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看答题技巧2022

在语文的试卷中总,考的题型不少,不同的题型的答题技巧是不一样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必看答题技巧,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必看答题技巧

一、进入考场,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具体做法是: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不要着急,按时交卷就行了”。“相信自己,决不轻易留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原则。

三、开考铃声响后允许答题。答题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心态:

(一)基础知识(1——4题,12分)

1、字音辨析题:

答题技巧:

(1)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

(2)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

(3)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4)审清题干,用排除法较好。

2、字形辨析题

答题技巧: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是重点,生僻子一般不会错。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

3、词语运用题

(2)语境分析:在原句中划出关键词作为区别的参考。

(3)善用排除: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同时也要做记号。

(4)语感判断:如果确实拿不准,就要凭语言感觉去选择。年百微吨度年个

(1)根据成语意思判断,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2)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

(3)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4)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5)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如,想入非非,灯红酒绿。

5、病句辨析题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歧义)、不合逻辑。

答题技巧: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回忆以前做的常见病句的标志。

(1)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2)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3)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4)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5)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6、标点符号题

标点符号题答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错误类型:

(1)该用句号的却用了逗号;

(2)非疑问句却用了问号;

(3)选择问句中用了两个问号;

(4)倒装句中问号前置;

(5)感叹号的位置出现在句中;

(6)分句之间误用了顿号;

(7)表示约数的数词间用了顿号;

(8)习惯上作为一个词使用的并列词语间用了顿号;

(9)二、三层次的并列间用顿号(只限第一层次并列用);

(10)引号之间用了顿号;

(11)没有提示和总括作用的地方用了冒号;

(12)冒号的通领范围不清;

(13)引语中间“某某说”后用冒号;

(14)是间接引语却用了引号;

(15)引语中句末点号位置不当;

(16)括号位置不当;

(17)该用括号而未用;

(18)冒号和破折号互相混淆;

(19)破折号和“是”重复;

(20)省略号和“等”重复等。

7语言连贯题

答题技巧:先从语句形式入手,再从语句内容考究。

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是否一致→话题是否一致→前后句式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吻合→音节是否和谐等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5—7题)

1、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说明性文字抓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的解释文字,议论性文字抓基本观点以及对观点的阐述文字。读好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能复述每段内容)

2、再读3道选择题题干和选项支。

3、再读一遍原文,读的时候要将选择题中的选择枝内容在原文中划出来。

4、解题。正常思路是:定位——核对——判断。解题时要将选择枝与原文作比较进行判断。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在题目中划出要求你回答的对象;(2)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所以要特别注意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故意夸大缩小,混淆先后,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等。

(三)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8—10题)

2、再读原文,带着“什么人”“几个人”“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这样”等问题对文段用心默读、圈画两遍进行理解。阅读过程中见到加点字时要到题目中进行理解。

3、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4、解题。题目设计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A、信息筛选题(性格表现题):

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看清楚“谁”的“什么性格”,防张冠李戴、问牛答马这种错误。

B、词语理解题

(1)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先翻译每组中高中学过的那个句子中的虚词意思,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注意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意义。

(2)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近)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注意古今异义词。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C、内容归纳题

好了,客观题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同学们一定要再填涂机读卡时注重规范。第一卷答题用时约40分钟。

填完后,拿出草稿纸,准备进入第二卷主观题的作答阶段。深呼吸后,就开始吧!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

第Ⅱ卷(共120分,用时50+60分钟)

(四)文言翻译、诗词鉴赏、名句文学常识填空(23分)

11、文句翻译题(10分):

(1)要结合译句重读上下文句子。

(2)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此时要特别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3)圈出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的解释是得分点。

(4)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这也是得分点。

(5)开始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并能体现句式特点。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6)一定牢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忠实原文。个别字实在无法讲通,考虑通假、活用或意译。

12、诗词鉴赏(12分):

《诗三首》特色鉴赏

《涉江采芙蓉》主要特点是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诗人将妻子采莲思夫的画面和丈夫伫立路边思妻的画面组合在一起,让夫妻二人同时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呼喊:“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从而产生强烈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归园田居》给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在欣赏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进入到一种崇高的境界。

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美轮美奂”也成为新闻媒体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但其中的“轮”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美轮美奂指建筑物高大美观,“轮”的意义是“高大”。

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人们往往把黄浦江错写成“黄埔江”。

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囊括”一词频频见诸新闻,例如“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

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

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不仅电视台、报纸的时事、文摘栏目喜欢用“精萃”为名称,连许多书名也跟着犯错。其实,“精”指经拣选的好米,“粹”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而“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最容易被误读的古诗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们普遍认为它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梨花开放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央视“青歌赛”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理解。其实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它们是千古咏雪名句,写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并非实写梨花,也不是形容冬景。

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无时无刻。常常被当成“每时每刻”使用。语言文字专家指出,“无时无刻”必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而“每时每刻”常与“都”搭配。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代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高中语文诗词:怀古诗词鉴赏要诀

怀古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因为诗涉历史,所以在鉴赏时难度较大,对于中学生而言,不掌握一定的鉴赏诀窍,回答起问题来肯定会搔首踟蹰,不知从和何说起,怎样落笔。

本文就此做一点粗略的探析,以拨开疑云,启发思迪,打开解题通道。在鉴赏时首先要懂得怀古诗词与史书和史论之间的区别。

一、是不要把怀古诗词看成是历史,由于篇幅的限制,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不讲究百分之百地忠于史实。比如说李商隐的《贾生》,与史实就颇有出入,其实,汉文帝还不算昏庸,也不是不想重用贾谊,贾谊之不被重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遭到周勃等元老大臣的反对。诗人只是抓住“问鬼神”与晚唐许多皇帝佞佛媚道以及自己和贾谊都最终不被重用这两个相似点,借此发挥,以抒发自己“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无尽感慨。

二、是不要把怀古诗词看成是史论,在二十个字到百把个字的一首诗或词中,绝对无法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做出全面的评价,做出结论,只是抒发某种感慨。例如课本中历史学家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对王昭君的评说则明显带有史论的性质,得出和亲政策比战争好这一结论,这对搞好民族团结颇有意义;而杜甫的《咏怀古迹(三)》只是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而对王昭君斯人则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同情,不做任何结论,其间有霄壤之别。例如我们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出这样一道题目:“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就不能用叙史或论史的手法来考虑怎样回答,只能从怀古诗景物描写的角度来作如下分析:“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其次,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三国演义》开篇词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自然带有很大的戏谑色彩,还是陈与义的“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说得好,其中蕴含着诗人多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无穷感慨。还是以杜甫的《咏怀古迹(三)》为例来阐述这一问题:王昭君与杜甫的的连接点究竟在哪里呢

出这样一道题目:“这首词最后以怀念李白和写景作结,所含有余不尽之意主要是什么”回答时则应考虑作者与李白来采石矶时有何共同点,落拓的南宋爱国诗人的愁和恨与李白因参加李幕府而被流放,最终死于此,十分相似,据此可作如下回答:“李白想‘为君谈笑静胡沙’,落得远贬夜郎路八千;如今奸佞当道,词人的前程也不会比李白好多少,怕是和青山之外缥渺的远烟一样。”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注释】①范文正:即范仲淹,谥号为“文正”。②悴:忧。③睢阳:古地名。④封志:封存并加标志。⑤谏官:给皇帝提建议的官员。⑥而:你。⑦俾:使。⑧封识:即标志。宛然:依然如故。

【文言知识】说“辞”。“辞”是个多义词。

一、指“推辞”。上文“文正方辞避”,意为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

二、指“告别”。《木兰诗》:“言词”、“文词”。如孔子说“辞达而已矣”,意为文辞只要通顺就可以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游②方③以④成立

2、翻译:①会术者病笃②不足以付,③内文正怀中

3、“当以还汝”中省略了介词宾语

4、理解:这件事说明范仲淹

1、①交往②方法③因为④成家立业

2、①适逢那个有道术的人病重②不值得交给他③放在范仲淹怀里(内,同“纳”)。

3、之当以[之]还汝。

4、不自私,不贪利,为人正直。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公式

这两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共设四个小题。做好这四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文言文阅读

1、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法。

3、“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处宜稍放慢速度,力争做正确,做完后,回过头来检验前面几个题的正误。

1、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把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

2、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3、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4、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5、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6、文言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习一下。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方法

1、作文阅卷细则

(1)整体要求:有字即不给0分;无标题扣2分;每缺50字(3行)扣1分;错别字每1个扣1分。

(6)抄袭等情况的处理:

套用,也可以称为改写。故事是别人的,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个别地方根据题目要求,作了一定的修改。这类作文,如果再创造的成分教多,且能判断该考生的确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可以在及格分以上给分,但不能超过40分。

仿写。模仿与套用卷相像,但不一样。模仿卷的再创造成分更多,所以,如果立意、语言等方面出色,这类卷子可以打二类分,但不得超过50分。

2、问题作文

若作文具备以下四点之一,则视为问题作文:内容上有严重政治倾向性错误;作文雷同;前后笔迹不一致;在文中有特殊标记。问题作文提交组长或阅卷大组处理。

3、阅卷教师的特点

(1)工作量大,易产生疲劳:不愿意仔细看,主题不清,立意不明的,直接打入低类。看得费力,主题句没找到或不好找到的,打低分;电脑阅卷,字迹模糊,扫描不清失信息,老师看得吃力影响分。

卷面“容颜”须装扮,要讨“考官”心喜欢。

必须用专用笔答题,浓淡适度;少涂抹、轻涂改,即使涂改,也要按规定(将所修改的内容用双横线划掉,然后在其上或下写上应改成的内容)轻轻地涂,清晰地改;字不要写得太大、太松散,有格的也不要写得太饱满,字体要端正,不要太歪斜(斜度大的扫描出来很朦胧,模糊不清),字距行距也不要太大。千万注意:模糊不清难以辨识的无论是简答题还是作文一律判零分。

(2)阅卷老师易产生主观性。我们必须想办法使阅卷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向着有利于你的方面发展,否则便会造成直接排斥。

隔皮猜瓜原有“道”,作文写作有“诀窍”。

(3)评分标准是阅卷教师的唯一准绳。按照评分标准写作文是作文稳中求胜的关键。我们必须真正的弄清写作的评分标准。

以基础等级(内容+表达共40分)和发展等级(20分)为基准,并且对评分细则有了补充说明:以“内容(题意)”为主先打“奠基分”(即“内容”或者说“立意”是基准,决定分数的走向),然后在其相邻等级中再为“表达”和“特征”打分,不跨等级打分。(先确定“内容”等级分,即根据“立意”确定等级,然后再给“表达”和“特征”定级)

正确应对三大题型

(1)人生观、价值观范畴的考题

例如:以“快乐”为话题、以“成功”为话题。

但如果遇到这样的考题,写作的时候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可以在材料的选择上突出时代感。

●写作的时候注意理性的议论和感性的抒情相结合。

(2)生活中的美德范畴的考题

中国社会20多年来持续变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部分美好品德也面临着丧失的危险。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考作文以此为作文题,并借此促进学生以及全社会对美好品德的信仰是很有意义的。近几年来,社会诚信渐渐丧失,假名牌发展成假酒、假药;打假发展成假打;情况之严重使总理在高等学府提出“不弄假账”。

对于这样的作文,写作时要注意:

●对题目的解读要深入、细致。比如“诚信”,人言为信,写作时可以强调这一点;比如“宽容”,“宽”和“容”有不同的意义;再比如“合作与竞争”,写作时要揭示出两者的关系。

●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解读,赋予其厚重的社会意义。去年上海高考中有一考生“想握住那些敢于说真话的人的手,以表达我的崇敬、我的支持与我像你们那样敢于真言的决心”,就是凭借作文中厚重的社会意义而获得了很高的分数。

●避免空谈,要具体、实在。

●见解有新意,不妨颠覆传统。

●正因为可以颠覆传统,所以尤其要言之有理。

●展现出作为青年人的气息。

●从世界、人类、未来的角度,从文化、精神、道德的层面看问题,不要就事论事,要上升到理性高度,使作文更有前瞻性的眼光。

THE END
1.探究句子间逻辑奥秘,揭秘句子衔接关系的秘密与技巧诗句大全1、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元,而句间关系则涉及不同句子之间的联系和过渡,理解句间关系对于确保表达清晰、逻辑严密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转折词、递进词、因果关联词等,来明确地表达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在写作和阅读过程中,重视句间关系有助于更有效地组织思路和逻辑结构。 http://722973.com/f832a3cfEF65.html
2.架构案例分析知识点汇总构件管理支持类之间的关系有哪几种类型? 类之间的关系包括:关联、聚合、组合、依赖、泛化、实现(可写可不写,因为实现是接口与类之间的关系,而接口是一种特殊的类)。 类University与类Student之间的关系是:聚合关系。 类University与类Department之间的关系是:组合关系。 https://blog.csdn.net/zhousenshan/article/details/138380640
3.句子的关系类型关联词有哪些(关联词的八种关系)句子的关系类型主要有七种,分别是并列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比较关系、解释关系和顺承关系。每一种关系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使用场合。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七种关系类型及其特点。 1.并列关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通过某种并列连词连接在一起,表示同等重要的事情或事件。常用的并列连词有“https://m.douban.com/note/853848349/
4.句子的结构有几种类型句子的结构有几种类型 东方女人 2020-11-19 校园 好评回答 句子的结构有3种类型,即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根据语法形式,即句子的结构,英语的句子可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1、简单句。句型:主语+谓语。只包含一个主谓结构,而句子的各个结构都只由单词或短语表示,简单句有五种基本句型。They are https://m.edu.iask.sina.com.cn/bdjx/6imj2g4xYSQ.html
5.《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高中语文6、从本文所选的例子来看,你对吕淑湘先生的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有何感想,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可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小结: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日常留意、广泛收集,善于积累的学习方法。 7、分析归纳本文括号的用法,有几种类型?与其它标点如何搭配? 明确:A、注明例子出处 B、用以注释https://m.diyifanwen.com/gaozhongjiaoan/gaozhongyuwen/065801333155629.htm
6.段落之间的关系有几种段落之间的关系有几种 5种。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段是由句子或句群组成的,在文章中用于体现作者的思路发展或全篇文章的层次。有的段落只有一个句子,称为独句段,多数段落包括不止一个句子或句群,叫多句段。 1.总分关系: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总述全段的主要内容,再围绕这句话从几http://www.chusan.com/zhongkao/103587.html
7.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汇编②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分句是结构上类似的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法单位。复句有以下几种类型: 并列复句:既……又(也)…(平行并列)//不是…而是…(对照并列)如:他既会唱歌又会跳舞。 递进复句:不但……而且……如:他不但会唱歌,而且会跳舞。 https://www.360doc.cn/article/64176506_1086457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