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语言思维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不在于掌握多少逻辑知识,而在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现代汉语词典》将“逻辑思维”解释为:“人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它以抽象性为特征,撇开具体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叫抽象思维。”就语文课程而言,语言文字是思维工具,又是思维的外化。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总是紧密结合的。思维不合逻辑,语言就晦涩难懂;思维有逻辑性,语言就顺理成章。比如,很多同义词,在一句话当中,到底用哪一个最合适,最能达到交际效果,这就是修辞。在刚结束的奥运会上,一句“洪荒之力”风靡全世界。形容力大且用尽全力的词还有“吃奶之力”“熊罴之力”“九牛二虎之力”“扛鼎之力”“回天之力”等。词有本义、引申义,思考的关键是在此语境中的意义。
逻辑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观察、思考和表现事物规律的能力。读书有规律,这就是读书的逻辑;记忆知识有规律,这就是记忆的逻辑;人的生物钟有规律,按照精力的充沛程度安排自己的学习,也是一种逻辑。语文课中的逻辑,应当包括知识意义上逻辑和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教师要花大力气训练学生运用规律意义上的逻辑,训练学生按照事物规律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而不是刻板地背诵和考试逻辑知识。
二、将逻辑与语文内容相融合,在学习活动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语文重在语言,逻辑重在思维。要想方设法将逻辑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全过程,贯穿在词语解释、阅读理解、作业作文、演讲等学习活动中,认识语文内容所表达的规律性的东西,训练按照思维规律表达思想。
文学也讲逻辑,主要不是讲逻辑知识学问,而是讲文学表达的内容要符合事物认知规律。如李白的《静夜思》,讲的是一个事态的规律,反映的是作者构造的意向规律。学习语文需要逻辑训练,更多的是反映内容规律的训练,构造符合规律的文学意象的训练。
写作最重要的过程是思考。思维能力是写作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重要的作用。思维是写作的内核,语言是写作的外显,只有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语言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议论文是难度较高的一种文体,涉及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需要深刻的思维层次,还需要准确的语言表达。但通过写议论文,却能训练学生对世界的深刻认识,以及训练学生用书面语表达对事物的各种关系、处理事物的复杂想法甚至创见。例如,让学生树立说理从下定义开始的意识,学会对论述对象进行界定。让学生建立这样的意识:每一个论点和结论,都应避免下全称判断,全称判断容易出现各类“逻辑谬误”,给读者造成不严谨的印象。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逻辑图式:首先回答“是什么”――其次分析解决“为什么”――最后谈谈“怎么样”。看似简单,却有助于学生谋篇布局,增强逻辑性。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其中“外延”一词,是逻辑术语,是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学生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要求认识事物的对象及事物关系。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外延关系,如它们之间相容的关系,包括同一关系、从属关系、交叉关系;不相容的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和基础。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强调,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生活的源头,在实际生活里训练思想,能够对外界的事物常常持一种观察的态度,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逻辑和说理是基本的公民能力。职业教育就应该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思想者与合格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一些普世价值观,如什么是正当的欲望、正派的行为、应有的个人品格、适当的待人之道等。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职业学校高职语文课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必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也大有裨益。
二十世纪对语言的研究有两个相反的方同,一方面走向更加纯粹、抽象,如数理逻辑,另一方面则走向日常和具体,但这两个方面都要有自己的哲学化困境,一方面,逻辑与形式语言具有同语反复的性质,它不能表达哲学问题,另一方面,日常语言能表达哲学思想,但它充满了混乱,分析哲学的任务实质上是这两个方向的综合,把日常语言中的哲学问题以纯粹的方式表达出来,传统哲学中因语言误解而纠缠不清的命题可以用语言分析清除掉,但它达到的结果却是出人意料的。
分析哲学不等同于逻辑学,逻辑是思维的形式,分析哲学不直接研究思维形式,也不通过对逻辑形式的研究来研究思维自身;它也不同于语言的语义、语法学,语义和语法研究语言的表达方法,而分析哲学是以表达哲学思想的语言自身的形式为对象,但实质上探讨语言表达哲学思想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从日常的语言中清理出这种表达哲学思想的语言的纯粹形式,因此它表面上不理会一般哲学研究中的存在和认识论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已经化解在这种语言的形式和它们的关系之中,他们的任务只是发现和纠正以语言形式表达的哲学思想的错误,因此所有的哲学问题成为语言问题,但是分析哲学并没有从他们的研究中得到对哲学问题的解答,相反,他们认为用语言表达哲学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实际上他们的结论是语言没有表达哲学问题的能力,在分析哲学的意义上最终将导致的结论是:哲学的最终问题是无法用哲学语言来表达的。
但是这并不是问题最后的结果,分析哲学的意义是潜在的,首先,在人类的哲学史中它是第一次直接通过语言对思想的表达的可能性分析而指向了人类自身的一个本质——思想自身,他们至少揭示了了一个事实;语言可以呈现哲学思想过程,但人们应当对此保持在语言表达上的沉默,这是西方哲学最大的自觉,它意味着在科学的或实证的意义上它接触到了自己的非先验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分析哲学将为具有自身动力性和统一性中国思想打开中西哲学汇合之门。
“分析哲学”几乎与“语言哲学”相同地使用,但语言哲学强调语言表达的世界的结构问题,而分析哲学,在它的最深刻的意义上,是语言对存在论问题表达的可能性,因此更具有认识论的意义,或者说它是关于认识自身的认识论,而且在它的最终方向上,以显现的方式表达了它的存在论。
一、对表达的分析
虽然人类还可以用其它的方式表达意义,如手势,图像等等,但毫无疑问,语言是最精确、方便的表达方式,这主要源于二个特点:第一,语言具有标准性的语法形式,即具有表达的社会性;第二,语言具有自身本质上的逻辑性,即它自身是表达的。当然还有第三点,语言是思维的形式,这是与表达的本质有关的更进一层的性质问题。
一般语言陈述的基本形式就是主词和谓词,主词提出对象,谓词进行陈说,但人们总是在双重方式上运用语言,第一是以语言的方式表达意义,这是运用语言的主要目的;第二是运用语言自身的语法形式,即以大家都能接受的语法形式说出或写出句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成是语言表达自身。因此一个句子在日常使用时如果被认为是正确的就应当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但实际上日常语言往往是在这两重意义上混乱地运用,因此表现为语言的使用与使用的环境有关,为了能纯粹地进行表达,人们就首先应当从心理、历史环境中清理出正确的语言形式,弗芮格和罗素就是在对语言表达进行理想化努力的方向上展开了一个新的领域,也带来更多的意想不到的问题。
把语言的两种表达区分开来就是把语言对意义的表与表达的形式分离开来。即把对意义的表达与对自身的表达与区分开来。实际上,这种区分由来已久,这就是从语言中抽象出逻辑型式。对逻辑的研究几乎和对哲学的研究是同时开始的,而且正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奠基人亚理士多德建立了传统的逻辑系统,并以思维的形式的研究作为逻辑学的本质。传统逻辑以日常语言作为对本身研究的工具,因此传统逻辑学是以自然语言作为表达工具所组成的逻辑型式与逻辑关系为研究对象,比如命题与复合命题,命题的关系与推理等等。
逻辑研究一开始就是在表达型式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型式作为表达的工具自身这双重意义上进行的,比如一个作为研究对象的命题既表达了它的内容,又表达了自己的形式,这种情况几乎和语言的表达一样。为了表达的纯粹化,把语言符号抽象为纯粹符号,这就是数理逻辑的方法,即以纯粹符号作为表达工具。所谓纯粹符号是只表达型式自身的符号,依靠这种符号,逻辑型式可以直接表达型式自身。
在弗芮格研究的基础上,罗素首先以对命题和命题函项的区分成功地分离了命题和命题的型式,并且可以用纯粹逻辑符号表达出来。命题可以表达内容,命题函项则只表达型式,命题函项即是普通命题的逻辑型式,命题函项包含了未定成份(逻辑变元),当把这些未定成份赋予一定的命题值时,它就成为普通命题,用数理逻辑的语言说,一个命题函项是其值为命题的函项。比如,“罗素是一个哲学家”,作为普通语言,它既表达了内容,又表达了逻辑型式“某某是怎样的”,后者就是一个逻辑函项,在一定的逻辑符号系统中可以用纯粹符号表达为逻辑命题,如“p^q”等等。
二、分析的表达与不可表达
真正在内心深处困扰着分析学家的是,逻辑型式虽然是从日常语言中抽象而来,但它的普遍性保证似乎不能由这种抽象过程得到,而是由这种型式自身所保证的,前者是从经验中的抽象,而后者是自身分析的,正是在后者的纯粹型式上,表现了它的普遍适用性,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幽灵是无法驱散的,分析哲学并不是像分析哲学家所宣称的那样能真正地超越传统哲学问题,只是真正的传统哲学问题深藏不露而已。在分析意义上,逻辑真理是命题真值函项结构性的表达,似乎是自明的,如它是不是由抽象过程产生的,这种真理性从何而来?这最终将使语言和逻辑研究进入到认识论,成为真正的哲学。
在逻辑分析的意义上,逻辑命题是对自身的表达,因此无论是名词或者是摹状词的使用,它们与逻辑形式无涉,并不妨碍逻辑形式的自身表达,甚至意义上不正确的表达,如“‘数学原则’的作者仍然在世”虽然在事实上是不真实的,但在逻辑形式上并没有错。当然在分析的情况下,这两种陈述的区别是清楚的,但在日常情况下,包括一般哲学思维中,人们并不能时时自觉到这一点,甚至无法区分这两种情况,比如“存在”是在作为摹状词被使用,或作为具有指称意义的名词被使用就是无法区分的,只有对这种情况的觉察人们才会碰到了分析意义的哲学问题,但正如以上所述,分析哲学以无意义为据,不是解答哲学问题,而是取消了哲学问题。
但是,这并没有取消哲学,维特根什坦仍然深刻地察觉到,表达的无意义自身是一种显现。尽管一切逻辑命题都在同语反复,重言式却显现了证明,每个重言式都是证明的形式过程。维特根什坦的结论就是语言与逻辑表达在哲学问题上是无意义的,但它以“显现”的方式显现了它不能表达的东西——在终极推广的意义上,它们是分析意义上的“自在之物”——“不可说”的“神秘的东西”。
分析哲学取消了企图用语言方法表达的哲学,在认识论上语言就是认识的界限,因此语言就是世界的全体,语言不能通过自己表达自己界限之外的东西,更正确地说,哲学意义上的语言表达是无意义的,这实质上就是关于认识的表达可能性,这是真正的认识论问题。虽然表达最终即不能表达意义,也不能表达自己,但仍然显现了不能表达的东西,这就是“无意义”的意义。维特根什坦的研究在“显现”上中止了自己前进的脚步,他只是以格言的形式指出了它,并没有进一步研究它,因为它已超出了他的视野,当然他仍然以他的哲学活动显现了它,这也就是他的哲学,因此他并没有真正地取消哲学,在分析的认识论上:“对不可说的东西,必须沉默”——这也是一种哲学,它以分析的认识论表达了对世界和存在的看法,因而也就表达了分析哲学的存在论,因此分析哲学在双重意义上都是特殊的,作为分析方法的认识论和作为分析的认识论的存在论。
三、表达、分析与思想
以往的哲学主要都是研究客观、主观和它们的关系,哲学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从存在论到认识论,从认识论到方法,人类就像一个磨镜人,在不断清晰起来的镜子中看到自己不断清晰的自身,也看到了更多重的迷雾。当人们满怀踌躇地对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可能性,人的认识的形式、方法,包括知识的本质,以及认识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识,等等展开讨论的时候,总是发现一次又一次回到起点。比如就分析哲学而言,为了表达真理而探寻语言自身的确定性和纯粹性,分析哲学努力地摆脱日常语言的模糊性,感觉和心理因素而走向表达的纯粹形式化,但当他们认为成功在即时却发现不存在可以用理想语言表达的形而上学真理,因此一切哲学问题都因分析而被取消了。分析哲学认为"存在"问题只是一个语言问题,但是如果"存在"是一个谓词,那么关于存在的命题就什么都没说;但如果“存在”不是一个谓词,它就只能是一个有所指称的名词,这样分析哲学就又回到了它的起点——日常语言。
语言的本质之一是它的社会性,不同主体通过共同规则使彼此交流成为可能,这种共同的规则就是语言的“游戏规则”,“游戏规则”中的规则一词不过是“逻辑型式”一词在日常语言中的代称。但“游戏规则”的“游戏”一词则揭示了日常语言的另一个本质——语言的过程性,正是这一本质体现了语言与思想的同一性。维特根什坦后期的哲学研究强调了语言行为,反对语言的意义与使用的分离,其实这正是在强调了基于语言表达的思想的过程即思维活动。
罗素的类型论和摹状词理论把语言的逻辑结构即语言的表达形式与语言对意义表达的功能区分开来,但他没能把语言的语法过程、逻辑过程与思维活动相互缠绕、渗透的表达与表现的复杂关系精细地区分开来,也没有把语言行为与思想过程分离出来。比如在类型论中,可以用加引号和多重引号的方法表达不同的类型层次,比如罗素、“罗素”、“‘罗素’”等等,但是只有在思想中人们才能建立这种理解,并找到表达这种类型区别的方法。之所以在日常语言中存在许多混乱,真正的根源并不在完全于表达,而在于理解,在于思维。对意义的表达和对形式自身的表达在表达中是无法区分的,只有在思想中才能被理解,只有经过思维自己的训练后才能被无误地运用,因此理解像“无意义”的自身表达即“无意义”的意义之类的问题,要在能自如地运用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才能把握。
我们可举一个“逻辑哲学论”中一个稍有典型性的例子:型式概念。型式概念对应于固有概念,类似于命题型式,因此也应当可以称之为概念型式,在分析的意义上,一个概念在表达它的意义的情况下不能表达作为概念型式自己,所以“问一个型式概念是否存在是无意义的问题,因为没有命题能回答这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它只能显现作为型式概念的自己,但是,人们仍然能够思维和理解型式概念,否则,一切讨论就不可能了,这才是哲学上的终极的无意义。
四、显现与无意义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素数理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p146
[关键词]逻辑思维具体策略低年级词组句子段落
当前,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存在严重的逻辑问题。出现这种情况,除了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等有关外,更重要的还与教师教学中逻辑思维训练缺乏有关。因此,教师应借助教材范文,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以有效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一、充分运用词组顺序逻辑,进行有效训练
(投影显示:小白兔常常给白菜浇水,施肥,拔草,捉虫。白菜很快就长大了。)
师:孩子们,小白兔种白菜,具体有哪些农活需要做?
生(集体):浇水、施肥、拔草、捉虫。
师:不错,谁来做一下这几个动作?(学生表演)
师:想一想,这几个词语能不能颠倒呢?
生(集体):不能!
师:为什么?
……
日常教学中,对连续排列在一起的词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其顺序进行辨析,让学生明白:词语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稍不留意就会出现表达顺序的错误。
二、充分挖掘句子关系逻辑,进行有效训练
段落是由句子组成分的,要理解段落大意,就要弄明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因此,低年级的阅读教学,首先是让学生明白每一句话的意思,明白一个段落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句是哪一句;然后,让学生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明白为什么要先写这一句,清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教学《葡萄沟》这一课:
(多媒体出示: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让你吃个够。)
师:谁来说说,这一段话共有几句话?(四句)
师:如果每一句话都用一个词语来代替,分别是――
生:梯田、枝叶、葡萄、老乡。
师:这几个词语,这几句话能否颠倒吗?我们好好想一想。
三、充分整合段落之间逻辑,进行有效训练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语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明白段落之间的关系,并对此进行语言迁移,学会谋篇布局,从而实现逻辑思维的有效训练。比如,教学《狐狸与乌鸦》这一课,这样展开教学:
师:我们来学习课文,看一看狐狸一共说了几句话?
生:三句。
师:具体说说?
师:这三句,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一句比一句长,一次比一次好听。
师:是的,那这三句能否颠倒呢?
生:不能,狐狸的话应该越来越好听,越来越精彩,这样才能把肉给骗到嘴。
案例中,狐狸的三次说话,很明显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种立体的递进关系。这样的关系使故事越来越精彩,内容也越来越吸引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理解文本主题的同时,对学生逻辑思维也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提升其表达能力。
摘要:甘阳为《语言与神话》一文所作的序中说到,卡西尔运用“语言思维”、“神话思维”为重视人文学哲学的合理性、必要性正声。不同于早期以自然、数理等“推演性”认识为构建基石的“纯理性逻辑”的哲学,卡西尔的《语言与神话》引起的是一个“认识论的转向”问题。从为“人文学哲学”翻案的立场出发,《语言与神话》一文中的核心概念“隐喻思维”,实为对传统哲学中重逻辑的思维特征的反叛。本文旨在就其反叛过程中的几点重要论述加以阐发。
关键词:概念的存在与生成;语言的神性;隐喻思维
卡西尔所说“语言”和“神话”两个词,并不是逻辑性质上的语言,和流传至今的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从反逻辑的角度出发,卡西尔将语言和神话作为切入“人文学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意在探讨语言和神话的原初特征,及其相互关联。
一、语言、神话概念的“存在”之谜
援引苏格拉底对于神话的态度,卡西尔想要说明早期的人们关于神话及其之中的人物之间的认识就是“名”与“实”的对应关系。无论是斯宾塞的“宗教神话崇拜”,还是米勒不认为神话起源于对未知事物的观照这样的认知,归结起来,他们都是从语言,即“名”这一方出发,消解了“神话意识”的某种原初独立性,以此建立一种“名”与“实”的存在关系。文中卡西尔举出米勒用语词的“同源形似现象”来解释全部神话的根源。此时,语言学、词源学摇身一变,无疑是解释神话起源合理性的工具。当前人将语言看做是心智的表达工具,又无形中把神话、艺术等等“真理的内容”当做是心智运用语言所生产出来的幻影的话,这就会出现与我们通常的认知逻辑相悖的困窘局面。“幻影”是否实存?如果实存,就不能说“名”确立了“实”,那“幻影”一说就从自身了自己;如果不存在,那就是说“语言”、“神话”自有其存在、先于逻辑的一种原初形态。而后者,正是卡西尔所要探明的东西,发现“逻辑背后的东西”。
探究语言与神话原初的存在,实为为传统认识论找到源头,找到逻辑产生的根本。“文化的批判”,就是要打破逻辑规则,将语言、神话等符号的形式从逻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理性批判”与“文化批判”的分离,甚至是用后者解释、生成前者。
二、语言意识与神话意识的原初联系
乌西诺将神祗的演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瞬息神”、“专职神”、“人格神”。
第一阶段中的“瞬息神”是某一经验瞬间,人的主观情感的移注和放大。此时“神”的概念并不固定,也不会形成某种具有规律性的生成原则;第二阶段中的“专职神”产生于人们持续性的生活片段、生产活动之中,这时就有了加以确定的必要性,从而获得了一般性的使用意义;第三阶段中的“人格神”,这里神的名称与语言连接在了一起,一个神身上的众多神名,即是这一存在的能力、属性的表征。“人格神”拥有的名称越多,其属性就越是复杂,能力也越是强大。
神祗的演化、神话概念的生成,与其名称的出现密不可分。由此,神话意识与语言意识相互联系起来。“语词的魔力”就在于语词给了“神话意识”一个概念的同时,也一并成了“神力”的代名词。名称本身就富有了某种神性,又可说名称成为了证明神话实存的客观实体。这个事实,我们也可通过考察原始巫术中的名字禁忌这一现象而得以验证。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语词和神话思维的关系与巫术中的“交感原则”相类比。卡西尔更进一步指出,“意识经验并非单纯地与语词结合为一体,而是被语词所吞没了。”所谓吞没,就是两者全然合一的关系。神话思维使得语言将自身固有的精神力量被理解,无形中也让语言成为它的一种工具。
在对语言意识和神话意识的原初关联的探讨中,如果只限于乌西诺对神祗定义的三个层,卡西尔认为是不够的。他引用英国传教士考德林顿提出的一对宗教神话概念――“塔布――玛纳公式”(前者指“禁忌的力量”,后者为“超自然强力”)。早期的神话运思中,一位神明往往具有多个名称,也意味着具有多重能力和属性。然而,这只是“神话――宗教运思”循环的一部分,一方面语言在发挥自己逻辑的功能――即表义的确定性、明晰性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在相反的一处发力――即表义的可增生性、一般化。至此,这一循环完成。
然而,这里卡西尔指出神话概念的丰富性与语言表义的一般化倾向并不能算作彼此相似。神通过语言而得以“实存”,神话概念的范畴是由语言加以确定、划分、表现的。语言给予神话人格化的“自我”,这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我”即是“我”,即是“存在”,这是一种意识上先于逻辑的思维模式。神教中这种重视“自我”的精神力量,使得人认识到了信仰的“他者”与其内心的同一性。而这种同一性外化显现,则是通过语言与神话的相互建构,并最终实现反逻辑的思维过程中获得。
三、语言与神话的归结:隐喻思维
卡西尔认为语言和神话有一个类似的归结点,即“一种共同的心智概念形式”――“隐喻式思维”。不同于修辞学中的概念,卡西尔此处所说的“隐喻”是指“只包括有意识地以彼思想内容的名称指代此思想内容,只要彼思想内容在某个方面相似于此思想内容,或多少与之相似。在他看来,语言和神话都不能直接描述事物,而是采用间接的描述方式,求助于含混而多歧的语词。
语言与神话的共同点――“隐喻式思维”,即是这样一种心理活动:“简单的感觉经验的凝集与升华”。卡西尔用韦尔纳的一种可信的假说阐释到这种特殊的隐喻是那些由“魔法世界观”(即我们所理解的神话意识)所决定的,特别是由某些名称或语词禁忌导致的动机所决定的。古老民族中的风俗禁忌,能够很鲜明地体现语言在表述世俗、日常时受神话意识影响,继而通过一种具有转化作用的思维方式――隐喻,赋予某一对象以区别化的性质,即使最简单的神话概念,也是由此被高抬至“神性”的地位。
“隐喻思维”给予了语言、神话以一种合乎情理的手段在某个即时的场合中实现固化客观实在,这种非推演的思维结果无疑是对逻辑的反叛。这个过程是一个逐渐放大的过程,“推演式”思维的特点就是力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然而,却不会因为放之四海而失去各自的界限。
关键词:意合及形合;原因;逻辑分析
一引言
自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前语言学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翻译一直被误读为本族语与目标语之间的生硬转换。直到“文化转向”概念的引入,翻译才被认定为应该包含本族语与目标语之间隐含逻辑关系的分析及与之对应的显性转换。本文将从对比语言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探讨汉英两种语言意合和形合,隐性和显性等诸多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形成的原因,进而探讨如何有效地实现在汉英翻译中对汉语句子句内及句间隐含逻辑关系的分析及其显性转换。
二汉语的意合和英语的形合定义以及特征
意合(parataxis),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明显的外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子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形合(haptaxis)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之间的连接采用显性的句法手段(syntacticdevices),表达词法意义和逻辑关系。两者的差异存在于:是否使用直接词(connectives)。美国著名翻译家EugeneA.Nida也曾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汉英的这一差异:“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多是用连接词如if,although,because,when,inorderthat,so以及sothat等明确的表达出来,但是,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是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显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itislate,Imust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because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islate,lmust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Eugene明确指出他所认为的英语与汉语的典型差异,并且要求,只有当形合与意合转化得当时,翻译的精神才能被完全体现。
三汉语意合和英语形合的形成原因
刘宓庆指出:“语言的许多形式问题实则都是基于其内在的机制(intrinsicmechanism)而发立于外的表现现象”。两种语言的差异实则反遇了两个民族心理原型差异:两个民族的性格,气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等。
荣格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成因。他认为不论个人心理或民族心理的原型,都有“内倾”和“外倾”两类。内倾者好静,善内省。外倾者好动,善交流。由此,汉民族多趋向于内倾,重会意;英语民族多趋向于外倾,重形合。表现在交际上,汉语多具模糊性,限制性,多义性,句法构造和语义信息呈隐性。英语句子重形式,语法呈显性的。
四汉译英中对汉语句子隐含逻辑关系分析
陈宏薇认为英汉互译为“将比较系统的中英思维方式对比与汉英语言对比作为学习汉英翻译的理论基础”。中国人看重整体思维,导致汉语具有意合的特征;而欧美国家人注重解析思维,故英语具有形合的特征。因此,英汉互译的过程,就是汉民族思维与英语民族思维相互转化的有机过程。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在《论语法形式的性质和汉语的特性》一书中指出:“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个词排在那儿,要你斟酌,要你从各种不同的关系去考察,然后才能往下读。由于思想的联系是由这些关系产生的,因此,这一纯粹的默想就代替了一部分语法”。王力也解读到:“西洋的语言是法制的,中国的语言是人制的。”“法制”是指有一整套显性连接手段,而汉语的“人制”则指汉语要靠人的了悟。
汉译英的过程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汉语意合句经分析隐含逻辑关系,转换成显性形与句的过程。再看下面的例子: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IfIhadknownitwouldcometothis,Iwouldhaveacteddifferently.
这是一个隐含条件关系的汉语意合句,英译时加上了连接词if,使其显性化了。
汉译英的过程,就是意合变形合的过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朝散曲小令中的杰作。原诗只有18个字,少用连接词起逻辑衔接作用,仅用名词构建意象。诗歌以神驭形,给读者以极大的想像空间。但在与之对应的英语翻译中,连接词缺一不可。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utumn
ByMaZhiyuan
Crowshoveringoverruggedtreeswreathedwithrottenvine—thedayisaboutdone.Yonderisatinybridgeoverasparkingstream,andonthefarback,aprettylittlevillage.Butthetravelerhastogoondownthisancientroad,thewestwindmoaning,hisbonyhorsegroaning,trudgingtowardsthesinkingsun,fartherandfartherawayfromhome.
在《翻译中的隐和显》中,柯飞讨论了指出:隐和显可能涉及共性。显化(explicitness),又译外显化,在翻译中指是目标文本以更明显的形式表述源文本的信息,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增添解释性短语或添加连接词等来增强译文的逻辑性和易解性。Blum-kalla认为“一般来说译者对于原文进行解释的过程可能导致译语文本比原语文本冗长;这一冗长现象可能是由于译语中提高了衔接上的外显程度造成的”。柯飞也指出,翻译差异是由个人出身,历史背景,文化差异,受教育程度以及文化等因素影响的。在汉译英中,我们分析原句内和句间的各种隐含的逻辑关系,变意合句为形合句,使隐性语义关系显形化,正是基于对汉英语言各自特征的认识及对比分析这一原因,符合翻译的内在要求。
五小结
参考文献
一、思维能力的含义及内容
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和整个智慧的核心,而逻辑思维能力是指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
思维能力构成了智慧的核心,而逻辑思维能力是智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便无法形成智慧。因此,无论是获得“活的知识”,还是将知识进一步发展为智慧,一个人都必须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从2016年高考全国Ⅲ卷语文试题看思维能力的考查
本文主要从全国Ⅲ卷语文阅读题和语言文字运用题来分析高考语文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一)考查思维能力的题型
3.注重比较阅读,加大了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例如,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第11(4)题:“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题目要求考生对两种态度做出选择并根据具体的事件进行探究性分析,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的综合探究能力、思辨能力和对社会的洞察力。而2015年全国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第11(4)题“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同样是考查考生综合探究能力、比较分析能力。由此可见,今年的试题在考查考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延续性。
古代诗歌阅读的两道小题皆为比较鉴赏题。一是比较分析两句诗的表达效果,如“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二是比较鉴赏诗歌的情感基调,如“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前者难度较小,可以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去分析;后者是课内外诗歌比较鉴赏,难度较大。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考题更注重考查考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加了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
(二)考生答题实况分析及思维能力考查的特点
语言文字运用题第16小题: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以来,除了载人航天飞行器会回收之外,其他上天的人造物体陆续被遗弃在太空中,①。太空垃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比如厄瓜多尔的一颗卫星升空后不到一个月,就与太空中的火箭残骸相撞而报废。这种威胁不仅仅发生在太空,甚至地球上的人类生活也会②。因此,③,应是人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际上,这段文字说的是太空垃圾问题,中心话题是“太空垃圾”,文段共有5句话:第一句讲的是太空垃圾的形成;第二、三句举例说明太空垃圾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第四句说的是太空垃圾威胁人类生活;第五句说明如何清理太空垃圾,按照“形成―危害―怎么办”的思路安排语段层次。考生依据语段结构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不难得出答案:①都变成了太空垃圾;②受到太空垃圾的影响;③如何清理太空垃圾。
考生在做这道题时丢分的原因主要有几个:一是抓不到语段的中心话题,如有的考生在①处填写的是“就会坠入地球内”“使太空遭受迫害”“严重污染太空环境”等。二是没有弄清楚句子间的语义关系、逻辑关系,如有的考生在②处填写的是“出现在周边的环境里”“遇到火箭残骸相撞的危害”“因车祸导致汽车报废”等,上下文语意不衔接。三是话题不统一,以③处为例,有的考生节外生枝,在③处填写的是“太空垃圾的清洁卫生及保护意识”“解决太空垃圾与生产垃圾”,有的考生则转移话题,在③处填写的是“报废物品回收保护环境”“如何清理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回收太空的卫星”等。
语言文字运用题第15小题,考查的是语句衔接的连贯性,也是考查考生的系统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题目不再是常见的多个句子排序的形式,更与2015年全国Ⅱ卷中出现的从语意相同但句式结构各异的四个句子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句这种题型不同,而是要求选择恰当的虚词(关联词)填空。较之排序题,此题难度加大,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考查力度较过去有所加强。
2.注重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培养综合分析思维能力。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简言之,综合法就是“由因导果”,由已知条件推导出结果的方法;分析法正好相反,即“由果溯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少不了分析和综合,二者相互依存:没有分析,认识便无法深入,而没有综合,认识便无法提高。
下面,笔者以现代文阅读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3题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第1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语句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原题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是选项C。
第3题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及推断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原题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是选项B。
题干表述如下:“‘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之所以……是因为……”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推断。题干讲的是“五四”之前未被广泛使用,原文却说“五四”之后解开死结而被广泛使用,这里需要进行反推。整体理解第三段的大意,得出“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的原因是:一,没有分而治之;二,没有将神话传说中的历史成分用来证史或补史,而题干却归结为“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这在原文中无从推断,是一个障眼法,属于因果不当。考生误选最多的是选项C,“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的艺术表现手法差异并不重要”在原文中没有相应的表述,需要综合理解原文特别是第四段,才能推导出结果。本题难度较大,考生必须整体理解原文并进行适当地推断,方能排除干扰因素。
此外,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中第12(1)题的选项A表述为:“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思想。”解题时运用“由果溯因”分析法,与原文进行对照,便能很快得出答案。
3.注重“图表―思维―文字”信息转换能力的考查,培养聚合抽象思维。聚合抽象思维是指先对感知材料有个总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一个理性成果。将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
笔者以语言文字运用题第17题为例进行说明。
下面是某高中举办迎新生晚会的构思框架(见图1),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考查考生用简明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题目要求就某高中举办迎新生晚会的构思框架做一个阐释,实际上是将思维导图转换成文字,是对语言文字实用功能的考查。思维导图在2014年高考中就出现过,考生只要把握解题规律,难度并不大。
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广西)的图文转换题是:“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写成一段话。”这也属于图(表)文转换题,体现了课标卷与大纲卷在思维能力考查方面的承接性。
综上所述,考生在做图(表)文转换题时,关键在于学会整体解读图表的构成,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它们所表示的含义,借助对应的图像(印迹)、结果(表值)的变化来推断其意向,揣摩图表的意义,揭示图表的实质,给图表下结论。这种题型侧重考查考生正确表达逻辑语义关系的能力,对考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语文教学与高三备考建议
(一)加强有效阅读,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二)注重整体阅读,强化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高中课改衔接
关键词:思维逻辑翻译效果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语言被用来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语言是思维存在的物质形式。翻译并非简单的直线式的由一种语言过渡到另一种语言,这两种语言中间还有一个思维作中介,思维与逻辑是难以分割的,所谓逻辑,《现代汉语词典》(P741)为它下了一个扼要的定义:思维的规律。由此可见,翻译与逻辑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
“逻辑”一词在语言学习中常被直接运用。如在英语中动名词往往有其“逻辑主语”,如下句:
a.Womenhavingthevotesharepoliticalpowerwithman.
b.Women’shavingthevotereducesmen’spoliticalpower.
b.译文:妇女有投票权应削弱了男子的政治权力。
b句中women’s是名词属格,作havingthevote的逻辑主语。由此可见,分辨不出动名词复合结构中的逻辑主语,翻译即不可能正确。
在英译汉实践中,逻辑问题绝不限于动名词的“逻辑主语”这一现象,逻辑推理及分析常以各种形式影响制约于翻译的效果。
一、辨析类概念(genua)和种概念(spenies)
某些词可从逻辑概念上分成种概念和类概念,翻译时需注意选词择义方面的逻辑严重性。以下译文因缺乏明晰的逻辑归纳而成拙译。
1.Theclonedsheepandanimalisanimportantbreakthroughingenetics.
原译:克隆羊和动物是遗传的重大突破。
就逻辑概念而言,“动物”是类概念,“羊”是种概念,这两个概念是不能并列的,如此并列反映了思维的混乱。可用翻译技巧中的增词法来翻译。
改译:克隆羊和其他动物是……
2.Thegovernmenthopesthatallautomobilesandbuseswillberunningonalcoholbytheendofthecentury.
原译:政府希望在本世纪末汽车和公共汽车都可由乙醇作动力。
本名选自WorldTopicsYearBookbyDonLawsonetc(1980),句中汽车和公共汽车是种概念和类概念,同上句相同。查Webster’sNewWorldDictionary(P93)可知:automobile:apassengercar,usuallyfour-wheeled...meanfortravelingonstreetorroads.
改译:轿车和公共汽车……
二、确定修饰对象
a.Heboughtapictureofthehousewhichmanypeoplethoughttobeareplica.
b.HeboughtapictureofthehousewhichmanypeoplethoughttobetheformerapartmentofLongfellow.
句子的逻辑意义告诉我们:a、b两句中黑体部分分别是which从句所修饰的先行词。
译文:a.他买了一张那房子的画,许多人认为那是件复制品。
b.他买了一张那房子的画,许多人认为那是朗费罗先前的住所。
2.Someofthesecausesarecompletelyreasonableresultsofsocialneeds.Othersarereasonableconsequencesofparticularadvancesinsciencebeingtosomeextentself-accelerating.
此句选自199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试题PartⅣ(English-ChineseTranslation),答案提供的译文是:在这些原因中,有些完全是自然而然地来自社会需要。另一些则是由于科学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加速而产生某些特定发展的必然结果。
按译文理解,句末黑体部分系修饰紧挨着的science的分词短语,但它没能准确传达原文精神,“自我加速”与主语“科学”似有逻辑上的矛盾,未能正确理解黑体部分为动名间的复合结构,其逻辑主语即为particularadvances,因为当逻辑主语是元生命名词时用通格,不用属格,而介词短语inscience是用来修饰逻辑主语的。
改译:……另一些则是由于科学的某些特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加速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三、确定代词的指代
英汉相比,英语善用代词,汉语人称代词的使用率要低得多,英语指代的对象常令我国读者如雾里看花,此刻需要逻辑判断才能驱云散雾。
1.Everytimetheyloweredalifelineandflotationringtohim,hepasseditontoanotherofthepassengers.
原译:每次他们把救生索和救生圈抛给他,他接住后总是递给别的乘客。
此句选自第十届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参赛文(Thewaninthewater),句中黑体部分译成“救生索和救生圈”是不够妥当的,因为后面的“it”系单数代词,应把黑体部分理解为alifelinewithaflotationring,即拴着浮圈的救生索,它是飞机救生时常用的一种救生索。
改译:每次他们把拴着浮圈的救生索抛给他……
2.Noteverymaterialincommonengineeringusecanbesuccessfullywelded.Someofthoseeven,whicharedescribedas“weldable”instandardsandmanufacturers’catalogues,requireparticularprocesses.
句中those令读者大惑,它需指代上文中某一复数形式的名词,而上文却无,如果就实质作逻辑发掘就会发现:主语noteverymaterial虽是单数,却实为复数,those即指material。译文:不是每一种用于一般工程的材料都能成功地焊接。其中的某些材料,即使在一些标准中或制造厂产品目录中被列入“可焊”一类,对它们也需要特殊的方法予以焊接。
四、确定某些从旬性质的转移
英语中有些从句如定语从句,兼有状语从旬的职能,在逻辑上与主句有状语关系,说明原因、结果、目的、让步、假设等关系,翻译时应从原文字里行间发现这种关系,译出多彩多姿顺畅译文。
1.Weknowthatacat,whoseeyescantakeinmanymoreraysoflightthanoureyes9canseeclearlyinthenight.
我们知道由于猫的眼睛比我们人的眼睛能吸收更多的光线,所以猫在黑夜也能看得很清楚。
(定语从句译为原因状语从句)
2.Whenbothcopperandsulfurarepresentatabout200℃,thetemperatureofthesystemsuddenlyrises,evenwhenthesourceofheatisremoved,andthesulfurboils.
当铜和硫都处于约200℃温度时,即使移去热源,该系统的温度也会突然升高,而硫则沸腾起来了。
五、理解难句
1.The10-yearstudyof374bothblackandwhiteadultsaged18to30atthestartfoundthatthosewhodisplayedhighlevelsofangerandhostilityworelikelytodeveloparterycalcification,ahardeningofthearteriesthatmayproduce.
原译:对374名年龄在18至30岁之间的成年人(包含白人和黑人)的研究进行了10年,研究之初就发现,那些表现出较高愤怒情绪和敌意的人,更容易患上动脉钙化,即动脉硬化,这种动脉硬化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却能导致心脏疾病。
译文中认为黑体部分的修饰对象是theten-yearstudy,给人留下几分困惑。因为研究开始时是18-30岁,研究结束时则应是28岁~40岁。动脉硬化可以说是一种慢性疾病,怎能在研究之初便有结果?此逻辑思维难以让人接受,所以atthestart是说明研究设计者在开始研究时所选择研究对象的年龄,故改译时应省去黑体部分。
2.Hiscompleteworks,nowbeingpublishedforthefirsttime,willfillmorethanfiftyvolumes.
原译:目前正在第一次出版的他的全集将超过五十卷。
译文用“正在第一次出版”修饰“全集”,逻辑不清,令读者费解,故需改变句式,用拆移法进行翻译。
六、令译文生彩
对原句作一翻深入的逻辑方面的精刻细析,往往可以得到上乘的译文。
1.Hehadlongbeenholdincordialcontemptbyhispeers,nowthatcontemptwasnolongercordial.
译文:长期以来,他的同僚虽然看不起他,却还是对她有一些亲切感,现在只有看不起,亲切感没了。
译文根据一定的语境,将前置定语结构译成转折旬式,用表达内涵逻辑关系的连词,如“虽然”、“还是”使译文思路清晰,读来朗朗上口。
2.Bythemiddleoftheyear,hewarned,thesovietUnionwouldovertaketheUnitedStatesinthenumberofland-lasedstrategicmissiles,theresultofamassiveSovieteffortbeginninginthemid-1960s,aftertheCubanfiasco,toachieveofleastparityandpossiblesuperiorityinnuclearweapons.
译文:他警告说,到本年中,苏联将在陆上发射的战略导弹的数量上超过美国。从六十年代中期起就大力发展导弹,在古巴事件中失败之后,力争在核武器方面至少相当或超过美国。
改译:……因为苏联在古巴事仵中遭到失败后,从六十年代中期起就大力发展导弹,目的是为了在核武器方面至少达到同美国均等,并且力争超过美国。
3.Previously,iflhadbeenreallyinterestedinabook,Iwouldracefrompagetopage,eagertoknowwhatcamenext.Now,Idecided,Ihadtobecomeamiserwithwordsandstretcheverysentencelikeapoormanspendinghislastdollar.
译文:在那以前,我要是对一本书真感兴趣,我往往一页一页拼命往下翻,急于要知道下文的究竟.现在我决定对词汇要像守财奴那样不轻易放过;也要像穷人过日子,把每个句子当做身边最后一块钱,省吃俭用,慢慢花费。
译文据原句内涵,作逻辑上的“顺水推舟”,得出增译,丰富了其原有内涵,译文更顺畅有味。
翻译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除了理解语言现象外,更不能忽略原文逻辑关系的理解,要善于从原文的字里行间发现逻辑关系,解决语法关系所不能理解的问题。
[1]陆殿均.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
[2]刘淑珍.论复合判断句的语言表达形式[J].逻辑,1992(10).
[3]李克兴.大学生翻译中的逻辑矛盾[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关键词:学习;物理;可持续性;生态环境
一、制约持续学习物理的原因分析
二、重构可持续学习物理的生态环境
(一)充分重视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物理知识和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再上升到理性而来的。课堂上狭义的物理实验本身也包含有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规律、物理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对学习物理既基础又重要,有许多学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许多学困生对于高中阶段的物理实验完全是一片空白。这里以“长度测量”这一组实验为例,由于对长度测量的精度要求不断提高,测量工具由粗糙到精密,即从刻度尺(木尺透明塑料尺钢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光的干涉条纹等等,都要求熟练使用,如果学生没有直接体验操作这些工具,仅仅停留在教师讲述的间接经验上,绝对不会深刻理解它的设计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也不会达到熟练使用不出现错误并减小误差的要求。这样很难理解许多物理规律物理原理从粗糙到精确的发展过程,很难有后续学习物理的主动需求。
(二)充分重视物理的实用价值
(三)充分重视物理语言
语言对于学生并不陌生,通常课本上的语法都很简单并尽可能通俗易懂,平时好像能应付自如并没有在意。但物理教材有的由科学语言、数学语言、生活语言构成的物理语言,并非每位学生都足够的重视,一部分学生不习惯、没有形成真正物理语言这个工具,缺乏抽象思维,读不懂教材教辅上对物理问题的阐述,听不懂老师同学对物理问题的讨论与论述,给物理可持续性学习造成致命的缺陷。
物理中的科学语言,通常指物理名词、描述性的物理概念(定性描述的,或者理解上不能一步到位,逐步加深的)、定义性的物理概念(定量描述的,有定义式有量纲的)以及定性描述物理概念之间、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是建立在科学概念基础上的物理科学语言,是整个物理语言中最为基础的部分。
物理中的数学语言,通常指借用数学的函数关系来定量描述物理量与量的变化关系。有的是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而变化,有的是一个物理量随多个物理量而变化(通常运用控制变量法)。但物理中的数学语言不是纯数学、纯理论的,而是有适用条件、适用范围的,结果也需要讨论取舍,与实际相符。
物理中的生活语言,通常指日常生活中对物理现象、物理事件的描述性的语言,尽管其准确性、科学性略显不足,但它更加通俗易懂,是整个物理语言中必要的补充,尤其在科普读物中更是大量存在[1]。
(四)充分重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融合
物理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是融合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于一体,这是能否可持续学习物理最本质的内因之一,片面强调一方面或者两个方面成分离状态都会阻碍物理思维的形成。所谓形象思维,是指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是人的一种本能思维,人一出生就会无师自通地以形象思维方式考虑问题。比如以作草图的方式进行物理过程分析、受力分析、运动分析都是典型的形象思维过程,它能使分析的对象更具有生动性、直观性、整体性,是建立物理思维的起点;而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尤其是逻辑思维中的“归纳与演绎”过程,即由个别性(一般性)前提推导出一般性(个别性)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比如在前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题目给出哪些物理量、这些物理量的关系、变量间的关系、独立变量间的关系等等,还需要将这些物理量通过运算规则(量于量的函数关系)来准确地确定它们之间,尤其变量之间、独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均属于典型的逻辑思维过程。
在学习初中物理之前,“自然常识”主要训练形象思维,“数学”主要训练逻辑思维,二者是分离的。即使相融合也是极少量又肤浅的。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许多学生物理思维习惯仍然停留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分离状态,极大的阻碍了二者的融合和物理思维的转向,但又非常需要新的物理思维习惯来取代这种分离状态的思维定势[2]。
(五)充分重视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是研究物理规律最重要的基本方法之一,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演算(包括估算)、数学猜想等等在物理中多有体现。比如:实际问题物理过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演算数学结果物理结果实际结果等过程的转换;再比如:数学模型演算数学结果讨论物理量的取值范围、最大值、最小值;再比如:数学模型演算数学结果讨论物理过程真实存在状态;再比如:数学图像理解物理图像理解物理量关系理解物体真实运动状态,等等都是以数学为核心的物理问题研究。离开了数学,物理只能是定性经验和定性现象,就不会有今天的物理学。高中物理是物理学从定性到定量、从现象到本质的过渡阶段,数学方法的成分越来越重是必然的。数学是学习物理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因素,一切想忽略它、破坏它、绕过它都是徒劳的。
(六)充分重视哲学方法
许多学生对学习物理所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不重视,物理学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物理学中广泛运用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和方法,比如:物理课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现了唯物论所强调的物质性与客观性;受力分析、误差分析体现了哲学中联系的观点;物理模型体现了哲学中主要矛盾(因素)与次要矛盾(因素)的关系;物理过程分析往往需要用到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矛盾的转化观点;整个物理课知识的学习理解都是典型的哲学所强调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等等。一旦把物理与哲学方法隔离开来,否定哲学的指导意义,那么我们的方法论就会迷失方向,必定造成正确分析物理过程困难,学习能力低下,直接造成物理学习入门和可持续学习的困难。
三、平衡可持续学习物理的生态环境
(一)运用“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能够将各个学习生态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各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地平衡物理可持续性学习的生态环境。体验式学习探究物理问题尤其探究原始物理问题,能有效地阻止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割裂等,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非常有效。体验式学习强调“做中学”知行合一,从体验中感知、模仿、提炼、生成知识,包括“具体体验;观察思考;形成概念;移植他处”四个步骤,操作非常简单,强调学生单独反思或同他人一起思考交流。物理体验式学习,将所探究物理问题融入实际应用情景(即原始状态)中,或者改造成原始物理问题,进行提炼、上升、理性化的体验,不断的获得认知上的冲突而理解更加深刻。物理体验式学习,更是以生态环境平衡并把各个学习生态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基础,如果偏废其中任何一项环境因素,体验式学习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或者不能顺利的完成体验式学习。
(二)运用“发现式学习”
“发现式学习”能够有效地阻止物理方法与数学方法、哲学方法割裂,较体验式学习更高一层次平衡物理可持续性学习的生态环境。发现学习的方法通常有:移植类似方法、概括实验现象,还有一类基于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演绎推导)和逻辑方法(定性判断选择)来“发现”新的物理规律(定理)为代表的发现学习[3],它是学生以发现新物理规律的探究视角,体验参与新物理规律“发现”过程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有助于对问题提出分析假设(猜想)验证(论证)等过程的具体理解;侧重于物理规律与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紧密结合,开发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定量相融合以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融合等心智潜能。发现式学习是物理可持续性学习的生态环境平衡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各因素的有机联系和能动性学习的结果,如果偏废或者不能充分利用学习物理环境因素的任何一项,发现式学习都难以进行。
这里以数学方法(定量地演绎推导)和逻辑方法(定性判断选择)相结合来发现学习新的物理规律为例。比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等等,突出数学方法、逻辑方法与发现式学习结合起来进行发现式学习,必需使初学者理解物理规律的严密性、科学性;理解物理理论与实际过程的对应性,明白其中每一个演算在生活生产实际中均有实际过程与之对应,平时的演算并非无聊的游戏;在发现式学习中,学生通过联系哲学方法保障其高质量的开展物理学习,通过数学方法体会发现定量的物理规律。
[1]余俊文.物理“教材精读法”的课堂建构与维度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2,(2):19-21.
[2]余俊文.中下生学习物理入门切入点的理性思考[J].物理通报,2012,(5):31-33.
一、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数学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中,要涉及许多概念,概念的掌握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整体状况,它有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形成、发展。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性质或公式中的关键词语,用数学语言描述,避免表述不全、分类错误甚至乱造术语、曲解概念。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
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
数学教学内容的不同,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也不同。如概念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好学生学会抓住概念、性质或公式中的关键词语,用数学语言描述,避免表述不全、分类错误甚至乱造术语、曲解概念,对于概念、性质中限定的话不能随意删简、添加。其次,判断一个概念正说与反说的正误也是训练学生的重要手段。
数学计算教学中“说算理”是一种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强有力的手段。在教学中,要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逐渐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在文字题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式来读题、译题,深刻理解文字题与式题的联系。同时应用题的教学是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思维过程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可以请学生口头说题意、说数量关系,使学生在口头表达的过程中,把已有的、随感而发的、不完整的、不规范的语言,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形成有思想的、规范的、准确的数学语言。要让学生提高说理能力,清楚表达解题思路,从而掌握综合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提问:“每一步算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清楚,用这样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应用题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寻找合理的解题途径。因此,应用题教学的重点也就落在训练说“思路”上来。
学生说思路的过程便是进一步强化数量关系、清晰解题途径的过程。学生的语言训练表达过程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可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以说促思,降低了抽象思维的坡度,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教学中只需稍加留心,就会发现: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材的修订再编,在教材中,文字出现得已越来越少,图示(包括图片、图表、图文)却在不断地增加。我们正好可借用这些图示,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帮助学生从说中领会知识的内涵,了解知识的关联,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三、教师数学语言做表率
留心观察发现,我们课上师生对话不是像挤牙膏似的,就是老师迫不及待地接过话头完成教学,偶尔有学生表达连贯滔滔不绝,又不能说明问题的中心。看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训练势在必行。
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物质载体。数学语言要准、精、美、活。
“准”,即发音准、达意准;“精”,即语言精练、精彩、言简意骇;“美”,即语言通俗、生动、幽默风趣;“活”,即注意穿插,恰当留空,善于变位。
准确简练、生动活泼的语言,抑扬顿挫、洒脱自如的语调,条理清晰、丝丝入扣的分析问题,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解答疑难,绘声绘色、风趣幽默的讲解,一定会让数学课堂妙趣横生的。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要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关键词:思维模式;形合;意合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1.思维和语言
什么是思维?《心理学》(韩永昌,2001)一书提到,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也就是平常说的动脑筋思考。思维的过程主要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这个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归纳、演绎、类比等思维操作方法,对事物和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而《思维科学导论》(刘奎林,1989)进一步阐释说,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人们在思维时,之所以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解决问题,是由于思维能对大脑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并深入加工,也因而形成了自己的方式或习惯。这种方式或习惯被称为思维模式。
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认为,是先有思维后有语言的,在语言形成前有一个非语言思维阶段。思维是人类对客观现实世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所以说决定人类思维的首先是客观现实世界而不是语言。但是当人类思维进入语言阶段后,某个特定的民族在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思维的过程就会被某种特定的语言表达出来。思维依靠语言来表达,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外化的载体,记录着思维的成果。“没有语言,则思维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证其实”(李瑞华,1996)。反之,语言模式又对思维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客观现实世界的发展,思维、语言也产生变化和发展。新的思维模式被新的语言模式表达,新的语言模式反过来又影响新的思维模式。无数的循环中,一个特定民族就会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
所以在讲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时,我们很难说清究竟是谁决定了谁、谁影响了谁。不能说或者不宜说是某种思维促成了或影响了某种语言结构或表达方式的形成,或反之某种语言结构影响了某种思维的形成。因为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作用,彼此互为对方发展变化的一个影响因素,思维和语言结构相互对应、相互关照,语言表现思维。
2.汉英两个民族的思维差异和语言逻辑结构比较
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最初外界的客观现实大体相同。人类自身除了肤色不同外,头脑、五官、四肢等也是大同小异。人类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大体也是相似的,所以说各民族的思维总的来说应该是相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的沉积,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显著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将东方的思维方式描述为“整体的”、“辩证的”、“具象的”和“模糊的”,而西方的民族思维被描述为“具体的”、“客观的”、“抽象的”、“精确的”。多位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季羡林先生在《神州文化集成序》中认为,东西文化最显著的差异在于思维方式,这个差异是其他差异的基础和源泉。他说:“总之,东方的思维方式是综合型的,西方的则是分析型的。”贾玉新先生在《跨文化交际学》一书中提到,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东方民族的思维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也有的学者从中西不同的哲学和文化体系的角度出发,认为我们深受儒家哲学的影响,而西方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东方人是本体的、注重整体和谐、从多归一,强调综合,而西方人是理性的、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强调的是分析。这些思维方式的差异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大量表现在语言上。很多学者将语言和思维差异联系起来,对汉英语言的差别作了非常简洁和对比性的总结概述,提出了各自的侧重点,列举如下:
以上列出的众多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且都能举出许多恰当的例子来加以阐明。但概言之,汉英语言的差异是首先表现在语言词汇使用层面上的,如一般说来,汉语较少地使用抽象名词,较多地使用具有实指意义的具体名词;而英语中抽象名词的使用频率明显地高于汉语。英语偏静态,多使用名词;汉语偏动态,多使用动词。词汇的选择而导致的高低语境、高低音乐性等等。其次为语法层面上的,如汉语的主题突出,英语的主语突出;汉语的竹形结构,英语的树形结构等等。再者从不同的视角或语言使用的习惯上来看,如汉语的自下而上、由外到内、推理组织、散点透视、主观视角,英语的自上而下、由内到外、演绎组织、焦点透视、客观视角等等。
但是究竟什么才是汉英语言的本质差异或是最为根本的差别呢?尤金·奈达博士在TranslatetheMeaning一书中说到“就汉语与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那么什么是形合?什么是意合?
如AmericanHeritageDictionary对形合的定义是:“Thedependentorsubordinateconstructionorrelationshipofclauseswithconnectives,forexample,Ishalldespairifyoudon’tcome.”
TheWorldBookDictionary对意合的定义是:“Thearrangingofclausesoneafteranotherwithoutconnectivesshowingtherelationbetweenthem.Example:therainfell;theriverflooded;thehousewashedaway.”
我们知道connectives是指关系代词、关系副词、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并且这里只提到了小句(clause)之间的关系,没有提及词组以及中词的关系和语篇中句之间的关系。
在《译学辞典》中对形合(hypotaxis)的解释是这样的:与“意合”相对,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者句子之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devices)或者词汇手段(lexicaldevices)。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构常用适当的连接词,以表示其结构关系。汉语句法结构重意合,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构多依靠语义的连贯、语境的映衬,而少用连贯词语。对意合(parataxis):与“形合”相对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者句子之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semanticconnections)。汉语结构语法重意合,句中成分或句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连贯,少用连接词语,所以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灵活多变,英语则多用形合。
我国的学者在研究汉英语言的形合与意合时,不仅在小句(clause)之间,而且还指词组中词与词之间以及在语篇中句子与句子的关系是如何显示的。将形合定义为:借助形态和形式词来表达词间、小句(clause)间和句子间的关系为形合。其中,形态包括构词与构形;形式词包括连接词、介词、助词、代词、语气词等等。意合定义为:不借助形态和形式词,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序而实现的连接为意合。形合以形显意,意合以意统形。
从大量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汉语是以意合为主,英语是以形合为主。这也是英汉语的主要区别。只有把握了这一根本的区别,在翻译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词汇,调整语句结构,按目标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融入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差异,来达到不同的翻译目的。
3.语言逻辑结构差异及对汉英翻译的转换的启示
正是因为汉语以意合为主、形合为辅,而英语以形合为主、意合为辅,在翻译上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转换方法来达到符合译入语思维方式特点的表达,进而达到更高翻译要求。
如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马致远的《秋思》的前三句: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在这三行诗句中连用九个名词,并列了九种具象,描绘出一幅萧瑟凄凉之景,表达出一种空旷冷落之感。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但诗中没有任何的形合手段,没有借助任何的形式(包括构词与构形)或形态词(连接词、介词、助词、代词、语气词等等)来表达词间的关系,而是靠词语本身意义上的连贯和逻辑顺序实现连接从而创造出整体的意境,以意统形。
再看许渊冲先生的译文:
O’eroldtreeswreathedwithrottenvineflyeveningcrows;
’Neathtinybridgebesideacotaclearstreamflows;
Onancientroadinwesternbreezealeanhorsegoes;
…
我们可以看到译诗句式工整,词义贴切,语句流畅,韵律自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诗的具象,但根据英语的句法结构,增加了冠词、介词、动词,将原句中的九个具象转换成了三个完整的逻辑语句。虽然译入语并未反映出小句(clause)之间的关系,但通过冠词、介词以及词的附加形态(如译诗中的crows)等形合手段,自然地将原诗转换为符合英语的语法及严密的抽象逻辑思维表达要求的诗句。
再如鲁迅先生在《药》中的一段描述:
老栓正在专心走路,突然吃了一惊,远远地看见了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地横着。
Absorbedinhiswalking,OldShuanwasstartledwhenhesawacrossroadlyingdistantlyaheadofhim.
在英语中我们也时常看到这样的例子。如马克·吐温在《汤姆·索耶历险记》中一段关于汤姆和另一个男孩打斗的场景:
Sotheystood,eachwithafootplacedatanangleasabrace,andbothshovingwithmightandmain,andgloweringateachotherwithhate.Butneithercouldgetanadvantage.Afterstrugglingtillbothwerehotandflushed,eachrelaxedhisstrainwithwatchfulcaution…
于是他俩站在那儿,双方都斜着一只脚撑着劲,用尽力气想把对手往后推,两个人都愤恨地瞪着对方。可是谁都没占优势。他们直斗得浑身燥热,满脸通红,然后两人稍稍放松,却都小心谨慎地提防着对方……
Inaninstantbothboyswererollingandtumblinginthedirt,grippedtogetherlikecats;andforthespaceofaminutetheytuggedandtoreateachother’shairandclothes,punchedandscratchedeachother’snoses,andcoveredthemselveswithdustandglory.
立刻两个人像两只争食的猫一样,在地上的尘土里滚打,撕扯起来,紧接着又是扯头发,又是揪衣领,拼命地捶打对方的鼻子,抓对方的脸。两个人都弄得浑身是土,却又都威风凛凛。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在英语中我们通过更多的形合手段来表达同样的内容,汉语虽然也有相应的形态和形式词,但更注重的是意合。这是英汉语言最本质的差异。我们只有把握了这些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词、句、语段、篇章精心地选择组织,才能达到流畅自然,符合原文风格笔调的翻译要求。
MarkTwain.TheAdventuresofTomSawyer[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