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刊《落花有生》第九期莘县国棉学校

六月盛夏,炽热如火。携着挥撒不尽的热汗,校刊《落花有生》第9期同领导和老师们见面了。这期校刊是“我的模式我的课”教师赛课专辑。本期专辑依旧坚持编发教师原创作品的原则,选录的是这一学期我校教师参与全国中小学第四届“和谐杯”说课大赛和全国“和谐杯——我的模式我的课”讲课大赛的获奖课例、以及参与市县级教学能手评选、参与市县级优质课评选的获奖课例、参与校级教学能手评选的获奖课例。这些获奖课例演绎着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理念的更新与变化、课改实作的尝试与探索,标示着我校尊崇与传承优良传统、学习与借鉴成功课改经验,科学、严谨、扎实、稳妥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所呈现的印痕与轨迹,也展示着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所获取的绩效与成果。自己的才是真实的。真实的才是有分量、有价值的。

坚持作品原创与客观真实展示,编辑我校教师们参与各级赛课活动中的获奖作品,意在供全校一线学科教师交流与学习、观照与借鉴。意在促进一线的学科教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技能,意在促进教师群体能上出实实在在的好课。因为,对教师而言:上课是教师最基本的工作,上出好课、优质的课是教师工作的第一要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唯有勤于学习、勤与反思、善于借鉴,才能获取进步与提升、实现发展与完善,才能促成教师自身丰厚的专业素养与高超的专业技能。

“好风凭借力,送我入青云。”老师们的这些原创获奖作品是值得阅看、学习与借鉴的。缘于真实,所以值得学习与借鉴;缘于真实,也一定存在不足与瑕疵。也正是缘于存在不足与瑕疵,才确保了原创、真实与价值。

缘于梦想,所以进取;缘于进取,所以学习。

“路漫漫兮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课改永远在路上!学习永远在路上!

进取永无止境!与老师们共勉!

学校教科处

二〇一七年六月

【特稿】

提高教学质量、获取好的中考成绩的几点做法

校长马啸

2017年的中考,莘县棉纺织厂学校再次获取了比较理想的成绩。这一比较理想成绩的取得是市县教育局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棉纺织厂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结果,是该校全体教职员工不作秀、不跟风、求真务实、真做实干、干群一心、全力拼搏的结果。下面,我就棉纺织厂学校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围绕“教学是中心、质量是核心”这一办学理念,全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做法向市县教育局的领导、向与会的同仁做以汇报。

一、夯实基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提升素养、锻造能力

初一新生入学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教师首先深入班级、深入学生、摸清学情,依据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讲授务必做到:低密度、小台阶、不贪多、不求快、讲明白、说清楚,切实让学生做到:能听懂、能学会,消除求知的畏难情绪,富有成就感。同时,注重及时对单元或章节教学知识的总结与梳理,能让学生对单元或章节知识体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与把握。

无论是新授还是复习,我们的教师都自始至终地把初一至初三每一学段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育当做核心教学任务来完成。初中三年的教与学始终如一、坚持不变地对双基的高度重视与不竭努力使我校的学生双基牢固、后劲强劲、发展潜力巨大;

二、创建“星级学生”“星级班级”评选体系,务实、科学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就是效率,习惯就是技能,习惯就是素质,素质就是能力,能力创设人生。在学生层面,自初一新生入校开始,我们下气力做的第二项工作就是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摸索与实践,学校创建出了以“星级学生”“星级班级”评选为抓手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工作体系,对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从初一到初三,历经三年六个学期的习惯培养,在学习习惯方面,我们的学生都能做到:自主预习、按时到校、认真听课、规范书写、科学记笔记、积极发言、按时完成作业等好的学习习惯。自2008年始实施这项活动我们已历时8个年头,“十年磨一剑。”良好习惯养成活动的实施让我们学校的几届学生都文明、礼貌、自信、阳光、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好的习惯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扎实开展读书活动,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四、抓牢教学常规,确保教学质量

学校长年坚持狠抓常规教学,在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考试、教学研究等诸环节切实做到了抓细、抓实、抓真,每个环节都抓到位,确保教学质量稳步增长。

五、深化课堂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这些年来,棉纺织厂学校在实施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强化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通过反思,让老师明确了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长处与不足,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改进与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六、每学期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了解教情、学情,及时指导教师教学

每个学期,学校主要领导都亲自主持各学段学科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了解各个年级的班情、教情、学情,了解班级管理与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困难顽症,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达成合力,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

七、实行教师对学生承包帮扶制,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进入初三年级,注重学科成绩评估,科学、高效地运用信息,及时分析与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及时高效地解决问题;定期召开毕业班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学生家长交流会,及时交流学生学习信息,汇聚积极因素,共同优化、促进学生学习;学科教师通力配合,实施“尖子生培育”活动、“后进生结对子帮扶”活动。

以上实实在在的几项工作,促成了我校学生:基础牢、习惯好、后劲足、素养高、有自信、能力强,进入高中学段后发展空间大,进步快,多年来的莘县高考,高分生乃至高考状元多出自棉纺织厂学校。我校成为一中、实高等重点高中优质生源学校,获取了多处重点高中和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一致高评与赞誉。棉纺织厂学校办学方针真、教学质量高、学生基础牢、素养高、习惯好、阳光自信、有潜力、有后劲、高考能夺冠,这已是不争的、有目共睹、有案可查的事实。

(此文系马啸校长在2017年聊城市中考成绩分析会上做的典型发言摘录)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师张利敏

课前谈话

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我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吴正宪老师也来到现场,让我们拿出最好的状态展示给吴老师和在座的各位老师好吗?下面我们互相鼓励一下,我喊“一二三”同桌两人互相击掌加油好吗?。。。。我也需要鼓励,来和我击掌。停!大家看,我的手和这位同学的手比比有什么不一样?(大小)你们都是很细心的孩子,老师的手大,还可以说:老师的掌面大,同学的手小,还可以说是他的掌面小。今天,我们就学习与面的大小有关的数学问题。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生读一下。)

二、面积的意义

1.体验物体表面大小

A:比较两张纸:

刚才大家知道我的掌面大,同学的掌面小。再看这两张纸,比较一下你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物体不仅有长短之分,也有大小之分。大小指的是哪些地方?你能摸一下吗?刚才这位同学摸过的地方就是物体的表面。

B:比较文具盒各面、课本封面与课桌面、课桌面与黑版面:

物体都有表面,下面你摸摸文具盒的各个面,有什么不一样?……面有大小,再摸摸课本封面与课桌面有什么不一样?……又分出了大小,课桌面和黑板面有什么不一样?……看来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板书)

2.体验封闭图形的大小

画圆形大、正方形小,角。你能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吗?……角如果添上一道,就成了和它们一样的封闭图形,封闭图形就能比较大小了是吗?如果涂色比赛看谁先涂满,你选哪一个?……看来,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板书)

总结: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面积(板书)

三、面积单位的产生

操作,体验面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1.总结,思考方法。

比较1号、2号纸的面积:

比较一下,谁的面积大?……大家一眼就看出来了,看来观察是个很方便的方法。除了观察还能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重叠)

比较2号、3号纸的面积:

这两张纸还能一眼就看出谁的面积大吗?演示重叠法……(割补法……麻烦,量边长,目前我们掌握的知识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还能有什么方法能准备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呢?(……摆一摆,大家明白他的方法吗?这可是一个妙招)看一下你们的学具,能不能利用其中的一些摆一摆?

2.操作

我把2、3号缩小了同样的倍数放在你们的学具袋里,现在大家利用其中的学具摆一摆,看看谁的面积大,注意填好记录单。

汇报:展示记录单,有的小组有圆形,为什么没用圆形来摆?……看来,测量图形面积用正方形最合适。可以看出大家利用正方形摆,哪一个包含的个数多,它的面积就大,是这样吗?

思考:可是,有的组2号摆了9个正方形,有的组却摆了36个?难道摆36个的比摆9个正方形的大一些吗?(用的正方形大小不一样……)看来,因为正方形大小不同,我们不能仅凭个数判断面积的大小。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该怎么判断?(用同样大的正方形……)太棒了,你们知道这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是什么吗?——就是统一的面积单位。

总结:(把正方形的大小定下来,就是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我们测量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测量一个物体或平面图形的面积要用一定的面积单位,你知道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吗?下面,我就介绍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四、面积单位

1.平方厘米

A、量边长,数学上规定:边长是一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一平方厘米。什么是一平方厘米?说一说。厘米我们用字母什么表示?平方厘米就在cm的右上角加一个小2。Cm平方表示平方厘米。

B、找生活中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物体:大家拿出学具里的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你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学了面积单位,做什么用?……现在你们用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怎么样?……我们选一个更大一些的面积单位,是什么呢?

2.平方分米

A、推断:刚才我们知道边长是一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一平方厘米,那一平方分米又是怎么规定的呢?

B、量边长,说说什么是一平方分米?用字母。。。表示

C、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一平方分米?

D、估计课桌面面积、量面积。

总结:看来,课桌面包含多少个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E、你们动手,我也按捺不住想摆一摆。6平方分米。

为什么摆来摆去都是6平方分米?……到底什么是6平方分米?

总结:无论何种摆法,只要包含6个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6平方分米。

我们拿着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教室的面积,这主意怎么样?

3.平方米

A、什么是一平方米?……用字母……表示

B、一平方米有多大?比划一下?展示一平方米。

D、估计一下一平方米的面积能站几个人?活动。

我们只是做了一个实验,现实生活中大家可不要这么拥挤。前不久上海的踩踏事件,他们正是一平方超过了7个人的安全临界点。酿成了那么惨痛的事故,现在上海规定集会场合,每平方米不能超过0.75人。

E、生活中测量什么用平方米?估计黑板,屏幕面积。几个课桌的面积大约是一平方米?

橡皮能用平方米吗?练习本?看来测量物体的面积要选择恰当的面积单位。

五、拓展

我们认识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大家大胆的猜测一下,一平方米里面有多少个平方分米?……一平方米里有多少一平方分米,一平方分米里又有多少个一平方厘米,我们以后再仔细学习。

六、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其实,面积单位不止这三个,如果要测量我国的土地面积就要用更大的面积单位,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了解。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参赛课,历经了多次的设计、修改与磨课。说实话,这节课有着诸多的亮点:“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科学而前沿的教学理念的体现与落实;游戏化教学活动、“合作式”学习活动的积极尝试;精细、实用的教学细节、科学、完善的教学环节的创设;教师在课堂上出色的发挥……这些都是这节课可圈可点、值得借鉴之处。这也是这节课获取大赛特等奖的原因。

事情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这节参赛课的不足之处是:缘于多重设计、汇聚了诸多设计者的教学构想与教学风格,我一时难以消化、难以做到完全的兼收并蓄并运用自如,导致一些教学设计难以最优化地实施;由于异地异生,不熟悉学情,在学情把握和课堂控上上存在和学生相脱节的现象,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优质的教学设计的实施。弱化了教学效果。这是这节课的缺憾之处,也是课堂教学技能方面我需要着力提升与完善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追求永无止境。这次参赛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在教学技能方面都大大促进了我,使我的教学视野与认知站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作为钟情教育、喜爱教书、喜爱学生、喜爱教学的年轻教师,我唯有不骄不躁、成绩面前不止步、潜心学习、积极参赛,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与技能,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高度。

《2、5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师安晓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掌握2,5的倍数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非零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概括理解2、5倍数的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和偶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5和2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猜猜看”(我说你猜)

“一个人,两只眼睛两条腿,这个人是谁?”(生齐摇头,猜不出,因为没说出这个人的特征)

老师再来把条件补充一下:“此人神通广大,手拿金箍神棒,会七十二变……”(没等老师说完,学生立刻说出名字……)

学生试着描述一个人,其它学生猜。

总结:生活中的一些人都有自己的特征,数学中的一些数也都有自己的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的特征。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孙悟空身怀七十二项绝技,老师也有一项绝技,不用计算就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你们相信吗?

2.请你说出一个数来考考老师,好吗?

生自由报数:如:47、96、123、200、444、9996……

3.你们想不想学这项绝技呀?今天我们就来研究2、5的倍数特征。(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总结2、5的倍数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2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可以补充,然后各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2.全班交流。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的发现?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哪个组能再说说你们的发现?(学生一般都能说出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课件出示“百数表”:百数表中涂色的数都是2的倍数,观察它们的个位分别是几?(课件把2的倍数变红色。)3.验证。我们通过研究2的倍数,发现它们的个位上是0、2、4、6、8,那么,是不是具有这个特征的数,都是2的倍数呢?下面我们用大数验证:9996个位上是6,是2的倍数吗?请计算验证。谁还能说一个大数?请大家计算验证。教师小结:经过验证,只要个位上是0、2、4、6、8的数就是2的倍数,证明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4.应用。师:判断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2,21,10,87,96,99,104,2008,73,955。5.教学奇数、偶数。想一想,什么样的数是偶数?(一个数是2的倍数,这个数就是偶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偶数)教师小结:

所有符合2的倍数特征的数,都是偶数。像21,87……这些数都不是2的倍数。你能说几个这样的数吗?有同学从书上知道了这些数是奇数。那么,什么样的数是奇数?(个位上是1、3、5、7、9的数是奇数)。6.总结方法。同学们刚才认识了奇数和偶数,还研究了2的倍数的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的倍数特征的研究过程。(首先举出一些2的倍数的例子,然后通过观察发现特征,最后再举例来验证。板书:举例——发现——验证。)

三、自主探究5的倍数特征

1.课件再次出示“百数表”:请同学们在下表中把5的倍数找出来,并做上记号。找完以后,同桌可以互相检查讨论。

刚才在找的过程中,你们发现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比较明显,通过对2的倍数的探究,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总结出5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

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或5。

2.总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请同学们以自己的学号为例,记住自己的学号是哪个数的倍数,然后按老师的口令起立坐下。口令:是2的倍数的,请起立;是5的倍数的,请起立。谁站起来了2次?

谁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数?(学生举例说明。)

3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练一练

(1)第18页练一练。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游戏:数字卡片,添加或减少

口袋里有0——9的数字卡,拿出一张“9”。摸出几可以和“9”组成2的倍数;摸出几可以和“9”组成5的倍数。

板书设计:

2、5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

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

偶数:2的倍数又叫做偶数。

奇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2、5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

教学反思

此课之“得”:正确、适度地实施“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这一学习主体,遵循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采取了“游戏化”教学手段,很好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开心、轻松、愉悦的“游戏化”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锻炼了教师“导学”“引领”的课堂教学技能。

此课之“失”:课堂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游戏化”教学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但由于我的课堂掌控能力存在欠缺,使得“游戏化”学习活动在环节、节奏、效益等方面存在不足。依照学生实际搞好组织教学,在这一点上我会着力提升自己。

缘于此为赛课,我进行了多次的教学设计修改与多次的磨课,每一次修改与赛课,在付出辛苦的同时,都收获着实实在在的提升。“一分辛苦一分才”“一份付出一分收获。”此话着实不假!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师赵朝勇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

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情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

2.过程与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经历知识产生过程的情境。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复习正比例关系,预习本节内容。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二、创设情景引新

师:(出示:十二个小方块)同学们,这十二个小方块有几种排法?

生:答后,老师板书下表的排列过程)

每行个数1234612行数1264321

师:请你观察上表中每行个数与行数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生:……

师:这两种量这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出示课题:反比例的意义)

三、合作自学探知

1.学习例4

(1)出示例4

2.自学例5

(1)出示例5:师:先请同学们按要求在书上填空,并说说是怎样算的?根据什么?

生:……

师:模仿例4的方法,提出三个问题自己学习例5(出示三个问题)

3.讨论准备题:

(1)请你根据例4的方法,四人小组内说一说。

(2)请你举例说明表中每行个数与行数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四、比较感知特征

综合例4、例5、准备题的共同点师:比较一下例4、例5和准备题,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互相说说这三个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五、引导概括意义

1.概括反比例意义。

学生在说相同点时老师边引导边说明。当学生说出三个特征后,教师板书这三个特征。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上节课学的正比例的意义猜测一下,符合三个特征的二个量叫做成什么量?相互这间成什么关系?

生:……师:请阅读课本第十六页,同桌互相说说怎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学生互相练习……

师:哪位同学来告诉大家,两种量如果成反比例必须符合哪三个条件?

师:例4、例5和准备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生:……(学生回答后,老师及时纠正)

(板书出示:x×y=k(一定)])

2.教学例6。

师:怎样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

师:哪位同学说说,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生:因为每天播种的公顷数×要用的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成反比例的量。

6、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板书设计

反比例的意义

反比例X×Y=K(一定)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成反比例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不对研究的过程做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提供研究的素材和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同时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为中学的数学学习做好知识准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台阶》教学设计

教师杨瑞先

一、教学目的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3.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2.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习了《背影》一课,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顿中前行的父亲对儿女那深沉的爱。今天,我们再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感受父亲那深沉的精神世界。我相信今天的学习,你一些定会对自己的父亲又有新的认识。

让我们一同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二)检查预习效果,感知人物形象。

本文属自读课文,相信学生预习后会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们知道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那么我们就结合课文,体会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的。

明确:贯穿全文的线索。

但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台阶吗?

明确:为了表现父亲。所以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2.文中我家的台阶是什么样的呢?父亲对台阶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

明确:三级青石板台阶(板书)

认为台阶低。

3.台阶低,走起路来多方便啊,父亲为什么还要造高台阶呢?(试用原文回答)

明确:“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

4.这句话也就是告诉我们台阶低,在村里没有什么?(地位)

在村里抬不起头来,不受人尊重,这也就让我们明白了父亲为什么总说台阶低了。他实际上是对什么的需要啊?

明确:尊严。(让学生体会一下父亲的精神世界,感受父亲形象。)

5.这表现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明确:自尊、有上进心、有志气、有理想。

准备造高台阶(板书)

6.为什么父亲要造九级台阶,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明确: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这个角度看,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九级是最高级别。

明确:课文第10----11段

8.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从这点可以看出父亲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倔强、吃苦耐劳、节俭、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等。

9.准备是艰苦的,漫长的,新屋很快就建好了,台阶也筑成了,可是父亲却不好意思坐上去了呢?这体现出父亲什么样的品质呢?

建好高台阶(板书)

明确:父亲觉得坐在高处和别人说话不自在,不习惯,很尴尬。

前文提到父亲低眉顺眼老实厚道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人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说明自卑心理长期存在,盖好新居,高台阶后,受到别人的仰慕,这种心理反差太大,造成了父亲的尴尬,也就是中国传统农民身上所特有的一种特质,就是谦卑。

10.父亲拼命干了一辈子,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人老了,身体垮了。从文中父亲挑水闪了腰这一点看出来的。

11.归纳人物形象:你怎样评价文中的这位父亲形象?

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板书)

师生共同完成。

(三)合作探究

A.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形成前后的对比,突出父亲当年力气大,而后来却闪了腰。

B.写石板质地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的差。

D.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2.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明确: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文题是“台阶”,台阶即为中心,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而造台阶则要详写。

(四)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

(从人的需要的角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谈,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呼唤。)

教师指名学生来谈谈。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父亲,从生活中去体会父亲的伟大之处,受到情感上的冲击,真正的体会到父亲在家中的作用,从而尊重、孝敬自己的父亲。)

(五)学习感悟

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新认识和启发

总结:

我们身处农村,身边的农民们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还生活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们还在为生活而奔波。他们还是那样的淳朴厚道。同样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农民的血液,我们永远是农民的后代,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热爱他们,以他们为荣,将他们的伟大精神传承下去。

(六)作业布置

1.回到家中,为父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2.写作练习: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请大家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

(七)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父亲老了

建好高台阶

准备造高台阶

三级青石板台阶

四、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教学的重心放在让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感受父亲的艰辛,体会父亲的精神世界,以唤起学生对父亲的爱,达到感知本单元课文的主题:“让世界充满爱”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培养。教学中,学生体会父亲的形象后,从实例感受了父亲的伟岸形象,再联系生活从实例中认识父亲,与文本中的父亲和儿子对话,从而与课文产生共鸣,得到情感的体验。

存在的不足:

教学过程中,谈自己父亲的环节,涉及面还比较窄,不能做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发掘出学生的体验。由于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别,预习的效果不同,所以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不强,也不够自信,所以表现出一种旁听的状态。

60年代的生活与学生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不能从根本上理解社会根源,认识社会实质,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儿子对父亲的怜惜和同情,以及儿子对农民不幸生活状况的悲痛之情,这也是我这堂课的一大遗憾。

《皇帝的新装》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皇帝的新装》。

一、教材分析

《皇帝的新装》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故事。这些文学作品的共同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

本文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皇帝上当受骗、当众出丑的故事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愚蠢虚伪、自欺欺人的丑行。无论是作者扣人心弦的叙述,还是那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都将使学生增加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步入初中的一年级学生,刚刚涉及“童话”,要精确地向同学介绍这种文学体裁知识,要求学生自己了解一些安徒生在这一领域的成就2.这种情节曲折的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但对童话的讽刺意义很可能明于心而不明于口,教师应适当点拨,使之对主题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目标、单元目标以及本课的特点,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有三。学生初次接触童话,很有必要了解童话的有关知识,同时,根据课标要求:要激活自己的想象力,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我确定了目标

结合本文的特点和课标要求:结合社会背景,探究人物心理从而进一步理解主题。

揣摩人物心理,赏析人物形象。为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给学生注入无私无畏、敢说真话的精神养料。

3.培养学生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材重点、难点

课文成功地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刻画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因此,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1)重点:领会主旨的深刻内涵,从语言、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学习童话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轻巧的故事背后那厚重的现实意义。

(2)难点:对童话主旨和借助想象、夸张反映生活的写法的理解

四、教学模式

这是我校初中语文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四)重点研读,品析语言

(五)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六、教学设计

下面我就结合《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设计来说明我校初中语文新授课的课堂模式。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这一环节是为了复习旧知,引出新知,站在单元的高度整体把握。之后简单介绍作者,为的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为学生理解课文做铺垫。接下来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有的放矢。

2.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这一环节检查预习效果,突破字词障碍,完成目标一“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3.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我设计了自学指导一:

4.重点研读,品析语言

学法指导:

用波浪线在文中划出,在空白处加以批注。小组之间合作交流,选出发言代表。

这时,教师出示自学指导二:

在课文中分别划出关于皇帝,老大臣、骗子,百姓、小孩子的一些细节描写,品一品,这些语句好在哪里,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辅以答题技巧:1.×词语/修辞的使用,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使人物形象生动,有立体感;2.××场景描写,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这一环节紧扣目标2:揣摩人物心理,赏析人物形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知识树小结,并在学生回答过程中予以朗读指导。提示学生回答要用文中词句,回答要有依据。

5.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故事最后,作者让一个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说出了谁也不敢说的真相,这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呢?

6.单元回归,当堂达标

回扣目标,明确所学。学生进行当堂达标,有学生独立完成达标卷,教师出示答案,同桌互判,小组计分,当堂反馈的形式来对所学内容检测和巩固。紧扣三个目标设计题目,体现真理解,设计实,检测实,反馈实,堂堂清,人人清。教师作出及时评价,查漏补缺,量化加分。

七、板书设计

语文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增强语文教学中直观因素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个板书设计涵盖本课主要内容,突出本课主旨和文眼。它既便于教师归纳总结,又便于学生思考记忆,清晰简洁,具有概括性。

皇帝的新装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故事情节: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笑新装

(缘由)(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人物分析:

大臣(虚伪自私,阿谀逢迎)——助骗

骗子(阴险狡猾)行骗——投其所好

皇帝(虚荣昏庸))受骗——贻笑大方

百姓(胆小怕事)——传骗

小孩(天真烂漫,无私无畏)揭骗——击中要害

主题:

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虚伪自私的本质。

写作特点:

想象丰富大胆夸张曲折反映现实生活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师杨代雨

1.利用文言语气词朗读课文,读出人物性格。

2.学习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一、设问导入激发思考

播放PPT课件观看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影片

教师启发点拨:

师:你眼中的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观看影片,然后谈自己的看法:

生1:诸葛亮孤胆英雄、胆气可赞……

生2:诸葛亮思维敏捷、能言善辩……

生3:诸葛亮是一位大英雄……

生4:……

老师适时点评:

师:诸葛亮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辩论家。他孤身冒险奔赴东吴、舌战群儒,显示了超人的胆识、勇气,也显示的了过人的能言善辩技能……说话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能力……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跟随另一位历史名人著名的辩士——唐雎的脚步,再次见证其高超的雄辩魅力。

二、品味语言,分析形象

(一)学生首读,互评交流

1.教学设计:

学生初读如果理想,可由他生评价,自己再来陈述朗读理由,并领读;如果不理想,则由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2.朗读指导:

(1)要结合注释了解秦王乃是秦始皇,是历代帝王中的虎狼之君,是强秦之王,其威严倨傲可以想象,所以要读得声音响亮、慢条斯理,读出“帝王范儿”;

举例: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秦王施以诱饵,巧取不成,问“何也”,并非询问原因,而是问罪,可见其倨傲狂妄。说安陵之所以能够存留,是因为“故不错意也”,将自己粉饰为仁义之君,由此可见其虚伪狡诈。比较两个“也”,读出抑扬不同的语调。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今日是也。”

排比句要读出气势,越读越快,越读越重。“挺剑而起”这一动作,是使整个对话情节发生转变的关键所在,充分表现其决绝果断、视死如归的胆量。最后可辅以挺剑的动作。

(二)学生再读,感知人物形象

教师点拨:

点拨1:

对秦王的解读可抓住标点解析,如“!”可见秦王语气强硬、态度坚定,不容争辩,把秦王的霸气表现无遗;

点拨2:

可抓住字解析,如“谢”,堂堂一个国王最后道歉,可见他是个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人;

点拨3:

可抓住词解析,如“色挠”可见秦王欺弱怕强,关键时刻丑态百出;第四,抓住句子解析,如“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这句话绵里藏针,实质是傲慢的威胁……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指导用颤音和谦卑的语气,可用反复的方式及加入双手的动作,读出秦王的情态。)

学生三读归纳总结

提示:注意从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修辞的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入手,采取圈点勾画与批注的阅读方法。

师举例: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从“秦王”“寡人”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秦王是个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人,因为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就自诩为王。又如其许一词,让人毋庸置疑,就是一定要答应的意思,可以看出秦王是个蛮横无理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生:秦王恃强凌弱……

生:秦王是一个不讲道理的霸权者……

生:秦王是大国欺负小国、仗势欺人……

教师适时总结。

师:国力就是最大的政治,国家的尊严荣辱决定于国势的强弱……

三、大胆质疑,激发思维

1.我们在对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赞叹的同时,你是否发现本文也有与历史真实情况不相符的地方?

合作学习,自由汇报。

1.唐雎为什么能佩带宝剑进殿?唐雎行刺秦王时,秦王身边难道没有侍卫吗?

2.唐雎真的能保住他的国家?安陵国被灭亡的历史真的可以改变吗?……

四、学习总结

唐雎不辱使命

刘向

秦王对比唐雎

骄横狂暴不畏强暴

阴险狡诈有胆有识

外强中干凛然正气

前倨后恭不卑不亢

一、强化诵读教学,以读代教促学

二、重视学法指导,提升学习能力

《春酒》课堂实录

教师陈松润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什么节日?

生1:我喜欢“六一儿童节”。

生2:我喜欢元宵节。

生3:我喜欢春节。

生4:我也喜欢春节。

师:春节俗称过大年。同学们为什么喜欢春节呢?

生1:因为春节能给我带来最大的快乐。

生2:春节时我能收到许多压岁钱。

生3:春节时还可以尽情地放鞭炮,放礼花。

生4:春节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幸福快乐。

师:请将你过年时印象最深的事情讲给大家听。

生:(学生自由谈,互相交流)略。

师:刚才同学们有的谈到过年的风俗;有的讲述的是过年时开心快乐的事情;那么这节课我们共同去感受琦君儿时过年的自由和快乐,品味那尘封多年的春酒。

生:(倾听)。

师:(点击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介绍作者琦君。同学们一定查阅了许多有关琦君的资料,请将你认为最重要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给大家。

生1:琦君是台湾女作家,擅长写散文。

生2:她的家乡是浙江,后来去了台湾,她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亲人,写了许多思乡作品。

生3:她的作品有《桂花雨》、《烟愁》、《细纱灯》等,都收在《琦君散文》里。

生:(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师:你在读课文时,有读不准的字音吗?

生:(学生说自己读不准的字)

师:(点击大屏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煨炖枸杞薏仁米橄榄家醅如法炮制手指甲

生:(同学们接力式读字音)

师:请同学们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师:(板书)饮春酒品春酒

生: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师:(板书)思乡

师: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尽情地陶醉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之中!(点击大屏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用圈点批注法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词语,看谁找的语句最吸引人!(限时5分钟)(问题:文中的人物是通过许多富有情趣的描写来体现的,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词语,并说说理由。)

生:(学生用圈点批注法读课文,找语句或词语)

师:现在同学们一定找到了你喜欢的语句或词语,在你心中也一定有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下面小组交流2分钟,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你的讨论成果。

生:分小组讨论。

师:开始汇报讨论成果。可以小组成员互相补充汇报,也可以派代表汇报。

生:我喜欢的语句是144页“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喜欢的理由是;这是文中对我的描写,写出我的天真幼稚和活泼可爱。

师:还有哪位同学喜欢这句话?理由和他不一样的。

生: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姑娘的天真幼稚,活泼可爱。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就更加全面了,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语句。还有哪些同学找到的是文中对我描写的句子?

生1;我找到的是144页“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句话中“偷偷”写出了我的调皮和天真。

生2:我找到的是144页“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它写出了我对酒的珍惜,舍不得喝。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1:不是对酒珍惜。是因为她小,不敢喝酒。所以只能端着闻着。

生2:这个句子写出了她端着酒想喝又不敢喝的心理。

生3:我补充,这句话还从侧面写出母亲酿的酒香。

师:说得很好,我非常欣赏这种从不同角度来回答问题的方法。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出母亲酿的酒香?

生1:“酒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的小花猫,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写出母亲酿的酒香,连小花猫都喜欢。

生2:我喜欢下面的句子“我呢,就在每个人的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既写出了我的天真可爱和母亲酿的酒香,又写出了邻里之间的和睦和对我的喜爱。尤其“靠”字用得非常好。

(此时同学们情绪高涨)

师;作者除了对文中的我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外,还对哪些人物进行了描写?

生1:还有对母亲和乡亲的描写。

生2:对母亲描写的语句有“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写出母亲的热情和以自己酿的酒香为荣的兴奋。

生3:还有“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的仔细地告诉别人。”这句话写出母亲的善良淳朴,热情爱帮助别人的性格。

师:很好,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母亲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还很多,课下的时候可以继续交流。

师:作者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人物形象,把事情写得那么富有情趣,你知道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吗?

生:细节描写。

师:(点击大屏幕:细节描写的内容)

生:(齐读细节描写的内容)

师;琦君的语言是如此的美,春酒的味道是如此的香醇,只有多读才能真正体味到其中的甜美。下面我们就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部分来配乐朗读。

生1:我喜欢饮春酒那部分。

生2:我喜欢品春酒那部分。

师:那么我们就分成两组来读,看哪一组读得好!(小组推荐的同学要分出层次来,有读课文最好的,也要有最近朗读水平提高较快的同学。)其他同学在听读时,思考还有哪些问题。

生:(师生合作分组配乐朗读)

生1:文中的“巴结”一词和“他巴结别人。”中的“巴结”有什么区别?

生2:文中的“巴结”一词是方言,指人做事勤快。而“他巴结别人。”中的“巴结”是“讨好”的意思。

师: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好,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就不同。

生1:为什么喝会酒非要邀请十二个人呢?

生2:因为一年当中有十二个月,所以要请十二个人。

生3:不对!可能他们村子很小,没有那么多的人,只能凑够十二个人。

生4:你们说的我都不赞成!十二个人代表十二个属相,必须是十二个不同属相的人。

生5:也许他们认为“十二”是个吉祥数字。

师:同学们都非常富有想象力。我认为“因为一年当中有十二个月,所以要请十二个人。”和“十二个人代表十二个属相,必须是十二个不同属相的人。”这两种说法比较切合实际。

生1: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文中前面写“母亲从不喝酒”,后面却写“母亲两颊红红的”呢?

生2:那时因为母亲高兴才“两颊红红的”。

生3:文中的母亲为什么让小孩子饮酒呢?允许小孩饮酒吗?

生4:因为母亲酿的酒甜,所以允许小孩子只饮一点点。

生5:文中的母亲只让她“舔一舔”,并没有真正的让小孩子饮酒。

生6:因为母亲酿的酒在当时是一种美味,所以我盼着饮春酒。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我认为刚才那位同学说的很好,“文中的母亲只让她‘舔一舔’,并没有真正的让小孩子饮酒”她紧紧地抓住了“舔”和“饮”这两个字……希望在课下时继续讨论。大家看书都非常认真,提出的问题也很有价值。我也有一个问题想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点击大屏幕)(问题:如何理解文末一段?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生1:这一段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生2:作者怀念家乡的春酒,是为了怀念家乡的人,是为了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同学们可能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兴趣我们课下再多多交流和探讨。

师:琦君以温柔醇厚的情怀,细腻温婉的笔致,构造了一幅幅充满浓浓乡情的生活画卷,畅饮春酒的同时,又为自己斟满了香醇的酒酿,你一定也有许多的思乡作品要急于告诉大家。

生1:我给大家介绍一首余光中的《乡愁》。(背诵《乡愁》)

生2:我曾经读过司马中原的《乡愁》。

生3:费翔唱的《故乡的云》也是思乡作品。

师:有会唱的吗?请给大家唱上几句。

生:我会唱。(唱故乡的云)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思乡作品。老师也推荐两部作品给大家。(点击大屏幕)琦君的《桂花雨》和《烟愁》。如果在阅读中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交流和探讨。彼此成为书友。好吗?

生:好!

师: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此课教学之“得”。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饮春酒——品春酒——酿‘春酒’”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层层深入,用师生对话的方式,启迪点拨,从饮到品到赞,从读到赏到写,着力理解内容、感悟主旨、学习写法。

再说此课教学之“不足”。

1.在细节处理上不够运筹帷幄,生成比较僵硬,其实学生生成还可以更自然些。

语文教学真正要做的是,结合学生的实际,营造良好氛围,启发学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深刻的、内在的交流与沟通。

《日月潭的传说》(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教师葛雪美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联系上下文和展开想像的方法理解“一筹莫展、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为民造福”的意思;

3.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体会他们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体会他们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2.积累语言,讲讲这个故事。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三课《日月潭的传说》——齐读课题。

师:出示词语填空,填好之后齐读一遍,并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跟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师:说得真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边认真读书,一边发挥丰富合理的想象,继续学习这个传说。

二、阅读文段、概说故事

1.阅读文段。

师:请思考:课文是从哪一段开始在写这个传说的?

生:句子:很久很久以前……

师:一般的传说都会有这样的句子,这句子怎样才能读好呢?(指名读)

师:请思考回答:很久很久以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师:(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

师:请理解词语:漆黑一团

生:

师:请思考:没有了太阳和月亮,天地间还会怎样?

师:引导学生用“什么怎么样”的格式概括。

师:板书:恶龙吞日月。

2.概说故事

师:会读书的孩子,能将一段话,简单概括成一句话。请思考:这样一个故事,我们要概括成怎样一句话呢?

告知说故事技巧。

师:哪位勇敢的同学试着说一下故事?

生……

……

说故事指导

师:概括故事要准确,简洁。特别是第三自然段,学生很容易概括成人们想办法,此时要引导学生明白传说的主人公是大尖和水社,而不是其他村民。

学生再次说故事

师板书总结

师板书:

挺身而出、拯救日月、化作青山、为民造福。

说故事小结

师:通过努力,日月潭的传说这个故事被我们变成了简单的一句话。

请你讲故事,你一句话就可以解决。如果有人这样给你讲故事,你喜欢听吗?所以,对于故事,我们希望听得更具体些。

三、生动地讲故事

师:请思考:这个故事,哪些自然段写得特别生动?

生:第三和第四自然段。

师:第三自然段主要写得是两人挺身出,大尖哥和水社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呢?

师:出示句子:“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服恶龙。”

师启发:如何理解词语“一筹莫展”?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吗?

师指导朗读:

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只有……才……,这样的句式该怎样来读?读这两句话的时候,那个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

师:只有……才……是何意?

生:“只有……才……”说明这是唯一的一个办法。

师指导说话

师:请用“只有……才……”说句话?

阅读指导

师:明明有办法,大家为何一筹莫展呢?

师:对呀,虽然有办法,可是根本找不到水性特别好的人,人们也不知道怎么去找金斧头和金剪刀,此时村民们的感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无可奈何,心急如焚,愁眉苦脸,一筹莫展

师:板书:一筹莫展

师: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人群中的大尖哥和水社姐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师:这,就是挺身而出!板书:挺身而出。

师:看到这感人的一幕,请思考:你认为,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样的人?

师:请同学根据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师:了解了这些内容,故事马上变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了,我们可以边读边想象当时人们商量的情景,来,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这一段。

师读过渡句:两位年轻的渔民手拿砍刀,高举火把,带着大家的殷切希望来到了阿里山。

生:齐读文段。

比较句子

师:出示句子:他们翻山越岭……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师:请同学们阅读思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那句话更好一些?

师:词语“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是什么意思?

师:这三个词语非常有趣,他们的意思只要把字的顺序调换一下就可以了,“翻山越岭”就是翻越山岭,“披荆斩棘”意思是?

师:“千辛万苦”意思是?

师知道理解词语意思

师:有一种词语理解的方法,叫做调换字序理解法,如东张西望……

师:他们要翻越的阿里山到底是怎样的山呢?又是怎样披荆斩棘的呢?

师播放课件,引导想象说话。

师:阿里山由十八座大山组成,最高峰达到2600多米。悬崖绝壁到处都是。山上林深叶密,荆棘满地,他们在赶路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状况,又会怎样努力去克服呢?

学生想象说话:

预设1:吃不饱、穿不暖,忍受着极度疲劳。

预设2:忍受着雨淋的痛苦。遇到山洪暴发。火把被大雨熄灭。在黑暗中迷路。

预设3:随时都有可能被豺狼猛兽袭击。

预设4:在黑暗中走过一座座危险的独木桥,跨过一条条沟沟渠渠…

师:同学们,我们能想到的和没想到的辛苦,他们都尝遍了!

师:板书: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

师:这样的字眼我们曾经在大禹治水中读到过,在沉香救母中领略过,这也是传说冲经常会有的句子。

师:从中你感受到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读好这句话!

师出示句子:“拿到了金剪刀和金斧头,他俩又马不停蹄回到谭边,出示:回到潭边,激战了三天三夜。”

师:请思考: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词语特别关键?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

生:“冒着”看出他俩不怕牺牲;

生:“纵身潜入”表现出他们的奋不顾身;

生:“激战”就是激烈地战斗;。

师:请思考:

在这“三天三夜”里,他们是怎样与恶龙展开激战的?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边读边想象;

(3)传说的结局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读第五、六自然段。

(4)这个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5)你觉得大尖哥和水社姐是什么样的人?

生:…………

师:总结板书:舍生忘死、惩邪除恶、为民造福、为民除害。

四、创设情境讲故事(机动)

师:风光秀丽的日月潭风景区吸引力大批游客,他们欣赏风景的同时,对日月潭的传说更是情有独钟。旅行社准备聘请小导游,专门为游客讲故事,你有信心试一试吗?

师:哪位勇敢同学来讲故事?

五、课堂小结

师:两位英雄虽然牺牲了,但是他们不畏邪恶、为民造福的精神与青山同在,与大地永存,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英雄把这山叫大尖山和水社山,把这潭叫日月潭。这就是日月潭美丽的传说。

六、延伸拓展

师:传说就是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都承载和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的向往。我国还有很多动人的传说,老师在这里向大家推荐几个有名的民间传说:《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希望大家在课下读一读。

1.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

语文课的语文味,首先体现在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这节课我指导学生正读、朗读、诵读、品读了《日月潭的传说》这篇课文的3、4小节。朗朗书声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学习。

2.让学生充分地用起来。

语文课的语文味,体现在让学生积极地运用语言、内化语言。教学《日月潭的传说》,我尝试让学生实践语言,试着将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叙述给别人听。为把故事讲好,讲得生动吸引人,我让学生自说、同桌合作对说,最后让学生展示,声情并茂地述说故事。学生的动情叙述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与感知。

3.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

这是一篇关于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年轻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历经艰险,降服了恶龙,最后又化作青山守卫在日月潭的故事。课文中几个地方只用轻轻几笔带过了的许多情节,学生读了以后往往会有文尽意未穷的感觉。例如,第三自然段“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历尽了千辛万苦……”我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想象他们“饿了……就……;渴了……就……;还有一次……”。通过这个句型练习,充分引导学生的想象,体会主人公的不畏艰难、舍生忘死的精神。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让学生理解和体会语言文字的感染力,还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再譬如,课文中,“回到潭边,他俩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这一句话,将很多情节轻轻带过,完全可以围绕“如何恶战3昼夜”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联想,深度体会“战”之“激”。

《恐龙》教学设计

教师程怀芳

1.识记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

3.初步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恐龙的种类及其特点。

2.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

恐龙图片、恐龙视频片段、课文节选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约一亿五千万年前,地球上到

处是大片大片的沼泽。深谷里、山坡上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一种强大的爬行动物统治着整个地球,它们就是?恐龙(学生齐答)

对!就是恐龙!

老师板书课题:恐龙,让学生齐读课题:恐龙。这节课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再次回到一亿五千万以前的恐龙世界吧。那么,这节课我们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

师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三、引领学习

1.精讲点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己初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生字新词,查看教学辅导书,品读生字、写一下生字字形,然后试着组词,同学交流一下读字、组词情况;

找同学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谁读得好!

请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那组同学读得整齐、准确;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恐龙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用笔勾画重点句子;

师生合作探究:指明说说——出示图片——这就是它们的生活环境。

2.指导学习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教师点拨: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着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恐龙。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圈出来,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阅读二、三、四自然段……谁想告诉大家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恐龙?指名说……刚才同学说的这些是恐龙的种类。

3.再次学习第二自然段:恐龙的种类很多,那么它们的形态更是千奇百怪,咱们再来看看第二自然段,我想找五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开火车读……

师问:

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哪几种恐龙……?

它们长的什么样子……指名说说(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

出示雷龙图片,这就是雷龙。

哪一句写的是雷龙?指名读。

这句话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出雷龙的特点?(庞然大物)

你从哪看出来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的?

——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好似雷鸣一般……

比六头大象还要重。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比较、列数字。

好似雷鸣一般。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打比方。

师总结:

作者通过这些说明方法,把雷龙是个庞然大物这个特点写的具体形象。现在请同学按照学习雷龙的方法。学习下面的几种恐龙,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逐个学习,依次出示梁龙、剑龙、三角龙的图片)

梁龙……

剑龙……

三角龙……

4.学习第三自然段:鱼龙、翼龙和恐龙是什么关系?自由读、指名说说。

(二)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

这么多的恐龙,它们都吃什么呀?自由读第四段、指名说。

这一段介绍了哪种恐龙?为什么在这出现?(霸王龙)

(三)了解恐龙的生育

教师总结:我们已经了解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惯。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它们是如何生育后代的。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出示图片:恐龙蛋、破壳而出的视频)

(四)了解恐龙的消失

教师点拨:课文最后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请默读第六段、指名说……

这个谜,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凭着我们的智慧,一定会解开的。说不定解开这个谜的,就是我们班的哪位小朋友呢。但是有一点,要是想解开这个谜,现在我们要好好学习。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多看课外书、上网查资料学习科学知识哦。

四、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有关恐龙的图片、模型及文字资料,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把你最喜欢的恐龙介绍给大家。

恐龙

说明对象、内容说明方法

种族——作比较

形态——列数字

习性——打比方

此课教学之“得”:注重了情趣与知识的结合,让学生能做到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之中,轻松愉悦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完成教学任务;注重了课件制作与展示,使得课堂教学化抽象知识为具体、生动、形象,促使学生认识清晰、到位,印象深刻、牢固。也化解与降低了学习知识的难度。

《我喜欢吃的水果》教学设计

教师贾素红

1.仔细观察,在交际实践中学会用一段话介绍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营养;

2.在水果叙述比较中感受比喻、拟人句的作用,能发挥想象,把话说具体,说生动;

3.用几句话写一写喜欢的水果,做到书写工整,句子通顺,前后连贯,在交流、自评、互评等活动中培养语感。

能用几句话介绍一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营养,并写下来。

精讲点拨、合作学习、游戏教学

一、导入激趣

出示一组谜语,让学生猜谜语,说出谜底。

激趣参与:

师:咱们班同学都是猜谜语能手谁来帮老师猜出这几个谜语的谜底?

生:谜语一:苹果……

生:谜语二:西瓜……

生:谜语三:香蕉……

生:谜语四:樱桃……

…………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踊跃参与。

师:我们猜得谜语都和什么有关?

生:水果!

师:总结点题: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聊一聊——我喜欢吃的水果。

二、指导口语交际

指导说好一句话。

师:我们一起去水果店选你喜欢吃的水果吧……

师:课件出示多种水果图片。

师:请同学们自由选取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选取的水果,然后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手中的水果,哪位勇敢的同学先来?

生:我手中的水果是苹果……

生:我手中的水果是香蕉……

生:我手中的水果是火龙果……

教师点评:

哪几位同学说得好呢?

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介绍的比较好的、介绍的比较完整的同学,叙述内容都有这几个方面:形状、颜色、味道、营养。

师:同学们,要把一种水果清楚、完整的介绍给大家,就要按照形状、颜色、味道、营养这几个要素或者说这几个方面来介绍的。

合作学习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水果介绍给同桌听,看谁说得好!

教师巡视聆听、指导……

学生展示:

指名一组上台尝试交际……

师展示小结:

表扬对话大方有礼貌的小朋友,鼓励和别人说话眼睛看着对方。

叙述指导

范例展示:如何说好自己喜欢的水果:

生:我喜欢吃的水果是——西瓜。西瓜圆溜溜的,就像个大皮球。它的外皮是浅绿色,上面有波浪似的深绿色条纹。切开西瓜,一股香甜的气味扑鼻而来,只见大红色的瓜瓤里面躺着许多黑乎乎的瓜子,就像许多颗黑珍珠。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汁水就顺着瓜皮流到手上了,红红的瓜瓤甜丝丝的,非常好吃。西瓜清热止渴、皮还能做菜,营养价值很高。同学们,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爱吃西瓜呢?)

教师点拨

师:程思卓同学介绍了什么?(水果名称、形状、颜色、味道、营养)

教师总结:

师:我们要说好一种水果,可以怎么做?

师板书:看形状、颜色;摸、闻、尝……我们就从从这几个方面观察自己的水果,并用几句话说一说。

教师小结:

师:大家说得很好!

规范叙述

师:水果店今天新进了一批香蕉,想邀请我们二(1)班的同学做水果推销员,介绍地好的小组可以获得水果一个。愿不愿意接受这个任务?

生:愿意!愿意!……

生:老师,让我们组来说……

师:看看哪一组介绍得诱人,就将获得水果王一个。

生分组介绍,教师巡视。

规范展示要求:

师:叙述者眼睛要看着大家,说话声音要响亮,让大家都能听得见……如果他说得不全面,本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师:这些同学是怎样把水果说好的?看来加上颜色、打比方、拟人会让你的水果更可爱,更好吃哦!

三、指导写话

师:把你最喜欢的一种水果用笔写下来,写清颜色、形状和味道等,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大家看了直流口水。

师:同桌互读互评,展示学生写话,集体评议(书写是否工整,句子是否通顺,想象是否有趣)。

师:根据评议,自由读改自己的写话

师:巡回察看……

回家做一份水果拼盘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游戏化的学习,训练了同学们介绍水果的技能,大家掌握了介绍水果的技能:从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营养等方面进行述说;我们还进行了写作训练,让大家运用比喻句进行写作。这节课同学们参与踊跃,大家学得很高兴,也学得很成功……

六、板书设计

喜欢吃的水果

写作描述:1.形状;2.颜色;3.味道;4.营养。

学即是玩,玩即是学,游戏即学习。游戏化教学应是小学低年级学段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因此,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本课教学想抓住低年级学生爱参与、喜欢表现的特点,通过猜谜语、做游戏,实施游戏化教学活动。让学生看着水果、说水果,吃水果、说水果,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介绍一种水果的要求与要求,从大小,颜色、形状、味道、营养等方面进行生动的描述。这样能使学生感觉到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聊天,能主动参与、乐于参与。游戏化教学的教法是学生喜欢的,也是我要努力尝试的。

作为一堂“口语交际”类型的课,我也着重于学生的倾听、评价,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设计外观》教学设计

教师李宇

教学内容及设计理念

《设计外观》是青岛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的内容,本节课是在第1节《策划与准备》的基础上对电子作品的外观进行设计,本课主要学习母版的修改及模板的保存。

知识目标:了解幻灯片母版的作用;学会修改幻灯片母版和保存模板的方法。

技能目标:使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设计幻灯片模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和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幻灯片母版的修改及作用。

课件、学件、多媒体网络教室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放映《畅游莘县》PPT。通过分析该电子杂志的特点,引出外观——事物的外在景象及其给人的印象,引出本课课题——设计外观。

二、启发探究,技巧点拨。

师演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们这节课通过解决这4个“W”,来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

1.幻灯片母版可以控制什么(What)?

幻灯片母版,可以控制演示文稿全部幻灯片的字体格式、图片、背景和某些特殊效果。。

2.从哪儿打开幻灯片母版(Where)?

执行“视图”——“母版”——“幻灯片母版”

3.怎样修改母版和保存模板(How)?

4.为什么这样设计(Why)?

再次回到我们的《畅游莘县》,执行“视图”——“母版”——“幻灯片母版”,分别更改背景、字体、图片,充分感受母版的作用。

师:畅游过了我们美丽的家乡莘县以后,我们这节课不做这个旅游杂志外观了。大家刚升到初一,是不是好多小学同学都还联系着呢,所有的时光都是限量版,为了留下童年珍贵的回忆,今天大家一起动手,尝试设计一个电子版“同学录”的外观,好不好?(师打开“同学录.ppt”)

师:如何制作这个统一的外观呢?同学们看课本P72-73页,看谁先找到办法,通过修改一张幻灯片而使演示文稿的每张幻灯片都能显示相同的文字、图片和背景呢?

师出示学习任务,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电子版“同学录”的外观。

任务一:修改幻灯片母版

1.打开幻灯片的母版视图界面。(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演示。)

2.为幻灯片母版设置合适的背景,在幻灯片合适的地方分别插入以下元素:(素材在桌面上)

①插入艺术字“同学录”,格式不限;

②插入小图片,并为图片设置透明色,格式不限

③插入各个按钮图片,并输入“封面”、“目录”、“上一页”、“下一页”等字样,调整图片的位置。(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完成,教师注意提醒学生要把这些元素摆放到幻灯片的边缘地方)

3.退出母版视图并插入几张新幻灯片。(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完成)

任务二:保存模板

1.删除新模板中不需要的文本、幻灯片或设计对象,然后确认更改。

2.执行“文件”—>“另存为”命令,在“文件名”框中键入模板的名称,在“保存类型”框中单击“演示文稿设计模板”,输入文件名,单击“保存”按钮,即可。

3.执行“文件”—>“新建”命令,在“新建演示文稿”任务窗格中选择“本机上的模板”。

在打开窗口的的“常用”选项卡中就会出现刚才我们保存的模板。

两个大任务均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教师加以跟踪指导,过程中提示学生要注意设计的美观,最后由学生进行演示,老师点评。

四、实践创新,展示评价

根据所学内容,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作品进行完善。

请学生展示作品,并讲解作品的设计思路,进行自我评价,其他同学提出评价或改进意见,教师把握评价方向,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师:请说说你是如何操作的?

生:示范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师:好,大部分同学都设计出了自己喜欢的同学录外观,也充满体验了设计的快乐和成就感,那现在你能回答出幻灯片母版的作用是什么了吗?

师归纳:幻灯片母版可以控制演示文稿的全部幻灯片中的字体格式、图片、背景和某些特殊效果。

利用幻灯片母版可以对创建完成的演示文稿在排版和外观上做整体调整,使创建的演示文稿具有较统一的、具有个性的外观。

五、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1.幻灯片母版可以控制什么?

2.从哪儿打开幻灯片母版?

3.怎样修改母版和保存模板?

字体格式、图片、背景和某些特殊效果;

“文件”—>“另存为”命令,在“文件名”框中键入模板的名称,在“保存类型”框中单击“演示文稿设计模板”,输入文件名,单击“保存”按钮。

4.你为什么这样设计?

美观大方,画面协调,风格统一,给阅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师:强调,要想创作一个自己满意的演示文稿,除了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以外还得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设计外观》这一课,通过引领学生制作一份电子版的同学录外观展开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幻灯片母版的作用,学会修改幻灯片母版和保存模板的方法。这份教学设计的课堂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我认为这节课的亮点在于没有选择教材中的实例——《畅游齐鲁》,而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结构和时代技术的发展选择教学内容,立足学生实际,挖掘开发教材,更加人性化地设计制作《同学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根据选择不同的背景,而设计相同色系的按钮、文本框、小图片等,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美、欣赏美的感知能力。

因为幻灯片母版的修改及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在这个知识点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个别学生在听完老师讲解,就迫不及待打开PowerPoint软件,在空白页中直接插入背景、文本框和艺术字,忽略了PPT外观应该在母版中设计,插入新幻灯片才发现为时已晚,所以没能在课内完成任务。

通过本课学生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我意识到这仍属于备课中的小纰漏和疏忽。在课前要发放给学生的除了导学案和电子版的操作要点以外,还要进行一定的补充——制作微视频或者微课,利用其可以反复播放实现课堂翻转的特点,更有效地帮助接受能力稍弱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习目标。

《Shehadeggsandsausages》说课

教师马营营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外研社《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第六册Module3Unit1Shehadeggsandsausages.在承接已经学习过三餐的基础上,继续展开话题,谈论Whatdidshe/hehaveforbreakfast/lunch/dinneryesterday从英国食品谈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一些差异,题材非常生活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之一,易于学生学以致用。本课地位至关重要,承上启下,不仅要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还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充满兴趣。

三、教学目标

依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本校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食物、水果、饮料、一日三餐的单词

2.运用句型WhatdidshehaveforbreakfastlunchdinneryesterdayShehad….谈论饮食习惯,掌握单词hamburger,English,breakfast,lunch,sandwich,fishandchips,traditional,dish.

方法与过程

歌曲导入,情景操练.为了形象直观,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模型和图片教学。反复训练食物的词汇。同时运用提问的方式,反复训练重点句型。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运用所学句型进行对话表演和口语交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了解中西方的饮食习惯有所不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根据知识与技能,我制定了本课的重难点:

是使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下列句子Whatdidshehavefor...yesterdayShehad…

是用一般过去时来谈论别人的饮食习惯。

我们总结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六步”教学法。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贵在得法。此模式的探索实践旨在为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指明方向,从而全面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六步”教学法。即唱歌热身、温故知新、情景引入、新知呈现、趣味操练、运用拓展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堂课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PPT,图片辅助教学,我创设一系列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新单词、新句型,然后再运用于语言交流,使整个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创设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学有所用,体验成功的喜悦。

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情景教学法;2.任务型教学法;3.多媒体教学法4.交际法;5.游戏法;。

2.学法:

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法。

六、教学过程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六个环节:

Step1Warmingupandleadin

1.Greetings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3.Freetalk环节,询问学生早餐,晚餐都吃了什么,然后引出活动1的chant进行热身导入。

Step2Presentation

导入热身之后,PPT呈现本课任务,让学生明确今天的学习重点和小组活动的内容,并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努力学习,为自己的小队争得美食。

Step3Textlearning

1.以电子邮件为引线,抛出easyquestion,播放活动2第一遍动画,让学生感知语境,以一个easyquestion引出本课话题——Englishfood,再由Englishfood引出本课人物Lingling。

3.播放第三遍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模仿语音语调,让学生在朗读和表演过程中捕捉有效信息,找出课文中最关键的语言点,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把课文融入情境中,让学生根据图片情境进行课文复述。

Step4Practice

1.通过“火眼金睛”的游戏,让学生巩固所学新单词。

2.完成活动四,并进行练习。

一方面可以巩固本节课新学的词汇,另一方面可以运用所学句型,给学生创设真实情景,做到学以致用。

Step5Consolidation

Makeasurvey.(小调查)每组选出一位小记者,用句型A:Whatdidyouhaveforbreakfast/lunch/dinneryesterdayB:Ihad…

调查本组学生昨天的三餐都吃了哪些食物,选出本组的健康小达人,调查完之后用:小记者用“She/Hehad…”上台汇报。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将学生所学运用于真实的情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

Step6Summaryandhomework

Summary:最后送给学生一句格言:Suggestion:Don’teattoomuchfastfood.

It’sbadforourhealth.Tobea“healthyeater”.

Homework:1.Listenandreadthedialogue,trytoimitateandretellthedialogue.

2.Team1andteam2,chooseyour

best“healthyeater”afterclass.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基础一般的学生掌握基础重点知识,同时给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一个提升发展的空间。

板书中我将本课的重点句型Whatdidshehaveforbreakfast/lunch/dinneryesterday及Shehad…通过问答的形式一一对应,做到了一目了然。让学生通过板书就能够了解英国人的饮食习惯。

八、教学反思

最后,到了反思环节,先说此课之“得”。在课文教学中,我让学生三听课文,一听是找出课文中玲玲提到的英国食物,二听是为了完成老师给的四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三听是跟读,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一步步地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了解,不但有整体呈现,而且有分句教学,在教学中,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的教学过程。

《I’vegotanewbook》教学设计

教师王晓冉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外研版《新标准英语》第二册第九模块第一单元,Module9Unit1I’vegotanewbook.,本单元主要学习I’vegotanewbook.这一句型来表达自己拥有的物品时,让学生了解和学习“Haveyougot......”在句型中的用法以及回答。在教材处理上由于本节课所学单词dress,coat,sweater,T-shirt都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内容,因此,教学中通过设置真实情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有效地把单词与句子相结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TeachingObjectives)

1.知识目标(Knowledgeaims):

①能听懂、会说并认读下列单词:havegot、dress、coat、sweater、T-shirt。

②能听懂、会说并认读句子:I’vegotanewbook.HaveyougotanewbookYes,Ihave./No,Ihaven’t.

2.能力目标(Abilityaims):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句型:I’vegotanewbook.HaveyougotanewbookYes,Ihave./No,Ihaven’t.来谈论自己和他人拥有的物品。

3.情感目标(Emotionaims):

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敢于开口,积极用英语交流的情感。

②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了解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TeachingMainpoints)

1.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说、认读单词:havegot、dress、coat、sweater、T-shirt。

2.能口头运用“Haveyougotabook”这类语句询问某人是否拥有某物,并能用“Yes,Ihave.No,Ihaven’t.来回答。

教学难点(DifficultPoints)

1.I’vegot的读音及用法.

2.能准确掌握单词dress、coat、sweater、T-shirt的正确发音。

3.能口头运用“Haveyougotabook”这类语句询问某人是否拥有某物,能用“Yes,Ihave.No,Ihaven’t.回答。

2.课件、点读笔。

教学过程设计(Teachingprocedure)

Step1:Warmingup

1.Greeting:Say”Hello,Hi”

2.Let’ssayachant:penandpencil.

【设计意图】

灵活有趣的师生问候,不仅给了孩子们开口说英语的机会,而且使孩子们在宽松、自然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通过他们说Chant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复习了前面所学的知识,为本课做了铺垫。

Step2:Leadinginandpresenting

1.教师拿出铅笔实物,引出句型:Ihavegotapencil.(新授havegot:有)

T:I’vegotapen/pencil.Whataboutyou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pen/pencil,引导学生说句子:Ihavegota…)

2.老师再次拿起pen,T:Ihavegotapen.Wecanalsosay:I’vegotapen.

(新授句型I’vegota…)(利用多种方式练习句型)

3.老师拿出装有礼物的袋子,T:OK,I’vegotapen,andI’vegotlotsofthings,Herearesomepresentsforyou.Apresentforyou.(送给孩子一个礼物)引导学生说:I’vegota…(并板书)。活动继续让学生练习句型。

4.T:OK,Nowlet’schangeanotherway.Ifyouwantapresent,youcansay:Haveyougota…(板书句型,新授,领读)

S1:Haveyougotapen

T:Yes,Ihave.Hereyouare.

S1:Thankyou.

Ss:Haveyougotabook

T:Yes,Ihave.It’smybook.I’vegotanewbook.It’sanicebook.It’saboutclothes.DoyouwanttoseeitOh,it’sa

sweater/coat/dress/T-shirt.(新授新单词,方式多样的练习)

5.词不离句,句不离景。新授单词时,要与学生交流,同时学习Haveyougot…句型的回答语。(板书回答语)

T:I’vegotacoat.Haveyougotacoat

S1:Yes,Ihave./No,Ihaven’t.

通过真实的情境来呈现新句型与词汇。通过学生介绍自己的物品和分礼物引导学生运用新句型:I’vegota…然后通过学生索要礼物运用句型:Haveyougota…老师做出相应的回答,让学生先感知答语。服装类单词在猜测老师礼物时呈现,过渡自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教授新词,让学生在音、形、义相结合的情况下学习单词,在情境中运用单词。

Step3:Text

1.Listenandanswer

I’vegotanewbook.HowaboutAmyandDaming

整体呈现语篇,让学生第一次有目的地听读课文。

2.Listenandmatch

T:Listenagainandtellme:Whathavetheygot

学生有目的地听读课文,通过图片配对加深对对话的理解。PPT中has用红色标注,让学生初步了解have在第三人称后的变化,为第二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3.Listenandunderlinethesentences:”I’vegota…”

让学生在理解对话内容的基础上标出重点句型,再次体会句型的运用。

4.Listenandread.

学生逐句听课文,并模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和语调。

Step4:Practise.

1.Havethestudentsdoaroleplay.

A:I’vegotanewbook.

Haveyougotanewbook

B:No,Ihaven’t.

I’vegotanewsweater.

由于课文比较长,所以选了文中的重点句型来表演。分角色表演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又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再次加强对重点句型的操练。学生从听到模仿跟读,再到对话表演,能完整表演对话,也从中收获了成功、收获了快乐。角色表演也提升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其合作精神。

Step5:Consolidationandextension.

1.Draworpaste.

T:Ithinkyou’vegotlotsofthings,sonowpleasedrawapictureaboutathing,orchooseonepictureaboutyourthingandpasteittothepaper.

三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画一画,贴一贴。让学生把自己所拥有的一样东西画出来或者选择一幅图贴一贴,然后说一说。学以致用,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这是学习语言的根本。

2.Playaguessinggame.

T:Ineedfourstudentstocomehere,takeyourpaper,andotherstudentsguess,

A:Haveyougota…

B:Yes,Ihave.

No,Ihaven’t.

游戏是三年级学生很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再次巩固重点句型的运用。

3.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T:Wehavegotenoughclothesandschoolthings.Buttherearesomechildren,theyhaven’tgotnewclothes,theyhaven’tgotenoughschoolthings.Soifwehavegotachance,weshouldhelpthem.Youcansendyouroldclothestothem.(出示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地址)

通过让学生观看贫困山区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的照片,激发他们献爱心,乐于助人的情感。

Step6:SummaryandHomework

1.T:Whathaveyoulearnedtoday(引导学生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统计各组获得的奖励,评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并给予奖励。

2.Homework

①readthetextthreetimes.

(读三遍课文。)

②Drawyourfavouriteclothes,colouritandsay.

(画出你最喜欢的衣服,并涂颜色,说一说。)

作业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将所学的语言融入生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Step7:板书设计:

Module9Unit1

I’vegotanewbook.

I’vegotacoat.

sweater.

Haveyougotadress

T-shirt

Yes,Ihave.

英语教学是语言类教学,学科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识记英语词汇、理解和掌握英语语法、运用英语词汇。为此,英语教学离不开“读”“说”“演”这些教学活动。小学生学英语更是如此。必须淡化学生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和教学难度,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趣,让学生轻松、愉悦、投入的学习,才能获取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我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视教材为剧本,视教室为舞台,视教师为导演,让学生做演员,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来实施教学活动,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完成英语教学任务。我深深地感知,无论是教与学,教师和学生都必须“用心”。

《Tintinhasbeenpopularforovereightyyears》教学设计

教师马胜男

二、学生分析

LanguageFocus

(1)Thestudentswillbeabletousefollowingwordsandpatternsproperlyingivensituationsortheirlife.

orange-and-white,ugly,schoolbag,lead,clever,as,heaven,expect,artist,invent,copy,black-and-white,own,private,create,satisfy

(2)Thestudentswillbeabletoreadandunderstandthekeystructures:

wintheheartof,eversince,leadagainst

LanguageSkills

(1)Thestudentswillbeabletoworkingroupstowriteashortpassage,introducingthecartoonstheylikebest.

(2)Thestudentswillbeabletolearnthreekindsoftenses.

Culture

Thestudentswillbeabletolearnaboutthecartoonsindifferentcountries.

LearningStrategies

Studentswillbeabletomonitorthemselveswhilefinishingthetask.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Warming-up

Quickresponseofcartooncharactersthestudentshavelearntabout.

Teacherwillshowsomepicturesofcartoonscharactersandaskstudentstothinkabouttwoquestions:

☆Whichofthemdoyouknow

☆WhichofthemdoyoulikeWhy

Studentswilllookatthepicturesofcartoonscharactersandlearnfivenamesofcartoons

Nemo

Shrek

TheMonkeyKing

Tintin

Snoopy

Lead-in

Teacherwillgivethepicturesofcartoon,leadstudentstoreadthenamesandsaysomethingaboutthem.

☆Nemoisacuteorange-and-whitefish.

☆Shrekisanuglygreenman.

☆TheMonkeyKingleadsagroupofmonkeysagainsttheEmperorofHeavenandhismen.

☆Tintinhasredhairandasmallwhitedog.

☆Snoopylivesinhisownprivateworldandfindsreallifehardtounderstand.livesinhisownprivateworldandfindsreallifehardtounderstand.

StudentswillrepeatafterTeacherandlearnthenewwords.

cuteorange-and-whiteuglyleadagainstownprivate

Pre-reading

Teacherwillaskstudentstotalkaboutthecartoonsingroups.

Studentswilllearn:

Howtotalkboutcartoons,inwhatways.

While-reading

1.Teacherwillaskstudentstoreadforthefirsttimeandchooseasentencethatbestsummarisesit.

Suggestedanswer:

Cartoonheroesarepopularallovertheworld,andsomearemorethaneightyyearsold.

2.Teacherwillaskstudentstoreadthepassageandfindfivecartooncharacters.

3.Teacherwillaskstudentstoreadthepassageagainandchoosethemainideaofeachparagraph.

A.Acutedogthatlivesinhisprivateworld

B.Afavouritecartoonhero,andheworksforanewspaper

C.HeistheheroofHavocinHeaven

D.Twocartoonheroesarepopularwithyoungpeopleallovertheworld

1.第一段:_____2.第二段:_______

3.第三段:_____4.第四段:_______

Name

What

Country

Autbor

Old

TheMonkey

King

1.Studentswillreadthepassageandchoose.

2.Studentswillreadthepassageandfind..

3.Studentswillreadthepassageandchoose.

4.Studentswillreadthepassageagainandcompletethetable.

Post-reading

Retelling:

Teacherwillaskstudentstochooseonecartooncharacter,accordingtothetableandmindmappingtointroduceit.

Thinking:

Teacherwillaskstudentstothinkabout:

1.Howtointroducecartooncharacters

2.Inwhatways

Studentswillintroduceonecartooncharactertheylikebest.

Studentswilltellhowtointroducecartooncharactersandtheyoftentalkaboutnamewhatcountryauthorold

Follow-up

Teacherwillaskstudentstowritedownthenameofyourfavouritecartoon.Twillgivesomequestionstohelpstudentswriteapassage:

Whatisitabout

Whoisinit

Whichcountry

Whoistheauthor

Whydoyoulikeit

Teacherwillaskstudentstoworkingroupsofsixtocompletethewritingtask.

WhenStudentsfinishwriting,Twillasksomegroupstoreadouttheirwriting,andasksomeSstolookatthecriteriatogradetheirworkandmakecomments.

Studentswillchooseone.Theywillworkingroupsofsixtofinishashortpassageaboutcartooncharacterstheylikebest.

Studentswillreadouttheirwriting,andotherstudentswillgradetheirworkandmakecommentsbasedonthecriteria.

BlackboardDesign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读写课,以不同国家的卡通人物为话题开展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侧重的是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多个读写的活动任务,学生通过自学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参与到学习中并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所学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根据自己的积累对于动画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学起来学生感觉比较轻松,而且感兴趣。在搜集图片和故事时,学生比较积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爱大自然,从我做起》教学设计

教师辛丽红

情感目标

增进美化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培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

能力目标

能够从我做起,尊重生命。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知识目标

懂得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了解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家园

课前预习课文(课前作业)

一、铺垫导入

1.铺垫:

通过感受大自然一课学习后,学生切实感受到大自然之美和人类对大自然的污染与破坏,从而激发起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愿望。《关爱大自然从我做起》一节是第13课的教学重点,本课从三个层次上讲述了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尊重生命,善待自然,美化自然。这三个层次相互关联,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对从大自然的认识逐步过渡到培养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这是教育实效性的体现,也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

2.导入:

多媒体显示图片(大自然遭人为破坏的四幅图)

从画面中,让学生看到:当天空不再是蓝天,小鸟不会飞翔;当江河不再有清澈,鱼儿也离开了家乡;当空气不再是新鲜,花朵也失去芬芳;当乌云遮住了太阳,世界将黑暗无光……从中感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势在必行。让我们行动起来——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吧!

(感悟:人类应该警醒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草原在退化,“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越来越少,“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只能封存人们的记忆中,各种疾病让人们痛苦不堪。人类正在为自己不负责的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

二、精讲点拨

关爱大自然从我做起(板书)

多媒体显示视频和图片:

生活在大自然中,我们感受着春暖花开,绿树成荫,硕果累累,岁寒三友,是它们给大地披上色彩斑斓的外衣;生活在大自然中,我们欣赏着雄鹰翱翔,骏马奔腾,翠鸟啼鸣,鱼翔浅底,它们为大自然增添了勃勃生机;世界因有了它们而精彩,我们的生活因它们才有了意义。

(感悟:通过呈现大量的感性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使学生在欣赏各种生物美丽图片的同时感受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体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各种生物密不可分的关系。)

世上的美景是我们尊重生命,保护自然,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它告诉我们应该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多样性。

(一)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板书)

学生活动:自我比拟

为了同学们更深切地体会大自然的恩赐,请参加一个活动:自我比拟。

(感悟:从活动中学生发现多种生物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不可分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并激起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展示:人与动物关系图,进一步强化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总结: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人类正是从丰富多样的生物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物质资源,生物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课堂讨论

以上事实告诉我们: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意义重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什么意义呢?)

(感悟: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其实就是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保护了我们人类自身,我们应该平等的对待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

人们常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一旦有人把你的朋友放到你面前的时候,你会这么做呢?请进入:

学生活动:生活考场

(感悟: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一不食野生动植物,二要与破坏野生动植物的行为作斗争即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

(二)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板书)

课件展示:西藏人善待大自然,大自然也善待西藏人

总结:我们把大自然当朋友,善待大自然,大自然也将用她博大的胸怀拥抱我们,以优美的风光馈赠我们。

(感悟:如果我们不珍惜大自然,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待大自然,大自然也将用灾难、疾病来报复我们。播报今年禽流感的新闻。)

我们怎样善待大自然?善待大自然有什么意义?

总结:善待大自然,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不破坏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我们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积极宣传,号召大家都行动起来,共同美化我们人类的家园。

(三)美化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板书)

学生活动:真情互动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为了让美永驻人间,你认为我们可以为大自然做些什么?

莘县是红色旅游之城,是全国蔬菜之乡,每年一届的国际西瓜节在董杜庄镇举行,这会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参观学习,为此,我们必须保护莘县的自然环境,美化莘县的自然风光。保护自然资源我们应该怎么做?(莘县人民行动起来了:环路的绿化、顺河公园的植树种草……)(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美化家庭、美化校园、美化社区……)

归纳整理:美化大自然,我们可以植树造林,种花种草,让四季充满绿色。爱护花草树木,做环保小卫士。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做好值日工作,使我们的学校更整洁漂亮……

总结:我们应该这样美化自然:

(1)美化自然,就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植树造林。

(2)美化自然,还要保护好自然景观。到风景区旅游要注意卫生,不乱写乱画,不破坏环境。

知识框架:

作业:

结束语:

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永远的朋友,让我们的心灵充满关爱,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关爱大自然,善待朋友,你、我、他携起手来,现在就行动吧,大自然将回报给我们更加美丽的生存空间!

本节课突出的特点有: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寻找知识的来龙去脉,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知识的升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

我觉得有几点需要注意的:(1)全面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紧抓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的,做到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2)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发现知识,形成技能;在应用中将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并互相转化;(3)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选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有趣的学习任务,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发现"需要和创造的"成就感",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体验,放手让学生学,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关爱大自然,从我做起》评课

一、地位与作用

本单元包括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和第十三课“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两个方面的内容。神奇美丽的大自然除了给我们提供精神享受外,还给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针对当今自然物种在减少、自然景观遭破坏和生态环境在恶化的现状,人类如果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形成环境问题,将会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和制约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切实行动起来关爱自然和保护自然。一是树立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尊重生命平等的基础上,保护生物多样性,抢救性地保护濒临灭绝的生物;要善待大自然,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和掠夺,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让“它们和我一样重要”,再创诗情画意的“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二是树立法制意识,依法保护人类家园。认真学习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确保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有效实施。认真履行公民应尽的环保义务,正确认识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依法与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坚决斗争。

二、内容分析

第十三课“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由导言和两个项目的内容组成。

导言由一段诗歌组成;

第一个项目“关爱大自然从我作起”,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和“美化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

第二个项目“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包括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我国已形成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我为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做贡献”。

问题设计如下: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遵循哪些道德规范?

①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②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

③美化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

2.我们怎样做才能美化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

①美化自然,就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植树造林。

②美化自然,还要保护好自然景观。

3.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需要遵守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尊重生命,善待自然,美化自然;还需要法律保障,依法保护大自然。

4.“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更应该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如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等。

5.青少年应该怎样为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作贡献?

①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观念。要积极学习环境科学知识,了解我国的环境国情,认识我国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和污染环境可耻”的观念。

③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落实环保行动。要自觉保护环境,不做污染环境的事。要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

【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情况来看,授课内容较为简单,学生课前预习能解决问题的大部分,他们上课发言积极,个别同学表现的还特别出色,但是也有个别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成绩也不稳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学生要特别注意。

1.学习情况分析:

班级整体水平分析:

学生整体学习习惯较好,对于基础知识,同学们普遍掌握的较扎实,学习主动性较强。在这个班里学困生也较多,他们的基础量特别差,有许多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及能力都没有,基本的分析能力也欠缺。学习习惯更是极差,上课听讲不专心,作业质量不高,老师有时候催促也不写。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虽然有些进步,但是学习仍然缺乏自学性,作业态度欠端正,作业马虎。

2.纪律情况分析:

班上男孩子相对多些,在管理上也更困难。本班大约有10名学困生,由于各种原因,使这么多的学困生聚在了本班,再者家长们的工作也是以工人、农民为主,并且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是留守孩子。还有几个男孩子比较调皮,自由散漫,纪律约束也很困难。在学习上,学生们的基础也存在较大差异。

具体措施:

1.培养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指导每个学生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约束自己、锻炼自己,并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3.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与家长密切配合,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4.使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爱护公物,遵守纪律。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班内有一部分同学平时对自己放松要求,在学习方面不抓紧,导致期末考试成绩不良。针对上学期末的考试成绩,要求成绩差的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多问、多做、多看,向优秀生学习;日常表现差的同学,期初确立目标,并努力达到要求。

6.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表现自己,鼓励他们在学好功课的同时,多参加校内外活动,把班级气氛搞得更活跃。

7.发掘学生特长,培养多方面的人才,锻炼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8.多与的学生的家长联系,双方共同来督促其认真学习,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培养学差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课标分析】

初中生一般都是13~15岁的孩子,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做人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紧紧围绕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教育。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初中学生的品德教育明显不够,对初中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也较为薄弱,为了改变初中学生品德教育薄弱的状况,新课程标准根据初中学牛思想品德形成的需要,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课程标准将中学生在中学阶段打好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根本任务;

第二,新课程标准充实了道德教育特别是公德教育的内容;

第三,新课程标准将初中思想政治的名称改为“思想品德”;

第四,将小学中思想品德课与中学生思想品德课作为一个整体,高度重视切中思想品德课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衔接。

“关爱大自然,从我做起”一课在道德教育与法律规范方面,新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会人类离不开大自然;

(2)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事情做起,从我做起,关爱自然,尊重生命;

(3)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对破坏自然与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4)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宽容和尊重,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

(5)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学会依法保护环境。

【教学组观评课】

刘老师:教学基本功较扎实,教学思路较清晰,逻辑思维较强,利用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较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马老师:教学基本功较扎实,特别是教学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教学思路清晰,教态自然。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多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总之,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斜面》教学设计

教师谷玉杰

1.能用木块、木板、小车等简单器材做斜面省力观察实验。能用测力计等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并做好实验记录。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示研究过程和结论。

2.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知识能改善生活。

3.知道利用斜面提升物体时的省力规律,了解斜面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简单应用,知道利用斜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对斜面的作用和省力规律的研究过程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一、情境导入,认识斜面(约5分钟)

1.师:板书课题:斜面

2.谁能帮老师在黑板上搭个斜面?

(斜面的高度、长度)

3.师问:刚才你们为什么要用沿着斜面推而不直接抬呢?(用斜面有什么好处?)

(省力)猜的?感觉?(学生发言)今天我们就来亲自验证一下。

4.要验证斜面是否省力,没有油桶怎么办?(我们用小木块代替)

还需要准备些什么?(学生:测力计、搭个斜面,)

5.先搭个斜面吧(学生动手)

二、初步探究,斜面能省力(约8分钟)

老师看每个小组都把斜面搭好了,你想怎样来研究呢?你来,其他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对了,有了比较才能知道谁省力。实验时,为了保证收集的数据更准确,老师给你一点小提示:课件出示

1.小组合理分工,密切合作。

2.拉动小车时要均匀用力,让小车在斜面上做匀速前进,并在前进中读出数据。

下面开始实验!可以参考实验记录1。

参考表一:研究斜面是否省力

小组及研究内容

竖直提起用的力(牛顿)

沿斜面拉用的力(牛顿)

结论

3.〈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及时巡视指导。〈交流实验结果〉

师:我们请第一个做出实验的小组来交流一下他们研究的结果。

其他小组的研究结论一样吗?看来斜面的确有省力的作用!我们的推测是正确的。

三、深入探究,斜面的省力规律(约15分钟)

1.(汇集各组的探究数据)师:这是刚才几个小组的实验时搜集到的数据。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从中你有没有新的发现和疑问?

学生自由发言……

师引导:

垂直提力相同,为什么每个小组沿着斜面匀速前进,所用的拉力不同呢?你是否也有同样的困惑?你有什么想法?你认为斜面装置不一样造成的?

具体说一下,斜面的哪个因素可能影响拉力的大小?

(相机板书:长度)

斜面因素之间可能是什么关系?

生:斜面越长,越省力。

师:刚才这位同学进行了大胆的猜想,猜想可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前提,继续猜,还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你来,(相机板书高度),有什么关系?

生:高度越低越省力……。

2.〈小组讨论方案〉〈集体交流方案〉

3.师:方案定好了,来交流一下,一组,你们想研究哪方面的?

师:具体操作,其他小组有没有要补充的?

师:你来,进行斜面高度的探究必须保证斜面的长度不变。

师:做同样实验的小组请举手,明确方案了吗?那么剩下的小组就是研究斜面长度对拉力大小的影响了。各个小组定好方案了,我们就动手验证吧!

4.〈小组实验〉教师及时巡视指导参与小组探究活动

参考表二:研究斜面省力的多少是否与斜面高度有关?()组

所垫高度

拉力(牛顿)

在长木板上拉动用的力

垂直提起用的力

新发现

我们没有长短不一的木板,我们可以利用改变所垫木块的位置的方法来进行实验

(教师演示)

参考表三:研究斜面省力的多少是否与斜面长度有关?()组

所用长短不一的木板(块)

在木板上拉动用的力

长木板

中长木板

短木板

5.〈交流结果〉:的是斜面长度不变,改变斜面的高度,结果是高度越低越省力;结论是高度不变,斜面越长越省力。(板书)

四、拓展延伸,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约10分钟左右)

1.斜面能够省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这就我们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谁能说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斜面.看来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身上的衣服拉链、教室里面的斜面)

2.老师这里也搜集到一些图片,你能从中找到斜面吗?

(1)(出示图片)(向车上运送货物,斧头,拉链,楼梯里有斜面吗?)

(2)盘山公路图(联系胶南大珠山),受它的影响,想想,骑自行车上坡怎样比较省力?(讨论交流,延长了斜面的长度省力。提醒:注意安全。)

(3)录像展示生活中斜面的应用。(出示螺丝钉图片)(板书:变形)你真了不起,连变形的斜面都找都找到了。你想不想真正体会一下斜面是怎样变形的?那课后请同学们参考课本,自己做一个螺丝钉的模型,不过,我们要来个比赛,看谁做的螺丝钉最省力。有信心挑战吗?

(4)这节课老师收获很多,你们有什么收获?让我们带着收获去好好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件事好吗?(下课。)

斜面

斜面省力

坡度越小,越省力,反之,越费力。

高度不变,斜面长度越长,越省力

长度不变,斜面高度越低,越省力

此课的教学,依照教学目标选取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参照物进行实物教学,这样,学生就学得轻松、愉悦、没难度。学生就逐渐地喜欢上科学这一学科。从而促进了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学习与学习绩效的提高。

《杠杆》教学设计

教师徐春霞

(1)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一些应用

(3)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4)经历绘制杠杆的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5)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6)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杠杆的认识、杠杆的平衡条件。

支点、力臂。

剪刀、钳子、木棍,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节:认识杠杆、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第二节:杠杆分类及杠杆应用。

实验、讲授、学生练习

(一)新课引入

通过日常生活中简单机械的例子,引入杠杆概念。

(二)新课教学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1.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2.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杠杆平衡:杠杆在动力或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叫杠杆平衡。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2

3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得出结论。

(可能有:F1L1=F2L2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即等)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杠杆分类:从力臂的大小来分

省力杠杆:L1>L2,钢丝钳、开瓶器、指甲刀、起子等。

费力杠杆:L1<L2,钓鱼杆、理发剪、火钳、筷子等。

等臂杠杆:L1=L2,天平。

四、巩固练习

完成《导学案13.4杠杆》

杠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物理学科的教学意在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与必然联系。这些规律与联系是抽象的、不具体的。为此,物理学科的教学就必须多利用实体,多利用实体进行实验,让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帮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规律、定理、推论。本节课的教学我就很好地利用了实物、做实验来显现物理规律,助推学生的思维与认识。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教师王艳芳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工具

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

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教师: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三、新课教学

1.光反射的规律

师: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一点、两角、三线.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2.2-3,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二:

把入射光线沿原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讲述反射光路图的画法:

例:下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画法:①过入射点画法线;②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练习:投影仪胶片。

(1)画出下图的入射光线。

(2)如图,画出反射光线,并回答:入射角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多大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三: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

问: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

我们来研究这两种情况。

教师: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的情况如图: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

演示四:把几根大头针垂直插入硬纸条中表示“法线”,把硬纸条任意弯折后“法线”不再平行。(图上)

强调: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

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教师分析实例:同学们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这是因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强度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线强。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让“反光”部分粗糙,这样就可以发生漫反射,减弱反光部分来的反射光,同学们就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粉笔字反射来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楚字了。

四、课堂小练习:

1.一束光线以30°的入射角射到镜面上,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

2.所给出的条件,分别画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平面镜的位置.

3、平行的入射光线照射到平滑的表面上,反射光线也是_____的,这种反射叫_________.平行的入射光线照射到粗糙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_________;这种反射叫________,黑板、桌面等对光的反射,属于_________,平静水面的反射属于_________.

4.太阳光以与水平地面成300角的方向射到井口。为使光能照亮井底,请在图中作出平面镜。

5.晚上,在桌面上铺上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去,白纸是--的,平面镜是--的。

五、教师总结

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现象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三线一面)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两线分居)。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叫镜面反射。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凹凸不平的平面上,反射光向着不同方向的反射叫

漫反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我采取了“探究式”教学法,精心设计物理实验,借助物理实验进行学习。效果很是理想。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实验操作中中学到了知识。

不足:1.是探究实验中探究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时没有设计相应的表格;2.反馈练

习少针对性不强;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没有画出详细的光路图来解释。

《变幻无穷的形象》教学设计

教师罗玉红

1.能辨识和描画出物体的基本形状,并能想像添画成有趣的形象。

2.渗透轮廓意识,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和想像创造设计能力。

3.培养观察习惯和对绘画的兴趣,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善于发现并乐于用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创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适形造物的方法,描画出物体的外型特征,创作出较生动的艺术形象。

想像添画,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形象。

一、欣赏激趣,引入课题

同学们!老师知道同学们课下都非常喜欢看动画片,所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其中一段〈孙悟空大战二郎神〉,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怎么样?希望同学们认真欣赏,体会一下这段动画到底有什么地方最精彩?(播放课件,欣赏动画)。

同学们,看完了精彩的动画,你被片中形象的什么地方所吸引?他们有什么本领呢?今天老师请来的“拖鞋先生”,也能给我们变一变。(师拿出一只拖鞋)同学们看:

(1)这只拖鞋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它像什么?

(2)如果将这只拖鞋换个方向看,又会使你联想到什么?

(3)想不想看看它是怎么变化的?(展示课件图片)

(4)教师示范,现场演示、讲解添画的简单步骤。

这节课老师教你一招,把我们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想象、添加,创造出《变幻无穷的形象》(出示课题)。

二、引导分析,启发想象

1.引导学生观察物品的基本形状,初步感受添加和组合这两种方法。

欣赏范品,拓展思路:(出示课件)你能看出这两张图片是由什么物体添加变化形成的吗?想要变化不但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行。

2.引导学生自我尝试,小组交流观察物品想象所得。

观察物品的形象,小组讨论:屏幕上的这些物品的外形像什么?如果将物品换个角度看,它又像什么?怎样添加才能变化出和它最接近的物体呢?

三、想象创做,巡回辅导

1.引导学生依据写生画,想象添画创作新形象。

2.学生分组作业,教师辅导。

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变幻出来的造型最美。

师巡回辅导。

四、欣赏评析,交流感受

1.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2.玩“你问我答”的游戏,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作品。

五、课后小结,拓展延伸

利用绘画的方法,可以变化出各种不同的有趣的平面形象作品。

这是一节通过学习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的绘画课,让学生利用各种身边的物品加以联想,设计出有新意的人物形象。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概括其形象的特点,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拼摆、欣赏、示范等形式,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拓宽学生想象空间。课堂上由学生自己主动参与,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依据物品的形象特征进行联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联想思维、求异思维等能力,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

上课时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答问很积极,缘于学生情绪高涨,都争着抢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课堂秩序显得有些杂乱。以后要训练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和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让课堂教学活跃而优质。

学唱《剪羊毛》教学设计

教师寇霞

1.引导学生感受澳大利亚民歌风格、掌握附点节奏,并能以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剪羊毛》;

2.运用打击乐伴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及剪羊毛工人火热的劳动场面。

能学会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剪羊毛》。

正确识别与演唱歌曲中的附点节奏。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学生律动:边听音乐《劳动最光荣》边律动。

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

生:《劳动最光荣》

师: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一切,为了生活人们辛勤的劳动着。同学们平时在家都热爱劳动吗

生:热爱劳动……

生:不经常劳动……

师: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快乐!……

师: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模仿一下劳动的动作?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做的是哪项劳动,好不好?

生:模仿洗衣服……模仿拖地……模仿擦玻璃......

师:大家做得真好!看得出,你们个个都是喜爱劳动的好孩子。你们想不想知道外国人,譬如澳大利亚的人民是怎样劳动呀?

生:想!……

师:今天我邀请大家到澳大利亚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风光,那里的人们都在做什么?

出示课件:澳大利亚牧场劳动场景

师:请欣赏澳大利亚牧场风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师:欣赏宋祖英的歌声,同学们发现歌曲里面都唱到了什么?

生:剪羊毛。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课题:剪羊毛。(板书课题)

师: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生产国,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教师出示课件:澳大利亚工人剪羊毛

师:学习指导:节奏练习:

学习指导:模唱旋律:

师:请同学们跟着录音用“lu”轻声哼唱旋律……

师:看一看这首歌的歌谱有什么特点?找一找、拍一拍哪种节奏型较多------附点节奏×·×。

师:请同学们再次聆听录音,思考这首歌曲唱了什么内容

生:轻声朗读歌词。

生:跟琴学唱歌词。

师:请同学们找出难唱的地方,我们一起来解决难点……

学习指导:重点练唱:

歌曲处理……

趣味学习:

(1)学生分组演唱……(2)学生互相纠错……(3)学生集体完整演唱……

学习小结:

学生均能能正确、活泼、愉快的演唱曲。

四、学习延伸:

学生分组讨论,选用节奏乐器自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利用打击乐器创编教学活动,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提高其音乐表现力及创造力,从而将歌曲教学推向高潮。

五、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的心情怎么样?很快乐吧!肯定是这样的。这就是劳动带给我们的快乐,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希望同学们通过自己智慧的学习、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创造美好的人生。

《思乡曲》教学设计

教师邵爱红

欣赏课:感受与鉴赏

1.能积极参与音乐听赏活动,感受乐曲的基本情绪与意境;

2.通过欣赏乐曲,细腻感受乐曲不同段落表现出的不同情感;

3.了解曲作者马思聪的生平,并通过欣赏蒋兆和的《流民图》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感受乐曲的基本情绪与意境。

细腻感受乐曲不同段落表现出的不同情感。

(一)激趣导入,引出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第一次离开老家,离开父母独自一人来到县城学习,或独处或群居,请同学们体味一下你们第一次离开家独处或住校群居的感受。

学生:交流,谈感受:想哭、想家、想父母、惆怅、心里难受……。

教师板书课题《思乡曲》。

师:在课题《思乡曲》中,哪个字是主体?

【导入设计意图:在引入环节中,用生活话题展开,营造了良好的“思乡”氛围,又为迅速介入“思乡”这一教学主题找到了突破口,直入主题,导入新课。】

(二)听辨赏析

1.完整听赏乐曲(要求:安静听赏,用心感受)

课件出示听赏问题:

(1)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2)整体上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3)直观感受上,你认为乐曲是有几部分构成的

学生:听赏乐曲、探讨交流……

【音乐听赏设计意图:《音乐课程标准》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此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以整体听赏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听赏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同时感受小提琴的音色特点及乐曲的基本情绪。围绕主题,紧扣目标,突出重点,在参与感受、互动探讨中,对乐曲做出初步的探究。】

2.再次听赏。

(1)简介曲作者马思聪。(出示PPT)。

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人,中国现代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他1923年和1931年两度赴法国学习音乐,主修小提琴与作曲。学成归国后,一直从事音乐创作、演出和教育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文革”期间他受到迫害,于1967年到美国定居。

(2)作品的创作背景。(出示PPT)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东北沦陷,华北沦陷,无数中国人无家可归,四处颠沛,这一切激起了作曲家的无比仇恨。《思乡曲》深情、缠绵、忧伤的旋律,使无数背景离乡,妻离子散的人们坚定了打回老家去的决心。《思乡曲》成为当时一首很著名的抗日乐曲。

(3)欣赏蒋兆和《流民图》(出示PPT)。

蒋兆和,我国现代卓越的人物画大师和美术教育家。《流民图》记录着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充满血和泪的作品,全画通过对100多个难民形象的深入描绘,以躲避轰炸的中心情节点出了时代背景和战争根源,直指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简介作者背景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创作背景、欣赏图片,增强对“流浪和思乡”的感受,催发学生与乐曲在情绪上的一种“通感”,为分段欣赏做准备。】

(4)再次完整欣赏《思乡曲》,熟悉主题音乐。

乐曲采用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跟琴哼唱主题音乐。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领略一部音乐作品的美,基本前提就是去熟悉作品,熟悉作品的主题音乐,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以更好地感受作品的意境。】

3.分段欣赏。

ABA’

a主题、b变奏1、c变奏2第三变奏再现部

出示课件(随着音乐依次点击A、B、A’,出现段落乐谱。

学生听辨并完成表格。

思乡曲

A

B

A’

情绪

忧伤

激动、悲壮

期待

音色

暗淡、凄凉

明亮

【设计意图:在欣赏音乐时,采用比较法,通过音乐要素的对比分析,让学生细腻感受乐曲不同段落表现出的不同情感,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拓展延伸

师:马思聪在美期间,最爱听、最爱演奏的作品就是《思乡曲》,他常凭栏而立,眼眺故国的方向,琴声未,已泪流满面,他时刻不忘祖国,还和女儿马瑞雪合作了另一首思乡作品《乡愁》。有一首同名诗同学们知道吗

生: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屏幕展示《乡愁》)

师:请同学们伴着《思乡曲》的旋律,共同朗诵《乡愁》(注意节奏、语速、情绪的把握)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朗诵的形式表达思乡之情,更加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欣赏现场演奏《思乡曲》的视频。

师:《思乡曲》问世以来,受到无数人的喜爱,许多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如:盛中国、薛伟、吕思清等都把这作为演奏会的保留曲目,很多人听后为之流下了热泪。在张学良将军的90寿庆上,有人点了这首曲子,老人听后,眼含泪水说:“我要回家。”1997年,在香港回归的庆典上,浓浓的乡音扑面而来,流浪一个半世纪的儿女终于归来了,祖国母亲敞开了胸怀,然而马思聪没能回来,让我们用心灵呼唤吧“魂兮归来”,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感激他。

(点击课件播放)

【设计意图:视听并举,让学生记住音乐旋律,更深刻理解作品内涵。】

师:……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请不要忘记家乡,忘记我们的祖国,让《思乡曲》的旋律常常在你的脑海中响起。

(学生随《思乡曲》旋律走出教室)

这是一首世界著名的小提琴独奏曲,由我国的爱国作曲家马思聪于1938年在内蒙古采风时的作品,全曲的曲调就是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把浓浓的乡愁演绎的淋漓尽致。

本节课以两条线贯穿始终:

1.情感线。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本课的教学中,紧紧抓住音乐课的特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用感人至深的音乐语言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不断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步步深入地挖掘他们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能很自然地随着音乐的情绪变化,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用音乐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引课环节,用生活话题展开,营造了良好的“思乡”氛围,为作品的欣赏做好情感铺垫;在听辨赏析环节,通过“聆听、思考、感悟”,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拓展延伸环节,以朗诵、视听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境,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2.听赏线。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所有音乐作品的表现和创作,最终都是为了“听”,通过音乐聆听教学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教学中,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一共让学生听了7次,在这7次听的过程中,有听片段的,也有全曲聆听的,每一次听都有不同的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同时,在听的过程中,采用比较法,通过音乐要素的对比分析,让学生细腻感受乐曲不同段落表现出的不同情感,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1.能用欢快的情绪,明亮柔和的声音,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2.能用自己认识的乐器,大胆的为歌曲编创歌词;

3.学生展示自己编创的歌词,提高合作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2.了解歌中小胡琴、小喇叭、小铜鼓的外形及演奏姿势。

1.准确掌握歌中节奏;

教具:口风琴、小黑板、电子白板等。

师:(播放动物音乐会视频)同学们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哦,原来是动物王国正在举行音乐会呢。你们看,国王还给我们发了请帖,邀请了我们一起去参加,大家想去吗?(学生自由回答)。

一、节奏训练

师:为打开王国的大门一起敲门。同学们:一起敲起来!……

2/4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0咚|咚0||

2/4狮子国王|我们来了|快把0门|开0||

师:恭喜大家顺利敲开了大门,我们快进去吧。

二、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录音,学生回答。

2.认识小胡琴、小喇叭、小铜鼓,并做各种乐器的演奏姿势。

师:国王听了很满意,但他还想再考考你们,看谁能说说歌曲中的三种乐器分别发出了那些声音。

师:国王觉得要是能把这些乐器的声音用一定的节奏说出来才好呢!

4.学生边读边做出演奏各种乐器的姿势

5.分组完整地朗读歌词。

师:你们读得太好了,小动物都来凑热闹了。大家说说小狗、小猫都跟着做了些什么?

6.学生汇报。

师:国王对你们的表现很期待,但音乐会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处理,他让我们自己学会这首歌曲后一起加入到快乐的音乐会中去。下面我们就赶快来学唱这首歌曲吧。

7.师有感情的跟着伴奏范唱。学生认真听后评价老师唱得怎么样。

8.分段学唱歌曲。

(1)学生用“啦”跟钢琴伴奏唱歌曲旋律。

(3)完整的跟琴唱歌曲第一段。

(4)自主学唱歌曲二三段。

9.重点指导学生用对比法唱准歌曲第三段最后一句和结束句。

10.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分析各种语气词的妙用。

三、板书设计

快乐的音乐会

小胡琴:吱扭扭

小喇叭:嘀嗒嗒

小铜鼓:咚咚咚

之得:这节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感受和鉴赏美为核心,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将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不足:由于学生年龄小的原因,所以,学生视唱不太理想,节奏感偏差,音乐知识、技能有待提高。

学唱《茉莉花》教学设计

教师孙媛

1通过教唱歌曲,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民间音乐和民歌;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的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歌唱

教学方法听唱法、欣赏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唱一首歌曲,同学们听一听是什么体裁的歌曲生:《沂蒙山小调》(民歌)师:对,民歌.中国的民歌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民歌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是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今天请大家欣赏几首民歌.师:民歌的题材有几种?(出示课件)师:同学们,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首歌曲,请用心听一听都是属于什么体裁?教师放歌曲录音

1.《太阳出来喜洋洋》2.《放马山歌〉〉3.《川江船夫号子〉〉4.《无锡景》生:……

教师板书:民歌的体裁: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师:听一听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放录音)《茉莉花》生:江苏民歌《茉莉花》二、歌曲学唱1.师放歌曲课件

师:听录音--------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生1:欢快活跃

生2:亲切抒情师: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生1:婉转细腻柔美

生2:粗犷豪放抒情师:歌曲表现了青年姑娘什么样的心理状态?生:歌曲表面上是在表现年轻姑娘既想摘花又怕挨骂的天真神态,实质上是在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感情。教师歌曲教唱

学生随录音轻声跟唱2---3遍。教师划拍唱-----难点纠正:教师把学生歌曲学唱中出现的错误指出来并纠正;告诉学生一字多音是江南民歌的一个特点。师:请同学们放开声音唱一唱。生:唱……

师:指导学生完整有感情的演唱。三、欣赏(课件)师:《茉莉花》者首民歌流传于全国各地,奇歌词基本相同或者大同小异,旋律上既有相同的因素,由尤其独特的地方特色,从而鲜明的表现了民歌的变异性。还有的把它改变成了器乐曲。师:指导学生创编动作生1:……

生2:……

师:指导学生欣赏不同地域的《茉莉花》1.山西民歌《茉莉花》

2.苏南民歌《茉莉花》3.河北民歌《茉莉花》师:、同学们唱唱歌曲,并表演动作。

四、欣赏各种形式的《茉莉花》师:《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之作,在中国民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民族乐团出访欧洲,就曾经在世界顶尖级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族音乐,其中就有《茉莉花》。《茉莉花》这首民歌很受当地观众的喜欢。这首民歌在国内外被广泛传唱,由此可见《茉莉花》的魅力.。五、多种形式欣赏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

电子琴曲<<茉莉花>>2.古筝曲《茉莉花》3.萨克斯独奏《茉莉花》六、课堂小结:

师:虽然音乐形式不同,但是它们都演绎这同一个主题:那就是江南水乡的秀美、茉莉花的芬芳和中国民歌的持久的魅力。让我们在一次完整的演唱歌曲,用心领取体会这首《茉莉花》淡淡的幽香吧。生:齐唱歌曲《茉莉花》……

教师:下课。

学唱《茉莉花》

民歌《茉莉花》

特点:1.曲调优美,

2.传唱广泛,

3.民族特点鲜明。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优美的旋律如天籁神音,我很想它永远在学生心中回荡!茉莉花开的声音,没有人听过,茉莉花开的心音,我知道。那芬芳美丽、圣洁纯真的茉莉花代表着我们追求理想、追求和谐的愿望。我特别希望把我对茉莉花的喜爱传递给我的学生。

为了能使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我作了如下的设计:首先,为增加神秘感,用演唱民歌《沂蒙山小调》导入,引出民歌《茉莉花》,然后介绍中国民歌《茉莉花》,让流传全国而享誉世界的优美歌曲《茉莉花》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及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我让学生聆听来初步感知茉莉花的旋律,进而初步了解《茉莉花》及小调类民歌特点。学生聆听教师的范唱感知领悟细腻柔美的江南风情,感受歌曲的情绪;再次聆听范唱,似乎看见一个文雅娴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饱含眷恋之情的样子。为加深歌词记忆并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做好层层铺垫。

为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茉莉花》的细腻、婉转、情深、意切,感悟茉莉花的朴实无华、洁白无暇的精神品质,领略中国民歌的持久魅力,我简洁地讲解了地理环境和地方民歌的关系、语言与民歌曲调的关系、地方文化对民歌的影响、民俗民情对民歌的影响。授课时,我企盼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于是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细节,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听觉器官、视觉器官,让学生们喜爱民族歌曲《茉莉花》并使他们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茉莉花》的旋律学生非常熟悉,教材中的曲谱较为简单,学生音乐素质又较好,就采用直接随琴试唱曲谱,并在试唱过程中提出要求及时纠正错误,学生很快掌握歌曲旋律。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展示学生个性的教学思想,我鼓励学生自我推荐、自由组合到台前进行表演唱。整节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茉莉花》有多种形式的演绎。通过本节音乐课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美的享受。我在学生演唱兴趣正浓时,为学生表演了东北民歌版的《茉莉花》,使学生感受了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

这节课让我感悟:音乐课的教学目标不一定定得很高,但必须切合实际。遵循课标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学情的课才是最好的课。

目录

我的模式我的课

先写在前面的话,再是目录

104,103

102,105,106,101,100,1,2,99,98,3,4,97,96,5,6,95,94,7,8,93,92,9,10,91,90,11,12,89,88,13,14,87,86,15,16,85,84,17,18,83,82,19,20,81,80,21,22,79,78,23,24,77,76,25,26,75,74,27,28,73,72,29,30,71,70,31,32,69,68,33,34,67,66,35,36,65,64,37,38,63,62,39,40,61,60,41,42,59,58,43,44,57,56,45,46,55,54,47,48,53,52,49,50,51

THE END
1.探究句子间逻辑奥秘,揭秘句子衔接关系的秘密与技巧诗句大全1、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元,而句间关系则涉及不同句子之间的联系和过渡,理解句间关系对于确保表达清晰、逻辑严密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转折词、递进词、因果关联词等,来明确地表达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在写作和阅读过程中,重视句间关系有助于更有效地组织思路和逻辑结构。 http://722973.com/f832a3cfEF65.html
2.小升初语文知识点:句子的构成及词义句意辨析篇一:小升初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 病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九种: 成分残缺 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意思表达就不完整,不明确。 例如:“为了班集体,做了很多好事。”谁做了许多好事,不明确。 用词不当 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使用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 1小时https://www.sdrsks.org/kskm/id/1570.htmll
3.掌握句子结构类型和注意事项,提升写作和阅读水平!动作主语从句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交流的基本工具。一个句子由一个或多个词组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句子结构是指句子中各个成分的排列方式和相互关系。不同的句子结构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重点和逻辑关系,也可以影响句子的清晰度和可读性。 为了清晰地交流,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句子结构规则和技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句子https://www.163.com/dy/article/IAQBFG4R05562LDD.html
4.句子的关系类型关联词有哪些(关联词的八种关系)句子的关系类型主要有七种,分别是并列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比较关系、解释关系和顺承关系。每一种关系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使用场合。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七种关系类型及其特点。 1.并列关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通过某种并列连词连接在一起,表示同等重要的事情或事件。常用的并列连词有“https://m.douban.com/note/853848349/
5.教资考试:《综合素质》知识总结中学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几种主要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保护学生的安全 关爱学生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平等尊重 合作共育 教师与同事的关系:协作、尊重 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尊重、支持 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同事、教师与管理者四个关系中,师生http://wgyxy.sxdtdx.edu.cn/news-show-1340.html
6.现代汉语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往往具有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现代汉语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往往具有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制作自己https://www.shuashuati.com/ti/e5cf863c52484ee2a1c4dbce48e14275.html
7.自然语言处理中/英文对比除了句子内部的辅助词外,在句子间关系识别时,中英文都会通过特定标识词连接子句间关系,例如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假设关系(如果….就…),递进关系(不仅…而且…),因果关系(因为….所以….),英文则是because…, Although…, If…, but also… 等。在中英文中这些标识词经常会被自动省略,例如“车站人流量大https://blog.csdn.net/u014033218/article/details/88674815
8.考点2语病知识构建,解题技巧辨析修改语病时既要关注单个句子的分析,同时要关注句间关系的分析。 1.单句 句子成分是句子结构的组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其中,主、谓、宾是句子的主干,它表述句子的主要意义;定、状、补是句子的枝叶,它使句子表达的意义更具体形象。 (1)一般单句成分 ①主语 主语是句子中陈述的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0pt3839ct11244n358978.html
9.八年级上政治总结(精选6篇)解: (1) 由表中观察到开始水位高10米, 以后每隔1小时, 水位升高0.05米, 这样的变化规律可以表示为y=0.05t+10 (0≤t≤7) 这个函数的图象如图11.1-10中所示。 (2) 再过2小时的水位高度, 就是t=5+2=7时y=0.05t+10的函数值, 从解析式容易算出y=0.05×7+10=10.35从函数图象也能估出这个值。2小时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zp65x.html
10.2013年甘肃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参考解析第二部分 数量关系 26.甲、乙两种商品原来的单价和为100元,因市场变化,甲商品降价10%,乙提价40%,调价两种商品的平价和比原来的单价和提高32%,则乙商品提价后为多少天? A.40 B.60 C.36 D.84 27.旅客携带了30公斤行李从A地乘飞机去B地,按民航规定,旅客最多可免费携带20公斤行李,超重部分每公斤按飞机票http://www.chinagwy.org/html/stzx/gansu/201306/106_53367.html
11.2014年广东公务员考试《行测》模拟试题及答案六公务员3. A【解析】观察选项,首句非③即⑤。由于⑤句是非肯定性的句子,而③句属于概念性句子,因此③句比⑤句更适合做首句。因此排除CD两项。③句在说大杂院与城市关系这个话题,而④句也在讨论大杂院与城市关系这个话题,两者应该连续在一起。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 https://m.566.com/a/2858130?p=3