。今天,初初就和同学们一起聊一聊陈凌真学英语的“那些事儿”。
故事
家庭环境从小熏陶
不同于很多小孩童年时沉浸于动画片,陈凌真幼儿园时期就开始接触英语了。这和家庭氛围有很大的关系,家人为陈凌真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爷爷早年在外籍商船上工作过,英语发音非常标准,爷爷经常给小凌真绘声绘色地讲当年他是如何用英语航海命令指挥舵手(quartermaster)开船的,如“hardtoport”(左满舵)、“fullspeedahead”(全速前进)等。小凌真就跟着爷爷学发音,尝试着接触英语。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陈凌真的发音自然是十分标准。说到发音,在美音和英音中,陈凌真坚持学英音,她觉得英音特别好听,透露着贵族范儿。
家庭成员中,陈爸爸也非常喜欢英语。爸爸在高校工作,因为工作缘故,经常会接触到英语。小凌真上幼儿园时,就被爸妈送到学前英语班,学习英语字母、发音和简单的单词。小凌真被老师手上有趣的道具、好看的动画片以及好玩的游戏所吸引,慢慢喜欢上了英语。
爸爸为了启发陈凌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给陈凌真准备了一部复读机,让她在上下学的路上可以听自己喜欢的英语磁带。陈凌真听的比较多的是课文、课外学习资料、英语故事以及英文歌等。陈凌真还特别喜欢看影视原声作品,“我喜欢看迪斯尼的童剧,《小鹿斑比》《疯狂动物城》《冰雪奇缘》等。”“letitgo,letitgo,can’tholditbackanymore…”看着《冰雪世界》演绎的奇妙故事,陈凌真也会情不自禁跟着哼唱影片主题曲。
听英文磁带和阅读对英语学习固然很有用,但与人用英语交流是提高英语水平更直接的方法。爸爸平时会用英语和陈凌真进行交流,“你能开一下窗吗”“你能给我倒杯水吗”“自己去写作业吧”这些简短的英文对话就贯穿在陈凌真与爸爸的日常生活中。周末的时候爸爸也会带陈凌真出去玩,到了景点之后,爸爸会用中英文相结合给她介绍景点,陈凌真如果有问题,都会用英语问爸爸,如果有不会的单词,也会向爸爸请教。渐渐地,英语成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简单的交流方式。
学好英语,听说读写是关键
俗话说,熟能生巧。学习英语,除了勤练,还要巧练。
对于英语课堂的学习,陈凌真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老师讲完语法之后,陈凌真会自己整理所学的知识点。为了更加熟悉语法,陈凌真会用这个语法造句,如果这个句子造得对,就把它整理到语法本上,这样,陈凌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语法笔记本。陈凌真还有一套独特的背单词的方法,就是边读边写边记。
学会勇敢地表达自我
如果说英语学习是输入的过程,那么英语演讲就是输出。只有夯实英语学习基础,英语演讲才能口若悬河。对于这一点,陈凌真也是坚信不疑的。提高英语演讲能力需要语言环境,因此,陈凌真格外珍惜与外国人对话交流的机会,通过与外教的互动对话,逐步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陈凌真也是英语演讲比赛的“常客”。
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时,陈凌真站在评委面前,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那大概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到现在参加过大大小小好多次比赛过后,陈凌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最早参加的英语演讲活动是南京市电视台少儿频道举办的少儿英语演讲比赛,当时初赛时评委是外籍老师,我一紧张,忘了一部分准备好的演讲内容,自然就被淘汰了。”有了失败的经历,陈凌真也明白了英语演讲不是死记硬背,英语演讲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想讲什么内容,怎么用英语表达。因此,陈凌真开始注重克服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线外教课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会观察模仿外教的语言表达方式”。
英语演讲比赛中,对于让很多选手忐忑不已的评委提问环节,陈凌真也是信手拈来。最近的这次比赛,她的演讲题目是“友善帮助是给别人最好的礼物”,演讲完毕后评委针对她的演讲内容提问。评委问她所有的帮助都是友善的吗?陈凌真认为所有的帮助都是友善的,因为帮助别人就是出于自己的善心,如果没有善心的话,可能也就不会出手帮助别人了。她对自己演讲的主题深信不疑。陈凌真告诉初初,她一直很喜欢演讲,这一路走来她感觉到明显的进步,自己会继续加油努力的!
对语言的纯熟掌握让陈凌真能直接而深刻地接触西方世界,然而聊到个人爱好,她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难怪初初见陈凌真的第一眼会有一种温润儒雅、大方稳重的气质呢!
学好英语是一个精益求精、思考语言习惯的过程,英语演讲是一个充满激情、表达自我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是一个真实的、努力成长的陈凌真。陈凌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